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0699发布日期:2019-04-03 03:5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悬挂体的重量不均衡进行补偿的悬挂补偿体卷绕于平衡轮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以抑制轿厢产生的纵振动为目的,在平衡轮一并设置有平衡轮减振器。此外,在悬吊轿厢的绳索与建筑物振动发生共振、绳索发生大幅横摆的情况下,平衡轮也与绳索的横摆相应地上下振动。因此,还可以期待通过抑制平衡轮的上下振动来抑制绳索的横摆。

作为这样的平衡轮的减振器结构,提出了以下这样的摩擦保持机构:在作用有阈值以上的衰减力的情况下,减振器的安装部移位,由此抑制对减振器施加过大的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73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为了施加稳定的衰减力,使用了昂贵的减振器。具体而言,成为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油密封来防止油的泄漏,相对于上升方向及下降方向,均对减振器内的油作用有压力。在这样的结构中,要求密封件的设置及加工精度,因此减振器变昂贵。

另一方面,在使用结构简易的减振器的情况下,减振器内的油成为与向大气压开放的空气层接触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在减振器的可动部下降的方向上,油被压缩,由此能够容易地产生衰减力。但是,在减振器的可动部上升的方向上,即使欲压缩油,油也与空气层接触,因此,不能将油的压力提高至大气压以上,难以产生期望的衰减力。为了产生期望的衰减力,还存在提高油的粘度的方法,但若过度提高油的粘度,则当减振器的可动部下降时会产生大的衰减力,对减振器的活塞杆会作用过大的压缩载荷。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利用即使将活塞杆的直径变细也不会因压缩载荷而屈曲的结构简单的减振器,来抑制平衡轮的上下振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悬挂体,其悬吊轿厢;悬挂补偿体,其从轿厢悬吊,补偿悬挂体的重量不均衡;平衡轮,其设置在井道的下部,且卷绕有悬挂补偿体,对悬挂补偿体施加张力;以及减振器,其使平衡轮的上下振动衰减,减振器当平衡轮上升时对平衡轮施加比下降时大的衰减力。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减振器当平衡轮上升时对平衡轮施加比下降时大的衰减力,因此,能够利用即使将活塞杆的直径变细也不因压缩载荷而屈曲的结构简单的减振器,来抑制平衡轮的上下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一例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平衡轮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平衡轮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3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主活塞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主活塞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图6的分割活塞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分割活塞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活塞及叶片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活塞及叶片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17是放大示出图16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活塞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活塞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7的旋转板的俯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沿着图20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7的引导部件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图16的引导部件、旋转板及活塞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图16的引导部件、旋转板及活塞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一例的示意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中,设置有作为驱动装置的曳引机3、偏导轮4、及控制装置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曳引机马达,其使驱动绳轮6旋转;以及曳引机制动器7,其是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电磁制动器。

曳引机制动器7具有:制动轮,其是与驱动绳轮6同轴地结合的鼓或盘;制动靴;制动弹簧,其将制动靴按压于制动轮,从而施加制动力;以及电磁铁,其抵抗制动弹簧,将制动靴从制动轮拉开,从而解除制动力。

在驱动绳轮6及偏导轮4卷绕有悬挂体8。作为悬挂体8,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在悬挂体8的第1端部连接有轿厢9。在悬挂体8的第2端部连接有对重10。

轿厢9及对重10由悬挂体8悬吊在井道1内,通过使驱动绳轮6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使轿厢9按设定的速度升降。

在井道1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11,它们引导轿厢9升降;以及一对对重导轨12,它们引导对重10升降。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轿厢缓冲器13,其缓和轿厢9向井道底部的碰撞的冲击;以及对重缓冲器14,其缓和对重10向井道底部的碰撞的冲击。

在轿厢9和对重10的下部悬吊有悬挂补偿体15,悬挂补偿体15补偿悬挂体8在驱动绳轮6及偏导轮4的一侧与另一侧的重量不均衡。作为悬挂补偿体15,例如使用多根绳索即补偿绳索、或多根带。

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对悬挂补偿体15施加张力的一对平衡轮16。在平衡轮16卷绕有悬挂补偿体15。此外,平衡轮16能够向上下方向自由地移位。由此,针对悬挂体8及悬挂补偿体15的长年拉伸,施加于悬挂补偿体15的张力不会变化。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平衡轮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平衡轮装置的主视图。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2个平衡轮16,但在图2、3中,对仅具有1个平衡轮16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

在平衡轮16的轴向的一侧配置有第1安装板17a。在平衡轮16的轴向的另一侧配置有第2安装板17b。在第1及第2安装板17a、17b之间,固定有水平的旋转轴18。平衡轮16以旋转轴18为中心旋转。

在井道1的底部,垂直地竖立着引导平衡轮16上下移动的第1及第2平衡轮导轨19a、19b。平衡轮导轨19a、19b在旋转轴18的延长线上分开配置在平衡轮16的轴向两侧。此外,平衡轮导轨19a、19b限制平衡轮16的水平运动,并且允许上下方向的移位。

在第1安装板17a的与平衡轮16相反的一侧的面固定有与第1平衡轮导轨19a组合的第1引导装置20a(在图2中省略)。在第2安装板17b的与平衡轮16相反的一侧的面固定有与第2平衡轮导轨19b组合的第2引导装置20b。

在井道1的下部设置有一对减振器21,这一对减振器21对平衡轮16施加衰减力,从而使平衡轮16的振动衰减。从正上方观察时,一对减振器21相对于平衡轮16的旋转轴18配置于对角。

作为减振器21,使用液压减振器。此外,各减振器21具有:缸22;活塞23,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22内(图4、5);以及活塞杆24,其与活塞23一体地上下移动。活塞杆24的下端在缸22内与活塞23连接。活塞杆24的上端从缸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

在第1及第2安装板17a、17b分别固定有平板状的连结杆25。各连结杆25借助第1或第2安装板17a、17b和旋转轴18设置于平衡轮16,与平衡轮16一体地上下移动。

在各活塞杆24的上端固定有平板状的止动件26。当平衡轮16上升时,止动件26被连结杆25上推。此外,连结杆25能够从止动件26离开而下降。

图4是示出图3的减振器21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减振器21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缸22内,在上部残留空气层27而装入有作为流体的油28。空气层27向大气压开放。在缸22的内周面与活塞23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使油28通过的间隙。

在各连结杆25设置有使活塞杆24通过的杆孔25a。在活塞杆24的外周面与杆孔25a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从正上方观察,止动件26比杆孔25a大。因此,当平衡轮16上升时,杆孔25a的周缘部碰到止动件26的外周部的下表面。由此,阻止了连结杆25从活塞杆24脱落。

在平衡轮16下降的情况下,连结杆25与平衡轮16成一体地下降。对于该连结杆25的移动,活塞杆24在上下方向上不受力,因此不追随。因此,在止动件26与连结杆25之间,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

活塞杆24及活塞23不再被连结杆25在上下方向上支承,因此借助重力而开始下降,但由于受到油的阻力,因此下降速度相对于连结杆25较慢。因此,活塞杆24慢于连结杆25而下降。此时,对活塞杆24未作用来自连结杆25的压缩载荷。

另一方面,在平衡轮16上升的情况下,直到连结杆25碰到止动件26为止,活塞杆24都不会从连结杆25受力。但是,当连结杆25碰到止动件26时,活塞杆24与连结杆25成一体地上升。由此,从减振器21向平衡轮16施加衰减力。此时,在活塞杆24作用有拉伸载荷。

因此,减振器21当平衡轮16上升时对平衡轮16施加比下降时大的衰减力。在实施方式1中,仅当平衡轮16上升时,对平衡轮16施加衰减力,当平衡轮16下降时施加的衰减力为0。

由此,由于对活塞杆24仅作用有拉伸载荷,不必考虑压缩载荷导致的屈曲。因此,能够利用使用了细径的活塞杆24的简易减振器21,来抑制平衡轮16的上下振动,能够有效地抑制轿厢9的上下振动及悬挂体8的横摆。

此外,假设构成为消除空气层27,在缸22与活塞杆24的间隙配置密封件,将油28密封在缸22内,则当活塞23上升时,位于活塞23的上部的油28被压缩,压力上升,由此能够产生大的衰减力。但是,这样的结构存在零件数量的增多和加工精度的提升引起的成本提高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存在向大气压开放的空气层27的结构简单的减振器21。若存在空气层27,则当活塞23上升时,由于位于活塞23之上的油28未被压缩,为了提高在活塞23的侧面流动的油28的流体阻力,必须增大油28的粘度。

但是,若过度提高油28的粘度,则当活塞23下降时,位于活塞23的下部的油28被压缩,由此活塞23及活塞杆24从油28受到大的反作用力。在活塞杆24细长的情况下,该反作用力作为压缩载荷作用于活塞杆24,活塞杆24可能屈曲。

如果为了防止活塞杆24的屈曲而增大活塞杆24的直径,则减振器21的尺寸增大,导致成本提高。

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1中,不会对活塞杆24作用大的压缩载荷,因此,即便使活塞杆24细长,活塞杆24也不会屈曲。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图6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2的减振器31具有:缸22;圆板状的主活塞32,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22内;活塞杆24,其与主活塞32一体地上下移动;以及圆环状的分割活塞33,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22内的比主活塞32靠上方的位置。

活塞杆24的下端与主活塞32连接。活塞杆24的上端从缸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此外,活塞杆24贯通分割活塞33。

在第1及第2安装板17a、17b分别固定有连结部件34。各连结部件34与活塞杆24的上端连接。即,各活塞杆24借助连结部件34、第1或第2安装板17a、17b、以及旋转轴18与平衡轮16连接,与平衡轮16一体地上下移动。

分割活塞33的外周面整周地与缸22的内周面接触。即,分割活塞33能够沿着缸22的内周面上下移动。此外,分割活塞33当主活塞32上升时与主活塞32重叠,从而与主活塞32一体地上升。

主活塞32能够从分割活塞33离开而下降。此外,主活塞32在与缸22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而配置。

图8是示出图6的主活塞32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图8的主活塞32的侧视图。在主活塞32设置有多个主活塞孔32a,即使在主活塞32与分割活塞33重叠时,多个主活塞孔32a也能够使油28通过。各主活塞孔32a沿上下方向贯通主活塞32。在该例中,4个主活塞孔32a在主活塞3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在主活塞32的比主活塞孔3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锥状的主活塞倾斜面32b,当主活塞32与分割活塞33重叠时,主活塞倾斜面32b与分割活塞33接触。由此,主活塞32的上部的外径向上方渐渐减小。

图10是示出图6的分割活塞33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分割活塞33的侧视图。分割活塞33的内径比与全部的主活塞孔32a外接的圆的直径大。由此,即使主活塞32与分割活塞33重叠,任何主活塞孔32a也不会被分割活塞33封闭。

在分割活塞33的内周面设置有锥状的分割活塞倾斜面33a,当主活塞32与分割活塞33重叠时,主活塞倾斜面32b与分割活塞倾斜面33a接触。由此,分割活塞33的下部的内径向下方渐渐增大。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减振器3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平衡轮16静止时,由主活塞32的主活塞倾斜面32b支承分割活塞33。当平衡轮16下降时,连结部件34、活塞杆24及主活塞32成一体地下降。

此时,主活塞32能够相对于分割活塞33独立地下降,分割活塞33不追随主活塞32的下降。因此,主活塞32从分割活塞33分离,油28的流路的面积扩大,从油28受到的阻力减小。因此,当平衡轮16下降时,平衡轮16不会从减振器31受到大的减速力。另外,分割活塞33因自重而下降,但受到油28的粘性阻力,从而相对于主活塞32迟缓地下降。

另一方面,当平衡轮16上升时,分割活塞33与主活塞32的上下间隙减小,从油28受到的阻力增大。之后,当主活塞32与分割活塞33紧密接触时,油28的流路的面积仅仅为主活塞孔32a的面积,受到大的流体阻力。由此,在平衡轮16上升时,平衡轮16从减振器31受到大的减速力。

由此,减振器31当平衡轮16下降时产生小的衰减力,当平衡轮16上升时产生大的衰减力,因此,不会对活塞杆24作用大的压缩载荷。因此,能够以简易的减振器结构使活塞杆24的直径变细,从而能够实现减振器31的小型轻量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了圆板状的主活塞32和圆环状的分割活塞33,但主活塞32及分割活塞33的形状不限于此。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分割活塞33沿着缸22的内周面上下移动,但在使用并非圆环状的分割活塞的情况下,可以在缸内设置引导分割活塞的上下移动的引导件。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图12的减振器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3的减振器41具有:缸22;圆板状的活塞42,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22内;活塞杆24,其与活塞42一体地上下移动;以及一对平板状的叶片部件43,它们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活塞42上的可动部件。

活塞杆24的下端与活塞42连接。活塞杆24的上端从缸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与连结部件34连接。

叶片部件43利用活塞42的上下移动产生的油28的相对流动,在倒在活塞42上的第1位置(图13)与立起在活塞42上的第2位置(图12)之间旋转。

此外,叶片部件43当位于第1位置时,从活塞42向径向外侧突出。当叶片部件43位于第1位置时,在叶片部件43与缸2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位于第2位置时的叶片部件43向活塞42的径向外侧的突出量比位于第1位置时的叶片部件43向活塞42的径向外侧的突出量小。

并且,叶片部件43当活塞42上升时位于第1位置,缩窄活塞42的上下之间的油28的流路。并且,叶片部件43当活塞42下降时旋转到第2位置,扩宽活塞42的上下之间的油28的流路。

图14是示出图13的活塞42及叶片部件43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图14的活塞42及叶片部件43的侧视图。一对叶片部件43成为从直径比活塞42大的圆板切除由平行且相同长度的2条弦夹着的部分而得到的形状。

此外,叶片部件43借助铰链等旋转连结件44,以能够以水平的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与活塞42连结。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接下来,对减振器4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平衡轮16静止时,叶片部件43因自重而位于第1位置,水平地支承于活塞42的上表面。当平衡轮16下降时,连结部件34、活塞杆24及活塞42与平衡轮16成一体地下降。此时,叶片部件43从油28受到向上的阻力,向上方旋转,并移位到第2位置。因此,缸22的内周面与叶片部件43之间的间隙增大,油28的流路面积扩大,从油28受到的阻力减小。因此,在平衡轮16下降时,平衡轮16不会从减振器41受到大的减速力。

另一方面,当平衡轮16上升时,叶片部件43从油28受到向下的阻力,旋转到第1位置,成为由活塞42支承的水平姿势。因此,缸22的内周面与叶片部件43之间的间隙减小,油28的流路面积缩小,从油28受到的阻力增大。由此,在平衡轮16上升时,平衡轮16从减振器41受到大的减速力。

由此,减振器41当平衡轮16下降时产生小的衰减力,当平衡轮16上升时产生大的衰减力,因此,不会对活塞杆24作用大的压缩载荷。因此,能够以简易的减振器结构使活塞杆24的直径变细,从而能够实现减振器41的小型轻量化。

另外,叶片部件的个数及形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可以构成为在活塞设置成为油的流路的孔,叶片部件对该孔进行开闭。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减振器的剖视图,图17是放大示出图16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4的减振器51具有:缸22;圆板状的活塞52,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22内;活塞杆24,其与活塞52一体地上下移动;作为可动部件的圆板状的旋转板53,其设置在活塞52上方;引导部件54,其设置在旋转板53上方;以及轴承55,其设置在活塞52与旋转板53之间。

活塞杆24的下端与活塞52连接。活塞杆24的上端从缸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与连结部件34连接。

旋转板53的直径与活塞52的直径相同。旋转板53与活塞52同轴地配置。在活塞52及旋转板53的外周面与缸2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在活塞52与旋转板53之间也设置有间隙。

轴承55设置在活塞52与旋转板53之间。由此,旋转板53能够以活塞杆24为中心、即以铅垂轴为中心,相对于活塞52及活塞杆24旋转。

在活塞52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活塞52的多个活塞孔52a。在旋转板53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旋转板53的多个旋转板孔53a。在旋转板53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突起部53b。引导部件54固定于活塞杆24。

图18是示出图17的活塞52的俯视图,图19是示出图18的活塞52的侧视图。在该例中,4个活塞孔52a在活塞5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图20是示出图17的旋转板53的俯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图22是沿着图20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在该例中,4个旋转板孔53a在旋转板5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此外,旋转板孔53a向旋转板53的周向的同一方向倾斜。因此,旋转板53因活塞52的上下移动引起的油28的相对流动而相对于活塞52旋转。

图23是示出图17的引导部件54的俯视图。在引导部件54设置有使突起部53b穿过的一对引导孔54a。由此,限制了旋转板53相对于活塞52的旋转范围。

图24是示出图16的引导部件54、旋转板53及活塞52在平衡轮下降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是示出图16的引导部件54、旋转板53及活塞52在平衡轮上升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旋转板5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相对于活塞52旋转,第1位置是旋转板孔53a的整体或大致整体不与活塞孔52a重叠的位置,第2位置是旋转板孔53a的整体或大致整体与活塞孔52a重叠的位置。

此外,旋转板53当活塞52上升时位于第1位置,缩窄活塞52的上下之间的油28的流路。并且,旋转板53当活塞52下降时旋转到第2位置,扩宽活塞52的上下之间的油28的流路。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接下来,对减振器5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平衡轮16下降时,连结部件34、活塞杆24、活塞52、旋转板53、引导部件54及轴承55成一体地下降。

此时,旋转板孔53a沿着相对于铅垂轴倾斜的方向贯通旋转板53,因此,当油28穿过旋转板孔53a时,旋转力作用于旋转板53。由此,旋转板53旋转到旋转板孔53a与活塞孔52a一致的位置、即第2位置。在该状态中,油28的流路面积大,因此油28的阻力减小。因此,在平衡轮16下降时,平衡轮16不会从减振器51受到大的减速力。

另一方面,当平衡轮16上升时,旋转板53向与下降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到第1位置,旋转板孔53a成为从活塞孔52a偏移的状态。因此,通过旋转板孔53a与活塞孔52a的重叠而构成的油28的流路面积减小,油28的阻力增大。因此,在平衡轮16上升时,平衡轮16从减振器51受到大的减速力。

由此,减振器51当平衡轮16下降时产生小的衰减力,当平衡轮16上升时产生大的衰减力,因此,不会对活塞杆24作用大的压缩载荷。因此,能够以简易的减振器结构使活塞杆24的直径变细,从而能够实现减振器51的小型轻量化。

另外,活塞孔52a的形状及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伴随于此,旋转板孔53a的形状及数量也可以变更。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活塞52的上方配置了旋转板53,但也可以相反。

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通过在旋转板53设置相对于铅垂轴倾斜的旋转板孔53a来使旋转板53旋转,但可以有别于旋转板孔地设置受到油28的相对流动而使旋转板旋转的叶片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1~4中,使用油28作为流体,但流体不限于油28。

此外,在实施方式1~4中,对1个平衡轮16各使用了2个减振器21、31、41、51,但也可以各使用1个、或3个以上的减振器。

并且,在实施方式1~4中,对单个的平衡轮16进行了说明,但平衡轮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2个或4个平衡轮的电梯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电梯装置整体的布局不限于图1的布局。例如在2: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无机房电梯、双层电梯、多个轿厢配置在共同的井道内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等所有类型的电梯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