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垂直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677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垂直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垂直电梯。



背景技术:

垂直升降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建筑设备应用广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偶然的断电情况,导致乘客被困于电梯轿厢中,通常获得及时救援概率非常低,给被困乘客造成了诸多麻烦甚至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如急需治疗的患者被困于电梯或被困者无法与外界联系获得救援,很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断电后实现被困乘客的及时手动自救,有效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实用性强的安全垂直电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垂直电梯,包括电梯井和设于电梯井内的轿厢,所述轿厢具有主内门和牵引绳索,所述电梯井上对应相应楼层设置的主外门,所述轿厢具有处于上部的顶壁、处于下部的底壁,以及处于顶壁和底壁之间并依次相邻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主内门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电梯井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一一对应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主外门设于所述第一内侧壁上;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副内门,设于所述第二内侧壁上与外界连通的副外门,驱动所述轿厢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升降驱动装置的第一手动驱动装置,设于轿厢上开启所述副内门的开启装置,以及驱动开启装置的第二手动驱动装置;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设于所述顶壁上;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侧壁垂直并与所述牵引绳索连接对牵引绳索进行缠绕的缠绕辊,平行处于缠绕辊下方并与所述顶壁连接的转轴,以及连接于缠绕辊和转轴之间并依靠转轴进行摆动的摆杆;所述缠绕辊同轴固定设有被驱动齿轮;

所述第一手动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四侧壁内的第一涡轮,对第一涡轮进行驱动的第一蜗杆,与第一涡轮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设于所述顶壁上并与第一齿轮相平行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三齿轮,设于所述转轴一端的第四齿轮和另一端的主驱动齿轮,连接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的第一链条,连接于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的第二链条,连接于主驱动齿轮和被驱动齿轮之间的驱动链条,以及对第一蜗杆进行手动转动驱动的第一手动轮;

所述开启装置包括对所述副内门进行直接开启的执行装置,和对执行装置进行传动的传动装置;所述副内门包括较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单体门和较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第二单体门;所述执行装置包括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单体门上方的第一传动齿轮,平行设于所述第二单体门上方的第二传动齿轮,以及连接于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之间的传动链条;所述传动链条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单链和处于下方的下单链;所述上单链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单体门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下单链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单体门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上单链和下单链中部之间的主传动齿轮,承载主传动齿轮的滑块,和承载滑块的承载板;所述主传动齿轮的上端与所述上单链相配合咬合在一起,下端与所述下单链相配合咬合在一起;所述主传动齿轮通过同轴的转动轴部与所述滑块枢接在一起,所述滑块形成有供所述转动轴部伸入并相匹配转动的轴孔;所述承载板形成有上下延伸供所述滑块上下滑动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上端与所述滑块的上端之间张设有上压簧,所述条形孔的下端与所述滑块的下端之间张设有下压簧;所述主传动齿轮形成有朝向所述第四侧壁供所述第二手动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孔;所述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壁上;

所述第二手动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四侧壁内的第二涡轮,对第二涡轮进行驱动的第二蜗杆,与第二涡轮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五齿轮,设于所述顶壁上并与第五齿轮相平行的第六齿轮,与第六齿轮同轴固定设置并与所述顶壁连接的驱动轴,连接于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之间的第三链条,和对第二蜗杆进行手动转动驱动的第二手动轮;所述驱动轴包括与所述第六齿轮连接的外杆部,和滑动伸缩于外杆部内的内杆部;所述外杆部形成有容置所述内杆部的容置腔,所述内杆部具有处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内端和伸出于容置腔外的外端,所述容置腔具有腔口和腔底,所述内杆部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内杆部与所述腔口匹配滑动配合,所述内端形成有卡于所述腔口处的第一卡止台阶,所述腔口处形成有与第一卡止台阶相配合的第二卡止台阶,所述内端和所述腔底之间张设有驱动压簧;所述驱动孔和第二驱动孔为供所述内杆部匹配穿入的方形,所述驱动孔具有朝向所述外端的扩孔,所述扩孔由内至外逐渐外扩且横截面为方形,所述第二驱动孔具有朝向所述驱动孔的第二扩孔,所述第二扩孔由内至外逐渐外扩且横截面为方形;

所述内杆部配设有使内杆部伸出所述腔口的弹出开关,和触发弹出开关的开关触发装置。

所述驱动轴配设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与所述驱动轴相垂直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比所述第二支撑板更靠近所述开启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板处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弹出开关之间;所述承载板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进行固定;所述弹出开关包括设于所述内端并朝上的按钮,所述内杆部形成有容置所述按钮的容置槽,所述按钮的下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之间张设有反弹压簧,所述外杆部形成有供所述按钮向上伸出的伸出孔;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顶壁并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滑轨,沿滑轨滑动的第二支撑架,受所述第二内侧壁上相应台阶驱动并向下触发所述弹出开关的触发板,以及驱动第二支撑架和触发板沿滑轨滑动的滑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与所述驱动轴相垂直的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以及连接于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之间的第五支撑板;所述触发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的触发端,和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端枢接在一起进行翻转的枢接端;所述触发板由所述枢接端至所述触发端逐渐斜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板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驱动轴两侧的竖向支撑板,连接于两竖向支撑板之间并处于驱动轴正上方的上触发杆和下触发杆,以及张设于上触发杆和下触发杆之间的缓冲压簧;所述下触发杆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伸出孔的深度相应且对所述按钮进行向下抵顶的抵顶柱,所述第四支撑板处于所述按钮和所述第三支撑板之间;所述上触发杆的上端高处于所述竖向支撑板的上端高度,所述上触发杆和下触发杆滑动设于两所述竖向支撑板之间;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顶壁连接在一起并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平行的第六支撑板,和垂直贯穿第六支撑板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架和触发板沿所述滑轨朝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的贯穿驱动滑杆;所述第六支撑板比所述第四支撑板更靠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贯穿驱动滑杆具有靠近所述第四侧壁的靠近端和远离第四侧壁并与所述第四支撑板连接的远离端;所述靠近端的周面形成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和所述第六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套设于所述贯穿驱动滑杆上的拉簧;所述转轴的周面形成有卡住所述环形凸缘使所述触发板远离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卡柄,当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卡柄与所述环形凸缘脱扣,所述拉簧拉动所述贯穿驱动滑杆滑动贯穿所述第六支撑板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架和触发板沿所述滑轨朝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直到所述第四支撑板抵顶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且所述抵顶柱与所述伸出孔相对应。

所述转轴通过第一轴承座连接于所述顶壁上。

所述第一涡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四侧壁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蜗杆水平处于所述第一涡轮的下方,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通过第二轴承座连接于所述顶壁上;所述第二涡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四侧壁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蜗杆水平处于所述第二涡轮的下方。

所述第一手动轮处于所述第一蜗杆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手动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涡轮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蜗杆的输入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朝输入端的端部方向逐渐变细,所述第一手动轮设有同轴固定且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相配合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手动轮处于所述第二蜗杆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手动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涡轮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蜗杆的输入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朝输入端的端部方向逐渐变细,所述第二手动轮设有同轴固定且与所述第三锥形齿轮相配合的第四锥形齿轮。

所述第一连接杆形成有供下单链穿过的第一链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为可伸缩的弹性杆;所述滑块设有对应所述主传动齿轮上端对所述上单链进行向下限位的第一限位扣,和对应主传动齿轮下端对所述下单链进行向上限位的第二限位扣。

所述条形孔的两侧形成有上下延伸的限位槽,所述滑块形成有两个分别匹配卡入两所述限位槽内并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凸块。

所述第二卡止台阶形成有通气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安全垂直电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电梯断电时,被困在轿厢中的乘客可通过第一手动驱动装置来操作升降驱动装置驱动轿厢上升,当轿厢上升到最近的相应楼层后,被困乘客可通过第二手动驱动装置操作开启装置将副内门打开,进而被困乘客可在断电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获得第一时间的自救。具体为,被困乘客操作第一手动轮带动第一蜗杆转动,第一蜗杆驱动第一涡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通过第一链条带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通过第二链条带动第四齿轮、转轴和主驱动齿轮转动,主驱动齿轮通过驱动链条带动被驱动齿轮转动,被驱动齿轮带动缠绕辊转动对牵引绳索进行缠绕,由于牵引绳索的上端已被轿厢升降电机固定,随着缠绕辊对牵引绳索的缠绕可拖拽轿厢上升,在缠绕过程中,由于缠绕辊具有一定半径尺寸,牵引绳索的拉力方向会发生变化,缠绕辊可依靠摆杆相对于转轴进行摆动,来适应牵引绳索拉力方向的变化,进而使轿厢始终受到转轴处垂直向上的拉力,而不会出现轿厢晃动或碰撞、摩擦电梯井的情况,确保轿厢稳定;当轿厢上升到最近的相应楼层后,开关触发装置触发弹出开关使内杆部在驱动压簧的驱动下从外杆部中弹出,内杆部对应伸入到驱动孔中,即使内杆部未与驱动孔对准,也可依靠扩孔顺势滑入到驱动孔中,便于内杆部伸入到驱动孔中;在内杆部伸入驱动孔过程中,如果存在偏差,也主要是上下位置的偏差,内杆部抵顶在扩孔处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随着内杆部端部的抵顶,主传动齿轮具有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趋势,进而依靠滑块沿条形孔上下移动,压缩相应的压簧进行适应,直到内杆部与驱动孔对准并伸入到驱动孔中;当内杆部伸入到驱动孔中后,被困乘客操作第二手动轮带动第二蜗杆转动,第二蜗杆驱动第二涡轮带动第五齿轮转动,第五齿轮通过第三链条带动第六齿轮和驱动轴转动,进而外杆部带动内杆部转动并通过驱动孔驱动主传动齿轮转动,主传动齿轮驱动传动链条依靠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进行运转,具体是主传动齿轮的上端和下端对传动链条的上单链和下单链进行相反方向的驱动,使上单链通过第一连接杆对第一单体门朝远离第二单体门方向拉动,使下单链通过第二连接杆对第二单体门朝远离第一单体门方向拉动,进而驱动副内门开启,从而被困乘客可从副外门逃出获得自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安全垂直电梯,其可在断电后实现被困乘客的及时手动自救,有效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四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五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轿厢11-副内门111-第一单体门112-第二单体门12-牵引绳索13-第二侧壁14-第四侧壁2-电梯井21-副外门

3-升降驱动装置31-缠绕辊311-被驱动齿轮32-转轴321-卡柄33-摆杆

4-第一手动驱动装置41-第一涡轮42-第一蜗杆421-第一锥形齿轮43-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第三齿轮46-第四齿轮47-主驱动齿轮48-第一链条49-第二链条40-驱动链条4a-第一手动轮4a1-第二锥形齿轮

5-开启装置511-第一传动齿轮512-第二传动齿轮513-传动链条5131-上单链5132-下单链514-第一连接杆5141-第一链通孔515-第二连接杆52-传动装置521-主传动齿轮5211-转动轴部5212-驱动孔52121-扩孔522-滑块5221-第一限位扣5222-第二限位扣5223-限位凸块523-承载板5231-条形孔52311-限位槽5232-上压簧5233-下压簧5234-连接板

61-第二涡轮62-第二蜗杆621-第三锥形齿轮63-第五齿轮64-第六齿轮65-驱动轴651-外杆部6511-腔口6512-腔底6513-第二卡止台阶65131-通气孔6514-伸出孔652-内杆部6521-内端6522-外端6523-第一卡止台阶6524-容置槽653-驱动压簧654-第一支撑架6541-第一支撑板6542-第二支撑板66-第三链条67-第二手动轮671-第四锥形齿轮68-弹出开关681-按钮682-反弹压簧69-开关触发装置691-滑轨692-第二支撑架6921-第三支撑板6922-第四支撑板69221-竖向支撑板69222-上触发杆69223-下触发杆69224-缓冲压簧69225-抵顶柱6923-第五支撑板693-触发板694-滑动驱动装置6941-第六支撑板6942-贯穿驱动滑杆69421-环形凸缘6943-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安全垂直电梯,如图1-10所示,包括电梯井2和设于电梯井2内的轿厢1,轿厢1具有主内门和牵引绳索12,电梯井2上对应相应楼层设置的主外门,轿厢1具有处于上部的顶壁、处于下部的底壁,以及处于顶壁和底壁之间并依次相邻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14,主内门设于第一侧壁上;电梯井2具有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14一一对应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主外门设于第一内侧壁上;还包括设于第二侧壁13上的副内门11,设于第二内侧壁上与外界连通的副外门21,驱动轿厢1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3,驱动升降驱动装置3的第一手动驱动装置4,设于轿厢1上开启副内门11的开启装置5,以及驱动开启装置5的第二手动驱动装置;

升降驱动装置3设于顶壁上;升降驱动装置3包括与第二侧壁垂直并与牵引绳索12连接对牵引绳索12进行缠绕的缠绕辊31,平行处于缠绕辊31下方并与顶壁连接的转轴32,以及连接于缠绕辊31和转轴32之间并依靠转轴32进行摆动的摆杆33;缠绕辊31同轴固定设有被驱动齿轮311;转轴32处于顶壁的中心线处,可平衡支撑轿厢1;

第一手动驱动装置4包括设于第四侧壁14内的第一涡轮41,对第一涡轮41进行驱动的第一蜗杆42,与第一涡轮41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43,设于顶壁上并与第一齿轮43相平行的第二齿轮44,与第二齿轮44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三齿轮45,设于转轴32一端的第四齿轮46和另一端的主驱动齿轮47,连接于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之间的第一链条48,连接于第三齿轮45和第四齿轮46之间的第二链条49,连接于主驱动齿轮47和被驱动齿轮311之间的驱动链条40,以及对第一蜗杆42进行手动转动驱动的第一手动轮4a;

开启装置5包括对副内门11进行直接开启的执行装置,和对执行装置进行传动的传动装置52;副内门11包括较靠近第一侧壁的第一单体门111和较靠近第三侧壁的第二单体门112;执行装置包括平行设于第一单体门111上方的第一传动齿轮511,平行设于第二单体门112上方的第二传动齿轮512,以及连接于第一传动齿轮511和第二传动齿轮512之间的传动链条513;传动链条513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单链5131和处于下方的下单链5132;上单链5131通过第一连接杆514与第一单体门111的上端连接在一起,下单链5132通过第二连接杆515与第二单体门112的上端连接在一起;传动装置52包括设于上单链5131和下单链5132中部之间的主传动齿轮521,承载主传动齿轮521的滑块522,和承载滑块522的承载板523;主传动齿轮521的上端与上单链5131相配合咬合在一起,下端与下单链5132相配合咬合在一起;主传动齿轮521通过同轴的转动轴部5211与滑块522枢接在一起,滑块522形成有供转动轴部5211伸入并相匹配转动的轴孔;承载板523形成有上下延伸供滑块522上下滑动的条形孔5231,条形孔5231的上端与滑块522的上端之间张设有上压簧5232,条形孔5231的下端与滑块522的下端之间张设有下压簧5233;主传动齿轮521形成有朝向第四侧壁14供第二手动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孔5212;承载板523固定连接于顶壁上;

第二手动驱动装置包括设于第四侧壁14内的第二涡轮61,对第二涡轮61进行驱动的第二蜗杆62,与第二涡轮61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五齿轮63,设于顶壁上并与第五齿轮63相平行的第六齿轮64,与第六齿轮64同轴固定设置并与顶壁连接的驱动轴65,连接于第五齿轮63和第六齿轮64之间的第三链条66,和对第二蜗杆62进行手动转动驱动的第二手动轮67;驱动轴65包括与第六齿轮64连接的外杆部651,和滑动伸缩于外杆部651内的内杆部652;外杆部651形成有容置内杆部652的容置腔,内杆部652具有处于容置腔内的内端6521和伸出于容置腔外的外端6522,容置腔具有腔口6511和腔底6512,内杆部652的横截面为方形,内杆部652与腔口6511匹配滑动配合,内端6521形成有卡于腔口6511处的第一卡止台阶6523,腔口6511处形成有与第一卡止台阶6523相配合的第二卡止台阶6513,内端6521和腔底6512之间张设有驱动压簧653;驱动孔5212和第二驱动孔5212为供内杆部652匹配穿入的方形,驱动孔5212具有朝向外端6522的扩孔52121,扩孔52121由内至外逐渐外扩且横截面为方形,第二驱动孔5212具有朝向驱动孔5212的第二扩孔52121,第二扩孔52121由内至外逐渐外扩且横截面为方形;

内杆部652配设有使内杆部652伸出腔口6511的弹出开关68,和触发弹出开关68的开关触发装置69。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电梯断电时,被困在轿厢1中的乘客可通过第一手动驱动装置4来操作升降驱动装置3驱动轿厢1上升,当轿厢1上升到最近的相应楼层后,被困乘客可通过第二手动驱动装置操作开启装置5将副内门11打开,进而被困乘客可在断电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获得第一时间的自救。具体为,被困乘客操作第一手动轮4a带动第一蜗杆42转动,第一蜗杆42驱动第一涡轮41带动第一齿轮43转动,第一齿轮43通过第一链条48带动第二齿轮44和第三齿轮45转动,第三齿轮45通过第二链条49带动第四齿轮46、转轴32和主驱动齿轮47转动,主驱动齿轮47通过驱动链条40带动被驱动齿轮311转动,被驱动齿轮311带动缠绕辊31转动对牵引绳索12进行缠绕,由于牵引绳索12的上端已被轿厢1升降电机固定,随着缠绕辊31对牵引绳索12的缠绕可拖拽轿厢1上升,在缠绕过程中,由于缠绕辊31具有一定半径尺寸,牵引绳索12的拉力方向会发生变化,缠绕辊31可依靠摆杆33相对于转轴32进行摆动,来适应牵引绳索12拉力方向的变化,进而使轿厢1始终受到转轴32处垂直向上的拉力,而不会出现轿厢1晃动或碰撞、摩擦电梯井2的情况,确保轿厢1稳定;当轿厢1上升到最近的相应楼层后,开关触发装置69触发弹出开关68使内杆部652在驱动压簧653的驱动下从外杆部651中弹出,内杆部652对应伸入到驱动孔5212中,即使内杆部652未与驱动孔5212对准,也可依靠扩孔52121顺势滑入到驱动孔5212中,便于内杆部652伸入到驱动孔5212中;在内杆部652伸入驱动孔5212过程中,如果存在偏差,也主要是上下位置的偏差,内杆部652抵顶在扩孔52121处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随着内杆部652端部的抵顶,主传动齿轮521具有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趋势,进而依靠滑块522沿条形孔5231上下移动,压缩相应的压簧进行适应,直到内杆部652与驱动孔5212对准并伸入到驱动孔5212中;当内杆部652伸入到驱动孔5212中后,被困乘客操作第二手动轮67带动第二蜗杆62转动,第二蜗杆62驱动第二涡轮61带动第五齿轮63转动,第五齿轮63通过第三链条66带动第六齿轮64和驱动轴65转动,进而外杆部651带动内杆部652转动并通过驱动孔5212驱动主传动齿轮521转动,主传动齿轮521驱动传动链条513依靠第一传动齿轮511和第二传动齿轮512进行运转,具体是主传动齿轮521的上端和下端对传动链条513的上单链5131和下单链5132进行相反方向的驱动,使上单链5131通过第一连接杆514对第一单体门111朝远离第二单体门112方向拉动,使下单链5132通过第二连接杆515对第二单体门112朝远离第一单体门111方向拉动,进而驱动副内门11开启,从而被困乘客可从副外门21逃出获得自救。本发明利用涡轮蜗杆组件主要是利用此组件具有以较小的力量即可克服较大阻力且具有蜗杆不会被涡轮反向驱动的特性。

优选地,驱动轴65配设有第一支撑架654,第一支撑架654包括与驱动轴65相垂直的第一支撑板6541和第二支撑板6542,第一支撑板6541比第二支撑板6542更靠近开启装置5,第二支撑板6542处于第一支撑板6541和弹出开关68之间;承载板523通过连接板5234与第一支撑板6541连接进行固定;弹出开关68包括设于内端6521并朝上的按钮681,内杆部652形成有容置按钮681的容置槽6524,按钮681的下端与容置槽6524的槽底之间张设有反弹压簧682,外杆部651形成有供按钮681向上伸出的伸出孔6514;开关触发装置69包括设于顶壁并与驱动轴65平行的滑轨691,沿滑轨691滑动的第二支撑架692,受第二内侧壁上相应台阶驱动并向下触发弹出开关68的触发板693,以及驱动第二支撑架692和触发板693沿滑轨691滑动的滑动驱动装置694;第二支撑架692包括与驱动轴65相垂直的第三支撑板6921、第四支撑板6922,以及连接于第三支撑板6921和第四支撑板6922之间的第五支撑板6923;触发板693包括朝向第二内侧壁的触发端,和与第三支撑板6921的上端枢接在一起进行翻转的枢接端;触发板693由枢接端至触发端逐渐斜向上倾斜设置;第四支撑板6922包括两个分设于驱动轴65两侧的竖向支撑板69221,连接于两竖向支撑板69221之间并处于驱动轴65正上方的上触发杆69222和下触发杆69223,以及张设于上触发杆69222和下触发杆69223之间的缓冲压簧69224;下触发杆69223的下端形成有与伸出孔6514的深度相应且对按钮681进行向下抵顶的抵顶柱69225,第四支撑板6922处于按钮681和第三支撑板6921之间;上触发杆69222的上端高处于竖向支撑板69221的上端高度,上触发杆69222和下触发杆69223滑动设于两竖向支撑板69221之间;滑动驱动装置694包括与顶壁连接在一起并与第四支撑板6922平行的第六支撑板6941,和垂直贯穿第六支撑板6941并驱动第二支撑架692和触发板693沿滑轨691朝第二支撑板6542滑动的贯穿驱动滑杆6942;第六支撑板6941比第四支撑板6922更靠近第四侧壁14,贯穿驱动滑杆6942具有靠近第四侧壁14的靠近端和远离第四侧壁14并与第四支撑板6922连接的远离端;靠近端的周面形成有环形凸缘69421,环形凸缘69421和第六支撑板6941之间连接有套设于贯穿驱动滑杆6942上的拉簧6943;转轴32的周面形成有卡住环形凸缘69421使触发板693远离第二内侧壁的卡柄321,当转轴32转动使卡柄321与环形凸缘69421脱扣,拉簧6943拉动贯穿驱动滑杆6942滑动贯穿第六支撑板6941并驱动第二支撑架692和触发板693沿滑轨691朝第二支撑板6542滑动,直到第四支撑板6922抵顶于第二支撑板6542且抵顶柱69225与伸出孔6514相对应。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内侧壁在副外门21的上方设有对触发板693的触发端进行抵顶的抵顶台阶,起初转轴32上的卡柄321将环形凸缘69421卡住,拉簧6943被拉伸,第二支撑架692和触发板693处于较靠近转轴32处,使触发板693的触发端在随着轿厢1升降过程中不会触碰到抵顶台阶,只有当被困乘客操作第一手动轮4a并驱动转轴32和缠绕辊31等转动时,转轴32会带动卡柄321转动,并使卡柄321与环形凸缘69421脱扣,贯穿驱动滑杆6942在拉簧6943的拉力作用下推动第二支撑架692和触发板693沿滑轨691朝第二支撑板6542方向滑动,直至第四支撑板6922抵顶于第二支撑板6542且抵顶柱69225与伸出孔6514相对应,此时触发板693的触发端处于抵顶台阶的正下方,当触发板693随着轿厢1上升到相应位置使副内门11和副外门21相对应时,触发板693的触发端会触碰到抵顶台阶,在抵顶台阶的反作用力下,触发板693依靠枢接端向下翻转并对上触发杆69222的上端进行施压,上触发杆69222向下抵顶缓冲压簧69224,缓冲压簧69224对下触发杆69223进行施压,下触发杆69223向下运动并使抵顶柱69225伸入到伸出孔6514将按钮681向下抵顶并压缩反弹压簧682,使按钮681从伸出孔6514脱出,进而内杆部652在驱动压簧653的弹力作用下弹出外杆部651,内杆部652对应依次伸入到第一驱动孔5212和第二驱动孔5212中,进而被困乘客可操作第二手动轮67驱动驱动转轴32转动,进而驱动副内门11开启。具体结构可为,反弹压簧682的弹力大于按钮681、上触发杆69222、下触发杆69223和缓冲压簧69224重力的总和,可确保在上触发杆69222不受触发板693施压时,即触发板693不受抵顶台阶抵顶时,按钮681不会被触发,内杆部652不会弹出。两竖向支撑板69221之间设有对两触发杆进行导向限位的滑道。

优选地,转轴32通过第一轴承座连接于顶壁上。

优选地,第一涡轮41的轴线垂直于第四侧壁14所在的平面,第一蜗杆42水平处于第一涡轮41的下方,第二齿轮44和第三齿轮45通过第二轴承座连接于顶壁上;第二涡轮61的轴线垂直于第四侧壁14所在的平面,第二蜗杆62水平处于第二涡轮61的下方。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困乘客可直接对第一手动驱动装置4和第二手动驱动装置进行操作。

优选地,第一手动轮4a处于第一蜗杆42的输入端,第一手动轮4a的转动轴线与第一涡轮41的轴线平行,第一蜗杆42的输入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一锥形齿轮421,第一锥形齿轮421朝输入端的端部方向逐渐变细,第一手动轮4a设有同轴固定且与第一锥形齿轮421相配合的第二锥形齿轮4a1;第二手动轮67处于第二蜗杆62的输入端,第二手动轮67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涡轮61的轴线平行,第二蜗杆62的输入端设有同轴固定的第三锥形齿轮621,第三锥形齿轮621朝输入端的端部方向逐渐变细,第二手动轮67设有同轴固定且与第三锥形齿轮621相配合的第四锥形齿轮671。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困乘客摇动第一手动轮4a带动第二锥形齿轮4a1转动,第二锥形齿轮4a1驱动第一锥形齿轮421带动第一蜗杆42转动,进而对第一涡轮41进行驱动;被困乘客摇动第二手动轮67带动第四锥形齿轮671转动,第四锥形齿轮671驱动第三锥形齿轮621带动第二蜗杆62转动,进而对第二涡轮61进行驱动。这样的结构便于被困乘客对手动轮进行摇动操作。

优选地,第一连接杆514形成有供下单链5132穿过的第一链通孔5141;第一连接杆514和第二连接杆515均为可伸缩的弹性杆;滑块522设有对应主传动齿轮521上端对上单链5131进行向下限位的第一限位扣5221,和对应主传动齿轮521下端对下单链5132进行向上限位的第二限位扣5222。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连接杆514利用第一链通孔5141使下单链5132和第一连接杆514相互独立且顺畅运转,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同时弹性杆形式的第一连接杆514、第二连接杆515均具有伸缩功能,可适应滑块522相对于副内门11进行的移动;而且当滑块522沿条形孔5231上下移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扣5221对上单链513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扣5222对下单链5132进行限位,可确保主传动齿轮521与上单链5131和下单链5132始终咬合在一起而不会出现脱扣情况。

优选地,条形孔5231的两侧形成有上下延伸的限位槽52311,滑块522形成有两个分别匹配卡入两限位槽52311内并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凸块5223。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限位凸块5223和限位槽52311相互配合可确保滑块522沿条形孔5231上下滑动的稳定性和顺畅性。

优选地,第二卡止台阶6513形成有通气孔65131。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气孔65131可确保容置腔内的通气,使内杆部652在外杆部651的容置腔内顺畅顺畅滑动。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