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927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转换电源装置是不可缺少的部件,例如手机充电器、笔记本电脑电源等,但是现有技术的转换电源由于凌乱的输入线、输出线互相缠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不合理的连接附件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可见现有技术转换电源的连接附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连接附件容易受到外界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换电源装置,降低连接附件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转换电源装置,降低连接附件的污染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装置,包括主壳体、设于主壳体内的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并用于电源输入的插头组件、与电路板连接并用于电源输出的连接导线以及与连接导线外端连接的输出连接头,还包括自动收线装置,所述主壳体内设有固定轴,所述电路板围绕固定轴设有同心设置的正负电极滑环,所述自动收线装置包括收线驱动机构和自锁机构;

所述收线驱动机构包括设于主壳体内并可相对固定轴旋转的收线转筒以及设于收线转筒内的驱动发条,所述收线转筒上固定安装有正负电极连接片,所述正负电极连接片的上端穿入收线转筒内分别与连接导线的正负极连接,下端与相应的电极滑环接触并随着收线转筒的旋转在相应的电极滑环内旋转,所述连接导线绕设于收线转筒的外侧壁,其内端穿入收线转筒内,所述驱动发条的内锁口与固定轴连接,外锁口与收线转筒连接;

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固定设于收线转筒上的单向动齿部、套设于固定轴上端部并且相对固定轴径向自锁的单向定齿部,所述单向动齿部绕固定轴设有一圈动棘齿,所述单向定齿部设有与动棘齿相适配的定棘齿以及可穿出单向动齿部的按键部,按键部下压时,所述定棘齿和动棘齿分离,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将单向定齿部的定棘齿沿轴向推向动棘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壳体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壳体之间为用于安装自动收线装置的安装腔室,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固定轴,所述上壳体对应固定轴的部位设有通孔,所述单向定齿部的按键部设于所述通孔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安装腔室内安装有套设于收线转筒外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与上壳体之间的空间为收线腔室,所述连接导线绕设于收线转筒外侧壁的收线腔室。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收线转筒内设有中板部,所述驱动发条安装于收线转筒内位于下壳体和中板部之间的空间,所述单向定齿部安装于收线转筒靠近上壳体的一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动棘齿朝向下壳体设置,所述定棘齿朝向上壳体设置,所述固定轴设有开口朝向上壳体的容置腔室,所述单向定齿部盖合所述容置腔室,所述复位弹簧设于容置腔室内并与单向定齿部接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壳体的侧面设有放置输出连接头的接头收纳槽,所述接头收纳槽内设有用于锁紧输出连接头的锁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连接导线的输出连接头内设有电阻或芯片。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壳体的外侧壁设有与电路板的电源输出端连接的输出端接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壳体的侧面设有安装开口,所述插头组件为折叠式插头,所述折叠式插头包括安装于安装开口的基座、固定设于基座背面的定位压板、旋转设于基座上的端子组件、以及设于定位压板和基座之间并用于与端子组件的触点部接触的导电触片。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电触片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段、平板段、内弯段和限位内弯段,所述平板段和内弯段形成内弯的结构,端子组件的触点部可沿平板段和内弯段滑动,所述定位压板对应限位内弯段的端部设有用于限制限位内弯段运动的限位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时,将连接导线拉出至所需长度,暂停拉出便进入自锁状态,收线时,只需轻按按键部,定棘齿远离动棘齿,即单向定齿部与单向动齿部分离,处于解锁状态,此时,驱动发条驱动收线转筒旋转,实现自动收线,便可完成自动收线动作,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一键式操作可完成包括解锁、自动收线、自锁,本实用型新简化了繁复的收线整理过程,有效地使连接导线免受污染,既提高产品安全性,又保持了产品的整体性,方便携带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下壳体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收线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至附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装置,包括主壳体1、设于主壳体1内的电路板2、与电路板2连接并用于电源输入的插头组件3、与电路板2连接并用于电源输出的连接导线4以及与连接导线4外端连接的输出连接头4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输出连接头41内优选设有电阻或芯片,当输出连接头4内设有电阻或芯片时,可给用电设备提供本电源输出性能的识别信号,实现电源装置与用电设备的匹配适应功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壳体1的外侧壁设有与电路板2电源输出端连接的输出端接口11,所述输出端接口11通过外部连接导线与充电产品(手机等电子产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可以通过输出连接头41和输出端接口11同时对两个产品进行充电,另外,即使其中一个损坏也可以用另一个充电。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自动收线装置5,所述主壳体1内设有固定轴12,所述电路板2围绕固定轴12设有同心设置的正负电极滑环(21a、21b),所述自动收线装置5包括收线驱动机构51和自锁机构52。

其中,所述收线驱动机构51包括设于主壳体1内并可相对固定轴12旋转的收线转筒511以及设于收线转筒511内的驱动发条512,所述收线转筒511上固定安装有正负电极连接片(513a、513b),所述正负电极连接片(513a、513b)的上端5130穿入收线转筒511内分别与连接导线4的正负极连接,下端与相应的电极滑环接触并随着收线转筒511的旋转在相应的电极滑环内旋转,所述连接导线4绕设于收线转筒511的外侧壁,其内端穿入收线转筒511内,一般选择折叠依次绕设的方式,所述驱动发条512的内锁口与固定轴12连接,外锁口与收线转筒511连接。

其中,所述自锁机构52包括复位弹簧523、固定设于收线转筒511上的单向动齿部521、套设于固定轴12端部并且相对固定轴12的径向自锁的单向定齿部522,所述单向动齿部521绕固定轴12设有一圈动棘齿(附图中未标出),所述单向定齿部522设有与动棘齿相适配的定棘齿5220以及可穿出单向动齿部521的按键部5221,按键部5221下压时,所述定棘齿5220和动棘齿分离,所述复位弹簧523用于将单向定齿部522的定棘齿5220沿轴向推向动棘齿。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时,当连接导线4被拉出时,单向动齿部521与单向定齿部522相互匹配的动棘齿以及定棘齿顺向滑动并互相推开,当停止拉出时,单向定齿部522在复位弹簧523的作用下与单向动齿部521互相耦合并自锁,当按下按键部5221时,单向定齿部522与单向动齿部521分离并解锁,收线转筒511在驱动发条512的作用下回转并收线。

作为主壳体1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主壳体1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上下壳体(1a、1b)之间为用于安装自动收线装置5的安装腔室13,所述下壳体1b的底部设有固定轴12,所述上壳体1a对应固定轴12的部位设有通孔14,所述单向定齿部522的按键部5221设于所述通孔14处。通过扣合连接的上下壳体(1a、1b)便于自动收线装置5的安装,本实用新型的主壳体1也可以是由多个壳体连接而成。

其中,所述安装腔室13内安装有套设于收线转筒511外的分隔部6,所述分隔部6与上壳体1a之间的空间为收线腔室15,所述连接导线4绕设于收线转筒511的外侧壁的收线腔室15。由于连接导线4的宽度值相对较小,如果直接将整个安装腔室13的宽度作为收线宽度,连接导线4在收拉过程中容易出现偏位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分隔部6将安装腔室13分为上下两个相对较小的腔室,此时,绕设于主壳体1内的连接导线4是搁置于分隔部6的表面,连接导线4绕设的结构也较为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收线转筒511内设有中板部7,所述驱动发条512安装于收线转筒511内位于下壳体1b和中板部7之间的空间,所述单向定齿部522安装于收线转筒511靠近上壳体1a的一端。通过中板部7将驱动发条512和自锁机构52的单向动齿部521以及单向定齿部522分离,并分隔出连接导线4与正负电极连接片(513a、513b)的连接空间。当收线转筒511中设置中板部7时,所述正负电极连接片(513a、513b)的上端5130伸入至中板部7的上面并与连接导线4连接,并且通过中板部7进行卡位。

当主壳体1采用上下壳体(1a、 1b)扣接的结构时,所述动棘齿朝向下壳体1b设置,所述定棘齿5220朝向上壳体1a设置,所述固定轴12设有开口朝向上壳体1a的容置腔室121,所述单向定齿部522盖合所述容置腔室121,所述复位弹簧523设于容置腔室121内并与单向定齿部522接触。

另外,为了保护输出连接头41外露导致的损坏以及污染,本实用新型所述主壳体1的侧面设有放置输出连接头41的接头收纳槽16,所述接头收纳槽16内设有用于锁紧输出连接头41的锁扣。闲置时,连接导线4的输出连接头41扣设于接头收纳槽16内,需要使用时,只需用较小力将输出连接头41往锁扣的反向(即将输出连接头41往连接导线4的方向)推动,即可将输出连接头41解锁,使用方便快捷。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1、附图2和附图5,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插头组3的改进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电源装置的插头组件3若经常裸露在外,不仅占用闲置时的空间,还容易损坏插头组件3,为了对插头组件3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组件3为折叠式插头,此时,所述主壳体1的侧面设有用于安装折叠式插头的安装开口17。

具体的,所述折叠式插头包括安装于安装开口17的基座31、固定设于基座31背面的定位压板32、旋转设于基座31上的端子组件33、以及设于定位压板32和基座31之间并用于与端子组件33的触点部330接触的导电触片34。本实用新型在自动收线的基础上设置折叠式插头,闲置时,连接导线4自动收纳,端子组件33折叠进入安装开口17内,此时,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整体呈现出主壳体1的外形(一般设置为方形,也可以为圆形),其携带方便,连接附件均处于主壳体1内,此时,电源装置整体达到最佳的保护状态。

上述端子组件33包括两个导电端子(33a、33b)以及绝缘转轴331,两个导电端子(33a、33b)露出绝缘转轴331的另一端为触点部330,相应的,导电触片34也设有两个,用于分别与对应的导电端子(33a、33b)连接,此端子组件33为常见结构,此处不详细介绍。

当插头组件3采用折叠式插头时,与端子组件对应的导电触片一般包括三段,中间的平板段以及两端的连接段和内弯段,其中连接段为与电路板电路连接的部位,端子组件的两个触点部在对应的平板段和内弯段表面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导电触片会两端翘起,内弯段若过渡翘起对电源装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导电触片34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段341、平板段342、内弯段343和限位外折段345,所述平板段342和内弯段343形成内弯的结构,端子组件33的触点部330可沿平板段342和内弯段343滑动,所述定位压板32对应限位外折段345的端部设有用于限制限位外折段345运动的限位部321。通过在定位压板32上设置限位部限制限位外折段345的运动,可以防止导电触片34位于内弯段343的一端过渡翘起,可以提高电源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其中限位部321上优选设置限位缺口322,所述限位外折段345的外端由限位缺口322伸出。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