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0556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上的片材盘组件。
技术背景在喷墨打印机中,通过片材输送装置使得记录片材沿着片材通道 输送,并且每张记录片材受到由图像记录装置进行的记录操作。通过 图像记录装置的记录头来进行片材记录,其中在输送记录片材期间促 动记录头将墨喷射到每张记录片材上。US2007/0138193A1(对应于 JP2007-160816A)披露了这样一种喷墨打印机,其中可以将打印机盖打 开以能够在片材输送装置以及设在打印机内的图像记录装置上进行维 护操作。打印机盖通过联接件与打印机主体的外壳连接。该联接件在 其相应的相对端部中设有孔。设在外壳中的第一轴引入该联接件的其 中一个孔中,同时设在打印机盖中的第二轴引入该联接件的另一个孔 中。盘簧安装在第一轴上,并且一直推压或偏压联接件以使之沿着使 得枢转盖打开的方向枢转。打印机盖能够相对于外壳绕第一和第二轴 即两个轴枢转。在用户抬起打印机盖时,打印机盖和联接件相对于打 印机主体相互一体地枢转。在联接件已经枢转至预定位置时,联接件 在其突出部分处与外壳接触。在该状态下,通过联接件与外壳的接触 使得联接件的枢转运动停止。从该状态开始,打印机盖相对于联接件 以及打印机的主体枢转。因此,使得打印机主体的开口暴露出。一些图像记录设备例如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配备有片材盘组
件例如片材供应盒。片材盘组件设置用来容纳多张记录片材,每张记 录片材要进行图像记录操作,并且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 该片材盘组件具有盘单元和盖单元。盘单元具有上开口,用于使得记 录片材能够经由该上开口引入到盘单元中。盖单元设置在盘单元的上 侧上以覆盖盘单元的上开口的后侧区域,并且可以绕枢转轴线相对于 盘单元枢转。盘单元的上开口的前侧区域没有被覆盖,因为拾取辊设 置在上开口的前侧区域中以便与容纳在盘单元中的记录片材保持压力 接触。枢转轴线位于盘单元的上开口中。在将盖单元打开时,盘单元 的上开口的后侧区域没有被覆盖,并且可以通过将相应记录片材的前 端经由形成在枢转轴线的下侧的空间引入到盘单元中,从而将记录片 材容纳在盘单元中。在上述传统的片材盘组件中,由于枢转轴线(盖单元可以绕其枢转) 位于盘单元的上开口中,所以在盖单元打开时位于枢转轴线附近的盖 单元的近端部分进入到盘单元中。因此,形成在枢转轴线的下侧的上 述空间在盖单元打开时减小,由此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该减小 的空间只能将少量的片材(例如记录片材)引入到盘单元中,也就是说只 能将少量片材容纳在盘单元中。换句话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盖 单元的近端部分通向盘单元的入口在盘单元内产生死区,其中该死区 不能用于容纳片材。例如可以通过提高枢转轴线的位置来解决这个问 题。但是,提高枢转位置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整个图像记录设备的 尺寸增大。不管怎样,难以利用片材盘组件的整个内部空间作为可用 于在其中容纳片材的空间。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片材盘组件,它具有用来使得该片材盘组件的整个内部空间能够 用作可用于在其中容纳片材的空间,而不会增大图像记录设备的尺寸 (其中片材盘组件可拆卸地设置)。
上面的目的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来实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 拆卸地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的片材盘组件。该片材盘组件包括(a) 盘单元,被构成为容纳片材,并且具有上开口,用于使得片材能够经 由该上开口引入到盘单元中,所述上开口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区域,从 而盘单元的前端离所述第一区域比离所述第二区域近,而盘单元的后 端离所述第二区域比离所述第一区域近;(b)盖单元,被构成为至少当 片材盘组件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覆盖上开口的第二区域;以及(C) 联接件,用来使盘单元和盖单元相互连接,并且具有(C-1)第一端部和 (C-2)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处,联接件可枢转地连接在盘单元上, 在所述第二端部处,联接件可枢转地连接在盖单元的近端部分上,其 中由于联接件相对于盘单元的枢转运动,所以联接件能够相对于盘单 元在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之间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所述枢转 运动来改变所述联接件相对于盘单元的姿态,从而当联接件位于第一 枢转位置中时,联接件的第二端部设置在第一高度水平中,并且当联 接件位于第二枢转位置中时,联接件的第二端部设置在第二高度水平 中。盘单元的上开口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区域。上开口的第二区域至少 在将片材盘组件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由盖单元覆盖。在片材盘组 件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例如辊子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保持与容 纳在盘单元中的片材压力接触,从而通过辊子的转动将片材供应到图 像记录设备。在片材盘组件中,盘单元和联接件相互连接,并且可以相对于彼 此枢转,并且联接件和盖单元相互连接,并且可以相对于彼此枢转。 在将盖单元打开以露出第二区域时,联接件从第一枢转位置移动到第 二枢转位置,由此盖单元的近端部分与联接件的第二端部(在那里联接 件可枢转地连接在盖单元的近端部分上)一起向上移动。盖单元的近端 部分的向上移动导致可用于通过盘单元的上开口的第二区域将片材引 入到盘单元中的空间向上扩展。因此,在不必增大片材盘组件的垂直
尺寸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形成在盖单元的近端部分或联接件的第二端 部下侧的足够大空间,这是将片材引入到盘单元中所需要的空间。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本发明当前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将更 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面和其它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性,其中图1为透视图,显示出片材供应盒10处于回縮的状态下的片材供 应盒10;图2为透视图,显示出片材供应盒10处于伸展的状态下的片材供 应盒10;图3为透视图,显示出在片材输出盘21已经朝向片材供应盘20 的前端29枢转的状态下的片材供应盒10;图4为透视图,显示出其中设有片材供应盒10的喷墨打印机100; 图5为示意图,显示出打印机100的内部结构;图6为平面图,显示出盘20处于回縮的状态下的片材供应盘20; 图7为示意图,放大显示出图6的部分VII;图8为平面图,显示出盘21处于回縮的状态下的片材输出盘21; 图9为片材供应盒10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出用于通过联 接件130连接片材输出盘21和片材供应盘20的布置;图IO为联接件130的平面图; 图ll为示意图,放大显示出图1的部分XI;图12为侧视图,放大显示出在片材输出盘21覆盖片材供应盘20 的第二区域42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片材供应盒10;图13为侧视图,放大显示出在设在片材输出盘21中的第一突起 92与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接触的状态下的那部分片材供应盒10;图14为侧视图,放大显示出在片材输出盘21覆盖片材供应盘20 的第一区域41的状态下的那部分片材供应盒10;并且图15为示意图,放大显示出图3的部分XV。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要指出的是, 该实施方案只是用来例举说明,并且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 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本发明可以具 有各种变化、变型和改进。首先参照图1-3,这些附图显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方案构成的以 片材供应盒10形式的片材盘组件。片材供应盒10设置用来容纳记录 片材(作为片材的实例)。片材供应盒10由双层盘组件构成,它包括分 别由作为盖单元的片材输出盘21和作为盘单元的片材供应盘20提供 的上、下部分。片材供应盘20用来保持多张记录片材,每张要进行图像记录操 作。片材供应盘20能够保持具有由日本工业标准(JIS)规定的各种规格 例如A3规格片材、A4规格片材、B5规格片材和明信片规格片材的各 种记录片材。根据要由片材供应盘20保持的各种记录片材中的所选一 种,片材供应盘20可以沿着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扩展和回縮。 引入方向106为通过开口 105将片材供应盒10引入到打印机100中的 方向(参见图4)。拉出方向108为通过开口 105将片材供应盒IO从打印 机100中拉出的方向。片材供应盘20具有上开口 40,用来使得记录片 材能够通过上开口 40引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上开口 40分成第一和 第二区域41、 42,从而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离第一区域41比离第 二区域42近,同时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离第二区域42比离第一 区域41近。片材输出盘21用来接收每张都已经经过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 材。片材输出盘21可以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绕与片材供应盘20的宽 度方向16平行的枢转轴线枢转。在片材输出盘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 20上时,如图1和2所示,片材输出盘21覆盖着片材供应盘20的上 开口40的第二区域42。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区域42位于以片材输 出盘21的轴91(参见图ll)形式的第二轴的相对侧的一侧,该侧比第二 轴的相对侧的另一侧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在片材输出盘 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状态下,片材输出盘21保持着每张都已 经经过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同时用作盖单元。在片材输出盘21已经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枢转时,如图 3所示,片材输出盘21覆盖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的第一区域41 。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区域41位于第二轴(以片材输出盘21的轴91 的形式)的上述相对侧的另一侧,该侧比第二轴的相对侧的上述一个侧 更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在片材输出盘21已经朝向片材供 应盘20的前端29枢转的状态下,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没有被覆 盖,同时上开口 40的第一区域41被覆盖,如图3所示,从而可以通 过未覆盖的区域42将记录片材引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在片材输出 盘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上述状态下,如图1和2所示,第一 区域41没有被覆盖,以便使得拾取辊25和臂26能够设置在片材供应 盘20的上侧上(参见图5)。具有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输出盘21的片材供应盒10可拆卸地设 置在打印机100中,以便使用。如图4所示,打印机100具有在其前 侧表面102中打开的开口 105,由此使得能够通过开口 105将片材供应 盒10引入到打印机100中和从打印机100拆除。具体地说,通过首先 沿着引入方向106经由开口 105插入前端29来将片材供应盒10引入 到打印机100中。随着将片材供应盒10引入打印机100中,片材供应 盒IO位于打印机100内的预定位置中(参见图4),从而能够将容纳在片 材供应盘20中的记录片材供应到打印机100。经由开口 105沿着拉出 方向108拉出片材供应盒10,以便从打印机100中拆除片材供应盒10。 随着从打印机100中将片材供应盒10拆除,可以给片材供应盘20补 充记录片材。注意到打印机100是喷墨多功能设备,该喷墨多功能设 备包括由该多功能设备的上部提供的图像读取器(配备有自动文件馈送 器的FB扫描仪单元),并且图4示出从该多功能设备的主体拆去该图
像读取器的状态。如图4所示,下盘103设置在设在打印机100中的片材供应盒10 的下侧上。下盘103容纳多张记录片材,每张都要进行图像记录操作。 在本实施方案中,从片材供应盘20和下盘103中的所选一个中将记录 片材供应给打印机100,从而在每张所供应的记录片材上进行图像记录 操作。下盘103的结构将不再进行详细说明,因为它与将在下面描述 的片材供应盘20的结构大致相同。下面将对打印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将片材供应盒10设置在 打印机100中时,片材供应盘20的斜板22位于片材通道23的下方。 斜板22朝向打印机100的后侧即如图5所示向右倾斜。容纳在片材供 应盘20中的记录片材沿着斜板22向上引导以便供应给片材通道23。 片材通道23为记录片材输送的通道,并且包括弯曲部分。具体地说, 在从斜板22向上延伸之后,片材通道23弯曲以朝向打印机100的前 侧,并且经由图像记录装置24延伸至片材输出盘21。在将片材供应盒10设置在打印机100中时,拾取辊25位于片材 供应盘20的上方,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上开口40的第一区域41 未被覆盖,以便使得拾取辊25能够位于片材供应盘20的上侧上。臂 26可枢转地由轴28保持,该轴由打印机100的框架(未示出)支撑。拾 取辊25由臂26的远端部分可枢转地保持。臂26在其自重或由弹簧等 产生出的弹性力作用下一直受压以朝向片材供应盘20枢转。由马达(未 示出)产生的驱动力通过设在轴28和臂26中的动力传动机构(未示出) 传递给拾取辊25。在驱动力传递给拾取辊25并且拾取辊25与由片材 供应盘20保持的记录片材的最上面一张保持接触时,最上面的记录片 材由拾取辊25拾取,然后供应给片材通道23。要指出的是,臂26和 拾取辊25在要通过开口 105(参见图4)将片材供应盒10从打印机100 的主体中拆除时向上回縮。
压板27设在片材通道23的上述弯曲部分的沿着每张记录片材15 输送的输送方向17的下游侧(g卩如图5所示的左侧)上。压板27从片材 15的下侧支撑着记录片材15(正沿着片材通道23输送)。图像记录装置 24设置在压板27上方,以便将图像记录到沿着片材通道23输送的记 录片材15上。图像记录装置24包括喷墨记录头19和承载着该记录头 19的滑架1S。滑架18可以沿着与输送方向17垂直的水平方向(即沿着 与图5的图面垂直的方向)移动。记录头19设置在滑架18的底面上, 使得记录头19的喷嘴在滑架18的底面中暴露出并且面向下。从设置 在打印机100内的每个墨盒(未示出)给记录头19供应墨。在滑架18正 在移动时,记录头19通过所选的喷嘴朝向压板27喷射微小墨滴形式 的墨,从而将所期望的图像形成到正在沿着片材通道23在压板27的 上侧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5上。设在片材通道23中的片材输送装置30包括一对馈送辊组38和一 对排出辊组39。馈送辊组38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24的沿着输送方向 17的上游侧上,并且由馈送辊33和夹持辊34构成。夹持辊34可自由 转动地受到保持,并且由弹簧等一直朝向馈送辊33推压或偏压。排出 辊组39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24的沿着输送方向17的下游侧上,并且 由排出辊35和带齿辊(小齿轮)36构成。带齿辊36可自由转动地受到保 持,并且由弹簧等一直朝向排出辊35推压或偏压。包括多个齿轮的齿轮传动机构(未示出)与馈送辊33的轴连接,从 而由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馈送辊33的轴。通过将驱动力传递 给馈送辊33的轴,馈送辊33以一定的旋转速度转动,由此将夹在馈 送辊33和夹持辊34之间的记录片材15馈送到压板27上。馈送辊33 和排出辊35通过包括齿轮的传动机构相互连接,从而驱动力通过该传 动机构从馈送辊33传递给排出辊35,由此馈送辊和排出辊33、 35相 互同步地受到驱动。因此,夹在排出辊35和带齿辊36之间的记录片 材15沿着输送方向17移动,以便通过片材通道23排出到片材输出盘 21上。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的记录片材15在通过馈送辊组38和排出
辊组39在压板27上方沿着片材通道13输送的同时进行记录操作,然 后接收到片材输出盘21上。片材供应盒10主要由上述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输出盘21以及将 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输出盘21相互连接的联接件130构成。下面将 对片材供应盘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和6所示,片材供应盘20 具有矩形板状形状,它沿着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伸长。片材 供应盘20具有盘主体71和相对于盘主体71可以沿着引入方向和拉出 方向108滑动移动的扩展盘72。因此,扩展盘72必要时沿着引入方向 106或拉出方向108相对于盘主体71滑动移动。通过扩展盘72相对于 盘主体71的移动,使得片材供应盘20的上表面(片材接收表面)扩展或 回縮,从而片材供应盘20能够保持规格不同的各种记录片材。片材供应盘20的盘主体71具有其上要安放记录片材的底板75(参 见图5)。上述斜板22设在底板75的构成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 端部中。斜板22由沿着盘主体71的宽度方向16(与输送方向17垂直 的方向)伸长的板状构件提供。如上所述,斜板22沿着引入方向106 即沿着朝向打印机100的后侧的方向倾斜。在使得容纳在片材供应盘 20中的每张记录片材在其前端处与斜板22接触时,每张片材的前端在 向上倾斜的方向上沿着斜板22的内侧表面73朝向片材通道23引导。一对侧引导板77设在盘主体71中,如图3和6所示。在侧引导 板77的一个沿着与宽度方向16平行的方向滑动移动时,另一个侧引 导板77沿着与那一个侧引导板77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移动。 也就是说,该对侧引导板77沿着与宽度方向16平行的两个相反方向 彼此相关地移动。例如,在安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其宽度 小于在两个侧引导板77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通过使得两个侧引导板 77中的一个朝向记录片材移动,从而可以使得两个侧引导板77彼此同 时朝向彼此移动。由于相应两个侧引导板77的移动,所以可以使得记 录片材的宽度方向中心与片材供应盘20的宽度方向中心大致对准。 盘主体71还具有一对侧壁81,它们设在底板75的沿着宽度方向 16彼此相对的相应端部上,如图3和6所示。每个都与片材供应盘20 的端壁对应的侧壁81沿着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延伸。侧壁81 沿着宽度方向16彼此间隔开这样一段距离,该距离使得侧壁81能够 位于片材输出盘21的扩展盘96的沿着宽度方向16的一对侧壁98之 外(参见图2)。多个侧端引导件lll、 112设在盘主体71的侧壁81内,并且沿着 引入方向106布置,如图3所示。侧端引导件lll、 112中的每一个具 有引导槽110,从而在其横截面具有倒置的U形。通过引导槽110,扩 展盘72的滑动移动方向局限于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扩展盘 72具有一对导轨119,它们引入到侧端引导件111、 112的引导槽110 中。如图6所示,后引导件80设在扩展盘72沿着宽度方向16的中央 部分中,从而可以沿着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滑动移动。在将 记录片材容纳在片材供应盘20中时,后引导件80沿着引入方向106 滑动移动以便与相应的记录片材的尾端接触。由于该后引导件,所以 使得相应记录片材的尾端相互齐平,并且都位于取决于记录片材规格 的位置中,同时相应记录片材的前端在片材供应盘20内都位于靠近斜 板22的预定位置中,而与记录片材的规格无关。上述那对导轨119设在扩展盘72的沿着宽度方向16彼此相对的 相应端部中,以便引入到盘主体71的引导槽110中(参见图3)。导轨 119沿着引入方向106延伸,并且构成扩展盘72的相应侧壁。每个导 轨119设在合适的位置中,并且具有使其自身能够引入引导槽110中的 合适形状。如图3和6所示, 一对突起74设在扩展盘72的后端32的沿着宽
度方向16彼此相对的相应相对端部中。这些突起74从扩展盘72向上 突出,并且可以接收在片材输出盘21的扩展盘96的相应凹槽93中。 每个突起74设置在合适位置中,并且具有合适形状,以便使其自身接 收在对应的一个凹槽93中。在相应侧端引导件112上方, 一对支撑部分121如此设置,从而 联接件130可枢转地由相应的支撑部分121支撑,如图6和7所示。 支撑部分121主要由相应的侧壁81、内壁55、作为第二孔的接收孔 57(参见图9和11)、支撑表面51、引导表面59和第二突起53构成。如图9和11所示,联接件130具有以相应轴139形式的第一轴, 该轴可转动地接收在相应的接收孔57中。每个接收孔57的内径稍大 于对应的一个轴139的外径,由此使得轴139能够平滑地转动。如图9 所示,每个接收孔57设在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上端附近,从而与每 个接收孔57设在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下端附近的布置相比,在相应 联接件130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进行枢转运动时片材输出盘21的轴 91更向上移动。另外,接收孔57设在沿着拉出方向108与片材供应盘 20的前端29相距预定距离的相应位置中,由此在第二轴(以轴91的形 式)的相对侧中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上述另一侧获得第一 区域41(上开口 40),从而拾取辊25和臂26设置在第二轴的相对侧中 的上述另一侧。因此,每个接收孔57设置在沿着片材供应盘20的纵 向方向(即,引入和拉出方向106,108)的预定位置中,其中预定位置由 拾取辊25和臂26的位置所决定。如图7和9所示,那对内壁55从相应侧端引导件112的上表面竖 直延伸。每个内壁55位于这样一个位置中,该位置与对应的一个接收 孔57(设在相应侧壁81中)相对并且沿着宽度方向16与对应的一个侧壁 81间隔开预定距离。每个联接件130具有位于对应的一个内壁55和对 应的一个侧壁81之间的第一部分131(参见图11)。也就是说,每个内 壁55位于使得内壁55能够与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第一部分131
的第一表面144(参见图IO)接触的位置中。在每个内壁55和对应的一 个侧壁81之间的预定距离小于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第一部分131 的厚度和对应的联接件130的轴139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从而防止了 相应联接件130的轴139从相应的接收孔57中脱出。如图7所示,支撑表面51由每个侧端引导件112的上表面提供。 支撑表面51为与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的下端137接触的表 面(参见图9)。随着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的下端137与对应 的支撑表面51接触,从而使得联接件130停止向下枢转并且保持在联 接件130呈大致水平姿态的第一枢转位置中(参见图11)。引导表面59(参见图7和8)沿着引入方向106即片材供应盘20的 纵向方向位于与片材输出盘21的轴91对应的相应位置中(参见图9和 11)。每个引导表面59由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一部分形成,该部分沿 着斜向下方向倾斜同时沿着宽度方向16向内延伸(图11)。由于设有引 导表面59,所以在从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上侧向下移动时,每个轴 91(参见图15)朝向对应的一个支撑表面51移动,而不是安装在对应的 一个侧壁81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说,引导表面59用来有效地防止联 接件130的枢转运动受到相应侧壁81的妨碍。每个第二突起53设在对应的一个接收孔57的相对侧中的一侧上, 该侧比对应的接收孔57的相对侧中的另一侧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 前端29。第二突起53从相应侧壁81的上表面沿着宽度方向16向内突 出。每个第二突起53设置在位于由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枢转运动 的轨迹限定的平面上的位置中。如图9所示,每个联接件130具有以 第一端部141和第二端部142形式的相对端部。每个联接件130的具 有接收在相应接收孔57中的相应轴139的第一端部141由对应的一个 第二突起53覆盖(参见图11)。因此,在联接件130沿着使得第二端部 142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移动的方向枢转时,联接件130与相 应的第二突起53接触(参见图15)。
下面将对片材输出盘21的结构进行说明,该片材输出盘包括盘主体95和上述扩展盘96,如图2和8所示。扩展盘96可以沿着引入方 向106和拉出方向108相对于盘主体95滑动移动。片材输出盘21的盘主体95通过联接件130与片材供应盘20的盘 主体71连接,并且在其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矩形形状,该形状沿着宽 度方向16伸长。盘主体95的宽度小于片材供应盘20的盘主体71的 宽度。具体地说,盘主体95的宽度小于在片材供应盘20的沿着宽度 方向16彼此相对的两个内壁55(参见图3和6)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 如此确定盘主体71的宽度,使得每个联接件130可以沿着片材供应盘 20的宽度方向16设置在对应的一个侧壁81和盘主体95的对应的一个 侧端90之间。因此,片材输出盘21的盘主体95沿着片材供应盘20 的宽度方向16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内,并且每个联接件130沿着宽 度方向16介于盘主体95和片材供应盘20之间。片材输出盘21的上述轴91位于盘主体95的前端部分97(即近端 部分)(参见图9)中,并且从前端部分97的相应相对端部沿着宽度方向 16向外延伸。每个轴91从对应的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参见图 ll)的第二表面145(参见图IO)侧引入到作为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 第一孔的接收孔138中。每个轴91的外径稍小于相应联接件130的对 应的一个接收孔138的内径,以便可转动地接收在对应的接收孔138 中。每个轴91具有这样的轴向长度(即,沿着宽度方向16的长度),艮P, 使得其轴向远端部分94位于比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 更靠近盘主体71的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位置中。也就是说,在轴91 接收在相应接收孔138中的状态下,每个轴91的轴向远端部分94从 相应接收孔138朝向对应的侧壁81向外突出(参见图11)。如图9和11 所示,突起99从每个轴91的轴向远端部分94沿着每个轴91的径向 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其径向外端沿着径向方向位于接收孔138的外侧。 因此,通过相应的突起99防止了可转动地接收在相应接收孔138中的
轴91从相应接收孔138中脱出。一对第一突起92设在片材输出盘21的盘主体95的前端部分97 中,并且从前端部分97的相应相对端部沿着宽度方向16向外延伸。 每个第一突起92从前端部分92的对应的一个相对端部的上表面朝向 对应的一个侧壁81的上侧更准确地说朝向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第 二部分132的远端部分147的上侧延伸(参见图11)。在片材输出盘21 相对于联接件130枢转时,第一突起92可以与相应联接件130的远端 部分147或者与相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的上表面接触(参见图 11和13)。片材输出盘21的扩展盘96在其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矩形形状, 该形状沿着宽度方向16伸长。扩展盘96的宽度稍小于盘主体71的侧 壁81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片材输出盘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时, 扩展盘96的相应侧壁98的内表面与相应侧端引导件111的上表面接触 以便它们的下侧由相应侧端引导件111的上表面支撑。如图3所示,上述凹槽93设在扩展盘96的后端部分的沿着宽度 方向16彼此相对的相应相对端部中。这些凹槽93从扩展盘96的底面 朝向扩展盘96的上表面凹入。每个凹槽93位于合适的位置中,并且 具有合适的形状,以便使得自身能够在其中接收对应的一个上述突起 74,从而在片材输出盘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时突起74接收在相 应凹槽93中。在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由片材输 出盘21覆盖的状态下,片材输出盘21的扩展盘96由片材供应盘20 的扩展盘72从其下侧支撑,并且由于突起74与相应凹槽93的接合所 以限制了扩展盘96相对于扩展盘72的滑动移动。因此,在扩展盘72 相对于盘主体71沿着引入方向106或拉出方向108滑动移动时,扩展 盘96沿着与扩展盘72相同的方向滑动移动。因此,片材输出盘21可 以与片材供应盘20 —体地扩展和回縮,并且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保持由片材输出盘21覆盖。
延伸盘13如此设在片材输出盘21的扩展盘96的后端部分的宽度 方向中央部分中(参见图4),从而排出到片材输出盘21上的相应记录片 材的前端由延伸盘13从其下侧支撑。延伸盘13可以相对于扩展盘96 沿着引入方向106和拉出方向108滑动移动,并且可以容纳在扩展盘 96中。图2和3显示出其中延伸盘13容纳在扩展盘96中的状态。下面将对每个联接件130的结构进行说明。每个联接件130设置 用来将片材供应盘20的盘主体71和片材输出盘21的盘主体95相互 连接。如图9和10所示,每个联接件130主要由通过弯曲部分133相 互连接的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131、 132构成。第一部分131包括第一 端部141并且延伸至弯曲部分133。第二部分132包括第二端部142并 且延伸至弯曲部分133。第二部分132沿着片材供应盘20的宽度方向 16向内与第一部分131偏置。如图11所示,第一部分131位于侧壁 81和内壁55之间,而第二部分132沿着片材供应盘20的宽度方向16 位于与内壁55大致相同的位置中。因此,每个联接件130如此弯曲, 从而第二部分132沿着片材供应盘20的宽度方向16位于第一部分131 内。如图9所示,第二部分132的宽度(沿着与图10的图面垂直的方向 测量出的)稍大于第一部分131的宽度,从而在图11中所示的状态下即 在第二部分132的下端137与支撑表面51(参见图7)接触的状态下,第 二端部142设置在比第一端部141的高度水平稍高的高度水平中。要 指出的是,用来将第一和第二部分131、 132相互连接的弯曲部分133 由肋条135加强(参见图9)。每个联接件130具有设在第一端部141(第一部分131)中的上述轴 139,如图9所示。该轴139接收在侧壁81的接收孔57中,并且其外 径稍小于接收孔57的内径,从而轴139可以相对于接收孔57转动。 轴139具有这样的轴向长度,艮P,使得轴139的轴向远端如图7所示 不会沿着向右方向从侧壁81向外突出。在内壁55和侧壁81之间的上 述预定距离大于第一部分131的厚度,并且小于第一部分131的厚度
和轴139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从而通过内壁55和侧壁81的合作防止 了轴139从接收孔57中脱出。轴139具有轴向远端部分,它被局部切 除以便于轴139引入到接收孔57中,从而安装在支撑部分121上(参见 图9)。每个联接件130具有设在第二端部142(第二部分132)中的上述接 收孔138。接收孔138为沿着厚度方向(即如图IO所示的垂直方向)贯穿 第二部分132形成的通孔,并且位于第二部分132的大致中央部分处(参 见图9)。片材输出盘21的每个轴91从对应的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 132的第二表面145(参见图10)侧引入到对应的联接件130的接收孔138 中。每个轴91的外径稍小于相应联接件130的接收孔138的内径,以 便可转动地接收在接收孔138中。设在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一部分131中的轴139可转动地接收在 片材供应盘20的对应的接收孔57中,同时片材输出盘21的每个轴91 可转动地接收在设在对应的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中的接收孔138 中。因此,每个联接件130在第一端部141处可枢转地连接在片材供 应盘20上,并且在第二端部142处可枢转地连接在片材输出盘21的 前端部分97上。如上所述,整个片材供应盒IO在片材供应盒IO设置在打印机100 中的状态下位于打印机100内部。因此,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一端部 141位于打印机100内部。下面将说明由于片材输出盘21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的枢转运动 而引起的每个联接件130的姿态变化。在如图1和2所示的片材输出 盘21平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状态下,片材输出盘21的重量作用在 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上。因此,在没有向每个联接件130 施加外力的这种状态下,第二部分132的下端137(参见图9)由对应的 支撑部分121的支撑表面51(参见图7)支撑。另外,第二部分132设置
在比第一部分131的高度水平稍高的高度水平中,如图9所示。因此, 在位于第一枢转位置中期间,每个联接件130呈第一姿态,其中第二 端部142设置在比第一端部141的高度水平稍高的高度水平中,并且 通过片材输出盘21的重量来保持该第一姿态(图11和12)。在第二端部142高于第一端部141的情况下,在每个联接件130 绕轴139进行枢转运动时,第二端部142向上移动与第一端部141与 第二端部142 —样高的情况相比更小的距离。在第二端部142低于第 一端部141的情况下,在下端137与相应支撑部分121的支撑表面51 接触时,对应的轴91设置在与第二端部142与第一端部141 一样高的 情况相比更低的高度水平中。轴91的高度水平下降导致能够容纳在片 材供应盘20中的记录片材数量减少。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在联接 件130位于第一枢转位置中时,第一端部141以及第二端部142大致 设置在第一高度水平中,从而第一和第二端部141、 142在联接件130 位于第一枢转位置中时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优选的是,第二端部142 稍高于第一端部141,但是第二端部142可以稍低于第一端部141。术 语"第一和第二端部141、 142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可以解释为指的 是在第一和第二端部141、 142之间的这种位置关系,即轴91的下端 位于轴139的上端的下侧上,并且轴91的上端位于轴138的下端的上 侧上,如在作为一部分片材供应盒10的侧视图的图12中所示的一样。在用户抬起片材输出盘21的后端部分(g卩,远端部分)时,已经平 放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片材输出盘21沿着使得片材输出盘21的后端 部分(即远端部分)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参见图1)移动离开片材 供应盘20的后端32(参见图1)的向前方向绕作为枢转轴线的轴91枢转。 在片材输出盘21沿着向前方向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进行枢转运动的 第一阶段中,片材输出盘21的每个第一突起92从正好位于对应的一 个联接件130的远端部分147上方的位置朝向正好位于对应的联接件 130的弯曲部分133上方的位置移动。在该第一阶段中,每个联接件 130保持在第一枢转位置中以便保持大致水平姿态,因为片材输出盘 21的重量通过对应的一个轴91作用在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 上(参见图13)。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中,片材输出盘21绕每个联接 件130的第二端部142枢转,并且使得每个第一突起92与对应的联接 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的上表面接触(参见图13)。通过每个第一突起 92与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的接触,可以停止片材输 出盘21相对于联接件130(每个都位于第一枢转位置中)沿着离开片材 供应盘20的后端32的方向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枢转运动。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第一突起92和对应的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 相互合作以构成盖单元停止机构,该盖单元停止机构被构成为限制片 材输出盘21沿着离开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的方向相对于联接件130 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枢转运动。当在每个第一突起92与相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接触的状 态下片材输出盘21受到沿着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方向推压 盘21的外力时,片材输出盘21与联接件130 —起沿着朝向前端29的 方向绕作为枢转轴线的轴139枢转,同时每个第一突起92保持与对应 的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接触。因此,每个第一突起92与对应的 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的接触启动枢转运动的第二阶段,其中联 接件130从上述第一枢转位置朝向其中每个联接件130呈大致垂直姿 态的第二枢转位置枢转或移动。在第二阶段中每个联接件130的姿态 改变期间,片材输出盘21的重心从每个联接件130的轴139的后侧(每 个轴139的相对侧中更靠近后端32的一侧)移动到轴139的前侧(即, 每个轴139的相对侧中更靠近前端29的另一侧),片材输出盘21和联 接件130很容易绕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一端部141枢转。也就是说, 在该第二阶段中,联接件130与片材输出盘21的枢转运动一起沿着离 开后端32的方向朝向前端29绕轴139枢转。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 第二枢转位置中时,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设置在比上述第 一高度水平(参见图12和23)更高的第二高度水平(参见图14)中。要指 出的是,每个联接件130在第一阶段期间也就是说直到每个第一突起 92与相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接触都保持在第一枢转位置中。
在片材输出盘21已经枢转至用于覆盖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 的第一区域41的位置时(参见图3和14),片材输出盘21在其上表面与 斜板22接触以便由斜板22从其下侧支撑,由此通过斜板22来停止片 材输出盘21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的枢转运动。因此,如图14和15 所示,每个联接件130保持在第二枢转位置中,其中第二端部142大 致正好位于第一端部141上方。也就是说,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第 二枢转位置中时,每个联接件130呈第二姿态,其中每个联接件130 的第二端部142设置在比第一高度水平更高的第二高度水平中。在本 实施方案中,每个联接件130的第一和第二端部141、 142在每个联接 件130位于第一枢转位置中时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参见图12和13), 并且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第二枢转位置中时每个联接件130相对于 垂直方向稍微倾斜(参见图14)。具体地说,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第二 枢转位置中时,第二端部142位于第一端部141的相对侧中的一个侧 上,该侧比相对侧中的另一侧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在每个 联接件130位于第二枢转位置中的情况下,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 的第二区域42未被覆盖,由此可以给片材供应盘20补充记录片材。在每个联接件130已经从第一枢转位置移动到第二枢转位置时, 每个第一突起92与对应的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分开(参见图14)。 在该情况下,片材输出盘21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施加用来拉 动每个联接件130的力。每个第二突起53设在对应的一个联接件130 的第一部分131的相对侧中的一个侧上,该侧比对应的联接件130的 第一部分131的相对侧中的另一个侧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 29(参见图11)。每个第二突起53沿着宽度方向16即作为联接件130 可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绕其枢转的枢转轴线的方向的枢转轴线方向从 盘主体71的对应的侧壁81向内突出,从而对应的联接件130的第一 端部141由第二突起53覆盖。因此,在联接件130相对于垂直方向朝 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即如图14所示向左倾斜时,每个联接件130 的第一部分131的上表面与对应的第二突起53接触,从而使得联接件
130沿着离开后端32朝向前端29的方向的枢转运动停止。换句话说, 通过相应的第二突起53可靠地防止了联接件130朝向片材供应盘20 的前端29倾斜。在本实施方案中,每个第二突起53和对应联接件130 的第一部分131相互合作以构成联接件停止机构,用来限制联接件130 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沿着离开后端32朝向前端29的方向的枢转运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每个联接件130、对应的接收孔57以及对应 的第二突起53的位置和尺寸如此确定,从而从联接件130的轴139的 轴线朝向后端32延伸的直线和沿着联接件130的纵向方向从轴139的 轴线延伸的直线相互合作以形成大约70并且小于90°(70°<0<90°)的角 度0,如图14所示。如果角度0不小于90。,则片材输出盘21的重心 在每个联接件130从第二枢转位置向第一枢转位置进行枢转运动时移 动太多,从而引起联接件130不能平滑枢转的问题。如果角度0不大 于70°,则每个轴91在对应联接件130从第一枢转位置向第二枢转位 置进行枢转运动时只是向上移动少量。在本实施方案中,角度6大约 为80°,以便使得每个轴91在对应联接件130从第一枢转位置向第二 枢转位置进行枢转运动时向上移动足够大的距离,并且使得每个联接 件130的姿态在联接件130从第二枢转位置向第一枢转位置进行枢转 运动时能够平滑变化。在将片材输出盘21(如图3所示覆盖第一区域41)的后端部分(即远 端部分)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抬起时,通过轴91将片材输出盘 21的重量施加在相应的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上,由此联接件130 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枢转直到片材输出盘21的第一突起92 开始与相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的上表面接触。由于片材输出 盘21的重心位于轴139的相对侧中更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前端29的 一侧上,所以保持了第一突起92与弯曲部分133的接触。因此,片材 输出盘21与联接件130 —体地绕作为枢转轴线的轴139的轴线朝向片 材供应盘21的后端32枢转,并且片材输出盘21的重心逐渐朝向后端 32(即,如图14所示向左)移动,从而作用在相应联接件130的每个接 收孔138上的负载逐渐增大,由此相应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朝 向后端32移动。因此,每个联接件130从第二枢转位置(参见图14和 15)朝向第一枢转位置(参见图13)移动,由此改变了联接件130的姿态。 每个联接件130通过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的下端137与对应支 撑部分121的支撑表面51的接触而保持在第一枢转位置中。当在每个联接件130已经从第二枢转位置移动到第一枢转位置之 后片材输出盘21进一步受到用来将盘21朝向后端32推压的外力时, 片材输出盘21的第一突起92与相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分开, 并且片材输出盘21绕作为枢转轴线的轴91的轴线朝向片材供应盘20 的后端32枢转。在片材输出盘21的侧壁98与相应的侧端引导件111 的上表面接触时,片材输出盘21由片材供应盘20从其下侧支撑,并 且覆盖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参见图1和12)。由 于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因此被覆盖,所以可以防止灰尘或废物进 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并且还能防止记录片材(已经经过记录操作的) 进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从而避免记录片材卡住。如上所述,在用来覆盖片材供应盘20的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 的片材输出盘21打开时,即在片材输出盘21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沿 着使得片材输出盘21的后端部分(即,远端部分)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 前端29移动离开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的向前方向枢转时,每个联 接件130从第一枢转位置(参见图12)向第二枢转位置(参见图14)移动, 由此改变了每个联接件130的姿态。通过每个联接件130从第一枢转 位置向第二枢转位置的枢转运动,从而片材输出盘21的前端部分 97(即,近端部分)与相应联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42(在那里联接件130 可枢转地连接在片材输出盘21的前端部分97上)一起向上移动。片材 输出盘21的前端部分97的向上移动导致可用于通过片材供应盘20的 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将记录片材引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的空间向 上扩展。因此,在不必增大片材供应盒IO的垂直尺寸的情况下,可以 获得形成在片材输出盘21的前端部分97的下侧上的足够大空间,这 是用于通过上开口 40的第二区域42将记录片材引入到片材供应盘20
中所需的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将片材供应盒IO设置在打印机100内时相应联接件130的第一端部141位于打印机100内。由于片材供应 盒10的垂直尺寸不必增大,如上所述,所以整个打印机100可以具有 较小的垂直尺寸同时获得用于将记录片材引入到片材供应盘20中所需 的上述足够大的空间。打印机100由于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的下侧的 下盘103而容易具有较大尺寸(例如,较大的垂直尺寸)。作为具有上述 优点的根据本发明的片材盘组件的片材供应盒IO尤其在该片材供应盒 10设置在具有较大尺寸或垂直尺寸的这种打印机中的情况下是有效 的。要指出的是,相应联接件130的第一端部141在将片材供应盒10 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内时可以位于图像记录设备外面。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片材输出盘21的每个第一突起92和相 应联接件130的弯曲部分133相互合作以构成联接件枢转运动启动装 置,被构成为当片材输出盘21在片材输出盘21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 沿着向前方向进行枢转运动期间相对于联接件130倾斜一定角度时, 启动联接件130相对于片材供应盘20从第一枢转位置向第二枢转位置 的枢转运动。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第二枢转位置中时,联接件130 相对于垂直方向朝向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32(即,如图14所示向左) 倾斜。每个联接件130的这个倾斜姿态由对应第二突起53可靠地保持 (参见图15)。朝向后端32倾斜的每个联接件130的姿态有利于联接件 130从第二枢转位置朝向第一枢转位置平滑枢转。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每个联接件130具有这样的弯曲形状, 即,使得第二端部142沿着宽度方向16即枢转轴线方向位于第一端部 141内部。这种布置能够提供可用于设置突起99的空间,该突起设置 在相应联接件130的第二部分132外面,用来防止轴91从相应联接件 130的相应接收孔138脱出,并且不会增大片材供应盘20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案中,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片材盘组件的片材供应盒10设置在作为图像记录设备的喷墨打印机100中。但是,其中要设置片材盘组件的图像记录设备可以为激光打印机或者任意其它图像记录设 备。在联接件130位于第一和第二枢转位置中时每个联接件130的姿 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的细节,而是可以采用其它姿态。例如,在每 个联接件130设置在第一枢转位置中时,第二端部142可以位于比第 一端部141更高的位置处。在每个联接件130位于第二枢转位置中时, 第二端部142可以正好位于第一端部141上方。虽然在本实施方案中盖单元停止机构的第一突起92设置在片材 输出盘21中,但是该第一突起92可以设置在相应的联接件130中, 从而第一突起可以与片材输出盘21接触。另外,虽然联接件停止机构 的第二突起53在本实施方案中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中,但是第二突 起可以设置在相应的联接件130中,从而该第二突起可以与片材供应 盘20接触。
权利要求
1. 一种片材盘组件,所述片材盘组件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片材盘组件包括盘单元,所述盘单元被构成为容纳片材,并且所述盘单元具有上开口,所述上开口用于允许片材经由所述上开口引入到所述盘单元中,所述上开口被分成第一和第二区域,从而所述盘单元的前端离所述第一区域比离所述第二区域近,而所述盘单元的后端离所述第二区域比离所述第一区域近;盖单元,所述盖单元被构成为至少当所述片材盘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时覆盖所述上开口的所述第二区域;以及联接件,所述联接件使所述盘单元和所述盖单元相互连接,并且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处,所述联接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盘单元上,在所述第二端部处,所述联接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盖单元的近端部分上,其中由于所述联接件相对于所述盘单元的枢转运动,所述联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盘单元在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之间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所述枢转运动来改变所述联接件相对于所述盘单元的姿态,从而当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中时,所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二端部设置在第一高度水平中,并且当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二枢转位置中时,所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二端部设置在第二高度水平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盖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盘单元枢转,以便至少当所述片 材盘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时在不覆盖所述上开口的所述第 一区域的情况下覆盖所述上开口的所述第二区域,而且至少当要经由 所述上开口的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片材引入到所述盘单元中时不覆盖 所述第二区域,并且其中当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中时,所述第二区 域能够被所述盖单元覆盖,并且当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二枢转位置 中时,所述第二区域没有被所述盖单元覆盖。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当所述片材盘组件 设置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时,所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 图像记录设备内。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还包括盖单元停止机构, 所述盖单元停止机构被构成为限制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联接件在离 开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前端的方向上的枢转 运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盖单元停止机构被 构成为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垂直方向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前端倾斜而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中的状态下,停止所述盖单元 相对于所述联接件在离开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 述前端的方向上的枢转运动。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盖单元停止机构包 括设置在所述盖单元上且与所述联接件接触的突起。
7. 如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当所述联接件位于 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中时,所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大致设置在所述 第一高度水平中,从而当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枢转位置中时,所 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还包括联接件停止机构, 所述联接件停止机构被构成为限制所述联接件相对于所述盘单元在离 开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前端的方向上的枢转 运动,其中所述联接件停止机构被构成为在所述联接件相对于垂直方向 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后端倾斜的状态下停止所述联接件相对于所述 盘单元的枢转运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联接件停止机构包 括设置在所述盘单元上且与所述联接件接触的突起。
10.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盖单元在作为所述联接件可绕着相对于所述盘单元枢转 的枢转轴线的方向的枢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盘单元的端壁内侧, 其中在所述枢转轴线方向上所述联接件介于所述盖单元和所述盘单元 的所述端壁之间,其中所述联接件具有设置在其所述第一端部中的第一轴和设置在 其所述第二端部中的第一孔,其中所述盘单元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设置在所述盘单元的所 述端壁中,从而所述第一轴被可转动地接收在所述第二孔中,并且其中所述盖单元具有作为其所述近端部分的第二轴,所述第 二轴被可转动地接收在所述第一孔中。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孔中的所述第二轴具有在所述枢转轴线方 向上从所述第一孔向外伸出的远端部分,其中所述第二轴的所述远端部分具有突起,所述突起在所述第二 轴的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所述突起具有在所述径向方向上位于 所述第一孔外侧的径向外端,并且其中所述联接件具有弯曲形状,从而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枢 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内侧。
12.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盖单元被构 成为接收从片材通道排出的所述片材,其中所述片材在从所述盘单元 被供应出之后被沿着所述片材通道输送。
1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在对所述盖单元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 述盘单元沿着向前方向的枢转运动期间,所述联接件从所述第一枢转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枢转位置,其中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盘单元沿 着向前方向的枢转运动使得所述盖单元的远端部分离开所述盘单元的 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前端移动,并且其中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盘单元的枢转运动的第一阶段 中,所述盖单元绕所述联接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枢转,并且在所述盖单 元相对于所述盘单元的枢转运动的第二阶段中,所述盖单元绕所述联 接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枢转,在所述第一阶段中,所述联接件位于所述 第一枢转位置中,在所述第二阶段中,所述联接件从所述第一枢转位 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枢转位置。
1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在对所述盖单元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 述盘单元沿着向前方向的枢转运动期间,所述联接件从所述第一枢转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枢转位置,其中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盘单元沿 着向前方向的枢转运动使得所述盖单元的远端部分离开所述盘单元的 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前端移动,所述片材盘组件还包括联接件枢转运动启动装置,所述联接件枢 转运动启动装置被构成为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盘单元沿着所述 向前方向的枢转运动期间,当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联接件倾斜给定 程度时启动所述联接件相对于所述盘单元从所述第一枢转位置朝向所 述第二枢转位置的枢转运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材盘组件,其中所述联接件枢转运动 启动装置包括盖单元停止机构,所述盖单元停止机构被构成为当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联接件倾斜所述给定程度时,停止所述盖单元相 对于所述联接件在离开所述盘单元的所述后端朝向所述盘单元的所述 前端的方向上的枢转运动。
全文摘要
片材盘组件包括盘单元,具有上开口以将片材引入,上开口分成第一和第二区域,盘单元的前端离第一区域比离第二区域近,盘单元的后端离第二区域比离第一区域近;盖单元,至少当片材盘组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覆盖上开口的第二区域;联接件,连接盘单元和盖单元,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在第一端部,联接件枢转连接盘单元,在第二端部,联接件枢转连接盖单元的近端部分,由于联接件相对于盘单元的枢转运动,联接件在第一和第二枢转位置之间移动,由此改变相对于盘单元的姿态,在第一枢转位置时,第二端部在第一高度水平,在第二枢转位置时,第二端部在第二高度水平。该组件具有使其整个内部空间能用作容纳片材的空间,而不增大图像记录设备的尺寸。
文档编号B65H1/04GK101396931SQ20081016814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井土正俊, 若草敬介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