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2935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厢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厢体结构。
背景技术
厢体是指冷藏、保温或干货厢式车、厢式挂车、半挂车的车厢以及冷藏 或保温集装箱。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厢体结构包括底架l (见图3),安装在底架 l四周的两块侧板2、前端板3、带有后门的后端板以及顶板4。侧板2包括 外侧板21、侧板加强筋22等。顶板4包括外顶板41、顶板加强筋42等。厢 体的两块侧板2、前端板3与顶板4之间由顶梁5固定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顶梁5包括固定连接在外侧板21外面的侧板连接板51、 顶板连接部分52和连接部分53。其中顶板连接部分52包括竖直贴合在顶板 4的加强筋42和保温层外端部的竖直连接边521,在竖直连接边521的上端 部设有向厢体外延伸的外顶板连接板522,该外顶板连接板522在外顶板41 下面与其固定连接。竖直连接边521下端部设有向厢体内延伸的加强筋连接 边523。在该厢体中,由于顶板连接部分52的外端部,即外顶板连接板522 的外端部与侧板连接板5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比较小,通常在12mm以下。 这样在厢体的顶板4与侧板2之间基本形成了直角,该直角区域容易受到碰 撞而导致局部损坏,影响厢体的使用寿命,维修比较困难。而且生产组装过 程中,该种传统结构的顶梁往往要先连接到某一侧板或前端板,在总装配时 再与顶板连接和定位,反之亦然,其操作繁琐,装配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如图3所示,传统厢体中的底梁6几乎呈一平板状,中部具有加强连接 边61,用于连接到底架l的上面。平板状的底梁6的下端部伸出底架1。所 以在侧板与底架连接区域及底梁的下端部也存在容易受到碰撞而导致局部损 坏、维修困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侧板与顶板 或前端板与顶板连接的拐角处不容易碰撞的厢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厢体,包括底架、通过底梁安装在底架上的两块侧板和前 端板,以及通过顶梁安装在两块侧板和前端板上面的顶板。所述顶梁包括连 接所述侧板的外侧板或者前端板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连接所述顶板 的顶板连接部分以及连接所述顶侧板连接板和顶板连接部分的连接部分。其 中所述顶板连接部分包括垂直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分端部的竖直连接边和垂直 设置于该竖直连接边顶端部的外顶板连接板。其中所述外顶板连接板的远离 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所述顶侧板连接板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
30mm。
所述连接部分为水平连接板,其一端连接所述竖直连接边,另一端连接 所述顶侧板连接板,使所述顶梁形成一体结构。 所述顶梁为分体结构。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顶侧板连接板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 板和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竖直连接边下端部的上水平连接板,所述上、下水平 连接板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固定于所述顶侧板连接板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和一 块Z形连接板,该Z形连接板的一边端部连接于所述竖直连接边下端部,另 一边与所述下水平连接板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其中在所述水平连接板上面外端部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所述上水平连接板 端部的容置槽。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两块L形连接板,该两块L形连接板的一边的端部分 别连接所述顶侧板连接板上端部和所述竖直连接边下端部;该两块L形连接 板的另外两边搭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连接所述竖直连接边的L形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加强筋。
所述其中一个L形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容纳另一个L形连接板端部的容置槽。
所述外顶板连接板由所述竖直连接边的顶端向厢体内方向或向厢体外方 向延伸而形成。
其中在所述竖直连接边的下端部或中部垂直连接有加强筋连接边,该加 强筋连接边伸向厢体内方向。
所述底梁包括连接所述侧板的外侧板或者前端板的外前端板的底侧板连 接板、连接所述底架的底架连接板以及连接所述底侧板连接板和底架连接板 的连接部分;所述底架连接板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的外表面向 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30mm。
所述连接部分为连接板,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侧板连接板下端部,另 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架连接板的上端部,使底梁形成一体结构。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下端部的上水平 连接板和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连接板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该上、 下水平连接板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所述上、下两块水平连接板中的至少一块水平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容纳另 一块水平连接板端部的容置槽。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截面呈矩形槽状的连接槽和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 架连接板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其中所述连接槽的两个相对壁中的一个壁 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的下端部,另一个壁与所述下水平连接 板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所述连接部分为L形连接板,该L形连接板的水平边端部固定连接于所 述底侧板连接板的下端部,竖直边与所述底架连接板的上部固定连接在一起, 且底架连接板的顶端面与所述L形连接板的水平边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L形连接板的水平边上设有竖直加强连接板。其中在所述底架连接板的上部或上端部设有朝向厢体内部的水平加强连接板。
其中在所述底架连接板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厢体内部的水平加强连接板。
其中还包括L形辅助连接板,该L形辅助连接板的竖直边端部连接于所 述水平加强连接板端部,水平边朝向厢体内方向。
所述外顶板连接板和所述顶侧板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向外凸出的流线型包角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厢体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由于 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顶梁中,连接外顶板的外顶板连接板的外端部相对
于连接外侧板的顶侧板连接板向厢体内偏移至少30mm,这样在顶梁中形成 了向厢体内的凹入部,使顶板与侧板或前端板与侧板连接的拐角部位的结构 内收,从而减小了厢体在使用过程中该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位受到碰撞而损 坏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厢体的使用寿命;同时,具有凹入部的顶梁还可以 縮短顶板或侧板内加强筋的长度,减轻了厢体的自重,有利于增加载重车; 另外,顶梁的凹入部可以用作走线槽,方便各种线路的集中管理和检修。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图l是现有厢体结构的立体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表示现有的厢体中连接侧板与顶板的顶梁 结构;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表示现有的厢体中连接侧板与底架的底梁 结构;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一种结构实施例;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二种结构实施例; 图4C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三种结构实施例;
8图4D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四种结构实施例;
图4E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五种结构实施例;
图4F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六种结构实施例;
图4G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七种结构实施例;
图4H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八种结构实施例;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九种结构实施例;
图4J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顶梁的第十种结构实施例;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一种结构实施例;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二种结构实施例;
图5C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三种结构实施例;
图5D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四种结构实施例;
图5E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五种结构实施例;
图5F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六种结构实施例;
图5G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底梁的第七种结构实施例;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第十种实施例的顶梁与厢体顶板及侧板
连接的结构示意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厢体中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底梁与底架及侧板连接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 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结构与现有厢体结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顶梁、底梁结 构,厢体中的其他结构如前端板3、侧板2、顶板4等与现有厢体结构相同。
参见图l、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结构包括底架1 (见图7), 通过底梁6安装在底架1四周的两块侧板2、前端板3、带有后门的后端板以 及顶板4。侧板2包括外侧板21、侧板加强筋22等。顶板4包括外顶板41、顶板加强筋42等。厢体的两块侧板2、前端板3与顶板4之间由顶梁5固定
连接在一起。
如图4A所示,第一种实施例的顶梁为一体结构,包括连接侧板2的外 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51、连接顶板4的顶板连 接部分52以及连接顶侧板连接板51和顶板连接部分52的连接部分。顶板连 接部分52包括竖直连接边521和垂直固定连接于该竖直连接边521顶端部的 外顶板连接板522。外顶板连接板522由竖直连接边521的顶端向厢体外方 向延伸而形成。为了加强度顶侧板连接板51的强度,可以在其下端部设置与 其一体的加强筋511。连接部分为水平连接板53,其一端垂直固定连接于顶 侧板连接板51的上端部,另一端垂直固定连接于竖直连接边521的下端部。 外顶板连接板522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顶侧板连接板51的外表面向厢 体内方向偏移35mm,该偏移量不限于35mm,大于30mm即可,可以根据 具体结构设计需要来确定该偏移量的具体值。
该第一实施例的顶梁中,可以在竖直连接边521的下端部设置加强筋连 接边523,该加强筋连接边523伸向厢体内方向,其与水平连接板53位于同
一水平面。
如图4B所示,第二种实施例的顶梁为分体结构,包括连接侧板2的外 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51、连接顶板4的顶板连 接部分52以及连接顶侧板连接板51和顶板连接部分52的连接部分。顶板连 接部分52包括竖直连接边521和垂直固定于该竖直连接边521顶端部的外顶 板连接板522。外顶板连接板522由竖直连接边521的顶端向厢体外方向延 伸而形成。为了加强度顶侧板连接板51的强度,可以在其下端部设置与其一 体的加强筋511。连接部分包括一端部连接于顶侧板连接板51上端部的下水 平连接板531和一端连接于竖直连接边521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531,上、 下水平连接板搭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上、下水平连接板可以通过胶粘、铆 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外顶板连接板522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顶侧板连接板51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40mm,该偏移量不限于40mm, 在大于30mm范围内均是可行的。
图4C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 在于在竖直连接边521的中部设有加强筋连接边523,该加强筋连接边523 伸向厢体内方向。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D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 在于在水平连接板531上面外端部设置一个用于容纳上水平连接板532端 部的容置槽5311。容置槽5311可以使上、下水平连接板的连接更加稳固。 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E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与所述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 在于加强筋连接边523固定连接在竖直连接边521的下端部位置,加强筋 连接边523的上表面与上水平连接板532的上表面可以在同一平面上。其余 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F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 在于:外顶板连接板522由竖直连接边521的顶端向厢体内方向延伸而形成。 外顶板连接板522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是指外顶板连接板522与所述竖直连 接边521连接处的外面,由该面到顶侧板连接板5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 30mm。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G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与所述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 在于连接部分包括固定连接于顶侧板连接板51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531 和一块Z形连接板524,该Z形连接板524的一边端部固定于竖直连接边521 下端部,另一边与下水平连接板531搭接并固定在一起。设置于下水平连接 板531上面外端部的容置槽5311用于容纳Z形连接板524的一边端部。其 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H所示的第八实施例的顶梁为分体结构,包括连接侧板2的外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51、连接顶板4的顶板连接部分 52以及连接顶侧板连接板51和顶板连接部分52的连接部分。顶板连接部分 52包括竖直连接边521和垂直固定连接于该竖直连接边521顶端部的外顶板 连接板522。外顶板连接板522由竖直连接边521的顶端向厢体外方向延伸 而形成。外顶板连接板522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顶侧板连接板51的外 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45mm。连接部分包括两块L形连接板533, 534,该 两块L形连接板的一边的端部分别连接顶侧板连接板51上端部和竖直连接 边521下端部。该两块L形连接板的另外两边搭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竖 直连接边521的下端部垂直固定有加强筋连接边523,该加强筋连接边523 伸向厢体内方向,加强筋连接边523的上表面与L形连接板534的一个边的 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该第八实施例中,L形连接板533的拐角处内设有容置槽536,用于容 纳另一个L形连接板534的一边端部。
图4I所示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与第八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连 接竖直连接边521的L形连接板534的水平边上设有连接加强筋535。其余 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4J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与第八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容置 槽536设置在连接竖直连接边521的L形连接板534的拐角处外面。其余相 同部分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以第七种实施例的顶梁结构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顶梁 与厢体顶板及侧板的连接方式。外顶板连接板522固定连接顶板4的外顶板 41,竖直连接边521连接在顶板4的外端部,加强筋连接边523与顶板4的 加强筋42固定连接;顶侧板连接板51固定连接侧板2的外侧板21。由于该 顶梁为分体结构,所以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连接后,再将顶梁中的上水平连接 板532和下水平连接板531采用粘接、铆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便于结构之间的精确定位,减小制造装配过程中的劳动量,有利于提高工作
12效率。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在顶梁的外顶板连接板522和顶侧板连接板51 之间安装向外凸出的流线形包角件10,包角件10的外表面与厢体外表面平 滑过渡连接,不但美观,而且可以有效地分流装有该种厢体的车辆在行驶过 程中的风阻,利于降低车辆的能耗。包角件10可以通过铆接、焊接或其他可 拆卸连接方式安装到顶梁上。顶梁和前端板的连接方式与顶梁和侧板的连接 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顶梁,连接外顶板41的外顶板连接板522的外端部 相对于连接外侧板21的顶侧板连接板51向厢体内偏移至少30mm,这样在 顶梁中形成了向厢体内的凹入部,使拐角部位的结构内收,从而减小了厢体 在使用过程中该顶板与侧板的连接部位受到碰撞而损坏的可能性,有利于延 长厢体的使用寿命;同时,具有凹入部的顶梁还可以縮短顶板或侧板内加强 筋的长度,减轻了厢体的自重,有利于增加载重车;另外,顶梁的凹入部可 以用作走线槽,方便各种线路的集中管理和检修。
图5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底梁为一体结构,包括连接 侧板2的外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底侧板连接板62、连接底架1 的底架连接板63,以及连接底侧板连接板62和底架连接板63的连接部分。 连接部分为连接板64,其一端固定连接底侧板连接板62下端部,另一端固 定连接底架连接板63的上端部,从而使底梁6形成一体结构。底架连接板 63的外表面相对于底侧板连接板62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35mm,该 偏移量不限于35mm,在大于25 mm范围内均是可行的。
图5B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在 连接底架连接板63的上部设有朝向厢体内部的水平加强连接板631。其余相 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5C所示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二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连 接部分包括一端部固定连接于底侧板连接板62下端部的上水平连接板641 和一端部固定连接于底架连接板63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642,该上、下水平连接板搭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分体结构。水平加强连接板631
连接在底架连接板63的上端部。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5D所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三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在
上水平连接板641的下端部设有一个用于容纳下水平连接板642端部的容置 槽646,在下水平连接板642的上面设有一个用于容纳上水平连接板641端 部的容置槽646。水平加强连接板631设置在底架连接板63的上部。其余相 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5E所示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四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只 在上水平连接板641下面端部设置容置槽646,而下水平连接板642上不设 置容置槽。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5F所示的第六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四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连 接部分包括截面呈矩形槽状的连接槽643和一端部固定连接于底架连接板63 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642,其中连接槽643的两个相对壁中的一个壁的端 部固定连接于底侧板连接板62的下端部,另一个壁与下水平连接板642搭接 并固定在一起。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图5G所示的第七种实施例的底梁,与第四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连 接部分为L形连接板644,该L形连接板644的水平边端部固定连接于底侧 板连接板62的下端部,竖直边与底架连接板63的上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且 底架连接板63的顶端面与L形连接板644的水平边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 在L形连接板644的水平边上设有竖直加强连接板645。在水平加强连接板 631端部连接有L形辅助连接板667,该L形辅助连接板667的水平边朝向 厢体内方向。其余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以第四种实施例的底梁结构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梁 与厢体顶板及侧板的连接方式。将底架连接板63固定连接到底架1上,将水 平加强连接板631固定连接到底架顶端部;将底侧板连接板62连接到侧板的 外侧板21上;然后再将上水平连接板641和下水平连接板642搭接在一起,并使上水平连接板641的端部置入下水平连接板642上的容置槽646中,使 下水平连接板642的端部置入上水平连接板641的容置槽646中,最后采用 粘接、铆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梁中,底架连接板63的外表面相对于底侧板连接板 62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30mm,-形成一个向内的凹入部,使侧板 与底架连接的拐角部位的结构内收,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意外碰撞;并且縮短 顶板或侧板内加强筋的长度,减轻了厢体的自重;同时,底梁的凹入部可以 用作走线槽,方便各种线路的集中管理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梁中,还可以在底梁上安装向外凸出的流线形包角件 10,使本实用新型的厢体外观更加美观,并且有利于降低带有该种厢体的车 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包角件IO可以固定连接在底梁上,也可以可拆卸地 连接到底梁上。例如可以在底侧板连接板62和底架连接板63上分别设置插 接槽13,将包角件10的两端插接连接在该两个插接槽13内即可。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 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 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 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 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 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厢体,包括底架(1)、通过底梁安装在底架(1)上的两块侧板(2)和前端板(3),以及通过顶梁安装在两块侧板(2)和前端板(3)上面的顶板(4);所述顶梁包括连接所述侧板(2)的外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51)、连接所述顶板(4)的顶板连接部分(52)以及连接所述顶侧板连接板(51)和顶板连接部分(52)的连接部分,其中所述顶板连接部分(52)包括垂直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分端部的竖直连接边(521)和垂直设置于该竖直连接边(521)顶端部的外顶板连接板(52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顶板连接板(522)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所述顶侧板连接板(51)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30mm。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为水平连接 板(53),其一端连接所述竖直连接边(521),另一端连接所述顶侧板连接 板(51),使所述顶梁形成一体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为分体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一端部 连接于所述顶侧板连接板(51)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531)和一端部连接 于所述竖直连接边(521)下端部的上水平连接板(532),所述上、下水平 连接板(531, 532)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包括固定于 所述顶侧板连接板(51)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531)和一块Z形连接板(524),该Z形连接板(524)的一边端部连接于所述竖直连接边(521) 下端部,另一边与所述下水平连接板(531)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平连接板(531) 上面外端部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所述上水平连接板(532 )端部的容置槽(5311)。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两块L形连接板(533, 534),该两块L形连接板的一边的端部分别连接所述顶侧 板连接板(51)上端部和所述竖直连接边(521)下端部;该两块L形连接 板的另外两边搭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竖直连接边(521) 的L形连接板(534)上设有连接加强筋(535)。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L形连接板 上设有用于容纳另一个L形连接板端部的容置槽(536)。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顶板 连接板(522)由所述竖直连接边(521)的顶端向厢体内方向或向厢体外方 向延伸而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竖直 连接边(521)的下端部或中部垂直连接有加强筋连接边(523),该加强筋 连接边(523)伸向厢体内方向。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6)包括连接 所述侧板(2)的外侧板(21)或者前端板(3)的外前端板的底侧板连接板(62)、连接所述底架(1)的底架连接板(63)以及连接所述底侧板连接板 (62)和底架连接板(63)的连接部分;所述底架连接板(63)的外表面相 对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62)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30mm。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为连接板 (64),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侧板连接板(62)下端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架连接板(63)的上端部,使底梁(6)形成一体结构。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一端 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62)下端部的上水平连接板(641)和一端 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连接板(63>上端部的下水平连接板(642),该上、 下水平连接板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两块水平连 接板(641、 642)中的至少一块水平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容纳另一块水平连接 板端部的容置槽(646)。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截面 呈矩形槽状的连接槽(643)和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连接板(63)上端 部的下水平连接板(642),其中所述连接槽(643)的两个相对壁中的一个 壁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侧板连接板(62)的下端部,另一个壁与所述下 水平连接板(642)搭接并固定在一起。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为L形连 接板(644),该L形连接板(644)的水平边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侧板连 接板(62)的下端部,竖直边与所述底架连接板(63)的上部固定连接在一 起,且底架连接板(63)的顶端面与所述L形连接板(644)的水平边上表 面在同一平面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连接板(644) 的水平边上设有竖直加强连接板(645)。
19. 根据权利要求12-18之任一项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 架连接板(63)的上部或上端部设有朝向厢体内部的水平加强连接板(631)。
20. 根据权利要求12-18之任一项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 架连接板(63)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厢体内部的水平加强连接板(631)。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形辅助连接板 (667),该L形辅助连接板(667)的竖直边端部连接于所述水平加强连接板(631)端部,水平边朝向厢体内方向。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顶板连接板(522) 和所述顶侧板连接板(51)之间连接有向外凸出的流线型包角件(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厢体,包括底架、通过底梁安装在底架上的两块侧板和前端板,以及通过顶梁安装在两块侧板和前端板上面的顶板。顶梁包括连接外侧板或者前端板的外前端板的顶侧板连接板、连接顶板的顶板连接部分以及连接顶侧板连接板和顶板连接部分的连接部分。其中顶板连接部分包括垂直设置于连接部分端部的竖直连接边和垂直设置于该竖直连接边顶端部的外顶板连接板。其中外顶板连接板的远离厢体的外端面相对于顶侧板连接板的外表面向厢体内方向偏移至少30mm。由于在顶梁中形成了向厢体内的凹入部,使顶板与侧板或前端板与侧板连接的拐角部位的结构内收,减小了厢体顶板与侧板连接部位受到碰撞而损坏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厢体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B65D88/74GK201380881SQ200920148190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0日
发明者王晓毅, 马端骏, 黄国浩, 黄田化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