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水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6122发布日期:2018-11-27 23:36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水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文具用品,具体的说是一种胶水瓶。



背景技术:

胶水是连接两种材料的中间体,多以水剂出现,属精细化工类,种类繁多,主要以粘料、物理形态、硬化方法和被粘物材质来进行分类。在胶水中,水就是中高分子体的载体,水载着高分子体慢慢地浸入到物体的组织内。当胶水中的水分消失后,胶水中的高分子体就依靠相互间的拉力,将两个物体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人们在使用胶水时,特别是长时间没有用过的胶水,这时其胶水瓶的涂抹端通常会被凝固的胶水封堵住,只能用锐器将凝固的胶水剥离,才能继续使用,这是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胶水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胶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涂抹端,环状接口,主体瓶,瓶盖;涂抹端连接环状接口,环状接口连接主体瓶,涂抹端的端面为凸出的缕空弧面,且由密织纱布包裹,瓶盖内侧的底面设有吸水性树脂,吸水性树脂的形状为圆柱体,吸水性树脂吸足水分后其圆柱体底面积与瓶盖的底面积大小相同。网状纱布与瓶盖内侧面固定连接,吸水性树脂位于网状纱布与瓶盖底部之间的空间里,瓶盖与环状接口的连接方式为卡接。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防止瓶口封堵的胶水瓶,进一步的,吸水树脂的上表面为凹陷的圆弧面,与涂抹端的凸出的圆弧面相互吻合。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改良的胶水瓶,进一步的,瓶盖内侧的底面连接弹簧,弹簧连接盘片,盘片连接吸水性树脂。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改进的胶水瓶,进一步的,涂抹端的端面设有孔洞,孔洞的数量为2-8个。瓶盖内侧的底面固定连接锥形长针,锥形长针的针尖朝瓶盖口,且锥形长针的位置、横截面大小、数量与涂抹端的孔洞相互对应。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改进的防止涂抹端封堵的胶水瓶,进一步的,瓶盖为全透明材料制成。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防止涂抹端封堵的胶水瓶,进一步的,环状接口上设有螺旋纹A。瓶盖的内侧面设有与环状接口相互对应吻合的螺旋纹B。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防止瓶口封堵的改良的胶水瓶,进一步的,瓶盖内侧的底面设有旋转轴,旋转轴上连接盘片,盘片上设有锥形长针,盘片围绕旋转轴进行自由转动。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防止涂抹端封堵的改良的胶水瓶,进一步的,旋转轴的延长段延长至瓶盖的外侧。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改进的防止瓶口封堵的胶水瓶,进一步的,旋转轴的延长段的端头连接圆盘手柄。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胶水瓶,进一步的,盘片上连接吸水性树脂和锥形长针,锥形长针穿过吸水性树脂。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胶水瓶,进一步的,旋转轴套着弹簧。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胶水瓶,进一步的,盘片表面为缕空的形状,瓶盖底部有注水洞,注水洞上面有一可向外侧开合的盖。

本发明成本低,效率高,解决了已经开封了的胶水由于长时间不用,而使得胶水瓶的涂抹端被凝固的胶水封堵住,只能用锐器将凝固的胶水剥离,才能继续使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胶水瓶即便是长时间不用,依然能保证胶水能畅通地从涂抹端流向需要涂抹的物体上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胶水瓶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实施方式一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方式二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方式三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方式四的胶水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方式四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方式五的胶水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方式五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方式六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方式七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方式八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方式九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方式十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方式十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涂抹端,2环状接口,3主体瓶,4瓶盖,5缕空弧面,6密织纱布,7吸水性树脂,8网状纱布,9弹簧,10盘片,11孔洞,12锥形长针,13螺旋纹A,14螺旋纹B,15旋转轴,16圆盘手柄,17注水洞,18盖,19旋转轴的延长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参见图1-2,一种胶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涂抹端1,环状接口2,主体瓶3,瓶盖4;涂抹端1连接环状接口2,环状接口2连接主体瓶3,涂抹端1的端面为凸出的缕空弧面5,且由密织纱布6包裹,瓶盖4内部设有吸水性树脂7,吸水性树脂7的形状为圆柱体,吸水性树脂7吸足水分后其圆柱体底面积与瓶盖4的底面积大小相同。网状纱布8与瓶盖4内侧面固定连接,吸水性树脂7位于网状纱布8与瓶盖4底部之间的空间里,瓶盖4与环状接口2的连接方式为卡接。

使用时,将瓶盖打开,使胶水瓶倾斜,胶水会从涂抹端1的密织纱布6里流出,涂抹到需要黏贴的地方。

已经开封了的胶水由于长时间不用,胶水瓶的涂抹端1被凝固的胶水封堵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残留在涂抹端1的胶水由于水分蒸发,而使得胶水凝固。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首先将吸水性树脂7吸饱水分,然后用瓶盖4盖住胶水瓶时,吸水性树脂7就直接和涂抹端1接触,用于瓶盖4是相对密封的,再加上吸水性树脂7的水分足以使得涂抹端1的胶水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凝固,从而解决胶水凝固封堵住涂抹端1的技术问题。

由于吸水性树脂7的体积会随着吸水量而变化,所以无法采用常规的固定方法,因此利用网状纱布8与瓶盖4固定连接,将吸水性树脂7固定在网状纱布8与瓶盖4底部之间的空间里。

晓密织纱布6和网状纱布8的区别在于纺织的纱线密度不同,密织纱布6的纱线密度大于网状纱布8。

实施方式二,参见图3,一种胶水瓶,吸水树脂的上表面为凹陷的圆弧面,与涂抹端1的凸出的圆弧面相互吻合。

为了使得吸水性树脂7与涂抹端1的接触更为紧密,吸水树脂的上表面为凹陷的圆弧面,与涂抹端1的凸出的圆弧面相互吻合。这样涂抹端1的保湿性会更好。

实施方式三,参见图4,一种胶水瓶,瓶盖4内侧的底面连接弹簧9,弹簧9连接盘片10,盘片10连接吸水性树脂7。所述网状纱布8与盘片10的底面边缘固定连接,吸水性树脂7位于网状纱布8与盘片10之间的空间里。

由于吸水性树脂7的体积会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缩小,这样涂抹端1和吸水性树脂7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弹簧9的弹性形变可以弥补涂抹端1和吸收树脂之间产生的间隙。

实施方式四,参见图5-6,一种胶水瓶,涂抹端1的端面设有孔洞,孔洞的数量为2-8个11。瓶盖4内侧的底面固定连接锥形长针12,锥形长针12的针尖朝向瓶盖4的开口端,且锥形长针12的位置、横截面大小、数量与涂抹端1的孔洞11相互对应。

使用时,将胶水瓶倾斜,胶水会从涂抹端1的孔洞11里流出,涂抹到需要黏贴的地方。不用时,将瓶盖4的锥形长针12对准孔洞11盖18下去,锥形长针12就会插入到孔洞11里,由于瓶盖4与环状接口2的连接方式为卡接,再次使用时,直接进行拔出瓶盖4就可以了。

利用锥形长针12插入到孔洞11,即便有残留的胶水在孔洞11里,由于锥形长针12插入到孔洞11,实际上就起到了一定的密封作用,从而防止残留的胶水由于水分蒸发而凝固而封堵住孔洞11,即便有少量的残留胶水封堵住了孔洞11,再次使用时,拔出瓶盖4时,锥形长针12会撕裂凝固的胶水,从而保证孔洞11的畅通无阻。

瓶盖4为全透明材料制成。这样方便使用者能将锥形长针12对准孔洞11,并插入到孔洞11中。

实施方式五,参见图7-8,一种胶水瓶,涂抹端1的端面设有孔洞11,孔洞的数量为2-8个。环状接口2上设有螺旋纹A13。瓶盖4的内侧面设有与环状接口2相互对应吻合的螺旋纹B14。瓶盖4和环形接口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瓶盖4内侧的底面设有旋转轴15,旋转轴15上连接盘片10,盘片10上设有锥形长针12,盘片10围绕旋转轴15进行自由转动。锥形长针12的针尖朝向瓶盖4的开口端,且锥形长针12的位置、横截面大小、数量与涂抹端1的孔洞11相互对应。

使用时,利用相互对应吻合的螺旋纹A13和螺旋纹B14,可以通过拧开瓶盖4的方式开合瓶盖4。

由于螺旋纹连接的密封性要优于卡接,原因有两点,第一,使得胶水瓶中的水分不易蒸发;第二,如有少量的残留胶水封堵住了孔洞11,利用瓶盖4的力矩的作用相对于直接拔开瓶盖4更加省力。

利用旋转轴15,盘片10可以围绕旋转轴15进行自由转动,这样既保证锥形长针12插入到孔洞11,又能采用螺旋纹连接的方式。

实施方式六,参见图9,一种胶水瓶,旋转轴的延长段19延长至瓶盖4的外侧。

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旋转轴的延长段19,对锥形长针12的位置进行调节,使之更容易插入孔洞11内部。

实施方式七,参见图10,一种胶水瓶,旋转轴的延长段19的端头连接圆盘手柄16。

这样设计可以使得使用者在旋转旋转轴15时,利用圆盘手柄16产生的力矩,会更加省力。

实施方式八,参见图11,一种胶水瓶,盘片10上连接吸水性树脂7和锥形长针12,锥形长针12穿过吸水性树脂7;锥形长针12的针尖朝向瓶盖4的开口端,且锥形长针12的位置、横截面大小、数量与涂抹端1的孔洞11相互对应。

这样设计,既可以利用吸水性树脂7的水分防止残留在涂抹端1的胶水凝固,又可以利用锥形长针12插入到孔洞11里,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水分蒸发,而且,当打开瓶盖4时,锥形长针12会撕裂凝固的胶水,从而保证孔洞11的畅通无阻。

实施方式九,参见图12,一种胶水瓶,旋转轴15套着弹簧9。

这样设计的作用相当于结合了实施方式三和实施方式五的两者的优点。

实施方式十,参见图13-14,一种胶水瓶,盘片10表面为缕空的形状,瓶盖4底部有注水洞17,注水洞17上面有一可向外侧开合的盖18。

如果吸水性树脂7的水分蒸发过多,只需要可以利用注水洞17,向瓶盖4内部注入水,而无需打开瓶盖4。由于盘片10表面为缕空的形状,水分会顺着缕空的空隙流到吸水性树脂7内部,使得吸水性树脂7重新获得水分。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还可各技术特征重新组合更多实现方式,凡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发明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