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以及具备气压调整装置的电梯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68515发布日期:2019-09-13 20:3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以及具备气压调整装置的电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到电梯等,特别涉及到厢室内的气压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当乘客利用设置于高层大楼等的高速电梯来例如从最顶层一气下降至最底层时,存在以下情况:由于厢室内的气压的变化,乘客产生耳压不适,乘客感到不舒适。

即,轿厢从最顶层起进行加速运转、等速运转(额定速度下的运转)、减速运转来下降至最底层,但是在等速运转中气压的变化率大且时间持续得长,因此耳压不适的程度变大,不舒适感变强。

近年来出现的所谓的超高层大楼等中设置的电梯的升降行程非常长,另外,由于实现了该电梯的升降速度的超高速化以提高运送效率,因此因耳压不适引起的不舒适感有进一步变强的趋势,正在寻求减轻该不舒适感的对策。

已知的是,为了缓解在升降过程中产生的不舒适感,在耳压不适的程度比较小的阶段使乘客吞下口水(下面,将乘客吞下口水称为“吞咽”。)是有效的,为了诱使吞咽,只要呈阶梯形状地改变厢室内的气压即可(专利文献1~6)。

即,设置短时间的气压的变化率大的区间(下面,称为“气压变化区间”。)、接着该气压变化区间而设置气压固定的区间(下面,称为“气压固定区间”。),由此能够使乘客在气压变化区间感觉到比较轻的耳压不适,引导乘客在气压固定区间进行吞咽。由此,在耳压不适的程度变大之前、即在不舒适感变强之前,耳压不适的程度暂且被缓解。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控制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增压控制装置”):对气压调整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增压装置”)进行控制,呈阶梯形状地改变厢室内的气压,在该阶梯形状中,一个气压变化区间相当于踢面,接着该气压变化区间的一个气压固定区间相当于踏面。在此,将在厢室内呈阶梯形状地改变的气压的模式称为“气压控制模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2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7737号公报(专利第5148257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69855号公报(专利第5393253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118220号公报(专利第5970362号)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5-202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6-202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不言而喻的是,升降行程(最底层地面与最顶层地面的垂直距离)对于每个电梯来说根据所设置的建筑物的高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另外,一次运转中的轿厢的升降距离(升降距离的最长距离为升降行程)还根据乘客所乘上的出发层与乘客所确定的目的层的组合而不同。并且,升降速度根据电梯的机型等而各式各样,因此即使升降距离相同,根据电梯不同,该升降距离的升降所需的时间(升降时间)也会改变。

然而,以往,仅仅针对一个升降距离和一个升降时间呈现一个气压控制模式,没有特别呈现在升降距离、升降时间改变的情况下决定气压控制模式的具体方法。即,以往没有特别呈现针对任意的升降距离与任意的升降时间的组合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具体设定方法。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设定与升降距离、升降时间相应的气压控制模式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以及电梯,该电梯具备对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厢室内的气压按照利用该设定方法设定的气压控制模式而变化的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应用于被控制成使轿厢升降过程中的厢室内的气压呈阶梯形状变化的电梯,该气压控制模式形成所述阶梯形状,在该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中,所述阶梯形状是气压变化区间相当于踢面且气压固定区间相当于踏面的阶梯形状,其中,所述气压变化区间是以气压变化率b[hpa/s]将厢室内的气压改变气压变化量a[hpa]的区间,所述气压固定区间是不改变厢室内的气压的区间,在将分配给所述气压固定区间的时间设为c[s]、将由从出发层到停止层的升降距离l[m]确定的两层之间的大气压差设为p[hpa]、将所述升降距离l的升降所需的升降时间设为t[s]、将所述阶梯形状中的级数设为n(n为2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求出使利用包括(数1)的式子计算出的、使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最小的n和c,根据基于求出的n利用(数2)确定的a、基于求出的n和c利用(数3)确定的b以及求出的c,以形成n级的阶梯形状的方式设定气压控制模式。

(数1)

(数2):a=p/n

(数3):b=p/{t-c·(n-1)}

在上式中,系数αa、αb及αc以及常数βa、βb及βc是能够通过试验确定的值。

另外,所述电梯是以加速度a[m/s2]、额定速度v[m/s]运转所述轿厢的电梯,基于所述加速度a、所述额定速度v以及所述升降距离l,利用(数4)来确定所述升降时间t。

(数4):t=(v/a)+(l/v)

并且,基于所述升降距离l利用(数5)来求出所述大气压差p,

【数5】

或者,准备按升降距离l来存储升降距离l以及与该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的表,参照该表来求出与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

在上述(数5)中,t0是轿厢的升降路径上的平均气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具有:轿厢,其从出发层升降至停止层;气压调整装置,其对所述轿厢的厢室内的气压进行调整;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根据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发明所述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设定的气压控制模式而变化。

另外,还具备:呼叫按钮,其设置于轿厢的每个乘坐地点,用于呼叫所述轿厢;以及层数按钮,其设置于所述厢室内,受理目的楼层,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升降距离存储部、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以及气压控制部,所述升降距离存储部按出发层与停止层的组合来存储由该组合确定的所述升降距离l,所述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利用所述呼叫按钮来确定出发层,利用所述层数按钮来确定停止层,根据该出发层与该停止层的组合参照所述升降距离存储部来决定升降距离l,所述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根据与所决定的升降距离l对应的所述大气压差p以及所决定的升降距离l的升降所需的所述升降时间t,根据使用所述(数1)的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发明所述的方法,来设定所述气压控制模式,所述气压控制部对所述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所设定的气压控制模式而变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只要将上述升降距离l、上述升降时间t以及由该升降距离l确定的大气压差p代入到(数1)、并求出使得利用包括(数1)的式子计算出的上述指标值最小的上述n和上述c,就能够基于(数2)来计算出气压变化量a、基于(数3)来计算出气压变化率b,因此能够设定由所述a、所述b、所述c、所述n形成的气压控制模式。即,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能够设定与任意的升降距离及任意的升降时间相应的气压控制模式。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在具有以使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气压控制模式来发生变化的方式对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电梯中,通过上述的气压控制模式设定方法来设定所述气压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按照与任意的升降距离及任意的升降时间相应的气压控制模式来调整从出发层到停止层的轿厢的室内的气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形成阶梯形状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图,(a)表示轿厢的下降运转时的气压控制模式,(b)表示上升运转时的气压控制模式。

图2是表示对气压控制模式中的气压变化量与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而得到的生理心理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是表示对气压控制模式中的气压变化率与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而得到的生理心理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4是表示对气压控制模式中的气压固定时间与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而得到的生理心理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5是示出利用数式求出的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与实际产生的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a)是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图表,(b)是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图表。

图6是示出利用对上述数式进行校正而得到的校正后的数式求出的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与实际产生的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a)是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图表,(b)是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图表。

图7是将使用上述校正后的数式求出的气压控制模式的例子与升降条件一起示出的图。

图8是表示由图7所示的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气压固定时间c以及级数n形成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图,(a)表示图7中的no.1的情况,(b)表示图7中的no.2的情况。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10的(a)主要表示对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b)表示所述控制装置中的升降条件存储部的结构。

图11是示出上述控制装置的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所执行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梯;22:轿厢;36:气压调整装置;38: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气压控制模式的前提和定义>

图1是表示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的形成阶梯形状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图,是取从出发层到停止层的时间经过[s]为横轴、取厢室内的气压[hpa]为纵轴的图表。

图1的(a)表示轿厢的下降运转时的气压控制模式,图1的(b)表示上升运转时的气压控制模式。

如图1所示,在下降运转时,气压控制模式为向右上升的阶梯形状,另一方面,在上升运转时,气压控制模式为向右下降的阶梯形状,但是阶梯形状并没有区别,因此对图1的(a)和图1的(b)中的图表(气压控制模式)标注相同的标记,汇总地进行说明。

气压控制模式所呈现的阶梯形状是气压变化区间k1相当于踢面、气压固定区间k2相当于踏面的阶梯形状,其中,该气压变化区间k1是以固定的气压变化率将厢室内的气压改变规定的气压变化量的区间,该气压固定区间k2是不改变厢室内的气压的区间。

在此,将上述规定的气压变化量设为a[hpa],将上述固定的气压变化率设为b[hpa/s],将分配给气压固定区间k2的时间(下面,称为“气压固定时间”。)设为c[s]。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气压控制模式设定为多级的阶梯形状。图1所示的均是设为3级结构的阶梯形状的例子。即,在一个气压控制模式中气压变化区间k1出现的次数相当于阶梯形状中的级数。另外,“级数-1”为气压固定区间k2出现的次数。

在此,将形成阶梯形状的气压控制模式中的级数设为n(n为2以上的整数)。

<气压控制模式的决定手法>

接着,说明本申请发明人等推导出用于设定气压控制模式的后述的数式(数1)的过程。

〔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气压固定时间(c)各自与耳压不适之间的关系性〕

如上所述,形成阶梯形状的气压控制模式(的阶梯形状)由

a:气压变化量[hpa]

b:气压变化率[hpa/s]

c:气压固定时间[s]

n:级数

这4个要素决定。另外,只要决定了a、b、c这3个要素,之后进行与级数相应的量的重复。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等首先按要素来调查3个要素a、b、c各自与耳压不适之间的关系性。

具体地说,固定上述3个要素中的2个要素,改变作为调查的对象的剩余1个要素,实施用于掌握该改变后的要素与耳压不适之间的关系性的生理心理评价试验。

在该试验中使用减压试验设备。减压试验设备是能够对具有气密性的试验室内任意地进行减压的设备。

实施以下形式的试验:在使试验室内的气压呈阶梯形状地变化时,使处于试验室内的受验者评价此时感觉到的耳压不适的强度。评价的定时是各气压固定区间的结束时。设受验者共有20名。

设为以10个梯级来评价耳压不适的强度,值越大则感觉到越强的耳压不适。将这10个梯级下的评价值设为“耳压不适强度e”。

另外,在使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以及气压固定时间c中的任一个变化时,将剩余的2个所使用的固定值a0、b0、c0分别设定为a0=4.5[hpa]、b0=0.5[hpa/s]、c0=6.0[s]。

下面将上述固定值的组合(a0=4.5、b0=0.5、c0=6.0)称为“基准条件”。

将固定值a0、b0、c0设定为上述的值的原因如下。

即,试验的目的在于掌握3个要素a、b、c各自单独的与耳压不适之间的关系性,因此使各固定值a0、b0、c0为尽可能不对其它要素a、b、c与耳压不适之间的关系性的掌握造成影响的值。

发明人等在该生理心理评价试验之前进行若干个以下的试验:使用上述减压试验设备,使试验室内的气压呈阶梯形状地变化,来调查耳压不适的程度。此时可知,气压变化量a越大,则越容易感觉到耳压不适,大约从气压变化量a超过4.5[hpa]起能够识别出耳压不适,因此将即将开始感觉到耳压不适的值(4.5)设为固定值a0。

另外,能够推测出气压变化率b越小则越难以感觉到耳压不适,将能够设定的尽可能小的值(0.5)设为固定值b0。

并且,在公开专利公报中能够看到如果确保4[s]~6[s]的气压固定时间c则能够解除耳压不适的记载,将作为其上限的6.0[s]设为固定值c0。

设想轿厢的下降运转时和上升运转时来实施试验。即,在设想下降运转时的情况下,以使气压控制模式为向右上升的阶梯形状的方式对试验室内进行加压(下面,称为“加压控制”。),在设想上升运转时的情况下以使气压控制模式为向右下降的阶梯形状的方式对试验室内进行减压(下面,称为“减压控制”。)。

此外,按照由上述的固定值a0、b0、c0的组合形成的气压控制模式(下面,称为“基准模式”。)来改变试验室的气压从而实施试验的结果是,加压控制时(设想下降运转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0dn和减压控制时(设想上升运转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0up分别为e0dn=3.2、e0up=1.9。此外,e0dn和e0up为上述20个受验者的平均值。下面,在对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和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在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情况下附加角标“dn”,在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情况下附加角标“up”,在将两者的情况统一的情况下,省略这些角标。

(i)气压变化量a与耳压不适强度e之间的关系

图2中示出了将气压变化率和气压固定时间分别固定为b=0.5[hpa/s]、c=6.0[s]、仅改变气压变化量a时的试验结果。图2是取气压变化量a为横轴、取耳压不适强度e为纵轴的图表。

耳压不适强度e是上述20个受验者的平均值,以黑圆“●”来绘制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耳压不适强度,以白圆“○”来绘制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耳压不适强度。这一点在后述的图3、图4中也同样。

根据图2可知,与进行减压控制时相比,进行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相对变强。

另外,可知的是,无论是在加压控制时还是在减压控制时,都是气压变化量a越大则耳压不适强度e也越大,能够看出气压变化量a与耳压不适强度ea之间的关系具有线形性。即,气压变化量a与耳压不适强度ea的关系能够表示为一次函数(式a)。

ea=α1a+β1…(式a)

在此,根据图2所示的试验结果来求出系数α1和常数β1,当将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adn与气压变化量a之间的关系、减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aup与气压变化量a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示为一次函数时如下。

eadn=0.0174a+3.1407…(式a-1)

eaup=0.0204a+1.858…(式a-2)

(ii)气压变化率b与耳压不适强度e之间的关系

图3中示出了将气压变化量和气压固定时间分别固定为a=4.5[hpa]、c=6.0[s]、仅改变气压变化率b时的试验结果。图3是取气压变化率b为横轴、取耳压不适强度e为纵轴的图表。

根据图3可知,与进行减压控制时相比,进行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相对变强。

另外,可知的是,无论是在加压控制时还是在减压控制时,都是气压变化率b越大则耳压不适强度e也越大,能够看出气压变化率b与耳压不适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线形性。即,气压变化率b与耳压不适强度eb之间的关系能够表示为一次函数(式b)。

eb=α2b+β2…(式b)

在此,根据图3所示的试验结果来求出系数α2和常数β2,当将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bdn与气压变化率b之间的关系、减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bup与气压变化率b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示为一次函数时如下。

ebdn=0.6932b+3.4108…(式b-1)

ebup=0.5135b+2.0284…(式b-2)

(iii)气压固定时间c与耳压不适强度e之间的关系

图4中示出了将气压变化量和气压变化率分别固定为a=4.5[hpa]、b=0.5[hpa/s]、仅改变气压固定时间c时的试验结果。图4是取气压固定时间c为横轴、取耳压不适强度e为纵轴的图表。

根据图4可知,与进行减压控制时相比,进行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相对变强。

另外,可知的是,无论是在加压控制时还是在减压控制时,都是气压固定时间c越大则耳压不适强度e越小,能够看出气压固定时间c与耳压不适强度的关系具有线形性。即,气压固定时间c与耳压不适强度ec的关系能够表示为一次函数(式c)。

ec=α3c+β3…(式c)

在此,根据图4所示的试验结果来求出系数α3和常数β3,当将加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cdn与气压固定时间c之间的关系、减压控制时的耳压不适强度ecup与气压固定时间c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示为一次函数时如下。

ecdn=-0.081c+3.7534…(式c-1)

ecup=-0.067c+2.5526…(式c-2)

〔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的计算式〕

如上所述,判明了耳压不适强度e与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以及气压固定时间c分别处于一次函数的关系,因此,基于这一点,根据这3个要素来推导能够计算出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的数式。

基本来说,将使耳压不适强度ea(式a)、eb(式b)以及ec(式c)相乘而得到的值设为上述指标值i1。即,

i1=ea·eb·ec=(α1·a+β1)·(α2·b+β2)·(α3·c+β3)…(式d)

也就是说,想到了设为由使i1的值最小的a、b以及c的组合形成的气压控制模式,由此使缓和乘客感觉到的耳压不适的强度的效果尽可能变大。

在此,当将从出发层到停止层的升降距离设为l[m]、将出发层与停止层之间的大气压差设为p[hpa]、将轿厢的加速度设为a[m/s2]、将轿厢的额定速度设为v[m/s]、将从出发层到停止层所需的升降时间设为t[s]时,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以及升降时间t分别如下。

a=p/n…(数2)

b=p/{t-c·(n-1)}…(数3)

t=(v/a)+(l/v)…(数4)

当将(数2)、(数3)代入到(式d)时如下。

i1={α1·(p/n)+β1}·[α2·p/{t-c·(n-1)}+β2]·(α3·c+β3)…(式d-1)

只要决定了出发层和停止层,就会决定升降距离l,只要决定了升降距离l(即出发层与停止层的高低差),就会决定所述大气压差p。另外,所述加速度a和所述额定速度v是由对象电梯的设计规格确定的值,因此能够根据它们和l并利用(数4)来决定升降时间t。

因而,计算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i1的(式d-1)为以n和c为变量的数式。换言之,只要求出使得指标值i1最小的n和c的值,就能够根据它们以及(数2)、(数3)来决定a和b,因此能够确定有效缓解耳压不适的气压控制模式。

此外,在加压控制(下降运转)的情况下,(式d-1)中的系数α1、α2、α3、常数β1、β2、β3使用在(式a-1)、(式b-1)、(式c-1)中对应的值。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在将一次函数中的系数和常数一起说的情况下,称为“系数等”。

在加压控制(下降运转)的情况下,使用下面一组值(下面,称为“第一组”)作为(式d-1)的系数等。

α1=0.0174、α2=0.6932、α3=-0.081

β1=3.1407、β2=3.4108、β3=3.7534

另外,在减压控制(上升运转)的情况下,使用在(式a-2)、(式b-2)、(式c-2)中对应的下面一组值(下面,称为“第二组”。)作为(式d-1)的系数等。

α1=0.0204、α2=0.5135、α3=-0.067

β1=1.858、β2=2.0284、β3=2.5526

<气压控制模式设定方法>

再次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设定方法。

(a)如上所述,作为对象的电梯的加速度和额定速度分别为a[m/s2]、v[m/s]。此外,加速度和额定速度根据电梯的机型、设置电梯的建筑物的高度(升降行程)等变化。在本案中,设想设置于超高层大楼等的、升降行程非常长(例如,l=700[m])且升降速度也非常快的电梯。在这种电梯中,一般来说,使下降时的额定速度vdn比上升时的额定速度vup慢。例如,vup=1200[m/s]、vdn=600[m/s]。

(b)将一次运转中的轿厢的升降距离设为l[m]。升降距离l由出发层和停止层确定。

(c)确定由升降距离l确定的出发层与停止层之间的大气压差p[hpa]。

能够根据下面的(c-1)、(c-2)中的任一个的来确定大气压差p。

(c-1)

利用下式(数5)来确定。

【数5】

(数5)是用于求出与高低差(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的公知的运算式。“t0”是气温[℃](在本例中,轿厢的升降路径上的平均气温)。在能够测定所述平均气温的场所设置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来测定气温t0,或者由于在设想到所能够变动的气温的范围内所计算出的大气压差p的大小没有太大差异而气温t0使用固定值(例如,t0=15[℃])。

(c-2)

具备按升降距离l来存储升降距离l以及与该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的未图示的表(下面,称为“大气压差表”。),参照该大气压差表来确定期望的大气压差p。此外,如果是在超高层大楼等中以直通的方式在一楼与空中走廊层之间运转的所谓的穿梭电梯,则只有一个出发层(一楼)与停止层(空中走廊层)的组,因此不需要大气压差表,只要预先确定与升降行程对应的大气压差p就够了。

(d)利用所述(数4)来确定升降时间t。或者,也可以不利用(数4)来逐一进行计算,而是准备按升降距离l来存储升降距离l以及与其对应的升降时间t的未图示的表(下面,称为“升降时间表”。),参照该升降时间表来求出与升降距离l对应的升降时间t。

(e)将利用(a)~(d)确定的大气压差p和升降时间t代入到(式d-1)。由此,(式d-1)变为仅以级数n和气压固定时间c为变量的数式。

在此,求出使指标值i1最小的n和c。例如能够如下那样求出这种n和c。

n是(2以上的)整数,因此将n固定为某个值,在改变代入到c的值时寻找使i1最小的c的值。依次代入n的值来实施该过程。然后,整体过一遍来求出i1最小时的n与c的组合。

在此,代入到(式d-1)的n的范围例如为2≤n≤10,c的范围例如为2≤c≤14。该范围是考虑现实的升降距离l、升降时间t等凭经验而能够设想的范围,但是也可以适当变更。

(f)当求出级数n和气压固定时间c时,基于级数n等并利用(数2)来确定a,基于级数n和气压固定时间c等并利用(数3)来求出b。

根据以上,能够设定由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气压固定时间c以及级数n确定的气压控制模式。

此外,不言而喻的是,在实际求取n和c时,作为(式d-1)中的系数α1、α2、α3、常数β1、β2、β3,使用上述具体的数值(所述第一组或所述第二组)。

<(式d)、(式d-1)的校正>

如上所述,上述系数α1、α2、α3、常数β1、β2、β3所使用的具体的值是在所述基准条件(a0=4.5[hpa]、b0=0.5[hpa/s]、c0=6.0[s])下通过生理心理评价试验而求出的值。虽然基准条件是根据上述的方针而选定的,但是根据基准条件的设定值不同,试验的结果得到的系数α1、α2、α3、常数β1、β2、β3的值有可能会发生变动。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排除基准条件的设定值所造成的影响,对(式d)、进而对(式d-1)进行校正。在此,将基准条件(基准模式)下的耳压不适强度设为基准耳压不适强度e0(所述e0dn或者所述e0up)。

将(式a)、(式b)、(式c)的耳压不适强度评价为相对于基准耳压不适强度e0的比,并将其相乘。

即,使(式d)如下、

i2/e0=(ea/e0)·(eb/e0)·(ec/e0)

={(α1·a+β1)/e0}·{(α2·b+β2)/e0}·{(α3·c+β3)/e0}

因此,

i2={(α1·a+β1)·(α2·b+β2)·(α3·c+β3)}/(e0·e0)

=(α4·a+β4)·(α5·b+β5)·(α6·c+β6)…(式d-2)

在此,α4、α5、α6、β4、β5、β6分别是将α1、α2、α3、β1、β2、β3除以(e0·e0)而得到的。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等将利用(式d-2)计算出的指标值i2与生理心理评价试验中的实际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实际的数据是指在上述生理心理评价试验(i)、(ii)、(iii)中各条件下的受验者(在本例中为20人)的评分的平均值、即耳压不适强度e。

图5中示出了取指标值i2为横轴、取耳压不适强度e(实际的数据)为纵轴的图表。在图5中,也是以黑圆“●”来绘制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情况,以白圆“○”来绘制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情况。

如果利用(式d-2)计算出的指标值i2与实际的数据完全相符,则各点会被绘制在图5中以e=i2表示的点划线的直线上。

然而,根据图5可知,无论是在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情况下、还是在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情况下,绘制点都整体偏离于上述直线。虽然偏离,但是无论哪方的耳压不适强度e都呈现出线形性。

即,耳压不适强度e和i2能够表示为下面的一次函数(式r)。

e=a·i2+b…(式r)

具体地说,当将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情况下的耳压不适强度e设为edn、将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情况下的耳压不适强度e设为eup时,edn和eup分别如下表示。

edn=1.1·i2-0.8…(式r-1)

eup=0.7·i2-0.3…(式r-2)

为了使作为计算值的指标值i2接近实际得到的耳压不适强度,利用(式r)的系数和常数对(式d-2)进行校正。当将校正后的指标值设为ir时,校正后的式子如下。

ir=a·i2+b

=a·(α4·a+β4)·(α5·b+β5)·(α6·c+β6)+b…(式d-3)

当在(式d-3)的系数和常数处填入具体的数值时,加压控制时(下降运转时)的指标值irdn和减压控制时(上升运转时)的指标值irup分别变为下面那样。

irdn={1.1×10-1·(0.2×10-1a+0.3)·(0.7b+3.0)·(-0.8×10-1c+4.0)}-0.8

…(式d-4)

irup={0.2·(0.2×10-1a+2.0)·(0.5b+2.0)·(-0.7×10-1c+3.0)}-0.3

…(式d-5)

在此,关于(式d-4)、(式d-5),也对利用它们计算出的指标值irdn、irup与生理心理评价试验中的实际的数据进行比较,确认了校正的效果。比较的方法与针对(式d-2)进行的上述的方法相同。

图6中示出了表示比较结果的图表。根据图6,利用计算式(式d-4)、(式d-5)计算出的指标值irdn、irup的值与实际的数据(耳压不适强度e)大致一致,可以说(式d-4)、(式d-5)作为计算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的数式而言是适当的。

当在(式d-3)中将“a”填入各括弧中、使(式d-3)一般化时,换言之,当使(式d-4)、(式d-5)一般化时如下。

i3=(α7·a+β7)·(α8·b+β8)·(α9·c+β9)+b…(式d-6)

当将(数2)、(数3)代入到(式d-5)时如下。

i3={α7·(p/n)+β7}·[α8·p/{t-c·(n-1)}+β8]·(α9·c+β9)+b…(式d-7)

在使用(式d-7)来决定气压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a)~(f)同样地,求出使i3的值最小的n和c,基于n和c并利用(数2)、(数3)来求出a、b。

实际上使用将(式d-7)的系数、常数置换为具体的数值后的(式d-4)、(式d-5)。在该情况下,在求出使i3最小的n和c时,“b”的值〔在(式d-4)中为“-0.8”、在(式d-5)中为“-0.3”〕不造成影响(不过还是需要“b”的,以使指标值i3与现实的耳压不适强度e尽可能相符。)。

因此,最终只要确定使以“a:p/n”、“b:p/{t-c·(n-1)}”以及“c”为变量的3个一次函数之积的值最小的n和c即可。

在此,若将这3个一次函数之积表示为一般式则为下式(数1)。

【数1】

即,在设定气压控制模式时,只要求出使利用包含(数1)的式子计算出的用于指示耳压不适的程度的指标值最小的n和c即可。

此外,根据此前的说明可以了解,系数αa、αb及αc以及常数βa、βb及βc是能够根据试验(生理心理评价试验)的结果来预先确定的值〔(式d-1)中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的系数等、(式d-4)和(式d-5)中的系数等〕。

在实际求取“n”和“c”时,也可以使用将所述第一组或所述第二组的系数等代入到(式d-1)而得到的式子,优选的是,使用对(式d-1)实施上述的校正而得到的(式d-4)、(式d-5)。

<气压控制模式的例示>

介绍使用(式d-4)、(式d-5)来设定的气压控制模式。

在图7所示的表的左侧记载了升降条件,在该表的右侧记载了在各升降条件下使用(式d-4)或(式d-5)设定的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气压固定时间c以及级数n。在表中的项目“行驶方向”中,“dn”是加压控制(下降运转)的情况,“up”是减压控制(上升运转)的情况。此外,在(数5)中设为t0=15[℃]来计算出与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

例如,根据图7中的no.1与no.3的比较可知,虽然作为升降时间t的决定因素的升降速度(额定速度、加速度)相同,但是只要升降距离l不同,气压变化量a和气压固定时间c就不同,因此设定不同的气压控制模式。

并且,根据no.2与no.4的比较也可知,虽然升降速度(额定速度、加速度)相同,但是只要升降距离l不同,气压变化量a和气压变化率b就不同,因此设定不同的气压控制模式。

另外,例如,根据no.1与no.5的比较可知,虽然升降距离l相同,但是只要作为升降时间t的决定因素的升降速度(额定速度、加速度)不同,气压变化量a、气压变化率b以及气压固定时间c就不同,因此设定不同的气压控制模式。

并且,根据no.2与no.6的比较也可知,虽然升降距离l相同,但是只要升降速度(额定速度、加速度)不同,气压变化率b就不同,因此设定不同的气压控制模式。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的设定方法,能够设定与升降条件(升降距离、升降时间)相应的气压控制模式。

图8中示出了将图7的no.1和no.2的情况下的气压控制模式表示为图表的情况。

图8的(a)中以实线表示no.1的气压控制模式,图8的(b)中以实线表示no.2的气压控制模式。此外,在图8的(a)、图8的(b)中,虚线表示不对厢室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情况下的该厢室内的气压变化。

<电梯>

接着,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的实施方式。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10的概要结构的图。

电梯10例如如图9所示那样是在升降路12的上方具备机械室14的牵引式电梯,具有以下结构:挂在设置于机械室14的牵引机16的驱动滑轮18上的主绳索20的一端部连结轿厢22,另一端部连结配重24。

牵引机16具有未图示的电动机,来自该电动机的旋转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被传递到驱动滑轮18,当驱动滑轮18被驱动进行旋转时,与挂在驱动滑轮18上的主绳索20连结的轿厢22及配重24被各自设置的未图示的导轨所引导,在升降路12内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

在轿厢22的各停止层的乘坐地点ha、hb、hc,设置有与设置于轿厢22的厢门26连动地开闭的乘坐地点门28a、28b、28c。

在乘坐地点门28a、28b、28c附近的墙面设置有具有用于呼叫轿厢22的呼叫按钮的呼叫按钮装置30a、30b、30c(各个呼叫按钮未图示)。呼叫按钮装置30a、30b、30c均为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按每个设置层来进行区分的情况下,附加字母a、b、c的标记,在不需要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省略该标记,单作为呼叫按钮装置30来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在轿厢22的厢室内设置有具有用于确定目的楼层的层数按钮的层数按钮装置32(各个层数按钮未图示)。

在机械室14还设置有主控制板34,该主控制板34向所述电动机(未图示)、厢门26、层数按钮装置32以及呼叫按钮装置30a、30b、30c等供给规定的电力,并且统一对它们进行控制,来实现电梯10的顺畅的运转。

在轿厢22设置有对厢室内的气压进行调整的气压调整装置36。作为气压调整装置36,例如使用具有供气功能和排气功能的供/排气鼓风机。另外,设置有对气压调整装置36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38(在图9中未图示,参照图10)。例如使用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装置38。

图10中示出了控制装置38的功能框图。

如图10的(a)所示,控制装置38包括升降条件存储部40、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以及气压控制部46。

如图10的(b)所示,升降条件存储部40包括升降距离存储部402和升降速度信息存储部404。

升降距离存储部402按出发层与停止层的组合来存储由该组合确定的一次运转中的升降距离。

升降速度信息存储部404存储有作为电梯10的规格之一的加速度a和额定速度v。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根据升降距离l和升降速度(加速度、额定速度)来设定气压控制模式。

基于图11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所执行的处理。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当从主控制板34接收到厢室内气压控制指示时(步骤s1中“是”),开始步骤2以后的一系列处理。

厢室内气压控制指示包含利用呼叫按钮装置30确定的出发层以及利用层数按钮装置32确定的停止层的信息。根据出发层和停止层的信息,来判断下一个运转是上升运转还是下降运转。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根据该出发层和该停止层,参照升降距离存储部402来决定对应的升降距离l(步骤s2)。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基于所决定的升降距离l并利用(数5)来求出大气压差p(步骤s3)。

另外,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基于上述升降距离l以及升降速度信息存储部404中存储的加速度a、额定速度v并利用(数4)来计算升降时间t(步骤s4)。

在下降运转的情况下,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将通过步骤s3求出的大气压差p和通过步骤s4计算出的升降时间t代入到(式d-4),在上升运转的情况下,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将通过步骤s3求出的大气压差p和通过步骤s4计算出的升降时间t代入到(式d-5),求出使利用(式d-4)和(式d-5)中的任一个计算出的值最小的n和c(步骤s5)。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基于通过步骤s3求出的大气压差p、通过步骤s5求出的级数n并利用(数2)来计算气压变化量a,基于通过步骤s3求出的大气压差p及通过步骤s4计算出的升降时间t以及通过步骤s5求出的气压固定时间c及级数n并利用(数3)来计算气压变化率b(步骤s6)。

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根据通过步骤s6计算出的气压变化量a及气压变化率b以及通过步骤s5求出的气压固定时间c及级数n来构成气压控制模式,将该气压控制模式存储到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步骤s7),结束一系列处理。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中存储的气压控制模式例如为如图8的(a)、图8的(b)所示的模式。

气压控制部46对气压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轿厢22的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中存储的气压控制模式而发生变化。

此外,在上述步骤s3中,利用(数5)来计算大气压差p,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升降条件存储部40中预先存储按升降距离l来存储升降距离l以及与该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的未图示的大气压表,参照该大气压差表来求出与升降距离l对应的大气压差p。

另外,在上述步骤s4中,利用(数4)来确定升降时间t,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升降条件存储部40中预先存储按升降距离l来存储升降距离l以及与其对应的升降时间t的未图示的升降时间表,参照该升降时间表来求出与升降距离l对应的升降时间t。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来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为如下那样的方式。

(1)在图11所示的流程图中,当在步骤s2中决定了升降距离l时,依次实施步骤s3以后的处理,但是也可以是,在升降距离l小于规定的距离(例如,300[m])的情况下,不设定气压控制模式、即不实施厢室内的气压调整。这是由于,在升降距离l短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气压调整也不会产生造成问题的程度的耳压不适。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过程,来根据由呼叫按钮与层数按钮的组合决定的升降距离l来逐一地设定气压控制模式。

然而,在所述穿梭电梯中,升降距离l一定是一个,因此不需要每次都设定气压控制模式。因此,在如穿梭电梯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控制装置38(图10的(a))去除升降条件存储部40和气压控制模式运算部42。而且,也可以是,基于升降距离(升降行程)l、以该穿梭电梯的设计规格确定的加速度a和额定速度v并通过上述的方法来针对下降运转(加压控制)的情况以及上升运转(减压控制)的情况分别设定气压控制模式,将所设定的两个气压控制模式(下降运转用的气压控制模式和上升运转用的气压控制模式)预先存储在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图10的(a))中。然后,气压控制部46在上升运转的情况和下降运转的情况下,分别使用上述两个气压控制模式。

此外,在设置于高层大楼等的、虽然具有3处以上的乘坐地点但是设置有所谓的急行区的电梯中,也可以使该急行区的升降与上述的穿梭电梯同样。即,将急行区用的气压控制模式预先存储在气压控制模式存储部44(图10的(a))中。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38对气压调整装置36进行控制,使得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所设定的气压控制模式而发生变化。为了进行该控制,也可以还设置检测厢室内的气压的气压传感器(未图示),利用反馈控制来改变厢室内的气压。即,利用所述气压传感器来检测厢室内的气压,将检测值反馈到控制装置38。将所反馈的检测值与气压控制模式进行比较,使控制装置38的气压调整装置36的控制进行修正动作,使得反馈的检测值与气压控制模式一致。由此,更可靠地使厢室内的气压按照气压控制模式发生变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压控制模式设定方法例如能够适当利用于在设置于超高层大楼等的升降行程非常长的电梯中为了缓解乘客所产生的耳压不适而将厢室内的气压控制为阶梯形状的情况下的该阶梯形状的设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