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539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升降通路内升降并运送人、货物的电梯。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拉绳式电梯为了修正轿厢的倾斜,将平衡配重设置于轿厢。然而,在轿厢的下部连接有将轿厢和控制部连接的尾绳、用于调整主绳索的张力的补偿绳索等悬挂构件。然后,尾绳、补偿绳索等悬挂构件从轿厢朝升降方向的下方垂下。

若轿厢进行升降移动,则从轿厢垂下的悬挂构件的长度发生变化,因此,从悬挂构件施加于轿厢320的负荷也发生变化。其结果是,无法消除随轿厢的升降移动而产生的悬挂构件的负荷的变化,存在轿厢会倾斜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轿厢倾斜问题,例如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轿厢的下部以可动的方式安装有平衡配重,且包括有使平衡配重移动所需距离的平衡配重驱动系统的电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752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平衡配重驱动系统设置在轿厢的下部。此外,在轿厢的下部设置有尾绳、补偿绳索等各种设备,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难以设置平衡配重驱动系统。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为了进行平衡配重驱动系统的维护,作业者需要下潜到轿厢的下部,进行平衡配重驱动系统的维护的作业变得十分烦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容易设置平衡配重及使平衡配重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并可容易进行配重可动机构的维护的电梯。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包括在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升降通路内进行升降移动的轿厢。此外,电梯还包括平衡配重、配重可动机构及控制部。平衡配重设置成能在轿厢的侧部移动。配重可动机构设置在轿厢的上部且将平衡配重以能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控制部根据轿厢在升降通路内的位置,控制配重可动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提供一种可容易设置平衡配重及使平衡配重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并可容易进行配重可动机构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中的平衡块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平衡块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移动到最下层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状态下的平衡块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移动到最上层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平衡块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电梯中的平衡块的动作的其它示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进行说明。另外,图中,对于公共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实施方式例1

1-1.电梯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1(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的升降通路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包括乘载人和货物的轿厢120、主绳索130、平衡锤140、曳引机100及调速器180。此外,电梯1包括电梯控制部170、补偿绳131、尾绳(tailcord)171、中间接线箱172、偏导轮150及导轨111。另外,升降通路110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在其顶部设置有机械室160。

在机械室160配置有曳引机100和偏导轮150。在曳引机100上卷绕有主绳索130。主绳索130的一端与轿厢120的上部连接,主绳索130的另一端与平衡锤140的上部连接。通过驱动曳引机100,使轿厢120及平衡锤140在升降通路110内升降。此外,在曳引机100附近设置有安装主绳索130的偏导轮150。

如图2所示,在曳引机100设有表示轿厢位置检测部的一例的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曳引机用编码器191设置在曳引机100的转轴上。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检测曳引机100的转速。然后,曳引机用编码器191将检测出的信号(转速)输出到电梯控制部170。

此外,电梯1在轿厢120及平衡锤140的升降方向的移动距离较长时,主绳索130的从曳引机100到轿厢120的长度根据轿厢120的位置而变化。其结果是,由于主绳索130自身的重量,对于主绳索130的曳引机100,轿厢120侧的张力与平衡锤140侧的张力之差变大。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减少主绳索130的轿厢120侧的张力与平衡锤140侧的张力之差,设置有补偿绳索131。

补偿绳索131的一端与轿厢120的下部连接,补偿绳索131的另一端与平衡锤140的下部连接。然后,补偿绳索131从轿厢120的下部及平衡锤140的下部朝升降通路110的升降方向的下方垂下。另外,在升降通路110的升降方向的下部设有补偿滑轮132。补偿绳索131卷绕于补偿滑轮132。

此外,在机械室160设置有调速器180。在调速器180上卷绕有调速器绳索181。调速器绳索181形成为其轴向的两端连接的、所谓无端状。调速器绳索181的一部分经由连接构件182连接到轿厢120。另外,在升降通路110的升降方向的下部设有调速器滑轮183。调速器绳索181卷绕于调速器滑轮183。

调速器滑轮181与轿厢120的升降动作相匹配地在调速器180与调速器滑轮183之间进行循环移动。因此,调速器绳索181的循环速度和轿厢120的循环速度彼此联动。而且,调速器180根据调速器绳索181的循环速度,检测轿厢120的升降速度。此外,调速器180在调速器绳索181的循环速度、即轿厢120的升降速度达到规定速度以上时,保持调速器绳索181,使调速器绳索181的循环移动停止。

如图2所示,在调速器180设有表示轿厢位置检测部的一例的调速器用编码器192。调速器用编码器192检测调速器180的转速。然后,调速器用编码器192将检测出的信号(旋转量)输出到电梯控制部170。

而且,如图1所示,电梯控制部170经由连接布线173,与中间接线箱172连接。中间接线箱172设置在升降通路110的壁面中的轿厢120进行升降动作的间隔(以下称为“升降行程”)st的中间位置。此外,连接布线173固定于升降通路110的壁面。

此外,中间接线箱172和轿厢120经由尾绳171连接。尾绳171的一端与中间接线箱172连接,尾绳171的另一端与补偿绳索131同样,与轿厢120的下部连接。然后,尾绳171从中间接线箱172及轿厢120朝升降通路110的升降方向的下部垂下。此外,尾绳171将来自电梯控制部170的控制信号传送到轿厢120,将来自轿厢120的信号传送到电梯控制部170。

另外,在升降通路110内设置有一对导轨111、111。导轨111沿升降方向延伸。此外,一对导轨111、111以将轿厢120夹在中间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一对导轨111、111相对于轿厢120配置在与升降方向正交、且与轿厢120的出入口121a(参照图2、图3及图5)和建筑结构物的电梯厅相对的方向(以下,称为“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轿厢120经由后述的滑块机构40a、40b(参照图5)被一对导轨111、111以能滑动的方式支承。

[轿厢]

图3~图5是表示轿厢120的图。另外,在图3及图4中省略滑块机构40a、40b来示出。

如图2~图5所示,轿厢120具有中空的轿厢室121、轿厢侧门122、轿厢侧控制部11、平衡配重13、配重可动机构12、滑块机构40a、40b(参照图5)。在轿厢室121的与建筑结构物的电梯厅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出入口121a。人和物从该出入口121a出入轿厢室121内。

此外,在出入口121a,轿厢侧门122设置成封闭其开口。轿厢侧门122由未图示的门单元以能开闭的方式进行支承。

此外,在轿厢室121的前后方向,在与出入口121a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配重引导槽24。配重引导槽24设置在轿厢室121的升降方向的下端部。然后,配重引导槽24从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配重引导槽24经由滑块22对平衡配重13以能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此外,平衡配重13配置在轿厢室121的前后方向的出入口121a的相反侧。在平衡配重13的升降方向的下端部设置有与配重引导槽24以能滑动的方式进行卡合的滑块22。由此,平衡配重13配置成能在轿厢室121的侧部移动。

另外,在平衡配重13的升降方向的上端部固定有表示连接体的吊板21。吊板21与后述的配重可动机构12连接。

在轿厢室121的上部设置有轿厢侧控制部11。轿厢侧控制部11经由布线19与后述的配重可动机构12的驱动部14连接。

配重可动机构12设置在轿厢室121的上部。如图3及图4所示,配重可动机构12具有驱动部14、驱动滑轮15、从动滑轮16及驱动皮带17。配重可动机构12在轿厢室121的前后方向配置于与出入口121a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

驱动部14及驱动皮带15配置在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驱动部14设置在轿厢室121的上表面。驱动部14在轿厢室121的水平截面配置在轿厢室121的上表面的内侧。

表示驱动旋转体的驱动滑轮15与驱动部14的驱动轴连接。驱动滑轮15在轿厢室121的水平截面从轿厢室121的上表面向轿厢室121的侧部突出配置。

表示从动旋转体的从动滑轮16配置在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从动滑轮16与驱动滑轮15同样,在轿厢室121的水平截面从轿厢室121的上表面向轿厢室121的侧部突出配置。

表示移动体的驱动皮带17形成为轴向的两端连接的无端状。驱动皮带17卷绕于驱动滑轮15和从动滑轮16。驱动皮带17在驱动滑轮15与从动滑轮16之间移动。驱动皮带17还与吊板21连接。

若驱动部14驱动,则驱动滑轮15旋转,驱动滑轮15的旋转力经由驱动皮带17传送到从动滑轮16。然后,从动滑轮16与驱动滑轮15一起旋转,驱动皮带17在驱动滑轮15与从动滑轮16之间循环移动。此外,经由吊板21连接到驱动滑轮17的平衡配重13在配重引导槽24上滑动,沿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例的电梯1中,说明了利用滑轮和皮带来作为使平衡配重13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12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配重可动机构,例如,可适用利用了链条和齿轮的可动机构、利用了小齿轮和齿条的可动机构等其它各种机构。

然而,对于利用驱动部使驱动轴直接旋转并使平衡配重移动的机构的情况,在轿厢室121的上部的水平截面,需要将驱动部以从轿厢室121的上表面向外侧突出的状态配置。而且,轿厢室121的容积根据驱动部的突出量相应地变窄。

与此相对,本例的配重可动机构12中,设置成利用作为旋转体的驱动滑轮15及从动滑轮16、作为无端状的移动体的驱动滑轮17,使驱动部14在轿厢室121的上部的水平截面位于轿厢室121的上表面的内侧。其结果,驱动部14不从轿厢室121的上表面朝外侧突出,因此,可力图实现配重可动机构12的薄型化,可减轻轿厢室121的容积因配重可动机构12而变窄的情况。

此外,本例的电梯1中,将平衡配重13配置在轿厢室121的侧部。在轿厢室121的侧部,妨碍平衡配重13的移动的构件较少,因此,可容易地将平衡配重13设置于轿厢120。然后,与在设置有补偿绳索131、尾绳171等悬挂构件的轿厢室121的下部配置平衡配重的情况相比,可延长平衡配重13能移动的范围。

此外,将配重可动机构12配置在轿厢室121的上部。由此,在维护平衡配重13、配重可动机构12时,作业者无需下潜到轿厢室121的下部,可容易进行平衡配重13、配重可动机构12的维护。

如图5所示,在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滑块机构40a、40b。第1滑块机构40a配置在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第2滑块机构40b配置在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1滑块机构40a及第2滑块机构40b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对第1滑块机构40a进行说明。

第1滑块机构40a具有设置在轿厢室121的升降方向的上部的上部滑块部、及设置在轿厢室121的升降方向的下部的下部滑块部。另外,上部滑块部及下部滑块部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上部滑块部及下部滑块部分别具有第1引导辊41a、第2引导辊41b及第3引导辊42。

第1引导辊41a及第2引导辊41b从两侧夹持导轨111。第1引导辊41a以能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导轨111的前后方向的一侧,第2引导辊41b以能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导轨111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此外,第3引导辊42配置在轿厢室121与导轨111之间,在宽度方向上与导轨111相对。第1引导辊41a、第2引导辊41b及第3引导辊42以能旋转的方式与导轨111接触。由此,轿厢120通过滑块机构40a、40b沿导轨111移动。

另外,本例的电梯1中,说明了应用引导辊作为滑块机构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滑块机构,例如也可由在导轨111上摩擦的构件构成。

[电梯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6是表示本例的电梯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6所示,电梯控制部170连接到检测曳引机100的转速的曳引机用编码器191及检测调速器180的转速的调速器用编码器192。电梯控制部170从曳引机用编码器191及调速器用编码器192接收信号。然后,电梯控制部170基于接收到的信号,计算升降通路110内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

电梯控制部170经由尾绳171与轿厢侧控制部11连接。电梯控制部170将与计算出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相关的信息输出到轿厢侧控制部11。轿厢侧控制部11与配重可动机构12的驱动部14连接。电梯控制部11基于与接收到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相关的信息,控制驱动部14。

1-2.电梯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图12,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1的动作。

图7是表示平衡配重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轿厢120停止在最下层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9是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的轿厢120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轿厢120停止在最上层的状态的简要结构图,图11是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轿厢120的俯视图。

此处,对轿厢120停止在升降行程st的中间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对轿厢120施加的宽度方向的负荷的平衡调整成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没有偏向一方。

即,如图5所示,尾绳171与轿厢室121的中心g1在宽度方向的距离l1、补偿绳索131与轿厢室121的中心g1在宽度方向的距离l2设定成使得作用于轿厢120的中心g1的力矩为0。补偿绳索131配置得比轿厢120的中心g1更靠宽度方向一侧,尾绳171配置得比轿厢120的中心g1更靠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轿厢120在中间位置以不偏向宽度方向的单侧而平衡得较好的方式由一对导轨111、111支承。

此时,平衡配重13配置在轿厢1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由此,当轿厢120停止在中间位置时,可防止因平衡配重13而向宽度方向的单侧倾斜。以此时的平衡配重13的位置为基准位置。

另外,说明了当轿厢120停止在中间位置时,将平衡配重13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平衡配重13配置在轿厢120的宽度方向的力矩为0的位置即可

接下来,若曳引机100驱动,轿厢120进行升降移动,则电梯控制部170基于来自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或调速器用编码器192的信号,计算轿厢120在升降通路110内相对于最下层的轿厢位置ns(步骤s11)。

另外,由于主绳索130的绳索、主绳索130从曳引机100的滑轮滑动,来自设置于曳引机100的曳引机用编码器191的信号可能会在轿厢120的位置产生误差。因此,为了计算轿厢120的正确位置,曳引机100及轿厢120优选为利用独立设置的调速器180的调速器用编码器192的信号。

此外,本例的电梯1中,说明了根据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或调速器用编码器192计算轿厢120的位置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利用来自设置于轿厢120及升降通路110的、由遮光构件和光传感器构成的轿厢位置检测部的信号,获取轿厢120的位置。或者,电梯控制部170也可利用其它各种轿厢位置检测部来获取轿厢120的位置。

此处,若轿厢120进行升降移动,则从轿厢120的下部垂下的尾绳171及补偿绳索131的长度发生变化。因此,尾绳171及补偿绳索131处施加于轿厢120的负荷也发生变化。

接下来,电梯控制部170将计算出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输出到轿厢侧控制部11。然后,电梯控制部11基于接收到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获得轿厢位置计算值cs。轿厢位置计算值cs表示与轿厢120的中间位置的距离。

轿厢位置计算值cs基于轿厢位置ns和升降行程st,利用下述式1来计算出。

[式1]

cs=ns-st/2

另外,轿厢位置计算值cs、轿厢位置ns及升降行程st的单位为m。

例如,如图8所示,在轿厢120停止在最下层201a时,表示轿厢120的位置的轿厢位置ns1满足ns1=0,因此,轿厢120停止在最下层201a时的轿厢位置计算值cs1根据式1,满足

cs1=0-st/2

cs1=-st/2。

此外,如图10所示,在轿厢120停止在最上层201b时,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2满足ns2=st。因此,轿厢120停止在最上层201b时的轿厢位置计算值cs2根据式1,满足

cs2=st-st/2

cs2=st/2。

另外,在轿厢120停止在中间位置时,表示轿厢120的位置的轿厢位置ns0满足ns0=st/2。因此,轿厢120停止在基准位置时的轿厢位置计算值cs0根据式1,满足

cs0=st/2-st/2

cs0=0。

接下来,轿厢侧控制部11基于计算出的轿厢位置计算值cs,计算尾绳171对轿厢120的悬挂负荷f1和补偿绳索131对轿厢120的悬挂负荷f2(步骤s12)。

尾绳171的悬挂负荷f1在设尾绳171的每1m的单位质量为f1m时,基于轿厢位置计算值cs,利用下述式2来计算出。

[式2]

f1=cs×f1m/2

此处,将单位质量f1m除以2是因为尾绳171在升降通路110的中间位置固定于中间接线箱172。

补偿绳索131的悬挂负荷f2在设补偿绳索131的每1m的单位质量为f2m时,基于轿厢位置计算值cs,利用下述式3来计算出。

[式3]

f1=cs×f2m

接下来,轿厢侧控制部11基于计算出的尾绳171的悬挂负荷f1、补偿绳索131的悬挂负荷f2及平衡配重13的质量f3,计算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l3(步骤s13)。

此处,如图9及图11所示,使平衡配重13从基准位置移动的移动量l3根据尾绳171的距离l1和补偿绳索131的距离l2,基于作用于轿厢120的力矩,通过下述式4来计算出。

[式4]

l3=(f2×l2-f1×l1)/f3

此处,若设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g1的一侧为+,另一侧为-,则尾绳171相对于中心g1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尾绳171作用于轿厢120的力矩为-。

接下来,轿厢侧控制部11基于计算出的移动量l3,使驱动部14进行驱动。然后,配重可动机构12使平衡配重13移动到计算出的规定位置(步骤s14)。

例如,如图8所示,在轿厢120移动到最下层201a的情况下,轿厢侧控制部11计算出的移动量l3为-。因此,如图9所示,平衡配重13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

此外,如图10所示,在轿厢120移动到最上层201b的情况下,轿厢侧控制部11计算出的移动量l3为+。因此,如图11所示,平衡配重13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

由此,平衡配重13移动到轿厢室121的最佳位置,因此,可调整施加于轿厢室121的负荷的平衡。其结果,可防止因随尾绳171及补偿绳索131的长度变化产生的施加于轿厢120的负荷的变化而导致轿厢120倾斜。而且,可防止轿厢120与配置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导轨111、111接触不均。进一步地,可减轻对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3引导辊42、42施加的负荷的变化,在轿厢120进行升降移动时,可抑制产生振动,或在引导辊42、42产生磨耗。

此外,在图7所示的动作例中,利用来自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或调速器用编码器192的信号,计算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根据计算出的轿厢位置ns,计算平衡配重13的最佳位置。即,根据实际的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立即计算出平衡配重13的位置,并使其移动。由此,可使平衡配重13始终移动到最佳位置。

此外,在图7所示的动作例中,说明了在轿厢120每次升降移动时,计算出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l3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预先计算出与轿厢位置ns对应的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l3,并将计算出的信息存放于存储部。在此情况下,轿厢侧控制部11可使配重可动机构12驱动,而不进行上述步骤s12、s13的计算处理。

此外,在本例的电梯1中,如上所述,补偿绳索131相对于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g1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尾绳171相对于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g1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若上述式4所示,尾绳171作用于轿厢120的力矩朝向补偿绳索131作用于轿厢120的力矩的相反方向。由此,可不仅利用平衡配重13,还利用尾绳171和补偿绳索131来获得轿厢120在宽度方向的平衡。其结果是,能减小平衡配重13的重量。

接着,参照图12对平衡配重的动作的其它示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平衡配重13的动作的其它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所示的动作中,在轿厢侧控制部11设置有存储部。在存储部中预先存放有与轿厢120的轿厢位置ns对应的从平衡配重13的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l3。首先,如图12所示,若设置于轿厢120的目标按钮被按下,或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电梯厅的电梯厅按钮被使用者按下,则轿厢120的目标楼层登录于电梯控制部170(步骤s21)。

接下来,电梯控制部170将与所登录的轿厢120的目标楼层相关的信息输出到轿厢侧控制部11。然后,轿厢侧控制部11根据接收到的目标楼层,调出预先设定于存储部的移动量l3(步骤s22)。

此外,电梯控制部170驱动曳引机100,根据所登录的轿厢120的目标楼层,使轿厢120升降(步骤s23)。然后,轿厢侧控制部11根据调出的移动量l3对驱动部14进行驱动,使平衡配重移动至规定位置(步骤s24)。

利用这种平衡配重13的动作方法,也可与图7所示的动作方法同样地使平衡配重13相对于轿厢130向最佳位置移动。此外,根据图12所示的动作例,可不利用来自曳引机用编码器191或调速器用编码器192的信号,控制平衡配重13的移动。由此,可简化轿厢侧控制部11对平衡配重13的移动的控制。

2.实施方式例2

接着,参照图13及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说明图。

如图13及图14所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电梯61去除了尾绳。因此,在此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公共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3所示,在电梯61中,在电梯控制部170设置有电梯收发部174,在轿厢120a设置有轿厢侧收发部11a。此外,轿厢侧收发部11a与图中未示出的轿厢侧控制部连接。电梯收发部174利用无线将来自电梯控制部170的控制信号发送到轿厢侧收发部11a。此外,轿厢侧收发部11a利用无线将与轿厢120a相关的信息发送到电梯收发部174。

此外,如图14所示,补偿绳索131及平衡配重13配置在当轿厢120a停止在升降行程st的中间位置时,轿厢120a的宽度方向的负荷达到平衡的位置。而且,轿厢120a进行升降移动时的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l3根据补偿绳索131的悬挂负荷f2、平衡配重的质量f3及补偿绳索131的距离l2,通过下述式5计算出。

[式5]

l3=(f2×l2)/f3

由于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61,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此外,如实施方式例2的电梯61那样,即使删除或新追加与轿厢120a连接的部件,通过调整平衡配重13的位置以使得作用于轿厢120a的力矩的值成为0,从而也可防止轿厢120a的倾斜。

3.实施方式例3

接着,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说明图。

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71可调整轿厢朝前后方向的倾斜。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71对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设置有调整朝前后方向的负荷变化的平衡配重。因此,在此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公共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5所示,在轿厢120b的轿厢室121的与出入口侧121a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第1平衡配重13配置成能沿宽度方向移动。此外,在轿厢120b的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端部配置有第2平衡配重63。第2平衡配重63设置成能在轿厢室121的前后方向移动。第2平衡配重63的结构与第1平衡配重13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其说明。

此外,尾绳171及补偿绳索131配置在当轿厢120b停止在中间位置时,作用于轿厢120b的前后方向的力矩为0的位置。在轿厢120b停止在升降行程st的中间位置时,第2平衡配重63配置在轿厢120b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因此,在轿厢120b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下,轿厢120b的前后方向的负荷的平衡调整为在前后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没有偏向一方。

若轿厢120b进行升降移动,则第2平衡配重63利用未图示的配重可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第2平衡配重63的移动量设定成使得作用于轿厢120b的前后方向的力矩的值为0。

即,若设尾绳171与轿厢室121的中心g1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为l4,补偿绳索131与轿厢室121的中心g1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为l5,则第2平衡配重63的移动量l6通过下述式6计算出。此外,设第2平衡配重63的质量为f6。另外,尾绳171的悬挂负荷f1和补偿绳索131的悬挂负荷f2与轿厢120b在宽度方向的悬挂负荷相同。

[式6]

l6=(f2×l4-f1×l5)/f6

另外,在计算第1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时,即使轿厢120b进行升降移动,第2平衡配重63与中心g1在宽度方向的距离也是固定的,因此,无需考虑第2平衡配重63的位置。同样,在计算第2平衡配重13的移动量时,即使轿厢120b进行升降移动,第1平衡配重13与中心g1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也是固定的,因此,无需考虑第1平衡配重13的位置。

由于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71,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71,不仅能调整轿厢120a的宽度方向的负荷的平衡,还能调整前后方向的负荷的平衡。由此,不仅可抑制对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3引导辊42、42施加的负荷的变化,还可抑制对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导轨111的第1引导辊41a和第2引导辊42b(参照图5)施加的负荷的变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例3中,将平衡配重划分为第1平衡配重13和第2平衡配重63这两个。由此,可减轻第1平衡配重13和第2平衡配重63的每一个的重量。其结果是,可力图实现使第1平衡配重13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和使第2平衡配重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的小型化。

此处,实施方式例2的电梯61中,在轿厢120a的下部仅有补偿绳索131垂下。即,在实施方式例2的电梯61中,并未如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及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71那样设置与补偿绳索131取得平衡的尾绳171。

因此,实施方式例2的电梯61中,与实施方式例1的电梯1相比,需要加重平衡配重13的重量。其结果是,需要设置用于使平衡配重13移动的力较大的配重可动机构,配重可动机构可能变得大型化。

因此,也可将实施方式例3的电梯7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例2的电梯61进行组合。由此,可减轻第1平衡配重13和第2平衡配重63的每一个的重量,因此,可抑制使第1平衡配重13、第2平衡配重63移动的配重可动机构变得大型化。在此情况下,第2平衡配重优选为与补偿绳索131相对于轿厢室1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g1配置在相反侧的侧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且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在轿厢停止在升降行程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调整尾绳、补偿绳索的安装位置,设定了平衡配重的基准位置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轿厢停止在最上层或最下层的状态下,设定平衡配重的基准位置。

然而,例如,在轿厢停止在最下层的状态下,调整尾绳、补偿绳索的安装位置,使得作用于轿厢的力矩为0的情况下,与在中间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相比,轿厢移动到最上层时的负荷的变化变大。其结果是,平衡配重的移动量也变大。

因此,尾绳、补偿绳索的安装位置优选为在轿厢停止在升降行程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设定。而且,平衡配重的基准位置的设定也优选为在轿厢停止在升降行程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进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利用设置于轿厢的轿厢侧控制部11来控制配重可动机构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利用控制整个电梯的电梯控制部170来控制配重可动机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并不仅意味着严格上的“平行”及“正交”,包含“平行”及“正交”,还可是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及“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61、71…电梯、11…轿厢侧控制部(控制部)、11a…轿厢侧收发部、12…配重可动机构、13…平衡配重、第1平衡配重、14…驱动部、15…驱动滑轮(驱动旋转体)、16…从动滑轮(从动旋转体)、17…驱动皮带(移动体)、19…布线、21…吊板(连接体)、22…滑块、24…配重引导槽、40a…滑块机构、40a…第1滑块机构、40b…第2滑块机构、41a…第1引导辊、41b…第2引导辊、42…第3引导辊、63…第2平衡配重、100…曳引机、110…升降通路、111…导轨、120…轿厢、121…轿厢室、121a…出入口、122…轿厢侧门、130…主绳索、131…补偿绳索(悬挂构件)、132…补偿滑轮、140…平衡锤、160…机械室、170…控制部、171…尾绳(悬挂构件)、172…中间接线箱、173…连接布线、174…电梯收发部、180…调速器、181…调速器绳索、182…连接构件、183…调速器滑轮、191…曳引机用编码器(轿厢位置检测部)、192…调速器用编码器(轿厢位置检测部)、201a…最下层、201b…最上层、cs…轿厢位置计算值、ns…轿厢位置、st…升降行程、g1…中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