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807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借此,把手立管得以向下降缩收合于前车架右侧,使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同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专利说明】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特别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立管予以改良设计,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方式来收合把手立管,并能调整把手高度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背景技术】
[0002]本实用新型是针对 申请人:先前所申请的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予以进一步改良设计,该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主要在于将把手立管设计成得以向下缩降收合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前车架右侧,使把手立管上端的把手可缩降于折叠后的车架上方,并可将把手旋转成与折叠后的车架平行,以能更方便的收合把手立管及把手,而能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更方便的携带。
[0003]但查,该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由于把手高度成固定设计,因此无法视骑乘者身材调整把手高度,所以无法提供骑乘者最佳的骑乘姿势,进而将会造成骑乘的不适,甚至发生骑乘的危险缺失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改善上述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所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收合把手立管,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一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
[0007]第一快拆组接件,其一端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的束接口恰位于前车架右侧,束接口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束接口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导槽呈度角错位;
[0008]竖管,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导轨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所设的导槽,导轨可依位于导槽内上下滑移,导轨与把手立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竖管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
[0009]第二快拆组接件,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制动杆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上,制动杆下端设有一弹簧,弹簧将制动杆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的卡掣端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0010]把手立管,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导槽恰对应于竖管内管壁所设的导轨,把手立管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定位槽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所设的制动杆,且令制动杆的卡掣端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善上述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所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收合把手立管,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0014]图1A、图1B和图1C分别为图1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0016]图2A是图2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及其把手立管、把手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
[0018]图3A是图3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竖管及把手立管的剖视图。
[0020]图4A是图4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竖管及把手立管的剖视图,及其把手立管、把手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
[0022]图5A是图5所示1-1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竖管、把手立管及把手可转动与车架呈平行示意图。
[0024]图6A是图6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立管可向下降缩收合于前车架右侧,及其把手可向下降缩平行于前车架上方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7A是图7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27]图中标号说明:
[0028]10折叠式车架
[0029]IOA前车架
[0030]11前轮叉架
[0031]20第一快拆组接件
[0032]21扣压操作杆
[0033]22 束接 口
[0034]23 导槽
[0035]24定位凹槽
[0036]30 竖管
[0037]31 导轨
[0038]311 缺口
[0039]32 导轨[0040]33 底盖
[0041]34 弹簧
[0042]35止挡柱
[0043]40第二快拆组接件
[0044]41扣压操作杆
[0045]42制动杆
[0046]421卡掣端
[0047]43 弹簧
[0048]50把手立管
[0049]51 导槽
[0050]52定位槽
[0051]60 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包含有一折叠式车架10,折叠式车架10的前车架IOA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11,前轮叉架11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20,第一快拆组接件20设有一扣压操作杆21,第一快拆组接件20 —端束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 22,该束接口 22束接有一竖管30,竖管30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40,第二快拆组接件40设有一扣压操作杆41,竖管30上端并套接有一把手立管50,把手立管50可依位于竖管30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50上端组接有一把手60 ;其中:
[0053]第一快拆组接件20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一端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30的束接口 22恰位于前车架IOA右侧,束接口 22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23,束接口 22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24,定位凹槽24与导槽23呈90度角错位。
[0054]竖管30(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31,导轨31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 22所设的导槽23 (如图1C所示),导轨31可依位于导槽23内上下滑移,导轨31与把手立管30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 311 (如图1A所示),竖管30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32。
[0055]上述竖管30,较佳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于其下管口端设有一底盖33,底盖33外径大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 22,可用以防止竖管30向上抽离第一快拆组接件20,底盖33与竖管30下管口端间设有一弹簧34,弹簧34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底盖33顶压抵靠于竖管30下管口端。
[0056]上述竖管30,较佳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于其外管身上端凸设有一止挡柱35,止挡柱35与导轨31呈90度角错位设置,止挡柱35并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22上缘所设定位凹槽24,当竖管30向下缩降至定位时该止挡柱35恰可落入定位凹槽24中(如图7所示),以防止竖管30任意转动。
[0057]第二快拆组接件40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所示),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42,制动杆42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40上(如图1B所示),制动杆42下端设有一弹簧43,弹簧43将制动杆42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
[0058]把手立管50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所示),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51,导槽51恰对应于竖管30内管壁所设的导轨32,把手立管50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52,定位槽52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40所设的制动杆42,且令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52 (如图4A、图5A所示)。
[0059]借由上述构造,如图2所示,将竖管30向上拉升至上死点后,再旋转竖管30,使导轨31底端卡落于定位凹槽24中,其除了可以防止竖管30任意转动,及防止竖管30任意向下缩降外,并令竖管30得到一向上伸展后的支撑力,再配合将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扣压操作杆21扣紧,使束接口 22紧束竖管30,令竖管30在向上伸展后得以被稳固的固定,进而提供安全的骑乘使用。
[0060]接着,当欲调整把手60高度时,只要扳开第二快拆组接件40的扣压操作杆41,松放第二快拆组接件40对把手立管50的束紧作用,然后按压第二快拆组接件40所设的制动杆42下端(如图5所示),使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向外脱离把手立管50的定位槽52 (如图3A所示),把手立管50即可上下伸缩调整,以调整把手立管50高度,进而调整把手60高度;调整后,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将会受弹簧25的作用而顶压卡扣于调整后所对应的定位槽52 (如图4所示),再将第二快拆组接件40的扣压操作杆41扣紧,以恢复第二快拆组接件40对把手立管50的束紧作用,进而达到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60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以提高骑乘舒适性,并提高骑乘安全性。
[0061]当欲缩降竖管30时,如图6所示,首先扳开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扣压操作杆21,松放束接口 22对竖管30的束紧作用,然后略将竖管30向上提,使导轨31底端脱离定位凹槽24,接着旋转竖管30,使导轨31对应导槽23,并可依导槽23 (如图2A、图6A所示)向下滑移缩降;当竖管30向下滑移缩降至下死点后,如图7A所示,再将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扣压操作杆21扣紧,使束接口 22紧束竖管30,令竖管30在向下滑移缩降后得以被固定,以达到将竖管30缩降于前车架IOA右侧;同时,如图7所示,可将把手立管50高度调降至最低,把手60即可缩降平行于前车架IOA上方。
[0062]从以上的所述及附图的实施例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的优点:
[0063](一)当竖管30向上伸展后,其除了可扣压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扣压操作杆21,使束接口 22紧束把手立管30外,并可借由导轨31底端卡落于定位凹槽24中,令把手立管30不至于任意转动及任意向下缩降;因此,有助于提高骑乘的安全性。
[0064](二)由于竖管30是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30的束接口 22恰位于前车架IOA右侧;因此,竖管30恰可缩降于前车架IOA右侧,同时由于把手60旋转平行于前车架IOA上方,而有助于减少自行车折收后的宽度及体积,进而有助于降低自行车储运空间及便于携带。
[0065](三)虽然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用以束接把手立管30的束接口22向右向后偏移位在前车架IOA右侧;但由于把手立管30向上伸展后,其上端依然保持与前轮叉架11的轴心在同一直在线;因此,可确保把手40的操控性,及自行车骑乘的安全性。
[0066](四)由于竖管30与把手立管50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导轨32与导槽51,在调整把手50高度时,该导轨32将保持于导槽51中直线滑动,使把手立管50不会转动(如图5A所示);因此,调整后把手60与车架10仍将保持原有的正确角度,不需再调整把手60角度,而可维持自行车原有的骑乘性能,进而有助于确保骑乘的安全性。
[0067](五)由于竖管30与把手立管50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导轨32与导槽51,在调整把手50高度后,该导轨32将保持定位于导槽51中,使竖管30不会转动(如图5A所示),因此纵使调整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扣压操作杆21没有扣上,或在骑乘过程受震动而松脱,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零件的磨损而降低紧束力,把手60与车架10间仍然可维持正确角度,进而有助于确保骑乘的安全性。
[0068](六)由于第二快拆组接件40与把手立管50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制动杆42与定位槽52,在调整把手50高度,后该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将顶压卡扣于定位槽52中(如图4所示),使把手立管50不会往下滑降,因此纵使调整后第二快拆组接件40的扣压操作杆41没有扣上,或在骑乘过程受震动而松脱,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零件的磨损而降低紧束力,把手50仍然可维持在调整后高度,进而有助于确保骑乘的安全性。
[0069]本实用新型确可将竖管30与把手立管50缩降于前车架IOA右侧,及将把手60旋转平行于收折后的车架10上方,因此相较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同时,本实用新型确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把手立管50的高度,进而调整把手60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因此较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确有助于提高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007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007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 第一快拆组接件,其一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的束接口恰位于前车架右侧,束接口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束接口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导槽呈90度角错位; 竖管,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导轨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所设的导槽,导轨可依位于导槽内上下滑移,导轨与把手立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竖管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 第二快拆组接件,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制动杆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上,制动杆下端设有一弹簧,弹簧将制动杆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的卡掣端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 把手立管,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导槽恰对应于竖管内管壁所设的导轨,把手立管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定位槽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所设的制动杆,且令制动杆的卡掣端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的下管口端设有一底盖,底盖与竖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弹簧,弹簧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底盖顶压抵靠于竖管下管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的外管身上端凸设有一止挡柱,止挡柱与导轨呈90度角错位设置,止挡柱并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上缘所设定位凹槽。
【文档编号】B62K21/16GK203780711SQ201320775827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9日
【发明者】吕文慈 申请人:吕文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