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喷管的收容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0590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带喷管的收容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使具有柔软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重叠而成的收容体,详细而言,涉及对由树脂等一体形成的放出口(称为喷管)进行熔敷而能够放出收容物的带喷管的收容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重叠合成树脂制的片状构件(塑料薄膜)并对其周边部进行熔敷(热熔敷)而成的收容体。此种收容体不仅低价且轻型而操作性良好,因此在医疗领域、化妆品或清洁用品等日用品领域、办公用品领域、食品领域等各种领域中使用。然而,在此种收容体中,存在收容厌气性的液体的情况,此种收容物在开封并进行放出操作后,可能保持原样地剩余,因此,优选具备再密封结构以在开封后能够阻止外部空气的流入。作为具备此种再密封结构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形成有密接性的喷嘴的收容体。该喷嘴构成为,将2张柔软性片材重叠,且其内表面在填充有收容物后的常态下密接,在提高收容部的内压并对收容物进行放出操作后,通过至少一方的柔软性片材弯曲而提高密接度,从而能够进行再密封。【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2045号【发明的概要】【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对于上述的收容体,为了在填充收容物后,在常态时喷嘴部分始终密接,并且在放出收容物后能够使至少一方侧弯曲而获得密封性,该收容物构成为能够对构成喷嘴的柔软性片材赋予成为折痕的分界线的结构,因此,其不容易制造且制造成本提高。另外,在实际的放出操作后的常态时,由于仅通过片材彼此的密接区域将收容物保持在收容体内部,因此无法实现充分的密接功能(密封功能),不能否认内部的收容物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喷管的收容体,能够可靠地防止外部空气在收容物放出后流入收容部内,并且能够提高收容物放出后的再密封性能而防止收容物的滴液。【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带喷管的收容体,具有:收容主体,其通过使片状构件重叠并将周围熔敷而形成对收容物进行收容的收容部;筒状的喷管,其夹设在所述片状构件间,形成用于使所述收容部内的收容物流出的流出口,所述带喷管的收容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喷管具备将其内部划分成两个划分室的隔壁,并且在周侧面具有熔敷区域和密接区域,所述熔敷区域熔敷在所述片状构件上,所述密接区域以被所述熔敷区域包围的方式跨所述两个划分室,且在未熔敷于所述片状构件上的状态下与所述片状构件密接,通过所述隔壁分隔的所述喷管的第一划分室与所述收容部内连通,并且在所述密接区域具有用于放出所述收容部内的收容物的放出口,通过所述隔壁分隔的所述喷管的第二划分室通过所述流出口向外部开放,并且在所述密接区域具有用于经由所述密接区域接受从所述放出口放出的收容物的流入口。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对收容部作用按压力时,接受该按压力的收容部内的收容物通过第一划分室而按压在密接区域与喷管密接的片状构件(在密接区域闭塞放出口的片状构件)。然后,在该按压力的作用下,密接区域的片状构件从喷管的周侧面分离(片状构件扩张)而开放放出口以及流入口,因此,收容物通过从第一划分室开放的放出口被放出,并且经由释放了密接状态的片状构件与喷管的周侧面之间的空间(通过片状构件扩张而在放出口与流入口之间形成的收容物用的流路)而从流入口流入第二划分室内,并经由流出口向外部流出。然后,在解除作用于收容部的按压力时,作用于片状构件的按压力也解除,因此密接区域的片状构件再次与喷管的周侧面密接而闭塞放出口以及流入口。由此,能够在收容物放出后可靠地防止外部空气流入收容部内。另外,根据上述结构,收容主体的收容部通过隔壁与外部隔离,且通过放出口以及流入口、和与片状构件密接的密接区域而进一步与外部隔离。即,收容部相对于外部而言成为以两个阶段被隔离的状态。因此,与以往(例如,仅在片材彼此密接的密接区域将收容物保持在收容主体内部的专利文献1)相比能够显著地提高收容物放出后的密封性,能够防止收容物放出后的收容物的漏出。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喷管通过流出口向外部开放(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获得反吸效应(在放出口以及流入口关闭时因与外部空气的压力差而对收容物向收容部内吸引的效果),能够可靠地确保再密封性以及耐漏性。另外,当以上述方式使喷管通过流出口向外部露出时,也可以在喷管的流出口安装闭塞盖,通过进行该设置,能够相对于外部可靠地遮挡收容部。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为了实现所述的作用效果,仅在喷管设置隔壁而形成放出口以及流入口即可,因此制造方面也容易。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第二划分室形成通过了流出口的收容物流出后积存收容物的积存室。若进行该设置,能够在每次放出收容物时在第二划分室积存始终为恒定量的收容物,能够获得收容物的计量功能。【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不仅能可靠地防止在收容物放出后外部空气流入收容部内,而且能够提高收容物放出后的再密封性能而防止收容物的漏出且制造容易的带喷管的收容体。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喷管熔敷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是熔敷在收容主体上的喷管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作用的局部立体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作用的局部剖视图。图6(a)是表示通过片状构件闭塞上下的划分室的放出口以及流入口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通过按压力使片状构件扩张而开放上下的划分室的放出口以及流入口的状态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带喷管的收容体2收容主体2a、2b片状构件9喷管安装缘部20喷管20a流出口20A第一划分室20B第二划分室22流入口24放出口30隔壁40熔敷区域42密接区域S收容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带喷管的收容体的喷管熔敷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是熔敷在收容主体上的喷管的放大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带喷管的收容体1例如由图1所示的形态构成,具有使规定形状的片状构件2a、2b重叠而形成的收容主体2;夹在所述片状构件2a、2b间且用于放出收容在收容主体2的收容部S内的收容物的喷管20。片状构件2a、2b具备上缘部5、侧缘部6、7、下缘部8以及比上缘部5低一级形成的喷管安装缘部9,这些缘部5、6、7、8、9通过未图示的加热棒被热熔敷(以斜线区域示出熔敷部),由此形成收容主体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下缘部8进行熔敷时,底部8a被熔敷,形成为自立体,但也可以构成为仅将片状构件2a、2b的周边部熔敷形成的非自立体(二方体、三方体等)。即,对于收容主体2而言,熔敷的部分、构成袋体的片状构件的配置、收容部S的形状等可以根据使用用途等适当地变形,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结构。另外,在与喷管安装缘部9的位置对应的上缘部5以及侧缘部6的部位可断裂地设置有用于使喷管20向外部露出的切取线C。片状构件2a、2b通过具有柔软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塑料薄膜)构成,例如,为了易于熔敷而由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为了提高相对于收容物的屏蔽性,由在其表面侧层叠有尼龙、铝箔等的所谓的复合层构成。另外,缘部5、6、7、8、9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未熔敷部分而形成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缘部5的一部分成为未熔敷部分为形成开口。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经由该开口向收容主体2的收容部S填充收容物。需要说明的是,在填充后将上缘部5熔敷。在片状构件2a、2b的喷管安装缘部9夹设并熔敷有筒状的喷管20,该喷管20形成用于使填充在收容部S中的收容物流出的流出口20a。在此,参照图2以及图3,对在片状构件2a、2b的喷管安装缘部9夹设的喷管20的结构进行说明。被熔敷的喷管20例如通过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在片状构件2a、2b间被熔敷。另外,喷管20具备将其内部划分成上下两个划分室20A、20B的隔壁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喷管20的内部通过隔壁30而被上下分隔,但也可以被左右分隔,分隔的方向没有特别的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的空间为圆筒空间,但可以将任意的形状的空间分隔(喷管20的形状不局限于圆筒)。另外,喷管20在其周侧面具有熔敷在片状构件2a、2b上的熔敷区域40(在图2中由斜线表示的部分)和以被熔敷区域40包围的方式跨两个划分室20A、20B延伸的密接区域42(图2中用空心表示的部分)。该情况下,在喷管20的密接区域42中,片状构件2a、2b未被熔敷而成为密接(或压接)的部分。熔敷区域40形成为容易与片状构件2a、2b的内表面熔敷的形状即可,例如剖面为如舟形形状、椭圆形状、圆形状(统称为剖面大致舟形形状)。然后,通过未图示的加热棒对夹设在片状构件2a、2b间的喷管20的熔敷区域40将重叠的片状构件2a、2b熔敷。通过所述隔壁30分隔的喷管20的下侧的第一划分室20A与收容主体2的收容部S内连通,并且在密接区域42具有用于放出收容部S内的收容物的放出口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放出口24在喷管20的周侧面的两侧设置成例如在周向上分离180°,但放出口24的个数不局限于两个,另外,放出口24的配置形态也不局限于两侧对置位置。只要与第一划分室20A对应地在密接区域42上设置一个以上的放出口24即可。通过所述隔壁30分隔的喷管20的上侧的第二划分室20B通过流出口20a向外部开放,并且在密接区域42具有用于经由密接区域42接受从第一划分室20A的放出口24放出的收容物的流入口22。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流入口22设置成在与对应的放出口24上下几乎对位的状态下在喷管20的周侧面的两侧沿周向分离180°,但流入口22的个数不局限于两个,另外,流入口22的配置形态也不局限于两侧对置位置。只要与第二划分室20B对应地在密接区域42上设置一个以上的流入口22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22以及放出口24在喷管20的周侧面设置成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但也可以设置从喷管20的周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并在该凸部的前端形成流入口22以及放出口24。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凸部的前端形成为平坦的面而使片状构件2a、2b的内表面成为容易密接的形状。在这种结构下,由于通过所述凸部使片状构件2a、2b向径向外侧弹性地拉伸,因此在密接区域42,片状构件2a、2b在该牵引力的作用下与所述凸部的前端面压接,能够在充分的密闭状态下闭塞流入口22以及放出口24。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上述结构的带喷管的收容体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将收容在上述结构的带喷管的收容体1的收容部S内的收容物60(参照图5)向外部放出(流出)的情况下,按照图1的切取线C切断上缘部5以及侧缘部6的一部分,使喷管20向外部露出。然后,在按压力作用于收容主体2的收容部S上时,承受该按压力的收容部S内的收容物60如图4~图6的箭头所示那样通过下侧的第一划分室20A而按压在密接区域42与喷管20密接的(在密接区域42闭塞放出口24的)片状构件2a、2b。然后,在该按压力的作用下,密接区域42的片状构件2a、2b从喷管20的周侧面分离(片状构件2a、2b扩张)而开放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参照图6的(b))。由此,收容物60从第一划分室20A通过开放的放出口24流出,且经由释放了密接状态的片状构件2a、2b与喷管20的周侧面之间的空间(通过片状构件2a、2b扩张而在放出口24与流入口22之间形成的收容物60用的流路)而从流入口22流入上侧的第二划分室内20B,并经由流出口20a向外部流出。此时的收容物60相对于各划分室20A、20B的填充状态通过图5中的斜线及交叉线示出。然后,在放出这样的收容物60而解除作用于收容部S的按压力后,能够在第二划分室20B保持原样地积存收容物60。此时,由于解除了作用于片状构件2a、2b的按压力,所以密接区域42的片状构件2a、2b再次与喷管20的周侧面密接而闭塞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因此,在收容物放出后能够可靠地防止外部空气流入收容部S内(基于第二划分室的密封效果和基于片状构件密接的可靠地的密封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喷管的收容体1,收容主体2的收容部S通过隔壁30而与外部隔离,并且通过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和与片状构件2a、2b密接的密接区域42而进一步与外部隔离。即,收容部S相对于外部而言成为以两个阶段被隔离的状态,因此与以往(例如,仅在片材彼此的密接区域将收容物保持于收容主体内部的专利文献1)相比能够显著地提高收容物放出后的密封性(能够提高收容物放出后的再密封性能),能够防止收容物放出后的收容物的漏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喷管20在流出口20a向外部开放(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获得反吸效应(在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关闭时因与外部空气的压力差而对收容物60向收容部S内吸引的效果),能够获得可靠的再密封性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滴液。另外,能够相对于喷管20的流出口20a安装闭塞盖(未图示),由此,能够可靠地相对于外部遮挡收容部S。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了实现上述的作用效果,只需在喷管20上设置隔壁30而形成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即可,制造方面也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划分室20B形成有在通过了流出口20a的收容物60流出后积存收容物60的积存室(参照图5),因此在放出收容物60时,能够始终向第二划分室20B积存恒定量的收容物60(在图5中由交叉线示出),能够获得收容物60的计量功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在彼此上下基本对位的状态下分别形成在喷管20的周侧面的两侧,因此能够实现高效的按压力的传递以及收容物的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喷管20安装(熔敷)在收容主体2的比上缘部5低一级形成的喷管安装缘部9上,但熔敷在片状构件2a、2b的缘部的喷管20可以根据收容主体2的形状而适当地变更其安装位置。另外,喷管20的整体的结构、熔敷区域40的形状、流出口20a、放出口24以及流入口22的配设位置、形成个数也能够适当地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喷管20的内部通过一个隔壁30分隔成两个划分室,但也可以通过多个隔壁分隔成3个以上的划分室,只要在喷管20的内部存在至少两个划分室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