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传送设备及其更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878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乘客传送设备及其更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过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电动道路)等中的支承角铁部构造的设置来实现更新(改装)时的抗震性提高的乘客传送设备及其更新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进行撤除乘客传送设备中的老化的已设产品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设产品的更新的方法的公知技术,举出利用已设主体框(已设桁架)而设置的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上的限制较少、且以良好的作业性实现更新的“乘客传送设备”(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7461号公报

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于,在更新乘客传送设备时不撤除已设桁架而将其留下,在已设桁架内设置新设乘客传送设备的新设桁架,由于支承角铁(承受梁)与建筑物的地板(建筑物梁)之间的卡合量为与已设乘客传送设备的情况相同的尺寸(桁架的卡合量为相同的尺寸),因此,虽然作业性提高,但存在无法实现近来的建筑物所要求的抗震性的提高(强化)这样的问题。

即,在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时,以最近的大地震为契机而相对于新设产品要求抗震性的提高,因此期望的是,至少使支承角铁与建筑物的地板之间的卡合量(桁架的卡合量)大于已设产品的卡合量,即使在因地震产生的振动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并使建筑梁间尺寸伸长得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桁架落下,从而实现抗震性的提高对策。

对此,已经提出有在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时对支承角铁部构造进行设置而增大桁架的卡合量的技术,例如已知有如下技术:在使用设于桁架的 终端部并且经由间隔件(distance piece)载置于建筑承受台的支承角铁以外,使用用于增大与建筑承受台之间的卡合量的延长构件,在支承角铁上通过焊接等结合延长构件的基础上,在建筑承受台上经由间隔件来载置支承角铁以及延长构件。另外,也知晓有如下的支承角铁部构造:为了加强支承角铁与延长构件的结合强度,将支承角铁以及延长构件安装于加强板,将加强板设置于外表面侧。这样的支承角铁部构造虽不是文献公知的发明,但是通常应用的构造。

然而,在为了更新时的抗震性提高而采用了在支承角铁以外使用延长构件的支承角铁部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在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时向支承角铁结合延长构件而设置在尺寸方面增大桁架的卡合量的结构,因此,在不少情况下也需要扩大建筑承受台,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除去建筑物的地板的一部分的追加施工,存在无论对施工方面还是顾客方面而言在工时、成本方面成为负担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及其更新方法,不需要建筑物侧的特别的追加施工,通过支承角铁部构造的设置就能够简单地延长桁架的卡合量,且有效提高更新时的抗震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在桁架的两方的终端部具备支承角铁,并且借助该支承角铁在建筑物的一方的地板与另一方的地板之间架设该桁架,其特征在于,在撤除已设产品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设产品的更新时,应用如下的支承角铁部构造:向支承角铁结合延长构件以便在尺寸方面增大桁架的卡合量,并且在建筑物的建筑承受台上夹设隆起台而载置该支承角铁以及该延长构件,该隆起台在比地板的装饰面高的位置处对该支承角铁以及该延长构件进行支承。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方法,在该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方法中以如下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为对象,用来撤除已设产品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设产品,该 乘客传送设备在桁架的两方的终端部具备支承角铁,并且借助该支承角铁在建筑物的一方的地板与另一方的地板之间架设有该桁架,其特征在于,在更新时应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采用如下的构造:向支承角铁结合延长构件以便在尺寸方面增大桁架的卡合量,并且在建筑物的建筑承受台上夹设隆起台而载置该支承角铁以及该延长构件,该隆起台在比地板的装饰面高的位置处对该支承角铁以及该延长构件进行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不需要建筑物侧的特别的追加施工,通过支承角铁部构造的设置就能够简单地延长桁架的卡合量,使更新时的抗震性提高变得有效。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面方向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一例、即自动扶梯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将在图1所示的自动扶梯的更新时应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局部剖开而从侧面方向表示的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支承角铁部构造因地震产生的振动发生变动后的样子局部剖开而从侧面方向表示的图,(a)是支承角铁部构造向离开建筑物的方向移动的样子的图,(b)是支承角铁部构造向接近建筑物的方向移动的样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自动扶梯

2 桁架

2a 下部水平部

2b 上部水平部

2c 倾斜部

3 下部支承角铁

3a 延长构件

4 上部支承角铁

5 梯级(台阶)

6 栏干

7 隆起台

7a 支承部

8 加强板

F1 下层地板

F1a 下层建筑承受台

F1b 装饰面

F2 上层地板

F2a 上层建筑承受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出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及其更新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1是从侧面方向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一例、即自动扶梯1的简要结构的图。

参照图1,该自动扶梯1具备架设于建筑物的下层地板F1与上层地板F2之间的桁架2,该桁架2包括向下层地板F1延伸的下部水平部2a、向上层地板F2延伸的上部水平部2b、以及形成在下部水平部2a与上部水平部2b之间的倾斜部2c而成。在桁架2上设有成为构成部件的、相互连结而在乘降口间循环移动的多个梯级(台阶)5以及在这些梯级5的行进方向的两侧面竖立设置的栏干6等。此外,在下部水平部2a的终端部设有在下层地板F1的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上载置的下部支承角铁3,在上部水平部2b的终端部设有在上层地板F2的上层建筑承受台F2a上载置的上部支承角铁4,借助这些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而在成为建筑物的一方的地板的下层地板F1与成为另一方的地板的上层地板F2之间架设桁架2。

图2是将在该自动扶梯1的更新时应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局部剖开而 从侧面方向表示的图。

参照图2,该支承角铁部构造以建筑物的下层地板F1的下部支承角铁3为对象进行图示,在撤除已设产品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设产品的更新时,使用在公知技术中也采用的向下部支承角铁3结合延长构件3a的方法以便在尺寸方面增大桁架2的卡合量,为了提高此时的强度,采用如下构造:除了将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延长构件3a安装于在外表面侧设置的加强板8以外,在建筑物的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上,夹设有在比下层地板F1的装饰面F1b高的位置处支承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延长构件3a的隆起台7,从而载置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延长构件3a。另外,在此的隆起台7成为如下所述的形状:使比桁架2的增大后的卡合量的尺寸W1小的支承宽度尺寸W2的支承部7a与下部支承角铁3的同下层地板F1的装饰面F1b平行的片部(由水平延伸部与铅垂延伸部构成的下部支承角铁3的水平延伸部)中的靠近桁架2侧的内弯曲部(所谓内圆角部)的局部抵接。在此的隆起台7上表面中的靠近下部支承角铁3的内弯曲部的角部处以形成阶梯差的方式呈凸状地突出形成的支承部7a成为如下构造:其支承宽度尺寸W2比隆起台7主体的上表面尺寸小,并且支撑下部支承角铁3的靠近内弯曲部侧的部分的局部,因此能够减小在施加了包含发生地震时的振动等在内的外力时向桁架2作用的力矩。附带一提,对于建筑物的上层地板F2以及上层建筑承受台F2a的上部支承角铁4,也适用相同的支承角铁部构造。

总之,在实施例中,对自动扶梯1的更新时所应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下了功夫,使得在不需要除去建筑物地板这样的建筑物侧的特别的追加施工的情况下,就能够通过简易的方法简单地延长支承角铁(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的卡合量而实现更新时的抗震性提高。参照图2,具体而言,在自动扶梯1的更新时为了向下部支承角铁3高强度地结合延长构件3a而使用加强板8,在加强板8上以通过焊接等结合的方式安装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延长构件3a,以在已设自动扶梯(下部支承角铁3)的卡合量的尺寸W3的基础上加上延长构件3a的量而成为桁架2的卡合量的尺寸W1的方式增大卡合量。另外,在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上设置隆起台7,在隆起台7的较小的支承宽度尺寸W2的支承部7a上,载置与延长构 件3a结合的下部支承角铁3的靠近内弯曲部的局部。在此的隆起台7在向支承部7a上载置有下部支承角铁3的局部的状态下,在建筑物的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上,在比下层地板F1的装饰面F1b高的位置处支承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延长构件3a,因此不需要扩大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也不需要除去建筑物的下层地板F1的一部分就能够设置。另外,隆起台7的较小的支承宽度尺寸W2的支承部7a支承下部支承角铁3的靠近内弯曲部侧的部分,对于上部支承角铁4也适用左右对称的相同的支承构造,因此能够缩短承受自动扶梯1的常时负载的下支点(下部支承角铁3的支承位置)与上支点(上部支承角铁4的支承位置)之间的尺寸,由此能够减小施加外力时向桁架2作用的力矩,并且能够实现下部支承角铁3以及上部支承角铁4的薄型化。

在更新时采用这样的支承角铁部构造的自动扶梯1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通常状态下,延长构件3a以及下部支承角铁3的前端侧不与隆起台7的上表面抵接,仅使下部支承角铁3的根部侧的中途位置被隆起台7的支承部7a支承。与之相对地,在因地震产生的振动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且使建筑梁间尺寸伸长得比较大的情况下,下层地板F1以及下层建筑承受台F1a向图1以及图2中的左方向或右方向移动,但此时,隆起台7的支承部7a向下部支承角铁3的前端侧(包含延长构件3a)或者向下部支承角铁3的内弯曲部(内圆角)侧移动而维持对延长构件3a、下部支承角铁3的局部进行支承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桁架2落下,实现抗震性的提高。

图3是将所述支承角铁部构造因地震产生所带来的振动发生变动后的样子局部剖开而从侧面方向表示的图,图3(a)是支承角铁部构造向离开建筑物的方向移动的样子的图,图3(b)是支承角铁部构造向接近建筑物的方向移动的样子的图。

参照图3(a),在此相当于如下所述的情况:因地震产生的振动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且使建筑物的下层地板F1以及下层建筑承受台F1a朝左方向移动而使支承角铁部构造向离开建筑物的方向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成为如下所述的状态:隆起台7的支承部7a从图2所示的下部支承角铁3的与下层地板F1的装饰面F1b平行的片部中的大致中央位 置移动而支承延长构件3a的局部,支承状态得以维持而使桁架2不会落下。附带一提,图3(a)所示的支承角铁部构造的移动方式可以视为表示向离开建筑物的方向最大移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参照图3(b),在此相当于如下所述的情况:因地震产生的振动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且使建筑物的下层地板F1以及下层建筑承受台F1a朝右方向移动而使支承角铁部构造向接近建筑物的方向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成为如下所述的状态:隆起台7的支承部7a从图2所示的下部支承角铁3的与下层地板F1的装饰面F1b平行的片部中的大致中央位置移动而支承下部支承角铁3的内弯曲部(内圆角)侧附近,同样地,支承状态得以维持而使桁架2不会落下。附带一提,图3(b)所示的支承角铁部构造的移动方式可以视为表示向接近建筑物的方向最大移动的状态。当然,对于建筑物的上层地板F2以及上层建筑承受台F2a所涉及的上部支承角铁4,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支承角铁部构造,因此,即便假设了产生与图3(a)、图3(b)的情况相当的隆起台7的支承部7a的移动、但其样子各式各样的情况,也同样地,支承状态得以维持而使桁架2不会落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例的自动扶梯1,对更新时所采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进行设置,设为如下构造:为了增大桁架2的卡合量的尺寸W1而将支承角铁(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与延长构件3a安装于加强板8,并且在建筑物的建筑承受台(下层建筑承受台F1a、上层建筑承受台F2a)上夹设在比地板(下层地板F1、上层地板F2)的装饰面高的位置处对支承角铁(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以及延长构件3a进行支承的隆起台7,从而载置支承角铁(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以及延长构件3a,因此不需要除去建筑物地板这样的建筑物侧的特别的追加施工而通过支承角铁部构造的设置能够简单地延长桁架2的卡合量的尺寸W1,使更新时的抗震性提高变得有效,即使在因地震产生的振动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角、使建筑梁间尺寸伸长得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桁架2的落下。另外,在更新时能够缩短时间,以低成本设置新设产品,特别是在通常状态下由隆起台7的支承部7a对支承角铁(下部支承角铁3、上部支承角铁4)的靠近内弯曲部侧的部分的局部进 行支承,由此能够减小在施加了包含发生地震时的振动等在内的外力时向桁架2作用的力矩,因此,在这点上也确保机械强度而显著实现抗震性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除了实施例所说明的自动扶梯1以外,也能够以具有如下构造的自动人行道作为对象而同样地应用:桁架仅由水平部构成,并且多个梯级5的中途位置不成为梯级状而维持平坦状态并设置在相同层地板,因此不限于实施例所说明的朝向自动扶梯1的应用方式。

然而,作为上述的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技术主旨,换言之,也能够是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方法,其中,该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方法以在桁架的两方的终端部具备支承角铁、并且借助支承角铁在建筑物的一方的地板与另一方的地板之间架设有桁架的乘客传送设备为对象,用来撤除已设产品并在相同的场所设置新设产品。即,在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更新方法中,对于在更新时使用的支承角铁部构造,设为如下构造:向支承角铁结合延长构件以便在尺寸方面增大桁架的卡合量而,并且在建筑物的建筑承受台上夹设在比地板的装饰面高的位置处对支承角铁以及延长构件进行支承的隆起台7,从而载置支承角铁以及延长构件。另外,在支承角铁部构造中,设为使隆起台7的比桁架的卡合量小的支承宽度尺寸的支承部7a与支承角铁的同地板的装饰面平行的片部中的靠近桁架侧的内弯曲部(所谓内圆角)的局部抵接的状态。另外,在支承角铁部构造中,将支承角铁以及延长构件安装于加强板8并将加强板8设置在外表面侧,以加强支承角铁与延长构件的结合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