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梯安全保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9224发布日期:2018-08-21 17:1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电梯安全保障系统,属于电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梯的升降装置发生故障而产生的电梯箱坠落的事故偶有发生,所以电梯箱一旦坠落,人员的伤亡就比较严重。

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由电梯通道、轿厢、升降装置及缓冲机构构成,缓冲机构的设置占用了轿厢很大一部分体积,而且这些缓冲机构的使用中轿箱减速不可靠。

现有的液压缓冲器能量消耗行程长度不够,导致其不能够有效地吸收消化轿厢下坠时产生的冲击力,轿厢内人员安全系数低。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在保证轿厢体积不会过大的同时,提升电梯安全系数的新型电梯安全保障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电梯安全保障系统,与控制系统连接,包括缓冲机构、减速机构和速度自动检测机构;所述缓冲机构设置在电梯轿厢上和电梯井道底部,对轿厢形成缓冲作用;所述减速机构安装在轿厢上,且与控制系统连接,在系统检测到轿厢不正常下落时自动将轿厢卡合固定在井道内;所述速度自动检测机构实施检测轿厢的运行速度,并反馈给控制系统。

当控制系统受到速度自动检测机构的反馈信息,判断出电梯发生意外坠落事件,轿厢速度超出安全范围时,首先,减速机构将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与电梯井道卡合,以固定轿厢的位置,防止轿厢一坠到底,最大程度上减小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伤害。当减速机构无法及时将轿厢与轨道形成固定,轿厢持续坠落到井道底部时,缓冲机构可以给轿厢一个向上的力形成弹性缓冲。三者配合形成多重保护,可以大大提高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同时安全保障系统并不会过大地增加电梯的体积和重量,制造安装都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弹簧减震装置、高压气囊装置和气囊减震器;所述弹簧减震装置两头弹性连接轿厢的箱体和框架;所述高压气囊装置设置在电梯井道底部;所述气囊减震器安装在轿厢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减震装置包括若干弹簧;所述弹簧均布在轿厢箱体顶部,一端与框架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轿厢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电梯井道底部设有机坑;所述高压气囊装置设置在机坑内,包括相连接的弹性充气气囊和增压泵;所述充气气囊的平面面积大于轿厢底部的面积;所述增压泵与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气囊装置还包括与控制系统连接的紫外检测仪;所述充气气囊内的高压气体中混含有纳米紫外粉。

气囊本体一旦发生漏气情况,气体中混含的纳米紫外粉也会随之漏出。紫外检测装置可立即检测到漏出的纳米紫外粉,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增压泵对气囊本体进行充气,并自动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本体上还连接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压力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与控制系统连接。压力检测器可实时检测气囊本体内部的压力状况,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分析得出该压力低于安全范围时,即控制增压泵对气囊本体进行充气,并自动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减速机构包括壳体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吸合装置、锁紧装置;所述吸合装置包括连接盘、卡槽和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安装在卡槽内,受控于控制系统;所述连接盘包括盘面和连接轴,连接盘可在电磁线圈的作用下轴向移动,所述连接轴可穿透壳体端面,与电梯轨道上的定位孔卡合;所述锁紧装置作用于连接盘的盘面,可向连接盘施加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端盖、无盖盒装壳体一和无盖盒装壳体二;所述壳体一的一端与端盖固定连接,卡槽固定在端盖内侧;所送壳体二固定在壳体一的另一端;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导向架、导向块、连杆一、连杆二、连杆三、推盘、与推盘一体式垂直连接的推杆一和推杆二;所述导向架一端固定在外壳一上,另一端固定电磁铁;且电磁铁中间设有导向滑道;所述导向块设置在导向滑道里;所述连杆一的一端与导向块铰接,另一端与连杆二的一端铰接,连杆二的另一端与推杆一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二呈折角状;连杆三的一端与连杆二折角处铰接,另一端与推杆二的一端铰接;所述推盘设置在壳体一内,与连接盘固定连接,推杆一和推杆二穿透壳体一。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装置和连接盘之间还固定有一弹簧垫片,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制动动作更加的平稳的同时,也减少了零部件的磨损率,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速度自动检测机构包括激光测速装置一和激光测速装置二,均设置在井道顶部;所述激光测速装置一发出的光线直接射向井道底部,所述激光测速装置二发出的光线射向轿厢顶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的缓冲机构一、减速机构和速度自动检测机构三者配合,大大提高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同时安全保障系统并不会过大地增加电梯的体积和重量,制造安装都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梯在井道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减速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卡位板,2为弹簧减震装置,3为轿厢,4为框架,5为箱体,6为气囊本体,7为紫外检测装置,8为压力检测装置,9为增压泵,10为气囊减震器,11为端盖,12为无盖盒装壳体一,13为连接盘,14为通磁通孔,15为卡槽,16为盘面,17为连接轴,18为导向架,19为导向块,20为连杆一,21为连杆二,22为连杆三,23为推盘,24为推杆一,25为推杆二,26为弹簧垫片,27为激光测速装置一,28为激光测速装置二,29为无盖盒装壳体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与控制系统连接,包括缓冲机构、减速机构和速度自动检测机构。

井道内设有电梯轨道,电梯轨道可作为轿厢3上下运动时的攀附和导向。电梯轨道两侧固定有卡位板1,且在卡位板1上均布卡位孔。

缓冲机构包括弹簧减震装置2、高压气囊装置和气囊减震器10。

轿厢3包括框架4和箱体5,弹簧减震装置2安装在箱体5顶部,上下连接框架4和箱体5。

高压气囊装置包括设置在井道底部的气囊本体6,气囊本体6内填充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中混含有纳米紫外粉。井道底部还设有紫外检测装置7,紫外检测装置7与控制系统连接,实时检测是否有纳米紫外粉溢出,并将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气囊本体6一旦发生漏气情况,气体中混含的纳米紫外粉也会随之漏出。紫外检测装置7可立即检测到漏出的纳米紫外粉,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增压泵9对气囊本体6进行充气,并自动报警。

气囊本体6上连接有压力检测器8和增压泵9,压力检测器8与控制系统连接,增压泵9受控于控制系统。压力检测器8可实时检测气囊本体6内部的压力状况,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分析得出该压力低于安全范围时,即控制增压泵9对气囊本体6进行充气,并自动报警。

气囊减震器10均布在轿厢3底部。

减速机构包括壳体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吸合装置、锁紧装置。

壳体包括端盖11、无盖盒装壳体一12和无盖盒装壳体二29。壳体一12的一端与端盖11固定连接。壳体二29固定在壳体一12的另一端。

吸合装置包括连接盘13、卡槽15和电磁线圈。

卡槽15呈环形凹槽状,且在卡槽15底部设有均布的通磁通孔14。卡槽15固定在端盖11内侧。电磁线圈安装在卡槽15的凹槽内,受控于控制系统。通磁通孔14可增加电磁线圈在通电状态下的磁通量。

连接盘13为金属制品,包括盘面16和连接轴17,安装在靠近卡槽15底部的一侧,连接轴17穿过卡槽15中间的内通孔。电磁线圈没通电时,连接盘13的盘面16和卡槽15底部之间存在间隙;当电磁线圈通电之后,连接盘13可在电磁线圈的磁力作用下轴向移动靠近卡槽15,带动连接轴17一起运动。当运动到一定距离时,连接轴17穿过卡槽15的内通孔,并穿透端盖11上的通孔,与卡位板1上的定位孔卡合,从而将轿厢3与电梯井道减速固定。

锁紧装置包括导向架18、导向块19、连杆一20、连杆二21、连杆三22、推盘23、与推盘23一体式垂直连接的推杆一24和推杆二25。

导向架18一端固定在外壳一上,另一端固定电磁铁30,电磁铁30受控于控制系统。电磁铁30中间设有导向滑道,导向块19设置在导向滑道里。

连杆一20的一端与导向块19铰接,另一端与连杆二21的一端铰接,连杆二21的另一端与推杆一24的一端铰接。连杆二21呈折角状,连杆三22的一端与连杆二21折角处铰接,另一端与推杆二25的一端铰接。推盘23设置在壳体一12内,与连接盘13固定连接。推杆一24和推杆二25分别通过导向孔一和导向孔二穿透壳体一12。推杆一24和导向孔一、推杆二25和导向孔二均为间隙配合。

推盘23和连接盘13之间还固定有一弹簧垫片26,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制动动作更加的平稳的同时,也减少了零部件的磨损率,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速度自动检测机构与控制系统连接,包括设置在井道顶部的激光测速装置一27和激光测速装置二28。

电梯在运行时,激光测速装置一27发出的光线直接射向井道底部,光线反射回来后由激光测速装置一27重新接收;而同时激光测速装置二28发出的光线射向轿厢3顶部,光线反射回来后由激光测速装置二28重新接收。控制系统根据激光测速装置一27和激光测速装置二28接收到反射光线之间的时间差,即可实时测算出轿厢3的运动速度。当速度自动检测机构测算出来的速度超过安全范围时,立即进行调控。

当电梯发生意外故障下落时,减速机构首先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产生动作。电磁线圈得电,产生磁场,连接盘13在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发生位移,连接轴17穿出壳体,与电梯轨道旁的卡位板1上的卡位孔相配合,对轿厢3进行固定。

而当减速机构没有顺利固定轿厢3时,轿厢3持续下落至井道底部。井道底部的气囊本体6可以给轿厢3一个向上的缓冲力;气囊减震器10可以隔开轿厢3和井道底部的高压气囊装置,气囊减震器10在轿厢3的重力、惯性以及底部高压气囊装置对其的支撑作用下,纵向上被压缩,横向上向周围伸展,从而对轿厢3形成了第二个缓冲;同时弹簧减震装置2可以进一步对箱体5产生一个向上的拉力,三项综合可以直接减缓由于自由落体产生的速度在到达底部时所产生的惯性和冲击力,从而减小对轿厢3内乘客的伤害。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