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3725发布日期:2019-11-08 23:1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捆包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捆包件,特别是涉及具备在搬运捆包件时所使用的结构的捆包件。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捆包件中提出了具备由硬纸板构成的箱状的外包件、和设置于外包件的底部的缓冲件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外包件的周面下部形成有在搬运捆包件时供手插入的抓手。该抓手是将角导圆的方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4007号公报

在此,对被捆包物为冰箱的例子进行说明。一般情况下,冰箱正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以及冰箱背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冰箱横侧面的宽度、即冰箱进深方向的宽度短。因此在通过搬运空间有限的例如走廊的情况下,搬运者有时在冰箱的正面或者背面朝向走廊的地板面、并且冰箱的横侧面朝向走廊的壁面的状态下进行搬运。由此能够避免捆包件与走廊的壁面接触。另外,若为容易确保搬运空间的场所,则搬运者有时也在冰箱的横侧面朝向地板面的状态下进行搬运。这样,搬运者有时会根据搬运场所而改变捆包件的姿势。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捆包件设置有多个抓手。但是各抓手的长边方向相同。因此在搬运者改变捆包件的姿势时,搬运者保持抓手以外的场所,例如保持捆包件的角部。若搬运者保持捆包件的角部,则在搬运者将捆包件载置于地板面时,手指有可能被地板面夹住。因此除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捆包件的第一抓手之外,还考虑在捆包件进一步形成第二抓手的手段,该第二抓手具有与第一抓手的长边方向不同的长边方向。但是在将第一抓手以及第二抓手形成于捆包件时,从第一抓手到第二抓手的距离越近,则位于第一抓手与第二抓手之间的硬纸板的宽度就越小。即,在另外形成第二抓手的手段中,有时会产生硬纸板的宽度较小的部分,从而在另外形成第二抓手的手段中存在捆包件的强度降低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强度降低的捆包件。

本实用新型的捆包件具备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由硬纸板构成,且在第一范围以及与第一范围不同的第二范围自由地形成抓手,在板状部件形成有:从始端向第一终端延伸的线状的第一切口部、从始端向第二终端延伸的线状的第二切口部、以及从始端向第三终端延伸的线状的第三切口部,在第一范围的周缘形成有第一切口部和第二切口部,在第二范围的周缘形成有第一切口部和第三切口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口部与所述第三切口部在所述始端正交,所述第二切口部与所述第三切口部在所述始端正交。

优选地,所述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其位于将所述第一切口部的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切口部的所述第二终端连结的直线上;和第二弯曲部,其位于将所述第一切口部中设置于从所述始端到所述第一终端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三切口部的所述第三终端连结的直线上。

优选地,还具备缓冲件,该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板状部件上,所述缓冲件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弯曲部形成的第一把手面、和沿着所述第二弯曲部形成的第二把手面。

优选地,所述板状部件在与所述第一范围以及所述第二范围不同的第三范围自由地形成抓手,在所述第三范围的周缘形成有具有一端以及另一端的线状的第四切口部,并且设置有第三弯曲部,该第三弯曲部位于将所述第四切口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切口部的另一端连结的直线上,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平行地设置,所述板状部件是包括第一边缘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平行的第二边缘部的方形,在将对所述板状部件的面积进行二等分分割的假想线且是与所述第一边缘部以及所述第二边缘部平行的假想线作为范围分割线、将所述板状部件的范围中被所述范围分割线分割且设置有所述第一边缘部的范围作为第一分割范围、将所述板状部件的范围中被所述范围分割线分割且设置有所述第二边缘部的范围作为第二分割范围时,在所述第一分割范围中包含所述第一范围、所述第二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范围,从所述第三范围到所述第一边缘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一范围到所述第一边缘部的距离长。

优选地,所述板状部件设置有第四弯曲部,该第四弯曲部位于将所述第一切口部的所述始端与所述第一切口部的所述第一终端连结的直线上。

优选地,在所述板状部件形成有线状的第五切口部,该第五切口部从所述第一切口部的所述始端向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范围的周缘以及第二范围的周缘形成有第一切口部。即,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隔着第一切口部设置。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捆包件的强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100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捆包件100取下外包件2后的状态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100所具备的地板面罩6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地板面罩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切口部10A的俯视图。

图6是切口部8A的俯视图。

图7是切口部9A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板材21以及板材22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示意地表示由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搬运捆包件100时的样子。

图12是图11所示的状态下搬运者hm1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

图13是与图12不同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

图14示意地表示在搬运者hm2所站立的场所比搬运者hm1所站立的场所低的状态下,由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搬运捆包件100时的样子。

图15是图14所示的状态下搬运者hm1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

图16是捆包件100的变形例1的说明图。

图17是捆包件100的变形例2的说明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捆包件所具备的地板面罩206的俯视图。

图19是切口部210A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将板材21b在弯曲部31b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并且将板材21b在弯曲部 21b1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3的捆包件所具备的地板面罩306的俯视图。

图23是切口部310A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c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板材21c2在弯曲部31c弯折,并且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适当地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包含图1 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的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1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捆包件100取下外包件2后的状态的图。如图2所示,捆包件100是收容被捆包件 1的箱状部件。在实施方式1中被捆包件1是冰箱。被捆包件1也可以是冰箱以外的物件。如图1以及图2所示,捆包件100具备:下部开放的外包件2、支承被捆包件1的地板面罩6、以及设置于被捆包件1的上部的缓冲件3。外包件2覆盖被捆包件1的周面以及上表面。在外包件2以及地板面罩6卷绕有紧固带2A,从而外包件2与地板面罩6成为一体。在外包件2形成有多个切口部 2B。外包件2中形成有切口部2B的部分,若被弯折则成为抓手。外包件2由硬纸板构成,缓冲件3由泡沫聚苯乙烯构成。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100所具备的地板面罩6的俯视图。图4是图 1所示的地板面罩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是切口部10A的俯视图。图3所示的X方向是地板面罩6的短边方向,图3所示的Y方向是地板面罩6的长边方向。地板面罩6具备:由硬纸板构成的方形的板状部件6A、设置于板状部件 6A的周缘部的框部件6B、设置在板状部件6A上的缓冲件6C1、以及设置在板状部件6A上并与缓冲件6C1一起设置的缓冲件6C2。

如图3所示,在板状部件6A具备:切口部10A、呈现切口部10A的形状的对称形状的切口部10B、切口部8A、呈现与切口部8A相同的形状的切口部 8B、切口部9A、以及呈现切口部9A的形状的对称形状的切口部9B。板状部件6A中形成有切口部10A、切口部10B、切口部8A、切口部8B、切口部9A 以及切口部9B的部分,若被弯折则成为抓手。如图5所示,切口部10A包括切口部11、切口部12以及切口部13。

框部件6B设置于板状部件6A的周缘部。在框部件6B且在内侧设置有缓冲件6C1以及缓冲件6C2。框部件6B具备:直线状的框部件6B1、以及与框部件6B1正交地设置的直线状的框部件6B2。另外框部件6B具备:与框部件 6B2正交且与框部件6B1平行地设置的直线状的框部件6B3、和与框部件6B3 以及框部件6B4正交并且与框部件6B2平行地设置的直线状的框部件6B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缓冲件6C1形成有:面对切口部10A的凹状部 41A、面对切口部8A的凹状部42A、以及面对切口部9A的凹状部43A。如图 4所示,在凹状部41A形成有:把手面sf1,其相对于板状部件6A立起;把手面sf2,其相对于板状部件6A立起并且相对于把手面sf1正交。在凹状部42A 以及凹状部43A也形成有相对于板状部件6A立起的面。在缓冲件6C2形成有:面对切口部10B的凹状部41B、面对切口部8B的凹状部42B、以及面对切口部9B的凹状部43B。在凹状部41B也形成有:与在凹状部41A中说明过的把手面sf1相同的结构的把手面、以及与在凹状部41A中说明过的把手面sf2相同的结构的把手面。在凹状部42B以及凹状部43B也形成有相对于板状部件 6A立起的面。

在板状部件6A设置有多个可自由形成抓手的范围。在板状部件6A的范围Rg1的周缘形成有: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1、以及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2。另外,在板状部件6A的范围Rg2的周缘形成有:切口部11、以及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3。范围Rg1对应于第一范围,范围Rg2对应于第二范围。另外,切口部11对应于第一切口部,切口部12对应于第二切口部,切口部13对应于第三切口部。板状部件6A具备:弯折自如的板材21、以及弯折自如且隔着切口部11设置的板材22。板材21 设置于范围Rg1,板材22设置于范围Rg2。

切口部11从始端向终端延伸。如图5所示,切口部11的终端设置于位置 P1,切口部11的始端设置于位置P2。切口部12从始端向终端延伸。如图5所示,切口部12的终端设置于位置P3,切口部12的始端设置于位置P2。切口部13从始端向终端延伸。如图5所示,切口部13的终端设置于位置P4,切口部13的始端设置于位置P2。即,切口部11、切口部12以及切口部13在位置P2处相连。另外,切口部11、切口部12以及切口部13以位置P2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切口部11与切口部12在位置P2处正交,切口部12与切口部13 在位置P2处正交。

切口部11的终端对应于第一终端。切口部12的终端对应于第二终端。切口部13的终端对应于第三终端。

如图5所示,切口部11具备:形成为曲线状的切口部11-1、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1-1相连的切口部11-2、形成为曲线状且与切口部11-2相连的切口部11-3、以及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1-3相连的切口部11-4。切口部 12具备:形成为曲线状的切口部12-1、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2-1相连的切口部12-2、形成为曲线状且与切口部12-2相连的切口部12-3、以及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2-3相连的切口部12-4。切口部13具备:形成为曲线状的切口部13-1、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3-1相连的切口部13-2、形成为曲线状且与切口部13-2相连的切口部13-3、以及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3-3相连的切口部13-4。切口部12-4比切口部11-4长。另外,切口部11-4以及切口部12-4 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另外,切口部11-4与切口部13-2平行。切口部11-4与切口部13-4正交。切口部11-2与切口部13-4平行,切口部11-2与切口部12-2 平行。

如图3~图5所示,板状部件6A具备:弯曲部31,其位于将切口部11的始端与切口部12的终端连结的直线上;弯曲部32,其位于将设置于切口部11 中从始端至终端之间的部分与切口部13的终端连结的直线上。范围Rg1由切口部11、切口部12以及弯曲部31包围。范围Rg2由切口部11、切口部13以及弯曲部32包围。在此,如图5所示,设置于切口部11中从始端至终端之间的部分,设置于位置P5。位置P5是切口部11-2与切口部11-3相连的位置。即,弯曲部31从位置P1设置到位置P3,弯曲部32从位置P4设置到位置P5。把手面sf1沿着弯曲部32形成,把手面sf2沿着弯曲部31形成。弯曲部31对应于第一弯曲部,弯曲部32对应于第二弯曲部。另外,把手面sf2对应于第一把手面,把手面sf1对应于第二把手面。板状部件6A中配置有弯曲部31以及弯曲部32的部分,例如优选形成为薄壁,以便容易弯折。

图6是切口部8A的俯视图。参照图6及前述的图3以及图4对切口部8A 进行说明。在板状部件6A的范围Rg3的周缘形成有切口部8A。范围Rg3对应于第三范围。另外,切口部8A对应于第四切口部。在范围Rg3设置有板材 23A。切口部8A是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板状部件6A具备弯曲部33A,该弯曲部33A位于将切口部8A的一端与切口部8A的另一端连结的直线上。弯曲部33A对应于第三弯曲部。范围Rg3由切口部8A和弯曲部33A包围。弯曲部 33A与弯曲部31平行地设置。切口部8A的一端设置于位置P6,切口部8A的另一端设置于位置P7。在此,切口部8A形成为针眼状。即,在板状部件6A 设置有片部23A1,因此切口部8A从一端断续地形成到另一端。

在此,将如下的假想线设为范围分割线DL,该假想线是将板状部件6A 的面积进行二等分分割的假想线且是与第一边缘部6A1以及第二边缘部6A2 平行的假想线。另外,将板状部件6A的范围中被范围分割线DL分割且设置有第一边缘部6A1的范围设为第一分割范围D1。另外,将板状部件6A的范围中被范围分割线DL分割且设置有第二边缘部6A2的范围设为第二分割范围 D2。此时,在第一分割范围D1中包含范围Rg1、范围Rg2以及范围Rg3。另外,从范围Rg3到第一边缘部6A1的距离比从范围Rg1到第一边缘部6A1的距离长。

图7是切口部9A的俯视图。参照图7以及前述的图3以及图4对切口部 9A进行说明。在板状部件6A的范围Rg4的周缘形成有切口部9A。在范围Rg4 设置有板材24A。切口部9A是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板状部件6A具备弯曲部 34A,该弯曲部34A位于将切口部9A的一端与切口部9A的另一端连结的直线上。范围Rg4被切口部9A和弯曲部34A包围。切口部9A的一端设置于位置 P9,切口部9A的另一端设置于位置P10。在此,切口部9A形成为针眼状。即,在板状部件6A设置有片部24A1,因此切口部9A从一端断续地形成到另一端。在第二分割范围D2中包括范围Rg4。

另外,在将第一边缘部6A1二等分并且将与Y方向平行的直线设为轴时,切口部10A与切口部10B对称。另外,在将第一边缘部6A1二等分并且将与Y 方向平行的直线设为轴时,切口部8A与切口部8B也对称。此外,在将第一边缘部6A1二等分并且将与Y方向平行的直线设为轴时,切口部9A与切口部9B 也对称。因此切口部10B是与第一切口部、第二切口部、第三切口部、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对应的结构。另外,切口部8B是与第四切口部对应的结构。此外切口部9B是与第五切口部对应的结构。

<实施方式1的动作>

图8是表示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从而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Op1。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1来把持捆包件100。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100形成抓手。另外,在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1来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搬运者的手指不仅与弯曲部31接触,也与板材21接触。此时,板材21与把手面sf2接触。因此在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1来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捆包件100的载荷向弯曲部31即板状部件6A、和把手面sf2即缓冲件6C1分散。

图9是表示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从而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Op2。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2。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100形成抓手。另外,在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2来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搬运者的手指不仅与弯曲部32接触,也与板材22接触。此时板材22与把手面sf1接触。因此在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2来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捆包件100的载荷向弯曲部32即板状部件6A、和把手面 sf1即缓冲件6C1分散。

图10是表示将板材21以及板材22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也可以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并且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在捆包件100形成两个抓手。

图11示意地表示由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搬运捆包件100时的样子。图12是图11所示的状态下搬运者hm1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另外如图11所示,从地板面到捆包件100的重心的高度为H1,从地板面到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的高度为h1。搬运者hm1在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形成抓手,从而对捆包件100的下部进行保持。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在切口部10A形成有开口Op1。搬运者hm2对捆包件100的上部进行保持。在此,框部件6B1 比框部件6B2短。另外框部件6B1位于冰箱的正面侧,框部件6B2位于冰箱的横侧面侧。在图12中,框部件6B1位于比框部件6B2以及框部件6B4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冰箱的背面朝向地板面。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容易确保框部件6B2与壁Wa的间隔以及框部件6B4与壁Wa的间隔。

另外,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状态下,切口部8A以及切口部8B位于比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靠下侧的位置,从而搬运者hm1的手指难以伸到切口部8A以及切口部8B。因此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状态下,若搬运者 hm1保持切口部8A以及切口部8B的抓手,则有可能增加搬运者hm1的腰腿的负担。因此搬运者hm1保持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的抓手。

图13是与图12不同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在图13中搬运者hm1在切口部9A以及切口部10A形成抓手来保持捆包件100的下部。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在切口部10A形成有开口Op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搬运者hm2与图11 同样地保持捆包件100的上部。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冰箱的横侧面朝向地板面。板状部件6A自由地形成开口Op1以及开口Op2中的任一个,因此搬运者能够以图12所示的姿势保持捆包件100,也能够以图13所示的姿势保持捆包件100。

图14示意地表示在搬运者hm2所站立的场所比搬运者hm1所站立的场所低的状态下,由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搬运捆包件100时的样子。图15 是图14所示的状态下搬运者hm1的把手位置的说明图。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图14所示的状态转移。另外如图14所示,从地板面到捆包件100的重心的高度是比H1高的H2。另外,从地板面到切口部8A 以及切口部8B的高度是与h1相同程度的h2,从地板面到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的高度是比h1高的h3。

如图14所示,搬运者hm2登上卡车的装货台面。在该状态下,搬运者hm2 的高度位置高于搬运者hm1的高度位置。因此搬运者hm2若想维持图11所示的捆包件100的角度θ1不变,在卡车的装货台面上保持捆包件100,则需要屈膝。因此如图14所示,搬运者hm1以及搬运者hm2将捆包件100立起。其结果捆包件100的角度θ2比图11所示的捆包件100的角度θ1更陡。

另外,捆包件100的重心的高度从H1向H2上升,从而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的高度从h1向h3上升。因此若搬运者hm1保持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10B的抓手,则搬运者hm1必须在将双臂向上侧提起的状态下保持捆包件100,从而使得搬运者hm1的负担增大。因此搬运者hm1不保持切口部10A 以及切口部10B的抓手,而保持切口部8A以及切口部8B。即,搬运者hm1 在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图14所示的状态转移时改变把手。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在范围Rg1的周缘以及范围Rg2的周缘形成有切口部11。即,范围Rg1 与范围Rg2隔着切口部11设置。因此捆包件100在范围Rg1的周缘与范围Rg2 的周缘之间不存在带状的硬纸板。假设在范围Rg1与范围Rg2不隔着切口部 11设置,且范围Rg1与范围Rg2分离的情况下,在范围Rg1的周缘与范围Rg2 的周缘之间能够存在带状的硬纸板。另外,范围Rg1的周缘与范围Rg2的周缘的距离越近,则带状的硬纸板越细。这样的带状的硬纸板变细的量,相应地导致捆包件的强度降低。在实施方式1中,范围Rg1与范围Rg2隔着切口部11 设置,因此能够避免产生这样的带状的硬纸板。因此捆包件100具备实现图12 所示的冰箱的背面朝向地板面的姿势的抓手构造、和图13所示的冰箱的横侧面朝向地板面的姿势的抓手构造,并且捆包件100不存在带状的硬纸板,从而抑制强度降低。

在捆包件100形成抓手前的状态下,在范围Rg1未形成开口Op1,另外在范围Rg2也未形成开口Op2。因此在捆包件100形成抓手前的状态下,虫子以及尘埃难以侵入捆包件100的内部。

切口部11与切口部13在位置P2正交。因此能够避免开口Op1的开口面积以及开口Op2的开口面积变窄。因此,搬运者能够借助开口Op1以及开口 Op2而可靠地插入手指。另外,切口部12与切口部13在位置P2正交。在此,若假设切口部12和切口部13形成钝角,则导致开口Op1的开口面积减小。另外,若假设切口部12和切口部13形成鋭角,则板状部件6A中夹在切口部12 与切口部13之间的部分变细。其结果有可能使板状部件6A强度降低。由于切口部12与切口部13在位置P2正交,因此捆包件100能够避免开口Op1的开口面积减小,且捆包件100抑制板状部件6A的强度降低。

板状部件6A具备:成为板材21的弯折部分的弯曲部31、和成为板材22 的弯折部分的弯曲部32。因此,即便搬运者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弯折,板材 21也不从板状部件6A脱落,并且即便搬运者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板材22也不从板状部件6A脱落。因此能够避免板材21以及板材22落向地板面而使地板面变得散乱。

另外,至此对切口部10A的效果进行了说明。在此,切口部10B也具备与切口部10A相同的结构。因此,切口部10B能够得到与至此叙述的切口部 10A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捆包件100具备设置有把手面sf1以及把手面sf2的缓冲件6C1。如图8 所示,在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1来把持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板材21 与把手面sf2接触。因此,当搬运者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1来把持捆包件100 的情况下,捆包件100的载荷向弯曲部31即板状部件6A、和把手面sf2即缓冲件6C1分散。在此,在未形成缓冲件6C1的把手面sf2的情况下,捆包件100 的载荷仅由弯曲部31即板状部件6A支撑。因此,在搬运者把持捆包件100时,板状部件6A有可能因被捆包物的重量而破损。另外,也考虑在板状部件6A上配置具有把手面sf2的功能的加强用木材。但是在该手段中,由于除了缓冲件 6C1之外还配置加强用木材,因此不仅制造成本增加,而且废弃捆包件时的废弃物也增加。在实施方式1中,捆包件100具备设置有把手面sf1以及把手面 sf2的缓冲件6C1,因此能够抑制板状部件6A破损、制造成本增加、以及废弃物增加。另外,缓冲件6C2具备与缓冲件6C1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与在此叙述的缓冲件6C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如图3所示,第一分割范围D1包含范围Rg1、范围Rg2以及范围Rg3。另外,从范围Rg3到第一边缘部6A1的距离比从范围Rg1到第一边缘部6A1 的距离长。搬运者能够在范围Rg1以及范围Rg3的两方形成抓手。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搬运者能够握持范围Rg1的抓手,在图 14所示的状态下搬运捆包件100的情况下,搬运者能够握持范围Rg3的抓手。这样,搬运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捆包件100的把手的位置,因此抑制保持捆包件100时搬运者的作业负担。另外,在此对切口部10A以及切口部8A的效果进行了说明。但切口部10B也具备与切口部10A同样的结构,切口部8B 也具备与切口部8A同样的结构。因此切口部10B以及切口部8B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1>

图16是捆包件100的变形例1的说明图。变形例2的捆包件的切口部10AA 形成为针眼状。即,在板状部件6A设置有片部10A1,因此切口部10AA断续地形成。即便是变形例1的捆包件,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17是捆包件100的变形例2的说明图。在变形例2的捆包件的外包件 500形成有切口部510。具体而言,外包件500具备第一面500A以及与第一面 500A平行的第二面500B,在第一面500A以及第二面500B形成有切口部510。切口部510是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切口部10A相同的结构。即便是变形例2的捆包件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结构>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捆包件所具备的地板面罩206的俯视图。图19是切口部210A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在地板面罩206形成有切口部210A以及切口部210B。切口部210A与切口部210B具有对称形状,因此在此对切口部 210A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切口部210A包括: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1b、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2b、以及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切口部13。在板状部件6A的范围Rg1的周缘形成有切口部11b、切口部12b以及切口部13。切口部11b具有始端以及终端。如图19所示,切口部 11b的终端设置于位置P1b,切口部11b的始端设置于位置P2。切口部12具有始端以及终端。如图19所示,切口部12b的终端设置于位置P3b,切口部12b 的始端设置于位置P2。

切口部11b具备:形成为直线状的切口部11b-1、和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1b-1相连的切口部11b-2。另外,切口部11b具备:形成为曲线状且与切口部11b-2相连的切口部11b-3、和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1b-3相连的切口部11b-4。切口部12具备:形成为直线状的切口部12b-1、形成为曲线状且与切口部12b-1相连的切口部12b-2、以及形成为直线状且与切口部12b-2相连的切口部12b-3。切口部12b-3比切口部11b-4长。另外,切口部11b-4以及切口部12b-3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另外,切口部11b-4与切口部11b-1平行,切口部 11b-4与切口部13-2平行。切口部11b-4与切口部13-4正交。切口部11b-2与切口部13-4平行,切口部11b-2与切口部12b-1平行。

板状部件6A具备:弯曲部31b,其位于将切口部11b的终端与切口部12b 的终端连结的直线上;弯曲部32,其位于将设置在切口部11b中从始端到终端之间的部分与切口部13的终端连结的直线上。范围Rg1由切口部11b、切口部 12b以及弯曲部31b包围。范围Rg2由切口部11b、切口部13以及弯曲部32 包围。此外,在板状部件6A设置有弯曲部21b1,该弯曲部21b1位于将切口部 11b的始端与切口部11b的终端连结的直线上。弯曲部21b1对应于第四弯曲部。板材21b中供弯曲部21b1配置的部分例如优选形成为薄壁,以便容易弯折。另外,板材21b中供弯曲部21b1配置的部分也可以形成有折痕。

<实施方式2的动作>

图20是表示将板材21b在弯曲部31b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b在弯曲部31b弯折,从而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Op21。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21来把持捆包件。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b 在弯曲部31b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形成抓手。

图21是表示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且将板材21b在弯曲部21b1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进而将板材21b 在弯曲部21b1弯折,从而搬运者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面积比开口Op2 宽的开口Op22。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22来把持捆包件。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进而将板材21b在弯曲部21b1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形成抓手。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实施方式2除了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在范围Rg1设置有弯曲部21b1。因此搬运者即便不将板材21b在弯曲部31b弯折,而通过将板材21b在弯曲部21b1弯折,从而在板状部件6A扩大供手指插入的开口的面积。在此,弯曲部21b1的长度比弯曲部31b的长度短。因此,将板材 21b在弯曲部21b1弯折时的力可以小于将板材21b在弯曲部31b弯折时的力。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搬运者能够容易地在板状部件6A扩大供手指插入的开口的面积。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2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并以与实施方式1、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的结构>

图22是实施方式3的捆包件所具备的地板面罩306的俯视图。图23是切口部310A的俯视图。如图22所示,在地板面罩306形成有切口部310A以及切口部310B。切口部310A与切口部310B具有对称形状,因此在此对切口部 310A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切口部310A包括:作为以线状延伸的贯通孔的切口部11c、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过的切口部12b、以及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过的切口部13。切口部11c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过的切口部11b不同,切口部11c不具备切口部11b-1。因此切口部11c的终端设置于位置P1c。另外,在范围Rg1形成有从切口部11c的始端向弯曲部31c延伸的线状的切口部15。切口部15对应于第五切口部。切口部15从位置p2向弯曲部31c以直线状延伸。切口部15与切口部13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另外,切口部15与切口部11b-4以及切口部12b-3正交。此外,切口部15与切口部11b-2以及切口部12b-1平行。

板材21c被切口部15分割成两部分。即,板材21c具备:在周缘设置有切口部12b以及切口部15的板材21c1、和在周缘设置有切口部12c以及切口部15的板材21c2。

<实施方式3的动作>

图24是表示将板材21在弯曲部31c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c在弯曲部31c弯折,从而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Op31。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31来把持捆包件。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1c 在弯曲部31c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形成抓手。

图25是表示将板材21c2在弯曲部31c弯折、并且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 弯折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进而将板材 21c2在弯曲部31c弯折,从而搬运者能够在板状部件6A形成开口面积比开口Op2宽的开口Op32。搬运者能够将手指插入于开口Op32来把持捆包件。这样,搬运者通过将板材22在弯曲部32弯折、进而将板材21c2在弯曲部31c弯折,从而能够在捆包件形成抓手。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实施方式3具有与实施方式1、2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1...被捆包件;2...外包件;2A...紧固带;2B...切口部;3... 缓冲件;6...地板面罩;6A...板状部件;6A1...第一边缘部;6A2...第二边缘部; 6B...框部件;6B1...框部件;6B2...框部件;6B3...框部件;6B4...框部件;6C1... 缓冲件;6C2...缓冲件;8A...切口部;8B...切口部;9A...切口部;9B...切口部; 10A...切口部;10A1...片部;10AA...切口部;10B...切口部;11...切口部;11-1... 切口部;11-2...切口部;11-3...切口部;11-4...切口部;11b...切口部;11b-1...切口部;11b-2...切口部;11b-3...切口部;11b-4...切口部;11c...切口部;12...切口部;12-1...切口部;12-2...切口部;12-3...切口部;12-4...切口部;12b...切口部; 12b-1...切口部;12b-2...切口部;12b-3...切口部;12c...切口部;13...切口部;13-1... 切口部;13-2...切口部;13-3...切口部;13-4...切口部;15...切口部;21...板材; 21b...板材;21b1...弯曲部;21c...板材;21c1...板材;21c2...板材;22...板材;23A... 板材;23A1...片部;24A...板材;24A1...片部;31...弯曲部;31b...弯曲部;31c... 弯曲部;32...弯曲部;33A...弯曲部;34A...弯曲部;41A...凹状部;41B...凹状部;42A...凹状部;42B...凹状部;43A...凹状部;43B...凹状部;100...捆包件; 206...地板面罩;210A...切口部;210B...切口部;306...地板面罩;310A...切口部; 310B...切口部;500...外包件;500A...第一面;500B...第二面;510...切口部; D1...第一分割范围;D2...第二分割范围;DL...范围分割线;Op1...开口;Op2... 开口;Op21...开口;Op22...开口;Op31...开口;Op32...开口;Rg1...范围;Rg2... 范围;Rg3...范围;Rg4...范围;Wa...壁;hm1...搬运者;hm2...搬运者;sf1...把手面;sf2...把手面;θ1...角度;θ2...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