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及双层饮料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2458发布日期:2018-08-29 01:0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酒水饮用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是一种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及双层饮料容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液体容器多种多样,例如酒桶,其是一种用于盛放酒水的工具,一般分为金属酒桶和塑料酒桶。塑料酒桶成本低且质量轻,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且在移动与搬运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故塑料酒桶在目前的市场上应用越来越广,其中不乏一些双层塑料酒桶。

双层饮料桶或者双层塑料酒桶一般包括用于存放液体的内桶、内桶颈部安装有用于控制液体进出内桶的出液阀,套在内桶外面的外桶,外桶将内桶的中下部包裹。另外,为了搬运的方便,一般会在双层饮料桶或者双层塑料酒桶的顶部安装提手,通过提手来配合外桶实现将内桶包裹在内防止外界作用力损伤内桶表面。而该些饮料桶或者酒桶一般都是通过吹塑的方式成型的,内桶的形状也一般为常规的饮料瓶状,即下部为一个类似圆柱状或柱状壳体,上方中心具有一个用于安装饮料阀的颈部,在颈部的周围还具有呈一定弧度的环形圆顶部,通过圆顶部实现柱状壳体的上边沿与颈部横向连接。在吹塑的过程中,由于内桶在吹塑过程中圆顶部需要产生较大的形变,由于形状的变化导致此处的支撑、抗爆强度比较差。

如墨西哥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塑料酒桶公开号:MX2009010562,该塑料酒桶具有双层结构,在内桶的外侧还套设有用于防护的外桶,在外桶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外桶并将内桶封罩的提手。该酒桶存在以下不足:提手为圆盘状的结构且提手与塑料内桶的圆顶部之间存在较大空隙,当开始分配酒液时,内桶的内部会持续充入高压气体,而塑料材质强度低、耐压性差,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酒桶的圆顶部会发生膨胀,更容易产生变形甚至进一步造成酒桶破裂,导致整个酒桶发生酒液泄漏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支撑强度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及双层饮料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包括用于握持的握持部、用于与出液阀相连接的内连接部和用于与饮料容器的外桶相连的外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在内连接部和外连接部之间还具有与外连接部相连且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圆顶部形成支撑的支撑面。

提手上的握持部能方便使用者操作握持,快速地将提手实现安装或者方便搬运整个饮料容器,进一步的,本专利通过在外连接部与内连接部之间设置支撑面,初始状态时,圆顶部已经跟支撑面相贴靠或者圆顶部与支撑面之间留有略微的间隙,在内桶内部充入高压气体时,内桶上部的圆顶部发生膨胀,该圆顶部能够贴靠于支撑面上,而支撑面则对整个圆顶部形成一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对内桶圆顶部形成稳定地支撑,防止该圆顶部发生进一步变形与破裂,实现提高对内桶的支撑作用以提高整个饮料容器的支撑强度。而支撑面设置于外连接部与内连接部之间且与外连接部相连,外连接部又与外壳相连接,故外壳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定位,当支撑面受到径向作用力时外连接部能够给予支撑面一定反作用力,防止其产生过度变形以保证稳定的支撑,且该支撑面不论是内侧还是外侧都受到一定的阻挡与保护,一定程度防止支撑面受到外力撞击影响,保证工作稳定性,保证有效的支撑。

此处的内桶圆顶部指的是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常规饮料容器中位于内桶柱状壳体的上边沿与内桶颈部之间且用于连接两者的圆环状连接部。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支撑面的纵向曲线与内桶圆顶部外表面相适应,所述支撑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呈环状分布或所述支撑面为连续的环形面。支撑面的纵向曲线与内桶圆顶部外表面相适应即表示支撑面能与整个内桶上部的圆顶部产生面接触,保证产生更大的支撑面积以保证支撑稳定性。而支撑面的数量为多个且呈环状分布能保证增加对圆顶部形成的支撑面积,进一步降低发生膨胀爆炸的风险,且还能使整个内桶上部的圆顶部受力更加均匀。当然,支撑面的数量也可以仅仅是一块,即整个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设置一连续环形支撑面,此处的连续指的是在整个环形支撑面上没有被任何的开口或者槽孔等间隔断,这样设置后能保持整个提手对圆顶部支撑的连续性以及整个支撑面的强度,能进一步保证支撑强度,且整个提手的结构也较为简单,方便加工。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支撑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内连接部和外连接部之间设有若干立板,所述立板与支撑面形成连续不断的封闭结构。立板的设置能保证与之相连的支撑面在竖向方向上能产生较大的抗形变强度,因此在竖直方向上不易产生形变,能对内桶上部的圆顶部形成很好的支撑,提升了抗压强度,避免内桶内压力过高而造成支撑面所在的位置在竖向上抗形变能力不够而产生断裂失效。而本方案进一步使得立板与支撑面形成连续不断的封闭结构,结合前文所述所有的支撑面呈环状分布设置,即相当于所有的立板配合支撑面或者其他结构,形成了类似城墙状或者说“几字型”的结构,所有立板与所有支撑面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支撑强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立板的下边沿与支撑面相连,所述封闭结构还包括连接相邻两立板上边沿的连接板,所述支撑面的面积大于连接板的面积。连接板除了实现将相邻两个立板连为一体外还能为上方饮料容器的堆叠提供稳定支撑。当堆叠时,上方饮料容器的而底部可以放置在连接板上,连接板还能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传递到与之相连的立板上,再通过立板传递至支撑面上,均匀地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施加到内桶圆顶部,进一步抵消内桶内高压气体的作用力,提高饮料桶的耐压性与防爆性,并且通过连接板的传递重力还能使得支撑面与内桶上部的圆顶部贴靠更紧密,传力效果更好,帮助提高提手受重力压迫后的支撑稳定性与支撑强度。支撑面的面积优选大于连接板的面积,保证了整个提手仍具有较大的对内桶圆顶部的支撑面积,以保证支撑强度。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支撑面呈扇形且呈内侧小外侧大。该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内桶的圆顶部自中心至外沿的支撑面积逐渐增大,使得圆顶部的内外支撑强度基本均匀,防止支撑面积过于不均而导致外侧支撑薄弱容易产生形变。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握持部、内连接部和外连接部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固连结构且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通过上述封闭结构相固连。即整个提手的各零部件相接合形成整体,封闭结构的内外侧分别与内筒体和外筒体相固连后能使立板、连接板以及支撑面等沿饮料桶径向方向上的抗压、抗拉强度进一步增加,防止其产生变形,进一步提高整个提手的支撑强度。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握持部位于两立板之间。一般操作人员都是将手放置在握持部,通过对握持部施力而实现对整个饮料容器的搬运,故整个握持部处所受到的应力最为集中,本专利通过将握持部设置在两块立板之间而非与立板相对应的位置,进而防止握持部处的应力直接作用在立板处,对立板的支撑强度以及支撑稳定性造成影响。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外连接部的底部还具有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圆顶部形成支撑的副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副支撑面相连且平滑过渡。即外连接部的下表面优选与支撑面一样对内桶上部的圆顶部进行进一步支撑,能进一步为内桶提供支撑,增大其防爆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整个饮料容器的支撑强度。

在上述的双层饮料容器的提手中,所述提手外侧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提手的外侧面优选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以使得整个提手保持较为规整的形状,也使得整个支撑面的形状以及排布能够较为均匀,以更均匀的保证支撑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层饮料容器,包括内桶、套设在内桶外的外桶、与外桶相固连并位于外桶上方的提手、安装在内桶颈部用于控制液体进出内桶的出液阀,所述提手包括用于握持的握持部、用于与出液阀相连接的内连接部和用于与外桶相连的外连接部,所述内桶上部具有圆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在内连接部和外连接部之间还具有与外连接部相连且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圆顶部形成支撑的支撑面。

提手上的握持部能方便使用者操作握持,快速地将提手实现安装或者方便搬运整个饮料容器,进一步的,本专利通过在外连接部与内连接部之间设置支撑面,由于支撑面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圆顶部形成支撑,因此在内桶内部充入高压气体时,内桶上部的圆顶部发生膨胀,该圆顶部能够贴靠于支撑面上,而支撑面则对整个圆顶部形成一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对内桶圆顶部形成稳定地支撑,防止该圆顶部发生进一步变形与破裂,提高整个饮料容器的支撑强度。而支撑面设置与外连接部与内连接部之间,不论是内侧还是外侧都受到一定的阻挡与保护,一定程度防止支撑面受到外力撞击影响而保证工作稳定性,保证有效的支撑。

此处的内桶圆顶部指的是如前述常规饮料容器内桶上部的圆顶部的上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支撑面对饮料容器的内桶圆顶部形成支撑,因此在内桶内部充入高压气体时,内桶上部的圆顶部发生膨胀,该圆顶部能够贴靠于支撑面上,而支撑面则对整个圆顶部形成一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对内桶圆顶部形成稳定地支撑,防止该圆顶部发生进一步变形与破裂,提高整个饮料容器的支撑强度。

2、当堆叠时,上方饮料容器的而底部可以放置在连接板上,连接板还能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传递到与之相连的立板上,再通过立板传递至支撑面上,均匀地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施加到内桶外表面,进一步抵消内桶内高压气体的作用力,提高饮料桶的耐压性与防爆性,并且通过连接板的传递重力还能使得支撑面与内桶上部的圆顶部贴靠更紧密,传力效果更好,帮助提高提手受重力压迫后的支撑稳定性与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双层饮料容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提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是提手的剖视图。

图6是提手的俯视图。

图7是提手在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双层饮料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提手;11、握持部;12、内连接部;13、外连接部;131、副支撑面;14、支撑面;15、立板;16、连接板;161、防滑槽;17、封闭结构;18、内筒体;19、外筒体;191、环形槽;192、环形外壁;193、环形内壁;194、加强条;2、出液阀;3、外桶;4、内桶;41、圆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2、图8所示,一种双层饮料容器,包括内桶4、套设在内桶4外的外桶3、与外桶3相固连并位于外桶3上方且外表面呈圆柱状的提手1,安装在内桶4颈部用于控制液体进出饮料桶的出液阀2。如图5、图3所示,提手1包括均为环形的外筒体19和内筒体18,内筒体18上具有用于与出液阀2相连接的内连接部12,外筒体19上具有用于与饮料容器的外桶3相连的外连接部13,提手1在内连接部12和外连接部13之间还具有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4圆顶部41形成支撑的支撑面14。由于支撑面14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4圆顶部41形成支撑,因此在内桶4内部充入高压气体时,内桶4上部的圆顶部41发生膨胀,该圆顶部41能够贴靠于支撑面14上,而支撑面14则对整个圆顶部41形成一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对内桶4圆顶部41形成稳定地支撑,防止该圆顶部41发生进一步变形与破裂,提高整个饮料容器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支撑面14与外连接部13的下表面相连且还外连接部13的下方还具有能对饮料容器的内桶4圆顶部41形成支撑的副支撑面131。即外连接部13的下表面优选与支撑面14一样对内桶4上部的圆顶部41进行进一步支撑,能进一步为内桶4提供支撑。

另外,如图1所示,支撑面14的纵向曲线与饮料容器的内桶4圆顶部41相适应,保证产生更大的支撑面积以保证支撑稳定性。且支撑面1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呈环状分布。当然,支撑面14的数量也可以仅仅是一块,即整个内筒体18与外筒体19之间设置一环形支撑面14,这样设置后整个提手1对圆顶部41支撑的连续性,能进一步保证支撑强度,且整个提手1的结构也较为简单,方便加工。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支撑面14的数量为四个,内连接部12和外连接部13之间设有八块立板15,立板15的设置能保证与之相连的支撑面14在竖向方向上能产生较大的抗形变强度,因此在竖直方向上不易产生形变,能对内桶4上部的圆顶部41形成很好的支撑,提升了抗压强度,进一步的,立板15与支撑面14形成连续不断的封闭结构17,实现支撑强度的进一步提高。

如图7、图5所示,立板15位于支撑面14上方并且立板15与整个支撑面14相垂直设置,此时整个立板15在竖直方向上的抗形变能力最强,即此时的立板15受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作用最不容易发生形变,能保证整个提手1具有较强的支撑强度。而连接板16的两端分别与外筒体19和内筒体18相固连,能保证将连接板16、立板15、内筒体18、外筒体19连为一体,上方饮料容器压在连接板16上时连接板16四周均受到防止其产生形变的牵扯力,进一步保证整个连接板16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该封闭结构17还包括连接相邻两立板15上边沿的连接板16,连接板16出了实现将相邻两个立板15连为一体外还能为酒桶的堆叠提供稳定支撑。当堆叠时,上方饮料容器的而底部可以放置在连接板16上,连接板16还能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传递到与之相连的立板15上,再通过立板15传递至支撑面14上,均匀地将上方饮料容器的重力施加到内桶4外表面,进一步抵消内桶4内高压气体的作用力,提高饮料容器的耐压性与防爆性,并且通过连接板16的传递重力还能使得支撑面14与内桶4上部的圆顶部41贴靠更紧密,传力效果更好,帮助提高提手1受重力压迫后的支撑稳定性与支撑强度。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16上表面低于外筒体19的上表面,故当上方饮料容器放置到连接板16上后,高于连接板16上表面的外筒体19部分就相当形成了一个围栏,防止在运输或摆放的过程中上方饮料容器滑脱,也避免当受到路况颠簸时产生震动导致上方饮料容器掉落时倾倒造成二次撞击,该结构的设置能降低倾倒的产生,稳定地将上方饮料容器禁锢在整个提手1内,保证支撑稳定性。此外,在连接板16的中部还形成有向下凹陷的防滑槽161,防滑槽161能与上方饮料容器的底座相配合,能进一步保证上方饮料容器稳定地禁锢在提手1上方边沿所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保证支撑稳定性。

如图4所示,当上方饮料容器放置在连接板16上后,连接板16受力会与其相连的外筒体19施加一个向内的应力,本专利通过在外筒体19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槽191并形成环形外壁192和环形内壁193,通过环形槽191为整个环形外壁192腾出部分的形变空间,防止整个外筒体19的为实心上边沿而容易造成受力集中脆化开裂,失去对整个支撑面14以及连接板16的有效支撑。而加强条194的设置能防止整个内壁过于单薄产生过度变形,该结构的设置能进一步有效保证整个提手1的支撑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面14的面积优选大于连接板16的面积,保证整个提手1仍具有较大的对内桶4圆顶部41的支撑面积,以保证支撑强度。并且支撑面14呈扇形且呈内小外大,即保证内桶4的圆顶部41自中心至外延支撑面积逐渐增大,使得圆顶部41的内外支撑强度基本均匀,防止支撑面积过于不均而导致外侧支撑薄弱容易产生形变。

如图3所示,提手1的外筒体19还包括用于握持的握持部11,握持部11位于两立板15之间而非与立板15相对应的位置,进而防止握持部11处的应力直接作用在立板15处,对立板15的支撑强度以及支撑稳定性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优选握持部11、内连接部12和外连接部13为一体结构且内连接部12与外连接部13通过上述封闭结构17相固连。即整个提手1的各零部件相接合形成整体,封闭结构17的两端分别与内筒体18和外筒体19相固连后能使立板15、连接板16以及支撑面14等沿饮料桶径向方向上的抗压、抗拉强度进一步增加,防止其产生变形,进一步提高整个提手1的支撑强度。此外,本实施例中支撑面14、立板15和连接板16由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塑料的耐冲击性较好,整体加工较为便捷且能有效保证整个提手1的支撑强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提手1、握持部11、内连接部12、外连接部13、副支撑面13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