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重新构造把手的包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679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重新构造把手的包装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装置或包装件,其包括可重新构造的把手,该可重新构造的把手具有存放构型和展开构型。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装置,该承载装置包括具有展开构型和存放构型的把手,在展开构型中,把手从包装件延伸并通过使用者保持以便支承承载装置的重量,在存放构型中,把手贴靠包装件平放。
背景技术
在商业中通常以不同形式的容器来存放、运输和销售其产品。薄、重量轻的包装件是常见的,这是由于它的薄壁减小了包装件的尺寸,并且重量轻的材料减小了包装件和产品的总体重量。在购买时(例如在零售商店中),单独的产品通常以单独的包装来销售。把手是一种通过使得购买者用一只手承载包装件来运输这种包装件的方便方式。通常,把手从包装件延伸并且为承载包装件的人们提供方便的抓握部。但是,从包装件延伸的把手会是在这种包装件的外部上的障碍突出部,增加了包装外部轮廓,由此需要更多的空间。障碍部给包装件带来的形状会在存放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使得可以存放的包装件的数量减少。因此,需要一种包括把手的包装件,把手可以平行于包装件塌缩,使得把手不形成障碍,但是容易从包装件延伸,以便方便地承载包装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装置或包装件,其包括可重新构造的把手。把手能够在展开构型和存放构型之间重新构造,在展开构型中,把手延伸以便通过承载包装件的人们方便地抓握,在存放构型中,把手接近包装件壁塌缩。在一个实施例中,包装件包括容器(例如纸板箱体)。容器包括限定容室的主体。容器还包括限定容室一部分的壁。该壁具有外侧、 内侧以及形成在该壁内的第一和第二平行细槽开口或细槽。在一个实施例中,容室的壁相对薄,并且相对柔性。把手也由相对薄的片材材料(例如纸板、塑料等)形成,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央部。把手的第一端部能够围绕中央部朝着和离开把手的第二端部弯曲。第一端部包括突片,且第二端部包括突片。把手通过将把手的第一端部滑动插入容器内的第一细槽并将把手的第二端部滑动插入容器内的第二细槽而被组装到容器。把手通过将突片向外延伸超过相应细槽的终端端部而与容器互锁。突片防止把手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从细槽移出。 接着通过将中央部拉动离开容器壁的外侧,直到突片防止进一步延伸,把手的中央部可以在容室壁的外侧延伸到展开构型。在突片被锁定在其各自细槽内时,包装件可以通过提起把手的中央部来承载。在包装件在展开位置被承载时,突片承载包装件的重量。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重新插入容器的细槽,直到把手大致与容器壁平行构造为止,把手可被重新构造成存放构型。在存放构型中,把手的大部分与容室壁的内侧平行和相邻地定位。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把手位于存放位置。图2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把手位于展开构型。图3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容器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4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把手的俯视图。图5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把手插入容器细槽的部分的透视图。图6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内侧容室壁的视图,其中把手在存放构型。图7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把手的透视图,其中把手在展开构型。图8表示图7的把手的替代透视图。图9表示图7的把手的俯视图。图10表示图7的把手的仰视图。图11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具有未折叠抓握部的把手位于展开位置。图12表示图11的承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具有部分折叠抓握部的把手位于展开构型。图13表示图1的承载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把手在展开构型。图14表示图11的承载装置的内侧容室壁的视图,其中把手在展开构型。类似的附图标记用来在说明书中表示类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重新构造的承载装置,其包括具有可重新定位把手的容器。容器包括限定容室的主体。容器还包括限定容室的一部分的容室壁。容室壁具有可以从容器外部看到和接近的外侧以及与外侧相对的内侧。如果容室是完全封闭的容室,容室壁内侧可以在容室内部封闭。容室壁包括用于将把手接收和固定到容器的两个细槽。把手由相对薄的平片材材料(例如纸张、纸板、塑料等)形成。把手与容室壁可滑动互连,使得把手能够相对于容器在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重新构造。术语“可重新构造”和“可重新定位”可以在这里互换使用。另外,术语“存放构型” 和“缩回构型”可以互换使用,并且术语“承载构型”和“展开构型”可以互换使用。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在此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00 包括容器120 (例如纸板箱体或结构)和把手140。把手140可动连接到容器120。容器 120包括限定承载一个或多个物体或产品(未示出)的容室的主体130。在此实施例中,主体130包括限定容室一部分的容室壁124。另外,主体130包括多个侧部128,侧部128与壁124 —起形成或限定容室。根据需要,在多种实施例中,侧部128和壁124可具有任何形状或构型,并且容器120可包括任何数量的侧部。容室壁124包括外表面127、内表面125和形成在容室壁内的细槽134和136。在一个实施例中,细槽134和136彼此平行并具有略微大于把手140的厚度的宽度。图1中, 把手140被表示成在其塌缩或存放构型160。在此构型中,把手140延伸到细槽134和136 内,并大致或基本上平行于壁124布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壁124还包括有助于把手140的折叠或可折叠部分141固定在大致平行于壁124的塌缩构型的定位细槽或缺口 150和152。在替代实施例中,壁124可以不包括任何细槽或缺口 150和152。如图1所示,把手140的多个部分被插入第一细槽134和第二细槽136,并且不能被看到。把手140的其他部分可以在容室壁124的外侧接近,并且可以被看到。在存放构型,把手140沿着容室壁124大致平放,因此不相对于容室壁124或其表面形成向外的障碍部。如果容器120必须存放在狭窄的存储区间内(例如在必须在最小存放空间中或存放货架上运输最大数量的类似容器的运输过程中),这种没有障碍部的构型防止把手140构成障碍。图2表示承载装置100,其中把手140在其展开或承载构型162。在此构型162,把手140从容室壁124的外表面延伸,使得输送承载装置100的人们容易抓握把手140。图3表示没有连接把手140的容器120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如所示,细槽134和 136是平行细槽,每个细槽具有长度“L”。第一细槽134和第二细槽136的内边缘137和 138分别限定两者之间的中央带310,以便在把手140的塌缩构型中将把手140固定在容器 120。在替代实施例中,细槽134和136的长度“L”以及细槽134和136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图4表示大致平放的把手140的俯视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把手140的所有部件整体形成单个主体。把手140包括主体410,主体410具有通过中央区域420分开的把手部分430和450。中央区域420是定位在把手部分430和450之间的可弯曲、可折叠部分。 包括抓握部分422和424的中央区域420可以总体称为抓握区域,并且可以不同构型布置。把手部分430从端部431A延伸到端部431B,并且包括接合部分432。接合部分 432包括中央部分434,中央部分434具有位于中央部分434的相对侧上的翼片或突片436 和438。每个突片436和438可替代地称为支承延伸部或延伸构件。在所示实施例中,接合部分432具有与翼片436和438的远侧末端或端部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宽度“W”。如图4 所示,接合部分432通过臂444和446连接到中央部分420。把手部分450从端部45IA延伸到端部451B,并且包括接合部分452。接合部分452 包括两个隔开部分454A和454B,其中翼片或突片456和458分别连接到隔开部分454A和 454B。每个突片456和458可以替代地称为支承延伸部或延伸构件。接合部分452也具有大致与接合部分432的宽度“W”相同的尺寸的宽度“W”。接合部分452通过臂464和466 连接到中央部分或区域420。与中央区域420相邻的是抓握部或抓握区域422和424和致动部425。抓握部422 在中央区域420和接合部分432之间以及臂444和446之间定位在把手部分430上。抓握部424在中央区域420和接合部分450之间以及臂464和466之间定位在把手部分450上。致动部425形成为从抓握部422切割的突片。致动部425从中央区域420延伸, 以有助于把手140从存放构型(见图1)重新构造成展开构型(见图2)。随后更加详细地描述使用致动部425来重新构造把手140。手指空间或开口 442通过中央部分434、臂444和446以及抓握部422的边缘形成在把手部分430内。类似地,手指空间或开口 462通过部分454A和454B、臂464和466以及抓握部424的边缘形成在把手部分450内。如图4所示,折叠或可折叠部分141包括能够相对于抓握部分422和424折叠并与其一起使用的抓握部或抓握部分426和428。抓握部426与第二抓握部424相邻并从其延伸。另外,抓握部428被连接到抓握部426并从其延伸。在此实施例中,把手140还包括有助于把手140的不同部分弯曲或折叠的多个弯曲或折叠线或折缝“Bi”到“B12”。把手140的弯曲或折叠使得把手140连接到容器120 上,并且在其展开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重新构造。下面所述的弯曲线可以替代地称为折叠线。参考图4,弯曲或折叠线“Bi”到“B12”在主体410上以虚线表示。弯曲线“Bi”定位在翼片436和中央部分434之间。类似地,弯曲线“B2”定位在翼片438和中央部分434 之间。弯曲线“B3”定位在中央部分434和臂444之间,并且弯曲线“B4”定位在中央部分 434和臂446之间。弯曲线“B5”和“B6”分别定位在中央区域420和抓握部422和424之间,并且用来朝向彼此地运动把手部分430和450。弯曲线“B5”和“B6”形成用于把手140 的可弯曲部分。弯曲线“B7”和“B8”用来改变抓握部分似6和4 的形状。弯曲线“B7”定位在抓握部似4和抓握部似6之间,并且抓握部“B8”定位在抓握部似6和4 之间。弯曲线 “B9”定位在部分454A和臂464之间,并且弯曲线“B10”定位在中央部分454B和臂466之间。最后,弯曲线“B11”位于中央部分454A和翼片或突片456之间,并且弯曲线“B12”定位在中央部分454B和翼片或突片458之间。参考图5,描述弯曲线“Bi”到“B12”中的一些的使用。在图5中,把手140的一部分被表示成连接到容器120。如所示,细槽134具有相对端部134A和134B。类似地,细槽136具有相对端部136A和136B。为了将把手部分430插入壁124的细槽134内,突片 438 (图5未示出)被插入细槽134中且位于端部134A下方。把手140接着朝着细槽134 的端部134A滑动,直到臂446接触细槽端部134A。翼片436接着沿着弯曲线“Bi”弯曲,使得中央部分434的边缘434A可以接近细槽端部134B经过细槽134。在接合部分432完全经过细槽134之后,翼片436可重新向外延伸(到其图4所示的位置),使得接合部分432 延伸到其完全宽度“W”。由于宽度“W”大于细槽134的长度“L”,翼片或突片436和438防止接合部分432从细槽134移出。因此,把手部分430被连接到容器120。另一接合部分 452类似地经由细槽136插入并连接到容器120。用于将把手部分430插入细槽134的所述步骤的顺序只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使用或执行许多其他步骤顺序来将把手部分430连接到容器120。例如,接合部分432和452 可以同时分别插入细槽Π4和136。把手140可以在把手部分430和450之间的中央区域 420处弯曲,以便将接合部分432和452同时引导到细槽134和136。替代地,接合部分432和452之一可被插入其相应细槽1;34和136,并且把手140 可经过该相应细槽滑动(在第一方向)到容器120内,直到接合部分432和452的另一个经过细槽134和136的另一个。接合部分432和452的另一个可以在相反方向上滑动到细槽134和136的另一个内。参考图6,表示容室壁124的内表面的仰视图。如所示,容室壁1 包括通过中央带或部分310分开的细槽134和136。把手140被表示成插入细槽134和136,并且接近或接触容室壁124的内表面125布置。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央带310的宽度与把手140支承容器120的相对稳定性相关。换言之,细槽134和136彼此离开越宽,把手部分430和450 将越稳定地支承容器120。
参考图6,一旦接合部分432和452被插入细槽1;34和136,抓握部分422和似4 朝着容室壁1 运动,并且沿着容室壁124的内表面125分别沿着箭头“B”和“A”的方向滑动。随着接合部分432和452沿着这些方向滑动,把手140的总体形状变平,并接近大致平面的构型,如图6所示。在此构型,在把手140处于其大致平面的塌缩构型时,具有突片 456和458的部分454A和454B接近内表面125,并且具有突片436和438的部分432接近内表面U5。参考图7-10,表示处于其展开构型的把手140的不同视图。图7和8表示把手140 的透视图,并且图9和10表示俯视图和仰视图。参考图7-9,使用者可抓握把手140的抓握部分422和424,以便提起把手140及其相关的容器120。参考图10,抓握部分似6和4 已经被折叠,使得抓握部分4 接近并沿着抓握部分422定位。除了抓握部分422和似4 的窄小边缘之外,抓握部分似6和4 提供用于使用者的手或手指的另一表面,如下描述。图11和12表示处于局部展开构型的承载装置100的俯视透视图。为了将把手140 从图ι所示的存放构型160转换成图2所示的展开构型162,致动部425被抓握,并且沿着图11中箭头“D”的方向被拉动离开容室壁IM和容器120。在此运动过程中,把手140围绕弯曲线“B5”和“B6”弯曲或折叠,并且把手部分430和450朝着彼此运动。致动部425 沿着箭头“D”的方向的运动将中央区域420升高到图11和12所示的局部展开位置,并且在相同方向上将臂444、446、464和466向外拉动经过细槽134和136。另外,抓握部似6和 428从其平行于容室壁124的塌缩位置提起到与壁124隔开的提起位置。在提起位置,在使用者抓握把手140时,边缘435在接触使用者手指的位置上暴露。参考图12,抓握部似6和4 沿着弯曲线“B7”和“B8”弯曲。抓握部4 沿着箭头“E” 的方向运动或折叠,并且布置在抓握部422的外侧或沿着抓握部422的内表面布置。图13表示承载装置100的局部截面侧视图。表示了具有壁1 和限定中央部分 310的细槽134和136的容器120。另外,承载装置100的把手140布置在其展开或承载构型162。在此实施例中,处于其承载构型162的把手140大致或基本上垂直于壁124、特别垂直于壁124的外表面127从壁IM延伸。表示了把手140的把手部分430和450和致动部 425。如图13所示,抓握部426已经沿着弯曲线“B7”弯曲,并且抓握部428已经沿着弯曲线“B8”弯曲到最终抓握部或抓握位置。在这些位置,抓握部4 和4 围绕抓握部424的下边缘435总体折叠,以便保护人们的手指不受到边缘435影响,并形成抓握表面。抓握部 4 可以放置在抓握部424的外侧上,或者替代地沿着抓握部424的内侧放置(通过428’ 和虚线表示)。图13还表示接合部分432和452在相应的弯曲线“B3”、“B4”、“B9”和“B10”处弯曲。在图13所示的位置上,接合部分432和452平行于容室壁124的内表面125并与其相邻定位。接合部分432和452的这种构型可在容室内的例如一个或多个产品的物体大致平行于容室壁1 接合或压迫接合部分432和452时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接合部分432和 452位于虚线所示的降低位置并且不被压迫平行,接合部分432和452保持与把手部分430 和450的相应其他部分相对平行。图14表示承载装置100的容室壁124的内侧的仰视图,其中把手140处于其展开构型。如所示,接合部分432和452从细槽134和136向外延伸。突片436、438、456和458 延伸超过细槽Π4和136的各自端部,由此将把手140连接到容器120。因此,在承载构型,容器120的载荷从容室壁IM的内表面转移到突片436、438、456和458并经过臂444、446、 464和466到达抓握部422和似4和中央区域420。把手140可以如同重新构造成图2所示的展开构型162那样容易地转换成图1所示的塌缩构型160。使用者只在朝着容室壁124的方向上按压在中央区域420上。施加的力造成把手部分430和450滑动回到细槽134和136,直到中央区域420接触中央带310。 此时,把手140布置在塌缩构型160,并且大致平行于容室壁IM定位。在不同实施例中,容器可具有任何形状或构型。容器可由任何材料制成,并且容室不需要完全封闭。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把手可以连接到容器120。另外,可在不同承载构型中一次使用一个或多个把手。这里描述的把手是可塌缩、可重新构造、定尺寸的把手。在把手布置在其塌缩或大致平的构型时,可以在该构型下输送具有把手的容器。虽然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明白的是可以进行多种变化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例如,理解到这里可以使用例如“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长度”、“宽度”、“上部”、“下部”、“内部”、“外部”和类似的术语只描述参考点,而不将本发明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取向或构型。因此,打算的是本发明覆盖本发明的变型和改型,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可重新构造把手的容器,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包括限定容室的主体并包括限定所述容室的一部分的壁,所述壁具有外侧和与所述外侧相对的内侧,所述壁包括延伸穿过所述壁的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以及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第一把手部分和第二把手部分,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被连接在一起并能够相对彼此运动,所述第一把手部分能够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细槽内,所述第二把手部分能够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细槽内,所述把手能够选择性地布置在存放构型和展开构型,在所述存放构型中,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容器的壁的内侧并与所述容器的壁的内侧接近地布置,在所述展开构型中, 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从所述壁的外侧向外延伸并大致垂直于所述壁的外侧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把手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之间的中央区域,所述中央区域在所述把手处于其存放构型时具有第一构型,并且在所述把手处于其展开构型时具有第二构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中央区域包括致动部,所述致动部能够通过使用者拉动,从而将所述把手从其存放构型运动到其展开构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壁内的所述第一细槽和所述第二细槽中的每个具有长度,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包括具有宽度的第一接合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细槽的长度,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包括具有宽度的第二接合部分,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细槽的长度,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布置在所述壁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限制所述把手向外运动到其展开构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具有接近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第一端部的第一突片以及接近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突片,所述第二突片延伸离开所述第一突片,所述第一突片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突片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细槽的长度,并且所述第一突片和所述第二突片中的每个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其他部分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把手包括抓握部分,所述抓握部分能够折叠, 以便通过覆盖暴露的把手边缘来提供防护的手抓握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容器包括用于将所述抓握部分保持在存放构型的至少一个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把手是整体形成的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把手包括至少一个弯曲线,并且所述把手在所述存放构型和所述展开构型之间的运动造成所述把手沿着所述至少一个弯曲线折叠。
10.一种承载装置,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具有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的侧部;以及把手,所述把手包括第一把手部分和第二把手部分,所述第一把手部分能够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细槽内,并且所述第二把手部分能够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二细槽内,所述把手包括在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能够用作抓握部,所述把手能够布置在缩回构型和承载构型,在缩回构型中,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侧部布置,在承载构型中,所述中间部分弯曲,并且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大致垂直于所述侧部布置,通过分别在所述容器的所述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所述把手从所述缩回构型运动到所述承载构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承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细槽和所述第二细槽中的每个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中的每个包括延伸超过所述第一细槽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细槽的端部的支承延伸部,使得在所述把手处于其承载构型时,所述支承延伸部防止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从所述第一细槽和所述第二细槽移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中所述中间部分包括可折叠部分,所述可折叠部分能够布置在存放位置和展开位置,在所述存放位置上,所述可折叠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把手,在所述展开位置上,所述可折叠部分接合所述中间部分,并形成抓握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中所述可折叠部分包括第一抓握部分和第二抓握部分,所述第一抓握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抓握部分折叠,所述第二抓握部分能够接近所述中间部分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中所述把手包括致动部,所述致动部能够通过使用者抓握,以便将所述把手从其缩回构型运动到其展开构型。
15.一种使用承载装置的方法,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具有限定第一细槽和第二细槽的壁的包装件,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具有抓握区域、第一把手部分和第二把手部分的把手,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中的每个包括延伸构件,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一细槽内;将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细槽内;以及朝着所述壁运动所述抓握区域,使得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在所述第一细槽内滑动,并且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在所述第二细槽内滑动,并且所述把手运动,使得所述把手大致平行于所述包装件的壁布置,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中的每个的多个部分接近所述壁的内侧并大致平行于所述壁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得所述抓握区域运动离开所述壁,直到所述延伸构件接合所述壁的内表面为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运动所述抓握区域包括弯曲所述抓握区域,使得在所述抓握区域运动离开所述壁时,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和所述第二把手部分朝着彼此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抓握区域包括致动部,并且使得所述抓握区域运动离开包括拉动所述致动部离开所述壁。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把手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一细槽内和将所述第二把手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细槽内大致同时进行。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朝着所述壁运动所述抓握区域包括使得所述把手大致变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重新构造的承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容器和把手。把手可动连接到容器,并可在塌缩或存放位置和延伸或展开位置之间重新构造。在一个位置上,把手从容器延伸,以便形成用于承载容器的手抓握部。在另一位置上,把手贴靠把手从中延伸的容器壁或表面大致平放。
文档编号B65D5/465GK102216163SQ200980145684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3日
发明者J·W·布兰迪尼利 申请人:美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