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4527发布日期:2018-07-13 19:0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运输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式电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梯是一种对人或者货物进行高度搬运,以减轻人力损耗,从而方便人们生活的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电梯包括梯井、箱体、滑轨、两组箱门、固定板、牵引绳、支撑架、驱动电机、第一传感器、第一接收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二接收器,所述梯井内设置有工作腔,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工作腔中,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固定板底端,并在所述支撑架底端设置有滑轮,所述驱动电机的右侧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并在所述传动轴上套设有转辊,所述牵引绳的底端固定在转辊上,牵引绳的顶端绕过滑轮的上方并与箱体顶端连接,箱体内设置有容纳腔,箱体的前侧壁上设置有进出口,并且所述进出口与容纳腔相通,所述滑轨安装在箱体前侧壁上,所述两组箱门分别位于滑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两组箱门的底端均设置有多组滚轮,第一传感器安装在容纳腔的前侧壁上,第一传感器的上设置有多组楼层按钮和两组门板开关,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电磁铁,多组电磁铁分别与两组门板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均安装在驱动电机上并均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在梯井前侧壁上,第二传感器上设置有两组按键;这种电梯在使用时,将驱动电机及其他用电器与市电电连接,使用者需要使用电梯时,在第二传感器上按动相应按键,第二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第二接收器中,第二接收器将信号传递至驱动电机以带动传动轴同时带动转辊转动,从而带动牵引绳适当收放,以控制箱体上升或下降,箱体移动至适宜位置,相应两组电磁铁通电具备磁性,以对两组箱门进行吸引,使用者进入容纳腔中按动相应楼层按钮,第一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驱动电机中以带动箱体移动即可;然而,这种电梯在使用中发现,其易在牵引绳发生松动时导致箱体急速下坠,使用安全性较低,实用性较低;并且,其对使用者的提示效果较差,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致使其使用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在牵引绳发生松动时导致箱体急速下坠,使用安全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其对使用者的提示效果较强,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的车式电梯。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包括梯井、箱体、滑轨、两组箱门、固定板、牵引绳、支撑架、驱动电机、第一传感器、第一接收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二接收器,所述梯井内设置有工作腔,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工作腔中,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固定板底端,并在所述支撑架底端设置有滑轮,所述驱动电机的右侧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并在所述传动轴上套设有转辊,所述牵引绳的底端和顶端分别固定在转辊和箱体顶端,箱体内设置有容纳腔,箱体的前侧壁上设置有进出口,并且所述进出口与容纳腔相通,所述滑轨安装在箱体前侧壁上,所述两组箱门分别位于滑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两组箱门的底端均设置有多组滚轮,第一传感器安装在容纳腔的前侧壁上,第一传感器上设置有多组楼层按钮和两组门板开关,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电磁铁,多组电磁铁分别与两组门板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均安装在驱动电机上并均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在梯井前侧壁上,第二传感器上设置有两组按键;还包括两组第一固定架、两组第二固定架、两组第一转动辊、两组第二转动辊和两组传动带,所述两组第一固定架分别安装在箱体左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并在两组第一固定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两组第一转轴,所述两组第一转动辊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轴上,所述两组第二固定架分别安装在箱体右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并在两组第二固定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两组第二转轴,所述两组第二转动辊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轴上,两组传动带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动辊上和两组第二转动辊上,并在两组传动带上均设置有多组吸盘;容纳腔中设置有扩音器,并且所述扩音器与第一传感器电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蓄电电机,所述蓄电电机安装在驱动电机的左侧输入端,并且蓄电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路电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重力感应器和警报器,所述重力感应器安装在箱体的底端,所述警报器安装在容纳腔中并与重力感应器电连接,警报器的输出端设置有警报灯。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三组扶手和照明灯,所述三组扶手分别安装在容纳腔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所述照明灯安装在容纳腔的顶壁上。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箱体顶端设置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与容纳腔相通,并在开口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铰接设置有两组挡板,并在所述两组挡板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装置正常工作时,箱体升降带动两组第一固定架和两组第二固定架移动,以带动两组第一转动辊和两组第二转动辊转动,从而带动两组传动带转动,牵引绳故障时多组吸盘可吸附在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不易在牵引绳发生松动时导致箱体急速下坠,使用安全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箱体到达相应位置时,第一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扩音器中,以对使用者进行提示,其对使用者的提示效果较强,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梯井;2、箱体;3、滑轨;4、箱门;5、固定板;6、牵引绳;7、驱动电机;8、第一传感器;9、第一接收器;10、第二传感器;11、第二接收器;12、滑轮;13、转辊;14、门板开关;15、电磁铁;16、按键;17、第一固定架;18、第一转动辊;19、传动带;20、吸盘;21、扩音器;22、蓄电电机;23、重力感应器;24、警报器;25、扶手;26、照明灯;2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包括梯井1、箱体2、滑轨3、两组箱门4、固定板5、牵引绳6、支撑架、驱动电机7、第一传感器8、第一接收器9、第二传感器10和第二接收器11,梯井内设置有工作腔,固定板固定在工作腔中,支撑架安装在固定板底端,并在支撑架底端设置有滑轮12,驱动电机的右侧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并在传动轴上套设有转辊13,牵引绳的底端和顶端分别固定在转辊和箱体顶端,箱体内设置有容纳腔,箱体的前侧壁上设置有进出口,并且进出口与容纳腔相通,滑轨安装在箱体前侧壁上,两组箱门分别位于滑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两组箱门的底端均设置有多组滚轮,第一传感器安装在容纳腔的前侧壁上,第一传感器上设置有多组楼层按钮和两组门板开关14,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电磁铁15,多组电磁铁分别与两组门板开关电连接,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均安装在驱动电机上并均与驱动电机电连接,第二传感器安装在梯井前侧壁上,第二传感器上设置有两组按键16;还包括两组第一固定架17、两组第二固定架、两组第一转动辊18、两组第二转动辊和两组传动带19,两组第一固定架分别安装在箱体左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并在两组第一固定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两组第一转轴,两组第一转动辊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轴上,两组第二固定架分别安装在箱体右侧壁的上侧和下侧,并在两组第二固定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两组第二转轴,两组第二转动辊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轴上,两组传动带分别套设在两组第一转动辊上和两组第二转动辊上,并在两组传动带上均设置有多组吸盘20;容纳腔中设置有扩音器21,并且扩音器与第一传感器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装置正常工作时,箱体升降带动两组第一固定架和两组第二固定架移动,以带动两组第一转动辊和两组第二转动辊转动,从而带动两组传动带转动,牵引绳故障时多组吸盘可吸附在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不易在牵引绳发生松动时导致箱体急速下坠,使用安全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箱体到达相应位置时,第一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扩音器中,以对使用者进行提示,其对使用者的提示效果较强,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蓄电电机22,蓄电电机安装在驱动电机的左侧输入端,并且蓄电电机与驱动电机通过电路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在市政电路因故停止运行时,确保装置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实用性较高。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重力感应器23和警报器24,重力感应器安装在箱体的底端,警报器安装在容纳腔中并与重力感应器电连接,警报器的输出端设置有警报灯;通过上述设置,当容纳腔中承载的人或货物重量过大时,警报器接收到警报信号带动警报灯亮起以警示使用者。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还包括三组扶手25和照明灯26,三组扶手分别安装在容纳腔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上,照明灯安装在容纳腔的顶壁上;通过上述设置,可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性。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箱体顶端设置有开口,并且开口与容纳腔相通,并在开口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铰接设置有两组挡板27,并在两组挡板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把手;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使用者在装置遇到故障时安全逃离。

本发明的一种车式电梯,其在使用时,将驱动电机及其他用电器与市电电连接,使用者需要使用电梯时,在第二传感器上按动相应按键,第二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第二接收器中,第二接收器将信号传递至驱动电机以带动传动轴同时带动转辊转动,从而带动牵引绳适当收放,以控制箱体上升或下降,箱体移动至适宜位置,相应两组电磁铁通电具备磁性,以对两组箱门进行吸引,使用者进入容纳腔中按动相应楼层按钮,第一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递至驱动电机中以带动箱体移动,牵引绳故障时多组吸盘可吸附在工作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