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砖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1380发布日期:2018-09-11 23:28阅读:16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砖夹。



背景技术:

砖夹是移动砖块常用的工具之一,现有的砖夹包括手柄和两个砖夹爪,一个砖夹爪与手柄的一端固定,另一个砖夹爪成L形,其中部与手柄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抓握L形的砖夹爪,使其朝着手柄靠近时,两个砖夹爪将砖块夹紧,这种结构的砖夹砖夹爪与手柄的连接较松,很容易发生转动导致整个砖夹变形,在不使用时,砖夹爪的位置难以固定,使用时时常需要两只手操作才能夹住砖块,且工人必须手动调整砖夹的开合度,效率不高,且对手的伤害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砖夹,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砖夹在使用中容易变形(即砖夹爪与手柄易于发生转动)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砖夹,包括上握杆、下握杆和两个杠杆臂,所述的杠杆臂包括前臂、后臂和夹砖面,所述的前臂的一端与后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使整个杠杆臂呈L形,所述的夹砖面位于前臂的另一端,所述的前臂与后臂的连接处与上握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的下握杆上开有滑槽,所述的后臂的另一端设置在滑槽内并且可在滑槽内移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手握上握杆并用手指向上拉下握杆,使下握杆与上握杆相对运动,两根杠杆臂的后臂在滑槽内朝着远离与其连接的前臂的方向运动,两个夹砖面相向运动并夹紧砖块,在使用完后,杠杆壁在滑槽内移动时,上握杆与下握杆始终保持平行状态,整个砖夹不会发生变形,并且可设置合理的后臂的长度,使上握杆和下握杆之间的最大距离在人手所能抓握的范围内,整体上实现单手夹砖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臂、后臂和夹砖面一体成型,本申请采用一体形成的方式制作杠杆臂,整个杠杆臂的强度和稳定性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握杆与下握杆之间由伸缩杆连接,所述的伸缩杆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的上连杆成上端小下端大的棱台状,下连杆成长方体状,所述的下连杆上开有贯穿上下两端的通孔,所述的通孔的上端成上端小下端大的棱台状,下端成长方体状,所述的上连杆的下部设置在通孔的上部并且可在通孔内伸缩,所述的下握杆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的凸块的顶端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弹簧,所述的凸块设置在通孔内并且下连杆的底端与下握杆固定,所述的第一弹簧的顶端与上连杆的底端连接,所述的上连杆的顶端与上握杆固定。本申请通过设置伸缩杆,连接上握杆和下握杆,防止上握杆和下握杆脱离开,由于上连杆成棱台状,与下连杆上的通孔上部相配合,对上连杆和下连杆构成的伸缩杆的伸缩程度起到限制的作用,防止伸缩杆伸长过多,并且可有效的防止上连杆和下连杆分离,由于设置第一弹簧,在松开下握杆时,弹簧恢复原状伸长,推动下握杆向下运动,两个夹砖面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松开所夹持的砖块并且为下次夹砖的使用做准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后臂位于滑槽内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滚轮,所述的两个滚轮分别设置在后臂的左右两侧,并通过一根转轴固定在后臂上。本申请设置滚轮,后臂可在滑槽内更加顺畅的滑动,并且防止后臂对下握杆造成划伤等,延长本申请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滑槽包括中部的固定支撑部和对称设置在固定支撑部两端的滑动支撑部,所述的滑动支撑部远离固定支撑部的一端的深度大于靠近固定支撑部的一端的深度,本申请中滑槽两端的深度大,中间深度小,在夹砖过程中滚轮更易于滑动且斜槽通过滚轮施加给杠杆臂的力始终垂直于杠杆臂,使得施加在砖夹上的力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因此可以更省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的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后臂靠近滚轮的一端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上握杆连接,本申请设置第二弹簧,可更进一步的方便夹砖面的复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握杆的两端沿着上握杆的长度方向各开有一个安装槽,所述的杠杆臂的前臂与后臂的连接处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安装槽内。本申请通过在上握杆上开设安装槽,一方面方便杠杆臂的安装,另一方面杠杆臂在转动中不会受到其他部分的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握杆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与手指相配合的防滑槽,本申请设置防滑槽,防止手与下握杆之间发生滑动,使本申请夹砖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塑料壳,所述的塑料壳包括两个竖直壳体和连接两个矩形的竖直壳体的连接壳体,所述的连接壳体与上握杆的顶部相配合,两个竖直壳体分别位于上握杆的两侧,并且竖直壳体的高度大于上握杆的上下厚度。本申请设置塑料壳,可在使用中对手部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摩擦手部对手部造成伤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竖直壳体的下部的两个顶端处设置倒圆角,本申请中竖直壳体的底部设置倒圆角,防止尖角对人造成划伤,安全性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在使用中不易变形,使用完砖夹可自动复位,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P向视图。

图3是图1的Q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反映本申请中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握杆;2、下握杆;3、杠杆臂;4、前臂;5、后臂;6、夹砖面;7、滑槽;8、伸缩杆;9、上连杆;10、下连杆;11、通孔;12、凸块;13、第一弹簧;14、滚轮;15、转轴;16、固定支撑部;17、滑动支撑部;18、第二弹簧;19、安装槽;20、杠杆转轴;21、防滑槽;22、塑料壳;23、竖直壳体;24、连接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的所示的新型砖夹,包括上握杆1、下握杆2和两个杠杆臂3,所述的杠杆臂3包括前臂4、后臂5和夹砖面6,所述的前臂4的一端与后臂5的一端固定连接使整个杠杆臂3呈L形,所述的夹砖面6位于前臂4的另一端,本申请优选的将所述的前臂4、后臂5和夹砖面6采用一体成型制造以增谦整个杠杆臂3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一个杠杆臂3的前臂4与后臂5的连接处与上握杆1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杠杆臂3的前臂4与后臂5的连接处与上握杆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且两个杠杆臂3上的夹砖面6相向设置,所述的下握杆2上开有滑槽7,所述的后臂5的另一端设置在滑槽7内并且可在滑槽7内移动。本申请优选的其中的一根杠杆臂3的后臂5的左表面与另一根杠杆臂3的后臂5的右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即本申请中的两根杠杆臂3左右错开设置,当然,本申请也可将两根杠杆臂3的后臂5交叉设置,其中一根杠杆臂3的后臂5上沿其长度方向开有长槽,另一根杠杆臂3的后臂穿过长槽后设置在滑槽7内,本申请采用左右交错开的设置方式避免在后臂5上开槽,一方面减少制作工序,另一方面提高后臂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对夹砖面6靠近另一个夹砖面6的表面处理,如设置各种凸起等,使其表面更粗糙,以更牢固的夹持住砖块。

本申请中所述的上握杆1与下握杆2之间由伸缩杆8连接,所述的伸缩杆8包括上连杆9和下连杆10,所述的上连杆9成上端小下端大的棱台状,下连杆10成长方体状,所述的下连杆10上开有贯穿上下两端的通孔11,所述的通孔11的上端成上端小下端大的棱台状,下端成长方体状,所述的上连杆9的下部设置在通孔11的上部并且可在通孔11内伸缩,所述的下握杆2上设置有凸块12,所述的凸块12的顶端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弹簧13,所述的凸块12设置在通孔11内并且下连杆10的底端与下握杆2固定,本实施例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下连杆10与下握杆2,所述的第一弹簧13的顶端与上连杆9的底端连接,所述的上连杆9的顶端与上握杆1固定,本实施例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上连杆9和上握杆1。在上握杆1和下握杆2相互靠近时,第一弹簧13被压缩,而松开下握杆2时,第一弹簧13伸长,推动下握杆2,上握杆1和下握杆2远离。本实施例优选的伸缩杆8的数量设置为四根,滑槽7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两个伸缩杆8,即滑槽7前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伸缩杆8,滑槽7后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伸缩杆8,如此在下握杆2向上握杆1移动时,上握杆1和下握杆2的受力更均匀。

本申请中所述的后臂5位于滑槽7内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滚轮14,所述的两个滚轮14分别设置在后臂5的左右两侧,并通过一根转轴15固定在后臂5上。本申请优选的将所述的滑槽7设置为包括中部的固定支撑部16和对称设置在固定支撑部16两端的滑动支撑部17,所述的滑动支撑部17远离固定支撑部16的一端的深度大于靠近固定支撑部16的一端的深度。

为了方便下握杆2的复位,本申请还设置有第二弹簧18,所述的第二弹簧18的一端与后臂5靠近滚轮14的一端连接,第二弹簧18的另一端与上握杆1连接。

本申请在所述的上握杆1的两端沿着上握杆1的长度方向各开有一个安装槽19,所述的杠杆臂3的前臂4与后臂5的连接处通过杠杆转轴20转动设置在安装槽19内,具体结构为在安装槽19的两侧槽壁上各开有一个通孔(图中未示出),在杠杆臂3上开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的杠杆转轴20穿插在通孔和安装孔内,实现杠杆臂3与上握杆1的转动安装。

本申请在所述的下握杆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与手指相配合的防滑槽21。为在使用中对手部进行保护,本申请还设置有塑料壳22,所述的塑料壳22包括两个竖直壳体23和连接两个矩形的竖直壳体23的连接壳体24,所述的连接壳体24与上握杆1的顶部相配合,两个竖直壳体23分别位于上握杆1的两侧,并且竖直壳体23的高度大于上握杆1的上下厚度。本申请优选的在所述的竖直壳体23的下部的两个顶点处设置倒圆角,防止其尖角划伤人手。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