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8848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次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这种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容器排布/容器布置以及一种用于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挤压装置。
背景技术
从US 4,952,068已知一种该类型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中该多组分薄膜容器由两块较薄且柔性的塑料薄膜构成,它们围成用于容纳一种双组分粘接剂的两种不同组分的第一和第二腔室。这两个腔室具有进入混合区的出口,其中所述组分在使用之前通过隔膜以未混合的状态保持在腔室内。为了将组分挤出,在腔室区内挤压容器,使隔膜破裂,并使两种组分到达混合区内。在混合区内设有形成在容器薄膜上的偏转元件,借助于这些偏转元件使两种组分相互混合。在混合区上连接有输出区,该输出区带有供组分输出的出口。但是,由于形成在容器薄膜上的偏转元件,混合结构的可能构型受到限制,从而为了实现有效的混合需要较大的混合体积。此外,这种混合器的受限的结构形式决定了要混合的组分需要很长的流动路径才能达到充分的混合,这导致高的挤压阻力。此外,偏转元件与特定的组分和应用领域相匹配,不能轻易地更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和容器排布,它们可方便地制造,并可使不同的组分特别有效地混合。其次本发明应当提供一种用于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挤压装置,它允许各组分有效地混合。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具有权利要求27的特征的容器排布以及具有权利要求29的特征的挤压装置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方案和优选的改进结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在本发明的多组分薄膜容器中,通过单独的混合元件可实现复杂得多的偏转元件和混合结构,由此可进行特别有效地混合。与这种类型的普通的多组分容器相比,为了实现充分混合,组分不必通过多次来回的挤压而进行预混合。单独的混合元件使得偏转元件可特别有效地构造和布置,由此也减小混合体积。在混合器内的短的流动路径和紧凑的混合器结构使得组分可轻松地挤出。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操作起来特别方便,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准备。只需在两个腔室的区域内用手挤压容器,由此两种组分被挤压通过混合元件,并于此处混合而无需耗费大的力气。通过单独的混合元件也可使多组分薄膜容器较容易地与不同的需要和组分相匹配。根据组分类型和性能的不同,可在制造期间也可在使用之前选择合适的混合器,而不必对生产工艺作大的改变。
在一种特别有利的结构中,腔室构造成两个半壳,它们由柔性但是形状稳定的材料制成。两个半壳可方便地装灌,然后组装在一起。通过形状稳定的材料可防止腔室在挤出过程中鼓起,从而所施加的全部压力都可用于将组分从腔室压入输出通道中。
在一种制造工艺简单的结构中,输出通道由两个半壳内的两个槽形凸起部构成。但是,用于保存组分的腔室也可设置在单独的存储部分内,而输出通道可设置在一可附装在所述存储部分上的输出管中。由此对于不同的组分可准备带有不同混合元件的输出管。
用于防止组分在使用之前混合的密封件可由一个或多个设置在两个腔室之间的隔膜构成。但是,密封件也可由腔室和输出通道之间的横隔部或隔壁构成。
为了将组分挤出和混合,可通过从外部加压或通过单独的开启元件弄破或打开密封件。开启元件例如可构造成开启销/开启起子(ffnungsdorn),它们设置在半壳和/或混合元件和/或输出管上。
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将开启销设置在混合元件上,以便能够在容器使用前打开密封件。开启销也可设置在可附装输出管或半壳上。
在另一种实施形式中,混合元件设置成可在输出通道中沿该通道的纵向移动,以便能够通过混合元件朝腔室方向的移动打开密封件。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可看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图1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一实施例;图2示出图1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半壳;图3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二实施例;图4示出图3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半壳;图5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三实施例;图6示出图5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半壳;图7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四实施例;图8示出图7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半壳;图9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五实施例;图10示出图9中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11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六实施例;图12示出图11中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13示出具有多个如图1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容器排布;图14示出具有多个如图3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容器排布;图15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七实施例;图16示出带有混合元件的图15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纵剖视图;图17示出用于图15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混合元件;图18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八实施例;图19示出带有混合元件的图1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纵剖视图;图20示出用于图1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混合元件;
图21示出局部剖开表示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图1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图22示出图1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底面;图23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九实施例;图24示出带有混合元件的图23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纵剖视图;图25示出用于图23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混合元件;图26示出局部剖开表示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图23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底面;图27示出图23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底面;图28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十实施例;图29示出局部剖开表示的带有混合元件的图2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底面;图30示出图29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隔膜和混合元件的视图;图31示出用于图2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混合元件;图32示出用于图15或28的第七或第十实施例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一挤压装置,其带有被插入的图15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图33示出图32的挤压装置的纵剖视图;图34示出图33中挤压装置的局部纵剖视图;图35示出图32的挤压装置的示意性纵剖视图;图36示出用于图18或23的第八或第九实施例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二挤压装置,其带有被插入的图18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图37示出图36的第二挤压装置的纵剖视图;图38示出图36的第二挤压装置的底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具有在图2中单独示出的下半壳1以及同样成形的上半壳2,它们由形状稳定的塑料薄膜通过深拉或热加工成型工艺制成,并通过焊接或粘接相互紧固连接。该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功能上分成用于容纳和密封存储特别是一种双组分粘接剂的两种组分的存储区3和共同的混合区4,两种组分在输出之前在该混合区4中混合。在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存储区3内设有两个腔室5和5’,它们通过凸出在相应的半壳1和2内而形成,并通过隔膜12相互隔开。混合区4包含一前端开口的输出通道6,该输出通道由两个半壳1和2内的槽形凸起部7和7’形成。这两个槽形凸起部7和7’分别通过横隔部8和8’与腔室5和5’隔开,并这样成形,使得由它们围成的输出通道6在几乎整个长度上具有正方形或矩形横截面。凸起部7和7’只有在前端才这样成形,使得它们形成一带有圆形输出口的短的输出喷嘴。在输出通道6内设有在图2中示出的混合元件9。
在图2中仅仅示出了两个构造得一样的半壳中处在下面的那个。如从图2可见,腔室5通过横隔部8与槽形凹部7隔开。在槽形凹部7中安装有由形状稳定的塑料例如通过注塑法制成的混合元件9。此处所示的混合元件9具有基体10,基体10带有在其上形成的弯折隔片11和孔口。隔片11朝不同的方向弯折,从而产生组分的特别有效的偏转和混合。根据使用目的和应用场合的不同,混合元件9也可具有其它结构。例如混合元件也可以是圆形的或圆锥形的并可具有螺旋形的混合结构。
在两个半壳1和2之间设有在图1中仅示意性示出的隔膜12,该隔膜在两个腔室5和5’装满以后在它们相互贴合和相互紧固连接之前贴在两个此前已装满的半壳1和2上。隔膜12形成一密封件,通过它可确保位于腔室5和5’内的两种组分在使用之前不相互混合。
为了使两种组分从多组分薄膜容器中输出,可以在腔室5和5’的区域内用手挤压两个半壳1和2。隔膜12构造成这样,使得它通过在挤压半壳1和2时在腔室5和5’内产生的压力而在横隔部8和8’的区域内从半壳1和2上抬起并允许组分从腔室5和5’中流出。横隔部8和8’也可设计成这样,使得它们通过流出的组分而在规定部位处相互挤开并形成从腔室5和5’通往输出通道6的通路。由此组分可以进入输出通道6并经过混合元件9到达输出口。此时两种组分相互混合,并可将粘接剂等立即涂抹在期望部位。
在图3和4中示意性示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混合元件9的结构。因此相对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处所示的结构中,混合元件9可沿纵向移动地设置在输出通道6内,并在其朝向腔室5和5’的内端处形成有带两个尖端的开启销13。在混合元件9的另一端形成从输出通道6向外伸出的顶杆14。
为了使腔室5和5’与输出通道6连通,借助于顶杆14朝腔室5和5’的方向用手推压混合元件9,将开启销13的尖端推动到两个半壳1和2的横隔部8、8’之间并由此使横隔部8和8’相互胀开而形成一通路。此外,通过开启销13的尖端使隔膜12从半壳1和2上抬起,从而组分可从腔室5和5’压入输出通道6内,并朝输出口被挤压而通过混合元件9。为了使被混合的组分也可通过输出口流出,顶杆14在将混合元件9推入并拉回到起始位置后可绕其纵轴旋转,从而与混合元件9脱开。
在图5和6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槽形凸起部7和7’在腔室一侧的端部处具有延长的倾斜部分15和15’,它们设置在腔室5和5’的向前延长的区域16和16’旁边。如从图6所见,凸起部7的倾斜部分15和带有其延长区16的腔室5如此并排设置,使得在相同的半壳1和2相互贴合时一个半壳的倾斜部分15和15’分别与另一个半壳的延长区16和16’相互交迭。在两个倾斜部分15和15’上设有可从外部按压并向内部突出的开启销17和17’,用手通过它们可刺穿设置在半壳1和2之间的隔膜12而不损坏容器外壳。
在图7和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设有单独的输出管18,该输出管带有设置在其中的输出通道6。输出管18可设在此处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单独的存储部分19上。这里存储部分19也由两个相同的半壳1和2构成,其中设有通过鼓胀而形成的腔室5和5’。这里两个腔室5和5’也装灌不同的组分。此处通过设置在半壳1和2之间的隔膜12以及半壳1和2的前隔壁21实现密封。腔室5和5’在使用前通过两个半壳1和2的前隔壁21与输出管18的输出通道6隔开。输出管18通过套筒形的插接件20与存储部分19对外密封地相连。为了使腔室5和5’与输出通道6相连必须刺穿半壳1和2的隔壁21。为此在设置于输出管18内的混合元件9的腔室一侧的端部上形成带有两个尖端的开启销22。在装上输出管18时通过开启销22的两个尖端刺穿存储部分19的前隔壁21,使组分可导入到输出管18的输出通道6内。
在图9和10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输出管23可沿纵向移动地套在存储部分24上。存储部分24同样由两个相同的半壳1和2构成,其中形成有通过膨胀成形的腔室5和5’。这里两个腔室5和5’也通过设置在半壳1和2之间的隔膜12相互隔开。在半壳1和2内设有隔壁25和25’,它们防止组分在使用前流入输出通道6。在这种结构中输出管23设计成这样,使得混合元件9可以从输出口装入到输出通道6内。
如图10所示,输出管23通过中空的圆筒形套装件26可沿纵向移动地套装在存储部分24的横截面为圆形的颈部27上。通过套装件26上向内伸出的环形接片28和颈部27上相应的凸肩29限制输出管23向前的轴向移动。输出管23具有设置在套装件26内用于刺穿两个隔壁25和25’的带两个单独的尖端31和31’的开启销30。在两个尖端31和31’内设有用于两种组分的流通通道32和32’。在图10中也可以看到混合元件9内的孔口33。
通过朝腔室5和5’的方向推动输出管23,使开启销30的尖端31和31’刺穿两个半壳1和2的隔壁25和25’,由此组分可分别通过相应的流通通道32和32’到达混合元件9内。输出管23的移动可通过混合元件9的插入而实现。为了保证在容器受挤压期间混合元件9可靠地安置在输出管23内,混合元件9在其在图10中的右端上具有用于嵌入在输出管23的相应的卡锁孔或卡锁槽35内的卡锁凸台34等等。这种卡锁连接防止混合元件9由于在挤压组分时产生的压力而从输出管23中被挤出。卡锁连接还可设置在其它的合适部位上,同样也可以采用不同于此处所示的卡锁连接或夹紧装置。
在图11和12中示意性示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区别仅仅在于颈部27的构造,以及在于输出管23只有在容器使用前才套在存储部分24上。因此相对应的零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1左边和图12上边示出容器处于用套上的输出管23刺穿封口之前的第一位置,而在图11右边和图12下边示出在刺穿之后的第二位置。
存储部分24的横截面为圆形的颈部27具有两个在轴向上错开并向外突出的凸肩37和38,它们可包围套装件26上的向内伸出的环形接片28。与第五实施例不同,此处用于将腔室5和5’与输出通道6隔开的隔壁36和36’设置在颈部27的前端上。在套装时第一凸肩37将套装件26固定在隔壁36和36’还没有被刺穿的第一位置。为了能够在套装件26装上后刺穿隔壁36和36’,套装件26可以朝腔室5和5’方向在颈部27上移动,其中第一凸肩37防止在刺穿期间套装件26被无意地拔下。为了使套装件26在挤压组分期间可靠地保持在图11右边和图12下边所示的位置上,推动环形接片28使其越过第二凸肩38。
在两个图13和14中示出具有多个如开头两个实施例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容器排布。各个单独的多组分薄膜容器通过连接部位39在其相应存储区3的侧棱边处相互连接,其中连接部位39构造成预期的破裂部位,以便单个容器在使用之前能方便和无损坏地相互分开。
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腔室5和5’分别具有相同的容积,使得在挤压腔室5和5’时产生1∶1的组分混合比。通过调整腔室大小可实现任意其它的混合比。例如,如果腔室5只有腔室5’容积的一半,那么可获得1∶2的混合比。
腔室优选包含0.5至10ml的容积。在装灌量较大时,腔室优选做成长形并具有比上述实施例中小的高度。这样在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背向输出口的端部处可设置一可垂直于容器纵长方向旋转的杆状挤压装置,以便能够从容器的背向输出口的端部起滚压基本上为管状的容器,并由此达到组分通过输出通道和设置在其中的混合元件的尽可能均匀的挤压过程。
在图15至17中示意性示出的另一种多组分薄膜容器与在图1和2中示出的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输出通道6与腔室5和5’之间形成有连接通道40,通过它使混合元件9的导引通道41一直伸展到腔室5和5’内。两个腔室5和5’分别通过各自的隔膜12和12’密封,它们在出口端与导引通道41的形状匹配。为了开启隔膜12和12’,将输出通道6在连接通道40的区域内上下弯折,使得混合元件9后面的加长的末端通过用作开启销的接片42和43而刺穿隔膜12和12’。然后可通过挤压腔室5和5’使组分经由连接通道40进入输出通道6,此处导引通道41用于使组分没有大的压力损失地流入它们在其中相互混合的混合元件9。此外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其后端上具有孔口44,通过它可将容器固定在后面还要详细说明的挤压装置内。
在图18至22中示意性示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另一种结构与上述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腔室5和5’并排地成形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并通过单一的隔膜12来密封。因此,输出通道6在其朝向腔室5和5’的端部处也具有两个连接通道45和46,以便能够将组分从相应的腔室5和5’引入到输出通道6内。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其后端具有两个孔口47和48,通过它们可将容器固定在后面还要详细说明的挤压装置上。
在图18至22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中,在包含腔室5和5’的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和下面的第一半壳1内都形成有作为槽形凸起部的输出通道6。图22所示的输出通道6的半环形延伸部只成形在下面的第一半壳1内并以其端部通入腔室5和5’,从而形成连接通道45和46。图20所示的混合元件9与输出通道6和连接在该通道上的连接通道45和46的形状相匹配,并同样具有半环形的带两个导引通道49和50的延伸部,在该延伸部中在其朝向隔膜12的一侧上形成有两个孔口51和52。为了开启隔膜12,将输出通道6上下弯折,从而导引通道49和50的用作开启销的棱边53和54弄破隔膜12。然后组分可通过孔口51和52流入导引通道49和50以及连接通道45和46,再流入输出通道6。
在图23至27中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另一种结构,它与在图18至22中所示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输出通道6以及连接通道55和56只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通过槽形凸起部形成。这里连接通道55和56也通过输出通道6的半环形延伸部形成,并以其端部通向腔室5和5’。在混合元件9上同样设有形状与输出通道6的半环形延伸部相匹配的导引通道57和58。此外混合元件9具有平的底面,使得它在插入状态下与上面的第二半壳2的平的底面接平,如从图26可见。密封隔膜12这样地贴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上,使得导引通道57和58的端部在隔膜12的外侧通入腔室5和5’内。由于腔室5和5’、连接通道55和56及输出通道6只形成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所以下面的第一半壳1可由扁平的覆盖膜组成(图27)。这样,避免了两个薄膜的工艺复杂的成形,从而使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制造更加简单。与根据图18至22的结构一样,为了开启隔膜12,将输出通道6上下弯折,使导引通道57和58的用作开启销的棱边59和60弄破隔膜12。这样组分可通过导引通道57和58以及连接通道55和56直接流入输出通道6。
在图28至31中示出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另一种结构,它基本上表现为具有按照图15至17的相互面对面的腔室5和5’以及按照图20至27的混合元件9的隔开的导引通道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组合。
根据图28至31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具有两个半壳1和2,其中分别形成有腔室5和5’以及构成输出通道6的槽形凸起部94和95。槽形凸起部94和95朝腔室5和5’的方向成S形地延伸,腔室5和5’在该区域内向后收撤。从图28可见,凸起部94的S形部分和腔室5’的伸展区96这样地并排设置,使得当同样的半壳1和2相互贴合时一个半壳的S形凸起部95和94分别与另一个半壳的伸展区96(仅仅在上半壳2中示出)交迭。腔室5和5’分别通过各自的隔膜12和12’密封,这些隔膜分别空出了槽形凸起部95和94(的位置)(图29和30)。
槽形凸起部94和95分别形成通向输出通道6的连接通道97和98(在图29中只示出对于下半壳1的连接通道),其中混合元件9与输出通道6及连接通道97和98的形状相匹配。此外混合元件9在其后端上具有两个形成叉形延伸部的S形导引通道99和100,其中图31中的上导引通道99在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组装状态下通入上面的第二半壳2的连接通道97内,而下导引通道100通入下面的第一半壳1的连接通道98内。
导引通道99和100的端部与图17中的混合元件9一样分别具有用作开启销的接片101、102和103、104。为了开启隔膜12和12’,在S形凸起部95和94的区域内上下弯折输出通道6,使得上导引通道99的接片101、102打开下腔室5的隔膜12,而下导引通道100的接片103、104打开上腔室5’的隔膜12’。
然后通过随后挤压腔室5和5’,可使组分经由连接通道97和98及导引通道99和100到达输出通道6。
此外该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其后端上具有一T形延伸部105,以便于用手更好地抓握,或者使得在图32至35所示的挤压装置中可进行固定和挤压。
从上述说明中可见,通过插入在输出通道6内的单独的混合元件9,在挤压多组分薄膜容器时组分可以特别有效地混合。挤压可以用手或借助于在图32至38中示出的挤压装置进行,所述挤压装置特别是可实现始终均匀的混合。
图32至35所示的第一挤压装置用于挤压在图15至17或图28至31中示出的带有相互面对面的腔室5和5’的多组分薄膜容器。
该第一挤压装置主要由保持元件61构成,按照图15至17的多组分薄膜容器从前面推入该保持元件内。为此固定元件61具有两个相互面对面的侧面导向件62和63,它们具有圆形的向内侧张开的导向槽64和65,多组分薄膜容器的侧边缘可插入在这些导向槽中。为了确保导向件62和63的距离以及导向槽64和65的平行布置,导向件62和63在它们的后端加宽并在那里通过横向连接部66和67相互连接。
为了能够从腔室5和5’中挤出组分,在导向件62和63的后端上铰接两条臂68和69。由于所述臂构造得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上臂68加以说明。上臂68具有基本上为矩形的框架结构70,该框架结构在其朝向腔室5的下侧上具有挤压面71。框架结构70在上侧具有一小的凹部。为了将臂68装在保持元件61上,它在其后端上具有圆柱形的在外端加粗的枢轴72,该枢轴嵌入在导向件62的加宽部中的向后张开并做成卡锁连接的凹部73内。臂68在第二导向件63上的支承以相同的方式实现,使得它可以绕其两个枢轴旋转,并通过可靠地支承在保持元件61的侧面导向件62和63上而避免掉出。图32至35中的第二下臂69以类似的方式可旋转地铰接在导向件62和63上。为了将臂68和69保持在张开位置,设置一在图33和34中详细示出的复位弹簧74,它将两条臂68和69相互挤开并靠在用作止挡件的横向连接部66和67上。此处复位弹簧74具有如图33和34中所示的与挤压装置相匹配的特征形状,以便用较小的力便可复位,这里也可以毫无问题地考虑其它形状的复位弹簧。
为了挤压插入的多组分薄膜容器,首先通过一次或反复地上下弯折输出通道6来打开隔膜12和12’。然后例如用拇指和食指压合挤压装置的两条臂68和69,使得挤压面71和71’从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后端开始将组分从腔室5和5’中挤出。为了确保均匀地和同时地从两个腔室5和5’中挤出,臂68和69在铰接端分别具有两个相互朝向并构成齿部75的齿,如尤其是从图35可见。由此使两条臂68和69在压合期间使它们的挤压面71和71’相对于腔室5和5’保持相同的绝对角度,以便进行均匀混合,且由此可生成恒定均匀的混合物。
为了在挤压期间将多组分薄膜容器可靠地保持在挤压装置内,下臂69具有一朝向上方并向后弯曲的保持销76(图33和34),该保持销在挤压期间始终嵌入在多组分薄膜容器后端上的孔口44内。由此可特别地防止多组分薄膜容器由于臂68和69在腔室5和5’上施加的压力而向前从挤压装置中被推出。
在图36至38中示出的第二挤压装置用于挤压在图18至27中示出的带有沿侧向并排设置的腔室5和5’的多组分薄膜容器。
该第二挤压装置具有保持元件77,按照图18至27的多组分薄膜容器从前面推入到该保持元件内。为此固定元件77具有一带两个相互面对面的侧面导向件79和80的平的底面78,所述导向件具有圆的并向内侧张开的导向槽81和82,多组分薄膜容器的侧边缘可插入在这些导向槽中。侧面导向件79和80在图36中的前端处通过横向接片83相互连接。如从图37可见,一固定在保持元件77的后端上的固定接片84沿多组分薄膜容器的纵向侧面从横向接片83的中央延伸出来。固定接片84延伸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腔室5和5’之间的区域并表现为一附加的纵向导向件。在保持元件77的后端,导向件79和80成楔形地加宽,并在它们的上端通过横向连接部85相互连接。在加宽部位处通过两个铰接连接件86和87铰接一用于挤压腔室5和5’的臂88。铰接连接件86和87构造得与上述第一挤压装置的臂69在导向件62和63上的铰接件一样。
臂88具有带两个在图38中可见的朝向腔室5和5’的挤压面89和90的框架结构,所述挤压面通过沿纵向分布的宽的中间接片91相互连接。中间接片91具有一纵向槽92,在第二挤压装置的压合状态下固定接片84嵌入在该纵向槽内。
如从图38可见,保持元件77的底面78在其在图38中朝向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输出通道的前端上具有凹部93,该凹部与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图18至2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下面的第一半壳1中的输出通道6的半圆形延伸部相匹配。由此可提供附加的中央固定以及用于插入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止挡。
为了挤压插入在第二挤压装置内的多组分薄膜容器,例如用拇指将臂88压向保持元件77,使挤压面89和90从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后端开始将组分从腔室5和5’中挤出。由此确保组分均匀而同时地从腔室5和5’中挤出,从而不需要像在第一挤压装置中那样的齿部。
图36至38中的第二挤压装置也具有在图中看不到的复位弹簧,以便在插入多组分薄膜容器之前将臂88保持在张开位置,其中这里横向连接部85也用作臂88的止挡。为了能够在挤压期间固定多组分薄膜容器,臂88在其底面上在其铰接端具有两个在图中看不到的保持销,它们在挤压期间嵌入在如图18至27所示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实施例的孔口47和48中。由此防止多组分薄膜容器从第二挤压装置中的非期望滑出。
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中所示的结构。例如,挤压装置在其后端上可具有夹紧装置,以便在挤压期间将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后端可靠地固定在挤压装置内。
权利要求
1.多组分薄膜容器,具有用于存放第一组分的第一腔室(5)、至少一个用于存放第二组分的第二腔室(5’)、可与所述腔室(5,5’)连接的输出通道(6)、用于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混合所述组分的偏转元件(11)和防止所述组分在使用之前混合并可被打开以输出所述组分的密封件(12;12’;21;25,25’;36,36’),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元件(11)设置在单独的混合元件(9)上,所述混合元件(9)设置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5’)在两个由柔性的基本上形状稳定的材料制成的半壳(1,2)内成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2;12’;21;25,25’;36,36’)由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腔室(5,5’)之间的隔膜(12;12’)和/或由用于将所述腔室(5,5’)与所述输出通道(6)隔开的隔壁(21;25,25’;36,36’)构成。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由形状稳定的基体(10)构成,所述基体(10)设有孔口(33),并且所述偏转元件(11)形成在所述基体(10)上。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通道(6)由所述两个半壳(1,2)内的两个槽形凸起部(7,7’)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腔室(5,5’)和所述槽形凸起部(7,7’)之间在所述半壳(1,2)中设有横隔部(8,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为了使所述腔室(5,5’)与所述输出通道(6)连通,隔膜(12)至少在所述横隔部(8,8’)的区域内与所述半壳(1,2)中的至少一个可脱开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5’)设置在存储部分(19;24)内,所述输出通道(6)设置在混合管(18;23)内,所述混合管(18;23)可装配在所述存储部分(19;24)上。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为了打开至少一个密封件(12;21;25,25’;36,36’),所述混合元件(9)可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元件(9)的朝向所述腔室(5,5’)的端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打开所述至少一个密封件(12;21;25,25’;36,36’)的开启销(13,2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元件(9)的背向所述开启销(13;22)的端部上附装有可拆下的顶杆(14)。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管(23)上设有开启销(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23)可沿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存储部分(24)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具有用于保持在所述混合管(23)内的卡锁连接或夹紧装置(34,35)。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槽形凸起部(7,7’)在内端上具有延长的倾斜部分(15,15’),所述倾斜部分设置在所述腔室(5,5’)的向前延长的区域(16,16’)旁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起部(7,7’)的倾斜部分(15,15’)上设有可从外部按压并向内突出的开启销(17,17’)。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的朝向所述腔室(5,5’)的端部朝所述腔室(5,5’)延长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打开至少一个密封件(12,12’;12;12;12,12’)的开启销(42,43;53,54;59,60;101,102,103,10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的朝向所述腔室(5,5’)的端部具有至少一个导引通道(41;49,50;57,58;99,100),以便在打开所述密封件(12,12’;12;12;12,12’)后将所述组分从所述腔室(5,5’)引入所述输出通道(6)。
19.根据权利要求17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弯折所述输出通道(6)而弄破所述密封件(12;12’)。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多组分薄膜容器在背向所述输出通道(6)的端部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在挤压装置内的孔口(44;47,48;47,48)。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5’)分别在半壳(1,2)内成形并分别通过隔膜(12,12’)密封,其中插入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的混合元件(9)的导引通道(41)在两个相互面对面的隔膜(12,12’)之间伸入所述腔室(5,5’)。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销由所述混合元件(9)的导引通道(41)上的侧向接片(42,43)构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5’)在第一半壳(2)内成形并通过贴在所述第一半壳(2)上的隔膜(12)密封,其中所述输出通道(6)在内端上具有两个通向所述腔室(5,5’)的连接通道(45,46;55,56)。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的延长端与所述连接通道(45,46;55,56)的形状相匹配,并且对于每个腔室(5,5’)都具有自身的带开启销(53,54;59,60)的导引通道(49,50;57,58)。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插入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的混合元件(9)的导引通道(49,50;57,58)在所述隔膜(12)和第二半壳(1)之间伸入所述腔室(5,5’)。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45,46)由所述第一半壳(1)内的槽形凸起部构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通道(6)和所述连接通道(55,56)由所述第二半壳(2)内的槽形凸起部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5’)分别在半壳(1,2)内成形并分别通过隔膜(12,12’)密封,所述输出通道(6)在内端上具有连接通道(97,98),所述连接通道设置在所述腔室(5,5’)的向前延长的区域(96)旁边。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元件(9)的延长端与所述连接通道(97,98)的形状相匹配,并且对于每个腔室(5,5’)都具有自身的带开启销(101,102;103,104)的导引通道(99,100)。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下面的第一半壳(1)内成形的下连接通道(98)延伸到超过上腔室(5’)的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成形的向前延长的区域(96),而在上面的第二半壳(2)内成形的上连接通道(97)延伸到超过下腔室(5)的在下面的第一半壳(1)内成形的向前延长的区域。
31.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多组分薄膜容器在其背向所述输出通道(6)的端部具有用于固定在挤压装置内的T形延伸部(105)。
32.容器排布,其特征在于,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通过它们的侧棱边上的连接部位(39)相互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容器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位(39)被构造成预期破裂部位。
34.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7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保持多组分薄膜容器,该挤压装置具有保持元件(61;77),在所述保持元件的朝向被插入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后端的端部上铰接有至少一条可朝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腔室(5,5’)运动的用于挤压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臂(68,69;88)。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61;77)具有用于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侧面导向件(62,63;79,80)。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挤压装置具有复位弹簧(74),该复位弹簧将所述臂(68,69;88)压向张开位置以放入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
37.根据权利要求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条臂(68,69;88)上设有至少一个保持销(76),该保持销嵌入在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至少一个孔口(44)或T形延伸部(105)内,以便在挤压期间将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固定在所述挤压装置内。
38.根据权利要求34或3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根据权利要求21、22或28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元件(61)的后端铰接有两条可相对运动的用于挤压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腔室(5,5’)的臂(68,69)。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68,69)具有相互啮合的齿部(75),以便能均匀地挤压所述两个腔室(5,5’)。
40.根据权利要求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根据权利要求22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7)在其朝向被插入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输出通道(6)的端部处与连接通道(45,46;55,56)的形状相匹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组分薄膜容器,包括用于存放第一组分的第一腔室(5)、至少一个用于存放第二组分的第二腔室(5’)、可与所述腔室(5,5’)连接的输出通道(6)、用于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混合所述组分的偏转元件(11)和防止所述组分在使用之前混合并可被打开以输出所述组分的密封件(12;12’;21;25,25’;36,36’)。本发明的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偏转元件(11)设置在单独的混合元件(9)上,所述混合元件(9)设置在所述输出通道(6)内,使得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容易制造,同时允许不同的组分以特别有效的方式混合。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以特别有效的方式挤压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装置。所公开的挤压装置具有用于容纳多组分薄膜容器的保持元件(61;77)。在所述保持元件(61;77)的朝向被插入多组分薄膜容器的后端的端部上铰接有至少一条可朝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腔室(5,5’)运动以挤压所述多组分薄膜容器的臂(68,69;88)。
文档编号B65D35/28GK101087723SQ200580044510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6日
发明者R·厄塞, M·加塞, A·斯托布 申请人:苏舍化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