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液密结构的连通路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8080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具有液密结构的连通路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高加工精度及组装精度而能够在隔壁构件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之间形成连通路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在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对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的中心部设置的圆柱状部(179)与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的中央部设置的圆形贯通孔(197)进行嵌合。利用在圆柱状部(179)与圆形贯通孔(197)之间形成的嵌合面而将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形成为连通状态。
【专利说明】具有液密结构的连通路的双成分混合容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能够隔离并收容两种成分,在使用时在其内部混合两种成分之后而将两种成分排出。

【背景技术】
[0002]在作为 申请人:的专利的日本专利4956616号(专利文献I)及日本专利第5112438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牙科用粘固剂胶囊(cement capsule)那样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现有技术例,该牙科用粘固剂胶囊隔离并收容作为两种药剂的粉材和液材,在内部混合粉材与液材后而将其排出。图19及图20是专利文献I的图10及图11。以下,使用该附图对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具备壳体8 (专利文献中的混合工作缸)、喷嘴16、隔壁构件(专利文献中的弹性隔壁)(12、18)、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 (专利文献中的排出辅助体)、活塞构件19 (专利文献中的操作活塞)。壳体8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10和堵塞第一筒状部10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11。而且,壳体8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5,该混合腔室5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并且在第一底壁部11具备用于从混合腔室5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 23。喷嘴16设于壳体8的第一底壁部11。喷嘴16的安装结构构成为,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 23排出之前,在堵塞排出口 23的第一位置处配置喷嘴16,当将混合物从排出口23排出时,在使排出口 23与喷嘴16的通路连通的第二位置处配置喷嘴16。
[0003]在壳体8内收纳可滑动的隔壁构件(12、18),该隔壁构件(12、18)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18 ;堵塞第二筒状部18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设于第二底壁部且在混合腔室5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12。而且,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以轴线X为中心而可转动地嵌合在隔壁构件(12、18)的内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且在内部具备收容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而且,在隔壁构件(12、18)的第二底壁部(12)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底壁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20与第二连通通路21,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以轴线X为中心而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与隔壁构件(12、18)在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成为连通状态,以使第二成分流入混合腔室5。活塞构件19在一端具有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开口部插入第三筒状部内且在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在另一端具有从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
[0004]在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在开始混合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的操作之前,以在壳体8内形成混合腔室5的方式维持将隔壁构件(12、18)保持在后退位置的保持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对活塞构件19的操作杆部进行规定的第一操作(以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操作),使第一连通通路20与第二连通通路21匹配而连通,由此在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与混合腔室5之间形成连通路(20、21)。在形成了连通路之后,使活塞构件19向壳体8的第一底壁部11移动,使第二成分收容腔室3内的第二成分通过形成了的连通路(20、21)而注入混合腔室5内。然后,通过对活塞构件19进行以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操作(第二操作)来解除隔壁构件(12、18)的保持状态。而且,在将喷嘴16从第一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配置于第二位置(喷嘴16的通路与排出口 23成为连通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活塞构件19进一步向第一底壁部11移动而将混合物从混合腔室5内通过喷嘴16向外部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壳体8与隔壁构件(12、18)之间的卡合关系、隔壁构件(12、18)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之间的卡合关系、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与活塞构件19之间的卡合关系通过图20 (专利文献I的图11)所示的突起(24、26、28)与引导槽(25、27、29)之间的卡合来实现。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56616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12438号公报发明概要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在现有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隔壁构件(12、18)的第二底壁部发生变形的隔壁部12以朝向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底壁部凸出的方式弯曲。而且,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第三底壁部以朝向隔壁构件(12、18)的隔壁部12(第二底壁部12)凸出的方式弯曲。因此,为了使第一连通通路20与第二连通通路21匹配而使两者可靠地处于连通状态,需要提高隔壁构件(12、18)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3的加工精度,并且需要提高各部件的组装精度。
[0011]


【发明内容】

[001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无需高加工精度及组装精度,而能够在隔壁构件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之间形成连通路。
[0013]解决方案
[0014]本发明的作为改进的对象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具备壳体、喷嘴、隔壁构件、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活塞构件、保持结构。壳体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另外,壳体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该混合腔室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第一成分与所述第二成分,并且在第一底壁部具备用于从混合腔室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是指,分别具有液状、糊状、粉状等可排出的性状的材料,且是由至少一个种类的材料(包括仅一个种类的材料的情况及由多个种类的材料构成的情况这两者)构成的材料。喷嘴设于壳体,且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排出时排出从排出口离开的混合物。另外,隔壁构件收容于第一筒状部内,且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堵塞第二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设于第二底壁部且在混合腔室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收容于第二筒状部内,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并在内部具备收容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而且,活塞构件在一端侧具有从第三开口部插入第三筒状部内且在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并且在另一端侧具有从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保持结构构成为,在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之前,将隔壁构件以固定状态保持于壳体,当从喷嘴排出混合物时解除固定状态。而且,在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该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与隔壁构件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成为连通状态,以使第二成分流入所述混合腔室。
[0015]在本发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中,在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的中心部一体地形成沿着第二筒状部延伸的圆柱状部。另外,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供圆柱状部嵌合的圆形贯通孔。而且,在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及圆柱状部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以使第一连通通路的一端向圆柱状部的外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向第二底壁部的外壁面开口。另外,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的内壁形成有第二连通通路,以使第二连通通路的一端与圆形贯通孔连通且另一端向第二成分收容腔室开口。而且,圆柱状部与圆形贯通孔以如下方式确定形状尺寸:在第一连通通路的一端与第二连通通路的一端成为连通状态之前,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筒状部以圆柱状部为中心轴而在液密状态下进行转动。
[0016]根据本发明,利用在设于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的中心部的圆柱状部和设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的中央部的圆形贯通孔之间形成的嵌合面,能够使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成为连通状态。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可靠地使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成为连通状态。另外,隔壁构件及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无需高加工精度。
[0017]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地,在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形成有排气用的贯通孔,该排气用的贯通孔将第二底壁部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之间的间隙和混合腔室连通。如此一来,由于能够利用间隙来排出空气,因此无需准备特别的结构,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时的排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中,(A)?(D)是将本发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应用于药剂混合容器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及左侧视图。
[0019]图2中,(A)及(B)是图1 (C)的IIA-1IA线的剖视图,图2(A)的IIB-1IB线的剖视图。
[0020]图3中,(A)是图1⑶的IIIA-1IIA线的剖视图,⑶是图3(A)的局部A的放大图。
[0021]图4中,(A)是图1⑶的IVA-1VA线的剖视图,⑶是图4(A)的部分B的放大图。
[0022]图5中,(A)?(C)是隔壁构件的俯视图、立体图及仰视图。
[0023]图6中,(A)及(B)是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俯视图及立体图。
[0024]图7中,(A)及(B)是活塞构件的俯视图及主视图,(C)是表示插入活塞构件前的隔壁构件和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0025]图8中,(A)是组合旋转前的活塞构件、隔壁构件及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组装体的立体图,(B)是组合旋转后的活塞构件、隔壁构件及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0026]图9中,(A)?(C)是将活塞构件旋转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主视图、右视图及仰视图。
[0027]图10中,(A)是图9(C)的XA-XA线的剖视图,(B)是图9(B)的XB-XB线的剖视图,(C)是图9(B)的XC-XC线的剖视图。
[0028]图11中,⑷是图10(C)的主要部分C的放大图,(B)是图10(A)的XIA-XIA线的首1J视图。
[0029]图12中,(A)是将活塞构件向第二成分收容构件压入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仰视图,⑶是图12㈧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C)是压入活塞构件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右视图,⑶是图12(C)的XIID-XIID线的剖视图。
[0030]图13中,(A)是图12(B)的主要部分D的放大图,(B)是图12(A) ^ XIIIB-XIIIB线的剖视图,(C)是图12(A)的XIIIC-XIIIC线的剖视图。
[0031]图14中,(A)及(B)是喷嘴及喷嘴安装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及右视图。
[0032]图15中,(A)?(C)是分别表示安装喷嘴前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主视图及立体图。
[0033]图16中,(A)及(B)是使喷嘴位移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主视图及仰视图,(C)是图16(B)的XVIC-XVIC线的剖视图。
[0034]图17中,(A)是图16⑶的XVIIA-XVIIA线的剖视图,⑶是图16⑶的XVIIB-XVIIB线的剖视图。
[0035]图18中,(A)是由专用的挤出机来推压活塞构件而使隔壁构件的隔壁部向壳体的第一底壁部移动时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仰视图,⑶是图18㈧的XVIIIB-XVIIIB线的剖视图,(C)是图18(B)的主要部分E的放大图。
[0036]图19是专利第4956616号公报的图10。
[0037]图20是专利第4956616号公报的图11。
[003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9]101双成分混合容器
[0040]103 壳体
[0041]105 喷嘴
[0042]105A 通路
[0043]105B 入口
[0044]106喷嘴安装结构
[0045]107 隔壁构件
[0046]109第二成分收容构件
[0047]111活塞构件
[0048]112保持结构
[0049]113活塞部
[0050]115操作杆部
[0051]117接触部
[0052]119弹簧结构部
[0053]121 臂部
[0054]123 空间
[0055]131 第一开口部
[0056]133第一筒状部
[0057]135第一底壁部
[0058]136弯曲凹面
[0059]137 凹部
[0060]139混合腔室
[0061]141排出口
[0062]161主体
[0063]162闭塞部
[0064]163入口形成部
[0065]164主体保持结构
[0066]165弯曲凸面
[0067]166轴部
[0068]167支承结构部
[0069]168立起壁
[0070]169嵌合槽
[0071]169A 第一开口部
[0072]169B 第二开口部
[0073]169C 突出部
[0074]169D弓丨导槽
[0075]169E被引导突起
[0076]171第二开口部
[0077]173第二筒状部
[0078]175第二底壁部
[0079]177隔壁部
[0080]179圆柱状部
[0081]181突出片
[0082]183卡合片
[0083]184卡合部
[0084]187第一连通通路
[0085]187A 一端
[0086]187B 另一端
[0087]191第三开口部
[0088]193第三筒状部
[0089]195第三底壁部
[0090]196嵌合槽
[0091]197圆形贯通孔
[0092]198第二连通通路
[0093]198A 一端
[0094]198B 另一端
[0095]199凹部
[0096]200延长部
[0097]201第二成分收容腔室
[0098]CX旋转中心
[0099]G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10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A)?(D)是将本发明的双成分混合容器101应用于药剂混合容器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及左侧视图。另夕卜,图2(A)是图1(C)的IIA-1IA线的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IIB-1IB线的剖视图,图3(A)是图1(B)的IIIA-1IIA线的剖视图,图3 (B)是图3(A)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4㈧是图1(B)的IVA-1VA线的剖视图,图4 (B)是图4(A)的局部A的放大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双成分混合容器101隔离并保存用于生成汞齐那样的牙科材料、骨粘固剂那样的医疗材料等的两种药剂(成分),尤其是粉材与液材,在使用时,混合两种药剂并根据需要排出(挤出)所希望的混合物(或反应物)。双成分混合容器101具备树脂制(具体地说是聚丙烯制)的壳体103、树脂制的喷嘴105、喷嘴安装结构106、树脂制的隔壁构件107、树脂制的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树脂制的活塞构件111、保持结构112。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4B所示的双成分混合容器101示出了在双成分混合容器101内填充有未图示的双成分(粉体与液体)的状态和未操作活塞构件111的未使用状态。
[0101]壳体103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131的第一筒状部133和堵塞第一筒状部133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135。壳体103在第一开口部131的周围以隔开180度间隔的方式具备两个凹部137。另外,壳体103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139,该混合腔室139收容有第一成分(粉体)且在从壳体103的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液体)时混合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并且在第一底壁部135具备用于从混合腔室139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 141。喷嘴105设于壳体103,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 141排出时,排出从排出口 141离开的混合物。喷嘴安装结构106构成为,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 141排出之前,在堵塞排出口 141的第一位置处配置喷嘴105,在将混合物从排出口 141排出时使排出口 141与喷嘴105的通路151连通的第二位置处配置喷嘴105。后面对喷嘴安装结构106的详情进行说明。
[0102]如图2 (A)、图3 (A)、图4 (A)、图5 (A)?(C)所示,隔壁构件107收容于壳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33内,且一体地具备: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171的第二筒状部173 ;堵塞第二筒状部173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175 ;设于第二底壁部175且在混合腔室139内液密地滑动的隔壁部177。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的中心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第二筒状部173延伸的圆柱状部179。另外,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筒状部173的第二开口部171侧的端部一体地设有沿着径向延伸的一对突出片181。一对突出片181在周向上分离180度。在隔壁构件107嵌合于壳体103的状态下,一对突出片181嵌合于在第一筒状部133设置的一对凹部13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对突出片181和一对凹部137来构成保持结构112。保持结构112构成为,在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139之前,将隔壁构件107以固定状态保持于壳体103,当从喷嘴105排出混合物时,解除隔壁构件107的固定状态。一对突出片181以如下方式设置,即,由在后面说明的活塞构件111向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推压规定以上的力,由此一对突出片181折弯或折叠。如此一来,除了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隔壁构件107的固定状态,还能够将一对突出片181折弯或折叠,由此来解除固定状态,因此能获得用于解除隔壁构件107的固定状态的结构变得简单这样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突出片181及凹部137也可以设有三个以上。
[0103]如图2(A)、图3(A)、图4(A)、图6(A)及(B)所示,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筒状部173内嵌合有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另外,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收容于第二筒状部173内,且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191的第三筒状部193和堵塞第三筒状部193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195。而且,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在内部具备收容第二成分(液体)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201。而且,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的中央部形成有供圆柱状部179嵌合的圆形贯通孔197。
[0104]另外,如图3(A)、图5、图6及图7(C)所示,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筒状部173 —体地设有卡合部184和向第二开口部171上突出的一对卡合片183。另外,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的第三开口部191侧的端部形成有供一对卡合片183的卡合部184卡止的一对凹部199。在一对凹部199之间设有形成有一对嵌合槽196的一对延长部200。当使活塞构件111以轴线X为中心而转动时,一对延长部200与一对卡合片183的卡合部184抵接,从而限制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转动范围。
[0105]如图2(B)、图3(B)及图5所示,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及圆柱状部179以一端187A向圆柱状部179的外表面开口且另一端187B向第二底壁部175的外壁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187,。另外,如图2 (B)、图4 (B)、图6所示,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的内壁形成有第二连通通路198,该第二连通通路198的一端198A与圆形贯通孔197连通且另一端198B向第二成分收容腔室201开口。S卩,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该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与隔壁构件107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成为连通状态,从而使第二成分流入混合腔室139。需要说明的是,圆柱状部179与圆形贯通孔197以如下所述的方式确定形状尺寸:在第一连通通路187的一端187A与第二连通通路198的一端198A成为连通状态之前,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以圆柱状部179为中心轴而在液密状态下进行转动。如图2(A)、图3(A)及图4(A)所示,活塞构件111在一端侧具有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开口部191插入第三筒状部193内且在第三筒状部193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113,并且在另一端侧具有从第三开口部191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115。需要说明的是,使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面接触的活塞部113的接触面在操作杆部115的长边方向上所测量的尺寸比弹簧结构部119的接触部117的在长边方向上所测量的尺寸小。因此,能够减小活塞部113与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面之间的接触阻力,使活塞构件111进行直线运动动作时所需要的力较小也没有问题。
[0106]如图7(A)及⑶以及图10⑶所示,一对弹簧结构部119在活塞部11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活塞构件111的操作杆部115,该一对弹簧结构部119具有接触部117且在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开口部191插入时因接触部117与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部194接触而发生变形并向第三筒状部193的内壁面施加靠压力。另外,供接触部117插入而进行嵌合的一对嵌合槽196(图7(C)以及图10(B))在第三筒状部19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
[010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活塞构件111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而且,弹簧结构部119具有一体设置于接触部117的两侧的一对臂部121。在臂部121与操作杆部115之间形成有允许臂部121的变形的空间123。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向接触部117赋予弹簧性。尤其是由一对臂部121来支承接触部117,因此能够防止弹簧结构部119的机械强度的降低。此外,为了制造活塞构件111所需要的模具也变得简单。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有两个弹簧结构部119,但当然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弹簧结构部119。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有三个以上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设置的嵌合槽196。
[0108]因设于活塞构件111的一对弹簧结构部119发生变形,设于弹簧结构部119的接触部117与设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筒状部193的嵌合槽196成为嵌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活塞构件111的操作杆部115旋转,接触部117也不会从嵌合槽196脱离。
[0109]图1?图3及图8(A)所示的状态是接触部117嵌合于嵌合槽196的状态。当从该状态以轴线X[参照图1(c)]为中心而使操作杆部115旋转时,成为图8(B)、图9(A)?(C)、图10(A)?(C)、图1l(A)及(B)所示的状态。尤其是如图10(B)所示,接触部117不从嵌合槽196脱离而使活塞构件111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 —同旋转。当活塞构件111以轴线X为中心而转动时,设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一对延长部200与设于隔壁构件107的一对卡合片183的卡合部184抵接,从而限制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转动范围。
[0110]根据该旋转,尤其是如图10(C)、图11㈧及⑶所示,利用在设于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的中心部的圆柱状部179和设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的中央部的圆形贯通孔197之间形成的嵌合面,能够使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成为连通状态。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可靠地使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成为连通状态。另外,隔壁构件107及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无需高加工精度。
[0111]以如下方式形成有弹簧结构部119与嵌合槽196:当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处于连通状态时,若对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上的规定以上的力,则使弹簧结构部119的接触部117从嵌合槽196脱离。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触部117的活塞部113侧的端部设有锥部122。另外,弹簧结构部119的弹簧力的强度也以如下方式确定:当对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上的规定以上的力时,能够使接触部117从嵌合槽196脱离。另外,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嵌合槽196为直线地延伸的简单的形状。因此,在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较为简单。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复杂的引导槽而能使活塞构件进行旋转运动动作和直线运动动作。
[0112]当第二成分收容腔室201与混合腔室139处于连通状态时,若对活塞构件111的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上的规定以上的力,则接触部117从嵌合槽196脱离,由此活塞构件111向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移动,从而能够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139内。
[0113]图12(A)?(D)示出如下所述的状态,即,当第一连通通路187与第二连通通路198处于连通状态时,对操作杆部115施加朝向第三底壁部195的方向上的规定以上的力,弹簧结构部119的接触部117从嵌合槽196脱离,活塞部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的内壁面接触。在该状态下,隔壁构件107由保持结构(137、181)以固定状态保持于壳体103。另外,喷嘴105被喷嘴安装结构106定位保持于第一位置。
[0114]为了说明喷嘴安装结构的结构,图13(A)?(C)示出图12⑶所示的剖视图的主要部分D的放大图、以规定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另外,图14(A)及(B)是表示喷嘴105及喷嘴安装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与侧视图。此外,图15(A)?(C)是表示安装喷嘴105前的双成分混合容器101的主视图及立体图。如图12(A)及图12⑶以及图13(A)所示,喷嘴安装结构106具备主体161与主体保持结构164。主体161具备:与喷嘴105 —体形成且在第一位置[图12所示的位置]配置有喷嘴105时液密地堵塞排出口 141的闭塞部162及形成有喷嘴105的通路105A的入口 105B的入口形成部163。主体保持结构164以允许喷嘴105以旋转中心为中心而在第一位置(图12所示的喷嘴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图16所示的喷嘴的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具有保持主体161的结构。主体161具备以旋转中心CX为中心而弯曲成圆弧状的带状的弯曲凸面165。在弯曲凸面165的端部开口有喷嘴105的通路105A的入口 105B而构成入口形成部163。另外,由除去入口形成部163的弯曲凸面165来构成闭塞部162。而且,如图12 (B)、图13(A)及15(C)所示,在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的外表面形成有供弯曲凸面165滑动的弯曲凹面136。在该弯曲凹面136开口有排出口 141。主体保持结构164包括:一对轴部166,其设于主体161且沿着旋转中心CX而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支承结构部167,其设于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且支承旋转自如的一对轴部166,并且向主体161施加将弯曲凸面165靠压于弯曲凹面136的靠压力。
[0115]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一对轴部166来支承主体161,因此喷嘴105总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描绘相同的轨迹而进行转动。另外,设于主体161的弯曲凸面165对设于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的弯曲凹面136施加来自于支承结构部167的靠压力,因此不会从弯曲凸面165与弯曲凹面136之间漏出混合物。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高加工精度及组装精度,而能够将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喷嘴105安装于壳体103。
[0116]如图15(A)至图15(C)所示,支承结构部167具有位于弯曲凹面136的两侧且从第一底壁部135立起的一对立起壁168。在一对立起壁168的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形成有一对嵌合槽169。一对嵌合槽169分别具备:向与一对立起壁168远离第一底壁部135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一方的方向上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69A和在一对立起壁168相向的方向上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69B。而且,一对嵌合槽169的内壁面的形状及在一对立起壁168之间位于比弯曲凹面136靠第一开口部169A侧的位置的第一底壁部135的局部135A的形状以如下方式确定:当一对轴部166从一对嵌合槽169的第一开口部169A插入内部时形成紧密的嵌合状态,在弯曲凸面165嵌合于弯曲凹面136的状态下形成允许一对轴部166的转动且产生所述的靠压力的嵌合状态。具体地说,第一底壁部135的局部135A具有以朝向外侧(一对立起壁168从第一底壁部135延伸的方向)而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当使用该结构的支承结构部167时,仅是将一对轴部166从第一开口部169A压入一对嵌合槽169的作业,便能够将喷嘴105安装于壳体103。
[0117]主体161与一对轴部166同心地一体形成,一对轴部166的半径也可以比弯曲凸面165的曲率半径小。若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可靠地产生使弯曲凸面165靠压于弯曲凹面136的靠压力。
[01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B)、图15(A)及⑶所示,在一对嵌合槽169的内壁面一体地设有突出部169C,在弯曲凸面165嵌合于弯曲凹面136的状态下,突出部169C与一对轴部166的外周面抵接而对一对轴部166施加朝向第一底壁部135侧的力。若设置上述的突出部169C,则能够可靠地产生靠压力,并确保弯曲凹面136与弯曲凸面165之间的液密性。
[0119]另外,如图13(C)、图15(A)及⑶所示,在一对嵌合槽169的内壁面的与第二开口部169B对置的部分设有一对引导槽169D。另外,如图14(A)及(B)所示,在一对轴部166的轴线方向上的外侧端面设置有嵌合于一对引导槽169D的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在该情况下,一对引导槽169D与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成为如下的状态:当一边沿着一对引导槽169D而使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移动、一边使一对轴部166完全地嵌合于一对嵌合槽169时,喷嘴105配置于第一位置。以在喷嘴105位移至第二位置时能够使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从一对引导槽169D脱离的方式,确定一对引导槽169D的宽度尺寸及深度尺寸和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的突出尺寸。若设置上述的一对引导槽169D与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则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实现喷嘴105向壳体103的组装。
[0120]另外,如图15(A)?图15(C)以及图16(C)所示,在主体161 —体地形成有突起部170,该突起部170向径向突出且能够在一对立起壁168之间的间隙G中移动。而且,在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 —体地设有供突起部170抵接的抵接部138。由突起部170与抵接部138来构成限位器,当喷嘴105位于第二位置时,该限位器阻止喷嘴105向与第一位置相反的方向转动。若设置上述的限位器,则能够使喷嘴可靠地停止在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器可以设于主体161及第一底壁部135的至少一方。
[0121]如图12所示,若将第二成分(液材)注入混合腔室139,则均匀地晃动双成分混合容器101,由此混合液材与粉材而形成混合物(或反应物)。在充分混合液材与粉材之后,如图16(A)?(C)所示,使喷嘴105位移至第二位置,使喷嘴105的入口 105B与排出口 141对齐而形成排出路线。在该状态下,如图17(B)所示,一对被引导突起169E从一对引导槽169D脱离。
[0122]将图16所示的双成分混合容器101安装于未图示的专用的挤出机。专用的挤出机具备推压活塞构件111的活塞。图18(A)?(C)用于对推压活塞构件而使隔壁构件107的隔壁部177向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移动的状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构件107的隔壁部177以如下方式确定形状:当使活塞构件111向第一底壁部135移动而使混合物从混合腔室139内通过喷嘴105向外部排出时,与壳体103的第一底壁部135的内壁面的形状相应地发生变形[参照图18(B)及(C)]。因此,能够从混合腔室139最大限度地排出混合物。
[01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活塞构件111向第一底壁部135移动时,设于隔壁构件107的第二筒状部173的第二开口部171附近且在径向上向外侧延伸的一对突出片181因将活塞构件111向第一底壁部135推压规定以上的力而折弯,从而进入壳体103的内部。如此,当采用折弯一对突出片181的结构时,用于解除固定的结构变得简单。
[01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隔壁构件107的第二底壁部175形成有排气用的贯通孔189,该排气用的贯通孔189将第二底壁部175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109的第三底壁部195之间的间隙和混合腔室139连通。如此一来,利用间隙而排出空气,因此无需准备特别的结构,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二成分注入混合腔室时139的排气。
[0125]工业实用性
[0126]根据本发明,利用在设于隔壁构件的第二底壁部的中心部的圆柱状部与设于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第三底壁部的中央部的圆形贯通孔之间形成的嵌合面,能够使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成为连通状态。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可靠地使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成为连通状态。另外,隔壁构件及第二成分收容构件无需高加工精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成分混合容器,其具备: 壳体,其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部,在内部具有混合腔室,该混合腔室收容第一成分且在从所述一端侧注入第二成分时混合所述第一成分与所述第二成分,并且在所述底壁部具备用于从所述混合腔室内排出混合物的排出口; 喷嘴,其设于所述壳体,用于在将所述混合物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时喷出从所述排出口离开的所述混合物; 隔壁构件,其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底壁部,且在所述混合腔室内液密地滑动; 第二成分收容构件,其嵌合于所述第二筒状部内,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三开口部的第三筒状部和堵塞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三底壁部,且在内部具备收容所述第二成分的第二成分收容腔室; 活塞构件,其在一端具有从所述第三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筒状部内插入且在所述第三筒状部内液密地滑动的活塞部,另一端具有从所述第三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杆部; 保持结构,在将所述第二成分注入所述混合腔室之前,所述保持结构将所述隔壁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以固定状态保持,在从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混合物时所述保持结构解除所述固定状态, 在所述隔壁构件的所述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二成分收容构件的所述第三底壁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所述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二连通通路能够使所述第二成分收容构件与所述隔壁构件在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时成为连通状态,从而使所述第二成分流入所述混合腔室, 所述双成分混合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底壁部的中心部一体地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二筒状部延伸的圆柱状部, 在所述第三底壁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所述圆柱状部嵌合的圆形贯通孔, 在所述第二底壁部及所述圆柱状部以一端向所述圆柱状部的外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外壁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所述第一连通通路, 在所述第三底壁部的内壁以一端与所述圆形贯通孔连通且另一端朝向第二成分收容腔室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所述第二连通通路, 所述圆柱状部与所述圆形贯通孔以如下方式确定形成尺寸:所述第三筒状部以所述圆柱状部为中心轴而在液密状态下进行转动,直至所述第一连通通路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通路的所述一端成为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成分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底壁部形成有排气用的贯通孔,所述排气用的贯通孔将所述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三底壁部之间的间隙和所述混合腔室连通。
【文档编号】B65D83/00GK104512635SQ201410083472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0日
【发明者】佐佐木司, 武井亮二, 中塚稔之, 坂本秀二, 高野左敏, 河原谕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松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