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动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2883发布日期:2018-12-05 19:4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车载电动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电动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用刚性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在汽车维修过程中常用于顶升汽车的一侧或一处,进而便于对汽车底盘进行检修、保养,目前市场上的千斤顶其电源线一般都与千斤顶固定在一起,且设置的较长,收纳后会在收纳箱中占用较大的空间,影响千斤顶的携带便捷性。且当电源线上的接头发生损坏时,无法单独对电源线进行更换,从而设备报废,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收放、使用寿命长的车载电动千斤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电动千斤顶,包括底座、下支撑臂、上支撑臂、顶头、丝杆及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丝杆上设有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上设有供所述丝杆穿过的螺纹孔;所述驱动部件上设有通电导线和与该通电导线相配合的电源线;所述通电导线上设有第一插接头,所述电源线上设有与该第一插接头螺接配合的第二插接头和与所述第一插接头相配合的锁位件。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部件驱动丝杆转动,在螺纹孔与丝杆的配合下,使得活动件沿丝杆发生移动,上下支撑臂产生一定的角度变化,实现千斤顶的顶升或下落,千斤顶实现自动升降,操作省力,无需额外借助工具或使用外力进行操作,即使力气很小的人也能方便的使用千斤顶将车辆顶起;且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丝杆的转速较快,千斤顶顶起或下落的速度均十分迅速,工作效率高;通过通电导线与电源线的配合,使得千斤顶可直接使用车用电源进线供电,无需单独携带电源,外出携带更为方便;同时,两者通过第一、第二插接头插接配合,实现两者的可拆卸,从而可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电源线来调整电源导线的长度,长短变化灵活;在携带千斤顶时,电源线也可以单独收纳和放置,方便携带,同时千斤顶上的连接线设置的较短,便于千斤顶的收放和携带;且可更换不同电源接头的电源导线,选择采用汽车电源供电或蓄电池供电,适用范围广;且若通电导线或电源线单独损坏时,可单独对两者进行更换,维修成本低;设置了锁定结构,可有效防止第一、第二插接头在使用时脱开,设备性能更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锁位件包括活动套设于所述电源线上的活动套,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活动套螺接配合;当活动套与第一插接头螺接时,即可保证通电导线和电源线固连在一起,从而及时受到外力拉拽,两者也不会脱开;同时,活动套在与第一插接头螺接时,还可对第一插接头和第二插接头的连接处进行包覆,实现两者连接处的有有效防水。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上设有供所述电源线穿过的开口,所述第二插接头上端设有与该开口相配合的挡沿;通过挡沿的设置,在活动套与第一插接头相螺接时,挡沿与开口处可实现密封配合,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接头包括外套和设于外套内的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外套之间具有间隙,该插头上设有两插接孔;插接孔不会直接裸露在外,安全性能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接头包括接头本体、设于该接头本体上供所述插头穿入的开口槽及设于该开口槽内与所述插接孔相配合的导电柱;该种结构下,导电柱不会直接裸露出来,安全性高;当第一插接头与第二插接头插接配合时,接头本体插入至插头与外套之间的间隙内,同时导电柱插入至插接孔内,实现通电导线与电源线的电连接;该种结构下,通过接头本体与间隙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对两插接头之间的第三重密封,防水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插头与所述开口槽之间设有止转结构;防止在导电柱插入至插接孔后,第一、第二插接头发生相对转到,导电柱不会受到扭转力,不易发生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止转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开口槽内壁的限位凸部和设于所述插头上与该限位凸部相配合的限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外表面间隔分布有多个防滑凸筋;旋动活动套时,其与手指之间不易打滑,操作更为省力。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驱动件相配合的延伸部;延伸部可对驱动件进行支撑,防止驱动件过重而使得千斤顶因为重心偏移而倾倒,千斤顶工作时更为稳定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丝杆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壁与所述丝杆之间设有轴承;通孔与丝杆之间设置轴承,可有效减小固定件与丝杆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且保证丝杆与通孔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降低机器故障率。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件和减速部件,所述驱动件通过该减速部件与所述旋转杆传动连接;通过减速部件对驱动件的速度进行减速操作,旋转杆的转速不会过快,从而千斤顶对车辆的抬升速度较为适中,承重能力更好,千斤顶不易发生损坏,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部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相连的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的从动齿轮及与该从动齿轮传动连接的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旋转杆相连;优选的,从动齿轮和输出齿轮的直径均大于主动齿轮的直径,在主动齿轮传动从动齿轮的过程中,转速将变慢,实现良好的减速效果;同时,齿轮之间为啮合传动,传动效果好,稳定性强,不易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可更换电源线,使得电源线长度或规格可调,千斤顶适用范围广;电源线可单独进行更换,维修成本低;通过锁定件的设置,使得第一、第二插接头连接牢固,设备性能更为稳定;通过驱动部件直接驱动丝杆发生转动,实现千斤顶的自动升降,操作省时省力;且千斤顶顶起或下落的速度均非常迅速,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通电导线和电源线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顶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顶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的局部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的局部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的局部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的局部示意图四。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上支撑臂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下支撑臂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12所示,一种车载电动千斤顶,包括底座1、下支撑臂2、上支撑臂3、至少一顶头41、与所述上支撑臂相配合的支撑座40、连接件61、活动件62、丝杆10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上支撑臂3包括第一上臂31和第二上臂32,第一上臂31 和第二上臂32的上端均与所述支撑座40铰接,从而实现第一上臂 31和第二上臂32的活动配合;所述下支撑臂包括第一下臂21和第二下臂22,该第一下臂21和第二下臂22的下端分别与底座铰接,从而实现第一下臂21和第二下臂22的活动配合;具体的,所述第一上臂31、第二上臂32、第一下臂21、第二下臂22均由金属板弯折形成,其内部为中空结构。

所述连接件61为一金属块,所述第一上臂31的下端可罩至该连接件61上,第一下臂21的上端再罩至第一上臂31外,之后通过螺钉穿过第一上臂31、第一下臂21后与连接件61螺接,第一上臂31、第一下臂21各自均可相对螺钉转动,从而实现上支撑臂3的一端通过连接件61与所述上支撑臂3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活动件62为一金属块,所述第二上臂32的下端可罩至该活动件62上,第二下臂22 的上端再罩至第二上臂32外,之后通过螺钉穿过第二上臂32、第二下臂22后与活动件62螺接,第二上臂32、第二下臂22各自均可相对螺钉转动,从而实现下支撑臂2另一端通过活动件62与所述上支撑臂3另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丝杆10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连接件61和活动件62上,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1上设有与所述丝杆10相配合的通孔,所述活动件62上设有供所述丝杆10穿过的螺纹孔621,从而活动件62可于所述丝杆10转动时沿丝杆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得连接件61和活动件6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为了减小通孔与丝杆之间的摩擦力,我们在所述通孔内壁与所述丝杆10之间设置了轴承30,从而有效减小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于本实施例中,当丝杆顺时针转动时,连接件61和活动件62相互靠近,使得上、下支撑臂之间的角度变大,第一、第二上臂之间的角度变小,顶头即可被向上抬升;当丝杆逆时针转动时,连接件61和活动件62相互远离,使得上、下支撑臂之间的角度变小,第一、第二上臂之间的角度变大,顶头即可被向下回落。

具体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件7和减速部件8,所述驱动件 7通过该减速部件8与所述丝杆10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件7为电机,该电机接有电源插头,该电源插头可插入至汽车的点烟器插座中,通过汽车电源对电机进行供电;所述减速部件8包括主动齿轮81、从动齿轮82及输出齿轮83,且所述主动齿轮81的直径小于所述从动齿轮82和输出齿轮83的直径;所述主动齿轮81与电机的驱动轴固连,丝杆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部后与输出齿轮83固连;进一步的,所述丝杆10端部设有与所述输出齿轮83相配合的连接件101,该连接件101为固定在丝杆端部的塑料件,所述轴承30套设于所述连接件101外;所述从动齿轮82设置在主动齿轮81和输出齿轮83之间,其一侧与主动齿轮81相啮合,另一侧与输出齿轮83相啮合;还包括一齿轮座5,所述齿轮座5包括底板51和与底板可拆卸连接的盖板 52,所述主动齿轮81、从动齿轮82及输出齿轮83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优选的,所述底板51与所述连接件61一体成型制成,加工工序更为简单。

如图11-12所示,为了使得千斤顶更为稳定,我们在所述第一上臂31和第二上臂32的连接处设置了一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上臂31上端部的第一凸齿311和设于所述第二上臂32 上端部的第二凸齿321,且所述第一凸齿311和第二凸齿321相互啮合,增大第一上臂31和第二上臂32上部的摩擦力,防止两者发生打滑,保证换胎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角度不会发生变化;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凸齿311为多个弧形凸起,这些弧形凸起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上臂31与第二上臂32相接触的行程面上;所述第二凸齿321也为多个弧形凸起,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二上臂32与第一上臂31相接触的行程面上;保证两者在相对翻转的过程中,第一、第二凸齿始终相互咬合。

进一步的,我们还在所述第一下臂21和第二下臂22的连接处设置了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下臂21下端部的第一卡齿211和设于所述第二下臂22下端部的第二卡齿221,所述第一卡齿211和第二卡齿221相互啮合;增大第一下臂21和第二下臂 22下部的摩擦力,防止两者发生打滑,保证换胎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角度不会发生变化;优选的,所述第一卡齿211为多个弧形凸部,这些弧形凸部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一下臂21与第二下臂22相接触的行程面上;所述第二卡齿221也为多个弧形凸起,间隔均匀的分布在第二下臂22与第一下臂21相接触的行程面上;保证两者在相对翻转的过程中,第一、第二卡齿始终相互咬合。

如图1-5所示,所述支撑座40上设有一安装腔401,所述安装腔401为一具有内螺纹的通槽;所述顶头4上设有一定位件41,所述顶头4可设置为圆盘形或方形,所述定位件41为一柱体,该定位件41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头4的下表面上;两者之间可为分体设置,也可为一体成型制成;当顶头4置于支撑座上时,定位件41插入至安装腔401内,通过安装腔401与定位件41的配合,实现对顶头4 的定位。

与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头4设置为两个,其中一顶头4与所述安装腔401之间为螺接配合,另一顶头4与所述安装腔401之间为插接配合;具体的,与安装腔401螺接配合的顶头4其定位件41上设有螺纹段411,通过该螺纹段411与安装腔401的内螺纹之间的配合,实现顶头与安装腔之间的螺接配合;与安装腔401插接配合的顶头的定位件41上并未设置有外螺纹,该顶头为塑料制成,定位件为金属制成的中空柱,中空柱的外径与安装腔的内径基本相等;一金属制成的连接柱42穿过顶头后穿入至定位件内,且下端伸出至定位件下部;所述安装腔内设有与该连接柱42相配合的柱腔,通过连接柱42与柱腔的配合,使得顶头与安装腔之间的配合更为稳定;具体的,所述连接柱42与所述顶头4和定位件41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连接牢固,不易分离。

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顶头4也可仅设置为一个,所述安装腔 401为一具有内螺纹的通槽,下部直接连通至支撑座的下表面上,支撑座的下表面靠近丝杆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定位件41上设有螺纹段 411,且螺纹段的程度优选设置在5-15cm,通过旋动顶头,即可控制顶头相对支撑座进行升降,实现对于顶头高度的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件7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且位置与第一连接部处于同一侧,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侧部位置,空间占用较小,减小体积;所述底座1上设有一延伸部13,该延伸部13由所述底座侧部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13位于所述驱动件下方位置,该延伸部可增大撑地面积,调整千斤顶的重心;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了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第一连接板11 和第二连接板12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一下臂21与第二下臂22的下端可置入该间距内,并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铰接。

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部件连接一通电导线23,所述通电导线 23通过一电源线24与汽车点烟器的电源电连,电源线24一端上设有与汽车点烟器的电源插接配合的接头,该接头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通电导线23和电源线24均为常规电线,结构不再赘述;所述通电导线23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相连,另一端上设有第一插接头25;所述电源线24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接头26,该第二插接头26可与第一插接头25插接配合;具体的,所述第一插接头25包括外套251和设于外套内的柱形的插头252,所述插头252外表面与所述外套251 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套251和插头252均由塑料制成;该插头252上设有两插接孔253,插接孔内设有铜线;所述第二插接头26 包括接头本体262、设于该接头本体上的开口槽263和导电柱264,当第一、第二插接头相连时,所述插头252可插入至开口槽263内,导电柱264可插入至插接孔253内,实现通电导线23和电源线24的电连;所述导电柱264为金属制成,优选为铜材制成。

为了防止第一、第二插接头在千斤顶使用过程中脱开,我们还设置了锁位部件,该锁位部件包括一活动套27,该活动套27上设有供所述电源线穿过的开口271,从而使得活动套可上下移动的套设于所述电源线外;所述活动套27内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插接头25上设有外螺纹,从而当第一、第二插接头插接后,活动套和与第一插接头螺接配合,使得第一、第二插接头无法脱开,有效防止所述第一插接头25和第二插接头26在使用过程中相互脱开;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插接头26上端向外延伸形成了一圈的挡沿261,该的挡沿261可与活动套上的开口内壁配合抵触;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27上设有多个条形的防滑凸筋272,这些防滑凸筋272沿活动套27外表面一圈间隔均匀的分布。

为了防止导电柱损坏,我们在所述插头252与所述开口槽263之间设置了止转结构,该止转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开口槽263内壁的限位凸部28和设于所述插头252上与该限位凸部相配合的限位凹槽29;所述限位凸部28和限位凹槽29均为条状设置,当第一、第二插接头插接时,限位凸部可卡入至限位凹槽内,第一插接头便无法相对第二插接头转动;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设于所述通电导线23上,所述壳体141上设有供通电导线23穿过的通孔。

如图6-10所示,为了更好的控制千斤顶的升降,我们还设置了一控制开关14,该控制开关14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具体的,所述控制开关14包括壳体141和设于壳体141内的电路板142,所述壳体141包括上壳体1411和下壳体1412,所述电路板142上设有开关按钮15,所述开关按钮15包括上升按钮151和下降按钮152;所述壳体141上设有按压部件16,所述按压部件16包括第一按压部161 和第二按压部162,所述第一按压部161的位置对应于上升按钮151 位置设置,所述第二按压部162的位置对应于下降按钮152位置设置;当按压第一按压部161时,即可按压上升按钮151,使得驱动件发生转动,驱动千斤顶上升;当按压第二按压部162时,即可按压下降按钮152,使得驱动件发生反转,驱动千斤顶下降;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为了操作人员正确控制千斤顶的升降,我们在第一按压部161上设置了上升箭头的标识,在第二按压部162上设置了下降箭头的标识,使得操作人员能根据标识知道按下不同按压部件时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而正确的控制千斤顶的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部件16与开关按钮15之间设有一按压件 17,所述壳体上设有与该按压件17相配合的开口槽18;所述开口槽 18形状为圆形,所述按压件17为塑料圆形片,塑料圆形片的直径稍小于开口槽的直径;按压件17的中心部位置上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延伸部171,所述延伸部171底部与开关按钮15相接触;由于按压件 17和延伸部171都由塑料制成,质量较轻,所以开关按钮15在对按压件17提供支撑力的同时不会向下移动;作为优选,所述按压件17 下部设置了一圈限位缘172,该限位缘172为按压件17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台;所述开口槽18内壁上设有与该限位缘相配合的挡边 181,该挡边181为开口槽18内壁向内延伸形成的一圈凸环;在装配时,挡边181与限位缘172相抵触,防止按压件过于进入开口槽内。

所述上壳体1411上设有多个固定件20,该固定件20为固设在上壳体1411上的螺柱,上壳体1411上设有连接柱,上下壳体在装配时,通过螺钉分别穿过连接柱和螺柱,即可实现上下壳体的固定;所述电路板142上设有与固定件20相配合的固定部145,所述固定部 145为设置在电路板142两边上的半圆形的开槽,装配时,固定件卡入至开槽内,即可实现对电路板的定位。

所述电路板142上通过电线连接有一LED灯71,所述壳体141 上设有供LED灯71穿过的孔洞81,在千斤顶工作时,LED灯能亮起,为夜晚维修作业提供了便利;所述电路板142底部连接有第一固定件 144和第二固定件145,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件144和第二固定件 145为焊接在电路板142底部的两个继电器144,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