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5981发布日期:2019-07-24 10:1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剪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剪式千斤顶。



背景技术:

车辆中往往配备有千斤顶工具以在需要时提升车辆,例如剪式千斤顶。然而,在操作千斤顶提升车辆一侧的过程中,由于车辆发生倾斜,其会产生侧向位移并向千斤顶施加一定的侧向力。美国专利公开文件US2015/0034888A1中公开了一种卧式千斤顶。其具有铰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以及仅由第一臂上端支撑并可绕轴线旋转的支撑部件。该千斤顶进一步包括一端连接至支撑部件而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臂的弹簧以在空置位置迫使支撑部件与第一臂平行。英国专利文件GB664718A公开了一种千斤顶。其具有一对枢转连接的上臂和相对于上臂的枢转轴可倾斜的负载接合部件,以及一对枢转连接的下臂和可相对于下臂枢转轴自由倾斜的接地部件。该千斤顶进一步包括连接在负载结合部件和上臂之间的弹性部件。尽管文件US2015/0034888A1和GB664718A中的千斤顶能在一定程度减轻侧向力的影响,发明人认识到千斤顶的支撑部件存在稳定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减轻侧向力的影响并具有稳定支撑台的千斤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剪式千斤顶,包含:承载重物的支承台、以及在所述支承台处耦接的第一上臂和第二上臂;底座、以及在所述底座处耦接的第一下臂和第二下臂;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上臂和所述第一下臂的第一连接件;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二上臂和所述第二下臂的第二连接件;驱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驱动杆;其中所述支承台包括与所述第一上臂和所述第二上臂分别枢转相连的支架、位于所述支架上方通过枢转销与所述支架枢转连接的支撑件、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支架之间并连接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支架的弹性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枢转销的长度方向与驱动杆的长度方向基本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的侧部具有通孔,所述支架的侧壁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枢轴销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使得所述支撑件可绕所述枢轴相对于所述支架枢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还包括位于所述枢轴销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的减震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所述侧壁包括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沿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之间,其中,所述支架通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支撑铆钉和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内的第二支撑铆钉分别与所述第一上臂和所述第二上臂枢转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枢转销的长度方向基本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包括两个弹性元件,所述枢轴销在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两个弹性元件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配置为向空载位置偏置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空载位置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与所述驱动杆基本上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包括第一凹槽以容纳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部,所述支架的顶面包括第二凹槽以容纳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二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包括螺旋弹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弹簧具有2.5至4.5kN/mm之间的弹性系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橡胶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通过第一底座铆钉与所述第一下臂枢接,所述底座通过第二底座铆钉与所述第二下臂枢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剪式千斤顶,包含:一对上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一对上臂的下端部之间的驱动杆;支承台,包括与所述一对上臂分别枢转连接的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承载物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架通过枢轴销枢转连接,所述支撑件可绕所述枢轴销转动以至少部分抵消所述物体施加的侧向力;和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支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并朝向空载位置偏置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在负载位置至少部分与待支撑的物体接触,并在所述空载位置与所述驱动杆基本上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面基本垂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两侧的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其中,所述支架通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支架铆钉和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内的第二支架铆钉分别与所述第一上臂和所述第二上臂枢转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剪式千斤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上臂枢转的一对下臂和与所述一对下壁枢转连接的底座。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剪式千斤顶,具有支撑台,其中,所述支撑台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与所述剪式千斤顶的一对上臂分别枢转连接的侧壁;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支架的上方,具有承载物体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侧部,所述侧部通过枢轴销枢转连接至所述支架的所述侧壁,所述枢转销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剪式千斤顶的一对上臂枢转的枢转轴方向基本平行;及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件主体部的下表面,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架的顶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为对抗所述支撑件的枢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枢转销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枢转销位于所述支撑件主体部的中间部分,所述弹性元件包括两个弹性元件,所述两个弹性元件在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枢转销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剪式千斤顶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减轻举升物体相对于千斤顶的侧向位移带来的侧向力,防止千斤顶损坏。

应该理解提供上述简要说明用于以简化的形式引入将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一系列选择的概念,其不意味着确认所保护的本发明主题的关键的或基本的特征,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唯一地界定。此外,所保护的主题不限于克服上文或本说明书中任何部分所描述的任何缺点的实施方式。

单独或结合附图阅读下面详细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和/或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申请说明书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其中:

图1示意性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剪式千斤顶。

图2A示意性显示了图1中所示剪式千斤顶的支承台处于空载位置时的前视图。

图2B示意性显示了图2A中所示支承台的侧视图。

图3示意性显示了图2A中所示的支承台处于负载位置的前视图。

图4示意性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剪式千斤顶的支承台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需要,本申请说明书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在此公开的实施例仅为可通过多种、可替代形式实施的本发明的示例。附图无需按照比例绘制;可以扩大或缩小一些特征以显示特定部件的细节。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可指示相同参数和部件或者与之类似的修改和替代物。在下文的描述中,在构想的多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多个操作参数和部件。这些具体的参数和部件在本说明书中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意味着限定。因此,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该理解为限制,而仅仅是用于教导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实施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至图2B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剪式千斤顶10。剪式千斤顶10包含承载重物的支承台100、以及在支承台100处耦接的第一上臂11和第二上臂12;底座13、以及在底座13处耦接的第一下臂14和第二下臂15;枢转连接至第一上臂11和第一下臂14的第一连接件16;枢转连接至第二上臂12和第二下臂15的第二连接件17;以及驱动连接第一连接件16和第二连接件17的驱动杆18。支承台100包括:与第一上臂11和第二上臂12分别枢转相连的支架110、位于支架110上方通过枢转销140与支架110枢转连接的支撑件120、以及位于支撑件120和支架110之间并连接支撑件120和支架110的弹性元件130。

具体地,参见图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上臂11和第二上臂12可通过例如支撑铆钉118、119分别枢转连接至支承台100。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在支承台100处,第一上臂104和第二上臂106可在顶端通过齿形结构相互耦接。第一下臂14和第二下臂15在底端可通过例如第一底座铆钉191和第二底座铆钉192分别枢转连接至底座13。在底座13处,第一下臂14和第二下臂15也可通过齿形结构(未显示)相互耦接。此外,第一上臂11和第一下臂14可通过枢轴31各自枢转连接至第一连接件16;第二上臂12和第二下臂15可通过枢轴32各自枢转连接至第二连接件17。这样,当转动驱动件30时并使得第一连接件16沿驱动杆18朝向第二连接件17移动时,支承台100和底座13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从而实现千斤顶的功能,同时驱动杆18可以保持相对于地面的平行。应理解,除了铆接方式之外,第一、第二上臂与支承台100的连接以及第一、第二下臂与底座13的枢转连接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枢接、旋转销钉、凸起-凹坑配合等。

图2A和图2B显示了支承台的前视图和侧视图。支承台100包括支架110和支撑件120。支架110可包括顶面115和一对从顶面向下延伸的侧壁112。侧壁112上成型有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113、和第三连接孔114。其中,第一上臂11通过插入第二连接孔113的第一支撑铆钉118与侧壁112枢转连接;第二上臂12通过插入第三连接孔114的第二支撑铆钉119与侧壁112枢转连接。而支承台100的支撑件120通过第一连接孔111与支架110枢转连接。

继续参考图2A和图2B并进一步参考图4,支撑件120具有支撑面P。如图1所示,当千斤顶10处于未支承物体的空载位置时,支撑件120的支撑面P可与驱动杆18或地面大体上平行。支撑件120具有主体部127和从主体部127向下延伸的一对侧部122。主体部127具有用于与待举升物体(例如车辆)的底部接触的上支撑表面124和与支架110的顶面115相对以与弹性元件130连接的下表面12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支撑表面124可与支撑面P基本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接合待举升的物体,上支撑表面124可以成型有不同的的轮廓特征,例如斜面,凹面、凸面、台阶面、弧面等。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支撑表面124也可具有朝向支撑件120中心倾斜的斜面(参见图2A)。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支撑表面124也可具有支撑槽125以接合例如车辆底部的凸缘21(参见图2A和图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当千斤顶10的支承台100处于空载位置时,其支撑面P可与驱动杆18基本上平行而无论该上支撑表面124具有何种形状(参见图1)。

参考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120的侧部122设置为容纳部分支架110。即,支架110位于支撑件120的两个侧部122内以保持与支架110的稳定连接。侧部122成型有通孔123供枢转销140穿过。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台100可包括减震环150。减震环150可由柔性材料例如POM材料构成。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台100可包括两个减震环150。减震环150位于枢轴销140的端部并穿过通孔123和第一连接孔111,并至少部分包裹枢轴销140。这样,当支撑件120相对于支架110旋转时,可以降低或消除部件之间的磨损及噪音。

在一个实施例中,枢转销140的长度方向L1可与驱动杆18的长度方向L2基本垂直(参考图1和图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架110位于支撑件120的一对侧壁122之间并进一步位于第一臂11的侧壁19,20和第二臂12的侧壁21,22之间。因而支架110具有稳定的结构。

此外,如图所示且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10的第一连接孔111沿驱动杆18的长度方向L2位于第二连接孔113和第三连接孔114之间并偏离第二连接孔113和第三连接孔114的连线。即,支架110与支撑件120及与千斤顶10第一臂11和第二臂12的三个连接点构成平面形成稳定连接。从而实现了支撑件120相对于千斤顶10其它部件的稳固的枢转连接。此外,这种结构在千斤顶的使用环境下稳定并能够较好地减小或消除侧向力对千斤顶10部件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2A和图2B,支承台100还包括弹性元件130。弹性元件130位于支撑件120和支架110之间。具体地,弹性元件130具有与支撑件120的下表面126连接的第一端部131、和与支架110的顶面115连接的第二端部132。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120的下表面126可具有第一凹槽127以容纳弹性元件130的第一端部131。类似地,支架110的顶面115可具有第二凹槽116以容纳弹性元件130的第二端部132。这样,能够将弹性元件130稳健地连接在支架110和支撑件120之间。可选地,弹性元件130的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可通过粘接、卡扣、焊接、硫化等其它方式与支架110和支撑件120相连。

继续参考图2A和图2B,弹性元件130可以沿与枢轴销140的长度方向L1基本上垂直的方向H延伸,并可设置为对抗支撑件120相对于支架110从空载位置的枢转。通过合适地配置弹性元件130,例如其长度、弹性系数,弹性元件的位置等,可以将支撑件120朝向其空载位置偏置。如本说明书中其它部分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120的支撑面P在空载位置下可与驱动杆18或地面基本上平行。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30设置在支撑件120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且如图4所示,弹性元件130包括第一弹性部或第一弹性元件130a和第二弹性部或第二弹性元件130b。第一弹性元件130a和第二弹性元件130b可沿驱动杆140的长度方向L2位于枢轴销140的两侧;换言之,枢转销140位于支撑件120的主体部127的中间部分,而两个弹性元件130a、130b分别位于主体部127的两侧。在两个弹性元件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件120被朝向空载位置偏置。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无论千斤顶相对于待举升物体例如车辆以何种方式定位都能够向支撑件120提供一个均衡的偏置力。当然,根据需要,也可采用更多或一个弹性元件。

出于说明目的,弹性元件130显示为螺旋弹簧。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也可采用其他的类型或材料,例如橡胶柱、板簧等。根据需要,弹性元件可具有一定的弹性系数,例如2.5kN/mm至4.5kN/mm之间。通过设置较大的弹性系数,可获得期望的偏置力。

支撑件120通过位于支撑件120的通孔123和位于支架110的第一连接孔111内的枢转销140与支架110枢转连接。由此,当千斤顶10的支承台100受到侧向偏置力时,支撑件120会相对支架110发生转动,从而至少部分减小待举升物体的侧向位移产生的偏置力的影响,并防止将侧向偏置力传递至千斤顶10的其它部分例如底座13,第一下臂14,第二下臂15,第一上臂11或第二上臂或其他部件。参见图3所示的实施例,随着千斤顶10的支撑台100上升,待举升物体20可能会向左侧倾斜并带来侧向位移。由于支撑件120与支架110枢转连接,支撑件120可相对于支架110逆时针旋转,从而减小了侧向荷载。同时,弹性元件130被压缩,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反向支撑力,使得支撑件120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小向下倾斜的角度。应理解,出于说明目的,图3中夸张地显示了待举升物体20和支撑件120的旋转角度。在实际情况下,其可具有更小的角度。

本发明的剪式千斤顶通过可相对于支承台的支架枢转的支撑件,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减轻举升物体相对于千斤顶的侧向位移带来的侧向力,防止千斤顶损坏。该剪式千斤顶的支承台具有稳定的结构。

如本说明书所陈述的,本发明通过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剪式千斤顶。然而应理解,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进行多种改变、修改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限定的实质和范围。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了被认为是新颖和非显而易见的特定组合和子组合。这些权利要求可涉及“一个”元件或“第一”元件或者类似特征。这样的权利要求应该被理解为包括一个或多个这种元件,既不要求也不排除两个或多个这种元件。描述的特征、功能、元件和/或特性的其它组合和子组合可以通过对当前权利要求的修改或者通过在本申请或相关申请中提出而主张权利。这样的权利要求,与原权利要求相比不论其更宽、更窄、等同或者不同,都应该被认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主题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