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卡钳综合测试的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159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卡钳综合测试的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卡钳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卡钳综合测试的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卡钳是汽车制动系统中的重要安全部件,为了有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必须对卡钳进行综合检测。现有测试卡钳的传输机构整体均是皮带传送机构,传输过程中需要随时停止传送对卡钳进行检测,停止时存在惯性会使卡钳产生晃动,进而偏离既定位置,影响检测效果,即整体采用皮带传送机构传输过程不够平稳,同时皮带传送机构占地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卡钳综合测试的传输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卡钳综合测试的传输机构,包括工作台和安装于工作台上成方形布置形成循环传输线的左传送线、前传送线、右传送线和返回线,所述左传送线和右传送线均为气动滑台气缸,所述返回线为传送皮带,所述前传送线为用于安放工装板的无动力的第一轨道,所述右传送线的外侧设有用于将右传送线上的工装板推至返回线上的第一推送机构,所述返回线一侧设有用于将返回线上的工装板推至左传送线上的第二推送机构,所述前传送线外侧设有用于带动工装板从左传送线移动到前传送线上、带动工装板在第一轨道上前行、带动工装板从前传送线移动到右传送线上的步进式传送组件,前传送线底部固定多个用于将第一轨道上的工装板顶起的托升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左传送线的滑台上安装用于安放工装板的第二轨道,在滑台滑至最前端位置时第二轨道与第一轨道对接,在滑台滑至最后端位置时第二轨道与返回线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传送线上设有分别用于防止工装板向右滑动及向左滑动第一挡块和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挡块固定于滑台上远离右传送线的一端;第一限位块固定于第二轨道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挡块与第一限位块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一连杆、第一弹性件和L型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于第二轨道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卡块位于第一限位板内侧,第一连杆位于第一限位板外侧,第一连杆一端与第一卡块通过穿过第一限位板的第一螺栓活动安装于第一限位板上,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限位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右传送线的滑台上安装用于安放工装板的第三轨道,在滑台滑至最前端位置时第三轨道与第一轨道对接,在滑台滑至最后端位置时第三轨道与返回线对接,所述第一推送机构固定于滑台顶部位于第三轨道中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用于防止工装板在右传送线上向左滑动及向右滑动的第二挡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挡块固定于工装板底部,第二挡块底面高度低于与第一推送机构的推送杆顶面高度,第二限位块固定于第三轨道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块包括第二限位板、第二连杆、第二弹性件和L型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于第三轨道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限位板内侧,第二连杆位于第二限位板外侧,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二卡块通过穿过第二限位板的第二螺栓活动安装于第二限位板上,第二连杆另一端与第二弹性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限位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轨道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根导杆,两根导杆相对的侧面间隔设置多个支撑轴承,两根导杆上的支撑轴承形成工装板的滑行轨道,两根导杆的顶面均间隔设多个导向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推送机构包括左右气缸和升降气缸,所述左右气缸固定于返回线侧面,所述升降气缸固定于左右气缸的活塞杆端部,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缸顶部固定推块,推块上设置与工装板上连接球头配合的推孔。

进一步地,所述返回线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用于限制工装板跑偏的档杆。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组件包括传送气缸、导轨、多个安装板和多个连接杆,所述导轨固定于第一轨道外侧的工作台上,导轨与第一轨道平行,所述多个安装板间隔安装于导轨上,相邻安装板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传送气缸固定于工作台上,传送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其中一个安装板固定连接,每个安装板上均设置一个或多个用于带动工装板左右移动的插头。

进一步地,所述托升组件包括托升板、固定板和托升气缸,所述固定板固定于工作台底部,固定板顶部中部设置安装槽,托升板安放于安装槽内位于第一轨道下方,所述托升气缸固定于固定板底部,托升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与托升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托升板顶部两侧分别设置与工装板配合的导销。

更进一步地,所述工装板上安装卡钳及用于检测卡钳的连接设备,工装板上靠近传送组件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与传送组件的插头相配合的连接球头,工装板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与托升组件相配合的销孔,工装板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滑条,工装板底部一端设置第一挡块。

本实用新型根据卡钳或工装板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传输结构,对卡钳进行检测的前传送线位置采用无动力的第一轨道作为传送线,通过传送组件带动工装板及卡钳在第一轨道上前进,能够实现随时前进随时停止,卡钳不会晃动,传输过程更加平稳;返回线采用皮带传输,成本小;前传送线与返回线之间通过气动滑台气缸实现衔接,保证工装板能平稳地进行循环传送卡钳,测试效率高;整套传输设备直接安装在工作台上,占地尺寸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组件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块正常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块限位工装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推送机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块的布置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块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工装板与第一轨道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工装板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传送组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托升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推送机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左传送线;2.1-滑台;3-前传送线;4-右传送线; 4.1-滑台;5-返回线;5.1-皮带;5.2-档杆;6-第一推送机构;7-第二推送机构;7.1-左右气缸;7.2-升降气缸;7.3-推块;7.4-推孔;8-传送组件;8.1- 传送气缸;8.2-导轨;8.3-安装板;8.4-连接杆;8.5-插头;9-托升组件;9.1- 托升板;9.2-固定板;9.3-托升气缸;9.4-安装槽;9.5-导销;10-第一轨道; 10.1-导杆;10.2-支撑轴承;10.3-导向轴承;11-第二轨道;12-第三轨道;13- 第一限位组件;14-第一挡块;15-第一限位块;15.1-第一限位板;15.2-第一连杆;15.3-第一卡块;15.4-第一弹性件;15.5-第一螺栓;16-第二限位组件; 17-第二挡块;18-第二限位块;18.1-第二限位板;18.2-第二连杆;18.3-第二卡块;18.4-第二弹性件;18.5-第二螺栓;19-工装板;19.1-连接球头;19.2- 销孔;19.3-滑条;20-卡钳;21-连接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工作台1和安装于工作台1上成方形布置形成循环传输线的左传送线2、前传送线3、右传送线4和返回线5,所述左传送线2和右传送线4均为气动滑台气缸,所述返回线5为传送皮带,所述前传送线3为用于安放工装板的无动力的第一轨道41,所述右传送线4的外侧设有用于将右传送线4上的工装板19推至返回线5上的第一推送机构6,所述返回线5一侧设有用于将返回线上的工装板推至左传送线 2上的第二推送机构7,所述前传送线3外侧设有用于带动工装板从左传送线2移动到前传送线3上、带动工装板在第一轨道10上前行、带动工装板从前传送线3移动到右传送线4上的步进式传送组件8,前传送线3底部固定多个用于将第一轨道上的工装板顶起的托升组件9。

上述方案中,左传送线2的滑台2.1上安装用于安放工装板的第二轨道 11,第二轨道11与第一轨道10结构相同,在滑台2.1滑至最前端位置2.2 时第二轨道11与第一轨道10对接,在滑台滑至最后端位置2.3时第二轨道 11与返回线5对接。

如图3所示,左传送线2上设有第一挡块14和第一限位块15,第一挡块14和第一限位块15组成第一限位组件13,用于防止工装板在左传送线 2上向左滑动及向右滑动,所述第一挡块14固定于滑台2.1上远离右传送线的一端;第一限位块15固定于第二轨道11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 11.1,所述第一挡块14与第一限位块15在平行于第二轨道的方向间隔一定距离,为工装板上的连接球头预留位置。

在第二推送机构7将工装板从返回线5上推至左传送线3的第二轨道 11上时,第一挡块14将工装板挡住,能防止工装板从第二轨道11左端滑落,左传送线2在运行过程中,第一挡块14和第一限位块15将工装板左右限位住,第一限位块15能防止工装板向右端倒滑。

如图4-6所示,第一限位块15包括第一限位板15.1、第一连杆15.2、第一弹性件15.4和L型的第一卡块15.3,所述第一限位板15.1固定于第二轨道11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11.1,所述第一卡块15.3位于第一限位板15.1内侧,第一连杆15.2位于第一限位板15.1外侧,第一连杆15.2一端与第一卡块15.3通过穿过第一限位板15.1的第一螺栓15.5活动安装于第一限位板15.1上,第一连杆15.2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15.4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15.4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限位板15.1上。

第二轨道11上没有工装板时,第一连杆1及第一卡块位于图5所示状态,工装板从返回线5到第二轨道11上时,工装板上的连接球头19.1滑至第一卡块15.3的弯折位置15.6,随工装板的继续前进,连接球头19.1推动第一卡块15.3旋转,第一连杆15.2也跟随旋转,当工装板完全滑至第二轨道上后,第一卡块15.3旋转至如图6所示的状态,工装板停止运动后,在无外力的作用下,第一卡块15.3不会旋转,能防止工装板倒滑。在工装板从左传送线到前传送线上时,在传送组件的作用下,工装板上的连接球头带动第一卡块往回旋转至图5所示状态。

上述方案中,如图7所示,右传送线4的滑台4.1上安装用于安放工装板的第三轨道12,第三轨道12与第一轨道10结构相同,在滑台滑4.1至最前端位置4.2时第三轨道12与第一轨道10对接,在滑台滑至最后端位置 4.3时第三轨道12与返回线5对接,所述第一推送机构6固定于滑台顶部位于第三轨道12中间。

如图8所示,右传送线4上设有用于防止工装板向左倒滑的第二限位块18,工装板底部一端设有用于防止工装板在右传送线4上向右滑动的第二挡块17,第二挡块17和第二限位块18组成第二限位组件16,第二挡块 17底面高度低于与第一推送机构6的推送杆顶面高度,第二限位块18固定于第三轨道12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12.1。

工装板19滑至第三轨道12上后,第一推送机构6的推送杆端部将工装板底部的第二挡块17挡住,能防止工装板19从第三轨道12右端滑落,在右传送线在运行过程中,第二挡块17和第二限位块18将工装板左右限位住,第二限位块18能防止工装板19向左端倒滑。在滑台滑至最后端位置4.3时,第一推送机构6的推送杆推动第二挡块17将工装板推至返回线 5上。第一推送机构为气缸。

第二限位块18与第一限位块15结构相同,工作原理也相同,如图9 所示,第二限位块18包括第二限位板18.1、第二连杆18.2、第二弹性件18.4 和L型的第二卡块18.3,所述第二限位板18.1固定于第三轨道12上靠近传送组件一侧的端部12.1,所述第二卡块18.3位于第二限位板18.1内侧,第二连杆18.2位于第二限位板18.1外侧,第二连杆18.2一端与第二卡块18.3 通过穿过第二限位板18.1的第二螺栓活动安装于第二限位板18.1上,第二连杆18.2另一端与第二弹性件18.4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18.4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限位板18.1上。

上述方案中,如图10所示,第一轨道10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根导杆10.1,两根导杆10.1相对的侧面间隔设置多个支撑轴承10.2,两根导杆10.1上的支撑轴承10.2形成工装板的滑行轨道,两根导杆10.1的顶面均间隔设多个导向轴承10.3。导向轴承10.3起导向作用,能够防止工装板前行方向发生偏移。

上述方案中,如图11所示,工装板19上安装卡钳20及用于检测卡钳的连接设备21,工装板19上靠近传送组件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与传送组件8的插头8.5相配合的连接球头19.1,工装板19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与托升组件9相配合的销孔19.2,工装板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滑条19.3。工装板19在第一轨道10、第二轨道11、第三轨道12上时,其底部的两侧滑条 19.3与两侧导杆上的支撑轴承接触,在返回线5上时,滑条19.3与传送皮带5.1接触。

上述方案中,如图12所示,传送组件8包括传送气缸8.1、导轨8.2、多个安装板8.3和多个连接杆8.4,所述导轨8.2固定于第一轨道10外侧的工作台上,导轨8.2与第一轨道10平行,所述多个安装板8.3间隔安装于导轨8.2上,相邻安装板8.3之间通过连接杆8.4连接,所述传送气缸8.1 固定于工作台1上,传送气缸8.1的活塞杆8.6端部与其中一个安装板固定连接,每个安装板上均设置一个或多个用于带动工装板左右移动的插头8.5。

工装板19运动至第一轨道10上后,工装板上的连接球头19.1位于安装板8.3上的插头8.5内,传送气缸8.1带动安装板8.3在导轨8.2上前进,进而带动工装板19在第一轨道10上前行。

上述方案中,如图13所示,托升组件9包括托升板9.1、固定板9.2和托升气缸9.3,所述固定板9.2固定于工作台1底部,固定板9.2顶部中部设置安装槽9.4,托升板9.1安放于安装槽9.4内位于第一轨道10下方,所述托升气缸9.3固定于固定板9.2底部,托升气缸9.3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 9.2与托升板9.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托升板9.1顶部两侧分别设置与工装板配合的导销9.5。

卡钳检测时,托升气缸9.3将托升板9.1顶起至与工装板19底部接触后,托升气缸9.3的活塞杆继续动作,托升板9.1带动工装板19及其上的连接设备、卡钳一起向上运动直至设定位置。检测完成后,托升气缸9.3的活塞杆下降,托升板9.1降至固定板上的安装槽9.4内,工装板19降至第一导轨10上。托升气缸将托升板顶起后,导销9.5插入工装板19上的销孔 19.2中,能防止托升板与工装板相对滑动。

上述方案中,如图14所示,第二推送机构7包括左右气缸7.1和升降气缸7.2,所述左右气缸7.1固定于返回线侧面,所述升降气缸7.2固定于左右气缸7.1的活塞杆端部,所述升降气缸7.2的活塞缸顶部固定推块7.3,推块7.3上设置与工装板上连接球头配合的推孔7.4。

正常状态时推块7.3处于下降位置,与工装板上的连接球头高度相同,工装板传送过来时,升降气缸7.2将推块7.3上升至高于连接球头19.1的高度,当连接球头19.1越过推块7.3后,推块7.3下降,然后左右气缸7.1推动升降气缸7.2和推块7.3前进,推块7.3上的推孔7.4接触连接球头19.1,随左右气缸7.1的继续推动,推块7.3推动工装板19从返回线5移动至左传送线2上。

上述方案中,返回线5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用于限制工装板跑偏的档杆5.2。

本实用新型传送过程为:传送气缸8.1拖动工装板19在第一轨道10上前行,到达指定位置后托升组件9上升,将工装板19顶起,检测设备对卡钳进行检测,同时传送气缸8.1返回原位,检测完成后托升组件9返回原位,工装板19落回第一轨道10并重复以上动作直到工装板19到达右传送线4;工装板19通过右传送线4运行到返回线5,工装板19通过返回线5运行到左传送线2,传送组件8将左传送线2上的工装板19拖至前传送线3,完成循环传输。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