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2562发布日期:2018-12-05 19:3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底盖。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710537303.0,实用新型名称为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及其安装方法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设置于具有井道内,包括电机,控制箱,曳引绳、轿厢、配重块、主轨、副轨、主轨支架、副轨支架、底梁、顶梁和主承重梁;所述左壁和所述右壁上相对设有所述主轨支架和所述副轨支架;所述主轨上设有所述主轨支架,所述副轨上设有所述副轨支架;所述轿厢安装在所述主轨和所述副轨上,并能够在所述主轨和所述副轨上滑动;所述轿厢的底部和顶部分别有所述底梁和所述顶梁;井道上部设有所述主承重梁,所述主承重梁上设有上曳引轮和导向轮,井道下设有同步轮和电机;所述曳引绳缠绕在所述同步轮、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导向轮上,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配重块。该井道专用施工升降机通过主轨道和副轨道安装在楼体内电梯的安装井道内,受力均匀,稳定性好,拆装后不需要填修楼层墙面,也不需要在楼体的外墙面另外挖设井道,降低了成本。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电梯轿厢自生产完工后,大小恒定,结构不能变化。而井道的大小却因施工工地的设计或者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常常发生变化。因此,难免出现轿厢和井道不能匹配的情况。另一方面,施工专用电梯轿厢在施工完成后,需要拆除,转移至另外一个施工工地继续使用。难免出现电梯轿厢与施工工地井道大小不匹配的情况,不能做到一梯多用,浪费资源,给工地施工带来不便。

为此,需要能够根据电梯井道的实际尺寸调整电梯轿厢的大小。一般常规电梯轿厢的结构为由四面侧壁和设置在侧壁上、下的顶盖和底盖组成的立方体结构。侧壁通常由多块面板固定拼接而成。侧壁大小的调整可以通过增减面板、更换不同尺寸的面板或通过调整侧壁面板叠合区域的大小来实现。而底盖的大小要配合侧壁大小的调整而调整,较为不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底盖,能够根据电梯侧壁的大小,调整轿厢底盖的尺寸,使得轿厢底盖能够适用于多种尺寸的轿厢侧壁,从而极大的方便了电梯轿厢的生产和建筑工地的施工,安全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底盖,包括底盖板件和底盖梁件,所述底盖梁件与电梯轿厢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底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盖梁件底部;所述底盖梁件包括底盖前梁,底盖后梁、两底盖侧梁,以及四个底盖调节件;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设置在底盖梁件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底盖前梁和所述底盖侧梁,或所述底盖后梁和所述底盖侧梁,从而形成四方体形底盖梁件;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底盖第一侧臂和底盖第二侧臂;所述底盖第一侧臂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M 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底盖前梁,所述底盖后梁和两所述底盖侧梁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底盖第一侧臂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底盖前梁,所述底盖后梁和两所述底盖侧梁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所述底盖前梁的侧面和所述底盖后梁的侧面上都分别固定安装有多对对应的底盖辅助梁,每对所述底盖辅助梁之间都安装有一底盖加强梁;所述底盖辅助梁的侧面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底盖加强梁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底盖辅助梁的侧面与所述底盖加强梁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底盖板件包括主板,第一副板,第二副板和角板;所述主板为四方形,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设置在所述主板相邻的两侧部,且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的一端部分交叠,所述角板设置在该交叠处;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的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N≧1,M≧2;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M≧P≧1;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不定连接孔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板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第一副板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一连接孔;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一不定连接孔;所述第二副板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二连接孔;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二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二不定连接孔,N≧1,M≧2,M≧P≧1;当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主板的叠合区域大小改变时,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副板和所述第二副板与所述角板交叠面积的大小,使得第一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一不定连接孔对位,第二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二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底盖梁件的所述底盖前梁,两所述底盖侧梁、所述底盖后梁和底盖加强梁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底盖板件的所述主板,所述第一副板,所述第二副板和所述角板的顶面周边设有第四安装孔,通过可拆卸螺钉将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底盖板件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伸缩轿厢,通过在梁件和板件上设置连接孔和不定连接孔实现了电梯梁件和板件的放大或缩小,使得轿厢底盖的尺寸可调整,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电梯侧壁,极大的方便了电梯生产和建筑施工,节约了生产成本,使用和安装方便,结构稳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侧壁组件的俯视图。

图1C为图1A所示侧壁组件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梁件的仰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梁件放大后的仰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调节件210的结构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调节件210的底盖第一侧臂211的结构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梁件210的底盖第二侧臂212的结构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仰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正视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底盖辅助梁231俯视图。

图4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前梁230的底盖辅助梁231侧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仰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侧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仰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侧视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底盖辅助梁241仰视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所述底盖后梁240的底盖辅助梁241侧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加强板250的仰视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加强板250的侧视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板件的仰视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梯伸缩轿厢的底盖板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A,一种伸缩电梯轿厢,包括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包括顶盖组件100,底盖组件200和侧壁组件300;所述侧壁组件300围成立方体柱形腔,所述顶盖组件100和所述底盖组件200分别置于所述侧壁组件300顶部和底部,从而围成常规电梯轿厢的立方体形电梯轿厢。

参照图1B和图1C,所述侧壁组件300包括四个侧壁调节件310,三面侧壁 320和门侧壁330。所述侧壁组件300能够放大或缩小,所述侧壁组件300的尺寸缩放时,所述底盖组件200的尺寸必需等比例缩放。具体地,参照图2A和图 8A,所述底盖组件200也包括底盖板件和底盖梁件。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盖板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盖梁件底部。

参照2A和2B,所述底盖梁件包括底盖前梁230,底盖后梁240、两底盖侧梁220,以及四个底盖调节件210。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210设置在底盖梁件的四角,分别连接所述底盖前梁230和所述底盖侧梁220,或所述底盖后梁240和所述底盖侧梁220,从而形成正方体形底盖梁件。参照3A,3B和3C,四个所述底盖调节件210结构相同,都具有呈”L”形设置的底盖第一侧臂211和底盖第二侧臂212;所述底盖第一侧臂211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212的侧面上分别设有N排 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图4A,图4B和图5A,图5B和图 6A,图6B,所述底盖前梁230,两所述底盖侧梁220和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底盖第一侧臂211和所述底盖第二侧臂212的侧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底盖前梁230,所述底盖后梁240和两所述底盖侧梁220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较佳地,所述底盖前梁230的侧面和所述底盖后梁240的侧面上都分别固定安装有多对对应的底盖辅助梁231和241,每对所述底盖辅助梁231和241之间都安装有一底盖加强梁250。参照图4C和4D,以及6C和6D所述底盖辅助梁 231和241的侧面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参照图 7A和7B所述底盖加强梁250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 ≧1。所述底盖辅助梁231和241的侧面与所述底盖加强梁250的侧面部分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梁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22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12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参照图8A和图8B,所述底盖板件包括主板260,第一副板270,第二副板 280和角板290;所述主板260为四方形,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 设置在所述主板260相邻的两侧部,且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 的一端部分交叠,所述角板290设置在该交叠处。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的上设有N排M列等间距的不定连接孔12,N≧1,M≧2;所述主板的相邻的两侧部分别设有N排P列连接孔22,M≧P≧1;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主板260的相邻的两侧部叠合形成叠合区域,叠合区域内所述连接孔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对齐,可拆卸螺丝穿过每对所述连接孔 22与所述不定连接孔12将二者固定连接。需要调整所述底盖板件尺寸时,调整叠合区域的大小,使得连接孔与不同列的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所述第一副板270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一连接孔27;所述角板290 上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一不定连接孔17;所述第二副板 280在交叠出处设有N排P列第二连接孔28;所述角板上设有对应第二连接孔 22的N排M列等间距的第二不定连接孔18;N≧1,M≧2,M≧P≧1;当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主板260的叠合区域大小改变时,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副板270和所述第二副板280与所述角板交叠面积的大小,使得第一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一不定连接孔对位,第二连接孔与不同列的第二不定连接孔对位,并固定连接即可。

参照图4A,5A,6A和7A所述底盖梁件的所述底盖前梁230,两所述底盖侧梁220、所述底盖后梁240和底盖加强梁250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6,所述底盖板件的所述主板260,所述第一副板270,所述第二副板280和所述角板 290的顶面周边设有第四安装孔26,通过可拆卸螺钉将所述第三安装孔16和所述第四安装孔26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底盖板件的固定连接。

较佳地,参照图2A和2B所述底盖梁件的顶面设有安装孔17,与所述侧壁组件的底部也分别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可拆卸螺丝穿过一对安装孔将所述底盖梁件与所述侧壁组件固定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