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上接轨、地拖链输送轨道及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4937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部上接轨、地拖链输送轨道及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头部上接轨。本实用新型同时涉及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轨道和地拖链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地拖链输送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通过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装配、工程机械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般的,地拖链输送系统包括输送轨道、牵引链、驱动链轮和张紧链轮构成的输送轨道线以及设置于该输送轨道线上行走并运输物流的台车。在文献号为CN2325356Y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台车自动返回式车辆装配输送机。图1为所述的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装配输送机的运行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牵引链条的示意简图;请参考图1,装配输送机左右两侧分设张紧链轮5和牵引链轮4 (牵引链轮也称为驱动链轮),在所述牵引链轮4和张紧链轮5上套接有牵引连条2。在牵引链条2的两侧平行设置有轨道系统1,在所述轨道系统I上设置有带滚轮的台车6,台车6通过插销10与牵弓丨链条2上的牵引链板8上的销孔9连接(如图2中所示),并随牵引链条2沿轨道系统I运行。在牵引链轮4与张 紧链轮5处分别设置有翻转护轨11,翻转护轨11为大于所述两链轮轮缘半径的半圆形轨道,其上部的内端与轨道系统I相对接,下部的外端与地下轨道12相对接。当台车6运行至牵引链轮4处,沿翻转护轨11垂直翻转入地下,平滑进入地下轨道12中。然后从地下运动到张紧链轮5处,由沿该侧的翻转护轨11垂直返回转翻出地面,实现台车6地下自动返回。在台车6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其插入牵引链条2上的销孔9中的插销10始终不脱离销孔9。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的装配输送机的轨道系统I在接近台车下翻侧额翻转护轨11时设置为平缓坡段,以使得台车由水平运行到翻转护轨翻转时可以平缓过渡。有关平缓坡段的设置角度以及长度的进一步信息可参考上述的中国专利文献。请参考图3,其为所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中公开的台车的结构简图。由图3中可以看到,该台车6的车体为一矩形框架结构,插销10的一端固定在车体上,另一端穿过车体后由车体下部伸出与如图2所示的牵引链条2上的销孔9相对应。在所述车体左端紧靠滚轮13相对内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支承块14 (该支承块也可称为支撑臂)。支承块14与车体采用铰链连接,利用台车6在翻入翻出地面时的重力作用,可实现支承块14的立和倒两种支承高度的自由转换。由上述的图1可以看出,所述翻转护轨11主视图轮廓呈半圆形设置于张紧链轮5的外侧。台车在图1所示的轨道系统I上运行时,在水平方向上运行实现物流由左至右的输送,在到达解决右侧翻转护轨时,台车运行由水平转为缓降,并将物料卸载,在到达翻转护轨时,沿翻转护轨11垂直翻转入地下。通常情况下,在翻转护轨11的上下端部还分别设置有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台车在经过缓坡阶段后由所述头部上接轨导入翻转护轨11的入口端,并经所述翻转护轨11翻转后,再经头部下接轨将台车由翻转护轨11的出口端导出至下侧轨道中。图1中翻转护轨11半圆形轮廓两端的向外延伸的直线部分即为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与翻转护轨11之间以及与轨道系统之间一般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图4为轨道系统中其中一侧的头部上接轨的主视图,图5图4中沿A-A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左视图。图7为翻转护轨的主视图,图8为翻转护轨的左视图。请参考图4至图8,头部上接轨100包括作为侧板的本体以及与本体垂直设置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三者之间形成凹槽106。在所述头部上接轨100的其中一端、且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别称为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04a和第二通孔104b ;相应的,在翻转护轨200上轨道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对应的第三连接部202a和第四连接部202b。所述第三连接部202a和第四连接部202b上也设置有相应的通孔。头部上接轨100和翻转护轨200的相应端部相对接,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三连接部202a上的通孔相对准,第二连接部102b和第四连接部202b的通孔相对准,通过螺栓将二者固定装配为一体。此外,在所述头部上接轨100的另一端且下底板上也设置有向外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称为第三连接部108,其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10。该第三连接部108用于将头部上接轨100的该端部与地面轨道固连。然而,上述的头部上接轨100固定装配于翻转护轨200上端部之后,在台车运行至头部上接轨100与翻转护轨200的结合处,台车支承臂会倒下,进而该支撑臂会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以及第三连接部202a干涉,影响台车通过。因而有必要对所述的头部上接轨结构以及与之连接的翻转护轨进行改进以避免台车支撑臂与之干涉,保证台车的顺利通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头部上接轨,以解决现有地拖链输送系统的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一种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系统和地拖链输送轨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一侧。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并且不超出所述上沿部的外侧面之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下沿部的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由所述本体外侧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凹槽走向一致;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由所述下沿部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该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心线平行。[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个为通孔。可选的,所述通孔为普通通孔或螺纹孔。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至少一个为盲孔,且该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所述盲孔为螺纹孔。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圆角过渡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拖链输送轨道,该地拖链输送轨道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头部上接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拖链输送系统,其采用上述的地拖链输送轨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上接轨,其与所述翻转护轨相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组成头部上接轨的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外侧,而不设置于上沿部的外侧;将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对接装配后,在头部上接轨的上沿部未设置连接部,台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轨道、以及轨道连接部连接结构的干涉,保证了台车的顺利通过,从而保证了应用该头部上接轨的该拖链输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图1为背景技术述及的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装配输送机的运行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牵引链条的示意简图;图3为背景技术述及的中国 专利文献公开中公开的台车的结构简图;图4为现有地拖链轨道系统中其中一侧的头部上接轨的主视图;图5图4中沿A-A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左视图;图7为与图4相连接的翻转护轨的主视图;图8为与图4相连接的翻转护轨的左视图;图9为应用本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上接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图12为图10沿AA剖视图。部分附图标记说明:IOOa头部上接轨,101本体,103上沿部,105下沿部,106凹槽,102a第一连接部,102b第二连接部,104a第一连接孔,104b第二连接孔,108第五连接部,110通孔,110第五连接孔,502下坡护轨,504护轨支撑,208牵引链轮,200翻转护轨,IOOb头部下接轨,300台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上接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1为左视图;图12为图10沿AA剖视图。请参考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中,头部上接轨IOOa包括本体101、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其中,所述本体101呈长板状,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沿所述本体101的长边设置,并由所述本体101的板面同侧伸出板面之外,使得所述本体101、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之间形成凹槽106,该凹槽106在本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时,作为台车滚轮的行走轨道。所述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均与所述本体101 —体成型,并且较佳的,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均与本体101垂直设置。但需要说明的是,上沿部103、下沿部105与本体101并非必须垂直设置,二者还可以设置为其它角度。所述上沿部103和下沿部105与所述本体101相连接部位可以设置为圆角过渡,以减小应力集中,增强头部上接轨整体的刚度和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在头部上接轨上还设置有与地拖链输送系统的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头部上接轨上靠近翻转护轨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体为两个,分别为图10和图11中的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设置于所述本体101的外侧并靠近所述上沿部103的位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与本体101 —体成型设置。其中,所述的外侧具体是指所述本体101上远离所述凹槽106的一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与所述本体101也可以可拆分结构,例如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将二者固连为一体。请继续参考图10和图11,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为由本体101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04a。所述的第一连接孔104a为通孔,且该通孔中心线与所述凹槽106的走向一致,也即与凹槽对台车滚轮导向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可以为普通通孔,也可以是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孔104a以及螺栓、以及翻转护轨端部相应位置设置的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此外,所述第一凸起顶部具有圆弧形结构,该结构不但可减少材料使用,还可以释放应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头部上接轨整体的刚度和强度。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本体101外侧相连接的部位也可以设置为圆角过渡结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本实施例中,由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上部设置为与所述上沿部103外侧面平齐,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设置方式,例如,其还可以设置为与上沿部103外侧面以下。但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不超出所述上沿部103外侧面之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104a也可以设置为盲孔,该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且该盲孔为螺纹孔,该盲孔同样可以也可以与螺栓、翻转护轨端部相应位置设置的连接结构配合,固定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在该第一连接孔104a为盲孔时,在所述翻转护轨相应位置设置的连接件上设置则设置为通孔,用于穿过螺栓并将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04a中,从而实现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的固连.[0053]请继续参考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02b设置于所述下沿部105外侦牝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02b与下沿部105 —体成型设置。其中,所述的外侧具体是指所述下沿部105上远离所述凹槽106的一侧。[0054]所述第二连接部102b为由下沿部105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04b。所述的第二连接孔104b为通孔,且该通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04a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可以为普通通孔,也可以是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孔104b以及螺栓、以及相应的翻转护轨端部的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顶部具有圆弧形结构,该结构有利于不但可减少材料使用,还可以释放应力,从而增强头部上接轨整体的刚度和强度。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下沿部105外侧相连接的部位也可以设置为圆角过渡结构。当然,所述第二凸起的顶部还可以设置为其它结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下沿部相对于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与地拖链输送轨道相连接的连接部,称为第五连接部。如图10和图12中所示的第五连接部108。所述第五连接部108为沿所述下沿部105外侧设置的凸起,在所述凸起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10,称为第五连接孔110,所述第五连接孔110为通孔,其中心线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104b垂直设置。在所述头部上接轨装配于地拖链输送轨道上时,其一端与翻转护轨相对接并固为一体,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连接部108及其上的第五连接孔110、螺栓与地拖链输送轨道的轨道内侧固连为一体。所述的第五连接孔110为螺纹孔,其沿所述头部上接轨IOO a的凹槽轨道方向可以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设置为两个。当然所述第五连接部108还可以设置于本体101的外侧,由本体101外侧向远离所述凹槽106方向延伸,除此之外,设置于本体101上的第五连接部的结构以及与本体101的连接方式与上述设置于下沿部105上的第五连接部108无异,这里不再重复描述。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孔104b也可以设置为盲孔,该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且该盲孔为螺纹孔,该盲孔同样可以也可以与螺栓、相应的翻转护轨端部的连接结构配合,固定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02b还可以设置于所述本体101外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相同的端部,并靠近所述下沿部105的位置,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本体101外侧上靠近所述下沿部105的位置和所述下沿部105外侧同时设置连接部,连接部的结构与设置方式可以与所述的第一连接部102a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其与所述翻转护轨相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组成头部上接轨的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外侧,而不设置于上沿部的外侧。将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对接装配后,由于在头部上接轨的上沿部未设置连接部,故不会与运行至头部上接轨和翻转护轨结合处的台车产生干涉的问题,台车可顺利通过该处。请参考图9,其为应用本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仅仅示出了地拖链输送系统的下坡段、翻转段以及与下坡段对应的返回段的部分。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示出的为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其中一侧轨道的情形,在另一侧设置有相同的轨道。具体的,在应用本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时,在输送轨道的每一侧均需一头部上接轨,两头部上接轨的凹槽相对设置,头部上接轨的下沿部为台车滚轮承载部。[0063]请继续参考图9,下坡护轨502由护轨支撑504对其提供支撑,其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定的倾角,并且在靠近牵引链轮208处倾角角度增大,下坡护轨502在接近牵引链轮208时,通过上述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IOOa与设置于所述牵引链轮208外侧的半圆弧形翻转护轨200上端部相连接。所述翻转护轨200的下端部与头部下接轨IOOb —端相连接,头部下接轨IOOb的另一端连接至返回轨508。牵引链条沿下坡护轨502设置,其绕过牵引链轮208后,沿返回轨508设置,并在该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另一端绕过张紧链轮后经水平段护轨后与沿下坡护轨502牵引链条端部连接。台车300设置于所述地拖链轨道上,台车结构以及设置方式可参考背景技术中的记载,这里不再重复描述。通过牵引链条带动台车沿地拖链输送轨道运动,顺次经过下坡护轨502、头部下接轨100b、翻转护轨200、头部下接轨IOOb之后,经由返回轨再次返回至地面的水平轨中,再次参与物料运输。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系统,台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轨道、以及轨道连接部连接结构的干涉,保证了台车的顺利通过,从而保证了该地拖链输送系统的正常运行。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 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 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并且不超出所述上沿部的外侧面之外;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下沿部的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由所述本体外侧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凹槽走向一致;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由所述下沿部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该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心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个为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在于,所述通孔为普通通孔或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至少一个为盲孔,且该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所述盲孔为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圆角过渡结构。
9.一种地拖链输送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头部上接轨。
10.一种地拖链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采用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拖链输送轨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空间的一侧。该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后,台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轨道、以及轨道连接部连接结构的干涉。本实用新型同时涉及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轨道和地拖链输送系统。
文档编号B65G21/22GK203111987SQ20132010232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贺正璞 申请人:湖北华昌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