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9348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



背景技术:

脱硫塔是用来实现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的核心装置,由塔基础底板、塔下部浆液池、上部反应区、塔顶、烟气出入口及内部的烟气脱硫设备组成。塔体结构一般为圆柱形壳体,由多段钢板焊接组装而成,塔体浆液池的体积比较庞大,对于施工而言难度大、难于控制,特别是在施工场地狭小工程施工难度更大。

目前,脱硫塔塔壁施工的方法之一是现场顺装法,塔壁分段从下到上顺序组装,吊装利用塔吊或吊车,这样施工方法在施工场地小的工程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另一种方法是倒装法,通过成套液压装置提升塔壁,塔壁分段从上到下顺序组装。脱硫塔壳体壁板以及烟气出入口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塔内件安装。由于脱硫塔内部设备多,安装复杂,多数设备安装位置较高,比如喷淋层、除雾器等,需要使用起吊设备进行安装。通常是在施工现场布置塔吊或吊车,进行起吊安装,比较方便。但对于重量不大的部件,或者是后期检修维护中,如果采用塔吊或吊车施工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可以方便起吊安装吸收塔内件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包括:

H型钢,其一侧翼缘焊接于脱硫塔塔体的外壁上,所述H型钢另一侧翼缘的上下两端焊接在脱硫塔塔体的环梁上;

起吊梁,其一端垂直焊接在所述H型钢另一侧翼缘上;

拉杆,其一端焊接在所述起吊梁端部,所述拉杆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环梁上,且所述拉杆与所述起吊梁之间有一倾斜角度A。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吊梁两侧连接有支撑拉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拉杆与所述起吊梁之间有一倾斜角度A/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拉杆与所述起吊梁之间的倾斜角度A/为30°。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拉杆两端通过垫板焊接于所述外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拉杆采用钢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杆与所述起吊梁之间的倾斜角度A为20°~45°。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吊梁为工字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杆采用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以脱硫塔顶部塔壁及加固的环梁为支撑点,起吊梁伸出塔壁一定范围,可以方便起吊安装吸收塔内件设备;

该起吊梁结构端部承载力有H型钢承受,避免了对塔壁受力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起吊梁结构安装在脱硫塔上的方位示意图。

图中:

1、拉杆;2、支撑拉杆;3、起吊梁;4、H型钢;5、环梁;6、外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脱硫塔施工安装的起吊梁结构,包括:起吊梁3、H型钢4、拉杆1、支撑拉杆2。

H型钢4一侧翼缘焊接于脱硫塔塔体的外壁6上,H型钢4另一侧翼缘的上下两端焊接在脱硫塔塔体的环梁5上。起吊梁3一端垂直焊接在H型钢4另一侧翼缘上。这样,H型钢4和起吊梁3形成了悬臂梁结构,起吊梁3伸出脱硫塔的塔壁一定范围,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起吊的范围设计。

为了增加支撑刚度,拉杆1一端焊接在起吊梁3端部,拉杆1另一端焊接在环梁5上,且拉杆1与起吊梁3之间有一倾斜角度A,可以在20°~45°之间进行调整。

为了增加支撑稳定性,起吊梁3两侧连接有支撑拉杆2,支撑拉杆2两端通过垫板焊接于外壁6上,且支撑拉杆2与起吊梁3之间有一倾斜角度A/,优选为30°。

整个起吊梁结构安装在脱硫塔上的方位示意图如图3所示,安装方位角B可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其中,拉杆1、支撑拉杆2采用钢管,公称直径可采用DN80、DN100、DN125、DN150规格。

起吊梁3为工字钢,可以根据最大起吊重量进行设计。

H型钢4采用标准H型钢,可采用HW300、HW350等规格。

本实用新型的起吊梁结构以脱硫塔顶部塔壁及加固的环梁为支撑点,起吊梁伸出塔壁一定范围,可以方便起吊安装吸收塔内件设备。起吊梁的悬臂伸出塔外,起吊梁上方和两侧增加拉杆以增强其整体刚度。该结构起吊梁焊接于竖向H型钢上,H型钢侧面则焊接于塔壁上,上下端头焊接于塔壁的环梁上,形成了刚性受力体系。同时,此结构起吊梁端部承载力有H型钢承受,避免了对塔壁受力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起吊梁结构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在脱硫塔内件设备检修安装时可以方便起吊,省去了起吊设备的布置,缩短了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