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3882发布日期:2018-09-28 17:5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特别涉及具备减少制动力解除时产生的碰撞声的缓冲部件的电梯及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具备:衬套,其设置成与同曳引机的旋转轴一起旋转的制动环的制动面分离或接触;可动铁芯,其与衬套连结并支承衬套;电磁铁,其由励磁时吸引可动铁芯而使衬套从制动面分离的电磁线圈及磁铁芯构成;螺旋弹簧,其在电磁铁的非励磁状态时向制动面推压衬套;以及缓冲部件,其设置于磁铁芯,当电磁铁励磁时吸收可动铁芯与磁铁芯抵接时的冲击从而减小碰撞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91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中,当电磁铁励磁时,缓冲部件利用电磁铁的磁吸引力而被加压夹持在可动铁芯与磁铁芯之间。因此,存在促进了缓冲部件弹性劣化的课题。而且,缓冲部件的复原力(反作用力)与螺旋弹簧的复原力一同作用,使得可动铁芯从磁铁芯分离,因此还存在使衬套从制动面分离的电磁线圈的保持电流增大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如下这样的电梯及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当制动力解除时,使缓冲部件介于电枢与电磁场部之间来减小碰撞声,并且当轿厢行进时,使电枢与电磁场部抵接,抑制缓冲部件弹性劣化,且减小电磁线圈的保持电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具备:制动部件,其被配置成与旋转体的制动面对置;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电枢,其与所述制动部件连结,被配置成能够沿使所述制动部件与所述制动面接触或分离的方向往复移动;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电磁场部,其具有电磁线圈,在所述电磁线圈被励磁时吸引所述电枢,使所述制动部件从所述制动面离开;施力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电磁场部与所述电枢之间,当所述电磁线圈未被励磁时,对所述电枢向离开所述电磁场部的方向施力,使所述制动部件与所述制动面抵接;缓冲部件,其在所述电磁线圈被励磁时,缓和所述电枢与所述电磁场部的碰撞;抵接板,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缓冲部件相对,构成为能够在工作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工作位置处,当所述电磁线圈被励磁时,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缓冲部件抵接而在所述电枢与所述电磁场部之间确保间隙,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所述电枢与所述电磁场部接触;以及抵接板驱动机构,其将所述抵接板约束在所述工作位置,或解除所述抵接板在所述工作位置的约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电磁线圈被励磁时,抵接板驱动机构将抵接板约束在工作位置。因此,抵接板与缓冲部件抵接,确保了电枢与电磁场部之间的间隙,减小了电枢与电磁场部的碰撞声。并且,抵接驱动机构解除抵接板在工作位置的约束,因此电枢利用电磁线圈的磁吸引力与电磁场部抵接。此时,抵接板移动至避让位置,电磁线圈的磁吸引力产生的加压力不作用于缓冲部件。由此,抑制了缓冲部件的弹性劣化。并且,能够减小电磁线圈的保持电流,因此减少了曳引机制动器的电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施加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解除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箭头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施加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解除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采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及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施加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解除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IV箭头观察的剖视图。

图1中,作为驱动装置的曳引机2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主索3卷绕在曳引机2的绳轮2a上并在井道1内垂下。并且,轿厢4与主索3的一端连结,对重5与主索的另一端部连结,悬挂在井道1内。曳引机2被驱动,轿厢4和对重5被轿厢用导轨6和对重用导轨(未图示)引导而在井道1内升降。并且,安装于曳引机2上的曳引机制动器10(未图示)工作,轿厢4保持静止。

接着,参照图2至图4,说明曳引机制动器10的结构。

曳引机制动器10由以下部分构成:电枢11,其由磁性材料制成;衬套12,其是与电枢11连结的制动部件;电磁场部13,其由磁性材料制成,以与电枢11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电枢11的内周侧;电磁线圈14,其安装于电磁场部13,被励磁而产生磁吸引力;施力部件15,其由压缩螺旋弹簧等构成,产生制动力;缓冲部件16,其吸收励磁时的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的碰撞导致的冲击,从而减小碰撞声;抵接板17,其以与缓冲部件16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电枢11上,并配置成能够在工作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工作位置处,在被励磁时,抵接板17与缓冲部件16抵接而在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确保间隙,在所述避让位置处,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接触;抵接板驱动机构20,其将抵接板17约束在工作位置或解除抵接板17在工作位置的约束;以及通电控制装置18。

电枢11以能够沿半径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电磁场部13。施力部件15配置在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对电枢11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电磁线圈14以包围施力部件15的方式安装于电磁场部13。另外,电枢11、电磁场部13、电磁线圈14及施力部件15构成电磁铁。

缓冲部件16由橡胶或塑料等弹性体构成,固定在电磁场部13的与电枢11相对的面上。

抵接板驱动机构20具备由头部21a和轴部21b构成的柱塞21以及柱塞线圈22。电枢11中,同轴地形成有向衬套12侧开口的柱塞容纳孔23和向电磁场部13侧开口的抵接板容纳孔24。柱塞容纳孔23与抵接板容纳孔24在轴心位置处经由贯通孔25连通。抵接板容纳孔24与缓冲部件16相对。

柱塞21使头部21a容纳于柱塞容纳孔23中,使轴部21b通过贯通孔25突出到抵接板容纳孔24中,从而柱塞21以能够沿与电枢11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电枢11中。并且,抵接板17固定在轴部21b的前端。而且,柱塞21构成为当头部21a与柱塞容纳孔23的底部抵接时,抵接板17与电枢11的电磁场部13侧的面共面。

关于这样构成的抵接板驱动机构20,当柱塞线圈22被通电时,产生使柱塞2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的驱动力。因此,柱塞2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直至头部21a与柱塞容纳孔23的底部抵接。由此,抵接板17位于与电枢11的电磁场部13侧的面共面的工作位置。并且,柱塞21向衬套12侧的移动被柱塞线圈22的驱动力阻止,抵接板17被约束在工作位置。

当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时,使柱塞2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的驱动力消失,柱塞21的约束、即抵接板17在工作位置的约束被解除。因此,抵接板17能够向衬套12侧移动,直至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抵接。此处,抵接板容纳孔24的深度与缓冲部件16的厚度相同,抵接板17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抵接的位置成为避让位置。

这样构成的曳引机制动器10被配置成,在作为与曳引机2的旋转轴连结的圆筒状的旋转体的制动环7的内周侧,衬套12与电枢11的往复移动联动地与制动环7的内周面即制动面7a接触或分离。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曳引机制动器10在图2和图3中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一对。并且,当电磁线圈14未被励磁时,电枢11利用施力部件15的作用力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衬套12抵靠制动面7a,对曳引机2施加制动,使轿厢4保持静止。

因此,当轿厢4的门被关闭且从电梯控制装置(未图示)发出制动力解除指令时,通电控制装置18向电磁线圈14通电。由此,电磁线圈14被励磁,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产生电磁吸引力,电枢11被电磁场部13吸引。并且,衬套12从制动面7a离开,解除了制动力。因此,绳轮2a能够旋转,曳引机2被驱动,轿厢4开始升降。

此外,通电控制装置18在对电磁线圈14通电的同时向柱塞线圈22通电。由此,柱塞线圈22被励磁,柱塞2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抵接板17被约束在工作位置。因此,在被电磁场部13吸引而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的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之前,抵接板17与缓冲部件16抵接,从而避免了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的碰撞。

并且,在轿厢4开始升降后,电梯控制装置检测到轿厢4的行进时,发出柱塞约束解除信号。通电控制装置18接收到柱塞约束解除信号时,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由此,解除了抵接板17在工作位置的约束。因此,利用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的磁吸引力,电枢1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与电磁场部13抵接。另一方面,抵接板17与电枢11向电磁场部13侧的移动联动,被缓冲部件16推压,从而在抵接板容纳孔24内向底部侧移动。并且,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抵接板17移动至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接触的避让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1,同时向电磁线圈14和柱塞线圈22通电,将抵接板17移动、约束至工作位置,因此在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碰撞之前,抵接板17与缓冲部件16抵接。因此,避免了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的碰撞,同时吸收了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的冲击,减小了此时的动作音(碰撞声)。

此外,在轿厢4开始升降后,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因此在轿厢4行进过程中,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没有来自缓冲部件16的反作用力。因此,在轿厢4行进过程中,缓冲部件16未被加压夹持,因此能够防止缓冲部件16弹性劣化。

此外,在制动力解除动作中,除了向电磁线圈14通电,还必须向柱塞线圈22通电,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比,曳引机制动器10的电力消耗增大。但是,在轿厢4行进过程中,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没有来自缓冲部件16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减小将电枢11吸引保持在电磁场部13上的吸引力。即,在轿厢4行进过程中,能够减小向电磁线圈14通电的电流(保持电流)。并且,曳引机制动器10的电力消耗中,轿厢4行进过程中的电磁线圈14的保持电流占据大半,因此结果实现了曳引机制动器10的节能化。

实施方式2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施加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制动器在解除制动力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5和图6中,缓冲部件16固定在电枢11的与电磁场部13相对的面上。电磁场部13中,同轴地形成有向与电枢11相反的一侧开口的柱塞容纳孔23和向电枢11侧开口的抵接板容纳孔24。柱塞容纳孔23与抵接板容纳孔24在轴心位置处经由贯通孔25连通。抵接板容纳孔24与缓冲部件16相对。

柱塞21使头部21a容纳于柱塞容纳孔23中,使轴部21b通过贯通孔25突出到抵接板容纳孔24中,从而柱塞21以能够沿与电枢11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电磁场部13中。并且,抵接板17固定在轴部21b的前端。而且,柱塞21构成为当头部21a与柱塞容纳孔23的底部抵接时,抵接板17与电磁场部13的电枢11侧的面共面。

关于这样构成的抵接板驱动机构20,当柱塞线圈22被通电时,产生使柱塞21向电枢11侧移动的驱动力。因此,柱塞21向电枢11侧移动直至头部21a与柱塞容纳孔23的底部抵接。由此,抵接板17位于与电磁场部13的电枢11侧的面共面的工作位置。并且,柱塞21向与电枢11相反一侧的移动被柱塞线圈22的驱动力阻止,抵接板17被约束在工作位置。

当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时,使柱塞21向电枢11侧移动的驱动力消失,柱塞21的约束、即抵接板17在工作位置的约束被解除。因此,抵接板17能够向与电枢11相反的一侧移动,直至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抵接。此处,抵接板容纳孔24的深度与缓冲部件16的厚度相同,抵接板17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抵接的位置成为避让位置。

这样构成的曳引机制动器10A除了缓冲部件16配置于电枢11、且抵接板17和抵接板驱动机构20配置于电磁场部13这一点以外,其他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在该曳引机制动器10A中同样地,当轿厢4的门关闭,从电梯控制装置发出制动力解除指令时,通电控制装置18向电磁线圈14通电。由此,电磁线圈14被励磁,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产生电磁吸引力,电枢11被电磁场部13吸引。并且,衬套12从制动面7a离开,解除了制动力。因此,绳轮2a能够旋转,曳引机2被驱动,轿厢4开始升降。

此外,通电控制装置18在对电磁线圈14通电的同时向柱塞线圈22通电。由此,柱塞线圈22被励磁,柱塞21向电枢11侧移动,抵接板17被约束在工作位置。因此,在被电磁场部13吸引而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的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之前,抵接板17与缓冲部件16抵接,从而避免了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的碰撞。

并且,在轿厢4开始升降后,电梯控制装置检测到轿厢4的行进时,发出柱塞约束解除信号。通电控制装置18接收到柱塞约束解除信号时,停止向柱塞线圈22通电。由此,解除了抵接板17在工作位置的约束。因此,利用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之间的磁吸引力,电枢11向电磁场部13侧移动,与电磁场部13抵接。另一方面,抵接板17与电枢11向电磁场部13侧的移动联动,被缓冲部件16推压,从而在抵接板容纳孔24内向底部侧移动。并且,电枢11与电磁场部13抵接,抵接板17移动至与抵接板容纳孔24的底部接触的避让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停止向柱塞线圈通电,解除抵接板在工作位置的约束,与电枢接触电磁场部的动作联动地,抵接板从工作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但是,还可以将复位弹簧配置在柱塞的头部与柱塞容纳孔的底部之间,当解除抵接板在工作位置的约束后,利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柱塞移动,使得抵接板从工作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抵接板容纳孔形成为与抵接板的厚度相同的深度,但抵接板容纳孔的深度只要在抵接板的厚度以上即可。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抵接板与电枢或电磁场部的面共面的位置作为工作位置,但抵接板的工作位置不限于与电枢或电磁场部的面共面的位置。即,只要将抵接板的与缓冲部件抵接的位置(工作位置)设定为,使得在制动力解除时能够确保电枢与电磁场部之间的间隙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