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巾密封盖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2192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湿巾密封盖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湿巾密封盖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的湿巾包装方式,为了避免在开封后袋体内的水分因蒸发而逸散,通常会在袋体开口处贴设一种可重复黏贴的黏贴标签,在取用湿巾时将该黏贴标签撕开,取用后再将该黏贴标签贴回,然而,黏贴标签本身是软性可挠的材质,而且袋体本身也是软质而形状不固定,因此黏贴标签在贴回袋体时,常会因为袋体的表面不平整而无法达到伏贴袋体表面来密封开口的效果,进而无法达到气密的效果,因此顶多仅能防止灰尘而已;此外,袋体供手指进出取湿巾的开口大,会大面积直接接触到外部空气,而使得袋体内部的水分由此而逸散,黏贴标签在使用多次后,常会沾附湿巾水份,灰尘或毛发而使黏性减弱或丧失,进而失去了黏贴效果。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中国台湾公告第535555号专利,揭露了在盖体开口处黏贴一扣盖盖体,因须涵盖整体可重复黏贴的黏贴标签,因而难有气密度可言,仅能提供防尘功能,其所揭露的技术可避免黏贴标签失去黏性而丧失密封效果的缺点。然而,其在取用湿巾时,袋体的开口会大面积直接接触到外部空气,而使得袋体内部的水分由此而逸散,每次使用仍然会有水分蒸发,而时间一久就有干掉的问题。

中国台湾发明第I461335号专利,为本案发明人所设计的密封结构,其主要揭露了一盖体组合、一上定位件以及一下定位件,藉由这三个元件的组合关系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保持袋体或箱体内的水分不向外逸散,进而维持湿巾的湿润性。然而,本案发明人认为此案的组装方式需要与箱体结合,组装上常受限支撑外箱厚度等困扰,且中途湿巾退落内部无法恢复,所以还不够方便,而且气密效果也仍有改善空间,因此更进一步的研究出更为理想的密封盖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湿巾密封盖构造,其可达到组装方便的效果。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湿巾密封盖构造,其可达到更好的气密效果,使容纳湿巾的容器内的水分更不容易向外逸散。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湿巾密封盖构造,包含有:一基环,具有呈环状的一立壁,以及由该立壁底缘向外水平延伸且呈环形的一肩部,该立壁的外壁面设有一外固定部,该立壁的内壁面设有一内固定部;一爪盘,具有一外环部,以及由该外环部的内缘向中央延伸的多个爪体,各该爪体之间相隔预定距离,该外环部的外壁面设有一爪盘固定部,该爪盘固定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该内固定部,而使得该爪盘位于该基环内;以及一盖体组合,具有一盖体以及一套环,该盖体与该套环之间以一可挠件连接,该套环套设于该立壁而位于该外固定部与该肩部之间,该盖体具有一盖板以及沿该盖板周缘垂直延伸的一盖壁,该盖壁的内缘设有一盖固定部,该盖体以盖板朝上而盖壁朝下的方向以可移除的方式向下盖设于该立壁顶缘,并使该盖固定部固定于该外固定部;其中,该盖体的盖板底面向下形成一环状内壁,且于该环状内壁的底段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一底斜面,该立壁的顶段形成有预定高度的一顶斜面而对应于该盖体内壁的底斜面;于该盖体盖设于该基环时,该环状内壁的底斜面抵住该立壁的顶斜面。

藉此,可达到组装方便的效果。且具有较现有密封盖结构更好的气密效果,使容纳湿巾的容器内的水分更不容易向外逸散。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5为沿图4中5-5剖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爆炸图,显示盖体与基环分开的状态;

图7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8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湿巾密封盖构造

11基环 12立壁 121外固定部

122内固定部 126顶斜面 14肩部

21爪盘 22外环部 222爪盘固定部

24爪体 31盖体组合 32盖体

321盖板 322盖壁 323盖固定部

325环状内壁 326底斜面 34套环

36可挠件

91容器 99湿巾

11’基环 14’肩部 91’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其中: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湿巾密封盖构造10,主要由一基环11、一爪盘21以及一盖体组合31所组成,其中:

该基环11、具有呈环状的一立壁12,以及由该立壁12底缘向外水平延伸且呈环形的一肩部14,该立壁12的外壁面设有一外固定部121,该立壁12的内壁面设有一内固定部122。于本实施例中,该外固定部121为由该立壁12的外壁面一体向外形成的多个沿着壁面斜向延伸的凸肋;该内固定部122则为由该立壁12的内壁面一体向内形成的多个沿着壁面斜向延伸的凸肋。

该爪盘21,具有一外环部22,以及由该外环部22的内缘向中央延伸的多个爪体24,各该爪体24之间相隔预定距离,该外环部22的外壁面设有一爪盘固定部222,该爪盘固定部222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该内固定部122,而使得该爪盘21位于该基环11内。于本实施例中,该爪盘固定部222为由该爪盘21的外环部22的外壁面一体向外形成的多个沿着壁面斜向延伸的凸肋。

该盖体组合31,具有一盖体32以及一套环34,该盖体32与该套环34之间以一可挠件36连接,该盖体32套设于该立壁12而位于该外固定部121与该肩部14之间,该盖体32具有一盖板321以及沿该盖板321周缘垂直延伸的一盖壁322,该盖壁322的内缘设有一盖固定部323,该盖体32以盖板321朝上而盖壁322朝下的方向以可移除的方式向下盖设于该立壁12顶缘,并使该盖固定部323固定于该外固定部121。于本实施例中,该盖体32、该套环34以及该可挠件36一体成形;该盖固定部323为由该盖壁322的内壁面一体向内形成的多个沿着壁面斜向延伸的凸肋;该套环34以可转动的方式套设于该立壁1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套环34的内径大于该立壁12的外径,如此一来才能确保该套环34可以套设于该立壁12;又,该套环34的内径小于该外固定部121的多个凸肋所联合形成的外径,藉此,该套环34在套设于该立壁12时可强迫该套环34跨过该外固定部121而位于该外固定部121与该肩部14之间,并且受到该外固定部121的外径大于该套环34的关系而达到限制该套环34不会脱离的效果。

其中,该盖体32的盖板321底面向下形成一环状内壁325,且于该环状内壁325的底段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一底斜面326,该立壁12的顶段形成有预定高度的一顶斜面126而对应于该盖体32内壁的底斜面326。于该盖体32盖设于该基环11时,该环状内壁325的底斜面326抵位该立壁12的顶斜面126。于本实施例中,该环状内壁325的底斜面326位于该环状内壁325的外侧;该立壁12的顶斜面126位于该立壁12的内侧,且该环状内壁325的内径小于该立壁12的口径。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的架构,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在使用前,须先将该基环11设置于一容器91上,而该容器91内即设置有可供连续抽取的湿巾99,该容器91可为软性袋体或是硬质壳体,于本案中以硬质壳体为例。在设置上,可以使用黏贴的方式将该基环11的肩部14底部贴设于该容器91表面并对正于容器91的开口(图中未示)。接着,将该容器91内的湿巾99自该开口拉出预定长度并使其通过该爪盘21的爪体24之间而留置在该爪盘21上,并将该爪盘21藉由该爪盘固定部222固定于该内固定部122,以及将该套环34套置于该立壁12且位于该肩部14与该外固定部121之间;使用者可以用强迫方式来使该套环34通过该外固定部121;而该爪盘21,则藉由该内固定部122与该爪盘固定部222的斜向延伸凸肋的关系,而可以藉由旋转该爪盘21来固定于该基环11内。最后,将该盖体32盖置于该基环11的该立壁12,藉由该外固定部121与该盖固定部323的斜向延伸凸肋的关系,而可以藉由旋转该盖体32来固定于该立壁12,在此同时,留置于该爪盘21上的湿巾99即被保存在该盖体32与该基环11之间的空间内而受到该爪盘21的夹持,该盖体32的底斜面326抵住于该立壁12的顶斜面126,而可以藉由两个斜面相抵的关系来形成良好的气密效果,藉此可确保留置于该爪盘21上的湿巾99的水分不会向外逸散,也可确保该容器91内的水分不会由其开口向外逸散。

当使用者欲取用湿巾99时,只需要旋转该盖体32来将该盖体32自该基环11移除,接着将留置于该爪盘21上的该湿巾99抽出,其后续的湿巾99即会伸入至该等爪体24之间而被抓住,此被抓住的力道足以使得这张后续的湿巾99与前张湿巾99断开,最后再将该盖体32盖回该基环11并旋紧,即完成使用。

说明至此可知,本发明在组装上甚为方便,其只需要将该基环11贴置于容器91表面并对正开口,该爪盘21及该盖体组合31均可直接在外部完成组装,较现有技术在组装上更为方便。

此外,藉由该底斜面326与该顶斜面126的相抵关系,可形成相当好的气密效果,这样可使该容器91内的水分更不容易向外逸散。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该环状内壁325的底斜面326位于该环状内壁325的外侧,且该立壁12的顶斜面126位于该立壁12的内侧为例来说明两个斜面相抵的气密结构,然而,此仅为举例而已,并非为了限制本案的专利范围。事实上前述结构亦可调整为:该环状内壁325的底斜面326是位于该环状内壁325的内侧,而该立壁12的顶斜面126位于该立壁12的外侧,在调整该基环11的立壁12内径以及该盖体32的环状内壁325内径后,同样可以使该底斜面326抵住于该顶斜面126,而达到类似的气密效果。

此外,该盖体32与该立壁12的关系,亦可进一步设计为:于该盖体32盖设于该基环11时,该立壁12的顶缘抵住于该盖板321底面。此设计亦显示于本案的图5中。藉此,该立壁12的顶缘抵住于该盖板321底面可以形成另外一种气密效果,搭配该底斜面326抵住于该顶斜面126的气密效果,则可形成双重的气密效果,而可以更有效的防止该容器91内的水气逸散。

请再参阅图8,本发明的该基环11’,亦可以和该容器91’一体成形,例如,都为塑胶材质时可以一体射出成形。在实施上可以使该肩部14’与该容器91’一体成形,由于一体成形难以表现出其边界,因此在图8中以断开线表示该肩部14’的位置。藉此,在组装上由于不需要再将该基环11’固定于该容器91’,因此可具有更为方便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