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秸秆打包机及其自动套袋打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9268发布日期:2018-10-02 20:0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秸秆打包机及其自动套袋打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上液压秸秆打包机一般是在出料口附近设置一工作位,在工作位配置一个套袋员,将从出料口推出的压缩后的秸秆装袋打包,使用该秸秆打包机需要人工套袋打包,不但浪费人力,而且秸秆粉碎产生的粉尘导致套袋员的工作环境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实现液压秸秆打包机套袋打包的自动化,节约人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自动套袋打包装置的液压秸秆打包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包括:

套袋固定部,套袋套设在所述套袋固定部,所述套袋固定部套设在液压秸秆打包机的出料筒上;

托板,所述托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出料筒的出料口的外侧,用于支撑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并调整套袋后的秸秆料包距离所述出料口的距离;

套袋切割装置,所述套袋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托板之间,包括切割架和切割部,所述切割部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切割架上,用于切割所述套袋;

控制部,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到达指定位置后,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托板带动套袋后秸秆料包向远离所述出料口的方向移动,并控制所述切割部移动以切割所述套袋。

优选地,所述切割架为框体结构,所述切割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切割架任一相对的两侧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切割架相对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丝杠,所述切割部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所述丝杠连接;

在所述切割架的底部设有切割部容纳槽,所述切割部在初始状态时位于所述切割部容纳槽内。

优选地,所述切割部为电热丝。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包括至少一个行程开关,所述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到达指定位置后,所述行程开关触发,所述托板向远离所述出料筒方向移动,所述切割部沿所述切割架移动,切割所述套袋。

优选地,自动套袋打包装置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套袋切割装置固定在所述固定架,所述托板通过液压缸可移动的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出料筒或者液压秸秆打包机的架体上,所述移动部的一侧与固定部铰接,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固定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夹,所述第一固定夹的一端铰接固定,另一端抵在所述套袋上,且铰接轴上套设有为所述第一固定夹提供夹紧力的第一扭簧。

优选地,在所述托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夹,所述第二固定夹包括固定夹头、固定柱和第二扭簧,所述固定柱竖直固定在所述托板上,所述第二扭簧固定的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固定夹头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且与所述第二扭簧接触,所述第二扭簧为所述固定夹头提供夹紧力,使两侧的第二固定夹夹持套袋后的秸秆料包随所述托板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压秸秆打包机,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种自动套袋打包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包括套袋固定部、托板、套袋切割装置和控制部,其中,套袋套设在所述套袋固定部,所述套袋固定部套设在液压秸秆打包机的出料筒上,所述托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出料筒的出料口的外侧,所述套袋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托板之间,包括切割架和切割部,所述切割部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切割架上。该用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结构简单、实现液压秸秆打包机的秸秆套袋打包自动化,节约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自动套袋打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自动套袋打包装置中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自动套袋打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液压秸秆打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袋固定部;2:托板;3:套袋切割装置;31:切割架; 311:丝杠容纳槽;312:丝杠;313:切割部容纳槽;32:切割部;33:螺母;4:固定架;41:固定部;42:移动部;43:合页;44:固定螺栓;5:液压缸;6:第一固定夹;7:固定座;8:第一扭簧;9:固定支架;10:第二固定夹;101:固定夹头;102:固定柱;103:第二扭簧;100:出料筒;200:推料液压缸;300:压缩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包括套袋固定部1、托板2、套袋切割装置3和控制部,其中,套袋套设于套袋固定部上,套袋固定部1套设在液压秸秆打包机的出料筒100上,托板2可移动的安装在出料筒100的出料口外侧,使托板2能够沿出料方向往复移动,在支撑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的同时,能够带动套袋后秸秆料包移动,调整其距离出料口的距离,方便调整预留的套袋长度,为切割套袋做好准备。

如图1和图3所示,套袋切割装置3设置在所述出料口与托板2 之间,其包括切割架31和切割部32,切割部32可移动地安装在切割架31上,在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切割部32切割套袋。

控制部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的位置,根据测得的信息确定切割部3切割套袋的时机。

具体地,控制部可以是位置传感器或位移传感器,通过检测液压秸秆打包机上的推料液压缸的位置或移动量来间接的确定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的位置,或者通过检测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的位置或位移直接确定套袋后的秸秆料包的位置,待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到达指定位置后,托板2移动合适的距离,切割部32移动,对套袋进行切割。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采用行程开关来控制托板2和切割部32的移动。

当然,也可以通两个行程开关分别控制切割部32和托板2的移动,具体地,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到达指定位置后触发一个行程开关,托板2 向沿出料方向向远离出料筒100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为了在秸秆料包外留出一截套袋,一般10-20cm即可),触发第二个行开关,切割部32移动对套袋进行切割,切割部32在切割时做一个往复移动,切割后会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托板2也会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个秸秆料包将当前套袋后的秸秆料包挤掉。

对于托板2和切割部32各自的一个往复移动的时间差,可以通过时间继电器等装置进行设置,当然也可以通过更多的行程开关来实现。例如,切割部32切割时,移动到指定位置触发一个行程开关,切割部 32向相反方向移动,回到初始位置,触发另一个行程开关,托板2向靠近出料筒100的方向移动,回到初始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情况使用位移传感器或位置传感器替代上述行程开关。

在具体地实施例中,切割架31为框体结构,切割部32的两端分别与切割架31任一相对的两侧移动连接,即切割部32可以横向设置沿竖直方向移动切割;也可以竖直方向设置沿横向移动切割。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切割部32采用横向设置,沿竖直方向移动切割。

而切割部32可以通过滑轨结构等类似结构实现,结合其工作环境,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切割架3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丝杠312,切割部3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33与丝杠32连接,丝杠32转动时,螺母33带动切割部32沿丝杠32的轴向移动。

在具体地实施例中,切割部32可以为切割刀等锋利的切割部件。但因为套袋基本都是使用编织袋,为了避免切割后有毛边、脱线等,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使用电热丝利用高温熔断切割套袋。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电热丝可以通过缠绕方式与螺母33 连接,也可以在螺母33外设置夹持部用于夹持电热丝。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达到完全切割分离的目的,优选地,切割部32安装在切割架31的底侧,位于套袋的下方,切割时从下向上移动,完全通过套袋,使套袋完全切割分离。

为了避免对秸秆料包的移动产生影响,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切割架31的底部设有切割部容纳槽313,切割部31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切割部容纳槽313内,即低于底部平面,避免阻挡秸秆料包通过。

如图1和图3所示,自动套袋打包装置还包括固定架4,该固定架 4至少包括两个条形架,两个条形架分设在出料筒100的两侧,且两个条形架均有一端或部分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架体或者出料筒100连接,套袋切割装置3与条形架连接固定,托板2通过液压缸5固定在固定架4上,具体地,托板2的下侧还可以设置一些支撑杆,以加强托板2 的支撑强度。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固定架4在出料方向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固定部41,该部分与液压秸秆打包机的架体或者出料筒100连接,另一部分为移动部42,套袋切割装置3和托板2均与该部分连接。移动部42的一侧与固定部41铰接,相对的另一侧与固定部41可拆卸连接,在将可拆卸连接侧的固定件拆卸后,可以将移动部42向铰接侧旋转移动。

以两个条形架为例进一步说明,将两个条形架在出料方向上均分为两部分,优选地,从出料口处分割,出料口外侧的部分为移动部42,另一部分为固定部41,其中一个条形架的两部分通过合页43铰接固定,另一个条形架的两部分为搭接固定结构,即一部分的一端下部凸起,另一部分的上端凸起,上端凸起搭接在下端凸起上,且两者均设有对应的固定孔,通过螺栓44穿过两者的固定孔固定。

当需要时,例如,清理维护出料筒或套袋切割装置时,先拆除螺栓44,即可实现移动部42带动套袋切割装置3、托板2向铰接侧移动。

使用时,先将套袋(一般是具有一定长度的编织袋)往复折叠的方式套设在套袋固定部1上,然后将套袋固定部1套设在出料筒100 上,将套袋的一端拉出一截搭在出料筒100外侧,秸秆料包从出料筒 100内被推出,直接套入套袋内,并带动套袋一起移动,从而使秸秆料包完全被套袋包裹,继续推动秸秆料包移动,使其到达指定位置,触发行程开关,托板2带动秸秆料包向远离出料筒100的方向移动,保证秸秆料包完全通过切割部32,且要远离一定距离,即达到切割后在秸秆料包的端部预留出一定长度的套袋,防止秸秆料包露出、洒落,同时在出料筒100的外端也预留一定长度,方便下一次秸秆料包的套袋打包操作。托板2移动一定距离或时间后,切割部2沿固定架31向上移动,切割套袋,在切割部32回到初始状位置后,托板2带动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回到托板2的原位置,等待下一个秸秆料包将当前套袋后的秸秆料包顶出托板2外,实现自动套袋打包,节约人力成本。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固定架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夹6,第一固定夹6的一端铰接固定,另一端抵在套袋上,且用于铰接固定的铰接轴上套设有为第一固定夹6提供夹紧力的第一扭簧8,使第一固定夹6 给予套袋一定的夹紧力,防止套袋从套袋固定部1上非正常的滑落。

第一固定夹6可以竖直方向设置,下端直接铰接固定在固定架4 上,上端抵在套袋上;也可以水平方向设置,通过竖直设置的固定支架9固定在固定架4上,其一端铰接固定在固定支架9上,另一端抵在套袋上,并在铰接轴上套设有第一扭簧,为第一固定夹提供夹紧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夹6是通过固定支架9水平固定在固定架4上。

具体地,在套袋固定部1的两侧,每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夹6,两个第一固定夹通过一个固定支架7与固定架4连接。为了安装和更换维护方便,在固定支架9上间隔设置两个固定座7,每个第一固定夹6的一端通过铰接轴对应的固定在一个固定座7上,且铰接轴上均套设有第一个扭簧8,为第一固定夹6提供夹紧力,第一固定夹6 的另一端抵在套袋上,在套袋较少时,第一固定夹6仍对套袋具有一定的夹紧力,并且夹紧力随着套袋的增加而增加。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秸秆料包与托板2一起移动,并防止在液压秸秆打包机在行进过程中,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在未完成切割前,从托板2上掉落,在托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夹10。

在本实施例中,在托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第二固定夹10,每个第二固定夹10均包括固定夹头101、固定柱102和第二扭簧103,其中,固定柱102竖直固定在托板2上,第二扭簧103固定的套设于所述固定柱102上,即不能相对固定柱102转动,固定夹头101可转动的套设于固定柱102上,且与第二扭簧103接触,第二扭簧103为固定夹头101提供夹紧力,使两侧的第二固定夹10夹持套袋后的秸秆料包随托板2移动,并防止在套袋后套袋在未切割完成前,秸秆料包从托板上掉落。

初始状态,两个第二固定夹10初始状态时中间留设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略小于套袋后秸秆料包的宽度。套袋后的秸秆料包在被推到此处时,顶开两个固定夹头101,第二扭簧103为固定夹头提供夹紧力,夹持套袋后的秸秆料包。

优选地,第二扭簧101为双扭簧,该双扭簧的U型连接部位于固定夹头的外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秸秆打包机,其机体结构可以是市场上任一种,只需在原机体结构的基础上安装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任一种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即可实现液压秸秆打包机的自动套袋打包的功能。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秸秆打包机安装了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自动套袋打包装置,该液压秸秆打包机包括牵引连接部、秸秆粉碎部、压缩室和多个压料液压缸,其中多个压料液压缸从不同方向将收集的粉碎后的一定量的秸秆在压缩室300内压实成型,形成秸秆料包,每次压缩的秸秆料包尺寸基本一致,通过推料液压缸200将秸秆料包推出出料筒100,然后通过自动套袋打包装置进行套袋打包和切割套袋,实现秸秆料包的自动套袋打包,节约人力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自动套袋打包装置在实施一和实施例二中已经做了详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推料液压缸200也是多个压料液压缸中的一个,其同时具有压料和推料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