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3298阅读:5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的种类不断出新,人们对其包装功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满足保护产品的要求的同时,使用者对包装的要求更趋向于使用便捷,尤其对于电商卖家来说,在追求销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打包出货的压力。传统的包装在打包的时候,将产品放入包装盒后,需要再加一道封口胶纸,工序繁琐,人力成本投入较大,到货后客户需要拆开胶纸,开包装比较费劲,客户体验差。急需打包便捷、能一次完成且能提高客户体验的新型包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目前包装盒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上盖、盒体以及设置在盒体内部并与盒体连接在一起的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盒体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包括基层、胶黏剂层、底衬层,所述基层为上盖的盖沿,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载体;所述胶黏剂层附着于盖沿的内侧面上,所述底衬层设置在胶黏剂层的外侧,使胶黏剂层与其它物体保持隔离状态;所述盖沿与上盖的主体连接处的折线上,设置有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盖沿的中间设有与盖沿与上盖主体连接处的折线相平行的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对应的,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部分与边缘部分底衬层为完全断开状态,两部分底衬层通过胶黏剂层附着在盖沿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所述包装盒由盒体与外包层构成,盒体黏合而成的方形空心无盖结构;所述盒体的底部粘贴在外包层固定末端的内侧,外包层覆盖在盒体的外周上并将其完全包裹在其内,外包层的活动末端与盒体的侧壁贴合时,外包层的固定末端与活动末端刚好接触;其特征在于,外包层的活动末端与盒体的侧壁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包装盒,采用了特别设计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使得包装盒的封口工序简化,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且开口时采用了类似拉链式的结构设计,只用撕拉就可便捷的开启包装,相对于传统胶带封口,极大的改善了客户体验,节省了开启包装时间,同时,也避免胶带的过多使用,避免了环境污染,有利于环保理念的推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折叠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折叠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折叠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折叠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均以附图所显示的方位为准。

一种自封口易撕拉的包装盒(简称包装盒,参见图1-4),该包装盒包括上盖1、盒体2以及设置在盒体2内部并与盒体2连接在一起的内衬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与盒体2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包括基层、胶黏剂层5、底衬层4,所述基层为上盖1的盖沿11,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载体。所述胶黏剂层5附着于盖沿11的内侧面111上,所述底衬层4设置在胶黏剂层5的外侧,使胶黏剂层5与其它物体保持隔离状态。所述盖沿11与上盖1的主体连接处的折线上,设置有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盖沿11的中间设有与盖沿11与上盖1主体连接处的折线相平行的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对应的,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部分41与边缘部分底衬层42为完全断开状态,两部分底衬层通过胶黏剂层5附着在盖沿11的内侧面111上。

当需要密封包装盒时,取下边缘部分底衬层42,将盖沿11的内侧面111与盒体2对应的侧壁21贴合,轻轻按压,边缘部分的胶黏剂层与盒体的侧壁21黏合,密封过程完成。密封完成后的包装盒,打开时,将两条车裁缝之间的盖沿从一侧往另外一侧撕拉,由于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41对盖沿11起增强韧性与硬度的作用,使得黏合有底衬层的盖沿部分特别容易撕拉开。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还可以应用在不带有内衬的包装盒上。如图5-6所示,所述包装盒由盒体6与外包层7构成,盒体6为黏合而成的方形空心无盖结构。所述盒体6的底部粘贴在外包层7的固定末端71的内侧,外包层7覆盖在盒体6的外周上并将其完全包裹在其内,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内侧面721与盒体6的侧壁61贴合时,外包层的固定末端71与活动末端72刚好接触。其特征在于,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与盒体6的侧壁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包括基层、胶黏剂层5、底衬层4,所述基层为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载体。所述胶黏剂层5附着于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的内侧面721上,所述底衬层4设置在胶黏剂层5的外侧,使胶黏剂层5与其它物体保持隔离状态。所述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与外包层的主体连接处的折线上,设置有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的中间设有与外包层的活动末端与外包层主体连接处的折线相平行的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对应的,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部分41与边缘部分底衬层42为完全断开状态,两部分底衬层通过胶黏剂层5附着在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的内侧面721上。

当需要密封包装盒时,取下边缘部分底衬层42,将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的内侧面721与盒体6对应的侧壁61贴合,轻轻按压,边缘部分的胶黏剂层与盒体的侧壁61黏合,密封过程完成。密封完成后的包装盒,打开时,将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外包层的活动末端从一侧往另外一侧撕拉,由于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41对外包层的活动末端72起增强韧性与硬度的作用,使得黏合有底衬层的外包层的活动末端部分特别容易撕拉开。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还可以应用在带有内增强层的包装盒上。如图7所示,该包装盒包括上盖8、盒体9以及设置在盒体9内部并与盒体9连接在一起的内增强层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8与盒体9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包括基层、胶黏剂层5、底衬层4,所述基层为上盖8的盖沿81,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载体。所述胶黏剂层5附着于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上,所述底衬层4设置在胶黏剂层5的外侧,使胶黏剂层5与其它物体保持隔离状态。所述盖沿81与上盖8的主体连接处的折线上,设置有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盖沿81的中间设有与盖沿81与上盖8主体连接处的折线相平行的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对应的,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部分41与边缘部分底衬层42为完全断开状态,两部分底衬层通过胶黏剂层5附着在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上。

当需要密封包装盒时,取下边缘部分底衬层42,将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与盒体9对应的侧壁91贴合,轻轻按压,边缘部分的胶黏剂层与盒体的侧壁91黏合,密封过程完成。密封完成后的包装盒,打开时,将两条车裁缝之间的盖沿从一侧往另外一侧撕拉,由于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41对盖沿81起增强韧性与硬度的作用,使得黏合有底衬层的盖沿部分特别容易撕拉开。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还可以应用在其它包装盒上。如图8所示,该包装盒包括上盖8’、盒体9’,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8’与盒体9’贴合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自封口易撕拉结构。

所述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包括基层、胶黏剂层5、底衬层4,所述基层为上盖8’的盖沿81’,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载体。所述胶黏剂层5附着于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上,所述底衬层4设置在胶黏剂层5的外侧,使胶黏剂层5与其它物体保持隔离状态。所述盖沿81’与上盖8’的主体连接处的折线上,设置有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盖沿81’的中间设有与盖沿81’与上盖8’主体连接处的折线相平行的间断的透过性车裁缝。对应的,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部分41与边缘部分底衬层42为完全断开状态,两部分底衬层通过胶黏剂层5附着在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上。

当需要密封包装盒时,取下边缘部分底衬层42,将盖沿81’的内侧面811’与盒体9’对应的侧壁91’贴合,轻轻按压,边缘部分的胶黏剂层与盒体的侧壁91’黏合,密封过程完成。密封完成后的包装盒,打开时,将两条车裁缝之间的盖沿从一侧往另外一侧撕拉,由于两条车裁缝之间的底衬层41对盖沿81’起增强韧性与硬度的作用,使得黏合有底衬层的盖沿部分特别容易撕拉开。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底衬层的两部分同时附着在胶黏剂层上,使得防粘层(隔离胶黏剂)与增强层(增强基层便于撕拉)可以一次加工到基层上,这为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广泛推行奠定了基础。一次贴合即可完成自封口易撕拉结构的黏合加工,相对于传统胶黏剂与增强胶带分离的两次加工的模式,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自封口易撕拉结构可以一步完成,极大的节省了生产成本,且该种方式可以采用机器设备实现高效快速大批量生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