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62752发布日期:2018-08-24 22:04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氨合成塔的拆除、安装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当安装在大盖(盖头)上的栓钉吊环损坏后,塔器重型大盖的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高温、高压、特殊介质的氨合成塔来说,大盖是合成塔的重要组成部件,在合成塔安装或检修过程中,大盖的拆除和安装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合成塔的大盖非常厚重,轻者20吨左右,重者40吨左右。大盖的吊装是依靠其顶部安装的4颗栓钉吊环吊起的,如果合成塔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栓钉吊环腐蚀、损坏,一旦栓钉吊环损坏,大盖的吊装就会成为一个难题。

传统的吊装方法通常利用4颗栓钉吊环起吊,如果栓钉吊环损坏就必须对其重新定制,而重新定制栓钉吊环的周期较长,一般在15~30天左右,严重影响了合成塔的检修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装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稳妥,无风险,能够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影响检修工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环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拆除大盖上的所有m105螺母;

2)用12mm厚的钢板制作4块150×100mm的顶丝u型垫片ⅰ,再用1mm厚的不锈钢板制作56块150×100mm的顶丝u型垫片ⅱ:

3)慢慢旋转均匀安装在大盖周圈的4颗顶丝,将大盖向上顶起;

4)将4块顶丝u型垫片ⅰ和56块顶丝u型垫片ⅱ分别分成四组;

5)将第一组顶丝u型垫片ⅰ的非u型槽端与第一组顶丝u型垫片ⅱ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一垫片组,将第二组顶丝u型垫片ⅰ的非u型槽端与第二组顶丝u型垫片ⅱ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二垫片组,将第三组顶丝u型垫片ⅰ的非u型槽端与第三组顶丝u型垫片ⅱ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三垫片组,将第四组顶丝u型垫片ⅰ的非u型槽端与第四一组顶丝u型垫片ⅱ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四垫片组;

6)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放置在大盖与筒体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并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的u型槽分别卡在4个顶丝的杆体上,在此确保12mm厚的顶丝u型垫片ⅰ朝下;

7)在损坏的栓钉吊环附近拆除两颗m105的连接螺栓,露出两个螺栓孔;

8)用两台10吨的手拉葫芦对称挂在两个完好的栓钉吊环上;

9)用一根6×37+1-1700直径φ20mm的钢丝绳作为穿孔捆绑钢丝绳,将穿孔捆绑钢丝绳的两端穿入两个螺栓孔,并将其两个端头鼻子从螺栓孔下部向上拉出,绕过大盖外壁返回到大盖顶面上,用10吨卡环将两个端头鼻子扣在一起;

10)用一根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对折成两股,挂在穿孔捆绑钢丝绳上,与穿孔捆绑钢丝绳相对称的栓钉吊环上采用同样的钢丝绳对折成两股进行悬挂;

11)将栓好的两台10吨手拉葫芦和两根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挂在卷扬机的滑轮组或者吊车的吊钩上,慢慢提升大盖;

12)当大盖底面的提升高度超过m105连接螺栓的顶面50mm时,移动滑轮组行车或吊车,离开塔顶,随后缓缓下落,将大盖放置在地面的道木上;

13)待塔器检修完毕后,回装大盖,将4颗顶丝向下旋转,露出大盖底面28mm,然后退回3mm,确保4颗顶丝均露出大盖底面25mm;

14)再次将栓好的两个10吨手动葫芦和两根对折两股的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挂在卷扬机的滑轮组或者吊车的吊钩上,向上慢慢提升大盖;

15)待大盖底面的提升高度超过m105连接螺栓的顶面50mm时,停止提升,移动滑轮组行车或吊车,将大盖移到筒体正上方;

16)启动卷扬机或吊车,缓缓下落大盖,将大盖放置在26mm高的第一至第四垫片组上;

17)检查第一至第四垫片组是否垫牢、稳固,检查穿孔捆绑钢丝绳是否被压死;

18)抽出穿孔捆绑钢丝绳;

19)旋转4颗顶丝,将大盖顶起1mm,撕去胶带,在第一至第四垫片组的顶部各抽出两片1mm的顶丝u型垫片ⅱ,随后反方向旋转顶丝,使大盖下降1mm,再次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顶部的顶丝u型垫片ⅱ抽出两片,如此往复操作,直至将所有顶丝u型垫片全部抽出,大盖完全就位;

20)待塔器运行72小时后,拆除手拉葫芦、滑轮组,移走卷扬机或吊车,清理现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装方法,其中,所述穿孔捆绑钢丝绳与大盖边缘棱角相接触部位设有煨弯铁皮或橡胶板。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装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操作简单,安全稳妥,无风险,能够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2、高效、迅速、不影响工期、拆卸简单;

3、投入成本低,经济降耗,顶丝u型垫片ⅰ、ⅱ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4、不仅适用于栓钉吊环四缺一(即四个栓钉吊环中,有一个损坏),同时也适用栓钉吊环四缺二、四缺三、四缺四情况下对大盖的吊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大盖、栓钉吊环、顶丝、m105螺母和m105连接螺栓连接在一起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筒体、大盖、栓钉吊环、顶丝、m105螺母和m105连接螺栓连接在一起时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使用本发明对大盖进行吊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垫片组卡入顶丝杆体上时的主视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垫片组卡入顶丝杆体上时局部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环吊装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塔器重型大盖的吊环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参见图1,拆除大盖12上的所有m105螺母11;

2)见图4,用12mm厚的钢板制作4块150×100mm的顶丝u型垫片ⅰ241,再用1mm厚的不锈钢板制作56块150×100mm的顶丝u型垫片ⅱ242:

3)见图1和2,慢慢旋转均匀安装在大盖12周圈的4颗顶丝14,将大盖12向上顶起;

4)将4块顶丝u型垫片ⅰ241分成四组,每组一块;将56块顶丝u型垫片ⅱ242分成四组,每组14块;

5)将第一组顶丝u型垫片ⅰ241的非u型槽端与第一组顶丝u型垫片ⅱ242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一垫片组24;将第二组顶丝u型垫片ⅰ241的非u型槽端与第二组顶丝u型垫片ⅱ242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二垫片组;将第三组顶丝u型垫片ⅰ241的非u型槽端与第三组顶丝u型垫片ⅱ242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三垫片组;将第四组顶丝u型垫片ⅰ241的非u型槽端与第四一组顶丝u型垫片ⅱ242的非u型槽端用胶带牢固捆扎在一起,形成第四垫片组;胶带的作用在于防止各垫片组的散落;

6)见图4和5,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放置在大盖12与筒体15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并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的u型槽分别卡在4个顶丝14的杆体上,在此确保12mm厚的顶丝u型垫片ⅰ241朝下;

7)见图1和3,在损坏的栓钉吊环附近拆除两颗m105的连接螺栓10,露出两个螺栓孔16;

8)见图3,用两台10吨的手拉葫芦21对称挂在两个完好的栓钉吊环13上,用于大盖12的水平调整;

9)见图3,用一根6×37+1-1700直径φ20mm的钢丝绳作为穿孔捆绑钢丝绳23,将穿孔捆绑钢丝绳23的两端穿入两个螺栓孔16,并将其两个端头鼻子从螺栓孔16下部向上拉出,绕过大盖外壁返回到大盖顶面上,用10吨卡环将两个端头鼻子扣在一起;

10)用一根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对折成两股,挂在穿孔捆绑钢丝绳23上,与穿孔捆绑钢丝绳23相对称的栓钉吊环上采用同样的钢丝绳对折成两股进行悬挂;

11)将栓好的两台10吨手拉葫芦21和两根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挂在卷扬机的滑轮组或者吊车的吊钩20上,慢慢提升大盖12;

12)当大盖12底面的提升高度超过m105连接螺栓10的顶面50mm时,移动滑轮组行车或吊车,离开塔顶,随后缓缓下落,将大盖12放置在地面的道木上;

13)待塔器检修完毕后,回装大盖12,将4颗顶丝14向下旋转,确认无法再向下旋转后,露出大盖12底面28mm(顶丝的最大行程),然后退回3mm,确保4颗顶丝14均露出大盖底面25mm;

14)再次将栓好的两个10吨手动葫芦和两根对折两股的6×37+1-1700直径φ28mm的钢丝绳挂在卷扬机的滑轮组或者吊车的吊钩20上,向上慢慢提升大盖12;

15)待大盖12底面的提升高度超过m105连接螺栓10的顶面50mm时,停止提升,移动滑轮组行车或吊车,将大盖12移到筒体15正上方;

16)启动卷扬机或吊车,缓缓下落大盖12,将大盖12放置在26mm高的第一至第四垫片组上;

17)检查第一至第四垫片组是否垫牢、稳固,检查穿孔捆绑钢丝绳23是否被压死;

18)抽出穿孔捆绑钢丝绳23;

19)旋转4颗顶丝14,将大盖12顶起1mm,撕去胶带,在第一至第四垫片组的顶部各抽出两片1mm的顶丝u型垫片ⅱ242,随后反方向旋转顶丝14,使大盖12下降1mm,再次将第一至第四垫片组顶部的顶丝u型垫片ⅱ242抽出两片,如此往复操作,直至将所有顶丝u型垫片全部抽出,大盖12完全就位;

20)待塔器运行72小时后,拆除手拉葫芦21、滑轮组,移走卷扬机或吊车,清理现场。

穿孔捆绑钢丝绳23与大盖12边缘棱角相接触部位设有煨弯铁皮或橡胶板,可对穿孔捆绑钢丝绳23进行保护,防止钢丝绳受损。

本发明操作简单,安全稳妥,无风险,能够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效、迅速、不影响工期、拆卸简单;投入成本低,经济降耗,顶丝u型垫片ⅰ、ⅱ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适用于栓钉吊环四缺一(即四个栓钉吊环中,有一个损坏),同时也适用栓钉吊环四缺二、四缺三、四缺四情况下对大盖的吊装。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