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17211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该装置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底部连接梁、设置在每个所述底梁上的两个立柱、第一制动组件、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一固定压梁、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其中,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一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二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二制动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通过控制皮带展放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进而有效控制皮带的运行速度。
【专利说明】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斜巷皮带运输系统是大型煤矿的主要提升装置。其中,斜巷皮带运输系统中的皮带机用于放置皮带,其主要包括机头、机尾和中间架。具体的,皮带的展放是从机头至机尾,利用皮带自身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下滑力,从上往下展放。另外,该皮带的展放需要是在机头、机尾和中间架安装完成之后进行。
[0003]但是,由于皮带的重量通常都为上百吨,因此,皮带展放时受重力作用产生的下滑力非常大,从而使得皮带的运行速度逐步加快且无法控制,进而容易造成皮带机的损坏,甚至造成不安全事故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皮带制动装置和系统,通过控制皮带展放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进而有效控制皮带的运行速度。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皮带制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底部连接梁、设置在每个所述底梁上的两个立柱、第一制动组件、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一固定压梁、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其中,
[0006]所述底部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梁垂直连接;
[0007]所述立柱的一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底梁连接,且垂直于两个所述底梁所在的水平面;
[0008]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一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移动顶梁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器上,且平行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一制动器放置于所述底部连接梁上;
[0009]所述第一固定压梁平行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所述第一移动顶梁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之间放置下皮带;
[0010]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二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移动顶梁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器上,且平行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二制动器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上;
[0011]所述第二固定压梁平行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所述第二移动顶梁和所述第二固定压梁之间放置上皮带。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为盘形制动器,且所述盘形制动器包括:壳体、活塞和弹簧件;其中,
[0013]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 ;
[0014]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顶、活塞头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活塞顶和所述活塞头,且穿设于所述开口中的活塞杆;
[0015]所述活塞头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所述上腔的侧壁上连接进回油管,所述进回油管一端连接电动泵;
[0016]所述弹簧件设置于所述下腔内。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连接梁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圆环,所述盘形制动器的底端位于所述圆环内。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梁和所述立柱连接的斜撑
M
ο
[00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皮带制动系统,包括:机头、机尾、中间架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皮带制动装置。
[0020]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底部连接梁、设置在每个底梁上的四个立柱、第一制动组件、连接立柱的第一固定压梁、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通过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分别控制第一移动顶梁和第二移动顶梁上下移动,以改变第一移动顶梁和第一固定压梁以及第二移动顶梁和第二固定压梁之间的压力,放置在第一固定压梁和第一移动顶梁之间的下皮带和放置在第二固定压梁和第二移动顶梁之间的上皮带受到的摩擦力随之改变,从而有效控制上、下皮带的运行速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侧视图;
[0024]图3为盘形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1、底部连接梁2、设置在每个底梁上的两个立柱3、第一制动组件、连接每个立柱3的第一固定压梁4、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每个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5。其中,底部连接梁2的两端分别与底梁I垂直连接,立柱3的一端与其对应的底梁I连接,且垂直于两个底梁I所在的水平面。第一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顶梁7和至少一个能控制第一移动梁7上下移动的第一制动器6,该第一制动器6放置于底部连接梁2上,第一移动顶梁7放置在第一制动器6上,且平行于底部连接梁2。第一固定压梁4平行位于第一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第一移动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之间放置下皮带。第二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顶梁9和至少一个能控制第二移动顶梁9上下移动的第二制动器8,第二制动器8放置在第一固定压梁4上,第二移动顶梁9放置在第二制动器8上,且平行于底部连接梁2。第二固定压梁5平行位于第二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第二移动顶梁9和第二固定压梁5之间放置上皮带。
[0028]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底梁I和立柱3的加工材料可以为40号工字钢,第一固定压梁4、第二固定压梁5、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二移动顶梁9的加工材料可以为40号工H钢,各部件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一制动器6和第二制动器8可采用同种类型的制动器,也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制动器,本发明中并不以此为限。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底梁I有2根(图1中只示出I根),立柱3 —共有4根(图1中只示出2根),在每个底梁I的中间部位设置有2根立柱3。
[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皮带制动装置中可以同时展放上、下两根皮带,上皮带从第二固定压梁5和第二移动顶梁9之间通过,下皮带从第一固定压梁4和第一移动顶梁7之间通过。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以皮带为例,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皮带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当下皮带的展放速度过慢时,第一制动器6控制第一移动顶梁7向下移动,使得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之间的压力变小,穿设在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之间的下皮带受到的摩擦力也随之减小,因而下皮带展放速度加快;当下皮带的展放速度过快时,第一制动器6控制第一移动顶梁7向上移动,使得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之间的压力变大,穿设在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之间的下皮带受到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因而皮带展放速度减缓。
[003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皮带制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制动器6和至少一个第二制动器8,图2中分别示出了四个第一制动器6和四个第二制动器8,但本发明中并不以此为限。
[0032]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1、底部连接梁2、设置在每个底梁上的四个立柱3、第一制动组件、连接立柱3的第一固定压梁4、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5,通过第一制动器6和第二制动器8分别控制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二移动顶梁9上下移动,以改变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以及第二移动顶梁9和第二固定压梁5之间的压力,使得放置的第一固定压梁4和第一移动顶梁7之间的下皮带和放置在第二固定压梁5和第二移动顶梁9之间的上皮带受到的摩擦力随之改变,从而有效控制上、下皮带的运行速度。
[003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第一制动器6和第二制动器8可以为盘形制动器。
[003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图3为盘形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盘形制动器包括:壳体11、活塞和弹簧件12。其中,壳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活塞包括活塞顶13、活塞头15以及两纟而分别连接活塞顶13和活塞头15,且芽设于开口中的活塞杆14。活塞头15将壳体11的内腔分为上腔16和下腔17,上腔16的侧壁上连接进回油管18,进回油管18 —端连接电动泵(图中未示出),弹簧件12设置于下腔17内。
[0035]本实施例中,盘形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液压油经进回油管18进入上腔16,对活塞头15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致使活塞整体向下移动,弹簧件12被压缩,随着液压油的增加,弹簧件12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当进回油管18停止流入液压油时,弹簧件12释放压力,推动活塞头15使得活塞整体向上移动,液压油经进回油管18流出。放置在盘形制动器活塞顶13上的第一移动顶梁7或者第二移动顶梁9,随着盘形制动器活塞的上下移动而移动,从而改变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以及第二移动顶梁9和第二固定压梁5之间的压力,使得皮带受到的摩擦力发生变化,进而控制皮带展放中的运行速度。
[0036]另外,电动泵和进回油管18连接,用于控制进入盘形制动器上腔16中的液压油的油量,从而控制弹簧件12受到的压力,最终达到控制皮带运行速度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其它的设备来控制弹簧件12受到的压力,如通过气压装置来控制上腔16中的气体压强等,本实用新型中并不以此为限。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制动器还可以使用其它类型和功能的制动器,如液压千斤顶、气压千斤顶等,本实用新型中并不以此为限。
[0038]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通过进入盘形制动器上腔16中的液压油的油量来改变弹簧件12受到的压力,推动活塞上下移动,以使放置在盘形制动器活塞顶13上的第一移动顶梁7或者第二移动顶梁9,随着盘形制动器活塞的上下移动而移动,从而改变第一移动顶梁7和第一固定压梁4以及第二移动顶梁9和第二固定压梁5之间的压力,使得放置的第一固定压梁4和第一移动顶梁7之间的下皮带和放置在第二固定压梁5和第二移动顶梁9之间的上皮带受到的摩擦力随之改变,进而控制皮带展放中的运行速度。
[003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皮带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底部连接梁2和第一固定压梁4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圆环31,盘形制动器的底端位于圆环31内。
[0040]本实施例中,盘形制动器位于圆环内,使得盘形制动器的位置不能移动,保证了制动组件的稳固性。
[0041]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该装置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底梁I和立柱3连接的斜撑梁32,本实施例中应该有4根斜撑梁32,使得皮带制动装置更加稳固。
[0042]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一种皮带制动系统,包括:机头、机尾、中间架和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皮带制动装置。
[0043]本实施例提供的皮带制动系统通过皮带制动装置中的制动器控制第一移动顶梁和第二移动顶梁上下移动,以改变第一移动顶梁和第一固定压梁以及第二移动顶梁和第二固定压梁之间的压力,使得通过移动顶梁和固定压梁之间的皮带受到的摩擦力随之改变,从而有效控制皮带的运行速度,进而保护皮带机不被损坏,减少了不安全事故。
[00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皮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底梁、底部连接梁、设置在每个所述底梁上的两个立柱、第一制动组件、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一固定压梁、第二制动组件和连接每个所述立柱的第二固定压梁;其中, 所述底部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底梁垂直连接; 所述立柱的一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底梁连接,且垂直于两个所述底梁所在的水平面; 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一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移动顶梁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器上,且平行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一制动器放置于所述底部连接梁上; 所述第一固定压梁平行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所述第一移动顶梁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之间放置下皮带; 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能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顶梁和至少一个能控制所述第二移动顶梁上下移动的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移动顶梁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器上,且平行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二制动器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上; 所述第二固定压梁平行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组件上方,以实现在所述第二移动顶梁和所述第二固定压梁之间放置上皮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为盘形制动器,且所述盘形制动器包括:壳体、活塞和弹簧件;其中,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 ; 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顶、活塞头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活塞顶和所述活塞头,且穿设于所述开口中的活塞杆; 所述活塞头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所述上腔的侧壁上连接进回油管,所述进回油管一端连接电动泵; 所述弹簧件设置于所述下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连接梁和所述第一固定压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圆环,所述盘形制动器的底端位于所述圆环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梁和所述立柱连接的斜撑梁。
5.一种皮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头、机尾、中间架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皮带制动装置。
【文档编号】B65G23/26GK204110794SQ201420525047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2日
【发明者】冯旭东, 李强, 张玉祥 申请人: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