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1991发布日期:2018-06-08 20:2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自动化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



背景技术:

堆垛机是物流自动化仓库较常使用的一种机械,是用货叉攫取、搬运和堆垛或从高层货架上存取单元货物的专用起重机。

传统的自动化仓库通过堆垛机穿行于货架之间的巷道中,完成存、取货的工作,现有的堆垛机一般只有一个载物台,很难同时存取两个批次的货物,这样的存取货物方式使得自动化仓库的工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使堆垛机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能同时使用多个载物台来进行作业,保证了作业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包括:主体框架;至少一第一载物台和一第二载物台,所述第一载物台和所述第二载物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第一载物台位于所述第二载物台的上方;提升装置,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第一载物台和所述第二载物台分别在所述提升装置作用下沿所述主体框架上下移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立体仓库,所述自动化立体仓库包括多个立体存储货架以及上述堆垛机;所述多个立体存储货架之间设置有轨道,以使得所述堆垛机能够在多个所述立体存储货架之间行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在一台堆垛机上设置多个载物台并分别控制多个载物台进行作业,使堆垛机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堆垛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立体仓库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堆垛机包括:主体框架12;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设置于主体框架12上,第一载物台14位于第二载物台16的上方;提升装置18,设置于主体框架12上,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分别在提升装置18作用下沿主体框架12上下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适应不同货物的大小和重量。

在一应用场景中,需要同时存取和运送多个批次的货物,堆垛机在第一载物台14存取第一批货物的同时,第二载物台16可以存取第二批货物,并且可以同时运送多个批次的货物,节省了时间,使得堆垛机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在一台堆垛机上设置至少一第一载物台14和一第二载物台16并通过提升装置18分别控制,使堆垛机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能同时使用多个载物台,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主体框架12包括立柱120,立柱120有两根,为双立柱,立柱120可以为圆柱型或矩形,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分别设置于两根立柱120之间的上部和下部。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堆垛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立柱120可以为单立柱,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分别设置于立柱120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可以设置于立柱120的同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立柱120的不同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提升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提升机构182和一第二提升机构184;第一提升机构182包括第一电机1820,第一电机1820和第一载物台14通过皮带或齿轮连接传动,以带动第一载物台14沿主体框架12上下移动;第二提升机构184包括第二电机1840,第二电机1840和第二载物台16通过皮带或齿轮连接传动,以带动第二载物台16沿主体框架12上下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1820和第二电机1840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2上,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一电机1820设置在第一载物台14上,第二电机1840设置在第二载物台16上。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提升机构182还包括第一距离传感器1822和第一控制电路(图未示),第一控制电路分别耦接第一距离传感器1822和第一电机1820,第一距离传感器1822设置于第一载物台14底部,当第一距离传感器1822监测到第一载物台14与第二载物台16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第一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电机停止工作,从而使第一载物台14停止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阈值可以由用户提前设置,第一阈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如为第二载物台16需要存取的货物高度或者2米等。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距离传感器1822和第一控制电路使得第一载物台14不会与第二载物台16发生碰撞,增加了堆垛机在工作时的安全性。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二提升机构184还包括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和第二控制电路(图未示),第二控制电路分别耦接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和第二电机1840,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设置于第二载物台16上部,当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监测到第二载物台16与第一载物台14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时,第二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电机1840停止工作,从而使第二载物台16停止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阈值可以由用户提前设置;其中,预设的第二阈值应大于第二载物台16要装载的货物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和第二控制电路使得第二载物台16不会与第一载物台14发生碰撞,增加了堆垛机在工作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载物台14设置有第一货叉140,第二载物台16设置有第二货叉160,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可伸缩,用于存取货物。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可以是双伸位或者多伸位货叉,也可以是夹抱式或者叉取式货叉。其中,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可以设置于第二货叉160上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货叉160要装载的货物应不会覆盖在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上;当然第二距离传感器184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载物台16上部,如图3所示,此时,预设的第二阈值应大于第二货叉160的高度与第二货叉160要装载的货物的高度之和。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载物台堆垛机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伸缩的方向与堆垛机的行进方向垂直,通过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向堆垛机的行进方向的两侧伸缩,从而可以存取位于堆垛机两侧的货物,使得堆垛机存取货物更加方便,效率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当立柱120为双立柱时,由于第一载物台14和第二载物台16均设置于两根立柱120之间,两根立柱120之间形成供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伸缩以及货物通过的空间,使得第一货叉140和第二货叉160可以存取位于堆垛机两侧的货物。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堆垛机还包括电气控制柜11和水平牵引电机13,电气控制柜11分别耦接水平牵引电机13、第一电机1820和第二电机1840;电气控制柜11设置于立柱120的下部,使得堆垛机的重心降低,稳定性更好。可以理解的是,当立柱120为双立柱时,电气控制柜11可以设置在双立柱之间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堆垛机还包括主驱动轮组15,水平牵引电机13通过驱动主驱动轮组15使堆垛机在水平方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主驱动轮组15位于立柱120下部,水平牵引电机13和主驱动轮组15可以通过皮带或齿轮连接,也可以通过电连接。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堆垛机还包括至少两组从驱动轮组17,从驱动轮组17设置于立柱120下部,至少两组从驱动轮组17与立柱120的重心位于同一垂线上。当立柱120为单立柱时,至少两组从驱动轮组17与立柱120的重心位于同一垂线上;当立柱120为双立柱时,分别有至少一组从驱动轮组17与立柱120的两根柱子的重心位于同一垂线上。可以理解的是,从驱动轮组17在主驱动轮组15的带动下转动,进而可辅助堆垛机移动;从驱动轮组17对堆垛机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立体仓库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包括多个立体存储货架22以及堆垛机24,其中,堆垛机24为上述任一种堆垛机。其中,多个立体存储货架22之间设置有轨道26,以使得堆垛机24能够在多个立体存储货架22之间行走。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当需要同时存取和运送多个批次的货物,堆垛机24可以使用多个载物台进行作业,节省了时间,使得堆垛机24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相关内容请参见上述堆垛机结构实施例中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的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在一台堆垛机上设置至少两个载物台并通过提升装置分别控制,使堆垛机在存取和运送货物时,能同时使用多个载物台,各个载物台可以存取不同批次的货物,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各个载物台之间发生碰撞,从而保证堆垛机作业的安全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堆垛机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所述结构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各个驱动机构可以是通过电信号驱动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可以是通过物理传动方式进行工作,或者是多种方式相结合;各个结构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集成在一个结构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