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及紧急安全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36776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及紧急安全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及紧急安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方便人们快速上下楼的电梯设备也越来越多。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乘坐电梯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目前大多数电梯采用机械式的防坠落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安全系数较低,需要专业人员定期检修;而且防坠落保护装置容易因设备老化等原因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反应不及时,对乘客的安全没有保障;另外乘客在电梯轿厢内保护措施不足,即使是小事故也会对乘客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安全电梯。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实施的紧急安全控制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其包括电梯井,其还包括若干导轨及电梯轿厢,所述导轨纵向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四周,所述电梯轿厢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若干导轨上,该电梯轿厢与所述若干导轨之间通过紧急制动装置连接,该电梯轿厢的顶部设置有中央控制装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内部的上端设置有安全扶手装置,该电梯轿厢内部的底部设置有缓冲保护装置。

所述紧急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带、基座、转动轮、锁紧块及凸轮,所述转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所述制动带卷绕在该转动轮上,该转动轮前、后两端横向并列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棘轮,所述棘轮上设置有加重摆杆,该加重摆杆与该棘轮之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连接,所述凸轮位于该棘轮下方,该凸轮对应该加重摆杆活动设置于基座上,所述锁紧块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凸轮上对应该滑槽设置有滑动销,该凸轮与该锁紧块之间通过滑动销连接,所述锁紧块上对应所述棘轮设置有锁紧棘爪。

所述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底座,该缓冲底座设于所述电梯轿厢下端,于该缓冲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缓冲板,该缓冲板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缓冲底座上方,于该缓冲板下端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该第二弹性部件设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当电梯轿厢刹停,乘客施加到该第二弹性部件的力大于该第二弹性部件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二弹性部件将向下压缩。

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设置有速度检测器,该速度检测器与所述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该电梯轿厢内设置有紧急智能系统,该紧急智能系统与该中央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紧急智能系统包括应急照明灯、应急通风装置及报警装置,该应急照明灯、应急通风装置及报警装置设于所述电梯轿厢内。

所述安全扶手装置包括扶手部,该扶手部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通过第三弹性部件连接,当电梯轿厢刹停,乘客拉动该扶手部的拉力大于该第三弹性部件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三弹性部件向下拉伸。

所述电梯轿厢内设置有氧气供给装置。

一种紧急安全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电梯轿厢在导轨上移动时遭遇到失速意外,紧急制动装置立刻起到制动作用将电梯轿厢刹停;

步骤二:当电梯轿厢在紧急制动装置的运作下刹停时,电梯轿厢中的缓冲保护装置对乘客起到缓冲作用。

所述紧急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带、基座、转动轮、锁紧块及凸轮,所述转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所述制动带卷绕在该转动轮上,该转动轮前、后两端横向并列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棘轮,所述棘轮上设置有加重摆杆,该加重摆杆与该棘轮之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连接,所述凸轮位于该棘轮下方,该凸轮对应该加重摆杆活动设置于基座上,所述锁紧块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凸轮上对应该滑槽设置有滑动销,该凸轮与该锁紧块之间通过滑动销连接,所述锁紧块上对应所述棘轮设置有锁紧棘爪;

所述步骤一中,电梯轿厢遭遇到失速意外,棘轮快速旋转,加重摆杆在离心力驱使下伸出棘轮,并且推动凸轮;当凸轮的滑动销沿着锁紧块的滑槽移动到滑槽另一端时,锁紧块被拖入棘轮正下方,锁紧块的锁紧棘爪锁紧棘轮,禁止转动轮转动,从而起到刹停电梯轿厢的作用。

所述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底座,该缓冲底座设于所述电梯轿厢下端,于该缓冲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缓冲板,该缓冲板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缓冲底座上方,于该缓冲板下端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该第二弹性部件设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当电梯轿厢刹停,乘客施加到该第二弹性部件的力大于该第二弹性部件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二弹性部件将向下压缩;

所述步骤二中,乘客在电梯轿厢刹停时承受着过大的重力,缓冲部向下压缩能减缓乘客承受的重力,保护乘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的紧急制动装置能够在电梯出现故障时立即起到紧急刹停的作用,提高电梯轿厢的安全性,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同时在电梯内部设置有缓冲保护装置,能减缓乘客因电梯下坠承受的重力,对乘客的身体起到缓冲保护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转动轮、锁紧块及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缓冲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新型安全电梯,其包括电梯井,其还包括若干导轨1及电梯轿厢2,所述导轨1纵向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四周,所述电梯轿厢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若干导轨1上,该电梯轿厢2与所述若干导轨1之间通过紧急制动装置3连接,该电梯轿厢2的顶部设置有中央控制装置4,于所述电梯轿厢2内部的上端设置有安全扶手装置5,该电梯轿厢2内部的底部设置有缓冲保护装置6。

所述紧急制动装置3包括制动带、基座31、转动轮32、锁紧块33及凸轮34,所述转动轮32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31上,所述制动带卷绕在该转动轮32上,该转动轮32前、后两端横向并列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棘轮321,所述棘轮321上设置有加重摆杆322,该加重摆杆322与该棘轮321之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323连接,所述凸轮34位于该棘轮321下方,该凸轮34对应该加重摆杆322活动设置于基座31上,所述锁紧块33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凸轮34上对应该滑槽设置有滑动销341,该凸轮34与该锁紧块33之间通过滑动销341连接,所述锁紧块33上对应所述棘轮321设置有锁紧棘爪331。

所述缓冲保护装置6包括缓冲底座61,该缓冲底座61设于所述电梯轿厢2下端,于该缓冲底座61上设置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缓冲板62,该缓冲板6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缓冲底座61上方,于该缓冲板62下端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63,该第二弹性部件63设于所述电梯轿厢2的底部,当电梯轿厢2刹停,乘客施加到该第二弹性部件63的力大于该第二弹性部件63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二弹性部件63将向下压缩。

所述电梯轿厢2的顶部设置有速度检测器,该速度检测器与所述中央控制装置4电连接,该电梯轿厢2内设置有紧急智能系统,该紧急智能系统与该中央控制装置4电连接。

所述紧急智能系统包括应急照明灯、应急通风装置及报警装置,该应急照明灯、应急通风装置及报警装置设于所述电梯轿厢2内。

所述安全扶手装置5包括扶手部51,该扶手部51与所述电梯轿厢2之间通过第三弹性部件52连接,当电梯轿厢2刹停,乘客拉动该扶手部51的拉力大于该第三弹性部件52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三弹性部件52向下拉伸。

所述电梯轿厢2内设置有氧气供给装置。

一种紧急安全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电梯轿厢2在导轨1上移动时遭遇到失速意外,紧急制动装置3立刻起到制动作用将电梯轿厢2刹停;

步骤二:当电梯轿厢2在紧急制动装置3的运作下刹停时,电梯轿厢2中的缓冲保护装置6对乘客起到缓冲作用。

所述紧急制动装置3包括制动带、基座31、转动轮32、锁紧块33及凸轮34,所述转动轮32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31上,所述制动带卷绕在该转动轮32上,该转动轮32前、后两端横向并列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棘轮321,所述棘轮321上设置有加重摆杆322,该加重摆杆322与该棘轮321之间通过第一弹性部件323连接,所述凸轮34位于该棘轮321下方,该凸轮34对应该加重摆杆322活动设置于基座31上,所述锁紧块33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凸轮34上对应该滑槽设置有滑动销341,该凸轮34与该锁紧块33之间通过滑动销341连接,所述锁紧块33上对应所述棘轮321设置有锁紧棘爪331;

所述步骤一中,电梯轿厢2遭遇到失速意外,棘轮321快速旋转,加重摆杆322在离心力驱使下伸出棘轮321,并且推动凸轮34;当凸轮34的滑动销341沿着锁紧块33的滑槽移动到滑槽另一端时,锁紧块33被拖入棘轮321正下方,锁紧块33的锁紧棘爪331锁紧棘轮321,禁止转动轮32转动,从而起到刹停电梯轿厢2的作用。

所述缓冲保护装置6包括缓冲底座61,该缓冲底座61设于所述电梯轿厢2下端,于该缓冲底座61上设置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缓冲板62,该缓冲板6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缓冲底座61上方,于该缓冲板62下端的中部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63,该第二弹性部件63设于所述电梯轿厢2的底部,当电梯轿厢2刹停,乘客施加到该第二弹性部件63的力大于该第二弹性部件63的设定负荷值时,该第二弹性部件63将向下压缩;

所述步骤二中,乘客在电梯轿厢2刹停时承受着过大的重力,缓冲部向下压缩能减缓乘客承受的重力,保护乘客。

本发明中的紧急制动装置3能够在电梯出现故障时立即起到紧急刹停的作用,提高电梯轿厢2的安全性,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同时在电梯内部设置有缓冲保护装置6,能减缓乘客因电梯下坠承受的重力,对乘客的身体起到缓冲保护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