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张紧机构的过渡装置及板坯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0019发布日期:2018-10-09 22:0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板材制造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张紧机构的过渡装置和包括该过渡装置的板坯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人造板的连续压机生产线中,利用MDI胶等胶粘剂生产刨花板时,由于MDI胶等胶粘剂的初粘性很差,导致板坯在通过上游板坯输送带与下游板坯输送带的衔接处时,容易出现塌边、散坯和掉料等不良现象,板坯不能正常进入压机,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所以,在上游板坯输送带与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的衔接处,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效连接,保证板坯能正常过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CN204263300U公开了一种秸秆人造板坯输送过渡装置,在板坯输送带上游皮带与下游皮带节点之间,设置与皮带平面平行的物料滑送过渡板,使上游皮带的板坯料通过过渡板,水平滑送至下游皮带而保持其形态的稳定。

CN105712049A公开了一种皮带输送机斜坡转角组合辊,所述组合辊由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前后设定间距且辊面设定高差的两辊组成,安装在皮带输送机的进料端或出料端,使输送带在组合辊的两辊之间形成斜坡面,便于上下游输送机之间过渡板的无缝滑动对接或高低重合小落差对接,实现被送物料稳定过渡。

然而,现有的过渡装置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长时间使用导致的蠕变以及板坯输送带(例如压机钢带)的温度影响,过渡装置出现下垂变形,使得板坯不能顺利平稳过渡,出现板坯变形、散坯、断裂和塌边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过渡装置以及包括该过渡装置的板坯输送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渡装置,包括过渡装置主体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沿板坯输送方向设置在用于输送板坯的上游板坯输送带与用于输送板坯的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

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和

张紧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以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

可选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为过渡板或过渡带。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具有垂直于所述板坯输送方向的长度方向,所述张紧机构驱动所述夹持部运动,以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

例如,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丝杆和张紧螺母,其中,所述张紧丝杆连接至所述夹持部,所述张紧螺母与所述张紧丝杆配合,以驱动所述夹持部运动。

例如,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分部和第二夹持分部,所述第一夹持分部和所述第二夹持分部配合以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边缘部分。

例如,所述第一夹持分部为夹持座,所述第二夹持分部为压板,所述夹持座上设置有容纳部,以接纳所述压板和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边缘部分,所述压板将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边缘部分朝向所述夹持座压紧。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夹持螺栓,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边缘部分通过所述夹持螺栓被夹持在所述夹持座与所述压板之间。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安装部,用于将所述过渡装置安装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上。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夹持部沿高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调节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板坯输送方向和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

例如,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螺栓和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栓连接至所述夹持座,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调节螺栓配合,以调节所述夹持座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

例如,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座和连接座,所述安装座接纳所述夹持部,所述连接座连接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安装螺栓和安装螺母,用于将所述连接座连接且固定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张紧机构,所述至少两个张紧机构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两侧。

例如,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两侧,以分别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和第二边缘部分分别位于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和

所述张紧机构包括第一张紧机构和第二张紧机构,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张紧机构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张紧机构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相互作用,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从而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

例如,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包括第一张紧丝杆和第一张紧螺母,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座,所述第一张紧丝杆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座,所述第一张紧螺母与所述第一张紧丝杆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运动;

和/或,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包括第二张紧丝杆和第二张紧螺母,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二张紧丝杆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二张紧螺母与所述第二张紧丝杆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夹持部运动。

可选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材料包括钢。

可选地,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为皮带运输机的皮带,和/或,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为压机钢带。

可选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包括皮带保护部,所述皮带保护部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靠近所述皮带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板坯输送系统,包括上游板坯输送带、下游板坯输送带和设置在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与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的过渡装置,其中,所述过渡装置为上述任一所述的过渡装置。

可选地,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为皮带运输机的皮带,和/或,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为压机钢带。

在上述过渡装置和板坯输送系统中,通过在过渡装置中设置夹持部和张紧机构,使得过渡装置主体部可以被张紧,避免了过渡装置因长时间使用导致的蠕变以及板坯输送带(例如压机钢带)的温度影响而出现下垂变形(例如中部塌陷),从而能够保证板坯能够从上游板坯输送带顺利平稳地过渡至下游板坯输送带上,避免出现板坯变形、散坯、断裂和塌边等不良现象。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渡装置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过渡装置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渡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过渡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渡装置主体部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渡装置安装于上游板坯输送带与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过渡装置主体部;

1a:第一边缘部分;

1b:第二边缘部分;

12:孔;

2:夹持部;

21:第一夹持分部(或夹持座);

212:孔;

22:第二夹持分部(或压板);

222:孔

2a:第一夹持部;

2b:第二夹持部;

21a:第一夹持座;

22a:第一压板;

21b:第二夹持座;

22b:第二压板;

25:夹持螺栓;

4:张紧机构;

41:张紧丝杆;

42:张紧螺母;

4a:第一张紧机构;

4b:第二张紧机构;

41a:第一张紧丝杆;

42a:第一张紧螺母;

41b:第二张紧丝杆;

42b:第二张紧螺母;

6:安装部;

61:安装座;

62:连接座;

621:螺纹孔;

6a:第一安装部;

6b:第二安装部;

63:安装螺栓;

64:安装螺母;

8:高度调节机构;

81:调节螺栓;

82:调节螺母;

10:过渡装置;

20:上游板坯输送带(例如皮带);

30:下游板坯输送带(例如钢带);

32: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文中,表述“刨花板”是指将木材或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加工成刨花(或碎料),施加胶粘剂(和/或其他添加剂),组坯成型并经热压而成的一类人造板。

表述“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例如,可以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在本文中,皮带输送机是指以运输皮带作为牵引和承载部件的连续运输机械。在皮带输送机中,运输皮带绕经驱动滚筒和各种改向滚筒,由拉紧装置给以适当的张紧力,工作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通过滚筒与运输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和张紧力,使运输皮带运行。物料被连续地送到运输带上,并随着输送带一起运动,从而实现对物料的输送。例如,皮带输送机可以包括人造板生产线的铺装段中的用于输送板坯的皮带输送机。

在本文中,为了描述方便,定义了三个方向,具体地,“板坯输送方向”指板坯在上游板坯输送带、过渡装置和下游板坯输送带上的运动方向,在图中用方向X表示;“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指在输送带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板坯输送方向的方向,在图中用方向Y表示;“高度方向”指垂直于所述板坯输送方向和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在图中用方向Z表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渡装置,包括过渡装置主体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沿板坯输送方向设置在用于输送板坯的上游板坯输送带与用于输送板坯的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和张紧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以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

在上述过渡装置中,通过设置夹持部和张紧机构,使得过渡装置主体部可以被张紧,避免了过渡装置因长时间使用导致的蠕变以及板坯输送带(例如压机钢带)的温度影响而出现下垂变形(例如中部塌陷),从而能够保证板坯能够从上游板坯输送带顺利平稳地过渡至下游板坯输送带上,避免出现板坯变形、散坯、断裂和塌边等不良现象。

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渡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所述过渡装置可以包括过渡装置主体部1。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以为过渡板或过渡带,如图5所示,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以由钢制成,即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以为钢板或钢带,例如,由304钢制成的钢板或钢带。

如图6所示,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以沿板坯输送方向X设置在用于输送板坯的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与用于输送板坯的下游板坯输送带30之间。根据一个示例,上游板坯输送带20可以为皮带运输机的皮带,下游板坯输送带30可以为压机钢带,例如用于制造人造板的连续压机的钢带。如图6所示,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与下游板坯输送带30之间在板坯输送方向X上存在间隙,如图6中标示的Xgap。而且,下游板坯输送带30(例如压机钢带)在压机入口处一般会设置18°~23°的入口角度d(如图6所示),所以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与入口处的下游板坯输送带30在高度方向Z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如图6中标示的Zgap。通过将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板坯输送方向X设置在用于输送板坯的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与用于输送板坯的下游板坯输送带30之间,可以弥补上述Xgap和Zgap,实现板坯从上游板坯输送带20平稳地过渡至下游板坯输送带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过渡装置还包括:夹持部2,用于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和张紧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2,以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如图1所示,过渡装置主体部1具有垂直于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的长度方向Y,张紧机构4驱动夹持部2运动,以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长度方向Y张紧过渡装置主体部1。

参照图2,夹持部2可以包括第一夹持分部21和第二夹持分部22,第一夹持分部21和第二夹持分部22配合以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例如,第一夹持分部21可以为夹持座,第二夹持分部22可以为压板,夹持座21上设置有容纳部,以接纳压板22和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压板22将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朝向夹持座21压紧。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过渡装置还可以包括夹持螺栓25,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通过夹持螺栓25被夹持在夹持座21与压板22之间。例如,如图5所示,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中可以形成有孔12。相应地,夹持座21中可以形成有孔212,压板22中可以形成有孔222。可选地,孔212为螺纹孔,孔222和孔12为螺纹孔或通孔。安装时,使压板22中的孔222、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边缘部分中的孔12和夹持座21中的孔212相互对准,然后将夹持螺栓25插入对准的三个孔222、12和212中并拧紧,从而使夹持部2夹紧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选地,上述孔12可以省略,即,夹持座21中可以形成有孔212,压板22中可以形成有孔222。可选地,孔212为螺纹孔,孔222为螺纹孔或通孔。安装时,使压板22中的孔222和夹持座21中的孔212相互对准,然后将夹持螺栓25插入对准的两个孔222和212中并拧紧,从而使夹持部2夹紧过渡装置主体部1。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张紧机构4包括张紧丝杆41和张紧螺母42,其中,张紧丝杆41连接至夹持部2,张紧螺母42与张紧丝杆41配合,以驱动夹持部2运动。例如,参照图1和图2,张紧丝杆41连接至夹持座21,张紧螺母42与张紧丝杆41配合,以驱动夹持座21运动,从而带动夹持座21与压板22夹持的过渡装置主体部1运动,以张紧过渡装置主体部1。

通常,上、下游板坯输送带之间的安装空间有限,通过设计上述过渡装置,可以在该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实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张紧,解决了本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过渡装置还可以包括安装部6,用于将所述过渡装置安装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20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的机架上。在图2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安装部6将所示过渡装置安装至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例如压机钢带)的机架32(例如压机框架)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6可以包括安装座61和连接座62,所述安装座61接纳所述夹持部2,所述连接座62连接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20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的机架。作为一个示例,安装座61和连接座62可以一体形成,例如,安装座61和连接座62可以一体形成为“h”形的框架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过渡装置还可以包括安装螺栓63和安装螺母64,用于将所述连接座62连接且固定至承载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或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的机架。如图2所示,连接座62的侧面上形成有螺纹孔621,用于接收安装螺栓63,安装螺栓63和安装螺母64配合,以将连接座62连接且固定至承载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的机架32上。

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过渡装置还可以包括高度调节机构8,用于调节所述夹持部2沿高度方向Z的位置,从而调节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高度方向Z的位置。在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为压机钢带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方面,压机需要压制成型不同厚度的板坯,以形成不同厚度的板材;另一方面,在压机压制成型板坯时,需要保证板坯的中心轴线与压机的中心轴线重合,例如,需要保证板坯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压机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正因如此,在压制成型不同厚度的板坯时,需要调节板坯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以使板坯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压机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通过在所述过渡装置中设置高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过渡装置主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位置,从而使从过渡装置输送至压机时板坯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压机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8可以包括调节螺栓81和调节螺母82。如图2所示,调节螺栓81可以连接至夹持座21,调节螺母82与调节螺栓81配合,以调节夹持座21沿所述高度方向Z的位置,从而调节夹持座21与压板22夹持的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高度方向Z的位置。

下面,进一步结合图3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过渡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夹持部2,例如第一夹持部2a和第二夹持部2b,第一夹持部2a和第二夹持部2b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Y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以分别夹持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第一边缘部分1a和第二边缘部分1b,所述第一边缘部分1a和第二边缘部分1b分别位于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张紧机构4,例如第一张紧机构4a和第二张紧机构4b,第一张紧机构4a、第二张紧机构4b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Y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例如,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2a,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部2b,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相互作用,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2a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b,从而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Y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相互作用”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分别给第一夹持部2a和第二夹持部2b施加拉力,从而沿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Y张紧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

具体地,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包括第一张紧丝杆41a和第一张紧螺母42a,所述第一夹持部2a包括第一夹持座21a和第一压板22a,所述第一张紧丝杆41a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座21a,所述第一张紧螺母42a与所述第一张紧丝杆41a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2a运动。附加地或可替换地,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包括第二张紧丝杆41b和第二张紧螺母42b,所述第二夹持部2b包括第二夹持座21b和第二压板22b,所述第二张紧丝杆41b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座21b,所述第二张紧螺母42b与所述第二张紧丝杆41b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夹持部2b运动。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安装部,例如第一安装部6a和第二安装部6b,用于分别将第一夹持部2a、第一张紧机构4a以及第二夹持部2b、第二张紧机构4b安装至机架上。

返回参照图3,作为一个示例,在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长度方向Y的一侧,即在其第一边缘部分1a处,可以设置4个所述夹持螺栓25,以施加均匀的夹持力,使得夹持部牢固且可靠地夹持过渡装置主体部。

返回参照图3,作为一个示例,在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长度方向Y的一侧,即在其第一边缘部分1a处,可以设置2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2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沿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相应地,在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长度方向Y的另一侧,即在其第一边缘部分1b处,也可以设置2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b。2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b沿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靠近上游板坯输送带(例如图3中的皮带)20一侧的一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和一个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可以组成第一张紧机构组,靠近下游板坯输送带30一侧的一个所述第一张紧机构4a和一个所述第二张紧机构4b可以组成第二张紧机构组,第一张紧机构组和第二张紧机构组均给第一夹持部2a和第二夹持部2b施加拉力,使得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在其整个宽度方向(即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上都被张紧,即,保证过渡装置主体部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都不会出现下垂变形(例如中部塌陷),从而能够确保板坯能够从上游板坯输送带顺利平稳地过渡至下游板坯输送带上,避免出现板坯变形、散坯、断裂和塌边等不良现象。

返回参照图3,作为一个示例,在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长度方向Y的一侧,即在其第一边缘部分1a处,可以设置2个所述高度调节机构8。2个所述高度调节机构8沿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相应地,在过渡装置主体部1沿所述长度方向Y的另一侧,即在其第一边缘部分1b处,也可以设置2个所述高度调节机构8。2个所述高度调节机构8沿所述板坯输送方向X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两侧。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地调节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Z的位置。

例如,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材料可以包括从如下材料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例如钢或铜的金属材料,例如钛合金或锰合金的金属合金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的硬塑材料。附加地或可选择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至少接触板坯的表面可以涂敷耐高温涂层或纳米材料涂层,例如纳米氧化铝涂层。附加地或可选择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的至少接触板坯的表面可以经过表面处理,例如喷砂、抛丸、磨光、滚光、抛光、刷光、喷涂、电泳、微弧氧化、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以提高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接触板坯的表面的表面光洁度,例如,将其提高至国家标准GB1031-1968规定的7级以上的表面光洁度。

可选地,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可以包括皮带保护部(未示出),所述皮带保护部设置在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靠近所述皮带的一侧,以防止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1意外碰触皮带而划伤皮带。例如,所述皮带保护部可以为由例如橡胶的可磨损材料制成的可磨损部。另外,通过设置皮带保护部,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过渡装置主体部与皮带之间的间隙,从而进一步保障板坯的顺利平稳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板坯输送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下游板坯输送带30和设置在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20与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之间的过渡装置10。所述过渡装置10为上文中根据图1-5描述的所述过渡装置。

例如,所述上游板坯输送带20可以为皮带运输机的皮带,和/或,所述下游板坯输送带30可以为压机钢带。所述压机钢带在压机入口处可以设置18°~23°的入口角度α,如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这些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