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线撤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374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线撤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水、输油等用途的软质管线机械撤收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小直径的管线撤收装置。
技术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城市消防、森林消防、化工消防以及军事领域中对输油输水管线的铺设和撤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特别是直径在3-6英寸以内的小直径管线的撤收装置主要依赖进口,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进口设备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四根油缸分别控制前后压辊的开启和闭合,在已经满足驱动压紧力的情况下,驱动元件过多,动作复杂;前后驱动辊之间的动力传递不连续;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由 两个马达分别驱动,成本高且不能保证同步。所以目前急需要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的小直径管线撤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线撤收装置,设置为翘板结构精简驱动油缸的数量、降低执行机构的复杂程度降低制造成本;通过皮带连接前后两个驱动辊,不仅保证两个驱动辊的同步性,而且皮带能够增大对软质管线的附着力,避免打滑;前后压辊开启与闭合的先后次序通过机械联动的方式实现,提高系统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线撤收装置,包括箱体、压辊和液压马达,所述箱体内的底部设有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所述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通过液压马达驱动,所述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箱体内还设有压辊油缸,所述压辊油缸一端铰接在箱体上,另一端铰接在压辊安装杆的中部,所述压辊安装杆靠近前驱动辊的一端安装有前压辊,所述压辊安装杆靠近后驱动辊的一端安装有后压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线撤收装置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的两端对称设有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优选的一种管线撤收装置技术方案中,所述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之间的皮带与箱体底面平行。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有益效果是I、通过翘板结构精简驱动元件数量,动作简单降低制造成本;2、前后压辊开启与闭合的先后次序通过机械联动的方式出现,可靠性高;3、通过皮带连接前后两个驱动辊,不仅保证两个驱动辊的同步性,而且皮带能够增大对软质管线的附着力,避免打滑。

图I为一种管线撤收装置正常运行状态结构示意图;[0014]图2为一种管线撤收装置避让接头状态示意图;图3为一种管线撤收装置的举升机构示意图;其中,I-压辊安装杆,2-压辊油缸,3-前驱动辊,4-后驱动辊,5-皮带,6-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I :如图1-3所示,本例的实用新型一种管线撤收装置,包括箱体、压辊和液压马达,箱体6安装在举升机构上,箱体6的两端对称设有开口,箱体内的底部设有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通过皮带5连接,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之间的皮带5与箱体6底面平行;箱体6内还设有压辊油缸2,压辊油缸2 —端铰接在箱体6上,另一端铰接在压辊安装杆I的中部,压辊安装杆I·靠近前驱动辊3的一端安装有前压辊,压辊安装杆I靠近后驱动辊4的一端安装有后压辊;压辊安装杆上压辊油缸的铰接点到前驱动辊3轴心的距离等于铰接点到前压辊轴心的距离,压辊安装杆上压辊油缸的铰接点到后驱动辊4轴心的距离等于铰接点到后压辊轴心的距离。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管线撤收装置,包括箱体、压辊和液压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的底部设有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所述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通过液压马达驱动,所述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4)通过皮带(5)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压辊油缸(2),所述压辊油缸(2) —端铰接在箱体(6)上,另一端铰接在压辊安装杆(I)的中部,所述压辊安装杆(I)靠近前驱动辊(3)的一端安装有前压辊,所述压辊安装杆(I)靠近后驱动辊(4)的一端安装有后压棍。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管线撤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6)的两端对称设有开口。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管线撤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辊(3)和后驱动辊⑷之间的皮带(5)与箱体(6)底面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水、输油等用途的软质管线机械撤收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管线撤收装置,箱体、压辊和液压马达,箱体内的底部设有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前驱动辊和后驱动辊通过皮带连接;箱体内还设有压辊油缸,压辊油缸一端铰接在箱体上,另一端铰接在压辊安装杆的中部,压辊安装杆一端安装有前压辊,另一端安装有后压辊;本实用新型在通过翘板结构精简驱动油缸的数量、降低执行机构的复杂程度降低制造成本;通过皮带连接前后两个驱动辊,不仅保证两个驱动辊的同步性,而且皮带能够增大对软质管线的附着力,避免打滑;前后压辊开启与闭合的先后次序通过机械联动的方式实现,提高系统可靠性。
文档编号B65H75/34GK202429812SQ201120550660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瑞功 申请人:李瑞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