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066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一卷延伸薄片构成的卷状物品、以及加工这种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制版领域的胶片呈光屏蔽的感光卷形式,感光卷包括绕在一个片芯上的延伸感光薄片、一对分别安装在卷绕的感光薄片相对端部上的光屏蔽部件、以及绕在感光薄片上的光屏蔽薄片(引片)。
在该领域已经提出了多种光屏蔽的感光卷。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提交了一个用于更容易地制造这种光屏蔽的感光卷的工艺的专利申请(请参看日本专利公开文件No.2000-310843)。
根据公开在上述专利申请中的工艺,如图105所示,两个盘状光屏蔽部件2分别安装到感光卷(卷状物品)1的相对端部,受热纵向收缩的延伸热缩光屏蔽引片3绕在感光卷1上,光屏蔽引片3具有通过胶带固定到感光卷上的一个端部。随后,感光卷1被放在一个收缩通道中被加热以使光屏蔽引片3收缩。光屏蔽引片3受热收缩,使其相对边缘与盘状光屏蔽部件2的外边缘紧密接触,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光屏蔽的感光卷5。
光屏蔽引片3通过连接胶带6连接到感光卷1上。由于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是一个自由端部,它易于具有不同的长度。此外,取决于感光卷1的宽度、感光卷1的薄片厚度、或者感光卷1的类型,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容易向上或向下卷起或下垂。
由于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的不规则性,连接胶带6可能被施加到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上的移位的位置,或者可能偏斜地施加到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上,或者可能在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上形成皱纹。结果,光屏蔽引片3不能牢固地附着到感光卷1的这个端部。
通常,吸附带和吸附垫被用来将光屏蔽引片3供应到光屏蔽引片3被施加到感光卷1上的位置。但是,吸附带和吸附垫容易不能将光屏蔽引片3的端部精确地定位在结合位置,导致光屏蔽引片3施加到感光卷1上的精确性降低。
在光屏蔽引片3被施加到感光卷1上之后,当感光卷1被旋转时,光屏蔽引片3可能被歪曲。如果光屏蔽引片3被歪曲,绕在感光卷1上的光屏蔽引片3又会移动而不在适当的位置。
端部胶带4在被供给到光屏蔽引片3之前常常成排地支撑在一个可分离的条带7上。端部胶带4随后依次地从可分离的条带7上取下并供给到光屏蔽引片3。按照现有工艺,施加到可分离的条带7上的端部胶带不能可靠地一个接一个地从可分离的条带7上取下,因此不能有效地被供给到光屏蔽引片3。
制造光屏蔽引片3是相对的昂贵。因此,矩形热缩部件(以下称作“裙部部件”)被用来覆盖感光卷1的相对端部,并被施加到光屏蔽引片3的相应边缘。
裙部部件通常是从一个坯料薄片上冲切下来。由于产生大量的废料,每个坯料薄片的裙部部件的成品率较低。为了更有效,冲切的裙部部件需要被收集在一起并且被处理。但是,难于一个接一个地分开被收集在一起并且被处理的裙部部件,两个或多个裙部部件可能被同时从裙部部件备料中取出,结果,裙部部件不能有效地施加到光屏蔽引片3的边缘。
如图106所示,带凸缘部件7可以根据装载光屏蔽感光卷5的装置的需要分别安装在盘状光屏蔽部件2中。盘状光屏蔽部件2在其内圆周表面具有凹槽2a,带凸缘部件7具有从锥形尖端部7a延伸到直筒部7b的隆脊7c。带凸缘部件7被转动以使其隆脊7c与盘状光屏蔽部件2的凹槽2a对齐,然后分别插入盘状光屏蔽部件2中。
通常,盘状光屏蔽部件2的内径、带凸缘部件7的外径、或盘状光屏蔽部件2和带凸缘部件7的形状(环状)易于改变。当带凸缘部件7的锥形尖端部7a被插入盘状光屏蔽部件2中并且转动带凸缘部件7时,锥形尖端部7a的隆脊7c从凹槽2a中移出,结果,带凸缘部件7的锥形尖端部7c可以插入盘状光屏蔽部件2中,但隆脊7c与凹槽2a没有对齐。
由于隆脊7c与凹槽2a没有对齐,在光屏蔽感光卷5已经使用之后重复使用光屏蔽感光卷5的组件时,带凸缘部件7不能容易地从盘状光屏蔽部件2中取出。
由于盘状光屏蔽部件2和带凸缘部件7在大大不同的条件下相互配合,需要一个较大的扭矩来转动带凸缘部件7。因此,需要一个用于产生转动带凸缘部件7所需的扭矩的大扭矩产生装置,并且需要一个用于安装带凸缘部件7的较大装置。
例如,从日本专利公开文件No.10-129613中可以了解一个用于包装上述光屏蔽感光卷的装置。在该已知的装置中,如图107所示,内密封件(光屏蔽部件)3d被施加到片芯上的照相胶卷2d上,光屏蔽薄片4d绕在照相胶卷2d上。光屏蔽薄片4d具有侧边缘部分5d(示出一个),侧边缘部分5d伸出到内密封件3d的边缘之外、通过折叠装置6d折向内密封件3d并且通过加热装置7d加热。每个折叠装置6d具有由一个电机转动的折叠叶片8d,每个加热装置7d具有加热辊9d。
当照相胶卷2d由一个转动机构(未示出)绕着其轴线沿着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折叠装置6d的折叠叶片8d折叠光屏蔽薄片4d的侧边缘部分5d紧靠内密封件3d,加热装置7d的加热辊9d加热侧边缘部分5d,将侧边缘部分5d热粘合到内密封件3d上。
由于用于转动照相胶卷2d的转动机构,现有包装装置结构复杂而且尺寸较大。加热装置7d的加热辊9d需要进行位置调节以加工具有不同外径的照相胶卷2d。具有这种位置调节功能的加热装置7d也是结构复杂的。
用于制造感光卷的装置通常具有多个加工工段,它们被供给有关感光卷形状和材料的技术规格数据,以便根据感光卷的规格说明加工工件。
当感光卷从一个加工工段被给到下一个加工工段时,技术规格数据也被传送到与下一个加工工段相关的控制器。控制器运行的前提是,被传送的技术规格数据就是被供给的感光卷的技术规格数据。
如果感光卷制造装置进行一个复杂的制造工艺并具有多个加工工段,由于没有技术规格数据总是被正常地传送的保证,当技术规格数据到达更多的下游加工工段时,它们的可靠性较低。当感光卷制造装置在这种状态下连续运行,就可能制造不合适的感光卷,或者感光卷制造装置的控制装置可能被毁坏或其它故障。
如果出现问题而一个感光卷正在被输送并且从其托盘上被取下,感光卷和供给到加工工段的技术规格数据可能相互不对应。
一个解决方案是对在加工工段之间输送感光卷的每个托盘配置一个用于存储感光卷的技术规格数据的存储装置,以便当托盘到达一个加工工段时,该加工工段读取储存在托盘上的存储装置中的技术规格数据。托盘的存储装置使每个加工工段在托盘上合适地运行而没有数据传送问题的风险。
但是,每次在不同的感光卷承载在托盘时,在每个托盘上的存储装置需要改写存储的技术规格数据。由于存储装置被限制到一定的改写循环,如果托盘在批量生产中被重复使用,存储装置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因为存储的技术规格数据被多次改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容易和可靠地将胶带部件施加到卷状物品的一端指定的位置上,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卷状物品的宽度变化。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以简单工艺和通过简单结构很好地卷绕一个包装薄片并且有效地绕在卷状物品上。
本发明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可靠地从可分离的薄片上一个接一个地取下端部胶带,从而以简单工艺和通过简单结构有效地供应端部胶带。
本发明还有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将裙部部件可靠地施加到薄片部件上,从而以简单工艺和通过简单结构有效和自动地加工包装薄片。
本发明再有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采用简单结构通过受热将包装部件可靠地粘合到具有不同直径的各种卷状物品的相对外圆周边缘。
本发明还有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卷状物品,该卷状物品可以使第一带凸缘部件上的凹槽和第二带凸缘部件上的隆脊相互可靠和容易地对齐。
本发明再还有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能够使第一带凸缘部件上的凹槽和第二带凸缘部件上的隆脊相互可靠和容易地对齐,从而以简单工艺和通过简单结构有效地安装带凸缘结构。
本发明还再有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可靠地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以便当卷状物品被放在托盘上并且在多个加工工段之间输送以在其中进行加工时,能够将卷状物品的技术规格数据可靠地传送到加工工段,同时技术规格数据在批量生产中被多次使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状物品,它包括安装在卷端部上的第一带凸缘部件;以及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的第二带凸缘部件;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具有形成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的多个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轴向延伸的凹槽,和设置在内圆周表面上第二带凸缘部件被插入的端部处的直径增大的台阶;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在其外圆周表面上具有锥形尖端部和直筒部,锥形尖端部沿着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的方向向着其尖端部直径逐渐减小,直筒部邻接所述锥形尖端部的直径较大端部;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有多个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轴向延伸的隆脊,隆脊沿着所述直筒部与所述凹槽对齐地轴向延伸,所述隆脊从所述锥形尖端部的直径较小端部到直筒部轴向间隔预定距离,并且径向向外延伸到与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的所述台阶的直径相对应的相应径向位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使第二带凸缘部件外圆周表面上的隆脊与形成在安装于卷端部上的第一带凸缘部件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凹槽对齐,并且将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固定住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以移向和移离插入致动器,并且转动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同时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仅仅在来自推压部件的弹力作用下被压向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探测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被移动到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并使所述凹槽和所述隆脊相互对齐的时间;以及此后,运行所述插入致动器以推压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从而将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由卷绕的延伸薄片构成的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加工卷的薄片端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夹住所述薄片端部,同时可转动地支撑卷的相对端部;将所述薄片端部拉出到预定长度,同时给卷施加预定张力;以及当被拉出到所述预定长度的薄片端部的相对表面被一对承压部件支撑时,将胶带部件横向地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使将卷的薄片端部固定到卷的外圆周表面的端部固定胶带供给到卷的薄片端部,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端部固定胶带施加到条带状可分离薄片上,并且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被排列在所述可分离薄片的一个侧边缘上时输送所述可分离薄片;弯曲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以便从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露出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所述无粘性区域;以及固定住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上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加工被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并且卷绕在卷上的包装薄片,所述包装薄片具有薄片部件和施加到所述薄片部件相对边缘上以覆盖卷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的裙部部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至少冲切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横向切割被冲切的条带状裙部部件;相对于条带状裙部部件结合到所述薄片部件上的结合区域进给被切割的条带状裙部部件;在所述结合区域沿着所述裙部部件的纵向方向切割至少所述薄片部件,此后,使所述薄片部件的切割端相互间隔预定距离;以及将所述裙部部件结合到正对的所述薄片部件的切割端,同时所述裙部部件的横向部分被露出。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将包装薄片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并且随后将所述包装薄片卷绕在卷上,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卷绕位置,夹住所述包装薄片的一个端部,并且进给和使所述包装薄片定位;将所述包装薄片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以及在夹住所述包装薄片的卷绕末端时转动卷以便将所述包装薄片卷绕在卷上,同时限定所述包装薄片防止横向位移。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将卷转移到托盘上并且将卷依次地输送到多个加工工段以加工卷,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卷被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存储相互相关的所述托盘固有的标识数据和卷的技术规格数据;在所述一个加工工段读取所存储的卷被放置在其上的所述托盘的标识数据;获得所存储的与所述标识数据相关的卷的技术规格数据;以及根据所获得的技术规格数据控制所述一个加工工段。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使第二带凸缘部件外圆周表面上的隆脊与形成在安装于卷端部上的第一带凸缘部件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凹槽对齐,并且将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所述装置包括可沿着卷的轴向方向移动的插入装置,所述插入装置包括插入头,可在夹住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时移动到机组中并且可以从其移出;用于转动所述插入头的旋转致动器;固定到所述机组上的插入致动器,用于移动所述插入头以便将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中;移动连接器,用于使所述插入头移向和移离所述插入致动器预定距离的同时保持所述插入头与所述插入致动器的配合;推压部件,用于使所述插入头移向和移离所述插入致动器预定距离的同时将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推压到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以及探测器,用于探测所述凹槽和所述隆脊通过旋转致动器相互对齐以及所述第二带凸缘部件被插入所述第一带凸缘部件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由卷绕的延伸薄片构成的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加工卷的薄片端部,该装置包括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卷相对端部的可旋转支撑机构;用于夹住薄片端部并且将薄片端部拉出到所述预定长度的端部拉出机构;用于支撑拉出到所述预定长度的薄片端部的相对表面的承压机构;以及用于沿着卷的横向方向将胶带部件施加到由所述承压机构支撑的薄片端部上的施加机构。
所述可旋转支撑机构包括用于与卷的相对端部配合的第一和第二卡头;安装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卡头至少一个上的张力施加装置,用于在拉出薄片端部时施加预定的张力;用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卡头相互移向和移离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于沿着卷的径向方向一起移动所述第一和第二卡头的移动装置。
所述端部拉出机构包括用于夹持薄片端部的夹持器;用于沿着拉动薄片端部的方向移动所述夹持器的致动器;以及用于探测薄片端部被拉出的长度的探测器。
所述承压机构包括设置在薄片端部一侧上并且可由一个致动器移动的第一承压部件,所述第一承压部件沿着卷的薄片端部的横向方向延伸;以及设置在薄片端部另一侧上并且可由一个致动器移动的第二承压部件,所述第二承压部件沿着卷的薄片端部的横向方向延伸。
所述施加机构包括设置用于输出所述胶带部件并且可沿着卷的薄片端部的横向方向移动的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包括将所述胶带部件施加到薄片端部上的施加装置,所述施加装置可移向和移离薄片端部;可向着或远离端部移动并且沿着胶带部件被施加的方向设置在施加装置后面的挤压装置,用于将胶带部件压到薄片端部上;以及用于切割所述胶带部件的切割装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使将卷的端部固定到卷的外圆周表面的端部固定胶带供给到卷的所述端部,该装置包括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用于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被排列在所述可分离薄片的一个侧边缘上时,将多个端部固定胶带施加到条带状可分离薄片上并且输送所述可分离薄片;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用于弯曲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以便从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露出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所述无粘性区域;以及端部胶带取下机构,固定住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上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
上述装置还包括端部胶带探测装置,用于自动地探测从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
所述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可分离薄片相对侧面的第一和第二进给引导件,用于引导所述可分离薄片的所述侧边缘以使其强制弯曲。
所述端部胶带取下机构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附近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面对所述吸附头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横向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的施压部件;其中,所述吸附头和所述施压部件夹住所述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而且所述吸附头吸附和保持住所述端部固定胶带,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加工被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并且卷绕在卷上的包装薄片,所述包装薄片具有薄片部件和施加到所述薄片部件的相对边缘上以覆盖卷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的裙部部件,所述装置包括加工机构,用于至少冲切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裙部部件切割机构,用于横向切割被冲切的条带状裙部部件以制造裙部部件;裙部部件进给机构,用于相对于切割区域和裙部部件结合到所述薄片部件上的结合区域进给裙部部件;切割机构,用于在所述结合区域沿着所述裙部部件的纵向方向切割至少所述薄片部件;薄片部件分隔机构,用于使所述薄片部件的切割端相互间隔预定距离;以及结合机构,用于将所述裙部部件结合到正对的所述薄片部件的切割端,同时所述裙部部件的横向部分被露出。
所述裙部部件进给机构包括裙部部件吸附箱,用于吸附和保持住所述裙部部件;以及致动器,用于将所述裙部部件吸附箱输送到所述裙部部件的所述切割区域和所述结合区域。
所述薄片部件分隔机构包括设置在横过所述薄片部件的切割线两侧的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用于吸附和保持住所述薄片部件;以及移动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相互移向和移离。
上述装置还包括纵断器,用于纵向切割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输送来的所述条带状裙部部件,以形成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以及反向机构,用于使一个所述条带状裙部部件反向。
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和第二裙部部件供给装置,用于供给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以及反向机构,用于使从所述裙部部件供给装置输送来的一个条带状裙部部件反向。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将包装薄片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并且随后将所述包装薄片卷绕在卷上,所述装置包括包装薄片进给机构,用于在卷绕位置夹住所述包装薄片的一个端部、并且进给和使所述包装薄片定位;施加机构,用于将所述包装薄片施加到卷的薄片端部上;旋转机构,用于转动带有施加到其上的所述包装薄片的卷;以及包装薄片保持结构,用于在卷被转动时将所述包装薄片移动到卷上,同时夹住所述包装薄片的卷绕末端。
上述装置还包括辊轮,用于在所述包装薄片的卷绕末端从所述包装薄片保持结构被释放时将所述包装薄片压到卷上。
所述包装薄片包括薄片部件和施加到所述薄片部件的相对边缘上以覆盖卷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的裙部部件,端部固定胶带被施加到所述薄片部件的卷绕末端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将薄片部件卷绕在卷上、并且将单独或整体地设置在所述薄片部件的侧边缘上的裙部部件热粘合到卷相对端部外圆周边缘上,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头,每个加热头具有与卷直径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环状突出部;移动机构,用于沿着卷的径向方向移动所述加热头,以使一个所述加热头位于与卷的端面相对;以及加压机构,用于将所述加热头压到卷的端面上,以使所述环状突出部将每个所述裙部部件热粘合到卷相对端部的一个外圆周边缘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将薄片部件卷绕在卷上、并且将单独或整体地设置在所述薄片部件的侧边缘上的裙部部件热粘合到卷相对端部外圆周边缘上,所述装置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同心的外侧和内侧环状突出部的加热头,所述至少两个同心的外侧和内侧环状突出部具有与卷直径相对应的不同直径,外侧环状突出部比内侧环状突出部向卷突出更多;以及加压机构,用于将所述加热头压到卷的端面上,以使选定的一个所述环状突出部将每个所述裙部部件热粘合到卷相对端部的一个外圆周边缘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将卷转移到托盘上并且将卷依次地输送到多个加工工段以加工卷,所述装置包括多个控制器,用于根据卷的技术规格数据控制所述加工工段;设置在相应托盘上的标识数据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托盘固有的标识数据;分别设置在各个加工工段的标识数据读取装置,用于从所述标识数据存储装置读取输送到加工工段的托盘的标识数据;设置在用于控制将卷转移到托盘上的一个加工工段的一个所述控制器中的标识数据/技术规格数据联合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托盘的所述标识数据和转移到托盘上的卷的技术规格数据;其中,所述控制器从所述标识数据/技术规格数据联合存储装置读取与由所述标识数据读取装置读取的标识数据相对应的技术规格数据,并且根据所读取的技术规格数据控制所述加工工段。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示例性显示在附图中。


图1是用于实施自动包装本发明的卷状物品的方法的自动包装系统的方框图;图2是作为卷状物品的感光卷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3是带凸缘结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4是带凸缘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自动包装系统上游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托盘的立体图;图7是显示加工工段与它们的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的方框图;图8是显示如何循环地输送托盘的示意图;图9是可编程控制器的方框图;图10是显示储存在图9所示的可编程控制器的跟踪数据存储装置中的数据的示意图;图11是端部拉出工段和施加工段的平面图;图12是端部加工装置的可旋转支撑机构;图13是可旋转支撑机构和端部拉出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可旋转支撑机构和端部拉出机构的立体图;图15是端部加工装置的承压机构和施加机构的立体图;图16是承压机构和施加机构的主视图;图17是承压机构和施加机构的侧视图;图18是施加机构的滑动装置的立体图;图19是滑动装置的主视图;图20是加工装置的平面图;图21是加工装置的裙部部件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22是加工装置的加工机构的立体图;图23是加工机构的侧视图;图24是加工装置的裙部部件切割机构和裙部部件进给机构的立体图;图25是加工装置的夹持装置的主视图;图26是加工装置的固定装置的主视图;图27是加工装置的切割机构的立体图;图28是加工装置的薄片部件保持机构的立体图;图29是加工装置的薄片部件分隔机构的立体图;图30是加工装置的结合机构的立体图;图31是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32是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的侧视图;图33是自动包装系统的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的立体图;图34是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的主视图;
图35是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的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的立体图;图36是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的平面图;图37是显示端部胶带取下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被提升的方式的立体图;图38是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的平面图;图39是自动包装系统的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的立体图;图40是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的主视图;图41是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的夹紧装置的示意图;图42是自动包装系统的施加机构的立体图;图43是施加机构的侧视图;图44是自动包装系统的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的立体图;图45是自动包装系统的旋转机构和托盘升降装置的主视图;图46是旋转机构和托盘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图47是旋转机构的滑动装置的立体图;图48是滑动装置的侧视图;图49是自动包装系统下游部分的立体图;图50是热熔机构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图51是热熔机构的立体图;图52是热熔机构的主视图;图53是热熔机构的侧视图;图54是热熔机构的加热头的立体图;图55是第一加热头的剖视图;
图56是第二加热头的剖视图;图57是第三加热头的剖视图;图58是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对中装置、升降装置、以及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的侧视图;图59是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升降装置、以及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的侧视图;图60是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和对中装置的平面图;图61是第一输送装置的立体图;图62是第一输送装置的主视图;图63是安装装置的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的立体图;图64是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65是显示感光卷的端部被夹持器夹持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6是显示感光卷的端部被夹持器拉出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7是显示连接胶带被卷绕在吸附辊上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8是显示连接胶带被部分地施加到感光薄片端部上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9是显示连接胶带被横向地施加到感光薄片端部上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0是显示连接胶带被施加到感光薄片端部上之后吸附辊被驱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1是显示连接胶带被切割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2是显示连接胶带被切割之后部件位置的示意图;
图73是显示条带状裙部部件被冲切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4是显示条带状裙部部件在吸力作用下保持在位而被横向地切割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5是显示结合区域的立体图;图76是显示条带状裙部部件和光屏蔽引片被切割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7是显示光屏蔽引片的切割端被相互分隔的示意图;图78是显示光屏蔽收缩薄膜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上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9是另一加工装置的立体图;图80是又另一加工装置的立体图;图81是再另一加工装置的立体图;图82是显示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降下以压住端部固定胶带的无粘性区域的方式的立体图;图83是显示端部固定胶带通过第一和第二吸附头在吸力作用下保持在位并且随后被缩回的方式的立体图;图84是显示端部固定胶带通过第一和第二吸附头被输送到光屏蔽薄片的方式的立体85是显示光屏蔽引片被放置在卷绕位置的方式的立体图;图86是显示光屏蔽引片被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保持住的方式的立体图;图87是显示施加机构运行方式的立体图;图88是显示施加机构运行方式的立体图;
图89是显示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运行方式的立体图;图90是显示光屏蔽引片被卷绕的方式的立体图;图91是显示热风器运行方式的立体图;图92是显示光屏蔽引片被施加之后托盘被提升的方式的立体图;图93是显示第一加热头被放置在热熔位置的方式的示意图;图94是显示第二加热头被放置在热熔位置的方式的示意图;图95是显示第三加热头被放置在热熔位置的方式的示意图;图96是显示具有另一结构的滑动板的主视图;图97是显示第二带凸缘部件从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输送到第一和第二输送装置的方式的示意图;图98是显示第一和第二输送装置被向下摆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99是显示第二带凸缘部件被插入头固定住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00是显示被插入头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与第一带凸缘部件抵靠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01是显示插入头被转动以使隆脊与凹槽相互对齐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02是显示第二带凸缘部件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中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03是另一带凸缘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4是另一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的侧视图;图105是现有感光卷的分解立体图;图106是另一现有感光卷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图107是现有包装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用于实施自动包装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卷状物品的方法的自动包装系统10的方框图,而图2以分解立体图的形式显示了通过自动包装系统10将被自动包装的感光卷30。
自动包装系统10具有多个设置在暗室11中的加工工段,加工工段包括传送工段ST1,用于传送由绕在片芯16a或16b(以下称作“片芯16a”)上的延伸感光薄片14构成的感光卷(卷状物品)12;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用于将第一带凸缘部件18a,18b或18c(以下称作“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组装在感光卷12的相应的相对端部上;端部拉出工段ST3,用于将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拉出到预定长度;施加工段ST4,用于将连接胶带(胶带部件)20施加到已拉出到预定长度的端部14a上;光屏蔽引片组装工段ST5,用于将作为包装部件的光屏蔽收缩薄膜(裙部部件)24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薄片部件)的横向相对边缘,并且将一对端部固定胶带28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从而组装光屏蔽引片(包装薄片)22;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用于在光屏蔽引片22被施加到端部14a上之后将光屏蔽引片22绕在感光卷12上;热熔工段ST7,用于将光屏蔽收缩薄膜24热熔(粘合)到感光卷12的相应相对外圆周边缘上;以及再进入物品储存工段ST8,用于暂时储存一个感光卷12,以便在该感光卷12由于缺陷或为了检验从一个加工工段上取下之后再进入。
自动包装系统10还具有检查工段ST9,用于检查在暗室11中制造的光屏蔽感光卷30的光屏蔽状态;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10,用于将硬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光屏蔽感光卷30的相应相对端部;贴标签工段ST11,用于粘贴印有光屏蔽感光卷30的产品信息的产品标签(未示出);以及排出工段ST12,用于将光屏蔽感光卷30排出到下一加工工段。加工工段ST9,ST10,ST11和ST12沿着从暗室11延伸到明室13的路径在箭头Y所示方向上依次排列。
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与第一带凸缘部件组装工段ST13相连,第一带凸缘部件组装工段ST13根据感光卷12的片芯直径从两种类型的帽部40a,40b和三种类型的环状部44a,44b和44c中选择盖和环,并且组装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到18c。光屏蔽引片组装工段ST5与供给卷筒条带状光屏蔽薄片(以下将描述)的引片供给工段ST14相连。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10与供给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硬的带凸缘部件供给工段ST15相连。
如图2所示,第一带凸缘部件18a,18b或18c包括将装配在片芯16a或16b相应端部中的帽部40a或40b和热封到帽部40a或40b的相应凸缘42a或42b上的环状部44a,44b或44c。片芯16a或16b的直径可以例如为2英寸或3英寸。
光屏蔽引片22包括光屏蔽薄片26和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横向相对边缘上的两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光屏蔽薄片26和感光薄片14通过连接胶带20相互连接。一对横向间隔开的端部固定胶带28附着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光屏蔽引片22绕在感光卷12上并通过端部固定胶带28固定到感光卷12上,从而构成光屏蔽感光卷30。光屏蔽引片22和光屏蔽收缩薄膜24可以由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材料整体地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胶带20具有例如是25mm的宽度H1,并且包括从感光薄片14的端部伸出的基本上一半的部分,该基本上一半的部分的宽度基本上是宽度H1的一半,即,该宽度为12.5mm±1mm。连接胶带20的其余一半部分被粘合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并具有12.5mm的宽度。连接胶带20具有从感光薄片14的横向相对边缘向内间隔距离T1为0到10mm的相对端部。
感光卷12直径为D,感光薄片14宽度为W1,光屏蔽薄片26宽度为W2、长度为L1,每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宽度为H2、长度为L2。宽度W2基本上等于宽度W1(W2≈W1)或稍微大于宽度W1(W2>W1)。长度L2与直径D有关,L2>3.14×D,长度L1,L2也相互有关,L1>L2+200mm。
光屏蔽薄片26具有一个叠加在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并通过连接胶带20与其粘合的端部,光屏蔽薄片26被粘合的端部宽度为20mm。每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宽度H2例如设定为25mm,光屏蔽收缩薄膜24具有从光屏蔽薄片26的外边缘向外伸出9mm的相应外边缘。光屏蔽薄片26的长度L1设定为例如900mm,每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长度L2设定为例如500mm或600mm。
比第一带凸缘部件18硬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插入在第一带凸缘部件18中,构成带凸缘结构52。如图3和4所示,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具有多个形成在其内圆周表面54上的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轴向延伸的凹槽56,和更接近位于第二带凸缘部件32将被插入的端部的凸缘58而设置在内圆周表面54上的直径增大的台阶60。内圆周表面54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导向凹部62,导向凹部62从台阶60向着相应的凹槽56端部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倾斜地延伸,在将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时,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
第二带凸缘部件32在其外圆周表面上具有锥形尖端部64和直筒部66,锥形尖端部64沿着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方向向着尖端部直径逐渐减小,直筒部66从锥形尖端部64的直径较大端部开始延伸。第二带凸缘部件32也在直筒部66上设置有多个(例如6个)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轴向延伸的隆脊68,隆脊68沿着直筒部66与凹槽56对齐地向着凸缘70轴向延伸。隆脊68具有从锥形尖端部64的直径较小端部到直筒部66轴向间隔距离H3的相应直端面68a,H3小于锥形尖端部64的整个长度,即,直端面基本上位于锥形尖端部64的直径较大端部上,直端面径向向外延伸到与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台阶60的直径相对应的相应径向位置。
如图5所示,一连串的感光卷12被输送装置80沿着箭头Y所示方向输送。输送装置80具有支撑在输送器82a,82b上的托盘86,用于将感光卷12放置在其上。如图5和6所示,每个托盘86具有一对设置在其上表面上的支撑底座100a,100b,感光卷12被放置在支撑底座100a,100b上。
如图6所示,一个用于存储托盘86固有的标识数据的存储介质(标识数据存储装置,只读存储元件)138设置在托盘86上。存储介质138包括数据载体和IC存储器,IC存储器能够电记录标识数据并且能够从一个外部电路访问以读取标识数据。托盘印有其标识号码140,标识号码与标识数据相对应并且能够被操作员视觉识别。
托盘86到达的每个加工工段具有数据读取器(标识数据读取装置)142,用于读取存储在记录介质138中的标识数据;和一个工件探测器(工件探测装置)144,用于探测托盘86上是否具有一个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
图7以方框图形式显示了从暗室11供给的感光卷12制造光屏蔽感光卷30的加工工段与它们的控制系统的关系。图8显示了如何循环地输送托盘。
加工工段中的控制装置是由具有相应控制台C1到C6的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控制。在控制台C1到C4和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4的显示装置发出的光不会不利地影响感光材料的范围内,控制台C1到C4和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4可以安装在暗室11中。
可编程控制器PLC1控制传送工段ST1,可编程控制器PLC2控制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可编程控制器PLC3控制端部拉出工段ST3和施加工段ST4,可编程控制器PLC4控制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和热熔工段ST7,可编程控制器PLC5控制检查工段ST9和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10,可编程控制器PLC6控制贴标签工段ST11、排出工段ST12和再进入物品标签印刷装置168。再进入物品标签印刷装置168签发一个再进入物品标签,以便粘贴到从任何一个加工工段上取下而再进入的感光卷12或被判断为存在缺陷的感光卷12上。在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中,可编程控制器PLC1与一个管理计算机170连接。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通过总线171相互连接。
图9以方框图形式示出了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如图9所示,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包括一个输入/输出单元172,用于将数据输送到管理计算机170或其它可编程控制器或者从管理计算机170或其它可编程控制器接收数据;一个输入/输出单元174,用于将数据输送到加工工段中的控制装置或者从加工工段中的控制装置接收数据;一个控制单元176,用于按照给定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并执行控制过程;一个程序存储器177,用于存储加工工段中与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连接的控制装置的运行程序;以及一个跟踪数据存储器(标识数据/技术规格数据联合存储装置)178,用于存储跟踪数据,跟踪数据是相对于输送到由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控制的加工工段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技术规格数据。
图10显示了存储在控制传送工段ST1的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的数据。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具有与用于传送工段ST1到排出工段ST12之间的相应托盘86对应的数据区M1到M30。在该实施例中,假定托盘86一直在使用。其它可编程控制器PLC2到PLC6的每个跟踪数据存储器178具有与输送到由可编程控制器PLC2到PLC6控制的加工工段相对的数据区M1到M30。
数据区M1到M30存储与标识号码140对应的托盘86的托盘号码数据(标识数据),例如,1到30。数据区M1到M30连同托盘号码数据也存储与装载在托盘86上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相关的技术规格数据。技术规格数据包括控制装置的指示数据、区段编号/纵切编号数据、再进入数据、产品名称数据、批号数据、有效期数据、故障代码数据、宽度数据、直径数据、类型数据、卷绕方向数据、以及管理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特性的加工特性数据。
区段编号数据是规定感光卷12从一个宽胶卷(未示出)上沿着纵向方向被切割的区域的数据。纵切编号数据是规定感光卷12从一个宽胶卷(未示出)上沿着横向方向被切割的区域的数据。再进入数据是当一个已经从生产线上取下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根据需要被修整并再进入生产线时设定的数据。故障代码数据是当一个已经被检查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被判断为次品时表示缺陷细节的数据。宽度数据是表示感光卷12的宽度的数据,直径数据是表示感光卷12的直径的数据。类型数据是表示使用在感光材料中的感光乳剂或类似物的类型的数据。卷绕方向数据是表示感光卷12的感光乳剂表面所朝向的方向的数据。
工件特性数据是表示管理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加工状态的数据。例如,工件特性数据包括表示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是否在加工工段中被加工、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在加工工段中是否有缺陷、以及在加工工段中是否具有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数据。
如图5和11所示,自动包装系统10具有胶带部件施加装置630,用于将连接胶带20自动地施加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胶带部件施加装置630包括设置在端部拉出工段ST3的可旋转支撑机构632,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并且在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被拉出时给感光卷12施加预定张力;设置在端部拉出工段ST3的端部拉出机构634,用于夹住并将端部14a拉出到预定长度;设置在施加工段ST4的承压机构636,用于支撑从其相对表面被拉出到预定长度的端部14a;设置在施加工段ST4的施加机构638,用于将连接胶带20沿着由箭头X所示感光卷12的横向方向施加到由承压机构636所支撑的端部14a上。
如图12和13所示,端部拉出工段ST3具有底座640,它带有安装在其上的托盘升降装置642。托盘升降装置642具有固定到底座640上并且具有向上延伸的杆646的缸644,一个可垂直移动的底座648固定到杆646上。可垂直移动的底座648可以与已经由上部输送器82a,82b输送的托盘86配合并且能够在上部输送器82a,82b之上输送托盘86。
构架650安装在底座640上并且在其上支撑有可旋转支撑机构632的移动装置652。如图12到14所示,移动装置652具有固定地安装在构架650上并且朝下的电动机654,它具有滚珠丝杠656同轴地连接到其上的向下延伸的可旋转驱动轴(未示出)。滚珠丝杠656通过一个固定到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上的螺母657,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7沿着箭头X所示方向在感光卷12横向方向上延伸。四个导杆660具有拧到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上的下端部和可滑动地插入在相应导杆662中的上端部,导杆662附着到构架650上。
驱动装置663具有安装在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纵向端的电动机664,电动机664具有一个可旋转的驱动轴666,传动齿轮668和第一滚珠丝杠670固定到可旋转的驱动轴666上。传动齿轮668与固定到可旋转轴674上的从动齿轮672啮合,可旋转轴674的相对端部和中间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在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上。
可旋转轴674具有安装在其远离从动齿轮672的端部上的第一齿轮676,第一齿轮676与第二齿轮678啮合,第二齿轮678又与第三齿轮680啮合。第三齿轮680安装在与第一滚珠丝杠670同轴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上的第二滚珠丝杠682的端部上。
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具有一组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670,682延伸的导轨684a,684b,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和686b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轨684a,684b上。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和686b支撑着固定到其上的第一和第二螺母688a,688b,第一和第二螺母688a,688b被分别拧在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670,682上。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和686b的下表面上。
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具有多个可打开和闭合的爪692a,692b,爪692a,692b可插入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中并且可在感光卷12中径向向内和向外移动。一个粉末离合器(张力施加装置)696连接到第一卡头690a的轴694上。
如图13和14所示,端部拉出机构634包括一个夹持器700,用于夹持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的大体上的中心区域;一个致动器702,用于沿着箭头Z所示方向移动夹持器700以拉出端部14a;以及一个探测组件,用于探测端部14a的拉出长度。
致动器702具有通过安装板706固定到构架650上的电动机708,滚珠丝杠710与电动机708的驱动轴连接并通过螺母712。螺母712安装在可移动底座714上,而夹持器700安装在可移动底座714的远端。夹持器700具有一对可相互相对和相离移动的夹持指716a,716b,用于夹持和松开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
探测组件704具有红外发射器718和用于探测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的红外探测器720。红外发射器718安装在可垂直移动的构架658上,红外探测器720安装在底座640上。
如图15到17所示,施加工段ST4具有托盘升降装置730,用于升降托盘86;和辊轮挤压装置732,用于固定由托盘升降装置730升起的感光卷12的上表面。
托盘升降装置730具有带有向上延伸的杆736的缸734,可垂直移动的底座738被支撑在杆736上。辊轮挤压装置732具有带有向下延伸的杆742的缸740,多个辊轮744(参看图17)支撑在杆742上,用于固定感光卷12的上部外圆周表面。
如图15到17所示,承压机构636具有一对安装到底座750上的横向间隔开的缸(致动器)752,缸具有相应向上延伸的杆754,设置在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的一个表面(下表面)下方并且沿着端部14a横向地延伸的第一承压部件756固定到杆754上。一个缸(致动器)760通过构架758安装在底座750上并且具有向下延伸的杆762,设置在端部14a的另一表面(上表面)上方并且沿着端部14a横向地延伸的第二承压部件764固定到杆762上。第二承压部件764由一对横向间隔开的线性引导件766引导以进行垂直运动。
施加机构638具有固定地安装在底座750上并且其长度比感光卷12的宽度大的支撑部件770。电动机772安装在支撑部件770的一端。电动机772具有一个可旋转的驱动轴774,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部件770上的滚珠丝杠776与可旋转驱动轴774同轴地连接。滚珠丝杠776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一对垂直间隔开的导轨778安装在支撑部件770的垂直表面上。滑动装置780支撑在导轨778上以便沿着箭头X所示方向移动。滑动装置780具有拧在滚珠丝杠776上的螺母782。
如图18和19所示,滑动装置780在其上支撑着胶带输出卷盘786,用于支撑和输出其上带有连接胶带20的可分离薄片784;以及可分离薄片卷起卷盘788,用于卷绕没有连接胶带20的可分离薄片784。滑动装置780上也支撑着设置在胶带输出卷盘786和可分离薄片卷起卷盘788附近的转矩电动机790a,790b。可旋转地支撑在滑动装置780上的可旋转轴796,798的一端通过相应皮带和皮带轮装置与转矩电动机790a,790b连接,相对端分别固定到胶带输出卷盘786和可分离薄片卷起卷盘788上。
滑动装置780上支撑着一个施加装置800,用于将连接胶带20施加到端部14a上,施加装置800可向着或远离端部14a移动;一个沿着连接胶带20施加到端部14a的方向设置在施加装置800后面的挤压装置802,用于将连接胶带20压到端部14a上,挤压装置802可向着或远离端部14a移动;以及一个将连接胶带20切割下来的切割装置804。
施加装置800具有固定到滑动装置780上的缸806、可由缸806来回移动的可移动底座808、和可旋转地支撑在可移动底座808上的吸附辊810。吸附辊810具有一个可旋转轴812,可旋转轴812通过齿轮系816接收来自旋转致动器814的旋转驱动力。吸附辊810具有形成在其外圆周表面上并且沿着吸附辊810轴向延伸的切割装置引导槽818。
挤压装置802具有固定到滑动装置780上的缸820、可由缸820垂直移动的可垂直移动底座822、以及水平延伸并固定地安装在可垂直移动底座822上的缸824。一对挤压辊828可旋转地安装在可由缸824水平移动的臂826上。
切割装置804具有固定到滑动装置780上的缸830、与吸附辊810的轴线平行地从缸830延伸的杆832、以及固定到杆832上的可移动板834。盘状切割刀片836固定地安装在可移动板834上。
滑动装置780上也支撑着多个固定的导向辊838、以及通过缸840可向着和远离任一固定的导向辊838移动的导向辊841。
如图17所示,可由一对横向间隔开的缸842a,842b垂直移动的多个进给辊844a,844b设置在滑动装置780下方,用于将托盘86输送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
光屏蔽引片组装工段ST5具有一个包装薄片加工装置860。如图5和20所示,包装薄片加工装置860具有加工机构866,用于至少冲切来自裙部部件供给装置862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用于在被冲切区域将条带状裙部部件864横向地切割成光屏蔽收缩薄膜24;裙部部件进给机构870,用于将光屏蔽收缩薄膜24输送到切割区域和结合区域,以便将它们结合到光屏蔽薄片26上;切割机构872,用于沿着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纵向方向切割光屏蔽薄片26;薄片部件分隔机构874,用于使光屏蔽薄片26的切割端分隔预定距离;结合机构876,用于将光屏蔽收缩薄膜24结合到面对的光屏蔽薄片26的切割端,使光屏蔽收缩薄膜24具有露出的横向部分;以及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878,用于将端部固定胶带28供给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
如图21所示,裙部部件供给装置862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880上的输出轴882。输出轴882可通过与电动机884连接的皮带和皮带轮装置886由电动机884带动绕着水平轴线旋转。裙部部件供给装置862也具有多个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880上的多个导向辊888,导向辊888沿着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从输出轴882输出的方向布置。一个浮动辊890可垂直移动地设置在两个导向辊888之间,它们相互平行地布置。
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包括绕着两个导向辊888之间的浮动辊890形成的弯曲部分892。垂直间隔开布置的第一上部位置探测传感器894、第二上部位置探测传感器896和第二下部位置探测传感器898探测弯曲部分892的位置。
如图20和22所示,加工机构866具有安装在底座880上并且与导向辊888限定的条带状裙部部件供给路径平行的下部无杆缸900。下部无杆缸900具有第一可移动底座902,它可沿着箭头K所示的下部无杆缸900的纵向方向来回移动。比下部无杆缸900短的上部无杆缸904固定地安装在第一可移动底座902上。上部无杆缸904具有第二可移动底座906,它可沿着上部无杆缸904的纵向方向来回移动。
垂直向上延伸的支撑构架908用螺钉拧在第二可移动底座906上,并且增压缸910固定到支撑构架908的上端。如图22和23所示,增压缸910具有设置在由导向辊888限定的条带状裙部部件供给路径上方并与其对齐的向下延伸的杆912。可垂直移动底座914连接到杆912下端部。可垂直移动底座914通过线性引导件916沿着支撑构架908的垂直表面被引导,并且在其下端支撑着冲压器918。设置在冲压器918下方的模板920固定地安装在支撑构架908上。
如图22所示,冲压器918和模板920同时工作以便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上形成菱形孔922和撕裂孔924a,924b。冲压器918和模板920使它们的冲压器和模结构形成与菱形孔922和撕裂孔924a,924b互补的形状。如图23所示,冲压器918具有可垂直运动地支撑在多个脱模螺杆928上的脱模器926。
如图20和24所示,无杆缸930与加工机构866的下部无杆缸900平行地安装在底座880上,无杆缸930设置在条带状裙部部件供给路径远离下部无杆缸900的一侧。无杆缸930沿着箭头K所示方向的长度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拉出长度相对应。无杆缸930具有可移动底座932,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安装在可移动底座932上。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具有水平缸934,它具有带有固定到其上的切割刀片938的杆936。切割刀片938由导轨940引导,以便沿着由箭头M所示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横向方向运动。
可移动底座932起着裙部部件固定机构的作用,用于当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横向切割时固定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可移动底座932具有相对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输送的方向设置在切割刀片938上游的夹持装置942、和相对于同一方向设置在切割刀片938下游的固定装置944。
如图25所示,夹持装置942具有固定到可移动底座932上的固定引导部946以及由缸948可向着和远离固定引导部946移动的可移动底座950。固定引导部946具有一对相互间隔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垂直导向面952,和一对相互间隔预定距离的水平导向面954,用于支撑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下表面。
可移动底座950连接到从缸948向下延伸的杆956的末端,并且通过导杆958可移动地在可移动底座932上被引导。可移动底座950具有一对挤压表面958,用于将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横向间隔开的相对边缘压到并保持在相应的水平导向面954上。
如图26所示,固定装置944具有固定到可移动底座932上的缸960和连接到从缸960向下延伸的杆962上的挤压引导部964。挤压引导部964通过多个导杆966可垂直运动地支撑在可移动底座932上,并且具有下部挤压表面968,用于将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压到并保持在裙部部件进给机构870上。下部挤压表面968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整个横向宽度上延伸。
如图24所示,用于定位和保持可移动底座932的止动装置970设置在可移动底座932的内缩位置,即,用于切割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位置。止动装置970具有设置在底座880上并具有向上延伸的配合杆974的缸972。当配合杆974被缸972带到上端位置时,配合杆974紧靠可移动底座932上的配合部件976。当配合杆974缩回到缸972中时,配合杆974与可移动底座932间隔开,允许可移动底座932运动到无杆缸930的缩回限定位置。
如图20和24所示,裙部部件进给机构870具有沿着箭头K所示方向在条带状裙部部件供给路径上延伸的细长无杆缸(致动器)980。无杆缸980具有可移动底座982,裙部部件吸附箱984的端部连接到可移动底座982上。裙部部件吸附箱984支撑在细长导向部件986上,导向部件986从切割区域P1a延伸到结合区域P2a。导向部件986通过多个支撑柱988设置在底座880上。
裙部部件吸附箱984沿着箭头K所示方向的尺寸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切割长度对应。裙部部件吸附箱984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的多个吸附孔990。裙部部件吸附箱984还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横向中心区域并且纵向延伸的切割导向槽992。
如图20和27所示,切割机构872具有设置在结合区域P2a上方的支撑构架1000,水平延伸的无杆缸1002安装在支撑构架1000的垂直表面上。无杆缸1002具有可在箭头K所示方向沿着固定到支撑构架1000上的线性引导件1006来回移动的可移动底座1004。缸1008固定地安装在可移动底座1004上,切割刀片1010可垂直移动地支撑在缸1008上。
如图28所示,薄片部件保持机构1020设置在切割机构872附近。薄片部件保持机构1020具有固定地安装在水平上部构架1022上并具有向下延伸杆1026的升降缸1024,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通过导杆1030可移动地支撑在上部构架1022上。压板1034a,1034b通过安装板1032a,1032b安装在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上。压板1034a,1034b沿着光屏蔽薄片26被切割的方向延伸,并且被设置在切割刀片1010的每一侧。
如图29所示,薄片部件分隔机构874具有设置在光屏蔽薄片26的切割线CL两侧的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用于在吸力作用下吸引光屏蔽薄片26;以及移动装置1044,用于在箭头N所示方向相互相对和远离地移动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
在结合区域P2a中,一对支撑部件1046a,1046b固定地安装在底座1048上。支撑部件1046a,1046b沿着箭头K所示方向相互间隔一个距离并且相互平行地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延伸。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延伸的导轨1050a,1050b安装在相应的支撑部件1046a,1046b上。导轨1050a,1050b被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的相对端部上的相应线性引导件1052a,1052b所啮合。
移动装置1044固定地安装在底座1048上的第一和第二缸1054,1056。第一和第二缸1054,1056具有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短杆1054a和长杆1056a。短杆1054a连接到第一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的下表面上,长杆1056a在第一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下方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2上。
如图30所示,结合机构876具有在结合区域P2a中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加热部件1060,1062,以及用于升降第一和第二加热部件1060,1062的升降装置1064。
升降装置1064具有一对侧向间隔开的升降缸1066,1068,它们在移动装置1044外侧安装在底座1048上并分别具有向上延伸杆1066a,1068a,可垂直移动底座1070,1072连接到延伸杆1066a,1068a。可垂直移动底座1070,1072被相应导板对1074,1076垂直地支撑。第一和第二加热部件1060,1062整体地固定到可垂直移动底座1070,1072上。
如图5所示,通过在结合区域P2a中将从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1080的卷筒上展开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切割到预定宽度来制造光屏蔽薄片26。在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1080中,如图31和32所示,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被作为卷筒放置在承载器1084上并从其被供给。支撑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的芯轴1086的一对支撑块1088安装在承载器1084上。
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1080在放置承载器1084的位置具有一对垂直延伸的壁1090。可由升降缸1094垂直移动的支撑板1092支撑在壁1090上。升降缸1094垂直定向并具有向上延伸杆1096,杆1096通过接头1098连接到支撑板1092上。横向间隔开的导轨1100a,1100b垂直地安装在相应壁1090的垂直表面上,支撑板1092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轨1100a,1100b上。
一对横向间隔开的可移动臂1102a,1102b通过相应的一对上下部导轨1104a,1104b可水平移动地支撑在支撑板1092上。支撑板1092支撑着固定到其上的缸1106,1108,它们相互对齐地水平延伸。缸1106,1108具有相应的杆1106a,1108a,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从缸伸出并且分别连接到可移动臂1102a,1102b上。
电动机1110安装在可移动臂1102a上并具有一个可旋转轴1112,可旋转轴1112通过链条和链轮机构1114连接到可移动臂1102a上的驱动轴1116。从动轴1118与驱动轴1116对齐、可旋转地支撑在可移动臂1102b上。驱动轴1116和从动轴1118可以装配在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的芯轴1086中。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1080具有多个导向辊1120,用于将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输送到结合区域P2a(参看图32)。
如图33和34所示,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878具有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1172、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和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端部固定胶带28成排地施加到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上。每个端部固定胶带28的纵向方向与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横切地延伸,并具有设置在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处的无粘性区域1180。
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1172具有胶带输出轴1182,用于从胶带输出轴1182上的一个卷筒上输出其上带有端部固定胶带28的可分离薄片1178;以及可分离薄片卷起轴1184,用于卷绕没有端部固定胶带28的可分离薄片1178。轴线基本上水平地相互平行的一对导向辊1186设置在胶带输出轴1182和可分离薄片卷起轴1184之间。
如图35和36所示,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具有设置在可分离薄片1178两侧的第一和第二进给导板1188,1190,用于引导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以强制地使侧边缘1178a向上弯曲。第一进给导板1188用于引导与端部固定胶带28设置在其上的表面相反的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反向侧面。第一进给导板1188大体上具有三角形形状,其一个边缘沿着箭头R所示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进给方向逐渐远离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地倾斜。
第二进给导板1190用于引导端部固定胶带28设置在其上的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表面。第二进给导板1190大体上具有三角形形状,其一个边缘沿着箭头R所示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进给方向逐渐远离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地倾斜。当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被第一和第二进给导板1188,1190引导时,其侧边缘1178a向上弯曲,使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从侧边缘1178a露出。
如图33和34所示,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具有面对端部固定胶带28设置在其上的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表面布置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以及面对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的反向侧面布置的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端部固定胶带28位于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与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之间。
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具有移动装置1200,用于沿着箭头S所示方向一起移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移动装置1200具有带有可旋转驱动轴1204的伺服电动机1202,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1208上的滚珠丝杠1206的端部连接到可旋转驱动轴1204上。设置在滚珠丝杠1206两侧并且相互平行延伸的两平行导轨1210a,1210b安装在底座1208上。可移动底座1212可移动地安装在导轨1210a,1210b上。可移动底座1212具有拧在滚珠丝杠1206上的螺母1214。
可移动底座1212上支撑着引导部件1216,引导部件在与箭头S所示方向垂直的箭头U所示方向上延伸。无杆缸的滑动部件1220安装在引导部件1216上,以便沿着箭头U所示方向运动。
第一和第二升降缸1222,1224垂直地安装在滑动部件1220上并分别具有向上延伸杆1222a,1224a,第一和第二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1228固定到延伸杆1222a,1224a上。
如图33和37所示,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安装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1228上,以便绕着相应的枢轴1230,1232摆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通常是被相应弹簧1234,1236拉动,以使它们的末端向上摆动。多个(例如三个)吸附垫1238,1240沿着端部固定胶带28的纵向方向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每个上。吸附垫1238,1240连接到真空源(未示出)。
如图33和34所示,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固定到从相应第一和第二缸1242,1244向下伸出的相应杆1242a,1244a的末端,并且与施加到可分离薄片1178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对齐地设置。用于自动地探测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的端部胶带探测装置1246设置在第一缸1242附近。端部胶带探测装置1246包括相互垂直地间隔一定距离的光发射器1248和光探测器1250。
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具有包装薄片卷起装置1300。如图38所示,包装薄片卷起装置1300包括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包装薄片进给机构)1302,用于在卷绕位置P3a夹持光屏蔽引片22的端部、并且进给和定位光屏蔽引片22的端部;施加机构1304,用于将光屏蔽引片22施加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旋转机构1306,用于转动带有施加到其上的光屏蔽引片22的感光卷12;以及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用于在感光卷12转动时将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夹持并移动到感光卷12上。
如图39和40所示,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1302具有一对支撑在构架1332上部的水平延伸导轨1334a,1334b,构架1332从光屏蔽引片组装工段ST5延伸到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在导轨1334a,1334b上,分别可移动地安装着第一和第二进给装置1336,1338,用于有选择地进给具有不同长度的光屏蔽引片22。
上部线性引导件1335a,1335b和下部线性引导件1337a,1337b安装在导轨1334a,1334b上,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1340,1342可旋转地支撑在导轨1334a,1334b之间。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1340,1342能够通过皮带和皮带轮装置1348,1350被单独地转动,皮带和皮带轮装置1348,1350连接到固定在构架1332端部上的相应电动机1344,1346上。
第一进给装置1336具有拧在第一滚珠丝杠1340上的螺母1352,并且被上部线性引导件1335a,1335b支撑,以便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运动。第二进给装置1338具有拧在第二滚珠丝杠1342上的螺母1354,并且被下部线性引导件1337a,1337b支撑,以便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运动。
臂1356a,1356b从第一进给装置1336向下延伸,并且在它们的下端部通过可垂直移动的台架1358a,1358b支撑着可在空气压力作用下致动的夹紧装置1360a,1360b。如图39和41所示,夹紧装置1360a,1360b具有固定指状件1362a,1362b和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可绕着相应枢轴1366a,1366b摆动,并具有通过相应铰链销1372a,1372b连接到从缸1368a,1368b向下延伸的相应杆1370a,1370b上的后端部。
第二进给装置1338与第一进给装置1336结构相同。因此,第二进给装置1338与第一进给装置1336相同的元件用同样的标号表示,并且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42和43所示,施加机构1304具有由安装在构架1332的底座1380上的致动器1382移动的可移动支承底座1384,以及设置在支承底座1384上方并且可通过升降缸1386垂直移动的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388,1390。
致动器1382具有安装在底座1380上的一对侧向间隔开的第一缸1392,一缸1392具有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从其延伸并且连接到可移动底座1394的杆1392a。臂1398由在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的可移动底座1394的末端的一对枢轴1396可摆动地支撑。可移动支承底座1384整体地固定到臂1398的末端。臂1398在其下表面具有相应的成角度的凹形凸轮面1400。
第二缸1402居中地安装在可移动底座1394上,并具有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从其延伸并且连接到凸轮板1404的杆1402a。与臂1398的凸轮面1400配合的凸轮辊1406安装在凸轮板1404的相对端部。
升降缸1386固定到构架1332上并具有向下延伸杆1386a,安装板1408固定到杆1386a上。靠近感光卷12设置的第一施压部件1388通过多个导杆1410连接到安装板1408上,弹簧1412绕着相应导杆1410设置。安装板1408上支撑着沿着箭头V2所示方向与导杆1410间隔开的多个缸1414,缸1414具有第二施压部件1390固定到其上的相应向下延伸杆1414a。第二施压部件1390可通过缸1414移向和移离安装板1408,同时被杆1415和绕着其布置的弹簧1416所引导。
如图43所示,光屏蔽引片挤压装置1418,1420设置在底座1380沿着箭头V所示方向间隔开的相对端部上。光屏蔽引片挤压装置1418,1420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延伸,并且可被相应升降缸1422,1424垂直移动。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设置在底座1380沿着箭头N所示方向的大体中心位置上。
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具有安装在底座1380上并且沿着箭头V所示方向延伸的无杆缸1430。如图44所示,支撑板1434固定到可移动底座1432上,可移动底座1432可沿着箭头V所示方向由无杆缸1430移动。气动卡盘1436,1438在距离光屏蔽引片22的横向中心线等距离侧向间隔开的相应位置安装在支撑板1434上。
如图45所示,感光卷12在旋转机构1306下方的位置被支撑在托盘升降装置1440上。托盘升降装置1440具有固定到构架1332上的缸1442。缸1442具有可垂直移动底座1444固定到其上的向上延伸杆1442a。安装在可垂直移动底座1444上的导杆1446由构架1332可垂直移动地支撑着。托盘86可放置在可垂直移动底座1444上。
旋转机构1306具有安装在构架1332上的移动装置1450。如图45和46所示,移动装置1450具有固定地安装在构架1332上并且向下的电动机1454,它具有滚珠丝杠1456同轴地连接到其上的向下延伸的可旋转驱动轴(未示出)。滚珠丝杠1456通过固定到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的螺母1457,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沿着箭头X所示方向在感光卷12的横向方向延伸。四个导杆1460具有拧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的下端部,并且插入安装在构架1332上的相应导套1462中。
驱动装置1463具有安装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的纵向端部上的电动机1464,它具有可旋转驱动轴1466,传动齿轮1468和第一滚珠丝杠1470同轴地固定到可旋转驱动轴1466上。传动齿轮1468与固定地安装在可旋转轴1474端部上的从动齿轮1472啮合,可旋转轴1474的相对端部和中心部可旋转地支撑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
可旋转轴1474具有安装在其远离从动齿轮1472一端上并且与第二齿轮1478啮合的第一齿轮1476,第二齿轮1478与第三齿轮1480啮合。第三齿轮1480安装在第二滚珠丝杠1482的端部上,第二滚珠丝杠1482与第一滚珠丝杠1470同轴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
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具有一组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1470,1482延伸的导轨1484a,1484b,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轨1484a,1484b上。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支撑着固定到其上的第一和第二螺母1488a,1488b,它们分别被拧在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1470,1482上。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的下表面。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可插入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中,并且可在感光卷12中径向地向内和向外移动。
电动机1492与电动机1464并排地安装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的纵向端部上,并具有可旋转驱动轴1492a,花键轴1493同轴地连接到可旋转驱动轴1492a上。花键轴1493沿着箭头X所示方向延伸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通过皮带和皮带轮装置1494a,1494b分别被连接到花键轴1493的相对端部。
如图47和48所示,在感光卷12转动时用于将热空气以恒定温度和稳定速率连续地供应到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热风器1496a,1496b通过缸1498a,1498b可摆动地安装在相应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上。
辊轮1500a,1500b被安装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上,在卷绕光屏蔽引片22时,辊轮1500a,1500b将光屏蔽引片22压到感光卷12上,同时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从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脱开。辊轮1500a,1500b可分别由水平缸1502a,1502b水平移动。
可由致动器1504移动的辊轮1500c安装在可垂直移动构架1458上。致动器1504具有垂直第一缸1506,它可以升降具有垂直表面的安装板1508,水平第二缸1510安装在该垂直表面上。第二缸1510水平移动板1512,辊轮1500c可旋转地支撑在板1512上。
如图49所示,热熔工段ST7具有包装薄片粘合装置2060,以及用于将感光卷12连同托盘86提升到热熔位置的升降装置2062。
如图50所示,升降装置2062具有伺服电动机2066,它作为可旋转致动器固定到构架2064并带有制动装置。伺服电动机2066的可旋转驱动轴2068通过皮带和皮带轮装置2070连接到滚珠丝杠2072上。滚珠丝杠2072垂直延伸并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构架2064上的上下端部。
滚珠丝杠2072通过安装在可垂直移动底座2076上的螺母2074,平行于滚珠丝杠2072的一对导杆2078的下端部固定到可垂直移动底座2076上。导杆2078通过线性套2080支撑在构架2064上,可垂直移动板2082固定到它们相应的上端部上。
如图51到53所示,包装薄片粘合装置2060具有固定地安装在构架2064上的上部构架2090。带有制动装置的水平伺服电动机2092安装在上部构架2090的一端并具有可旋转驱动轴2094,传动齿轮2096和第一滚珠丝杠2098同轴地固定到可旋转驱动轴2094上。传动齿轮2096与固定地安装在可旋转轴2102一端上的从动齿轮2100啮合,可旋转轴2102的相对端部和中心部可旋转地支撑在上部构架2090上。
可旋转轴2102具有安装在其远离从动齿轮2100一端上并且与第二齿轮2106啮合的第一齿轮2104,第二齿轮2106与第三齿轮2108啮合。第三齿轮2108安装在第二滚珠丝杠2110的端部上,第二滚珠丝杠2110与第一滚珠丝杠2098同轴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上部构架2090上。上部构架2090具有一组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2098,2110延伸的导轨2112a,2112b,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2114a,2114b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轨2112a,2112b上。
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2114a,2114b支撑着固定到其上的第一和第二螺母2116a,2116b,它们分别被拧在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2098,2110上。加压机构2117具有相互面对地固定到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2114a,2114b下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缸2118a,2118b。第一和第二缸2118a,2118b具有连接到相应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的水平伸出杆2120a,2120b。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通过相应线性引导件2124a,2124b可移动地支撑在相应第一和第二底座2114a,2114b上。
如图54所示,滑动板2126a,2126b分别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以便沿着箭头Y所示方向(径向地通过感光卷12)移动,箭头Y所示方向与由箭头X所示的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的移动方向垂直。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具有相应垂直表面,沿着箭头Y所示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上下导轨2128a,2128b固定到垂直表面上。移动机构2199具有设置在上下导轨2128a,2128b之间的缸2130。缸2130具有连接到滑动板2126a,2126b上的水平延伸杆2132,滑动板2126a,2126b支撑在导轨2128a,2128b上。
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具有止动装置2134,用于将滑动板2126a,2126b强制地停止在由缸2130导致的运动行程的相对端部之间的大体中间位置上。止动装置2134具有缸2136,它具有一个杆2138,配合部件2140连接到杆2138上。用于与滑动板2126a,2126b的相对端部配合以使滑动板2126a,2126b定位的配合螺钉2142a,2142b位置可调地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沿着箭头Y所示方向的相对端部上。
第一加热头2144、第二加热头2146和第三加热头2148安装在滑动板2126a,2126b的前表面上。每个加热头2144,2146,2148基本上是盘状的,并且在其中装有一个筒形加热器(未示出)。
如图54和55所示,第一加热头2144具有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和绕着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同心地设置的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外侧的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比内侧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向外突出更多。第二加热头2146和第三加热头2148也分别具有内侧第一环状突出部2152a,2154a和绕着第一环状突出部2152a,2154a同心地设置的外侧第二环状突出部2152b,2154b。外侧的第二环状突出部2152b,2154b比内侧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52a,2154a向外突出更多(参看图56和57)。
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2152a,2154a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2152b,2154b具有不同直径,以使第一加热头2144、第二加热头2146和第三加热头2148可以处理具有不同外径的六种类型的感光卷12。
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10具有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图58显示了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用于定位和保持光屏蔽感光卷30的外圆周的对中装置4062、用于升降光屏蔽感光卷30的升降装置4064、以及用于将硬的带凸缘部件进给到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的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4066。
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4066具有第一和第二水平进给装置4070a,4070b,它们分别设置在构架4068上的导轨4072a,4072b上,以便在箭头F所示方向沿着导轨4072a,4072b运动。如图59所示,第一和第二水平进给装置4070a,4070b固定到由相应电动机4074a,4074b沿循环路径驱动的相应皮带4076a,4076b上,以便沿着导轨4072a,4072b运动到安装位置P1上方的一个位置。
第一和第二水平进给装置4070a,4070b具有相应的垂直延伸缸4078a,4078b,它们具有向下延伸杆4080a,4080b,用于从第二带凸缘部件32内圆周表面夹取它们的卡头4082a,4082b安装在向下延伸杆4080a,4080b上。
如图58所示,第一和第二输送装置4090a,4090b设置在安装位置P1,用于接收由第一和第二水平进给装置4070a,4070b进给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并将所接收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输送到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第一和第二输送装置4090a,4090b具有固定到构架4068上的底座4094。
如图60到62所示,水平缸4096安装在底座4094上,并且具有固定到底座4100上的杆4098,底座4100通过线性引导件4102支撑在底座4094上,以便水平移动。
缸4104安装在底座4100上并具有连接到摆动臂4108的杆4106。摆动臂4108可绕着枢轴4110成角度地移动大约90°并支撑着一个安装在其末端上的卡头4112。卡头4112具有一对可相互移向和移离的指状件4116a,4116b。
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设置在当摆动臂4108成角度地运动到其下部极限位置时摆动臂能够到达的位置。如图58所示,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构架4068上并且沿着感光卷12的轴向方向(横向方向)延伸的滚珠丝杠4120。滚珠丝杠4120可由电动机4122通过齿轮系4124转动。滚珠丝杠4120与其上支撑着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的一对导杆4126(参看图60)平行。
如图63和64所示,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具有相应的插入头4134a,4134b,它们可移向和移离机组4132a,4132b,同时夹住第二带凸缘部件32;用于转动插入头4134a,4134b的相应电动机(旋转致动器)4136a,4136b;固定到机组4132a,4132b的相应插入缸(插入致动器)4138a,4138b,用于移动插入头4134a,4134b以使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相应的移动连接器4140a,4140b,用于将插入头4134a,4134b相对于插入缸4138a,4138b移动距离L;相应的缸(推压装置)4144a,4144b,用于将第二带凸缘部件32推压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上,并使第二带凸缘部件32相对于插入头4134a,4134b移动;以及相应探测器4146a,4146b,用于探测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凹槽56是否与由电动机4136a,4136b转动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隆脊68对齐,以及第二带凸缘部件32是否被移动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机组4132a,4132b具有拧在滚珠丝杠4120上的螺母4148a,4148b。滚珠丝杠4120在其中心两侧具有反向螺纹结构,以便机组4132a,4132b能够沿着相互移向和移离方向一起运动。机组4132a,4132b的插入缸4138a,4138b具有相应的水平杆4150a,4150b,它们通过移动连接器4140a,4140b与插入头4134a,4134b的相应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配合。
管状挤压装置4154a,4154b安装在杆4150a,4150b的相应末端。插入在相应管状挤压装置4154a,4154b中的杆4156a,4156b具有与其末端整体地形成的大直径部件4158a,4158b。角形件4160a,4160b固定到相应的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上,并且在其末端上形成有相应孔4162a,4162b。
杆4156a,4156b分别装配在孔4162a,4162b中。管状挤压装置4154a,4154b能够挤压角形件4160a,4160b末端的外表面,而大直径部件4158a,4158b能够挤压角形件4160a,4160b的内表面。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能够在管状挤压装置4154a,4154b和大直径部件4158a,4158b之间独立地移动距离L。
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支撑在安装于机组4132a,4132b上的相应导轨4164a,4164b上,以便沿着箭头X所示方向运动。缸4144a,4144b具有相应的推压杆4166a,4166b,它们的末端可以抵靠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的末端。推压杆4166a,4166b可移动地支撑在安装于插入缸4138a,4138b上的相应安装板4168a,4168b上,并且正常地是被缸4144a,4144b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推向可移动底座4152a。
探测器4146a,4146b具有固定到推压杆4166a,4166b相应端部的止挡件4170a,4170b。止挡件4170a,4170b可与安装板4168a,4168b配合,以防止推压杆4166a,4166b从安装板4168a,4168b上脱开。探测器4146a,4146b还具有相应传感器4172a,4172b,当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凹槽56与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隆脊68没有对齐时,传感器4172a,4172b被止挡件4170a,4170b接通,当凹槽56与隆脊68对齐并且第二带凸缘部件32移向第一带凸缘部件18a时,传感器4172a,4172b被断开。
电动机4136a,4136b分别被固定到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上,并具有相应的可旋转驱动轴4174a,4174b,可旋转轴4178a,4178b通过皮带和皮带轮装置4176a,4176b连接到可旋转驱动轴4174a,4174b上。插入头4134a,4134b通过相应的连接器4180a,4180b连接到相应可旋转轴4178a,4178b上。
支撑管4182a,4182b的端部固定到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的末端,并且支撑杆4184a,4184b可移动地设置在相应的支撑管4182a,4182b中,弹簧4142a,4142b绕着支撑管4182a,4182b和支撑杆4184a,4184b设置。推压板4186a,4186b固定到支撑杆4184a,4184b的末端。
如图60所示,对中装置4062具有第一对中辊4190a,4190b和第二对中辊4192a,4192b,它们在感光卷12的直径方向上相互面对地设置在感光卷12的两侧;以及用于将第一对中辊4190a,4190b和第二对中辊4192a,4192b相互移向和移离的缸4194a,4194b。
用于将托盘86和放置在其上的光屏蔽感光卷12提升到第二带凸缘部件组装工段的升降装置4064设置在安装位置P1中。升降装置4064与上述升降装置2062的结构相同,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
以下将参照本发明的自动包装卷状物品的方法来描述如此构成的自动包装系统10的运行。
带有在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中组装在其上的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感光卷12在托盘86上通过输送器82a,82b输送到端部拉出工段ST3。在端部拉出工段ST3,如图12和13所示,当托盘86处于静止时,托盘升降装置642的缸644被驱动以提升可垂直移动底座648与托盘86配合,托盘86被移动到输送器82a,82b之上的一个位置,使感光卷12进入端部拉出位置。
随后,驱动装置663的电动机664被通电以沿着预定方向转动传动齿轮668和滚珠丝杠670。传动齿轮668使从动齿轮672转动,从动齿轮672的转动通过可旋转轴674传递到第一齿轮676,并通过第三齿轮680从与第一齿轮676啮合的第二齿轮678传递到第二滚珠丝杠682。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670,682沿着不同方向转动,使得第一和第二螺母688a,688b将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686b相互相向移动。
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686b上的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使其可打开和闭合的爪692a,692b插入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中。此时,可打开和闭合的爪692a,692b被径向向外地移动,使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固定住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
随后,端部拉出机构634的致动器702被通电。如图13所示,当电动机708被通电时,滚珠丝杠710绕着其轴线转动,导致拧在滚珠丝杠710上的螺母712将可移动底座714移向感光卷12。当可移动底座714到达夹持器700能够夹持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的位置时,致动器702被断电。
如图65所示,夹持器700的夹持指716a,716b被闭合并且夹住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随后,托盘86从感光卷12的外圆周表面下降预定距离,致动器702的电动机708被方向通电,以便将可移动底座714沿着箭头Z所示方向移离感光卷12。
在探测组件704中,红外线从红外发射器718被发射到红外探测器720。当夹持器700沿着箭头Z所示方向移动并且端部14a到达红外线路径时,探测组件704探测到端部14a。此时,托盘86被提升预定距离,致动器702被断电,夹持器700被驱动以打开夹持指716a,716b,从而释放端部14a(参看图66中的两点虚线)。
如上所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在端部拉出工段ST3被端部拉出机构634拉出预定长度。因此,即使在端部14a在自由状态输送而长度变化时,端部14a的长度也能够在连接胶带20被施加到其上之前被可靠地调节到所需长度。
作为张力施加装置的粉末离合器696连接到第一卡头690a上,当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被端部拉出机构634拉出时,第一卡头690a支撑着感光卷12的一个端部。因此,当端部14a被拉出时,感光卷12受到一定张力作用,从而防止感光薄片14在感光卷12的外圆周表面上变松弛。
在端部14a被拉出到预定长度之后,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从可旋转支撑机构632的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上松开,电动机664被反向旋转。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670,682沿着不同方向转动,使第一和第二滑动底座686a,686b相互移离,以便从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中取出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
托盘升降装置642被驱动以便将其上放置有感光卷12的托盘下降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上部输送器82a,82b被驱动以便将托盘86从端部拉出工段ST3输送到施加工段ST4。在施加工段ST4,托盘86被暂时停止,如图17所示,托盘升降装置730的缸734被驱动。可垂直移动底座738将托盘86移动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之上的一个位置。
辊轮挤压装置732的缸740被驱动以使辊轮744下降,压到感光卷12的上部外圆周表面上。
与托盘升降装置730的运行同步,承压机构636的缸752,760也被驱动。由于第一承压部件756连接到缸752上,第二承压部件764连接到缸760上,第一承压部件756和第二承压部件764相向移动,在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的上下表面上夹住端部14a。
如上所述,在端部14a被承压机构636夹住时,施加机构638被驱动。如图18所示,施加装置800的旋转致动器814被通电,以使齿轮系816将吸附辊810转动一定角度。连接到未示出的真空源的吸附辊810在真空作用下将连接胶带20拉到吸附辊810的外圆周表面上。连接胶带20被吸附到吸附辊810外圆周表面的一定角度范围上(参看图67)。
转矩电动机790a,790b被通电,以便从胶带输出卷盘786输出其上带有连接胶带20的可分离薄片784,以及将连接胶带20已被取下的可分离薄片784卷饶在可分离薄片卷起卷盘788上。
随后,如图68所示,缸806被驱动以提升吸附辊810,从而将吸附到吸附辊810外圆周表面上的连接胶带20压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吸附辊810释放连接胶带20。挤压装置802的缸824被驱动以便将挤压辊828连同臂826移向吸附辊810,此后,缸820被驱动以提升挤压辊828,从而将连接胶带20压到端部14a上(参看图69)。
随后,如图15和16所示,电动机772被通电转动滚珠丝杠776,以在箭头X所示的感光卷12的横向方向上沿着支撑部件770移动滑动装置780。当吸附辊810从端部14a的一个边缘到达其另一边缘时,电动机772断电,吸附辊810被缸806降下来,并由旋转致动器814沿着图70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旋转。
此后,吸附辊810开始拉动连接胶带20并且被缸806提升,此后,切割装置804被驱动。切割装置804的缸830被驱动,以便在连接胶带20的横向方向上移动可移动板834,导致可移动板834上的切割刀片836沿着吸附辊810上的切割装置引导槽818将连接胶带20切割下来(参看图71)。在切割刀片836被缸830返回之后,吸附辊810被降下,滑动装置780还被电动机772移动。
随后,如图72所示,挤压辊828被缸820降下来并通过缸824与吸附辊810间隔开。此后,通过使电动机772反转,滑动装置780被回复到开始施加连接胶带20的位置。连接胶带20在基本上是端部14a的宽度一半的长度上施加到端部14a的反向侧面。缸756,760被驱动以使第一承压部件756和第二承压部件764相互移离,从它们之间释放端部14a。托盘升降装置730和辊轮挤压装置732被驱动,以便将托盘86转移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
如图17所示,缸842a,842b被驱动以便将进给辊844a,844b提升到与上部输送器82a,82b相同的高度,结果,托盘86能够在进给辊844a,844b上平滑地被转移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
在施加工段ST4,在连接胶带20被施加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之前,端部14a的相对表面被承压机构636的第一承压部件756和第二承压部件764所支撑。因此,即使端部14a可能根据感光卷12的宽度和感光薄片14的厚度或类型以不同形式卷曲或下垂,端部14a总能够可靠地保持在恒定位置。
这样,连接胶带20能够通过施加机构638在所需位置精确和有效地施加到端部14a上。在端部拉出工段ST3,由于端部14a已经被提前拉出到预定长度,连接胶带20能够精确和有效地施加到端部14a上。因此,将连接胶带20施加到端部14a上的过程能够容易地自动进行。
在可旋转支撑机构632中,第一和第二卡头690a,690b能够被移动装置652升降。因此,放置在托盘86上的感光卷12具有不同直径,感光卷12也能够很容易地被可旋转支撑机构632搬运。可旋转支撑机构632因此可适用于具有不同宽度和直径的多种感光卷12,具有高度通用性。
在连接胶带20被施加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之后,感光卷12从施加工段ST4被输送到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在光屏蔽引片组装工段ST5,如图21所示,裙部部件供给装置862的电动机884被通电,以使皮带和皮带轮装置886沿着箭头所示方向转动输出轴882。因此,卷饶在输出轴882上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通过导向辊888和浮动辊890被输出到加工机构866。
随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前端被夹持装置942夹住。如图20所示,无杆缸930被驱动以便将可移动底座932沿着箭头K1所示方向移向结合区域P2a。随后,加工机构866的下部无杆缸900被驱动,以便沿着箭头K1所示方向移动第一可移动底座902。因此,支撑在支撑构架908上的冲压器918和模板920位于条带状裙部部件862将被冲切的区域(参看图73)。
加工机构866的增压缸910被驱动,以便连同杆912一起降下可垂直移动底座914。模板920和冲压器918随后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上形成菱形孔922和撕裂孔924a,924b。(参看图22)。
此后,增压缸910被驱动以提升冲压器918,下部无杆缸900被驱动以沿着箭头K2所示方向移动第一可移动底座902。加工机构866现在被设置在预定的缩回位置。裙部部件进给机构870的无杆缸980被驱动以便沿着箭头K2所示方向将裙部部件吸附箱984从结合区域P2a移动到切割区域P1a。
当裙部部件吸附箱984被设置在其前端被夹持装置942夹持在切割区域P1a中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下方时,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裙部部件吸附箱984所吸附并且在真空作用下通过吸附孔990被吸到裙部部件吸附箱984的吸附面(上表面)上。夹持装置942的缸948随后被驱动,以便连同杆956向上移动可移动底座950,从而脱离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配合。
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从可移动底座950和固定引导部946被释放之后,无杆缸930被驱动,以便沿着箭头K2所示方向移动可移动底座932,从而将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设置在切割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位置。止动装置970的缸被驱动以向上移动配合杆974。配合杆974抵靠可移动底座932,从而可靠地阻止可移动底座932移动。
随后,夹持装置942的缸948被驱动,以使固定引导部946和可移动底座950夹住条带状裙部部件切割的后端部。固定装置944的缸960被驱动以降下挤压引导部964,从而使下部挤压表面968将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压到裙部部件吸附箱984上。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的缸934被驱动以便沿着箭头M1所示方向连同杆936移动切割刀片938,从而沿着孔922的对角线基本上居中地横过孔922切割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参看图74)。
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横向切割之后,固定装置944的缸960被驱动以提升挤压引导部964,从而释放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切割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保持被吸附到裙部部件吸附箱984上,无杆缸980被驱动以沿着箭头K1所示方向移动可移动底座982。与可移动底座982配合的裙部部件吸附箱984因此从切割区域P1a移动到结合区域P2a,同时被导向部件986引导(参看图75)。
在位于引片供给工段ST14的光屏蔽薄片供给装置1080,如图31和32所示,当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被支撑在承载器1084的支撑块1088上时被装载。相互间隔开的可移动臂1102a,1102b通过缸1106,1108相向移动。因此,位于可移动臂1102a,1102b上的驱动轴1116和从动轴1118被装配在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的芯轴1086的相对端部中。
当升降缸1094被驱动以向上移动杆1096时,支撑板1092通过接头1098沿着壁1090的垂直表面被升高。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通过安装在支撑板1092上的可移动臂1102a,1102b从承载器1084上升起,使芯轴1086的相对端部被驱动轴1116和从动轴1118支撑。电动机1110被通电以使连接到可旋转轴1112的链条和链轮机构1114转动驱动轴1116,从而展开卷起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展开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通过导向辊1120被进给到结合区域P2a。
在结合区域P2a,如图75所示,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被吸到薄片部件分隔机构874的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带有吸到其上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的裙部部件吸附箱984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之间。
随后,如图28所示,薄片部件保持机构1020的升降缸1024被驱动以连同杆1026降下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通过安装板1032a,1032b安装在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上的压板1034a,1034b将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压到并保持在裙部部件吸附箱984的横向相对边缘上(如图76所示)。
随后,如图27所示,切割机构872的缸1008被驱动以便将切割刀片1010下降到切割位置。无杆缸1002被驱动以便沿着箭头K1所示方向连同可移动底座1004移动切割刀片1010。切割刀片1010被形成在裙部部件吸附箱984上表面的导向槽992所引导,以便沿着箭头K1所示方向移动,从而一起切割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和条带状裙部部件864。
当由切割机构872进行的切割过程完成之后,薄片部件保持机构1020的升降缸1024被驱动以连同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一起提升压板1034a,1034b。此后,在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从压板1034a,1034b被释放之后,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相互移离(参看图77)。具体地,如图29所示,移动装置1044的第一缸1054被驱动以使杆1054a向第一缸1054移动,从而使连接到杆1054a上的第一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沿着箭头N2所示方向移动,同时被线性引导件1052a,1052b引导。
第二缸1056被驱动以使连接到杆1056a上的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2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移动,同时被线性引导件1052a,1052b引导。第一和第二薄片部件吸附箱1040,1042被相互移离,从而使吸到其上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即光屏蔽薄片24的切割端相互移离(参看图77)。
随后,如图30所示,结合机构876的升降装置1064被驱动。升降装置1064的升降缸1066,1068运行以便连同可垂直移动底座1070,1072提升第一和第二加热部件1060,1062。薄片部件保持机构1020的升降缸1024被驱动以便连同可垂直移动底座1028降下压板1034a,1034b。
接着,如图78所示,光屏蔽薄片26和被切割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即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切割边缘被夹在第一和第二加热部件1060,1062与压板1034a,1034b之间。在一段时间过后,光屏蔽收缩薄膜24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相对边缘上。
在上述结合过程中,切割机构872的切割刀片1010由缸1008设置在上部位置,随后连同可移动底座1004沿着箭头K2所示方向移动到切割开始位置。
其宽度设定为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宽度的两倍的切割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输送。在通过加工机构866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上形成菱形孔922和撕裂孔924a,924b之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裙部部件切割机构868横向切割。在结合区域P2a,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被叠置在条带状裙部部件864上,并且一起被切割机构872切割。随后,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的切割端通过薄片部件分隔机构874相互分隔一定距离,此后,横向切开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即,光屏蔽收缩薄膜864通过结合机构876被施加到切割端上。
按照上述工艺,产生的废料的量比从薄片上冲切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现有工艺中的要少,从而导致提高的成品率并因此获得一个经济的生产过程。
由于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切割到一定长度并横向分成光屏蔽收缩薄膜24,因而,与从薄片上冲切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现有工艺不同,不需要堆叠光屏蔽收缩薄膜24。因此,可防止光屏蔽收缩薄膜24粘结,能够可靠地一个接一个地将光屏蔽收缩薄膜24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端部,从而有效和快捷地组装光屏蔽引片22。
在结合区域P2a,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切割到一定长度,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被叠置在其上并且由切割机构872一起切割,此后,只有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的切割端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因此,条带状裙部部件864,即,光屏蔽收缩薄膜24可相对切割的条带状光屏蔽薄片1082,即,光屏蔽薄片26的端面高度精确和有效地定位,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光屏蔽引片22。
由于其构成材料,光屏蔽收缩薄膜24具有一定取向(方向)。当光屏蔽引片22被拉动以打开作为已包装好的产品的光屏蔽感光卷30时,光屏蔽收缩薄膜24可在光屏蔽感光卷30的左右部分以不同形式从撕裂孔924a,924b撕开。例如,一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可以直线地撕开,而另一个光屏蔽收缩薄膜24可以波状形式撕开。
以下将描述能够使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相对侧的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取向一致的不同加工装置4400,4420,4440。加工装置4400,4420,4440与加工装置860的部件以相同标号表示,并且以下不再描述。
如图79所示,加工装置4400具有纵断器4406,用于将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02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沿纵向切割成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以及反向机构4408,用于使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反向,即,翻转过来。
纵断器4406包括可绕着其轴线旋转的盘状下部刀片4410和盘状上部刀片4412。反向机构4408具有至少两个导杆4414,4416,用于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配合,以强制弯曲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
如此构成的加工装置4400如下运行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02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864被旋转的下部和上部刀片4410,4412纵向地切割,形成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随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被导杆4414,4416引导和反向,即,翻转过来,并被引导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b平行地运行。随后,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一起被加工机构866冲切。
由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被反向机构4408反向,即,翻转过来,并被引导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b平行地运行,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的取向相互一致。结果,当包装的产品被打开时,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以相同形式被撕开。而且,由于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被设置成相互平行并随后一起被冲切,条带状裙部部件4404a,4404b可以相互容易和高度精确地定位。
如图80所示,加工装置4420包括第一和第二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26,4428,用于供给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以及反向机构4430,用于使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26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反向,即,翻转过来。
反向机构4430包括多个导向辊888。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被从第一和第二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26,4428的相应卷盘上供给。当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被变成相互平行时,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的下表面邻接其卷的外表面,而条带状裙部部件4424的上表面邻接其卷的内表面。
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的表面通过该简单结构因此被变成相互相对,使它们的取向很容易地相互一致。由于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被加工机构866一起加工,条带状裙部部件4422,4424被高度精确地定位。
如图81所示,加工装置4440包括第一和第二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46,4448,用于供给两个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4444;以及反向机构4450,用于使从裙部部件供给装置4446输送来的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反向,即,翻转过来。
反向机构4450的特征在于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的输出方向和导向辊888的布置。反向机构4450将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输送到加工机构866,其上表面邻接其卷的外表面。条带状裙部部件4444被输送到加工机构866,其上表面邻接其卷的内表面。
因此,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4444被输送到加工机构866,同时相互平行,并使它们的表面相互相对。条带状裙部部件4442,4444因此使它们的取向相互相同,并被相互高度精确地定位。
如图5所示,光屏蔽收缩薄膜24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横向相对边缘,端部固定胶带28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从而形成光屏蔽引片22。
如图33和34所示,在端部胶带供给和施加机构878,带有一排设置在其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可分离薄片1178在胶带输出轴1182旋转时被输出,只有可分离薄片1178通过导向辊1186和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被绕在可分离薄片卷轴1184上。在导向辊1186之间,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通过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的第一和第二进给导板1188,1190被向上弯曲。
如图35和36所示,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从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露出。当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被端部胶带探测装置1246(如图33所示)探测到之后,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1172停下,停止可分离薄片1178的进给。
随后,如图37所示,第一和第二升降缸1222,1224被驱动以向上移动杆1222a,1224a。固定到杆1222a,1224a上的第一和第二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1228被提升,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也连同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1228被提升。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的吸附垫1238,1240被导致抵靠施加到可分离薄片1178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并吸住端部固定胶带28。
如图82所示,第一和第二缸1242,1244被驱动以垂直向下移动杆1242a,1242b。固定到杆1242a,1242b上的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将从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向外伸出的两个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压到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
通过枢轴1230,1232可摆动地支撑在第一和第二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1228上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的末端被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垂直向下推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克服弹簧1234,1236的弹力向下摆动,使无粘性区域1180被夹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与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之间的端部固定胶带28与可分离薄片1178分离。被分离的端部固定胶带28随后被吸到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
随后,如图83所示,第一和第二升降缸1222,1224被驱动以降下带有吸附到其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缸1242,1244被驱动以提升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带有吸附到其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被输送到将端部固定胶带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上的一个位置。
具体地,如图33所示,移动装置1200的伺服电动机1202被通电以使滚珠丝杠1206绕着其轴线转动,从而使可移动底座1212在箭头S所示方向沿着导轨1210a,1210b移动。随后,如图84所示,滑动部件1220在可移动底座1212上沿着引导部件1216在箭头U1所示方向移动,使第一吸附头1192位于例如将端部固定胶带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上的位置下方的一个位置。
随后,第一降缸1222被驱动以连同第一可垂直移动底座1226提升第一吸附头1192,将吸附到第一吸附头1192上的端部固定胶带压到光屏蔽薄片26上。第一吸附头1192随后释放端部固定胶带28并且被降下,以使端部固定胶带28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上。
带有施加到其上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可分离薄片1178通过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1172输出,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运行以使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强制向上弯曲,使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从侧边缘1178a露出。
随后,第一和第二升降缸1222,1224被驱动提升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以吸住端部固定胶带28。第一和第二缸1242,1244被驱动以使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将露出的无粘性区域1180压到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从而使端部固定胶带28与可分离薄片1178分离。
由于从可分离薄片1178的侧边缘1178a露出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通过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被直接压到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端部固定胶带28可以可靠地从可分离薄片1178上取下。因此,端部固定胶带28能够一个接一个地被可靠地吸到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并且能够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
从可分离薄片1178被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弯曲的侧边缘1178a露出的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被端部胶带探测装置1246自动探测。因此,端部固定胶带28能够可靠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上,并因而能够无故障地有效供给。
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具有设置在可分离薄片1178两侧的第一和第二进给导板1188,1190。因此,可分离薄片1178能够通过该简单结构可靠地被弯曲。通过露出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端部固定胶带28能够有效地被取下。
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具有横过可分离薄片1178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以及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当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以及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196,1198夹住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时并且也当第一和第二吸附头1192,1194吸住端部固定胶带28时,端部固定胶带28能够可靠和快速地从可分离薄片1178分离。端部固定胶带28因此能够很容易高速地供给。
带有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相对侧边缘的光屏蔽收缩薄膜24的光屏蔽引片22通过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1302被进给到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
具体地,以下将描述第一进给装置1336。如图39和40所示,电动机1344被通电以使第一滚珠丝杠1340绕着其轴线旋转,从而使拧在第一滚珠丝杠1340上的螺母1352在箭头N2所示方向沿着导轨1334a,1334b移动第一进给装置1336。当第一进给装置1336的夹紧装置1360a,1360b位于结合区域P2a中的光屏蔽引片22处时,缸1368a,1368b被驱动以绕着枢轴1366a,1366b转动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从而提升它们的末端。
因此,当第一进给装置1336被移向光屏蔽引片22的光屏蔽薄片26时,光屏蔽薄片26的相对边缘被插入在固定指状件1362a,1362b与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参看图41中的两点虚线)之间。随后,缸1368a,1368b被驱动以闭合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的末端,从而使摆动指状件1364a,1364b和固定指状件1362a,1362b夹住光屏蔽薄片26的相对边缘。
电动机1334被通电以沿着相反方向转动滚珠丝杠1340,使得螺母1352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移动第一进给装置1336。由夹紧装置1360a,1360b夹住的光屏蔽引片22被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进给到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参看图85)。
在光屏蔽引片卷绕工段ST6,缸1422,1424被驱动降下光屏蔽引片挤压装置1418,1420,以便沿着箭头V所示方向将光屏蔽引片22的相对端压到底座1380的支撑表面上(参看图86)。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无杆缸1430被驱动以使可移动底座1432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移动气动卡头1436,1438。
气动卡头1436,1438夹住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1302的夹紧装置1360a,1360b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释放光屏蔽引片22的边缘。紧装置1360a,1360b通过可垂直移动的台架1358a,1358b被提升,并接着通过电动机1344沿着箭头N2所示方向移向结合区域P2a。
在卷绕位置P3a,光屏蔽引片22如上所述地被进给,托盘升降装置1440被驱动。缸1442被驱动以使可垂直移动底座1444提升托盘86。当感光卷12通过托盘86被放置在卷绕位置时,施加机构1304和旋转机构1306被驱动。
在施加机构1304,如图42和43所示,致动器1382的第一缸1392被驱动以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移动可移动底座1394。安装在凸轮板1404的相对端部的凸轮辊1406与臂1398下表面上的凸轮面1400配合。
固定到臂1398上的可移动支承底座1384从底座1380的下表面向上伸出,并且位于底座1380的端部与感光卷12之间(参看图87)。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和连接胶带20被放置在可移动支承底座1384上。
升降缸1386被驱动以连同杆1386a降下安装板1408。第一施压部件1388将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压到可移动支承底座1384上,随后缸1414被驱动以使第二施压部件1390将连接胶带20施加到光屏蔽引片20的端部(参看图88)。
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和光屏蔽引片22现在通过连接胶带20结合在一起。升降缸1386被驱动以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施压部件1388,1390,缸1422,1424被驱动以提升光屏蔽引片挤压装置1418,1420,释放光屏蔽引片22(参看图89)。
在旋转机构1306,如图45所示,致动器1463的电动机1464被通电以沿着预定方向转动驱动齿轮1468和滚珠丝杠1470。与驱动齿轮1468啮合的从动齿轮1472的转动通过可旋转轴1474传递到第一齿轮1476,然后从与第一齿轮1476啮合的第二齿轮1478通过第三齿轮1480传递到第二滚珠丝杠1482,使第二滚珠丝杠1482绕着其轴线转动。因此,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1470,1482分别沿着不同方向转动,导致螺母1488a,1488b将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相互移近。
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上的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被分别插入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分别被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固定住,托盘86从感光卷12的外圆周表面降下预定距离。
在感光卷12仅仅被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固定住之后,电动机1492被通电以转动花键轴1493,从而使通过皮带和皮带轮装置1494a,1494b可运行地连接到花键轴1493上的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转动。
在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转动的同时,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无杆缸1430被驱动。因此,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的转动导致感光卷12旋转以绕着感光卷12卷绕光屏蔽引片22。当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被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气动卡头1436,1438夹住时,气动卡头1436,1438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移动(如图90所示)。
当气动卡头1436,1438移动到接近其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的行程端部时,辊轮1500a到1500c通过致动器1502a,1502b驱动压到感光卷12的外圆周表面上。如图48所示,辊轮1500a,1500b被缸1502a,1502b驱动向前伸出。辊轮1500c通过致动器1504的第一缸1506被垂直向下移动,此后通过第二缸1510被导致向前伸出。辊轮1500a到1500c现在压着卷绕在感光卷12上的光屏蔽引片22。
在卷绕光屏蔽引片22的过程完成之前,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气动卡头1436,1438松开光屏蔽引片22。气动卡头1436,1438随后沿着箭头V2所示方向由无杆缸1430缩回。
当光屏蔽引片22如上所述地绕在感光卷12时,安装在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上的热风器1496a,1496b通过缸1498a,1498b位置处于与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正相对。热风器1496a,1496b随后将热风吹到感光卷12上,使光屏蔽引片22的光屏蔽收缩薄膜24在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外圆周边缘上热收缩(参看图91)。
当光屏蔽引片22被绕在感光卷12上并且光屏蔽引片22的末端通过端部固定胶带28固定在位时,卷绕光屏蔽引片22的过程完成。随后,托盘升降装置1440被驱动以提升可垂直移动底座1444以托住托盘86,并且转动机构1306的电动机1464被通电。第一和第二滑动装置1486a,1486b被相互移离,从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松开第一和第二卡头1490a,1490b(参看图92)。托盘86被降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随后被输送到热熔工段ST7。
在结合区域P2a,光屏蔽收缩薄膜24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相对侧部,并且端部固定胶带28被施加到光屏蔽薄片26的前端,从而产生光屏蔽引片22。此后,光屏蔽引片22被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1302的夹紧装置1360a,1360b夹住,并沿着箭头N1所示方向输送到卷绕位置P3a。
由于光屏蔽引片22被夹紧装置1360a,1360b夹住,与光屏蔽引片22通过吸附带或吸附盘输送到卷绕位置P3a的现有工艺不同,可以防止光屏蔽引片22处于错误位置。因此,光屏蔽引片22能够被精确地定位,光屏蔽引片22施加到感光薄片14的端部14a上的精确度可保持在所需水平。
通过光屏蔽引片进给机构1302而处于卷绕位置P3a的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被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气动卡头1436,1438夹住。气动卡头1436,1438夹住光屏蔽引片22沿着箭头N所示横向方向的大体中心区域。当转动机构1306转动感光卷12以便将光屏蔽引片22绕在感光卷12上时,气动卡头1436,1438夹住光屏蔽引片22的卷绕末端并由无杆缸1430沿着箭头V1所示方向移动。
当光屏蔽引片22被绕在感光卷12上时,可以防止光屏蔽引片22卷曲并且可以防止光屏蔽引片22移离合适的位置。因此,通过这种简单的工艺和结构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光屏蔽感光卷30。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具有辊轮1500a到1500c,它们在光屏蔽引片保持机构1308的气动卡头1436,1438释放光屏蔽引片22之前压着并保持光屏蔽引片22。因此,即使气动卡头1436,1438从光屏蔽引片22松开之后,光屏蔽引片22的外圆周表面被可靠地保持在位,从而使光屏蔽引片22高度可靠和精确地被卷绕。
带有卷绕在其上的光屏蔽引片22的感光卷12通过托盘86被输送到热熔工段ST7。在热熔工段ST7,如图50所示,升降装置2062的伺服电动机2066被通电导致皮带和皮带轮装置2070转动穿过螺母2074的滚珠丝杠2072。带有固定到其上的螺母2074的可垂直移动底座2076通过滚珠丝杠2072的转动被垂直向上移动。
可垂直移动板2082通过导杆2078连接到可垂直移动底座2076。可垂直移动板2082连同可垂直移动底座2076被提升,将托盘86垂直移动到位于上部输送器82a,82b之上的一个位置。当托盘86上的感光卷12到达预定的热熔位置,伺服电动机2066被断电。
在热熔机构2060,如图54所示,移动机构2129的缸2130被运行以便将第一到第三加热头2144,2146,2148中的例如第一加热头2144设置在热熔位置,这主要取决于感光卷12的外径。
具体地,缸2130被驱动以拉动杆2132,从而使与杆2132配合的滑动板2126移向配合螺钉2142b同时被导轨2128a,2128b引导。当滑动板2126的端部被配合螺钉2142b抵靠和支撑时,第一加热头2144被设置在热熔位置(参看图93)。
如图52所示,伺服电动机2092被通电以沿着预定方向一起转动驱动齿轮2096和第一滚珠丝杠2098。与驱动齿轮2096啮合的从动齿轮2100被转动,导致可旋转轴2102转动第一齿轮2104和与其啮合的第二齿轮2106,从而转动第三齿轮2108。连接到第三齿轮2108上的第二滚珠丝杠2110被转动。第一和第二滚珠丝杠2098,2110现在沿着不同方向转动。
第一和第二底座2114a,2114b通过螺母2116a,2116b相互相向移动。安装在支撑于第一和第二底座2114a,2114b上的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上的第一加热头2144被移动到靠近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的预定位置,此后,伺服电动机2092被断电。
当加压机构2117的缸2118a,2118b被驱动时,连接到杆2120a,2120b上的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支撑底座2122a,2122b在线性引导件2124a,2124b的引导下向着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移动。例如,安装在滑动板2126a,2126b上的第一加热头2144的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压着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的预定区域,即,光屏蔽收缩薄膜24。
在光屏蔽收缩薄膜24被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加热之后,缸2118a,2118b被驱动以使滑动板2126a,2126b相互移离。第一加热头2144的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从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脱开,此时,热熔光屏蔽收缩薄膜24和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过程完成。
随后,升降装置2062的伺服电动机2066被反旋转向以转动滚珠丝杠2072,使带有放置在其上的托盘86的可垂直移动板2082降下。托盘86现在被转移到上部输送器82a,82b上,随后通过上部输送器82a,82b输送到检查工段ST9。
第一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a,2150b同心地设置在第一加热头2144上,而且外侧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向外伸出超过内侧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如图55所示)。因此,当光屏蔽收缩薄膜24通过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被热熔到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上时,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不接触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
由于只有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接触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光屏蔽收缩薄膜24能够有效地热熔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上。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的尺寸与感光卷12的外径相对应并且能够在恒定压力作用下压靠光屏蔽收缩薄膜24。因此,只有光屏蔽收缩薄膜24被有效地热熔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上,使感光卷12可靠地屏蔽光。
仅仅需要压着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接触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的外圆周边缘,而不需要转动感光卷12。由于不需要转动感光卷12的现有转动机构,包装薄片粘合装置2060的总体结构相对简单、尺寸较小、并且能够经济地制造。
第一加热头2144具有第一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a,2150b,用于处理具有不同外径的两种类型的感光卷12。因此,单独第一加热头2144就能够热熔具有不同外径的两种类型的感光卷12,结果,包装薄片粘合装置2060的总体结构进一步制造成相对地简单。
第一到第三加热头2144,2146,2148被安装在每一滑动板2126a,2126b上,并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50a,2152a,2154a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150b,2152b,2154b。因此,第一到第三加热头2144,2146,2148能够处理具有不同外径的六种类型的感光卷12,使得包装薄片粘合装置2060具有通用性和经济性。
为了将第二加热头2146设置在热熔位置,止动装置2134的缸2136被驱动以使配合部件2140向前伸出,而且移动机构2129的缸2130也被驱动。由于滑动装置2126a,2126b连接到从缸2130伸出的杆2132上,滑动装置2126a,2126b靠近第一加热头2144的端面抵靠并由配合部件2140支撑,从而将第二加热头2146定位在热熔位置(参看图94)。
为了将第三加热头2148设置在热熔位置,止动装置2134被驱动以缩回配合部件2140,而且缸2130也被驱动。滑动装置2126a,2126b靠近第一加热头2144的端面抵靠并由配合螺钉2142a支撑,从而将第二加热头2148定位在热熔位置(参看图95)。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到第三加热头2144,2146,2148。但是,只有第一加热头2144可以被用来热熔两种类型的感光卷12,或者第一加热头2144可以具有三个或更多个相互同心设置的环状突出部,结果,只有第一加热头2144可以用来热熔三种或更多类型的感光卷12。
图96以主视图形式示出了与滑动板2126结构不同的滑动板2128。
滑动板2128具有安装在其上的第一加热头2182、第二加热头2184和第三加热头2186。第一加热头2182具有相互同心设置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88a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188b。第二加热头2184具有单一的环状突出部2190。第三加热头2186具有相互同心设置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92a、第二环状突出部2192b和第三环状突出部2192c。
第二加热头2184上单一的环状突出部2190以及第三加热头2186上的第一环状突出部2192a、第二环状突出部2192b和第三环状突出部2192c具有与不同感光卷12的外径相对应的尺寸。因此,第一加热头2182、第二加热头2184和第三加热头2186可以有选择地用来处理不同外径的六种类型的感光卷12。滑动板2180因此可以有效地使包装薄片粘合装置结构简单。
在检查工段ST9,在光屏蔽感光卷30通过托盘86被输送到预定位置并停止在该位置之后,光屏蔽感光卷30的光屏蔽状态被检查。在硬的带凸缘部件供给工段ST15,第二带凸缘部件32通过未示出的供给机构供给并被输送到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4066。
在带凸缘部件进给装置4066,第一和第二水平进给装置4070a,4070b的缸4078a,4078b被驱动降下卡头4082a,4082b,以固定住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内圆周表面(如图58所示)。带有通过其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卡头4082a,4082b通过皮带4076a,4076b沿着导轨4072a,4072b在箭头F所示方向(参看图58)被移动,皮带4076a,4076b由电动机4074a,4074b循环运行。卡头4082a,4082b被暂时地放置在第一和第二输送装置4090a,4090b的摆动臂4108之间。摆动臂4108已经从垂直向下位置被成角度地向上移动。
在卡头4082a,4082b被缸4078a,4078b降下来之后,卡头4082a移动到第一输送装置4090a,卡头4082b移动到第二输送装置4090b(参看图97)。由卡头4082a,4082b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转移到相应摆动臂4108的卡头4112。在卡头4112,指状件4116a,4116b已经相互分开,如图61所示。在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转移到卡头4112之后,指状件4116a,4116b相互相向移动,夹住第二带凸缘部件32。
由于卡头4082a,4082b,一个摆动臂4108相对于感光卷12的轴线被移动而与一个摆动臂4108不对齐。一个摆动臂4108通过缸4090a或4090b相对于另一个摆动臂4108进行位置调节。摆动臂4108随后通过缸4104被向下转动90°,以使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轴线水平地定向(参看图98)。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的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设置在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外侧并且与第二带凸缘部件32同轴。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的插入头4134a,4134b固定住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内圆周表面,并且摆动臂4108通过缸4104被向上转动(参看图99)。
感光卷12通过对中装置4062被设置成与由插入头4134a,4134b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轴线对齐。
当托盘86停在预定位置时,升降装置4064被驱动以提升托盘86。
如图60所示,对中装置4062的缸4194a,4194b被驱动以使第一对中辊4190a,4190b和第二对中辊4192a,4192b将感光卷12的外圆周表面保持在中心位置。
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被驱动以使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的插入头4134a,4134b夹住第二带凸缘部件32。如图58所示,电动机4122被通电以使齿轮系4124转动滚珠丝杠4120。拧在滚珠丝杠4120相对螺纹上的螺母4148a,4148b在滚珠丝杠4120转动时使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相互相向移动。
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移向由对中装置4062保持的感光卷12的相对端部,将由插入头4134a,4134b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端部插入位于感光卷12相对端部上的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参看图100)。此时,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锥形尖端部64沿着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内圆周表面54插入。锥形尖端部64引导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隆脊68抵靠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台阶60。电动机4122被通电以向着感光卷12移动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
由于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130a,4130b以相同方式运行,以下仅描述第一插入装置4130a。
当第一插入装置4130a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移动使隆脊68与台阶60配合时,可移动底座4152a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向着推压板4186a移动并且随后停止,如图100所示。因此,推压板4186a受到弹簧4142a的弹力作用,而且缸4144a的推压杆4166a的端部抵靠可移动底座4152a,并且沿着箭头X2所示方向向着推压板4168a伸出。因此,推压杆4166a上的止挡件4170a接通传感器4172a,使电动机4122断电。
随后,电动机4136a被通电以转动驱动轴4174a,从而使皮带和皮带轮装置4176a转动可旋转轴4178a。通过连接器4180a连接到可旋转轴4178a上的插入头4134a,4134b连同第二带凸缘部件32转动。
如图3所示,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抵靠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台阶60的隆脊68被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并且在导向凹部62的引导下插入凹槽56。一旦隆脊68和凹槽56对齐,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移向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如图101所示,推压杆4166a被缸4144a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移动,止挡件4170a从传感器4172a脱开,关闭传感器4172a。
因此,隆脊68和凹槽56之间的对齐被探测,插入缸4138a被驱动以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连同杆4150a移动管状挤压装置4154a。因此,如图102所示,管状挤压装置4154a挤压角形件4160a的末端,从而在箭头X1所示方向沿着导轨4164a移动角形件4160a固定到其上的可移动底座4152a。
内圆周表面被支撑在可移动底座4152a上的插入头4134a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现在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插入头4134a随后释放第二带凸缘部件32,并且通过插入缸4138a从第二带凸缘部件32脱开。
在带凸缘结构52中,如图2和3所示,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具有多个形成在其内圆周表面54上的凹槽56、以及设置在内圆周表面54上凹槽56入口端的直径增大的台阶60,而第二带凸缘部件32具有多个隆脊68,隆脊延伸到它们向着锥形尖端部64伸出的位置。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锥形尖端部64引导并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时,隆脊68的直端面68a抵靠并由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台阶60支撑。
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隆脊68与凹槽56对齐,使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隆脊68和凹槽56因此能够相互精确和可靠地对齐,从而使第二带凸缘部件32高度可靠地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内圆周表面54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凹部62,凹部62沿着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时被转动的箭头A所示方向从台阶60向着凹槽56的相应端部倾斜地延伸。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时,其隆脊68被凹部62所引导并且平滑和可靠地从台阶60插入凹槽56中,而且能够防止隆脊68从凹槽56中移出。因此,第二带凸缘部件32能够有效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在第二带凸缘部件32上,隆脊68从直筒部66延伸到锥形尖端部64。隆脊68因而在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因此,当隆脊68被插入凹槽56时,第二带凸缘部件32能够牢固和可靠地被保持在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在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插入缸4138a,4138b和插入头4134a,4134b通过移动连接器4140a,4140b可相对移动地相互连接。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仅仅通过缸4144a,4144b压向第一带凸缘部件18a时,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转动。当隆脊68与凹槽56对齐并且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移动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时,探测器4146a,4146b被驱动。
施加用于转动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转矩在来自缸4144a,4144b的压力作用下被保持在恒定水平。因此,隆脊68能够可靠地插入凹槽56中并且可以防止从凹槽56中移出。
在探测器4146a,4146b探测到隆脊68与凹槽56对齐并且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移动到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时,插入缸4138a,4138b被驱动。管状挤压装置4154a,4154b沿着箭头X1所示方向挤压角形件4160a,4160b的末端,将由插入头4134a,4134b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可靠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因此,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工艺和结构使隆脊68与凹槽56可靠和容易地对齐、并且将第二带凸缘部件32高度精确和有效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图103以分解立体图形式显示了另一带凸缘结构4390。带凸缘结构4390与带凸缘结构52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
带凸缘结构4390具有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第二带凸缘部件具有设置在直筒部66上的多个成角度间隔开、且轴向延伸的隆脊4394,隆脊4394具有与锥形尖端部64向着凸缘70的端部间隔距离Ha的末端。
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具体地,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被锥形尖端部64引导直到其直筒部66的端部到达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内圆周表面54,此后,隆脊4394由台阶60抵靠和支撑。随后,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被沿着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直到隆脊4394与凹槽56对齐,此时,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对于带凸缘结构4390,由于锥形尖端部64引导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直到直筒部66的端部被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和第一带凸缘部件18a被精确同心地相互定位。当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在隆脊4394抵靠台阶60之后被转动时,隆脊4394与凹槽56对齐,从而使第二带凸缘部件4392高度精确和可靠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图104显示了另一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500的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502a,4502b。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500与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060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
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502a,4502b具有从其伸出杆4150a,4150b的插入缸4138a,4138b、以及通过可移动底座4152a,4152b与相应杆4150a,4150b连接的粉末离合器4504a,4504b。插入头4134a,4134b通过连接器4180a,4180b直接连接到粉末离合器4504a,4504b上。
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500如下运行第一和第二插入装置4502a,4502b被移动到感光卷12的相应相对端部,由插入头4134a,4134b固定住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被放置在抵靠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位置。此后,电动机4136a,4136b被通电以转动插入头4134a,4134b。当第二带凸缘部件32的隆脊68与第一带凸缘部件18a的凹槽56对齐时,粉末离合器4504a,4504b滑移,使隆脊68与凹槽56保持啮合。插入缸4138a,4138b被驱动,以便将第二带凸缘部件32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18a中。
通过如此布置的硬的带凸缘部件插入装置4500,带凸缘结构52,4390的第二带凸缘部件32,4392可以将隆脊68,4394可靠地插入凹槽56。将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中的过程是高度有效的。
以下将描述自动包装系统10中的数据传送系统的运行。
当托盘86被输送到传送工段ST1时,可编程控制器PLC1通过数据读取器142读取存储在托盘86上的记录介质138中的标识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区M1到M30中与标识数据相对应的一个数据区。在图8中,由于标识数据是“3”,可编程控制器PLC1确定数据区M3。
随后,如图7所示,当感光卷12被输送到暗室11中并且放置在传送工段ST1中的托盘86上时,响应来自工件探测器144的表示感光卷12的被探测信号,可编程控制器PLC1从未示出的控制上游加工工段的可编程控制器读取被输送的感光卷12的技术规格数据,并且将所读取的技术规格数据存储在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的数据区M1到M30的一个上(图8中的标识数据M3)。
类似地,当感光卷12在传送工段ST1被输送到下一个托盘86上时,可编程控制器PLC1将感光卷12的技术规格数据存储在由托盘86的标识数据确定的数据区M1到M30的一个上。这样,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与托盘86的标识数据(托盘号码数据)相关地存储感光卷12的技术规格数据。除非感光卷12从托盘86上取下,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技术规格数据与托盘86的标识数据对应并且根据托盘86的标识数据被识别。
当托盘86被输送到紧接着的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控制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的可编程控制器PLC2响应来自工件探测器144的表示感光卷12的被探测信号通过数据读取器142从托盘86上的记录介质138读取标识数据。可编程控制器PLC2随后读取感光卷12与从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读取的标识数据相对应的技术规格数据,并将所读取技术规格数据存储在可编程控制器PLC2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例如,在图8中,可编程控制器PLC2读取存储在数据区M1中的感光卷12的技术规格数据,并将所读取技术规格数据存储在其自身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可编程控制器PLC2根据所存储的技术规格数据控制第一带凸缘部件插入工段ST2的控制装置,以便将第一带凸缘部件18a,18b,18c插入感光卷12中。
类似地,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读取托盘86的标识数据,仅仅读取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与从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读取的标识数据相对应的技术规格数据,并且根据所读取技术规格数据控制所需运行。
除非托盘86与感光卷12或者光屏蔽感光卷30相互分开,当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读取托盘86的标识数据时,它能够高度精确地读取由从可编程控制器PLC1的跟踪数据存储器178读取的标识数据所标识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技术规格数据,并且能够根据所读取技术规格数据控制所需的运行。
存储在记录介质138中的标识数据仅仅由数据读取器142读取,并且不能被重写。因此,标识数据可以长时间稳定地存储在记录介质138中。由于存储在记录介质138中的数据仅仅是标识数据,记录介质138可以存储多个标识数据作为备份以防止意外的数据毁坏。
存储在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的技术规格数据包括管理托盘86上的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加工状态的加工特性数据。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的管理控制能够采用加工特性数据而更加可靠地进行。
具体地,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在加工工段的工件开始被加工时设定一个加工开始标记,在工件探测器144探测到在加工工段的工件时设定一个工件存在标记,在加工工段的运行完成时设定一个加工完成标记,以及在加工工段的运行出现故障时设定一个故障标记。
由于具有如此建立的加工特性数据,如果在加工工段对工件的操作由于某些问题而出现故障,那么就不会设定加工完成标记,当工件被输送到下一个加工工段时,在下一个加工工段的可编程控制器通过确认加工特性数据可以识别出在前一个加工工段没有对工件进行所需的操作。该可编程控制器对操作员发出表示工件存在问题的警报,并且暂停对该工件的操作。
如果尽管由于某些问题在前一加工工段出现故障而操作员忘记取下工件,由于已经设定了故障标记,在下一个加工工段的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探测有问题的工件被输送,工件探测器144探测到工件并且已经设定了工件存在标记。
因此,由于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读取技术规格数据并且只有它确认了在加工工段存在有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的情况下才执行运行,工件不会按照不同的技术规格数据被加工,而且可以防止在加工工段没有工件时在加工工段执行任何操作。如果将预定的代码数据设定为没有工件时的故障代码数据存储在跟踪数据存储器178中,每个可编程控制器PLC1到PLC6可以确认感光卷12或光屏蔽感光卷30没有在托盘86上运送的原因。
在该实施例中,感光卷12已经被描述为卷状物品。但是,本发明的原理也适用于薄片卷或延长薄膜状材料卷形式的不同卷状物品。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由于卷状物品的端部被拉出到预定长度并且胶带部件被施加到拉出端部,端部能够随时被调节到预定长度,并且胶带部件能够有效地施加到该端部上。
当施加胶带部件时,卷状物品的两个表面都被一组承压部件所支撑。即使卷状物品的端部以不同状态卷曲,胶带部件能够精确地施加到卷状物品端部上的所需位置。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和结构将胶带部件高度精确和有效地施加到卷状物品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包装薄片的端部被夹住并且包装薄片被输送,与包装薄片通过吸附带等被输送的现有结构相比,包装薄片能够更加精确地被定位。因此,包装薄片能够精确地施加到卷状物品的端部。
当卷状物品转动时,包装薄片的卷绕末端被保持在位。因此,当包装薄片被卷绕在卷状物品上时,可以防止包装薄片卷曲,并且包装薄片能够高度精确地卷绕在卷状物品上。因而,包装薄片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和结构有效地和高度精确地卷绕在卷状物品上。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分离薄片的侧边缘被弯曲以从可分离薄片的侧边缘露出端部胶带的无粘性区域,而且露出的无粘性区域被保持住。因此,端部胶带能够可靠地从可分离薄片上取下。相应地,每个端部胶带能够通过简单的工艺和结构有效和快速地供给到卷状物品的端部。
而且,根据本发明,条带状裙部部件被冲切并接着被横向切割,形成裙部部件,并且至少一个薄片部件也被切割,使它们的切割端相互间隔预定距离。裙部部件被结合到切割端,使它们的横向部分露出来。在形成裙部部件时所产生的废料量比从一个薄片上冲切裙部部件所产生的废料量要少,从而导致增大的产率,而且可以防止所形成的裙部部件粘结在一起。因此,裙部部件能够通过简单的工艺和结构可靠和有效地施加到薄片部件上。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以根据卷状物品的外径有选择地使用具有一个或多个环状突出部的多个加热头。不需要用于转动卷状物品的转动机构,而且被包装的产品能够通过环状突出部在恒定压力作用下被压紧。因此,包装装置的结构能够有效地被简化,并且只有包装区域能够可靠地被热熔,结果,提高了卷状物品的光屏蔽能力。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以采用一个单一的加热头来处理不同的卷状物品,该单一的加热头具有与卷状物品直径相对应的不同直径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突出部。包装装置结构因此被简化并且是经济的。
而且,根据本发明,第一带凸缘部件具有位于其内圆周表面上的凹槽和台阶,第二带凸缘部件具有位于其外圆周表面上的隆脊。当第二带凸缘部件的隆脊抵靠第一带凸缘部件的台阶并且由第一带凸缘部件的台阶支撑时,第二带凸缘部件被转动以使其隆脊与凹槽精确和可靠地对齐,从而使第二带凸缘部件被高度精确和有效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中。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安装卷状物品的带凸缘结构的方法和装置,由于第二带凸缘部件在只有弹性部件的偏压作用下压靠第一带凸缘部件时被转动,用于转动第二带凸缘部件的转矩可以保持在恒定水平。在自动地探测到凹槽与隆脊相互对齐并且第二带凸缘部件被移向第一带凸缘部件之后,插入致动器运行以便将第二带凸缘部件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中。
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和结构使隆脊和凹槽相互对齐并且将第二带凸缘部件高度精确和有效地插入第一带凸缘部件中。
而且,根据本发明,当卷状物品被转移到托盘上并且在用于加工卷状物品的多个加工工段之间输送时,从托盘上读取托盘的标识数据,并且读取与标识数据相对应的卷状物品的技术规格数据以加工卷状工件。因此,与托盘一起被输送的卷状物品根据与托盘标识数据明确相关的技术规格数据高度精确地被加工。
由于托盘上的标识数据存储装置仅仅存储和读取标识数据,标识数据存储装置的存储能力不会降低,并且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读取所存储的标识数据,以便稳定地获得卷状物品合适的技术规格数据。
尽管已经详细地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不同的改变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方法,用于使将卷(12)的薄片端部固定到卷(12)的外圆周表面的端部固定胶带(28)自动供给到卷(12)的薄片端部,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端部固定胶带(28)施加到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上,并且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被排列在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一个侧边缘上时输送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弯曲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以便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露出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所述无粘性区域(1180);以及固定住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上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
2.一种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用于使将卷(12)的端部固定到卷(12)的外圆周表面的端部固定胶带(28)供给到卷(12)的所述端部,该装置包括可分离薄片输出机构(1172),用于将多个端部固定胶带(28)施加到条带状可分离薄片(1178)上、并且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被排列在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一个侧边缘(1178a)上时输送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用于弯曲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1178a),以便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1178a)露出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所述无粘性区域(1180);以及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用于固定住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上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正在于,还包括端部胶带探测装置(1246),用于自动地探测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1178a)露出的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正在于,所述可分离薄片弯曲机构(1174)包括设置在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相对侧面的第一和第二进给引导件(1188,1190),用于引导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的所述侧边缘(1178a)以使其强制弯曲。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正在于,所述端部胶带取下机构(1176)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附近的吸附头(1192,1194);面对所述吸附头(1192,1194)在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横向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的施压部件(1196,1198);其中,所述吸附头(1192,1194)和所述施压部件(1196,1198)夹住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的无粘性区域(1180),而且所述吸附头(1192,1194)吸附和保持住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并且从所述可分离薄片(1178)取下所述端部固定胶带(28)。
全文摘要
加工卷状物品的装置具有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感光卷(12)相对端部的可旋转支撑机构(632)、用于将感光卷(12)的薄片端部(14a)拉出到预定长度的端部拉出机构(634)、用于支撑薄片端部(14a)的相对表面的承压机构(636)、以及用于沿着感光卷(12)的横向方向将连接胶带(20)施加到由承压机构(636)支撑的薄片端部(14a)上的施加机构(638)。
文档编号B65B63/00GK1810581SQ20061000700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2日
发明者门田阳宏, 辻村幸治, 奥津和雄, 田代胜巳, 高桥尚司, 重田文吾, 中户川光一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