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箱体及其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567发布日期:2019-02-15 19:5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交换箱体及其底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陆地物流运输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换箱体及其底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交换箱体中,底架与交换箱体其他部件如侧墙、前墙、后门框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六面体箱体结构。当交换箱体在一个国家生产,需要通过海运运往其他国家使用时,交换箱体只能以整箱的结构形式作为货物进行运输。这种运输模式下,交换箱体占用空间大,空间有效利用率低,且交换箱体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日晒雨淋、风吹霜打;这种运输模式运输效率低、运输风险大、运输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换箱体及其底架,其中,底架可以从整箱上分拆,装载进集装箱进行运输,解决现有技术中海运运输效率低、运输风险大、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换箱体的底架,包括底架主体,从底架主体的外缘向上设有突出于底架主体的安装面,以供交换箱体的立面墙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面处;所述底架主体的侧边连接有底架边梁,所述底架边梁具有竖直的第一连接面和竖直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构成供交换箱体的侧墙安装的安装面,用以与交换箱体的侧墙形成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架边梁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出的连接部,所述基部用以连接所述底架主体,底架边梁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

优选地,所述基部呈L形,包括竖直的腹板和从腹板下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翼板,所述腹板的内壁与所述底架主体相连接;所述连接部从所述腹板上端弯折延伸。

优选地,所述基部的腹板与所述底架主体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或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竖直的第一连接板和位于第一连接板内侧的竖直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外表面构成所述底架边梁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板内表面构成所述底架边梁的第二连接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一过渡板从所述基部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从第一过渡板外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过渡板从第一连接板上端水平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从第二过渡板内端竖直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底架边梁上还设有边梁加强筋板,所述边梁加强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边梁加强筋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适配的定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边梁加强筋板呈槽型或L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一过渡板从所述基部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从第一过渡板外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过渡板从第一连接板上端水平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从第二过渡板内端竖直向下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下端与所述第一过渡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架主体的前端连接有前端梁,所述前端梁具有竖直的第一连接面和竖直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构成供交换箱体的前墙安装的安装面,用以与交换箱体的前墙形成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端梁包括水平的翼板、从翼板的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腹板、从腹板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板、从第一过渡板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板、从第一连接板上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第二过渡板,以及从第二过渡板上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表面构成所述前端梁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表面构成所述前端梁的第二连接面。

优选地,所述前端梁包括水平的翼板、从翼板的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腹板、从腹板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板、从第一过渡板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板、从第一连接板上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第二过渡板,以及从第二过渡板上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下端与所述第一过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表面构成所述前端梁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表面构成所述前端梁的第二连接面。

优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吊装件,所述吊装件安装于所述底架主体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安装面上设有供紧固件安装的安装孔,以使所述底架与交换箱体的立面墙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换箱体,包括立面墙和如上所述的底架,所述立面墙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架的安装面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中,底架提供了供交换箱体的立面墙可拆卸地安装的安装面,使得底架与立面墙可分别进行运输,运抵目的地后再通过紧固件连接,进行组装合并。底架可采用标准集装箱进行装载运输,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及运输风险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交换箱体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交换箱体优选实施例底架与侧墙连接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支腿放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支腿收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吊装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吊装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与横梁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带边梁加强筋板的底架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的边梁加强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中底架边梁另一种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底架优选实施例与侧墙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图16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底架;11、底架主体;111、支腿;112、大梁;113、横梁;114、地板;12、底架边梁;121、基部;1211、腹板;1212、翼板;122、连接部;1221、第一过渡板;1222、第一连接板;1223、第二过渡板;1224、第二连接板;123、边梁加强筋板;1231、定位凸台;13、前端梁;14、后端梁;15、吊装件;16、螺母;17、螺栓;18、L型连接件;2、前墙;3、侧墙;32、下边框;4、顶板;5、后门;8、连接件;91、紧固件;92、紧固件;9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换箱体及其底架,交换箱体为矩形体结构。如图1所示,交换箱体大致包括底架1、顶板4、前墙2、两侧墙3及后门5六大部分,其中,后门5为装卸货口。底架1设有支腿111,交换箱体可通过该支腿111站立;当交换箱体安装于车辆上运输货物时,底架1安装于车辆上,底架1的支腿111收起,交换箱体的前墙2朝向车头,后门5在车尾,两侧墙3分列两边。下文涉及前、后、上、下、顶、底、侧、内、外等方位表述时,均以交换箱体的使用状态为参照。

底架1为交换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交换箱体的主要承重结构,并为交换箱体的立面墙提供安装面,其中,所谓的立面墙包括前墙2和侧墙3,底架1所提供的安装面供立面墙可拆卸地安装于底架1上。本发明中,底架1采用SKD(半散装件)技术,底架1、立面墙均单独生产,在海运过程中,立面墙和底架1可分别装载于集装箱中运往海外市场后再进行装配。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架1与侧墙3通过连接件8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其中,连接件8整体呈板状,连接件8分别通过紧固件91、92与侧墙3、底架1连接固定,图中所示意的紧固件91、92为螺钉,在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还可以为铆钉。

参阅图3,底架1包括底架主体11、连接在底架主体11两侧边并向上突出于底架主体11的两底架边梁12、连接在底架主体11前端并向上突出于底架主体11的前端梁13,以及连接在底架主体11后端的后端梁14。底架边梁12提供了相对于底架主体11突出的安装面以与侧墙3形成可拆卸地连接,前端梁13则提供了相对于底架主体11突出的安装面以与前墙2形成可拆卸地连接,后端梁14的上表面与底架主体11大致平齐,便于货物的装卸。

图4示意了底架1进行装箱发运时的状态,此时,底架1的支腿111收起,并可固定至底架边梁12上。支腿111收起后,底架1的外廓尺寸小于ISO40'、45'、48'HQ门开尺寸,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支腿111收起后的底架1外廓宽度为2532mm,小于ISO40'、45'、48'HQ门开高度尺寸2585mm,即可将底架1整体打包固定装进ISO40'、45'、48'HQ箱体内。

参阅图5和图6,底架主体11的外侧还设有吊装件15,图6所示的结构中,吊装件15呈U型螺杆结构,其两臂上设有螺纹,并通过螺母16固定至底架主体11或底架边梁12上。在装载运输过程中,可利用该吊装件15来搬运、起吊底架1;同时在通过集装箱运输底架1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吊装件15固定捆绑带或捆绑铰链,以固定底架1。

吊装件15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如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吊装件15呈Ω型的片状结构,其两个安装耳上各设有一安装孔,并通过螺栓17及螺母16固定至底架主体11或底架边梁12上。

参阅图8,底架主体11大致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大梁112、沿大梁11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横梁113以及铺设于横梁113上的地板114。支腿111可折叠地设置于位于端部的横梁113上。前端梁13和后端梁14分别位于大梁112的前后两端,并分别与大梁112的两端面相连接,连接方式较优地采用焊接。。

底架边梁12与底架主体11的各横梁113的端面相连接,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与各横梁113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再参阅图10,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和各横梁113还可通过L型连接件18及适配的紧固件实现可拆卸地连接。

参阅图11和图12,底架边梁12包括基部121和从基部121向上弯折延伸出的用以连接侧墙3的连接部122,基部121和连接部122整体为一体结构,通过板件一体折弯而成。基部121用以与底架主体11相连接。连接部122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连接面和竖直的第二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位于第二连接面的外侧,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构成用以与侧墙3连接的安装面,第一连接面用以与侧墙3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面则用以与连接件8连接从而与侧墙3连接。

具体地,基部121呈L形,包括竖直的腹板1211和从腹板1211下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翼板1212,腹板1211的内壁与底架主体11的横梁113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包括从基部121的腹板1211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板1221、从第一过渡板1221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板1222、从第一连接板1222上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第二过渡板1223,以及从第二过渡板1223内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板1224。

第一连接板1222外表面即构成底架边梁12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板1224内表面即构成底架边梁12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板1222和第二连接板1224上分别设有用以供紧固件安装的安装孔,以与侧墙3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如图12所示,第二过渡板1223的宽度小于第一过渡板1221的宽度,使得第二连接板1224位于第一连接板1222的内侧,位于基部121的腹板1211的外侧。第一过渡板1221的上表面可以支撑连接件8的下端。

较优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第一连接板1222的高度H1大致为第二过渡板1223的宽度L2的2倍,即H1/L2≈2,满足底架1与侧墙3连接的需求,保证底架1与侧墙3连接处的强度。

参阅图13,进一步地,底架边梁12上还设有边梁加强筋板123,边梁加强筋板123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222内表面,并沿第一连接板122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增加底架边梁12的强度与刚度。边梁加强筋板123与第一连接板1222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边梁加强筋板123呈槽型结构,其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凸台1231,与此相应地,第一连接板1222上设置定位孔,通过定位凸台1231与定位孔的配合使边梁加强筋板123快速定位至第一连接板1222上,便于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边梁加强筋板123的截面并不限于为槽型,亦可呈L型等结构,定位结构设置在边梁加强筋板123与第一连接板1222相连接的结合面上,同样可实现快速定位连接的功能。

参阅图15,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同样包括基部121和连接部122,基部121和结构与图12所示意的结构相同,与图12所示的结构相区别的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的第二连接板1224从第二过渡板1223的内端竖直向下延伸,第二连接板1224与第一连接板1222相对,两者在同一高度上。此时,同样地,第一连接板1222的外表面为底架边梁12的第一连接面,用以与侧墙3直接连接;第二连接板1224的内表面为底架边梁12的第二连接面,用以与连接件8连接。较优地,第二连接板1224下端与第一过渡板1221焊接固定,增加连接部122的强度和刚度。在该结构中,底架边梁12上可省去边梁加强筋板123,减轻重量。

根据上述的底架边梁12的结构,参阅图16和图17,底架1与侧墙3通过连接件8组装时,侧墙3垂直于底架1,侧墙3的下边框32从底架边梁12的外侧贴合底架边梁12,下边框32下端的内表面与底架边梁12的第一连接板1222的外表面贴合,并通过紧固件93连接固定。侧墙3与底架1形成直角结构,连接件8从直角结构的内侧(亦可认为是交换箱体的内侧)分别连接侧墙3和底架1。连接件8上端和下端各设有一排连接孔,连接件8上端的外表面贴合下边框32上端的内表面,并通过紧固件91连接固定。连接件8下端的外表面贴合底架边梁12的第二连接板1224的内表面,并通过紧固件92连接固定。侧墙3、底架1及连接件8均通过紧固件形成可拆卸式的连接,安装方便,侧墙3、底架1及连接件8单独运输至目的地后可方便地组装成型。

较优地,在本实施例中,前端梁13和底边边梁12采用相同的结构形状,底架1与前墙2的连接即可同样采用底架1与侧墙3的连接方式。前端梁13的结构可参照上文底架边梁12的介绍,此处不再重复介绍。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