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器和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994发布日期:2018-06-08 20:3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分配器和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5年10月15日提交的日本申请2015-203762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内容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在面罩中使用的护罩和分配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保护佩戴非织造面罩的使用者的眼睛的护罩是已知的。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2015-142654A描述了一种护罩,该护罩设置有与非织造面罩重叠并附接到非织造面罩的附接区段,以及能够保护使用者的眼睛的眼睛保护区段。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多个护罩以堆叠状态被存储在容器中。因此,护罩可在容器中抵靠彼此滑动,从而导致静电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护罩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并且因而难以一次分配一个护罩而不接触其它护罩。因此,在本技术领域中,需要一种护罩和可容易地分配护罩的分配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分配器包括护罩和容器,护罩被构造成用于保护佩戴非织造面罩的使用者的眼睛,容器被构造成用于存储由处于能够互相拆卸的结合状态堆叠的多个护罩构成的堆叠体。在此类分配器中,容器包括分配装置,护罩可穿过该分配装置。

使用该分配器,多个护罩以能够互相拆卸的结合状态被存储在容器中。如此,抑制了多个护罩在容器中抵靠彼此滑动等,并且因而抑制了护罩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从容器的分配装置分配护罩。

另外,使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堆叠体可包括朝堆叠方向的一个方向以此次序堆叠的至少第一护罩、第二护罩和第三护罩。第一护罩和第二护罩可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第一结合区段处,第一结合区段定位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第二护罩和第三护罩可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第二结合区段处,第二结合区段定位在与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侧(即护罩的第二侧)上的区域中。容器可包括位于如下位置之间的分配装置,在堆叠体被存储的状态下,每个位置在堆叠方向上覆盖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堆叠体的最上面护罩为第三护罩的情况下,首先,与第三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相对的侧上的区域处于从容器的分配装置伸出的状态。然后,当使用者抓住并拉动第三护罩时,在第三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侧上的区域被拉出,同时第二护罩经由第二结合区段跟着并被拉出。因此,在第二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侧上的区域(即,与第一结合区段相对的侧上的区域)呈现从容器的分配装置伸出的状态。然后,同样,当使用者抓住并拉动第二护罩时,在第二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结合区段侧上的区域被拉出,并且同时第一护罩经由第一结合区段跟着并被拉出。因此,在第一护罩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结合区段侧上的区域呈现从容器的分配装置伸出的状态。根据该分配器,通过继续并重复相同的操作,可容易地分配护罩而不接触其它护罩。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护罩可包括附接区段,该附接区段形成在护罩的下边缘部分侧上,与非织造面罩重叠并且附接到非织造面罩。在附接区段中,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的连接部分可在护罩与非织造面罩重叠的表面侧即后表面侧上形成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连接部分形成在护罩的下边缘区段侧上,所以当使用护罩时可确保使用者的极佳视野。另外,因为连接部分形成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所以将护罩牢靠地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是可能的。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可由连接部分和结合装置构成,该连接部分通过包括阳接合元件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结合装置设置在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并且与机械接合装置可拆卸地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连接部分由包括阳接合元件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所以即使当护罩反复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和与非织造面罩分离时,连接强度也不会轻易下降。另外,因为机械接合装置不仅用作连接部分,而且还用作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的一部分,所以可简化护罩的构造。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可由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和设置在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的第二粘合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第二粘合剂的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的区域与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之间的粘合强度比在未设置第二粘合剂的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的区域与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之间的粘合强度大。由于这种粘合强度的差异,设置第二粘合剂的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的区域和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用作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在此,因为粘合剂可以形成得很薄,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的厚度增加。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护罩可还包括衬垫,衬垫覆盖与非织造面罩重叠的表面侧上的第一粘合剂的整个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由第二粘合剂构成,并且因为粘合剂可以形成得很薄,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的厚度增加。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可由暴露部分以及在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的部分构成,暴露部分即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从衬垫暴露的剩余部分,衬垫覆盖与非织造面罩重叠的表面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由第一粘合剂从衬垫暴露的暴露部分构成。另外,因为粘合剂以形成得很薄,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的厚度增加。另外,因为第一粘合剂不仅用作连接部分,而且还用作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所以可简化护罩的构造。

另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分配器中,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可由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和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的暴露部分构成;暴露部分即为没有被易剥离层覆盖的剩余部分,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的一部分由与非织造面罩重叠的表面相背的侧的表面侧上的易剥离层覆盖。

在这种情况下,在剩余部分即暴露部分和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之间的粘合强度比在易剥离层和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之间的粘合强度大。由于这种粘合强度的差异,剩余部分即暴露部分和包括第一粘合剂的连接部分用作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在此,因为粘合剂可以形成得很薄,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和第二结合区段的厚度增加。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护罩是被构造成用于保护佩戴非织造面罩的使用者的眼睛的护罩。护罩设置有附接区段和眼睛保护区段,附接区段在护罩的下边缘区段侧上形成,与非织造面罩重叠并且附接到非织造面罩,眼睛保护区段在护罩的上边缘区段侧上形成,并且能够保护使用者的眼睛。在附接区段中,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并由包括阳接合元件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的连接部分形成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另外,与机械接合装置可拆卸地结合的结合装置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设置在附接区段的前表面侧上。

在存在多个护罩的情况下,经由连接部分和结合装置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这些护罩是可能的。因此,当以多个护罩可拆卸地结合的状态被存储在容器中时,多个护罩抵靠彼此在容器中的滑动等被抑制,并且因而抑制了护罩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将护罩分配出容器。另外,结合装置仅设置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如此,例如,在护罩中的两个经由连接部分和结合装置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并且被存储在包括上述分配装置的容器中的情况下,首先,在与设置结合装置的上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侧上的区域处于从容器的分配装置伸出的状态。然后,当使用者抓住并拉动上部护罩时,设置结合装置的上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被拉出,并且同时下部护罩经由连接部分和结合装置的结合区段跟着并被拉出。因此,设置结合装置的下部护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呈现从容器的分配装置伸出的状态。因此,根据这个护罩,护罩可容易地被分配而不接触其它护罩。另外,因为连接部分由包括阳接合元件的机械接合装置构成,所以与连接部分包括粘合剂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使用时护罩无意地与其它元件接触,也不会发生结合,因此操作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容易地分配护罩。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使用中的护罩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A为示出护罩附接到非织造面罩之前的状态的前视图。图3B为示出护罩附接到非织造面罩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沿图3A所描绘的护罩的线IV-IV截取的横截面的附图。

图5为使用机械接合装置作为连接部分的情况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A至图6C为示出机械接合装置的示例的附图。

图7A至图7D为示出机械接合装置的示例的附图。

图8为用于解释分配器使用时的操作的附图。

图9为用于解释分配器使用时的操作的附图。

图10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护罩的横截面的附图。

图11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护罩的横截面的附图。

图12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护罩的横截面的附图。

图13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护罩的横截面的附图。

图14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护罩的横截面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在以下描述中,给定相同或对应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号,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另外,在以下描述中,基于使用者佩戴护罩和非织造面罩的状态,使用术语“上”和“下”。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分配器100设置有护罩1A和容器50,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一起使用,容器50被构造成用于容纳多个护罩1A。分配器100存储容纳在容器50中的护罩1A,并且能够一次一个地从容器50分配护罩1A。

图2为示出使用中的护罩1A的外观的透视图。图3A为示出护罩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之前的状态的前视图。图3B为示出护罩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的状态的前视图。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护罩1A是用于保护使用者的眼睛周围区域的构件,并且可拆卸地附接到覆盖使用者的口部和鼻部周围区域的非织造面罩2。

非织造面罩2由矩形面罩构件形成,并且可由单个构件或由多层构件构成。另外,非织造面罩2可设置有沿悬挂在鼻梁上的边缘部分2a的柔性金属插入件(未示出)。用于悬挂在耳朵上的橡皮细绳3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在宽度方向(长侧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分2c、2c。需注意,附接非织造面罩2的模式没有具体限制,且不一定为耳挂式,并且可为通过绑线在头的后部处附接的类型。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是护罩1附接的表面。至少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由非织造织物构成。然而,构成非织造面罩2的面罩构件的一部分可包括不同于非织造织物的材料。

护罩1A是用于保护佩戴非织造面罩2的使用者的眼睛的构件。护罩1A设置有附接区段E1,其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侧上,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并且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以及眼睛保护区段E2,其形成在护罩1A的上边缘部分11侧上,并且能够保护使用者的眼睛。当非织造面罩2佩戴在人身体上时,护罩1A的下边缘部分12侧上的附接区段E1与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重叠并且可拆卸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在附接区段E1中,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部分20形成在表面侧上,即后表面E1a侧(参见图4),其中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护罩1由透明且柔软的平坦构件形成。聚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可被用作护罩1的材料。形成护罩1的聚合物膜的厚度为0.05mm至0.25mm,并且最优选为0.1mm。该厚度赋予护罩1期望的柔韧性。在本文,术语“柔韧性”是指形成护罩1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为约400MPa至7,000MPa,优选地约1,200MPa至5,000MPa,并且最优选地约1,350MPa至3,500MPa。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护罩1A的形状。然而,根据实施方案的护罩1A的形状和尺寸仅是示例,并且任何构造都是可能的,前提条件是护罩1A可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并保护使用者的眼睛。如图3A和图3B所示,护罩1A包括: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的侧(即,在使用非织造面罩2的状态中的下侧)的边缘,即下边缘区段12;在与下边缘区段12相对的侧上的边缘,即上边缘区段11(即,在使用非织造面罩2的状态中的上侧上的顶端端部区段);和在非织造面罩2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即两个边缘区段13、13。

上边缘区段11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加宽以便形成弧形,该弧形在附接时与在非织造面罩2的边缘区段2a分开的位置处朝与下边缘区段12相对的侧凸出。在上边缘区段11的顶点11a(离非织造面罩2的边缘区段2a最远的点)与下边缘区段12之间的尺寸L1没有具体限制,但是被设定为100mm至150mm。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延伸区段14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中,并且V形切口16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即,切口16在非织造面罩2中对应于覆盖鼻部的部分的位置处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中。切口16的深度尺寸L2没有具体限制,但是被设定为10mm至25mm。另外,切口16的角度α没有具体限制,但是被设定为45°至135°。延伸区段14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上,从而将切口16夹在中心位置处。在本实施方案中,当附接时,延伸区段14比非织造面罩2的两个边缘部分2c、2c向外延伸得远。另外,两个边缘区段13、13均以一定的倾斜度延伸,以便朝向上边缘区段11侧加宽。护罩1A被分割成:基础区段17,其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附近的区域,并且设置在对应于使用者的眼睛的位置处;侧向区段18,其设置在基础区段1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侧向区段18被构造成在使用时朝向使用者的耳侧延伸。在侧向区段18的宽度方向上的顶端部分18a、18a之间的(即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总长度)尺寸L3没有具体限制,但是被设定为180mm至350mm。在上述的护罩1A中,至少比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更靠近下边缘区段12侧的区域被限定为附接区段E1。另外,比附接区段E1更靠近上边缘区段11侧的区域被限定为眼睛保护区段E2。

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沿图3A所描绘的护罩1A的线IV-IV截取的横截面的附图。需注意,图4是用于解释附接区段E1的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结构的附图,并且图4中的护罩1A的尺寸比例不一定匹配本文所述的比例。如图4所示,连接部分20形成在附接区段E1的后表面E1a侧上,并且结合装置40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

接下来,描述护罩1A的连接部分20。如图3A、图3B和图4所示,连接部分20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从而将护罩1A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连接部分20能够释放与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并且经由该释放,可将护罩1A从非织造面罩2移除。另外,连接部分20可被构造成能够重复执行相对于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和释放。在这种情况下,护罩1A可重复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和与非织造面罩2分离。另外,护罩1A通过连接部分20以一定程度的强度(连接强度)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当非织造面罩2佩戴在人身体上时,护罩1A由此可拆卸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由于这种连接强度,实现了这样的构造,即:当非织造面罩2由使用者佩戴时,护罩1A可经由连接部分20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并且当非织造面罩2由使用者佩戴时,护罩1A可与非织造面罩2分离。连接部分20的连接强度被设定为一定程度的强度,即:在非织造面罩2由使用者佩戴、同时将护罩1A的连接部分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时,护罩1A由此不会脱落。需注意,连接强度优选地被设定为一定程度的强度,即:即使在使用者在护罩1A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时执行工作和移动他们的头部的情况下,护罩1A由此也不会脱落。另外,连接强度可被设定为一定程度的强度,即:在非织造面罩2由使用者佩戴时,护罩1A由此可通过拉动护罩1A而不施加过大的力来移除。另外,连接强度可被设定为一定程度的强度,即:当移除护罩1A时,护罩1A由此可被移除而不会过度损坏(例如非织造面罩2的撕开、裂开、表面的过度起毛等)非织造面罩2。

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附接区段E1上。另外,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侧即后表面E1a(佩戴时面向使用者的眼睛的表面)侧上。连接部分20通过固定平坦构件构成,平坦构件能够在护罩1A的附接区段E1的后表面E1a侧上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在本实施方案中,连接部分20被形成为以便沿下边缘区段12的延伸区段14延伸。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连接部分20形成为以便以预定宽度的带状形状延伸。连接部分20的宽度可设定为约90mm至110mm,并且连接部分20的总长度可设定为约180mm至220mm(在本实施方案中,连接部分20由切口16分成两部分,并因此为两部分的总长度)。在本实施方案中,连接部分20的下侧的边缘部分20a匹配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的延伸部分14,并且连接部分20的边缘部分20b、20b匹配护罩1A的边缘部分13、13。使用此类构造,连接部分20形成在对应于非织造面罩2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的位置处,包括对应于非织造面罩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分的位置。

当将护罩1A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时,护罩1A的附接区段E1与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重叠,并且连接部分20被按压以便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需注意,附接区段E1的尺寸(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的重叠量),即连接部分20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的位置(距离非织造面罩2的边缘部分2a多远)没有具体限制,并且可为任何范围,前提条件是使用者的眼睛可被护罩1A充分覆盖。例如,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区域即附接区段E1的尺寸L4可设定为约15mm至50mm(参见图3B)。然而,不需要在产品上明确规定附接区段E1和眼睛保护区段E2之间的边界线。至少比连接部分20的上边缘区段20c更靠近下边缘部分12侧的区域用作附接区段E1就足够了。需注意,在护罩1A上可示出表示附接区段E1的可视标记(即,表示护罩1A在非织造面罩2上的重叠量的可视标记)。另外,根据使用者的附接方法,眼睛保护区段E2的部分可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护罩1A优选地设置为使得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非织造面罩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大体上匹配。另外,切口16优选地设置在对应于覆盖鼻部的非织造面罩的部分的位置处。

只要可与非织造面罩2的前表面2d连接,任何构造均可用于连接部分20的构造。具体地,连接部分20到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强度优选地为0.05N或更大。如图5所示,连接部分20由机械接合装置30构成。机械接合装置30的示例包括表面紧固件(机械紧固件)等。机械接合装置30具有一种构造,其中多个阳接合元件(钩)31与基础构件32整体形成,并且阳接合元件31中的每个直接设置在基础构件32上。机械接合装置30的基础构件32的后表面(与阳接合元件31形成处的表面相背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材料等固定到护罩1A的后表面。这个部分的固定强度至少大于连接部分20到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强度。需注意,当移除护罩1A时以及将护罩1A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时,从不能过度增加连接强度、抑制对非织造面罩2的损坏的角度来看,机械接合装置30到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强度优选地为0.05N或更大。另一方面,连接强度的上限没有具体限制,并且通常可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与非织造织物一起使用的任何机械接合装置30。需注意,在一方面,连接强度的上限可设定为1.5N或更小。

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强度为如下测量的值。首先,非织造面罩2与护罩1A重叠,使得非织造面罩2的宽度方向与护罩1A的宽度方向平行。此时,连接部分20的至少一部分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然后,具有平滑表面和1kg质量的圆筒形辊前后移动两次,从而将非织造面罩2和护罩1A连接起来。接下来,在将非织造面罩2固定在夹具中时,由拉伸试验机的夹具抓住护罩1A,并且将护罩1A在90度方向上并以300mm/min的速度从非织造面罩2剥去。此时所需要的力被定义为“连接部分20到非织造面罩的连接强度”。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阳接合元件31设置有柱状部分31a和头部部分31b,柱状部分31a从基础构件32延伸,头部部分31b形成在柱状部分31a的顶端处。然而,阳接合元件31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机械接合装置30的尺寸(长度、宽度)或拉伸度而适当地设定。例如,如图6A所示,阳接合元件31可设置有圆柱状部分31a和半球形头部部分31b。需注意,头部部分31b可以为如图6B所示在圆形板中设置有多个沟槽的部分,或者可具有如图6C所示的圆形板形状。另选地,如图7A所示,阳接合元件31可设置有棱形柱状部分31a和箭头形头部部分31b。另外,如图7B所示,阳接合元件31可设置有柱状部分31a和头部部分31b,柱状部分31a对角地向上延伸,头部部分31b从柱状部分31a的顶端对角地向下弯曲。另外,如图7C所示,阳接合元件31可设置有柱状部分31a和头部部分31b,柱状部分31a向上延伸,头部部分31b从柱状部分31a的顶部边缘延伸以便在侧向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弯曲,其中整个阳接合元件31形成J形形状。另外,如图7D所示,阳接合元件31可设置有柱状部分31a和头部部分31b,柱状部分31a向上延伸,头部部分31b分叉并从柱状部分31a的顶部边缘延伸以便在侧向方向上的两个方向上均弯曲。

阳接合元件31的高度可为从0.25mm至0.75mm,或者可为从0.38mm至0.68mm。另外,阳接合元件31的密度可为从140个元件/cm2至372个元件/cm2(从900个元件/in2至2400个元件/in2),或者可为从140个元件/cm2至248个元件/cm2(从900个元件/in2至1600个元件/in2)。需注意,阳接合元件31的高度表示从基础构件32的表面到阳接合元件31的头部部分31b的顶点(最高位置)的距离,并且为例如在图6A中被表示为“H”的尺寸。当高度在这个范围内时,不管阳接合元件31的形状如何,都可确保护罩1A的连接部分20所需的合适的连接强度。另外,当使用者在佩戴非织造面罩2的同时附接护罩1A时,可通过轻轻按压将护罩1A连接到非织造面罩2,而不是过度地抵靠非织造面罩2按压连接部分20。另外,当护罩1A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时,即使使用者摇动他们的头,护罩1A也不会剥落。此外,当移除护罩1A时,使用者可用与单手拉动相同的力移除护罩1A。另外,当移除护罩1A时,可以以不在非织造面罩2上留下明显损坏的方式移除护罩1A。在连接强度小于在上述数值范围内获得的连接强度的情况下,保持护罩1A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的状态是困难的。在连接强度大于在上述数值范围内获得的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当移除护罩1A时,非织造面罩2中将可能留下损坏。

可延展的机械接合装置30由热塑性树脂或类似物制成,并且材料的示例包括聚丙烯(PP)树脂和聚乙烯(PE)树脂以及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共聚物的混合物。如果使用PP与PE的混合物,则PP与PE的重量比可大致为95:5至30:70。如果PP的量超过这个最大值,则PP的特性将占主导地位,倾向于导致接合元件变硬。相反地,如果PP的量低于最小值,则阳接合元件31的接合力将减弱。PP可为均聚物或共聚物。PE的示例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接下来,描述护罩1A的结合装置40。如图4所示,结合装置40可拆卸地结合到形成在另一个护罩1A上的机械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案中,结合装置40包括可拆卸地结合到阳接合元件31的结合构件41。具体地,结合构件41由非织造织物构成。需注意,只要结合构件41可以以机械可移除的方式结合到阳接合元件31,结合构件41就没有被具体限制为非织造织物,并且结合构件41的示例可包括具有阴接合元件的表面紧固件和具有阳接合元件的表面紧固件。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时,即使结合构件无意中与其它构件接触,但因为这些构件将不会与其它构件(即,不与没有阴接合元件的构件接合)结合,因此处理是容易的。

结合构件41设置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在护罩1A的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在图中,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结合构件41设置在左侧区域中,但是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也存在其中将结合构件41设置在右侧区域中的护罩1A。结合构件41设置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接近从护罩的边缘部分13到切口16的大致三等分区域的中心区段(参见图3A和图3B)。另外,结合构件41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垂直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需注意,结合构件41的位置和尺寸可根据与阳接合元件31的接合强度适当地调整。例如,结合构件41可设置在从护罩的边缘部分13到切口16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或者可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垂直方向上的区域的一部分中。

如图1、图4和图8所示,由于连接部分20和结合装置40被结合的事实,所以多个护罩1A以能够互相拆卸的结合状态堆叠,并形成堆叠体60。即,连接部分20既用作与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件,又用作与其它护罩1A的结合部。多个护罩1A堆叠在堆叠体60中,由此使得形成结合构件41的区域彼此不同的护罩1A相邻。具体地,对于堆叠体60,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在右侧区域中设置结合构件41的护罩1A堆叠在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在左侧区域中设置结合构件41的护罩1A上,以及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在左侧区域中设置结合构件41的护罩1A堆叠在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在右侧区域中设置结合构件41的护罩1A上。然后以相同的方式重复这种左右交替排列(Z字形排列)。护罩1A以堆叠体60的状态容纳在容器50中。

更具体地,例如,在包括护罩1A中的至少三个护罩1A的堆叠体60中,这三个护罩1A被称为第一护罩1Aa、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第一护罩1Aa和第三护罩1Ac是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将结合构件41设置在左侧区域中的护罩1A。相比之下,第二护罩1Ab是当从护罩1A的前表面侧查看时将结合构件41设置在右侧区域中的护罩1A。第一护罩1Aa、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以此次序朝向堆叠方向的一个方向堆叠。需注意,在本实施方案中,堆叠方向是其中一个护罩1A堆叠在另一个护罩1A的前表面侧上的方向。另外,相反地,堆叠方向可被定义为其中一个护罩1A堆叠在另一个护罩1A的后表面侧上的方向。第一护罩1Aa、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堆叠成由此使得它们的前/后、垂直方向位置和宽度方向位置匹配。在此,第三护罩1Ac被定义为堆叠体60的最上面的护罩1A。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护罩1Aa的结合构件41和第二护罩1Ab的连接部分20的阳接合元件31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如此,第一护罩1Aa和第二护罩1Ab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这样的区段(在下文中,为“第一结合区段61”)处,该区段定位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另外,第二护罩1Ab的结合构件41和第三护罩1Ac的连接部分20的阳接合元件31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如此,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这样的区段(在下文中,为“第二结合区段62”)处,该区段定位在与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区域中。即,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连接部分20和结合构件41构成,连接部分20通过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结合构件41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并且与机械接合装置可拆卸地结合。

需注意,“可拆卸地结合”意味着抑制护罩1A在容器50中抵靠彼此滑动等,并且护罩1A以一定程度的强度结合,由此使用者可容易地分配护罩1A;具体地,护罩1A以0.05N或更大的强度结合。这个强度由拉动一个护罩1A直到下一个护罩1A从容器50伸出为止所需的力限定。即,在以比上述强度小的强度结合护罩1A的情况下,拉出下一个护罩1A将是不可能的。另外,优选地,护罩1A可以以2.0N或更小的强度结合。在以比上述强度大的强度结合护罩1A的情况下,结合力将太强并且容器50可被损坏,或将难以用手移除以及当强制性地移除时可损坏护罩。

接下来,描述容器50。如图1和图8所示,容器50以在垂直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略大于在护罩1A的垂直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呈现出长方体形式。另外,在容器50的深度方向上的尺寸是略大于待被容纳的堆叠体60的厚度的尺寸(即,基于待被容纳的护罩1A中的一个的厚度与护罩的最大数量(例如约20个至60个护罩)的乘积计算的厚度)。容器50以直立状态容纳堆叠体60。

容器50包括分配开口(分配装置)51,护罩1A可穿过分配开口51。具体地,容器50包括位于如下位置之间打开的分配开口51,在堆叠体60被存储的状态下,每个位置在堆叠体60的堆叠方向上覆盖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在此,短语“位置……,每个位置……覆盖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是指当从堆叠体60的堆叠方向查看时与堆叠体60的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中的每个重叠的在容器50中的位置。另外,当在上下文“在位置之间”使用术语“在……之间”时是指夹在所述位置之间的护罩1A的宽度方向(即,堆叠体60的宽度方向)上的区域。在本实施方案中,容器50包括在它们的前表面上打开的分配开口51。此外,当在容器50的堆叠方向上查看时,容器50包括分配开口51和壁部分,分配开口5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由壁部分限定,形成的壁部分包括与容纳的堆叠体60的第一结合区段61重叠的区域,并且形成的壁部分包括与容纳的堆叠体60的第二结合区段62重叠的区域。在此,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各自定位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和与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区域中。因而,分配开口51在容器5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区域处打开。需注意,分配开口51从容器50的上边缘附近到下边缘附近在其垂直方向打开,以便在正交于护罩1A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上交叉。需注意,分配开口51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并且所述侧可由弧形形成。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和护罩1A的作用和效果。

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多个护罩1A以能够互相拆卸的结合状态被存储在容器50中。如此,抑制了多个护罩1A在容器50中抵靠彼此滑动等,并且因而抑制了护罩1A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51分配护罩1A。

另外,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堆叠体60包括在堆叠方向的一个方向上以此次序堆叠的至少第一护罩1Aa、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第一护罩1Aa和第二护罩1Ab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第一结合区段61处,第一结合区段61定位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第二护罩1Ab和第三护罩1Ac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第二结合区段62处,第二结合区段62定位在与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侧(即第二侧)上的区域中。容器50包括位于如下位置之间的分配开口51,在堆叠体60被存储的状态下,每个位置在堆叠方向上覆盖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

图8和图9为用于解释分配器使用时的操作的图。分配器100设置有上述的构造。如此,如图8所示,在堆叠体60的最上面护罩1A是第三护罩1Ac的情况下,首先在与第三护罩1Ac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62相对的侧上的区域处于从容器50的分配口51伸出的状态。然后,当使用者抓住并拉动第三护罩1Ac时,第三护罩1Ac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62侧上的区域被拉出,同时第二护罩1Ab经由第二结合区段62跟着并被拉出。因此,第二护罩1Ab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结合区段62侧上的区域(即,与第一结合区段61相对的侧上的区域)呈现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51伸出的状态。

接下来,描述前述操作的具体方面。例如,在第三护罩1Ac的右侧区域处于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51伸出的状态的情况下,使用者在例如右方向上拉出第三护罩1Ac。在此,第二护罩1Ab连接到在左边缘侧处的第三护罩1Ac,并连接到在右边缘侧处的第一护罩1Aa。

如此,这时第二护罩1Ab挠曲(弹性变形)以便朝向分配开口51变凸,并且这个挠曲状态持续直到第二结合区段62从容器50伸出为止。然后,当第二护罩1Ab的第二结合区段62从容器50伸出时,由分配开口51的左侧限制的第二结合区段62的状态被释放,以及因此,作用力使挠曲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参见图9)。需注意,在这些操作之后,使用者在例如正交于分配方向的方向上或在左方向上拉动第三护罩1Ac以释放第二结合区段62的结合。

然后,同样,当使用者抓住并拉动第三护罩1Ac时,第二护罩1Ac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结合区段61侧上的区域被拉出,并且同时第一护罩1Aa经由第一结合区段61跟着并被拉出。因此,在第一护罩1Aa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结合区段61侧上的区域呈现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51伸出的状态。上述操作的具体方面对于拉出上述第三护罩1Ac的情况是相同的。根据这个分配器100,通过继续并重复相同的操作,护罩1A可容易地分配而不接触其它护罩1A。因此,由于结合区段布置在横跨分配开口51的互相不同的位置处,所以护罩1A的连续分配是可能的。

另外,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护罩1A包括附接区段E1,附接区段E1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侧上,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并且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上。

在附接区段E1中,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的连接部分20在护罩1A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侧即后表面E1a侧上形成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如此,因为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侧上,所以当使用护罩1A时可确保使用者的极佳视野。另外,因为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全部区域中,所以可靠地将护罩1A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是可能的。

另外,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分配器100,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连接部分20和结合构件41构成,连接部分20通过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结合构件41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并且与机械接合装置可拆卸地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连接部分20由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所以即使当护罩1A反复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和与非织造面罩2分离时,连接强度也不会轻易下降。另外,因为机械接合装置不仅用作连接部分20,而且还用作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一部分,所以可简化护罩1A的构造。

另外,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护罩1A,因为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下边缘区段12侧上,所以当使用护罩1A时可确保使用者的极佳视野。另外,因为连接部分20形成在护罩1A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上所有区域中,所以可靠地将护罩1A可拆卸地固定到非织造面罩2是可能的。另外,因为连接部分20由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构成,所以即使当护罩1A反复地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和与非织造面罩2分离时,连接强度也不会轻易下降。

图10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B的横截面的附图。如图10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B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A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第二粘合剂44代替非织造织物作为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中的结合装置40。即,在护罩1B中,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连接部分20和结合构件41构成,连接部分20通过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结合构件41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并且与机械接合装置可拆卸地结合。

第二粘合剂44的示例包括丙烯酸类粘合剂、合成橡胶类粘合剂和硅氧烷粘合剂。第二粘合剂44被设定为由此使得获得相对于连接部分20的强度,从而可有利地提供前述分配器100的作用和效果。具体地,在使用者从容器50拉出堆叠体60的最上面的护罩的情况下,粘合强度被设定为由此使得结合到最上面护罩的下一个护罩跟着并被拉出,并且它们之间的结合由于在容器50和护罩之间的摩擦力而被释放。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粘合剂44代替结合构件41或类似的非织造织物被用作结合装置40。在此,因为粘合剂的厚度可减小,所以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可以形成得很薄。

图11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C的横截面的附图。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C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A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分20由第一粘合剂43代替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并且设置第二粘合剂44代替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结合装置40。即,在护罩1C中,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和第二粘合剂44构成,第二粘合剂44设置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

第一粘合剂43的示例包括丙烯酸类粘合剂、合成橡胶类粘合剂和硅氧烷粘合剂。第一粘合剂43被适当地设定为由此使得相对于非织造面罩2获得适当程度的粘合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第二粘合剂44的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区域与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之间的粘合强度比在未设置第二粘合剂44的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区域与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之间的粘合强度大。由于这种粘合强度的差异,设置第二粘合剂的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区域和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用作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在此,因为粘合剂的厚度可减小,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厚度增加。

图12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D的横截面的附图。如图12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D与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C的不同之处在于,护罩1D还包括衬垫45,衬垫45覆盖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侧上的第一粘合剂43的整个表面。另外,附图中所示的护罩1D与护罩1C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粘合剂44仅设置在连接部分20的边缘部分20b附近。需注意,设置第二粘接剂44的区域不限于图12所描绘的位置,并且例如可设置在与护罩1C中设置的第二粘合剂44的区域相同的位置处(参见图11)。

常见的剥离膜可用作衬垫45。它的示例包括硅氧烷类剥离膜、氟硅氧烷类剥离膜等。当堆叠体60由护罩1D构成时,衬垫45处于粘附状态,从而覆盖第一粘合剂43。另外,当将防护罩1D附接到非织造面罩2时,衬垫45从第一粘合剂43剥去。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第二粘合剂44构成。在此,因为粘合剂的厚度可减小,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厚度增加。

图13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E的横截面的附图。如图13所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E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A的不同之处在于,护罩1E不包括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结合装置40;连接部分20包括第一粘合剂43,并且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侧上的连接部分20的一部分被衬垫45覆盖;并且剩余部分作为暴露部分46而暴露。即,在护罩1E的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暴露部分46以及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部分构成,暴露部分46即为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从覆盖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侧的一部分的衬垫45暴露的剩余部分。

暴露部分46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制,前提条件是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和护罩1E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并且该位置被设定到由此可有利地提供前述分配器100的作用和效果的位置。另外,暴露部分46的尺寸没有具体限制,并且被设定为由此可有利地提供前述分配器100的作用和效果的尺寸。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第一粘合剂43从衬垫45暴露的暴露部分46构成。在此,因为粘合剂的厚度可减小,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厚度增加。另外,因为第一粘合剂43不仅用作连接部分20,而且还用作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所以可简化护罩1的构造。

图14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F的横截面的附图。如图14所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F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分配器100中使用的护罩1A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分20由第一粘合剂43代替包括阳接合元件31的机械接合装置形成,并且附接部分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一部分由与非织造面罩重叠的表面相背的表面侧上的易剥离层47覆盖。即,在护罩1F的情况下,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由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和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的暴露部分48构成;暴露部分48即为没有被易剥离层47覆盖的剩余部分,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的一部分由与非织造面罩2重叠的表面相背的表面侧上的易剥离层47覆盖。需注意,粘合剂层可插置在易剥离层47和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之间。另外,粘合剂层可设置在暴露部分上,即在附接区段E1的前表面E1b侧上的未设置易剥离层47的剩余部分。

设置易剥离层47以减小粘合剂的粘合强度。易剥离层47通过涂覆剥离剂设置或通过执行已知的处理形成。剥离剂没有具体限制并且可使用任何类型。它的示例包括蜡、硅氧烷树脂、氟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和无机粉末。易剥离处理的示例包括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和气相沉积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在剩余部分即暴露部分48和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之间的粘合强度比在易剥离层47和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之间的粘合强度大。由于这种粘合强度的差异,剩余部分即暴露部分48和包括第一粘合剂43的连接部分20用作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在此,因为粘合剂的厚度可减小,所以可抑制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厚度增加。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方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多个护罩1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在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处,第一结合区段61定位在护罩1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上的区域中,第二结合区段62定位在与护罩1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区域中。然而,在多个护罩1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处的位置并不限制到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的位置。即,多个护罩1可结合在任何位置处,前提条件是它们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如此,抑制了多个护罩1在容器50中的抵靠彼此滑动等,并且因而抑制了护罩1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分配护罩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容器50包括在位置之间打开的分配开口51,每个位置在堆叠体60的堆叠方向上覆盖第一结合区段61和第二结合区段62。然而,容器50包括护罩1可穿过的分配开口51就足够了,并且其中容器50包括向它们的侧表面(相交于护罩1的宽度方向的表面)打开的分配开口51的构造是可能的。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多个护罩1在任何位置处能够互相拆卸地结合,就将抑制多个护罩1A在容器50中抵靠彼此滑动等,并且因而将抑制护罩1A由于静电的产生而彼此粘附。因此,用户可容易地从容器50的分配开口分配护罩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分配装置被构造成作为从分配器100的分配时间开始在容器50中打开的分配开口51。然而,分配装置可被构造成由此使得分配开口51在使用时打开而不是在分配器100的分配时间打开。例如,以下构造是可能的:在分配器100分配时,容器50包括切口部分,该切口部分通过划线(例如穿孔)连接到对应于分配开口51的部分,并且分配开口51由使用者在使用分配器100时撕掉该切口部分而形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