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下压头及下压头式排出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672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泵下压头及下压头式排出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下压头(push-down head)及下压头式排出泵,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液体或乳脂(cream)等的排出的下压头及下压头式排出泵。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泵下压头,其包含台构件,从底板开始竖立设置与泵的底座相连通的滑动筒;头本体(head body),它是将与所述滑动筒液密嵌合的通液管,从前方打开喷嘴的横向量筒部的下表面垂下而成;阀杆构件,朝前方施压而内装在所述量筒部内;及杆构件, 一端连接在所述阀杆构件的后端,且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底板上,中间部则由头本体轴支着。 构成为若相对于台构件而下压头本体,则阀杆构件因杆构件的转动而被拉向后方,其与喷嘴阀座之间形成的喷嘴阀打开,若解除所述下压则喷嘴阀关闭(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此外,已知有各种各样使阀杆构件前进、后退的构成(例如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4-000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7-2^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特开2005-103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附下压头的排出泵中,通过下压头而将筒状活塞 (piston)下压到下限位置为止之后,外部空气有可能会从喷嘴阀向排出泵内部逆流。其原因在于,当筒状活塞到达下限位置之后,理应是杆构件因阀杆构件的前方施压力而转动,头本体相对于台构件而上升,喷嘴阀关闭,但是在所述阀关闭过程中,若干构件执行各自的动作,且各动作均存在摩擦阻力,所以筒状活塞从下限位置转为上升起直到喷嘴阀关闭为止之间存在微小的时间间隙(gap)。在此期间下压头的滑动筒相对于排出泵的底座而上升,所以底座内部变成负压,从而引入了外部空气。
而且,若空气进入到量筒部内,则会与量筒部内的内容物接触,从而有可能使该内容物干燥而固化。并且固化后的物质若蓄积在量筒部内则会阻碍内容物的顺利排出。此外, 根据内容物的性质而言也有可能降低内容物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阀杆构件进退而打开或关闭喷嘴这一类型的下压头及下压头式排出泵,通过使施压机构介于阀杆构件的基部与头部之间,可以防止空气的逆流。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将阀杆构件的基部与头部分开形成,且利用所述基部与头部的卡合,可以确实地闭合喷嘴。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将阀杆构件的基部与头部分开形成,且组装作业时使基部可进退地卡止于头部,从而使组装容易化。
第一手段是一种泵下压头,构成为包含 头本体M,将与排出泵的底座6连通的通液管36,由前方打开喷嘴34的横向量筒部30的下表面垂下而成; 阀杆构件52,内装在所述量筒部30内;及 第一施压机构(pressing means) 62,使所述阀杆构件52朝前方施压; 由喷嘴34的阀座35与阀杆构件52的前端部分形成喷嘴阀56,若下压头本体24, 则阀杆构件52后退,若解除所述下压,则阀杆构件52因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而
前进, 所述阀杆构件52是由所述第一施压机构62朝前方施压的基部58、及能从基部58 向更前方进退而突出的头部66形成, 设置相对于基部58而将头部66向阀座35侧前方施压的第二施压机构70,由此在基部58已后退的状态下,因量筒部30的内压的上升,头部66抵抗第二施压机构70的施压力而离开阀座35,且因所述内压的下降而能闭合该阀座35。
本手段是在阀杆构件52前进、后退而打开或关闭喷嘴孔这一类型的排出泵用下压头中,具有防止空气流入的功能。如上所述空气流入的原因是排出泵的底座6从下限位置转为上升时开始,直到头本体M及阀杆构件52返回到原本位置为止需要花费时间。因此,本手段的主旨在于将与阀连动的各部分构成中、直接塞住阀座35的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从移动慢的剩余的构成部分中分开,从而能够快速前进以关闭阀座。
在本发明中,“头本体M”是以往众所周知的构造,若简要说明其功能,它是能够上下移动的操作部。而且,头本体M内置着量筒部30,该量筒部30只要是具有能够使阀杆构件52向前后方向滑动而保持的功能的大致筒形状便可。
“阀杆构件52”在量筒部30内进退,打开或关闭喷嘴阀56,由此防止喷嘴孔的液体垂落等。阀杆构件52被分为基部58与头部66。所述基部58与头部66若是至少使头部 66对于基部58前进而能闭合喷嘴的构造便可,但理想的是如优选图示例般分开形成。
“基部58”是贯通量筒部30内部的长条材,相对于其内部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而朝前方施压。由此,基部58能抵抗所述前方施压力而后退。
“头部66”具有当基部58位于前限位置时,与以往一体型的阀杆构件52的前半部同样地将喷嘴阀座密闭的功能。而且,形成为当基部58向后限位置侧移动时,能够利用第二施压机构70的前方施压力,当量筒部30内的压力高时离开阀座35而向后方移动,当压力低时向前方移动而支撑在阀座35上。为了实现所述动作,头部66具有能够从前面侧承受量筒部30内的压力而后退的形状。该内容于下文叙述。
第二手段包含第一手段,且 第二施压机构70的前方施压力小于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
“第一施压机构62”及“第二施压机构70”可以由通常用于关阀的弹性机构(盘簧、弹性环等)而形成。本手段设计为在将第一施压机构62安装于量筒部30内的状态下,如所述般下降的头本体M通过阀杆构件52而上推时,发挥充分的弹性El。此外,第二施压机构70设计为在介于基部58与头部66之间的状态下,具有下式(1)表示的弹性E2。 其原因在于,与下压头的动作部分的上推相比,要使动作部分的一部分(阀杆构件的头部) 前进仅需较少力便可。
El > E2. . . (1) 另一方面,第二施压机构70设计为在如图5般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后退的状态下,至少发挥比头部与量筒部30内壁的静摩擦阻力Dl更大的弹发力。若不满足该条件,则无法使头部66从后限位置向阀座35侧移动。另外,当内容物是粘稠流体时,也必须考虑该流体与量筒部30内壁的摩擦阻力(流体摩擦)D2。若如图5般将头部66位于后限位置时的弹发力设为F2,则如下式(2)般。该内容将于实施形态一栏进一步说明。理想的是设计为即便粘性率为30 70000cp(0. 03 701 · s)程度的流体也可以具有应用本发明的程度的弹发力。
F2 > D1+D2. . . (2) 另外,第二施压机构70是由盘簧等可伸缩的弹性体形成,且该弹性体的自然长设置的比基部58位于后限位置时的弹性体在基部58侧及头部66侧的各安装部位更长。由此,可以从基部后退的状态起让头部先前进,而关闭阀座。
第三手段包含第一或第二手段,且还包含 台构件12,从底板16起竖立设置与所述通液管36液密嵌合的滑动筒20 ;及杆构件46,一端连接于所述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的、与头部侧为相反侧的后端,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16,中间部由头本体M轴支着; 若相对于所述台构件12而下压头本体M,则所述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可以因所述杆构件46的转动而后退。
在本提案中提出通过头本体对上轴支的杆构件46的转动,主动地帮助与杆构件 46连接的阀杆构件52的前进、后退,由此可以顺利的打开或关闭喷嘴阀56。还有,此处的 “台构件12”及“杆构件46”是以往众所周知的构成,且分别配置在头本体M内,具有作为可升降地引导头本体M并将杆构件46的一端卡止的基座的功能、以及将头本体M的上下移动转换为阀杆构件52的前后移动的功能。此时的第一施压机构62设计为通过阀杆构件 52及杆构件46 (与台构件相对的动作部分)而上推下降的头本体24,且使杆构件46转动时,发挥充分的弹性El。
第四手段包含第一、第二或第三手段,且 将所述基部58与头部66设为在前后方向的水平线上排列的独立部分, 并且在所述基部58及头部66的对应部位,形成在基部58的后退状态下相互分离、在基部58的前进状态下相互连接的第一卡合部64及第二卡合部72,且当基部位于前限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第二卡合部64、72,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而可将头部 66液密压接于阀座35后表面。
本手段中,基部58的前部是在下压头10未下压的状态下与阀杆构件52的头部卡合,且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传递到抵接于喷嘴里面的头部66。S卩,提出了基部58 与头部66在关阀时可以相互卡合而维持关阀状态。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构成为基部侧的第一卡合部64的前面与头部侧的第二卡合部72的后表面在喷嘴阀56的关阀时抵接便可。
第五手段包含第四手段,且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头部66设为闭合前端的筒体,且将所述筒体的筒轴方向的一部分作为大外径部M,将所述大外径部M的外侧面设为在量筒部30的内表面液密滑动的密封面,且至少将大外径部M的前面设为用来承受量筒部30内的压力而使头部66后退的受压面74, 另外,将基部58设为前后方向较长的棒体, 将所述棒体的前半部插入到所述头部66的筒孔68内,并在该筒孔68的前部与基部58的前半部之间介装第二施压机构70。
本手段提出了将头部设为前端面闭合的筒体,可以在其筒孔内插入棒体即基部的前半部,并在其筒孔的前部(内部)与基部的前半部之间介装盘簧等第二施压机构70。由此,可以使筒状的头部66相对于棒状的基部58而在筒轴上稳定地进退。而且,将所述头部 66的筒壁的筒轴方向上的一部分设为大外径部M,将该大外径部M的外表面设为可向该量筒部30内表面滑动的密封面。由此,与量筒部30相对的头部66的冲程(stroke)稳定, 并且可以避免第二施压机构70与内容物(液状物)的接触,因此在该施压机构为金属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另外,通过形成大外径部M,可以扩大与量筒部30内的内容物(液状物) 连接的受压面。
第六手段包含第五手段,且 分别在所述基部58的前半部形成卡止部78,在所述头部66的筒孔68内形成被卡止部82,通过将卡止部78卡止于被卡止部82,使基部58与头部66 —体地连接, 且在基部58的前端与筒孔68的内部之间设置着移动裕度。
本手段中提出设置用来使分开形成的基部58与头部66相互暂时接合的卡止部及被卡止部。由此可以将阀杆构件52单元化为一个,将所述阀杆构件52作为零件保管时有利,且安装时也有利。
第七手段是一种下压头式排出泵, 从泵量筒2内滑动的筒状活塞4起竖立设置底座6,且在所述底座6的上端安装所述第一手段至第六手段中任一手段记载的下压头10,对应于下压筒状活塞4时的泵量筒2 内的压力,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离开阀座35,且当筒状活塞4从下限位置向上方恢复时, 阀杆构件52的头部闭合阀座35,以此方式设定第二施压机构70的前方施压力。
本手段中,提出一种应用先前手段的下压头式排出泵。作为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 闭锁该阀座35的条件,考虑有如下。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备台构件12的下压头的一系列动作中,设定头本体M相对于台构件12而升降的距离Ah(滑动裕度),并将排出阀及喷嘴阀56关闭的状态下因所述头本体M的上升而在量筒部30内产生的负压的绝对值设为 ΔΡ。这时以第二施压机构70的弹发力大于所述ΔP的方式设定弹性系数便可。
根据第一手段及第七手段的发明,在下压头或下压头式排出泵中,将阀杆构件52 分为基部58与头部66,并分别设置相对于头本体M而将基部58朝前方施压的第一施压机构62及相对于基部58而将头部66朝前方施压的第二施压机构70,因此可以在保持基部 58向后方后退的状态下,由头部66来闭合喷嘴34,从而可以防止空气的逆流。
根据第二手段的发明,可以更确实地达成所述头部对喷嘴的闭合。
根据第三手段的发明,通过头本体M上轴支的杆构件46的转动,而主动地帮助与杆构件46连接的阀杆构件52的前进、后退,因此可以顺利地打开或关闭喷嘴阀56。
根据第四手段的发明,透过第一卡合部64及第二卡合部72,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 的施压力而将头部66抵接于阀座35的后表面,因此可以确实地防止液漏。
根据第五手段的发明,将头部66设为与基部58分开的其他筒体,并使头部66的筒体的轴方向一部分液密地嵌合于量筒部30内,因此特别是当第二施压机构70由金属等形成时,可以使内容物(液状物)不接触第二施压机构70,有效抑制内容物的变质或施压机构的劣化。
根据第六手段的发明,通过分别形成卡止部78及被卡止部82,而使所述基部58与头部66 —体化,因此使组装较容易。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下压头式排出泵的纵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下压头式排出泵的作用的第一阶段的纵截面图。
图3是图2的阶段下的主要部纵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下压头式排出泵的作用的第二阶段的纵截面图。
图5是图4的阶段下的主要部纵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下压头式排出泵的作用的第三阶段的纵截面图。
图7是图6的阶段下的主要部纵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下压头式排出泵的纵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 排出泵本体 2 泵量筒 2a 吸入阀 4 筒状活塞 4a筒状活塞上方施压机构 5 活塞引导器 6 底座 6a 排出阀 8 安装构件 10 下压头 12 台构件 14嵌合筒 16 底板 18 引导周壁 20 滑动筒 22 突片 24 头本体 26 顶板 28 外周壁 30 量筒部 30a 筒壁 30b 后壁 30c 引导筒 32辅助筒 34喷嘴 35阀座 36通液管 38支撑盘 40支撑孔 42通孔 44轴承部 46杆构件 48第一臂 50第二臂 52阀杆构件 54大外径部 56喷嘴阀 58基部 60中粗部 62第一施压机构 64第一卡合部 66头部 68筒子 L 70第二施压机构 72第二卡合部 74受压面 76小径棒部 78卡止部 80小径筒部 82被卡止部 S空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图7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下压头式排出泵及下压头。为了便于说明, 将该下压头式排出泵的构成分为作为本发明前提的基本构造、以及与发明的关键点相关的深层次特征的构造,首先说明前者。
该下压头式排出泵的本体1包含泵量筒2,在下端部具有吸入阀加;筒状活塞4, 在所述泵量筒内滑动;活塞引导器5,上下可移动地安装着所述筒状活塞;及附有排出阀6a 的底座6,外嵌在所述活塞引导器的上部。而且,在底座6的上端部附设着下压头10。在所述活塞引导器与泵量筒2的下部之间,介装着透过活塞引导器而将底座6朝上方施压的上方施压机构如即盘簧。8是用来将泵量筒2固定于容器体的口颈部的安装构件。
下压头10是由台构件12、头本体M、支撑盘38、杆构件46、及阀杆构件52而形成。所述多个构件可以由合成树脂形成。
台构件12透过从嵌合于底座6的上端部的嵌合筒14的上端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状底板16而在引导周壁18上垂下,并且从底板16的内周部开始竖立设置滑动筒20。此外,在图示例中,从底板16的内缘开始透过多个连结片而在底座6内垂下突片22。
头本体M从顶板沈的周缘开始在外周壁28上垂下,并且在该外周壁28的前部穿设开口。并且,利用该开口设为前端面且包含顶板26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从前端部延伸设置到头本体内的筒状体的筒壁30a、闭合该筒壁30a的后表面的后壁30b、以及从该后壁30b 的前面开始向前方突出的引导筒30c,而形成量筒部30。在所述后壁30b与头本体M的外周壁观后部之间,设置空隙(移动裕度)S。图示例中,在量筒部30的前半部从头本体M 起使前端部突出而嵌着辅助筒32。该辅助筒32的前端部设为将前端形成为锥(taper)状小径的喷嘴34。喷嘴34的喷嘴孔的孔缘略微成小径,且将该孔缘后部设为与阀杆构件52 形成的阀座35。另外,在量筒部30的筒壁30a的后半部的下侧穿设连通孔,从该连通孔处垂下通液管36。而且,分别将该通液管36可滑动地嵌合在台构件12的滑动筒20外表面, 且将所述外周壁观可滑动地嵌合在该引导周壁18的外表面。
支撑盘38分别在中心部穿设支撑孔40,在后部穿设通孔42,并且在通孔42的左右两侧形成轴承部44。而且,分别将所述支撑孔40嵌着于头本体M的通液管36的外表面,且将支撑盘38的外缘部嵌着于所述头本体M的外周壁观内表面。
杆构件46由所述轴承部44轴支其中间部,从该中间部起将用来与阀杆构件52连接的第一臂48向所述空隙内竖立设置着,并且从中间部向斜前下方突出二股状的第二臂 50,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如图1的“ < ”字状。第二臂50将通液管36及滑动筒部20夹在中间而可滑动地抵接于基座部分上表面。
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从量筒部30内贯通量筒部30的后壁30b而向空隙S内突出,并连接于杆构件46的第一臂48的前端部。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在后半部具有大外径部M,且该大外径部M液密地且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量筒部30的引导筒30c内表面。 阀杆构件52(头部66)的前端部抵接于喷嘴34的后表面侧的阀座35,形成喷嘴阀56。
本发明中,阀杆构件52是由相互独立且可前后移动的基部58与头部66形成。还有,本说明书中所谓“基部”是指靠近基端的一个可动部,所谓“头部”是指由前端起的另一可动部。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基部58设为棒体,将头部66设为筒体。而且,基部58的后端部分别贯通量筒部30的后壁30b及杆构件46的第一臂48上端部,而卡止于所述第一臂48 上端部后表面。此外,在基部58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位形成中粗部60,在该中粗部60的后侧的阶差面与量筒部30的后壁30b前面之间,介装第一施压机构62的第一盘簧。而且,在中粗部60前侧的阶差面的内周部与筒形的头部66的筒孔68内部(前面)之间,介装第二施压机构70的第二盘簧。另外,将中粗部60前侧的阶差面的外周部设为用来与头部66卡合的第一卡合部64。
头部66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筒孔68,筒孔68的后半部透过阶差而扩展为大内径部。此外,将所述阶差面设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64卡合的第二卡合部72。头部66从其筒体的后端起向前方侧折回,将该折回部分设为所述大外径部M。在筒孔68的前半部内周面与基部58的前半部外周面之间,设置能够插入第二施压机构70的第二盘簧的空间。 头部66的表面中朝后承受量筒部内的液压的部分形成受压面74。图示例中受压面大体上是由大外径部M前面占据。构成为液压的后方成分作用在该受压面74上,由此使头部66后退。
第二施压机构70的第二盘簧使用弱弹簧,其弹性系数小于第一施压机构62的第一盘簧。第二盘簧具有在基部58后退的状态下当筒状活塞4从下限位置开始上升时,头部 66能够抵抗与量筒部30的筒壁30a的摩擦阻力而前进的程度的前方施压力。众所周知,物与物的摩擦阻力在静止状态下比运动状态下更大,所以只要满足头部66能够从后限位置向前方运动起来的条件便可。为了满足该条件,只要满足所述数式2(F2>D1+D》的关系便可。在本实施形态中,Dl是量筒部30的引导筒30c内表面与头部的大外径部M外表面的摩擦阻力,D2是头部66(主要是大外径部的表面移动时受到的与流路内表面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D2是根据内容物的粘性率而决定。通常的洗发用香波(shampoo)的粘性率为5000cp(5I^· s)左右。另外,第二盘簧的自然长设定成比如图3般当基部58后退到后限位置为止时的线圈后端的安装部位(第一卡合部)与线圈前端的安装部位(筒孔前面)之间的距离大。
在所述构成中,若从图1的状态起将下压头10下压,则如图2的箭头所示,头本体 24相对于台构件12而下降。由于该台构件12的上表面卡止着第二臂50下端,因此杆构件46绕轴转动,如图3的箭头所示,第一臂48后退,且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抵抗第一施压机构62的弹性力而后退。伴随着基部58的后退,第二施压机构70从被压缩状态延伸。 该阶段下如图3所示,头部66仍未离开阀座35。若头本体M相对于台构件12而下降到底,则接下来如图4的箭头所示,底座6及筒状活塞4与下压头10 —起下降,泵量筒2内的液体通过底座6而传送到量筒部30内。由此,量筒部30内的液压上升,且该液压作用于头部66的受压面74,因此如图5的箭头所示,头部66抵抗第二施压机构70的弹性力而离开阀座35并后退。由此,喷嘴阀56打开,量筒部30内的液体被喷出。若筒状活塞4下降到下限位置(参照图6),则由泵量筒2至量筒部30的空间内的液压恢复成常压。因此,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因第二施压机构70的弹发力而如图7的箭头所示般相对于基部58而前进,并闭合该阀座35。
另一方面,若在筒状活塞4到达下限位置的阶段下释放下压头10的下压力,则底座6上升,排出阀6a关闭,并且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的弹性力,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开始朝向初始位置前进。与此同时,头本体M因杆构件46的转动而相对于台构件12开始上升。因此,排出阀6a至喷嘴34的流路变长,临时变成负压化。若在以往则会因负压化而从喷嘴流入外部空气,但在本发明中,由于预先利用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来关闭该阀座35, 因此不会引起空气流入。此外,所述第二施压机构70的施压力设定为即便在存在所述负压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头部66与阀座35的抵接(闭合)状态。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头本体M上轴支的杆构件46的转动,而主动地帮助与杆构件46连接的阀杆构件52的后退、前进,但也可以省略杆构件46,仅通过量筒部30的内压的上升、下降而使阀杆构件52被动地后退、前进。此外,作为使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后退的机构,只要是通过将下压头10下压而与阀杆构件52连接且使该阀杆构件52后退的构成便可,可以采用各种机构。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在本实施形态中,分别将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 的前部形成为小径棒部76,将筒孔68的前部形成为小径孔部80。而且,分别在小径棒部76的外表面前端的周边设置卡止部78即第一肋,在小径孔部80的内缘的周边设置被卡止部 82即第二肋,且可以使各肋彼此强制地覆盖。由此可以使基部58的小径棒部76连接于头部66。
权利要求
1.一种泵下压头,其包含头本体对,使连通于排出泵的底座6的通液管36,由前方打开喷嘴34的横向量筒部30 的下表面垂下而成;阀杆构件52,内装于所述量筒部30内;及第一施压机构62,使所述阀杆构件52朝前方施压;利用喷嘴34所具有的阀座35与阀杆构件52的前端部分而形成喷嘴阀56,若下压头本体M,则阀杆构件52后退,若解除所述下压,则阀杆构件52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而前进,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构件52是由利用所述第一施压机构62而朝前方施压的基部58、及能够从基部58向更前方进退而突出的头部66形成;设置相对于基部58而将头部66向阀座35侧前方施压的第二施压机构70,由此在基部58后退的状态下,由于量筒部30的内压上升,头部66可抵抗第二施压机构的施压力而离开阀座35,由于所述内压的下降而可闭合阀座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下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压机构70的前方施压力小于所述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下压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台构件12,从底板16开始竖立设置与所述通液管36液密嵌合的滑动筒20 ;及杆构件 46,一端连接于所述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的、与头部侧为相反侧的后端,并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16,且中间部由头本体M轴支着;若相对于所述台构件12而下压头本体M,则所述阀杆构件52的基部58可以通过所述杆构件46的转动而后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泵下压头,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基部58与头部66设为在前后方向的水平线上排列的分开设置的部分; 在所述基部58及头部66的对应部位,形成着在基部58的后退状态下相互分离、在基部58的前进状态下相互连接的第一卡合部64及第二卡合部72,而且当基部位于前限位置时,透过所述第一、第二卡合部64、72,利用第一施压机构62的前方施压力,可以将头部66 液密地压接于阀座35后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下压头,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头部66设为前端闭合的筒体,将所述筒体的筒轴方向的一部分作为大外径部讨,将所述大外径部讨的外侧面设为在量筒部30的内表面液密滑动的密封面,且至少将大外径部M的前面设为用来承受量筒部30内的压力而使头部66后退的受压面74, 另外,将基部58设为前后方向较长的棒体,将所述棒体的前半部插入到所述头部66的筒孔68内,并在所述筒孔68的前部与基部 58的前半部之间介装第二施压机构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下压头,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所述基部58的前半部形成卡止部78,在所述头部66的筒孔68内形成被卡止部 82,并通过使卡止部78卡止于被卡止部82,而使基部58与头部66 —体地连接, 且在基部58的前端与筒孔68的内部之间设有移动裕度。
7.一种下压头式排出泵,其特征在于从泵量筒2内滑动的筒状活塞4处竖立设置底座6,且在所述底座6的上端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下压头10,对应于下压筒状活塞4时的泵量筒2内的压力,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离开阀座35,且当筒状活塞4从下限位置向上方恢复时,阀杆构件52的头部66使阀座35闭合,以此方式来设定第二施压机构70的前方施压力。
全文摘要
在使用杆构件与第一施压机构而使阀杆构件进退从而打开或关闭喷嘴这一类型的附有下压头的排出泵中,通过在阀杆构件的基部与头部之间介入第二施压机构,来防止空气的逆流。使连通于排出泵的底座(6)的通液管(36),由前方打开喷嘴(34)的横向量筒部(30)的下表面垂下而形成头本体(24),若下压头本体(24),则使内置于量筒部(30)内的阀杆构件(52)进退的下压头式排出泵中,利用基部(58)与头部(66)来形成阀杆构件(52),并且在所述基部(58)与头部(66)之间介装第二施压机构(70)。
文档编号B65D47/34GK102186601SQ20098014116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1日
发明者角田义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