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0145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垃圾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收集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垃圾车。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垃圾收集主要采取人力车散装收集或小型机动收集车收集,这种收集车功能单一,运行成本高且工作效率低。另外,现有的自装卸式垃圾车往垃圾中转站或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倾倒和转场过程中,存在垃圾滴撒漏现象且扬尘较大,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为了满足收集、压缩、转运和对接一体化的性能,需采购多款产品才能实现良好的收转运模式,导致成本大大增加。

因此,存在设计一种能与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和垃圾中转站对接卸料,且倾倒垃圾时不易漏料且扬尘较小的垃圾车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垃圾车与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和垃圾中转站对接卸料时无法对接或容易漏料且扬尘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垃圾车,该垃圾车能与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和垃圾中转站对接卸料且倾倒垃圾时不易漏料、扬尘较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车,所述垃圾车包括副车架、垃圾箱以及连接所述副车架和所述垃圾箱的举升装置,所述举升装置设置为使得所述垃圾箱能够沿竖直方向在由所述副车架支撑所述垃圾箱的第一位置和由所述举升装置支撑所述垃圾箱的第二位置之间平移且能够使所述垃圾箱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举升装置包括用于沿竖直方向举升所述垃圾箱的驱动结构和用于使所述垃圾箱保持水平位置的水平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水平支撑结构包括铰轴以及交叉地安装在所述铰轴上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相对且分别与所述垃圾箱和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相对且分别在所述副车架和所垃圾箱上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副车架和所述垃圾箱上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与所述滚轮相配合的滑槽。

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垃圾箱箱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水平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垃圾箱的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

优选地,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水平支撑结构靠近所述垃圾箱的中部的侧。

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与所述垃圾箱相连的伸缩机构以及控制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状态的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垃圾箱的后壁设置有后门,所述垃圾车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后门开关的第一驱动结构。

优选地,所述垃圾车包括推铲和用于驱动所述推铲朝向所述后门推动垃圾的第二驱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垃圾箱的侧壁上设置有侧门;和/或,所述垃圾箱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所述垃圾箱内的翻桶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举升装置使垃圾箱能够沿竖直方向在由副车架支撑垃圾箱的第一位置和由举升装置支撑垃圾箱的第二位置之间平移且能够使垃圾箱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从而使垃圾车能够与不同高度的对接设备无缝对接,避免了漏料,并且由于垃圾可从垃圾车沿水平方向移动至对接设备内,不存在落料高度差或落料高度差较小,因此扬尘较小,同时由于垃圾车是沿竖直方向平移,移动距离小,方便操作且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垃圾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垃圾车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垃圾车的防护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垃圾车的后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副车架 2 垃圾箱

21 后门 211 弧形部

212 平板部 22 侧门

23 侧挡板 3 举升装置

31 水平支撑结构 311 铰轴

312 第一支架 313 第二支架

4 第一驱动结构 41 第一连杆

42 第二连杆 43 驱动件

X 弧线 5 推铲

6 第二驱动装置 7 翻桶装置

A 滚轮 B 滑槽

H 防护装置 H1 后护栏

H2 拉簧 H3 限位块

H4 旋转轴 H5 旋转支架

H6 垃圾箱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车,所述垃圾车包括副车架1、垃圾箱2以及连接所述副车架1和所述垃圾箱2的举升装置3,所述举升装置3设置为使得所述垃圾箱2能够沿竖直方向在由所述副车架1支撑所述垃圾箱2的第一位置和由所述举升装置3支撑所述垃圾箱2的第二位置之间平移且能够使所述垃圾箱2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举升装置3使垃圾箱2能够沿竖直方向在由副车架1支撑垃圾箱2的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和由举升装置3支撑垃圾箱2的第二位置(如图1所示)之间平移且能够使垃圾箱2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从而使垃圾车能够与不同高度的对接设备(例如,垃圾压缩车和垃圾中转站)无缝对接,避免了漏料,并且由于垃圾可从垃圾车沿水平方向移动至对接设备内,不存在落料高度差或落料高度差较小,因此扬尘较小,同时由于垃圾车是沿竖直方向平移,移动距离小,方便操作且节省时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了防止其他车辆钻入或碰撞垃圾车,垃圾车包括安装在副车架1后端的防护装置H,防护装置H包括后护栏H1,且后护栏H1沿垃圾箱2的前后端方向伸出副车架1的长度可调整,这样在无需与其他设备对接的平常状态,后护栏H1可处于伸出副车架1一定长度的初始状态,即正常的防护状态。在需要处于与垃圾中转站或后装式垃圾压缩车对接的工作状态时,为了缩小垃圾车后门21与垃圾中转站或后装式垃圾压缩车的进料口之间的距离,后护栏H1可处于完全收回或减小伸出副车架1的长度的收缩状态,以方便对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防护装置H还可包括拉簧H2、设置在副车架1上的限位块H3和旋转轴H4以及安装在所述旋转轴H4上的旋转支架H5,拉簧H2的一端固定在副车架1上,拉簧H2的另一端与旋转支架H5的一端相连,后护栏H1安装在旋转支架H5的另一端,限位块H3可限制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的单侧转动,即逆时针转动,拉簧H2可限制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的顺时针转动,并且为了更可靠地固定旋转支架H5,防护装置H还可包括设置在垃圾箱2上的垃圾箱压块H6,垃圾箱压块H6可用于限制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这样在平常状态,垃圾箱2处于第一位置,并且处于伸出副车架1一定长度的初始状态的旋转支架H5的位置是固定的;在工作状态,举升装置3将垃圾箱2沿竖直方向举升后,此时垃圾箱2处于第二位置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由于垃圾箱压块H6设置在垃圾箱2上,会随垃圾箱2一起向上运动,此时只有拉簧H2来限制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当旋转支架H5受到能够使其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外力作用时,例如,对接设备朝向副车架1中部按压旋转支架H5或后护栏H1时,拉簧H2将被拉伸而使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做顺时针转动以向内收起,旋转支架H5处于收缩状态;当旋转支架H5不受外力作用时,旋转支架H5在拉簧H2的恢复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至限位块H3能够限制其继续逆时针转动的位置,另外垃圾箱2在举升装置3的作用下回到第一位置来使垃圾箱压块H6与拉簧H2一起限制旋转支架H5绕旋转轴H4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旋转支架H5在拉簧H2、限位块H3和垃圾箱压块H6的共同作用下处于伸出副车架1的初始状态,垃圾车回到平常状态。

其中,能够实现垃圾箱2沿竖直方向平移的结构有多种选择,优选地,所述举升装置3包括用于沿竖直方向举升所述垃圾箱2的驱动结构和用于使所述垃圾箱2保持水平位置的水平支撑结构31。具体地,驱动结构可用于提供举升垃圾箱2的动力和控制垃圾箱2的举升高度,而水平支撑结构31则可用于保证垃圾箱2是水平地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便与压缩车实现无缝对接。

并且,能够使垃圾箱2水平地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结构也有多种选择,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水平支撑结构31包括铰轴311以及交叉地安装在所述铰轴311上的第一支架312和第二支架313,所述第一支架31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313的一端相对且分别与所述垃圾箱2和所述副车架1铰接,所述第一支架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3的另一端相对且分别在所述副车架1和所垃圾箱2上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采用上述类似“剪刀叉”的水平支撑结构31能够较好的保证平衡,使垃圾箱2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可避免晃动垃圾箱2时对设备造成损坏,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能,且使垃圾箱2的移动距离较小,方便使用和减少操作时间。

其中,为了实现第一支架3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313的另一端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3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313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滚轮A,所述副车架1和所述垃圾箱2上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与所述滚轮A相配合的滑槽B。这样在所述第一支架3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313的另一端分别在相应的所述滑槽B的第一端(相对靠近副车架1中部的位置)时,如图2所示,所述垃圾箱2能够处于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1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架313的另一端分别在相应的所述滑槽的第二端(相对远离副车架1中部的位置)时,所述垃圾箱2能够处于第二位置。当然,滚轮A和滑槽B也可用其他结构替代,例如将滚轮A和滑槽B中的一者替换为凸起部,另一种替换为与该凸起部相配合的凹陷部。

另外,为了使垃圾箱2沿竖直方向移动时能够较好地保持水平位置,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设置在所述垃圾箱2箱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水平支撑结构31设置在所述垃圾箱2的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也就是说,水平支撑结构31相对于垃圾箱2的中心横截面和中心纵截面对称地设置在垃圾箱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的底部。

并且,当在垃圾箱2的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均设置有水平支撑结构31时,优选地,所述滑槽B设置在所述水平支撑结构31靠近所述垃圾箱2的中部的侧。这样可使副车架1的长度较短,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且节省材料。

其中,为了控制垃圾箱2的举升高度,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与所述垃圾箱2相连的伸缩机构以及控制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状态的控制装置。例如,伸缩机构可为油缸以及与所述油缸和所述垃圾箱2相连的连杆结构。

另外,为了方便垃圾车与垃圾中转站和压缩式垃圾车对接,以便将垃圾卸载,优选地,所述垃圾箱2的后壁设置有后门21,并且为了方便自动化控制后门的打开和关闭,所述垃圾车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后门21开关的第一驱动结构4。如图4所示,其中,实线示出的后门21处于关闭状态,虚线示出的后门21处于打开状态,并且垃圾箱2的后端可设计成弧形结构,后门21可对应地设置为呈弧形的结构,这样可增大垃圾箱2的容积,并且将后门21设置为弧形,方便将第一驱动结构4设置为使弧形后门21打开和关闭时在设定范围内(弧线X内侧区域)移动,从而可避免与安装在垃圾中转站或压缩式垃圾车上的其它装置(例如挡桶杆)发生干涉。具体地,后门21可包括弧形部211和与弧形部相连的平板部212,第一驱动结构4可为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第一连杆41的一端和第二连杆42的一端间隔铰接在垃圾箱2上,第一连杆41的另一端与弧形部211铰接,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与平板部212铰接,连接第一连杆41的一端和第二连杆42的一端的垃圾箱2的部分相当于第三连杆,连接第一连杆4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的后门21的部分相当于第四连杆,并且第一连杆41的长度可调整,以便在装配时保证后门21能够密封盖合垃圾箱2。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结构4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连杆41或第二连杆42转动的驱动件43,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安装和避免干涉,驱动件43的一端与垃圾箱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2铰接以便驱动第二连杆42转动,其中驱动件43可为油缸和连杆结构。另外,为了防止卸载垃圾时,垃圾箱两侧卸漏,垃圾箱2上靠近后门的两侧安装有侧挡板23。

为了方便装载和卸载垃圾,优选地,所述垃圾车包括推铲5和用于驱动所述推铲5朝向所述后门21推动垃圾的第二驱动装置6。这样当打开后门21时,可通过第二驱动装置6驱动推铲5将垃圾从垃圾箱后部卸载,并且当装载垃圾时,可通过推铲5将蓬松的垃圾压实,提高了垃圾箱2的容积利用率,减少了运输垃圾的次数。例如,当将后门21设置为上述介绍的弧形结构时,推铲5将垃圾向后门21挤压时,弧形结构的后门21使垃圾容易向上运动,减少垃圾箱2上部的空余空间,使垃圾箱2能够容纳较多垃圾。

并且,为了方便收集散装垃圾和袋装垃圾,优选地,所述垃圾箱2的侧壁上设置有侧门22。并且,为了方便收集桶装垃圾,所述垃圾箱2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所述垃圾箱2内的翻桶装置7。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