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744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背景技术
作为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公知有具备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筒状的饮用口部件、和经由铰链轴与该饮用口部件结合来开闭饮用口部件的上部开口的盖体的液体容器的栓体(专利文献I)。在这样的栓体中,饮用口部件是一体且无法分解的,因此可能会无法遍及各个角落地进行栓体的清洗。因此,作为为了容易地清洗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而可将栓体分解的结构,公知有将带饮用口或者注入口的栓体相对于栓盖从下方装卸的结构(专利文献2 4)、栓体的下侧从下方装卸的结构(专利文献5、6)、将栓上部相对于栓体从上方装卸的结构(专利文献 7 10)、将内栓部相对于栓盖从上方装卸的机构(专利文献11、12)等。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36200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9048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9-274731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8-239177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专利第2735091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专利第2672258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3-144338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专利第3551081号公报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2006-187532号公报专利文献10 :日本特开平8-71005号公报专利文献11 :日本专利第2611692号公报专利文献12 :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2568203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2、4中,内栓与外栓的嵌合、装卸部由衬垫之类的弹性部件固定,并具有防止内栓的错移、脱落的结构。另外,专利文献3中是无弹性部件的结构,但无法可靠地避免错移、脱落,在将内栓与外栓例如从容器主体卸下来的状态下,以使它们嵌合的状态关闭栓盖时会产生错移、脱落。与此相对,专利文献2的栓盖亦为分离分解的结构,另外,专利文献4的中栓还由内筒、外筒构成,因此部件数量增加且装卸操作变得繁琐,并且部件可能会丢失。在上述专利文献5、6中,阀从下方进行装卸操作,但由于不存在操作引起的露出在上部外面的外观变化要素,所以从上面的视角很难判断装卸状态、装卸操作结束的确认,从而产生操作失误造成的装卸不充分、忘记安装,由此产生泄漏。另外,虽然形成为可靠地嵌合后不错移、不脱落的结构,但是结构复杂,特别是存在卸下时的操作性不简单明了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7 10中,由于从上方对栓上部进行装卸操作,所以容易地确认装卸状态、装卸操作结束,但由于阀无法分离而保持与栓体一体的状态,所以液体流路无法通过部件分解来形成全部开放状态,无法充分提高基于部件分解的清洗性。在上述专利文献11、12中,由于从上方对内栓部进行装卸操作,所以容易地确认装卸状态、装卸操作完成,但由于阀无法分离而保持与内栓部一体的状态,所以液体流路不会通过部件分解来形成全部开放状态,无法充分提高基于部件分解的清洗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栓体分离分解来提高清洗性,而且能够简单可靠地进行分离分解栓体的操作,能够提高观察性、操作感,并且能够明确地识别安装状态、分离状态的外观差异,从而防止安装不充分、忘记安装等操作失误,而且能够可靠地保持安装状态并防止错移、脱落。技术方案I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具备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栓主体、和可自由开闭地设置于该栓主体的盖体,上述栓主体具备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并且具有上部开口的外栓部;和可从下方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外栓部的上部开口的、具有液体通孔的内栓部,在该内栓部设置卡止部件,并在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设置卡止接受部,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从上述外栓部的上述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并可自由装卸地进行卡止。技术方案2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将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做成内向凸缘,在上述内栓部的外周设置可与上述外栓部的内向凸缘的下部卡止的下部外向凸缘,并且在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可与上述外栓部的卡止接受部的上部卡止的上部外向凸缘。技术方案3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或者2的基础上,将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为可朝内侧进退,在将上述内栓部装卸于上述外栓部时,通过上述卡止部件相对于上述卡止接受部朝内侧进退,来进行卡止或解除卡止。技术方案4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将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可转动地轴支撑在该内栓部的下部外向凸缘的下方位置,在上述上部外向凸缘的上方设置操作部,上述内栓部与上述外部栓以该操作部从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的方式卡止。技术方案5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在上述内栓部与上述卡止部件之间设置有对该卡止部件向外侧施力的施力机构。技术方案6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 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将在上述外栓部安装上述内栓部时通过相对地嵌合来对位的定位突起与定位接受部中的一方设置于上述内栓部,并且将另一方设置于上述外栓部。技术方案7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 6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在上述盖体设置有阻挡部,其在上述盖体关闭了上述栓主体的状态下防止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向内侧进退。技术方案8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 7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在上述内栓部的前方上面设置饮用口或者注入口,在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的末端设置收容上述卡止部件的上部的凹部,在与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连接设置的位置配置上述卡止部件的上、部,将向覆盖上述凹部的上端的方向突出的卡止部件内向凸缘设置于上述卡止部件,并且使上述凹部的上端和上述卡止部件内向凸缘以朝向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侧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技术方案9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在技术方案I 8中任一项的基础上,上述卡止部件是相互对置地设置于上述内栓部的两侧的一对钩部件,上述卡止接受部相互对置且与上述钩部件对置地在上述栓主体的两侧配置成一对。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栓主体具备外栓部和可自由装卸地设置于该外栓部的内栓部,通过将内栓部卸下能够遍及各个角落地对栓体进行清洗。而且,内栓部的卡止部件从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并可自由装卸地进行卡止,从而能够观察确认内栓部已可靠地被安装于外栓部,并能够避免安装不充分、忘记安装导致的泄漏等问题。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分别设置于内栓部、外栓部的下部外向凸缘部、内向凸缘部相互抵接,从而能够在将内栓部从下方安装于外栓部时将内栓部可靠地压入到目标位置来进行卡止,另外,即使在容器主体的内压上升时内栓部受到向上的压力的情况下,内栓部 也不会向外栓部的外侧脱离,从而能够可靠地保持安装状态并防止错移、脱落。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为能够以从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的状态朝内侧进退,因此能够容易地观察确认卡止部件的装卸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安装不充分、忘记安装导致的泄漏等。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将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轴支撑在下方并且设置操作部,由于操作部从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所以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可容易地观察确认操作位置,所以消除了不明白操作方法的顾虑。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卡止部件被施力机构向外侧方向施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卡止状态,并且能够在安装时可靠地给予向外侧方向施力带来的操作感。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内栓部、外栓部间设置有定位机构,从而能够在安装方向可靠地进行观察确认,并且能够在正当的位置、方向可靠地实施操作。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外盖体设置有阻挡部,从而能够防止内栓部的卡止部件向内侧方向倾倒从而解除卡止,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饮料用容器乃至栓体的落下、振动等而解除卡止,内栓部错移或脱落而发生泄漏的情况。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使凹部的上端和卡止部件内向凸缘以朝向饮用口或者注入口侧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从而在将容器主体倾斜来注入、饮用饮料等时,能够防止排出饮料的液面超过了凹部上端而使饮料从边界向内部浸入的情况。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将卡止部件、卡止接受部分别配置于两侧形成一对,能够完成将内栓部以稳定的状态相对于外栓部进行装卸的操作。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从实施例I的上方观察到的容器主体和栓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实施例I的斜下方观察到的容器主体、外栓部、内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实施例I的斜上方观察到的容器主体、外栓部、内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实施例I的栓主体的仰视图。
图6是实施例I的栓主体的纵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I的要部的剖视图。图8是实施例I的要部的主视图。符号说明2...容器主体;3. . · 口部;4. . ·栓体;9...栓主体;10...盖体;16...饮用口 ;
18...外栓部;19内栓部;20...上部开口 ;23...液体通孔;27...上部外向凸缘;28...卡止接受部;29...内向凸缘;32...下部外向凸缘;33...卡止部件;37...操作部;38...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9...施力机构;41...凹部;50...阻挡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说明的全部结构不局限为本发明的 必要要件。实施例I以下,基于图I 8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金属制双重隔热结构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实施例I进行说明。可用单手把持的大小的饮料用容器I由隔热结构的容器主体2、和可装卸地安装于该容器主体2的上部的容器口部3的栓体4构成。容器主体2是将在上部开口的金属制的内容器5以及外容器6的上端彼此接合成一体的结构,因此在内容器5与外容器6间具有真空隔热结构的隔热部7。另外,在容器主体2的容器口部3的外周形成有用于旋合栓体4的第I阳螺纹部8。栓体4具备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容器口部3的、俯视观察为圆形的栓主体9 ;和开闭栓主体9的盖体10,栓主体9与盖体10通过设置于它们的后部的盖开闭用铰链轴11可自由转动地连结。另外,栓主体9与盖体10形成为,通过可自由摇动地设置于它们的前部的止动部件12与该止动接受部13的卡止,能够将盖体10卡止在闭盖状态。并且形成为,通过可自由转动地设置于止动部件12侧的U字型锁定部件14、和设置于盖体10的锁定接受部15,能够将处于卡止状态的止动部件12与止动接受部13的卡止锁定。在这样构成的栓体4中,若解除锁定部件14与锁定接受部15的锁定状态并向内侧按压止动部件12的下部,则止动部件12与止动接受部13的卡止被解除,盖体10借助绕盖开闭用铰链轴11的作为弹性部件的弹性环IlA的作用力而向上方转动地打开,将嘴唇贴在位于栓主体9的前侧、即位于以栓主体9的纵向的假想中心轴线17为中心时与盖开闭用铰链轴11相反的一侧的饮用口 16,并将饮料用容器I倾斜,从而能够直接饮用容器主体2内的饮料。而且,栓主体9具备以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中心轴线17为中心时配置于其外侧并设置有盖开闭用铰链轴11、止动部件12的外栓部18、以及可自由装卸地配置于外栓部18的内侧的内栓部19。外栓部18是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地配置于容器口部3的外侧的近似圆筒形状,并且俯视观察呈圆形的上部开口 20沿着中心轴线17将其贯通,在外栓部18的内周下部设置有第I阴螺纹部21,通过该第I阴螺纹部21与形成于容器口部3的第I阳螺纹部8旋合,能够将外栓部18乃至栓体4安装于容器主体2。而且,内栓部19形成为从上部开口 20的下方插入外栓部18并从上部开口 20突出设置的近似有底筒状,在底面22的前部向上下方向连通地贯通有液体通孔23,在后部向上下方向连通地贯通有空气孔24,另外,在底面22的周边的前部、左右两侧部还有后部立起一体地形成了饮用口 16的周壁25。周壁25形成为止动部件12侧即前侧比盖开闭用铰链轴11侧即后侧高,饮用口 16在该周壁25的前部形成于最高处,而且周壁25的高度在左右两侧形成为趋向后部则逐渐降低。另外,在内栓部19的下部外周设置有紧贴容器口部3的内周的衬垫26。 而且,为了将内栓部19固定于外栓部18而在内栓部19的周壁25的左右外侧的每一侧的一部分设置上部外向凸缘27,并且在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的左右分别设置有可供上部外向凸缘27卡止的卡止接受部28。另外,将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的边缘稍微向内侧突出设置,将内向凸缘29形成于除了后部的朝外侧缺欠的第I定位接受部30之外的整周。内向凸缘29的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的第I直径A与内栓部19的周壁25外周的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的第2直径B形成为相同或第I直径A比第2直径B小,从而可将周壁25从下方插入内向凸缘29。并且,通过将内向凸缘29的上面的左右部位稍微凹陷设置的台阶部设置卡止接受部28,在该卡止接受部28以将其内侧降低的方式形成左右外侧台阶部28A和前后台阶部28B、28C,此夕卜,在卡止接受部28的下方内侧面形成有斜面31,其形成为趋向下方则远离中心轴线17,并用于在插入时引导上部外向凸缘27。在内栓部19的外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置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的、俯视观察呈圆形的下部外向凸缘32,并且在该下部外向凸缘32与衬垫26的中间部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地周向设置有卡止部件33的安装槽34,在卡止部件33设置有将外侧开口而形成的上部外向凸缘27。设置于内栓部19的左右的卡止部件33由与内向凸缘部29的左右的一部分卡止的钩部件形成,并设置为能够克服后述的施力机构39而相对于内栓部19摇动,卡止部件33具备下部横向部35、朝上地设置于该下部横向部35的外侧端的纵向部36、设置于该纵向部36的上端外侧面的上部外向凸缘27、以及与该上部外向凸缘27的上方连接设置并且比上部开口 20更向上方露出的操作部37,在操作部37的上端设置有朝内侧的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该卡止部件33设置为能够克服后述施力机构39而相对于内栓部19摇动。而且,上部外向凸缘27形成为,其上部比下部更靠外侧,即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时的上部侧的半径D比下部侧的半径C大。另外,纵向部36以及与纵向部36连接设置的内侧面与周壁25的左右部位隔开间隔地纵向配置,并且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设置为覆盖周壁25的上端面。在实施例中,在周壁25以及下部外向凸缘32的各自的左右部位的外侧面,以将外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平面为凹状的纵槽状凹部40,并且与该纵槽状凹部40的外侧面隔开第I间隔E地设置有纵向部36以及位于其上部的操作部37。另外,在实施例中,在周壁25的左右的上端面即饮用口 16的末端,以将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侧面为浅槽状的横槽状凹部41,并且与该横槽状凹部41隔开第2间隔F地收容有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从而能够利用位于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下侧的横槽状凹部41在操作部37向内侧缓慢行进时进行限制。横槽状凹部41以其前部侧即饮用口 16侧比后部高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即,横槽状凹部41以朝饮用口 16侧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此外,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前端面俯视观察与周壁25的内侧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上端面以前部侧比后部高的方式倾斜,以便与除了横槽状凹部41以外的周壁25的上端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在上述安装槽34的下表面朝上地设置有作为卡止部件33的转动支承部的安装用突起42,而且,以跨越安装用突起42的前后的方式将卡止部件33的纵向部36的下部设置为两叉,并在安装用突起42与纵向部36的下部之间夹设横向地设置在前后方向的摇动用铰链轴43,从而安装用突起42与卡止部件33的下部可摇动地连结,并且内栓部19的卡止部件33设置为可朝内进退。而且,在纵向部36与安装槽34之间夹设有由橡胶材料构成的施力机构39,该施力机构39对纵向部36施力以使其在常态下以摇动用铰链轴43为中心向外侧转动。其中,施力机构39由橡胶件、弹簧件等弹性部件形成。另外,下部横向部35与安装槽34的上表面卡止,从而阻止下部横向部35乃至卡止部件33以摇动用铰链轴43为中心向外侧转动。此外,在纵向部36以与纵槽状凹部40抵接或者将要与之抵接的状态向内侧转动时,周壁25能够从下方向上方嵌入上部开口 20,并且,操作部37能够同样地嵌入卡止接受 部28,而且,通过下部外向凸缘32的上表面与内向凸缘29的下表面卡止能够阻止内栓部19向上方抽出,并且通过上部外向凸缘27与卡止接受部28卡止使得内栓部19不会脱落到外栓部18的下方。因此,如图8所示那样从下部外向凸缘32到卡止接受部28的上下方向的第3间隔G形成为,与将下部外向凸缘32的厚度与内向凸缘29的厚度相加后减去卡止接受部28的凹陷厚度H的值相同。作为在将外栓部18与内栓部19嵌合后进行对位的结构的、形成于内向凸缘29的后部的与第I定位接受部30卡止的第I定位突起44,与周壁25的后部及其附近的下部外向凸缘32 —体地设置。另外,在下部外向凸缘32的第I定位突起4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2定位接受部45,并且在内向凸缘29的第I定位接受部30的左右两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可与该第2定位接受部45卡止的第2定位突起46。另外,在下部外向凸缘32的前部设置有第3定位接受部47,并且在内向凸缘29的前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可与该第3定位接受部47卡止的第3定位突起48。盖体10具有覆盖栓体4的上部开口 20的盖部49、和经由防止卡止部件33向内侧进退的阻挡部50设置于盖部49的下方的盖下部51,盖下部51具备密封部件52。阻挡部50由在盖部49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设置的台部53的左右侧面形成,闭盖时阻挡部50能够与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内侧的前端接近或抵接地对置。另外,密封部件52是将从上方封闭液体通孔23的流入侧密封部55和从上方封闭空气孔24的空气孔密封部56 —体形成于同内栓部19的底面22抵接的密封主体54的结构。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将内栓部19固定于外栓部18的状态下,纵向部36被施力机构39施力而以摇动用铰链轴43为中心向外侧转动,下部外向凸缘32的上表面与内向凸缘29的下表面卡止并且上部外向凸缘27的下表面与形成于内向凸缘29的上表面的卡止接受部28卡止,从而在上下方向限制内栓部19来防止其脱落。另外,利用第I定位突起44与第I定位接受部30、第2定位突起46与第2定位接受部45、第3定位突起48与第3定位接受部47防止内栓部19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转动。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解除锁定部件14与锁定接受部15间的锁定状态,并操作止动部件12来解除其与止动接受部13的卡止,从而盖体10借助弹性环IIA的弹力而开盖,然后通过以打开了盖体10的状态将饮料用容器I倾斜,从而过饮用口 16饮用。此时,即使饮用口 16并非竖直而是稍稍倾斜,从液体通孔23通过并排出的饮料也会被配置于底部的左右的周壁25引导,从而从侧面没有溢出地导至饮用口 16侦U。而且,为了进行清洗等而将从容器主体2卸下来的栓体4分解成内栓部19和外栓部18,在开盖状态下观察在栓体4的左右且是在内向凸缘29的上方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操作部37后,用手指掐住该一对操作部37,进而克服施力机构39向内侧按压掐住的一对操作部37。向内侧按压这些一对操作部37,从而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与横槽状凹部41抵接而转动停止。而且,通过该按压,上部外向凸缘27以及纵向部36以摇动用铰链轴43为中心向内侧转动,从而上部外向凸缘27收容于纵槽状凹部40,且上部外向凸缘27与卡止接受部28的卡止状态被解除。接下来,在向内侧按压操作部37的状态下再向下方按压操作部37,从而能够解除内向凸缘29与下部外向凸缘32的卡止并从外栓部18向下方抽出内栓部19对其进行分解。对这样分解了的内栓部19、外栓部18分别进行清洗。、
在对清洗好的内栓部19、外栓部18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以将第I定位突起44与第I定位接受部30对置、将第2定位接受部45与第2定位突起46对置、将第3定位接受部47与第3定位突起48对置的方式将内栓部19配置于外栓部18的下方。接下来,将内栓部19的周壁25插入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此时,若操作部37的外侧面在斜面31上滑动,进而上部外向凸缘27在斜面31上滑动,则上部外向凸缘27被斜面31向内侧按压从而卡止部件33以摇动用铰链轴43为中心向内侧转动,上部外向凸缘27经过卡止接受部28到达上方。此时,施力机构39被纵向部36按压而压缩。这样,上部外向凸缘27经过卡止接受部28,并且第I定位接受部30与第I定位突起44卡合,第2定位突起46与第2定位接受部45卡合,第3定位突起48与第3定位接受部47卡合,从而实现防止内栓部19相对于外栓部18转动。同时,解除纵向部36的按压并使压缩了的施力机构39复元,从而卡止部件33与上部外向凸缘27 —起向外侧转动,并且上部外向凸缘27的下表面与卡止接受部28的上表面卡止,从而实现防止内栓部19相对于外栓部18脱落。另外,在上部外向凸缘27的下表面与卡止接受部28的上表面卡止的同时,下部外向凸缘32的上表面与内向凸缘29的下表面卡止,从而实现防止内栓部19相对于外栓部18脱落。在这样将内栓部19正确地安装于外栓部18的状态下,操作部37的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倾斜的上端面的前后端配置为与周壁25的纵槽状凹部40的前后端连续,并且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内侧前端面与周壁25的内侧面以及横槽状凹部41的内端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从而观察到操作部37与周壁25具有一体感。因此,在观察到上端面的前后端未与纵槽状凹部40的前后端连续或者没有观察到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内侧前端面与周壁25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形成内栓部19未被正确地安装于外栓部18的状态。如以上那样,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内栓部19设置为可从外栓部18的下方插入拔出,通过从外栓部18拔出内栓部19能够遍及各个角落地对栓进行清洗,另外,为了将内栓部19固定于外栓部18而在内栓部19设置卡止部件33、在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设置卡止接受部28,而且由于内栓部19的操作部37从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向上方露出并可自由装卸地与之卡止,因此能够从栓主体9的外侧观察确认内栓部19已可靠地安装于外栓部18。
另外,利用相互抵接的、设置于内栓部19的几乎整周的下部外向凸缘32与设置于外栓部18的几乎整周的内向凸缘29,能够在将内栓部19从下方插入外栓部18时可靠地将其压入至目标位置并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内栓部19的穿过。而且,通过使上部外向凸缘27与卡止接受部28的上部卡止,能够实现防止内栓部19向下方脱落,并且能够使内栓部19成为相对于外栓部18固定状态。此外,内栓部19的操作部37设置为在从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向上方露出的状态下可向内外方向进退,因此通过观察操作部37处于内侧位置还是外侧位置,能够确认内栓部19是否相对于外栓部18正确地安装,其中,操作部37位于外侧时内栓部19被正确地安装,而操作部37位于内侧时内栓部19未被正确地安装。另外,内栓部19的卡止部件33设置为可经由在下方设置的摇动用铰链轴43自由转动,并且通过设置操作部37并对操作部37进行转动操作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操作,而且, 由于操作部37从外栓部18的上部开口 20向上方露出,所以可容易地观察确认操作位置。并且,设置成左右一对的操作部37经由周壁25的纵槽状凹部40配置于外周侧,因此通过用一对手指夹住左右一对操作部37并克服施力机构39缩窄两者间距离能够简单地进行操作,另外,由于操作部37配置于周壁25的外周侧,所以不会被周壁25阻碍而难以进行观察确认,并且周壁25的内周面由平缓的面形成,从而没有形成与以往相同地阻碍排出的液体的流动的凹凸等。此外,由于上部外向凸缘27部常态下被施力机构39向外侧施力,所以上部外向凸缘27与卡止接受部28的卡止状态被保持。另外,由于仅向内侧按压操作部37来将内栓部19插入外栓部18并将手指从操作部37离开,上部外向凸缘27就能够与卡止接受部28自动地卡止,所以能一步完成用于进行卡止的操作。另外,在内栓部19、外栓部18间设置有第I定位突起44与第I定位接受部30、第2定位突起46与第2定位接受部45、第3定位突起48与第3定位接受部47那样的定位机构,从而能够在安装方向可靠地进行观察确认,并且能够实现防止以中心轴线17为中心的转动。此外,对于超过周壁25的上端并与周壁25的内周在同一平面或者比内周更向内侧突出设置于操作部37的上部的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通过在盖体10设置在闭盖时与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内侧前端对置地抵接或者接近的阻挡部50,来阻止操作部37向内侧过度转动,从而能够阻止饮料用容器I乃至栓体4的落下等导致操作部37无意中移动而内栓部19从外栓部18拔出的情况,并且,即使设置这样的阻挡部50也不会阻碍在开盖时对卡止部件进行观察确认。另外,横槽状凹部41、卡止部件内向凸缘38的上端面以其前部侧即饮用口 16侧比后部高的方式倾斜,从而在将容器主体倾斜来进行饮用等时,能够防止排出饮料的液面超过横槽状凹部41的上端。并且,将卡止部件33、卡止接受部28分别配置为在左右两侧形成一对,从而能够在左右两侧将内栓部19支承于外栓部18,并能够将内栓部19以稳定的状态安装于外栓部18。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利用周壁形成圆筒形等的注入口而不是实施例I那样的饮用口,此夕卜,并非像实施例I那样地将内向凸缘、下部外向凸缘设置于几乎整周,而是断续地设置。即使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I相同的作用效果。产业上的可利用性以上那样的本发明涉及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权利要求
1.一种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栓主体、和可自由开闭地设置于该栓主体的盖体, 上述栓主体具备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并且具有上部开口的外栓部;和可从下方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外栓部的上部开口的、具有液体通孔的内栓部, 在该内栓部设置卡止部件,并在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设置卡止接受部,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从上述外栓部的上述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并可自由装卸地进行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做成内向凸缘,在上述内栓部的外周设置可与上述外栓部的内向凸缘的下部卡止的下部外向凸缘,并且在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可与上述外栓部的卡止接受部的上部卡止的上部外向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为可朝内侧进退,在将上述内栓部装卸于上述外栓部时,通过上述卡止部件相对于上述卡止接受部朝内侧进退,来进行卡止或解除卡止。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可转动地轴支撑在该内栓部的下部外向凸缘的下方位置,在上述上部外向凸缘的上方设置操作部,上述内栓部与上述外部栓以该操作部从上述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的方式卡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栓部与上述卡止部件之间设置有对该卡止部件向外侧施力的施力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将在上述外栓部安装上述内栓部时通过相对地嵌合来对位的定位突起与定位接受部中的一方设置于上述内栓部,并且将另一方设置于上述外栓部。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体设置有阻挡部,其在上述盖体关闭了上述栓主体的状态下防止上述内栓部的卡止部件向内侧进退。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栓部的前方上面设置饮用口或者注入口,在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的末端设置收容上述卡止部件的上部的凹部,在与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连接设置的位置配置上述卡止部件的上部,将向覆盖上述凹部的上端的方向突出的卡止部件内向凸缘设置于上述卡止部件,并且使上述凹部的上端和上述卡止部件内向凸缘以朝向上述饮用口或者注入口侧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止部件是相互对置地设置于上述内栓部的两侧的一对钩部件,上述卡止接受部相互对置且与上述钩部件对置地在上述栓主体的两侧配置成一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将栓体分离分解来提高清洗性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能够明确地识别安装状态、分离状态的外观差异。将内栓部(19)设置为可从外栓部(18)的下方插入拔出。为了将内栓部固定于外栓部而在内栓部设置卡止部件(33)、在外栓部的上部开口(20)设置卡止接受部(28)。内栓部的卡止部件设置为从外栓部的上部开口向上方露出并能装卸地卡止。利用内向凸缘(29)和下部外向凸缘(32)能够在将内栓部从下方插入外栓部时进行定位。通过将上部外向凸缘(27)与卡止接受部的上部卡止能够防止内栓部脱落。因此,通过从外栓部卸下内栓部能够遍及各个角落地清洗栓。另外,能够从栓主体的外侧观察确认内栓部已被可靠地安装到外栓部。
文档编号B65D47/08GK102730297SQ20121008716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9日
发明者初本邦生, 汤口和广 申请人: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 膳魔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