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299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



背景技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垃圾分类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同时,对垃圾分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的垃圾桶不能实现自动分类,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所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实现智能分类,便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包括桶体、投放口,所述桶体设为长方体结构,桶体包括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所述桶体沿前侧板方向并排分为金属桶、非金属桶,所述桶体上边缘沿前侧板设有丝杠,丝杠的两端通过轴承座装配在桶体的左侧板、右侧板上,桶体上边缘沿后侧板设有光轴,所述丝杠通过联轴器与直流电机相连,所述投放口的一侧通过丝杠螺母座安装在丝杠上,相对的一侧通过直线轴承装配在光轴上,投放口另外两侧边与桶体的右侧板、左侧板通过弹性膜密封连接;

所述投放口上设有垃圾盖,所述垃圾盖的一侧通过转轴装配在投放口的内侧,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舵机相连,所述投放口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分别设有限位开关,投放口内侧设有金属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金属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与微机芯片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直流电机、光电传感器、舵机通过继电器与电池电连接,直流电机、光电传感器、舵机、继电器通过接线端子与微机芯片电连接,金属传感器与微机芯片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垃圾盖设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自动检测垃圾性质,按照金属垃圾、非金属垃圾移动投放口,实现智能分类,便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节约资源,降低分拣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投放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中1桶体,2金属桶,3非金属桶,4投放口,5垃圾盖,6弹性膜,7直流电机,8舵机,9丝杠,10丝杠螺母,11光轴,12直线轴,13限位开关,14光电传感器,15微机芯片,16金属传感器,17电源,18接线端子,19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室内智能分类垃圾桶,包括桶体1、投放口4,所述桶体1设为长方体结构,桶体1包括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所述桶体1沿前侧板方向并排分为金属桶2、非金属桶3,所述桶体1上边缘沿前侧板设有丝杠9,丝杠9的两端通过轴承座装配在桶体1的左侧板、右侧板上,桶体1上边缘沿后侧板设有光轴11,所述丝杠9通过联轴器与直流电机7相连,所述投放口4的一侧通过丝杠螺母座10安装在丝杠9上,相对的一侧通过直线轴承12装配在光轴11上,投放口4另外两侧边与桶体1的右侧板、左侧板通过弹性膜6密封连接;

所述投放口4上设有垃圾盖5,所述垃圾盖5的一侧通过转轴装配在投放口4的内侧,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舵机8相连,所述投放口4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分别设有限位开关13,投放口4内侧设有金属传感器16、光电传感器14,金属传感器16和光电传感器14与微机芯片15电连接,具体见图3。

具体地,所述直流电机7、光电传感器14、舵机8通过继电器与电池电连接,直流电机7、光电传感器14、舵机8、继电器19通过接线端子18与微机芯片15电连接,金属传感器16与微机芯片15电连接,详细见图3。

具体地,所述垃圾盖5设有两个。

正常状态下,投放口4位于非金属桶3上方,当光电传感器14检测到物体后,金属传感器16工作,如果检测到物体为金属,直流电机7通过联轴器带动丝杠9转动,带动投放口4向金属桶2方向转动,桶体1内壁触碰到右侧限位开关13后,直流电机7停止,舵机8工作,垃圾盖5打开,垃圾进去后,垃圾盖5关闭;直流电机7反转,触碰到左侧限位开关13后电机停止;如果检测到物体为非金属垃圾盖5直接打开,垃圾进去后,舵机5工作,垃圾盖5关闭。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上下左右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出的相对描述。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