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设备、电梯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38951发布日期:2019-01-16 07:1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电梯控制设备、电梯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控制设备和电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测量和记录楼层之间电梯的交通量,并将其用于控制电梯的运行或者管理电梯。日本特开2012-23908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用于缩短等待电梯者(以下称为“候梯人”)在登梯/出梯部的候梯时间的技术。该技术记录一周每一天不同时间段有多少电梯使用者从某楼层移动到某楼层,发现移动规律,并且使用所发现的规律来控制电梯的运行。

然而,日本特开2012-239085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在控制电梯的运行时没有考虑在某楼层实际上有多少候梯人。因此,如果出现不同于过去模式的数量的使用者,则可能不能进行适当控制,并且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可能增大。

本发明旨在缩短所有楼层的候梯人的候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设备,其包括:分析单元,用于分析通过对电梯门口的周边区域进行摄像所获得的图像,并且识别所述图像中的人;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分析单元的分析结果,获取与建筑物的同所识别的人相关联的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预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获取单元所获取的与所述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预测所述目的地楼层是否对应于所述人的目的地,并且判断所述目的地楼层是较高楼层还是较低楼层;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获取单元所获取的与所述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和所述预测单元的预测结果,生成所述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电梯轿厢优先派送至目的地方向为较高楼层或者较低楼层的楼层,其中该楼层具有最多人被预测要在所述目的地方向上行进。

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所述电梯控制设备和多个被驱动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多个被驱动的电梯轿厢被配置成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的多个电梯门口之间移动,所述电梯系统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电梯控制设备所生成的调度表来驱动电梯轿厢。

一种电梯控制方法,包括:分析步骤,用于分析通过对电梯门口的周边区域进行摄像所获得的图像,并且识别所述图像中的人;获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分析步骤的分析结果,获取与建筑物的同所识别的人相关联的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预测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步骤所获取的与所述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预测所述目的地楼层是否对应于所述人的目的地,并且判断所述目的地楼层是较高楼层还是较低楼层;以及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步骤所获取的与所述目的地楼层有关的信息和所述预测步骤的预测结果,生成所述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电梯轿厢优先派送至目的地方向为较高楼层或者较低楼层的楼层,其中该楼层具有最多人被预测要在所述目的地方向上行进。

一种用于存储用于电梯控制设备的程序的存储介质,其中,当在所述电梯控制设备上执行时,所述程序使得所述电梯控制设备进行所述电梯控制方法。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的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电梯控制设备的硬件结构的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操作的图。

图5是示出比较例子的操作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的例子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典型实施例的升降控制装置的运行调度表生成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述典型实施例示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方法的例子,并且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结构以及各种条件,能够适当进行修改或者改变。因此,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典型实施例。

下面说明第一典型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10的例子的结构图。电梯控制系统10包括多个电梯20a和20b、多个摄像设备30、电梯控制设备40以及记录设备50。此外,电梯控制设备40包括网络视频记录器(nvr)41和升降控制装置42。电梯20a和20b以及摄像设备30被安装在建筑物100内。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下面的一种情况:电梯控制系统10包括两台电梯20a和20b。可选地,可以包括三台以上电梯。

电梯20a包括电梯轿厢21a。电梯轿厢21a具有能够在载人时上下移动的箱式结构,并且通过升降装置22a被上下移动。升降装置22a包括用于支持电梯轿厢21a的线缆、曳引轮和电动机。类似地,电梯20b包括电梯轿厢21b和升降装置22b。升降装置22a和22b各自的驱动通过电梯控制设备40来控制,从而升降装置22a和22b分别上下移动电梯轿厢21a和21b。

此外,电梯20a和20b包括登梯/出梯部23和呼叫按钮24,其中,登梯/出梯部23被设置在建筑物100的楼层101~105,并且电梯轿厢21a和21b可以在登梯/出梯部23处停驻,呼叫按钮24被安装在登梯/出梯部23附近。每一呼叫按钮24都是在登梯/出梯部23处等候电梯轿厢21a或者21b的候梯人利用其来表示候梯人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的按钮。

用于表示与呼叫按钮24被按下的按钮相对应的方向(向上或者向下)的信息,通过内部布线(未示出)被发送给升降控制装置42。在图1所示的呼叫按钮24中,黑色按钮代表用于表示其方向的按钮被按下的状态,并且白色按钮代表按钮未被按下的状态。在每一电梯轿厢21a和21b中都设置有目的地按钮(未示出),其中,登梯人通过目的地按钮来表示其想要前往的楼层。与被按下的目的地按钮相对应的楼层的信息,也通过内部布线被发送给升降控制装置42。

摄像设备30是能够拍摄所有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处的候梯人的照相机。图1示出下面的情况:候梯人p1和p4正在登梯/出梯楼层102候梯、候梯人p2和p5正在登梯/出梯楼层103候梯、并且候梯人p3和p6正在登梯/出梯楼层104候梯。在图1中,候梯人p1~p6的胸部所示的白色箭头,表示候梯人p1~p6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下面的情况:摄像设备30被设置在这多个登梯/出梯部23的周边,并且拍摄各个登梯/出梯部23处的候梯人。所要安装的摄像设备30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数量。可选地,可以是在每一楼层安装单个摄像设备30、并且摄像设备30拍摄同一楼层的多个登梯/出梯部23这样的结构。每一摄像设备30都被连接至电梯控制设备40中所包括的nvr41,并且将通过摄像设备30所拍摄的图像(视频)发送给nvr41。

电梯控制设备40可以由例如个人计算机(pc)构成。电梯控制设备40经由例如局域网(lan)被连接至升降装置22a和22b、摄像设备30和记录设备50。这些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的形式可以是有线的或者无线的。

nvr41可以获取通过各摄像设备30所拍摄的图像(视频),并且记录所获取的图像。此外,nvr41具有用于分析所获取的图像、并且将图像中的人识别为候梯人的功能。更具体地,nvr41具有用于分析候梯人的面部图像、并且识别候梯人的面部从而将候梯人识别为个体的功能。升降控制装置42从nvr41获取图像的分析结果,并且基于所获取的图像的分析结果,生成用于电梯20a和20b的运行调度表。此外,根据所生成的运行调度表,升降控制装置42控制升降装置22a和22b的驱动。

记录设备50是用于记录实际使用电梯的人(电梯使用者)的电梯使用历史和与使用楼层有关的登记信息的设备。

使用历史至少包括电梯使用者使用电梯时的登梯楼层、出梯楼层以及日期和时间中的至少一个。

与使用楼层有关的登记信息是指与诸如电梯使用者具有他们的办公桌的楼层,即,他们的办公室所在的楼层等的电梯使用者工作的楼层有关的信息。在为了提高安全性而发行安全卡的公司中,人员在进入房间时将安全卡保持在传感器上方,由此可以进入房间。在这种情况下,将与在该楼层工作的人员的信息有关的数据库与通过传感器所读取的安全卡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该人员预先已被登记,则解锁房间的入口。不仅在该公司工作的人员具有他们的办公室的楼层,而且还在他们的工作所需的其他楼层,预先登记该人员。例如,在制造企业中,在具有实验或者制造设备的楼层,也预先登记人员。此外,如果不是制造企业,但是当人员工作的公司占用多个楼层时,并且如果人员需要进出相关部门具有它们的办公室的楼层,则在该楼层预先登记人员。尽管还存在各种其他情况,但是将这类信息统称为与使用楼层有关的登记信息。

记录设备50将电梯使用历史和与诸如实际使用过电梯的人(电梯使用者)的工作场所的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以及表示电梯使用者的特征的信息相关联地记录。也就是说,nvr41识别在各楼层乘坐上电梯轿厢21a或者21b的每一个人、以及在各楼层走出电梯轿厢21a或者21b的每一个人。然后,nvr41具有用于将表示所识别的人员的特征的信息,与使用历史和与所识别的人员的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相关联地发送给记录设备50的功能。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电梯控制设备40分析通过摄像设备30在所有楼层拍摄登梯/出梯部23所获得的每一图像,并且基于对候梯人所进行的面部识别的结果,将候梯人识别为个体。此外,参考记录设备50中所记录的使用历史和与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电梯控制设备40预测候梯人正要前往的楼层方向。此外,电梯控制设备40预测每一楼层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和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

然后,基于预测结果,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用于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与没有实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相比,缩短了总候梯时间。然后,电梯控制设备40控制电梯的运行。总候梯时间是全部楼层所有候梯人的候梯时间的和。具体地,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在这多个电梯轿厢中,使得优先将预定电梯轿厢派送至具有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楼层。此时,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在这多个电梯轿厢中,使得优先将能够最早到达具有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楼层的电梯轿厢派送至该楼层。

图2是示出电梯控制设备40的硬件结构的图。

电梯控制设备4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401、只读存储器(rom)4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43、外部存储器44、通信接口(i/f)45和系统总线46。

cpu401进行电梯控制设备40的操作的整体控制,并且经由系统总线46控制组件(42~45)。rom402是用于存储cpu401执行处理所需的程序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可选地,上述程序可被存储在外部存储器44或者可安装拆卸存储介质(未示出)中。ram43发挥主存储器或者cpu401的工作区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执行处理时,cpu401将所需程序从rom402装载进ram43、并且执行所装载的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操作。

外部存储器44存储在cpu401使用程序进行处理时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和各种类型的信息。此外,外部存储器44存储通过cpu401使用程序进行处理所获得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和各种类型的信息。通信i/f45是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通信i/f45是例如lan接口。系统总线46连接cpu401、rom402、ram43、外部存储器44和通信i/f45,从而使得这些组件能够相互通信。

接着参考图3,说明电梯控制设备40的操作。例如,当摄像设备30的电源被接通时,开始图3所示的处理。然而,图3的处理的开始定时不局限于上述定时。电梯控制设备40能够通过cpu401读取并执行所需程序来实现图3所示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1,nvr41获取通过摄像设备30所拍摄的、所有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所有图像,并且记录所获取的图像。各摄像设备30以预定周期,将通过摄像设备30所拍摄的图像连续发送给nvr41。因此,在步骤s1之后的流程中,nvr41连续记录所有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所有图像。

在步骤s2,nvr41分析在步骤s1所获取的图像,并且检测图像中的人体。例如,nvr41区分图像中的人体和背景,从而检测图像中的人体。nvr41能够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区分人体和背景。例如,使用“人在视频不会静止呆着”这一特性,nvr41从以一定时间间隔所拍摄的图像检测每一物体的轮廓,并且提取该轮廓在图像之间的移位。人体检测方法不局限于上述方法,并且可以适当应用诸如使用预先所存储的比对模式字典的模式处理等的、能够从图像检测人体的任何方法。

然后,如果通过人体检测处理在图像中没有检测到人体(步骤s2为“否”),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1。在步骤s1,nvr41继续获取图像。然后,如果在图像中检测到了人体(步骤s2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nvr41将通过人体检测处理所检测到的人体的数量,计数为候梯人的数量。然后,nvr41将候梯人的数量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并且还将候梯人的数量发送给升降控制装置42。

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计数在摄像设备30的视野外部等候的候梯人。因此,为了预测摄像设备30的视野外部的候梯人的数量,可以设置用于根据达到视野内能够计数的最多数量的人的时间来预测当前登梯/出梯部23处的候梯人的数量的功能。

在步骤s4,nvr41分析记录图像,并且将各候梯人识别为个体。作为用于识别个体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从图像中的面部区域提取面部图像特征量来进行面部识别,并且将所提取的面部图像特征量与预先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比对。在这种情况下,面部图像特征量是表示人的特征的信息,并且包括根据例如面部图像中的眼之间的距离或者口的大小所计算出的、每一个人的面部所特有的数值。此外,作为用于从图像提取面部区域的方法,可以使用诸如使用模板匹配的方法或者使用亮度级信息的方法等的任何方法。用于识别个体的方法不局限于面部识别,并且可以使用其他图像分析处理。

在步骤s5,nvr41将在步骤s4所提取的面部图像特征量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6。在步骤s6,nvr41将在步骤s5所记录的面部图像特征量与被预先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的面部图像特征量进行比对,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作为步骤s6的面部图像特征量的比对结果,nvr41判断具有相同面部图像特征量的候梯人在过去是否已被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即,在步骤s4所识别的候梯人是否具有在过去使用电梯的历史(使用历史)。然后,如果候梯人具有电梯的使用历史(步骤s7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8。如果候梯人不具有电梯的使用历史(步骤s7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8,nvr41从记录设备50获取通过比对所确定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并且将所获取的使用历史发送给升降控制装置42,而且处理进入步骤s9。在步骤s9,基于在步骤s8所获取的使用历史,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所检测到的候梯人走出轿厢的可能性。具体地,根据所检测到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升降控制装置42识别所检测到的候梯人先前以高频率走出轿厢的楼层。然后,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到该候梯人在该楼层走出轿厢的可能性很高。

例如,在每一楼层各种公司混杂在一起的办公楼中,使用电梯的人的登梯楼层和出梯楼层通常几乎是固定的。在早晨上班时,各公司的员工在第一层乘坐上电梯中的一个、并且在他们的办公室所在的楼层走出电梯。在下班时,员工在他们的办公室所在的楼层乘坐上电梯中的一个、并且在第一层走出电梯。也就是说,员工在他们的办公室所在的楼层和第一层乘坐上和走出轿厢的频率非常高。因此,使用上述特性,根据人员的使用历史和与所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可以预测该人可能走出轿厢的楼层。

在步骤s10,基于所检测到的候梯人走出轿厢的可能性,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候梯人的目的地楼层的方向,并且预测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以下称为“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和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以下称为“向下候梯人”)的数量(向下候梯人的数量)。在预测目的地时,升降控制装置42将与呼叫按钮24的所按下按钮相对应的方向与在步骤s9所预测的、可能走出轿厢的楼层的方向进行比较。然后,如果这两个方向相互一致,则升降控制装置42判断为步骤s9的预测是正确的。然后,升降控制装置42根据该预测,将可能走出轿厢的楼层的方向预测为候梯人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作为比较结果,这两个方向彼此不同,则升降控制装置42优先将与呼叫按钮24的被按下按钮相对应的方向,预测为候梯人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

例如,假定如果某一候梯人在第三层乘坐上轿厢,则该候梯人在第三层上方的第四层走出的历史频率为90%,并且在第三层下方的第二层走出的历史频率为1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nvr41在第三层检测到该候梯人,则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该候梯人走出轿厢的可能楼层是第三层上方的第四层。然而,如果此时仅呼叫按钮24的向上按钮在第三层被按下,那么通过使呼叫按钮24的信息优先,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该候梯人前往第三层下方的第二层。然后,升降控制装置42将该候梯人计数为想要前往下一楼层的候梯人。

基于呼叫按钮24的信息来预测根据步骤s7的判断在过去没有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目的地。此时,如果呼叫按钮24的向上和向下按钮均被按下,则将该候梯人向上的可能性和向下的可能性均设置为50%。如果向上的可能性和向下的可能性为50%,则可以对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和向下候梯人的数量进行计数,或者既不对向上候梯人的数量也不对向下候梯人的数量进行计数。通过直到步骤s10为止的处理,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了所有所检测到的候梯人的目的地楼层的方向,并且预测了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和向下候梯人的数量。

在步骤s11,基于步骤s10的候梯人的目的地的预测结果,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用于定义电梯轿厢21a和21b中的哪一个将被派送至哪一楼层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所有楼层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最短。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基于在步骤s10所预测的所有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向上候梯人组和向下候梯人组中包括最多人数的组所处的楼层(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然后,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优先将电梯轿厢21a和21b中的任一个派送至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此时,升降控制装置42判断为优先将电梯轿厢21a和21b中能够最早到达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的一个派送至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

在步骤s11,为了使得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的候梯人乘坐上轿厢,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作为在属于具有最多人数的一组的候梯人想要前往的方向上移动的电梯轿厢,将电梯轿厢21a或者21b派送至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然后,根据所生成的运行调度表,升降控制装置42控制升降装置22a或者22b的驱动以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电梯轿厢21a或者21b。

在步骤s12,升降控制装置42使得电梯轿厢在人数最多的楼层停驻。在步骤s13,nvr41分析在电梯轿厢在人数最多的楼层停驻之后的、人数最多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拍摄图像。然后,nvr41识别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其余候梯人。也就是说,在步骤s13,在人数最多的楼层上的、属于具有最多人数的一组的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之后,nvr41识别人数最多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其余候梯人。

在步骤s14,nvr41将在电梯轿厢在人数最多的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然后,nvr41识别实际已经乘坐上电梯轿厢的登梯人。也就是说,nvr41将在步骤s4所识别的候梯人(在步骤s5所记录的候梯人)和在步骤s13所识别的候梯人进行比较,并且将在电梯轿厢停驻之后从登梯/出梯部23周边消失的候梯人,识别为登梯人。然后,在步骤s15,nvr41将在步骤s13所识别的登梯人的登梯日期和时间以及登梯楼层作为使用历史,与登梯人的面部图像特征量相关联地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

在步骤s16,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在最多人数的楼层乘坐上电梯轿厢的候梯人在该候梯人前往的楼层走出轿厢。也就是说,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电梯轿厢21a或者21b派送至通过登梯人使用电梯轿厢中的目的地按钮所指定的楼层。然后,根据所生成的运行调度表,升降控制装置42控制升降装置22a或者22b的驱动以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电梯轿厢21a或者21b。

在步骤s17,升降控制装置42将通过步骤s16的控制已经开始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的电梯轿厢接着将要停驻的楼层通知给nvr41。在步骤s18,nvr41分析通过升降控制装置42在步骤s17所通知的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拍摄图像。然后,nvr41识别在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正在等候的候梯人。也就是说,在步骤s18,在电梯轿厢到达所通知的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并且登梯人走出电梯轿厢之前,nvr41识别在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候梯人。

在步骤s19,升降控制装置42使得电梯轿厢在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停驻。在步骤s20,nvr41分析在电梯轿厢在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停驻之后的、电梯轿厢将要停驻的楼层(停驻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拍摄图像。然后,nvr41识别登梯/出梯部23周边所存在的人。也就是说,在步骤s20,在属于上述人数最多的一组的候梯人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停驻楼层走出电梯轿厢之后,nvr41识别停驻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所存在的人。

在步骤s21,nvr41将在电梯轿厢在停驻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然后,nvr41识别实际已经走出电梯轿厢的出梯人。也就是说,nvr41将在步骤s18所识别的人和在步骤s20所识别的人进行比较,并且将新出现在停驻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人识别为出梯人。然后,在步骤s22,nvr41将在步骤s21所识别的出梯人的出梯日期和时间以及出梯楼层作为使用历史,与出梯人的面部图像特征量相关联地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

将根据步骤s11的确定未被派送至最多人数的楼层的其余电梯轿厢,分配为用于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向上候梯人组和向下候梯人组中的、除包括最多人数的组以外的其余候梯人的电梯轿厢。然后,对于其余电梯轿厢,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用于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其余候梯人的运行调度表。此时,如果具有多个其余电梯轿厢,则升降控制装置42可以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优先将其余电梯轿厢中的一个派送至其余候梯人组中包括最多人数的一组所在的楼层。

下面参考图4,详细说明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操作。

在图4中,楼层101~105分别对应于建筑物100的第一层~第五层。候梯人p1~p3的数量、候梯人p1~p3正想前往的方向、以及呼叫按钮24的状态与图1中的相同。此外,候梯人p1~p6在过去曾经使用建筑物100的电梯,并且候梯人p1~p6所特有的面部图像特征量被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

在这种情况下,nvr41通过图像分析处理对候梯人p1~p6进行面部识别,并且将面部识别的结果发送给升降控制装置42。基于对候梯人p1~p6所进行的面部识别的结果,升降控制装置42获取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的、诸如候梯人p1~p6的使用历史等的与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然后,基于所获取的使用历史,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候梯人p1~p6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此外,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每一楼层101~105上作为想要前往较高楼层的人数的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和作为想要前往较低楼层的人数的向下候梯人的数量。

例如,假定在第四楼层部分104的候梯人p3和p6中,候梯人p3具有多次使用第四楼层部分104和第五楼层部分105的历史。因此,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正在第四楼层部分104候梯的候梯人p3乘坐向上电梯的可能性很高。也就是说,升降控制装置42预测在第四楼层部分104存在5个向上候梯人。

如果预测了每一楼层上的向上候梯人的数量和向下候梯人的数量,那么,升降控制装置42接着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短于在没有实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总候梯时间。在图4中,通过实心圆201~206和箭头211~218表示此时升降控制装置42所生成的运行调度表。实心圆201表示电梯轿厢21a的停驻楼层。实心圆202~206表示电梯轿厢21b的停驻楼层。此外,箭头211和212表示电梯轿厢21a的移动路径。箭头213~218表示电梯轿厢21b的移动路径。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属于目的地方向在同一楼层是相同的一组的候梯人的数量,属于包括第四楼层部分104的候梯人p3的一组的候梯人的数量最多,即,五个人。如果属于包括候梯人p3的一组的人的候梯时间增加,则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明显增加。因此,通过以包括候梯人p3的一组为重点,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以最高优先权将电梯轿厢中的任一个派送至包括候梯人p3的一组。

此时,如果电梯轿厢21a和21b两者均停在第一楼层,则升降控制装置42确定优先将电梯轿厢21a作为向上移动轿厢派送至候梯人p3正在候梯的第四楼层。然后,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电梯轿厢21a从第一楼层向上向第四楼层移动(路径211)、在第四楼层停驻(停驻201)、并且在乘载候梯人p3的同时向上向较高楼层移动(路径212)。

此外,升降控制装置42分配电梯轿厢21b上下运载除候梯人p3以外的其余候梯人,并且生成电梯轿厢21b的运行调度表。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通过关注其余候梯人中的向上候梯人,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电梯轿厢21b派送至存在向上候梯人的最低楼层,并且电梯轿厢21b在乘载向上候梯人的同时从该最低楼层开始向上移动。接着,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电梯轿厢21b移动至存在向下候梯人的最高楼层,并且电梯轿厢21b在乘载向下候梯人的同时从该最高楼层开始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电梯轿厢21b按照下面的顺序运行:路径213→停驻202→路径214→停驻203→路径215→停驻204→路径216→停驻205→路径217→停驻206→路径218。

因此,可以控制电梯20a和20b,从而使得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短于在没有实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总候梯时间。

例如,如果电梯轿厢21a在楼层之间的行进时间为tm(秒)、并且电梯轿厢21a在各楼层的停驻时间为ts(秒),而且如果电梯轿厢21a在运行开始时间时的位置是第一楼层,则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直到候梯人p3乘坐上电梯轿厢21a为止的总候梯时间tp3。

tp3=3×tm(秒)×5(人).........(1)

也就是说,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21a的总候梯时间ta。

ta=tp3=15×tm.........(2)

此外,如果电梯轿厢21b在楼层之间的行进时间和电梯轿厢21b在各楼层的停驻时间与电梯轿厢21a的相同,并且如果电梯轿厢21a在运行开始时间时的位置是第一楼层,则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直到候梯人p1乘坐上电梯轿厢21b为止的总候梯时间tp1。

tp1=1×tm(秒)×1(人).........(3)

类似地,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候梯人p2的总候梯时间tp2、候梯人p6的总候梯时间tp6、候梯人p5的总候梯时间tp5和候梯人p4的总候梯时间tp4。

tp2=(2×tm(秒)+1×ts(秒))×1(人).........(4)

tp6=(3×tm(秒)+2×ts(秒))×1(人).........(5)

tp5=(4×tm(秒)+3×ts(秒))×1(人).........(6)

tp4=(5×tm(秒)+4×ts(秒))×1(人).........(7)

因此,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21b的总候梯时间tb。

tb=tp1+tp2+tp6+tp5+tp4=15×tm+10×ts.........(8)

也就是说,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图4所示的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t。

t=ta+tb=30×tm+10×ts.........(9)

如果楼层之间的行进时间tm为10秒、并且在各楼层的停驻时间ts为30秒,则所计算出的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t为600秒。如上所述,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首先将第一电梯轿厢21a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上的候梯人的楼层。在图4的例子中,在第四楼层部分104,存在5个向上候梯人,并且存在同方向上的最多数量的候梯人。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与除第一电梯轿厢21a被派送至的楼层以外的、第二电梯轿厢21b被派送至的楼层的顺序有关的运行调度表。此外,为了乘载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的候梯人的楼层上前往相反方向(在图4的例子中,向下)的候梯人,第二电梯轿厢21b还在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的候梯人的楼层停驻。如果第一电梯轿厢21a变空,则升降控制装置42再次基于面部识别信息来预测候梯人的数量,并且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第一电梯轿厢21a再次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与除第一电梯轿厢21a被派送至的楼层以外的、第二电梯轿厢21b被派送至的楼层的顺序有关的运行调度表。在存在第三电梯轿厢的情况下,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类似于第一电梯轿厢21a,将第三电梯轿厢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的候梯人的楼层。如果第三电梯轿厢的运行调度表的生成定时与第一电梯轿厢21a的相互一致,则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将第三电梯轿厢派送至存在第二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这同样适用于存在更多个电梯轿厢的情况。图9是示出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的程序的流程图。在电梯是空的时,创建运行调度表。在电梯被占用时,电梯根据电梯乘坐者的指示运行。在步骤s81,如果在每一楼层都存在候梯人(步骤s81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82。如果没有候梯人(步骤s81为“否”),则结束该处理。在步骤s82,预测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在步骤s83,将第一电梯轿厢21a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在步骤s84,在第二电梯轿厢也被占用的情况下,从第二电梯轿厢的目的地楼层删除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在步骤s85,使得电梯轿厢运行。在步骤s86,判断第一电梯轿厢是否是空的。如果第一电梯轿厢不是空的(步骤s86为“否”),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85。在步骤s85,电梯轿厢继续运行。如果第一电梯轿厢是空的(步骤s86为“是”),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81。在步骤s81,确认是否存在候梯人。运行调度表可以根据需要而被更新。例如,假定在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上,这些候梯人被乘载上,然后所有这些候梯人走出电梯。此时,根据各楼层的候梯人的情况,可以更新运行调度表。此外,在存在最多数量的同方向候梯人的楼层上,如果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数量超过所有候梯人的预定比例(例如,30%),则可以执行图9所示的处理。

可选地,对于多个电梯轿厢也能够实现用于缩短候梯时间这一优点,其中,仅将这些电梯的子集派送至预测部件预测到人数最多的楼层。因此,这些电梯轿厢中的一些可以进行连续循环(向上再向下,在做出了请求的楼层停驻)。注意,如果没有请求、并且未检测到人,那么电梯轿厢将是静止的。

例如,第一电梯轿厢21a根据图9的s82来执行,并且第二电梯轿厢21b根据连续循环,而不是根据图9的步骤s83来执行。因此,第二电梯轿厢21b被配置成执行连续循环。从底层开始,第二电梯轿厢21b向较高的楼层行进,直到没有从第二电梯轿厢21b当前停靠的楼层上方的楼层向上的其他乘客或者请求为止。然后,第二电梯轿厢21b通过向下请求行进至最高层、并且继续向下,直到在第二电梯轿厢21b当前停靠的下方没有向下的其他乘客或者请求为止。然后,第二电梯轿厢21b再次向上行进,直到没有从第二电梯轿厢21b当前停靠的楼层上方的楼层向上的其他乘客或者请求为止,等等诸如此类。

该配置的优点在于:第二电梯轿厢21b能够确保最终在合理时间内服务所有楼层,从而使得电梯轿厢不会仅被限制于服务最多一组的人、并且没有一组人不得不等待不合理的长时间。

在三个以上个电梯轿厢的情况下,第三电梯轿厢可以被设置成根据先前所述的连续循环或者根据步骤s83来执行。执行步骤s83的第三电梯轿厢将会行进至所检测到的最多一组的人、并且继续直到变成空的为止。

对于具有4个电梯轿厢的配置,可能的配置是将2个电梯轿厢(21a、21b)配置成进行图9的步骤s82和s83、而其他2个电梯轿厢各自以传统电梯轿厢的方式执行连续循环。每一电梯轿厢都被分配了用于服务最多一组或者连续循环的角色,因而逻辑简单且一致。

作为另一优点,该配置能够确保不会存在乘客持续等待非常长的时间的情况,这在一个楼层有非常多人等待的情况下可能发生。

图5是示出下面的情况下的电梯轿厢21a和21b的路径的图:作为比较例子,电梯轿厢中的一个,即,电梯轿厢21a被简单分配为向上移动轿厢,并且另一电梯轿厢,即,电梯轿厢21b被简单分配为向下移动轿厢。在图5中,候梯人p1~p6和呼叫按钮的状态与图4所示的例子中的相同。

在该比较例子中,没有安装图1所示的、用于拍摄所有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摄像设备30,并且nvr不进行图像分析处理(面部识别处理)、或者不参考使用历史。在该比较例子中,基于呼叫按钮的信息,升降控制装置42仅判断在各楼层是否存在想要向上或者向下的候梯人。然后,基于该判断结果,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呼叫按钮的向上按钮和向下按钮在第二~第四楼层每一层都被按下,因而升降控制装置42可以判断为在第二~第四楼层每一层都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候梯人。然而,升降控制装置42不能检测到在某一楼层存在多少个候梯人。

在这种情况下,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被分配为向上移动轿厢的电梯轿厢21a依次乘载向上候梯人p1、p2和p3。也就是说,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电梯轿厢21a按照下面的顺序运行:路径231→停驻221→路径232→停驻222→路径233→停驻223→路径234。

此外,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被分配作为向下移动轿厢的电梯轿厢21b依次乘载向下候梯人p6、p5和p4。也就是说,升降控制装置42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电梯轿厢21b按照下面的顺序运行:路径235→停驻224→路径236→停驻225→路径237→停驻226→路径238。

此时,如果各电梯轿厢21a和21b在楼层之间的行进时间为tm(秒),并且各电梯轿厢21a和21b在各楼层的停驻时间为ts(秒),并且如果电梯轿厢21a在运行开始时间时的位置是第一楼层,则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直到候梯人p1乘坐上电梯轿厢21a为止的总候梯时间tp1。

tp1=1×tm(秒)×1(人).........(10)

类似地,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候梯人p2的总候梯时间tp2和候梯人p3的总候梯时间tp3。

tp2=(2×tm(秒)+1×ts(秒))×1(人).........(11)

tp3=(3×tm(秒)+2×ts(秒))×5(人).........(12)

也就是说,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向上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21a的总候梯时间ta。

ta=tp1+tp2+tp3=18×tm+11×ts.........(13)

此外,如果电梯轿厢21b在运行开始时间时的位置是第一楼层,则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直到候梯人p6乘坐上电梯轿厢21b为止的总候梯时间tp6。

tp6=3×tm(秒)×1(人).........(14)

类似地,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候梯人p5的总候梯时间tp5和候梯人p4的总候梯时间tp4。

tp5=(4×tm(秒)+1×ts(秒))×1(人).........(15)

tp4=(5×tm(秒)+2×ts(秒))×1(人).........(16)

因此,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向下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21b的总候梯时间tb。

tb=tp6+tp5+tp4=12×tm+3×ts.........(17)

也就是说,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图5所示的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t。

t=ta+tb=30×tm+14×ts.........(18)

如果楼层之间的行进时间tm为10秒,并且各楼层的停驻时间ts为30秒,则所计算出的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t为720秒。

如果比较作为上述公式(9)的结果的600秒和作为上述公式(18)的结果的720秒,则上述公式(9)的结果少120秒。根据该结果可以明白,候梯人通过图像分析(面部识别)被识别为个体,并且获取该个体的使用历史来预测候梯人的目的地,从而可以适当控制电梯轿厢。因此,可以缩短所有楼层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还可以在各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都安装摄像设备30,并且通过图像分析(人体检测)来计数各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并且使用该数量来控制电梯。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仅可以发现各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但是不能区分各楼层的候梯人中想要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和想要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仅可以进行控制以简单地将预定电梯轿厢优先派送至候梯人数量最多的楼层。

例如,在图4中,考虑下面一种情况:在第三楼层部分103存在3个向上候梯人p2和4个向下候梯人p5,并且如图4所示,在第四楼层部分104,存在5个向上候梯人p3和1个向下候梯人p6。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缩短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向上移动的电梯轿厢将会被派送至作为具有最多人数的一组的候梯人p3所在的第四楼层部分104。然而,第三楼层部分103的候梯人的总数为7个,并且第四楼层部分104的候梯人的总数为6个。因此,如果仅简单考虑候梯人的数量,则电梯轿厢被派送至候梯人数量为7人的第三楼层部分103。这样导致候梯人p1~p6的总候梯时间增加。

因此,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设备40分析通过拍摄所有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所获得的每一图像,并且将图像中的人识别为候梯人。此时,电梯控制设备40通过图像分析识别候梯人的面部,并且将候梯人识别为个体。然后,基于图像分析结果,电梯控制设备40获取诸如候梯人的电梯使用历史等的、与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然后,基于所获取的与使用楼层有关的信息,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并且控制电梯的驱动。

具体地,基于所获取的使用历史,电梯控制设备40预测候梯人想要前往的楼层的方向。然后,电梯控制设备40预测每一楼层上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组的人数和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组的人数。然后,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在这多个电梯轿厢中,根据预测结果而优先将预定电梯轿厢派送至组中人数最多的楼层。

如上所述,通过进行图像分析(面部识别)和参考使用历史,针对每一楼层,可以检测多少人正在等候电梯、以及各候梯人可能前往什么方向(即,向上方向或者向下方向)和哪一楼层。也就是说,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设备40不仅计数各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而且还区分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和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并且计数前往较高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和前往较低楼层的候梯人的数量。因此,可以适当控制电梯轿厢来缩短所有楼层上正在等候电梯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例如,如图4所示,如果在第四楼层部分104存在5个候梯人p3,则可以控制电梯,从而使得电梯轿厢优先乘载这5个候梯人p3。此外,如上所述,即使此时在第三楼层部分103存在3个向上候梯人p2和4个向下候梯人p5,也可以适当区分作为人数最多的一组的、包括候梯人p3的组,并且进行控制以优先将电梯轿厢派送至该组。结果,可以适当缩短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此外,此时,如果要被优先派送至候梯人p3正在候梯的楼层的电梯轿厢是这多个电梯轿厢中能够最早到达候梯人p3正在候梯的楼层的电梯轿厢,则更加可以适当缩短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此外,电梯控制设备40可以识别在各楼层乘坐上电梯轿厢的每一个人和在各楼层走出电梯轿厢的每一个人。然后,电梯控制设备40可以将所识别的人的登梯楼层和出梯楼层作为该人的使用历史,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如上所述,识别实际上已经使用过电梯的人,并且将其与该人使用电梯时的楼层相关联地进行记录,从而使得在该人下次使用电梯时,可以高精确地预测该人的目的地。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电梯控制设备40通过图像分析识别各登梯人和出梯人,并且将所识别的人的使用历史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可选地,例如,还可以是下面的结构:电梯控制设备40的管理员可以将电梯使用者的使用历史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基于所有楼层的前往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候梯人的数量的预测结果,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电梯的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总候梯时间短于在没有实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的总候梯时间。然后,电梯控制设备40控制电梯的运行。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在这多个电梯轿厢中,优先将预定电梯轿厢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候梯人的楼层。电梯控制设备40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优先将能够最早到达存在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楼层的电梯轿厢派送至该楼层。

然而,电梯控制设备40可以不必将预定电梯轿厢派送至存在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楼层。例如,如果高层建筑的最高层是观光层、对于观光层独立设置了直达电梯、并且存在最多数量的候梯人的楼层是观光层,则可以不必将电梯轿厢派送至对其设置了直达电梯的观光层。在这种情况下,电梯控制设备40通过排除观光层来生成运行调度表,并且因此生成运行调度表,从而使得不是将预定电梯轿厢优先派送至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而是派送至例如存在第二最多人数的楼层。

此外,在建筑物包括进入房间具有特别严格限制的楼层、或者很少被使用的楼层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预测与这些楼层有关的候梯人的数量和方向。

这些楼层对应于例如行政楼层或者没有公司办公室的空闲楼层。例如,在为行政人员设置了需要进行安全性检查的单独的行政电梯的情况下,不需对该楼层进行预测。此外,在进行建筑作业的人员使用独立货物电梯的情况下,诸如在楼层当前是空的、并且正在为即将占用该楼层的公司进行施工的情况下,不需对该楼层进行预测。如上所述,对其进行预测的楼层不必是所有楼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除不必对其进行预测的楼层以外的多个楼层进行预测,生成运行调度表。

当识别到登梯人和出梯人时,电梯控制设备40分析通过在电梯轿厢的停驻楼层拍摄登梯/出梯部23所获得的图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电梯轿厢在停驻楼层停驻之前出现在登梯/出梯部23、并且该人在电梯轿厢停驻之后从登梯/出梯部23消失,则电梯控制设备40将该人确定为已经乘坐上电梯轿厢的人。

此外,如果一个人在电梯轿厢在停驻楼层停驻之前没有出现在登梯/出梯部23、并且该人在电梯轿厢停驻之后出现在登梯/出梯部23,则电梯控制设备40将该人确定为走出电梯轿厢的人。如上所述,可以适当识别登梯人和出梯人、并且适当记录使用历史。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典型实施例。

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了下面的情况:基于通过安装在登梯/出梯部23的摄像设备30所拍摄的每一图像,识别乘坐上电梯的人和走出电梯的人。在第二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下面一种情况:还在各电梯轿厢中安装摄像设备,并且还使用安装在电梯轿厢中的摄像设备所拍摄的图像,识别乘坐上电梯的人和走出电梯的人。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10'的例子的结构图。在图6中,通过与图1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具有与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的部分,并且下面主要说明具有不同结构的部分。

电梯控制系统10'还包括被安装在各电梯轿厢21a和21b中的摄像设备35。摄像设备35是能够拍摄电梯轿厢中的使用者的照相机。摄像设备35被连接至nvr41,并且以预定周期向nvr41持续发送通过摄像设备35所拍摄的图像(视频)。然后,nvr41持续记录通过摄像设备35所拍摄的电梯轿厢内的图像。摄像设备35和nvr41之间的连接形式可以是有线的或者无线的。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设备40的操作的流程图。除下面的以外,图7与图3相同:图3的步骤s18被删除,步骤s13和s14分别被步骤s31和s32代替,并且以步骤s33代替步骤s21。因此,通过与图3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7中进行与图3中相同的处理的部分,并且下面主要说明进行不同处理的部分。

在步骤s31,nvr41分析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并且识别电梯轿厢中的人。也就是说,在步骤s31,在属于上述存在最多人数的楼层的、具有最多人数的一组的候梯人乘坐上电梯轿厢之后,nvr41识别电梯轿厢中的人。

在步骤s32,nvr41识别具有最多人数的楼层上实际上已经乘坐上电梯轿厢的人。此时,nvr41将在步骤s4所识别的候梯人(在步骤s5所记录的候梯人)和在步骤s31所识别的人进行比较,并且将出现在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并且还出现在电梯轿厢中的人,识别为登梯人。

在步骤s33,nvr41识别在停驻楼层实际上已经走出电梯轿厢的人。此时,nvr41将在步骤s31在电梯轿厢中所识别的人和在步骤s20在停驻楼层的登梯/出梯部23周边所识别的人进行比较。然后,nvr41将出现在电梯轿厢中、并且还出现在登梯/出梯部23周边的人,识别为出梯人。

如上所述,如果在各电梯轿厢中安装摄像设备35,则可以基于在电梯轿厢在登梯楼层停驻之前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和在电梯轿厢在登梯楼层停驻之后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来识别登梯人。此外,可以基于电梯轿厢在出梯楼层停驻之前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和在电梯轿厢在出梯楼层停驻之后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来识别出梯人。此时,作为在电梯轿厢在登梯楼层停驻之后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和在电梯轿厢在出梯楼层停驻之前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可以使用共用图像。

相反,如果没有安装摄像设备35、并且如第一典型实施例一样,仅使用通过拍摄登梯/出梯部23所获得的图像,则使用在电梯轿厢在登梯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来识别登梯人。此外,使用在电梯轿厢在出梯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登梯/出梯部23的拍摄图像来识别出梯人。

也就是说,在每一电梯轿厢中安装摄像设备35,从而使得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比,可以通过进行较少次数的图像分析就能够识别登梯人和出梯人。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可以分析在电梯轿厢在登梯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来识别登梯人。此外,可以分析在电梯轿厢在出梯楼层停驻之前和之后的电梯轿厢内的拍摄图像来识别出梯人。也就是说,分析在电梯轿厢的停驻楼层通过拍摄登梯/出梯部23所获得的图像和通过拍摄电梯轿厢内部所获得的图像中的至少一个,从而使得可以识别登梯人和出梯人。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典型实施例。

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说明的下面的情况:在预测没有电梯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目的地时,该候梯人向上的可能性和该候梯人向下的可能性均被设置为50%。在第三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下面一种情况:根据没有电梯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属性信息来预测该候梯人的目的地。

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系统10的结构相同。

首先说明用于预测在过去没有电梯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目的地的方法。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根据使用建筑物楼层的人的属性信息来预测候梯人的目的地。属性信息是诸如性别(男性或者女性)、是否戴眼镜、体型(身高、肥胖型或者瘦型)、年龄和使用手杖等的每一个人的信息。

在办公楼里,各种公司和商店在每一楼层并存。使用公司和商店的人的属性信息是不同的,而且可能表现出偏向属性信息。例如,在制造公司的设计部门中,有很多戴眼镜的肥胖男士;在美甲店中,有很多女士;或者在小型私人医院,有很多年迈者。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使用上述偏向特性来预测没有电梯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目的地,从而提高预测精度。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设备40的操作的流程图。除添加了步骤s41~s43以外,图8与图3相同。因此,通过与图3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图8中进行与图3中的相同处理的部分,并且下面主要说明进行不同处理的部分。

在步骤s41,nvr41根据步骤s7的判断,分析在过去没有电梯使用历史的候梯人的属性信息。然后,nvr41将作为用于表示属性信息的值的属性值,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作为用于分析属性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用于使用学习面部图像来分析所检测到的人的属性信息的方法。

接着,在步骤s42,nvr41将在步骤s41所记录的属性值与预先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的属性值进行比对。然后,nvr41从记录设备50读取具有与在步骤s41所获得的属性值相同的属性值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例如,如果作为步骤s41的属性信息的分析结果,判断为候梯人带有眼睛,则nvr41从记录设备50读取戴眼镜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

如果在记录设备50中没有记录具有与在步骤s41所获得的属性值相一致的属性值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则nvr41从记录设备50读取具有与在步骤s41所获得的属性值大体相同的属性值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例如,“大体相同的属性值”是指属性值之间的相似性程度等于或者大于预定值。

在步骤s43,基于在步骤s42所获取的使用历史,nvr41确定具有与在步骤s41所获得的属性值相同的属性值的候梯人高频率使用哪一楼层,从而预测候梯人走出轿厢的可能性。例如,如果戴眼镜的人高频率地使用建筑物的第三楼层,则nvr41预测该候梯人很可能前往第三楼层。

在步骤s15和s22,在将登梯历史和出梯历史记录在记录设备50中时,nvr41还与登梯和出梯历史相关联地记录在步骤s41所获得的属性值的信息。

如上所述,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设备40获取候梯人的属性信息。如果候梯人首次使用电梯,则电梯控制设备40使用具有与所获取的属性信息相同的或者大体相同的属性信息的人的使用历史来预测候梯人的目的地。因此,还可以高精确地预测首次使用电梯的候梯人的目的地。结果,可以更加适当地缩短正在候梯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说明了下面的情况:如果由于例如候梯人首次使用电梯,因而通过面部识别处理在被识别为个体的候梯人中未能获取作为个体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则获取具有相同或者大体相同的属性信息的人的使用历史。然而,不管是否存在作为个体的候梯人的使用历史,都可以使用所分析的属性信息来获取候梯人的使用历史。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识别个体的面部识别处理是不必要的。

此外,如第二典型实施例一样,本典型实施例还可适用于在每一电梯轿厢中都安装了摄像设备35的电梯控制系统10'。

根据本发明,可以缩短所有楼层上正在候梯的候梯人的总候梯时间。

还可以通过用于经由网络或者存储介质将用于实现上述典型实施例的一个以上的功能的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者设备、并且使得该系统或者设备的计算机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读取并执行该程序的处理来实现本发明。此外,还可以通过用于实现一个以上的功能的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本发明。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或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