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4923发布日期:2018-06-30 08:0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作业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平台装置,其用作为起吊曳引机等电梯中所用重物时的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以往,若长期使用后的电梯发生老化,则必须进行将现有的电梯设备整体或者其一部分更换成新品的更新工程。此时,若建筑结构物自身处于新建阶段,则能够利用设置于建筑结构物上部的起重机来起吊曳引机等重物。但是,当建筑结构物建成后,起重机会被撤除。因此,进行现有电梯的更新工程时,无法使用起重机。

所以,作为不使用起重机来起吊重物时的现有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容。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安装起吊用导轨的技术,在将重物装载在更新前的轿厢上,并搬运至进行作业的楼层后,该起吊用导轨将重物引导至井道内。而且,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从搭乘平台向起吊用导轨搬入重物,再使用起吊装置将重物起吊至机械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69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将起吊用导轨的端部搭载在搭乘平台上,所以搭乘平台和起吊用导轨之间产生了高低差。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从搭乘平台向起吊用导轨搬入重物时,需要越过搭乘平台和起吊用导轨之间的高低差,从而使得重物的搬入作业变得极为烦杂。

考虑到上述问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平台装置,其能够简单进行将曳引机等重物从搭乘层搬入设置于井道内的作业平台的作业。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在起吊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电梯所使用的重物时,作业平台装置被设置于井道。而且,作业平台装置在将搭载于搬运台车的重物从建筑结构物的搭乘平台搬入井道内时使用。

作业平台装置具备支撑台、作业平台单元、连接板。

支撑台被固定在设置于井道内的导轨上。作业平台单元设置于支撑台,且具有搭载搬运台车的平台板。连接板的一端部安装在作业平台单元上,而与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搭载在搭乘平台上。支撑台固定在导轨上,处于平台板的一面与搭乘平台的一面大致在同一面上的位置。连接板避开搬运台车车轮经过的区域,安装在作业平台单元上。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的作业平台装置,能够减轻将重物从搭乘层搬入设置于井道内的作业平台的作业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设置于井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设置于井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已关闭搭乘门的状态。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已打开搭乘门的状态。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作业平台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作业平台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作业平台折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作业平台折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重物设置作业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重物设置作业中,将重物起吊至任意层的作业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重物搬入实施方式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用起吊装置吊起重物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作业平台装置,参照图1~图12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通用的构件附上相同的标号。

1.作业平台装置的结构

首先,关于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作“本实施例”。)所述作业平台装置的结构,参照图1~图8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是表示作业平台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3及图4是表示作业平台装置的俯视图。

图1~图4所示装置是在电梯的更新工程中更换作为重物的一个示例的曳引机时,用于搭载搬运新的曳引机的搬运台车,或作为作业者的踏脚处的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业平台装置1设置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井道110中。此外,作业平台装置1被设置在形成于井道110顶部的机械室160附近,例如设置在最顶层。而且,如图2所示,作业平台装置1设置于在井道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的轿厢120的上方。

作业平台装置1具有支撑台2、作业平台单元3和连接板4,该作业平台单元3作为搬运重物的搬运台车或作业者的踏脚处。支撑台2固定在导轨170上,该导轨170以使轿厢120可升降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撑。在该支撑台2上设置有作业平台单元3。此外,连接板4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作业平台单元3,并搭载在建筑结构物的搭乘平台180上。

以下,将与水平方向平行、建筑结构物的搭乘口181的宽度方向设定为第1方向X,将与第1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定为第2方向Y。即,沿着第2方向Y,新的曳引机201介由搬运台车210被搬入到井道110内。

[支撑台]

接下来,对支撑台2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3所示,支撑台2具有:2个轨道固定板11、11;多个L型支撑构件12;2个支撑梁13;以及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

轨道固定板11大致呈平板状。轨道固定板11介由轨道夹16及固定螺栓17,被固定在导轨170上。轨道固定板11固定于导轨170的位置被固定为下述作业平台单元3的平台板31的一面与搭乘平台180的一面高度大致相同,即大致在同一面上的位置。另外,导轨170配置于井道110在第1方向X上的两侧。而且,轨道固定板11分别固定于两侧的导轨170。

L型支撑构件12介由固定螺栓18固定在轨道固定板11上。另外,配合导轨170,设置有2个轨道固定板11,并且,针对1个轨道固定板11分别固定2个L型支撑构件12。因此,配置有4个L型支撑构件12。

2个L型支撑构件12、12固定在轨道固定板11中与井道110壁面侧相反侧的面,即2个轨道固定板11、11彼此相对的面。此外,2个L型支撑构件12以将导轨170夹在中间的方式安装在轨道固定板11的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

L型支撑构件12通过使平板状的2个片部以大致呈直角的方式连续相连,从而大致形成为L字形。L型支撑构件12的一个片部固定在轨道固定板11上。L型支撑构件12剩余的另一个片部沿着第1方向X,向井道110的中央突出。在L型支撑构件12的另一个片部的顶面部,支撑梁13介由未图示的固定螺栓被紧固固定。支撑梁13横跨2个L型支撑构件12、12配置。即,支撑梁13沿第2方向Y配置。

在支撑梁13的顶面部,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介由未图示的固定螺栓被紧固固定。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横跨2个支撑梁13配置。即,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沿第1方向X配置。

此外,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中,第1平台支撑构件14A配置于井道110在第2方向Y一侧的搭乘口181侧。第2平台支撑构件14B配置于井道110在第2方向Y上的另一侧。因此,在第1平台支撑构件14A和第2平台支撑构件14B之间,在第2方向Y上空出有规定间隔。如此,支撑台2由2个支撑梁13、13和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以井字形交叉而构成。

此外,平台支撑构件14A、14B是铅直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H字形的所谓H型钢材。而且,下述作业平台单元3的作业平台21介由台钳金属件等固定金属件41固定在平台支撑构件14A、14B上。

另外,作为支撑台2,只要是固定在导轨170上,安装有下述作业平台单元3,且能够支撑重物即曳引机201或搬运台车210等的构造,则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作业平台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3~图6,对作业平台单元3进行说明。

图5及图6是表示作业平台单元3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6所示,作业平台单元3具备:作业平台21;2个侧部栏杆22、22;后部栏杆23;以及平板状的踢脚板25(参照图6)。2个侧部栏杆22、22、后部栏杆23以及踢脚板25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在作业平台21上。

[作业平台]

如图5所示,作业平台21具有第1平台体30A、第2平台体30B、以及铰链部33。第1平台体30A配置于第1方向X的一侧,第2平台体30B配置于第1方向X的另一侧。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对第1平台体30A进行说明。

第1平台体30A具有:平台板31、框体32、法兰部34、2个栏杆支撑部36、36、抓持部38、以及2个支撑片39、39。此外,第1平台体30A具有未图示的卡合钩,第2平台体30B具有以可装卸的方式与卡合钩卡合的卡合构件37。

框体3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框体32的顶面部固定有平台板31。平台板31呈矩形。平台板31的第2方向Y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固定孔35。固定孔35形成于平台板31的第2方向Y上的一端部中第1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此外,第2平台体30B中,固定孔35形成于第1方向X上的一端部。因此,固定孔35形成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部。

平台板31的第1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安装有铰链部33的一端部。该铰链部33的另一端部安装在第2平台体30B中平台板31的第1方向X上的一端部。因此,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在第1方向X上的两侧并排配置,介由铰链部33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如图4所示,铰链部33的第1方向X上的长度被设定为长度T2。铰链部33的第1方向X上的长度T2设定为小于搬运台车210上设置的车轮211在第1方向X上的间隔H1(参照图11)(T2<H1)。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框体32的第1方向X上的一端部设置有法兰部34、2个栏杆支撑部36、36和2个支撑片39、39。法兰部34从框体32的底面部向第1方向X上的一侧突出。在法兰部34安装有作业者能够抓持的抓持部38。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法兰部34安装有用于将作业平台21固定在支撑台2上的固定金属件41。

法兰部34的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上形成有支撑片39。支撑片39通过对法兰部34的两端部切槽,使其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弯曲而形成。而且,在支撑片39和框体32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6所示,在支撑片39和框体32的间隙内插入踢脚板25。此外,还向作业平台21的第2方向Y上的另一端部插入踢脚板25。通过使搬运台车210与踢脚板25抵接,来防止搬运台车210从作业平台21脱落。

框体32的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设置有2个栏杆支撑部36、36。栏杆支撑部36在上下方向的上方开口。此外,在栏杆支撑部36设置有未图示的卡合钩。卡合钩以可装卸的方式与设置于第2平台体30B的栏杆支撑部36的卡合构件37卡合。

图7及图8是表示作业平台21折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7及图8所示,作业平台21通过介由铰链部33使第1平台体30A和第2平台体30B转动,从而第1平台体30A的平台板31和第2平台体30B的平台板31重叠。由此,能够将作业平台21折叠得较小,可简单进行作业平台21的搬运作业。并且,通过设置于法兰部34的抓持部38,也能够更简单地进行搬运作业。

此外,如图8所示,在作业平台21已折叠的状态下,将第1平台体30A的卡合钩和第2平台体30B的卡合构件37卡合。由此,在搬运作业平台21时,能够防止作业平台21违背作业者意图而展开。

[栏杆]

接下来,对侧部栏杆22及后部栏杆23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作业平台21被展开时,侧部栏杆22的脚部被插入至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上设置的栏杆支撑部36的开口。而且,侧部栏杆22以竖立设置的状态被栏杆支撑部36支撑。由此,在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两侧配置侧部栏杆22。

第2平台体30B的栏杆支撑部36所安装的侧部栏杆22的脚部设置有卡合钩22a,该卡合钩22a以可装卸的方式与卡合构件37卡合。此外,第1平台体30A的栏杆支撑部36所安装的侧部栏杆22的脚部设置有卡合构件22c。该卡合构件22c以可装卸的方式与未图示的卡合钩卡合。由此,能够防止侧部栏杆22违背作业者意图而从作业平台21脱落。

并且,2个侧部栏杆22、22的第2方向Y上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安装部22b。在该安装部22b上插入设置于后部栏杆23的未图示的安装棒。因此,2个侧部栏杆22、22的第2方向Y上的另一端部通过后部栏杆23连接。

[连接板]

接下来,对连接板4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连接板4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连接板4的一端部介由固定螺栓43,以可装卸的方式被紧固固定在作业平台21上。固定螺栓43被插入设置于作业平台21的固定孔35中,与设置于固定孔35内的未图示的固定螺母螺合。如上所述,固定孔35设置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部,因此连接板4配置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部。

如图4所示,在作业平台21上固定有连接板4时,连接板4的与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横跨建筑结构物搭乘口181上设置的门轨182,搭载于搭乘平台180。此处,连接板4的第1方向X上的长度被设定为长度H1。而且,连接板4的第1方向X上的长度T1设定为小于搬运台车210上设置的车轮211在第1方向X上的间隔H1(T1<H1)。

通过将连接板4的另一端部搭载在搭乘平台180上,从而在将搬运台车210等搬入作业平台21时,防止了作业平台21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下沉。由此,能够维持作业平台21的平台板31的一面和搭乘平台180的一面大致处于同一面。

2.新的曳引机的设置作业

接下来,参照图9~图12,对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作业平台装置1进行新的曳引机201的设置作业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新的曳引机的设置作业步骤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在新的曳引机的设置作业中将新的曳引机201起吊至进行作业的楼层即最顶层的作业说明图。另外,图9所示的流程图示出将新的曳引机201起吊至机械室160的步骤。

首先,如图9及图10所示,将新的曳引机201搬入建筑结构物即建筑物入口层的搭乘平台185(步骤S11)。在步骤S11中搬入的楼层不限定于最底层。此时,新的曳引机201在搭载于搬运台车210的状态下被搬入。

接下来,将曳引机201装载到更新前的轿厢120中。然后,驱动现有的曳引机150,使轿厢120进行升降动作,将曳引机201起吊、搬运至进行作业的任意搭乘层(本实施例中为最顶层)(步骤S12)。再将曳引机201从轿厢120搬运至搭乘层的搭乘平台180。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虽然表示的是将曳引机201搬运至最顶层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搬运曳引机201的楼层以及进行作业的楼层可随意设定。并且,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利用进行更新工程的电梯搬运新的曳引机201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进行更新工程的电梯以外的电梯的轿厢搬运曳引机201。

接下来,作业者从最顶层进入轿厢120的厢顶上。然后,如图2所示,使轿厢120执行下降运行,使其下降至最顶层下方的楼层186。接着,作业者将轿厢120悬挂固定在井道110内使用未图示的钢丝绳等固定的器具等上。在将轿厢120固定在井道110内后,作业者拆卸与轿厢120上部连接的主绳索130(步骤S13)。

若主绳索130被拆卸,则作业者站上轿厢120的顶部,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设置作业平台装置1。之后,作业者从井道110退出至搭乘层(步骤S14)。作为作业平台装置1的设置作业,首先将支撑台2固定在导轨170上。此时,在固定于支撑台2的作业平台21的平台板31的一面与搭乘平台180的平台面的一面大致处于同一面上的位置处,设置支撑台2。

接下来,作业者将作业平台单元3设置于支撑台2。具体而言,将已折叠的作业平台21展开,并搭载在支撑台2上。然后,使用固定金属件41,将作业平台21的法兰部34固定在支撑台2的平台支撑构件14A、14B上。此处,通过使用台钳金属件而非固定螺栓作为固定金属件41,能够简单地将作业平台21的位置对准支撑台2。并且,作业平台21构成为能够通过铰链部33折叠,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作业平台21的搬运作业以及作业平台21的设置作业。

此外,第1平台体30A和第2平台体30B以横跨第1平台支撑构件14A和第2平台支撑构件14B的方式搭载。即,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分别利用2个平台支撑构件14A、14B来支撑第2方向Y即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如此,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通过支撑台2以稳定的状态被支撑,因此在对作业平台21施加载荷时,能够防止作业平台21从支撑台2脱落。

并且,第1平台体30A及第2平台体30B转动的中心线,即作业平台21的折叠线沿第2方向Y配置。因此,作业平台21的折叠线与第1平台支撑构件14A和第2平台支撑构件14B双方的构件延伸的方向(第1方向X)交叉。由此,在将作业平台21搭载在支撑台2上后,对作业平台21施加载荷时,能够防止第1平台体30A和第2平台体30B转动,并且能够提高作业平台装置1的安全性。

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作业平台21的栏杆支撑部36的开口处插入侧部栏杆22的脚部,在作业平台21上安装侧部栏杆22。此外,在侧部栏杆22的安装部22b上插入后部栏杆23的安装棒,在侧部栏杆22上安装后部栏杆23。进而,将侧部栏杆22的卡合构件22c和第1平台体30A的卡合钩卡合,并且将侧部栏杆22的卡合钩22a和第2平台体30B的卡合构件37卡合。

由此,如图3及图4所示,作业平台21的第2方向Y上的一端部,即除搭乘口181侧端部以外的周围被2个侧部栏杆22和后部栏杆23包围。结果,能够通过2个侧部栏杆22和后部栏杆23确保进行作业的作业者的安全。

此外,如图6所示,在支撑片39和框体32的间隙内插入踢脚板25。在作业平台21的第2方向Y上的另一端部也安装踢脚板25。由此,在支撑台2上设置作业平台单元3的作业完成。此时,不进行连接板4的安装作业。

然后,若支撑台2及作业平台单元3的设置作业完成,则作业者从井道110退出至搭乘层,关闭搭乘门183。此时,由于连接板4未安装在作业平台单元3上,所以能够关闭搭乘门183。

接下来,作业者将设置于机械室160(参照图1及图10)的现有的曳引机150及控制装置等机器撤除(步骤S15)。另外,步骤S14的作业及步骤S15的作业也可以同时进行,或者可以在进行步骤S15的作业后进行步骤S14的作业。

接下来,如图1所示,作业者在机械室160的平台面上形成新的曳引机201能够通过的开口部161,并且将门型的起吊装置220设置在机械室160(步骤S16)。另外,开口部161形成于设置新的曳引机201的2个机器梁162、162之间。

如图3所示,以相对于作业平台21可装卸的方式构成连接板4,在步骤S16的作业中,连接板4未安装在作业平台单元3上。因此,能够关闭搭乘门183,防止形成开口部161时产生的噪音、垃圾从井道110漏入搭乘层。

接下来,如图1所示,作业者将链滑车221安装在起吊装置220上。此外,打开搭乘门183,将与链滑车221连接的绞盘绳索222穿过开口部161及搭乘口181。并且将设置于绞盘绳索222前端的吊钩固定在新的曳引机201的起吊支架202上(步骤S17)。

此外,如图4所示,作业者介由固定螺栓43将连接板4固定在作业平台21上。因此,连接板4的一端部固定在作业平台21上,连接板4的另一端部横跨门轨182,搭载在搭乘平台180上。

图11是表示向作业平台装置1搬入重物即曳引机201及搬运台车210的状态的说明图。

接下来,如图11所示,将搭载在搬运台车210上的曳引机201搬入至作业平台装置1的平台板31上(步骤S18)。此处,因为将平台板31的一面配置在与搭乘平台180的平台面一面大致在同一面上的位置处,所以作业平台装置1的平台板31和搭乘平台180之间不会产生高低差。由此,能够减轻将搬运台车210从搭乘平台180搬入作业平台装置1的平台板31上的作业负荷。

此外,连接板4配置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部,该第1方向X的长度T1设定为小于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在第1方向X上的间隔H1。因此,连接板4避开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经过的区域配置。同样,作业平台21的铰链部33在第1方向X上的长度T2设定为小于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在第1方向X上的间隔H1。

由此,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不会滚过连接板4或铰链部33,能够提高搭载在搬运台车210上的曳引机201的搬入作业的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设置将另一端部搭载在搭乘平台180上的连接板4,能够防止在搬运台车210被搬入作业平台21时,作业平台21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下沉。由此,能够维持作业平台21的平台板31的一面和搭乘平台180的一面大致处于同一面,并防止搭载在搬运台车210上的曳引机201的搬入作业的作业效率下降。

图12是表示用起吊装置220的链滑车221吊起曳引机201的状态的说明图。

接下来,如图12所示,驱动链滑车221,使曳引机201穿过开口部161,并起吊至机械室160(步骤S19)。由此,新的曳引机201的起吊作业结束。此外,将起吊至机械室160的曳引机201设置于机器梁162。结果,新的曳引机201的设置作业完成。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及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中记载的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

上述实施方式例中,以将连接板4配置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当搭乘口181、作业平台21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即第1方向X上的间隔比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的间隔H1长时,也可将连接板4设置于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两端部。另外,连接板4配置在车轮211经过区域的第1方向X上的外侧。即,连接板4只要避开搭载有重物即曳引机201的搬运台车210的车轮211经过的区域进行配置即可。

此外,对下述示例进行了说明,即:将第1平台体30A的平台板31在第1方向X上的长度和第2平台体30B的平台板31在第1方向X上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且将第1平台体30A和第2平台体30B转动的中心线设定在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位置。但是,作业平台21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构成作业平台21,即:将第1平台体30A在第1方向X上的长度和第2平台体30B在第1方向X上的长度设定为不同的长度,且使转动的中心线处于偏离作业平台21的第1方向X上的中间的位置。

此外,重物不限定于新的曳引机201,还适用于现有的曳引机150、机械室160中设置的控制装置和调速皮带轮等其他各种设备。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汇,但是这些词汇不仅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及“正交”,还可以是包含“平行”及“正交”,并在能够发挥该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作业平台装置、2……支撑台、3……作业平台单元、4……连接板、11……轨道固定板、12……L型支撑构件、13……支撑梁、14A……第1平台支撑构件、14B……第2平台支撑构件、21……作业平台、22……侧部栏杆、22a……卡合钩、22b……安装部、22c……卡合构件、23……后部栏杆、25……踢脚板、30A……第1平台体、30B……第2平台体、31……平台板、32……框体、33……铰链部、34……法兰部、35……固定孔、36……栏杆支撑部、37……卡合构件、38……抓持部、39……支撑片、41……固定金属件、43……固定螺栓、110……井道、120……轿厢、130……主绳索、150……曳引机(现有)、160……机械室、161……开口部、170……导轨、180……搭乘平台、181……搭乘口、182……门轨、183……搭乘门、201……曳引机(新)、210……搬运台车、211……车轮、220……起吊装置、221……链滑车、222……绞盘绳索、H1……间隔、T1……长度(连接板)、T2……长度(铰链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