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液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2153发布日期:2019-06-11 23:5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液瓶。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在物联网的影响之下物联化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以及三表抄送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窗帘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

液瓶常常运用于家里及酒店中,如沐浴露、洗发水和洗手液都采用液瓶储存,但是现有的液瓶自动化程度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希望可以研发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液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液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液瓶,包括外壳、底座和储液瓶,所述外壳和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正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底面设置有障碍物传感器,所述障碍物传感器嵌入于第一连接板设置,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末端位于第一连接板下方,所述出液管末端设置有鸭嘴阀,所述底座正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外壳背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插入管,所述插入管贯穿第二连接板设置,所述插入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外壳、底座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构成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储液瓶位于第一腔体内,所述储液瓶上设置有出料管和用于吸附住第二连接板的吸盘,所述出料管插入于插入管内,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和泵体,所述泵体的抽料口连有抽料管,所述泵体的排料口连有排料管,所述抽料管和排料管分别与插入管和出液管连接,所述外壳下面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所述泵体、障碍物传感器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螺栓连接,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拆装简单,连接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排料管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所述电子流量计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有电子流量计,一旦流量达到电子流量计的设定值,可以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停止泵体工作,可以防止出液过多而造成浪费。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背面设置有有带开关电池盒,所述泵体、障碍物传感器、控制装置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均与带开关电池盒电性连接,所述带开关电池盒嵌入于底座设置,所述底座背面设置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置于穿孔,所述连接架与底座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有带开关电池盒进行供电,便捷性好,不需要专门铺设电线和插座。

作为优选,所述插入管内设置有限流机构,通过设置有限流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储液瓶的物料在不需要出料时轻易的通过插入管,可以起到良好的止流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限流机构包含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复位弹簧、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呈对称设置,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粘合,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与复位弹簧相垂直,所述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的正上方,所述复位弹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末端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粘合,泵体工作时,插入管和抽料管内被抽出负压,配合储液瓶内的物料的重力的作用迫使复位弹簧变形,导致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打开,使得储液瓶内的物料可以流入到抽料管内,而泵体停止工作时,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受到弹簧的作用,重新紧闭,限流机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和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榫头,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榫头相配对的榫眼,所述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通过榫头和榫眼与外壳可拆卸连接,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与外壳连接简单,拆装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视镜,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有视镜,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储液瓶内的物料的剩余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一旦控制装置同时接收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马上开启泵体进行输液,自动化程度高,而且需要同时触发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才会进行输液,探测精度高,此外,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螺栓连接,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拆装简单,连接方便。排料管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电子流量计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有电子流量计,一旦流量达到电子流量计的设定值,可以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停止泵体工作,可以防止出液过多而造成浪费。底座背面设置有有带开关电池盒,泵体、障碍物传感器、控制装置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均与带开关电池盒电性连接,带开关电池盒嵌入于底座设置,底座背面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上设置于穿孔,连接架与底座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有带开关电池盒进行供电,便捷性好,不需要专门铺设电线和插座。插入管内设置有限流机构,通过设置有限流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储液瓶的物料在不需要出料时轻易的通过插入管,可以起到良好的止流作用。限流机构包含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复位弹簧、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铰接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呈对称设置,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粘合,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与复位弹簧相垂直,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的正上方,复位弹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末端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粘合,泵体工作时,插入管和抽料管内被抽出负压,配合储液瓶内的物料的重力的作用迫使复位弹簧变形,导致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打开,使得储液瓶内的物料可以流入到抽料管内,而泵体停止工作时,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受到弹簧的作用,重新紧闭,限流机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底座和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榫头,外壳上设置有与榫头相配对的榫眼,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通过榫头和榫眼与外壳可拆卸连接,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与外壳连接简单,拆装方便。外壳上设置有视镜,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有视镜,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储液瓶内的物料的剩余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智能液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智能液瓶的插入管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智能液瓶,包括外壳1、底座2和储液瓶3,所述外壳1和底座2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1正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底面设置有障碍物传感器5,所述障碍物传感器5嵌入于第一连接板4设置,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出液管6,所述出液管6末端位于第一连接板4下方,所述出液管6末端设置有鸭嘴阀7,所述底座2正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板8,所述第二连接板8与外壳1背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8上设置有插入管9,所述插入管9贯穿第二连接板8设置,所述插入管8的管壁上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0,所述外壳1、底座2和第二连接板8之间构成有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储液瓶3位于第一腔体11内,所述储液瓶3上设置有出料管(未图示)和用于吸附住第二连接板8的吸盘13,所述出料管插入于插入管9内,所述第二腔体12内设置有控制装置14和泵体15,所述泵体15的抽料口连有抽料管16,所述泵体15的排料口连有排料管17,所述抽料管16和排料管17分别与插入管9和出液管6连接,所述外壳1下面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所述泵体15、障碍物传感器5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均与控制装置14电性连接,控制装置14采用plc。通过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一旦控制装置同时接收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马上开启泵体进行输液,自动化程度高,而且需要同时触发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才会进行输液,探测精度高。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一旦控制装置同时接收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马上开启泵体进行输液,自动化程度高,而且需要同时触发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才会进行输液,探测精度高。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一种智能液瓶,包括外壳1、底座2和储液瓶3,所述外壳1和底座2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1正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底面设置有障碍物传感器5,所述障碍物传感器5嵌入于第一连接板4设置,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出液管6,所述出液管6末端位于第一连接板4下方,所述出液管6末端设置有鸭嘴阀7,所述底座2正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板8,所述第二连接板8与外壳1背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8上设置有插入管9,所述插入管9贯穿第二连接板8设置,所述插入管8的管壁上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0,所述外壳1、底座2和第二连接板8之间构成有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储液瓶3位于第一腔体11内,所述储液瓶3上设置有出料管(未图示)和用于吸附住第二连接板8的吸盘13,所述出料管插入于插入管9内,所述第二腔体12内设置有控制装置14和泵体15,所述泵体15的抽料口连有抽料管16,所述泵体15的排料口连有排料管17,所述抽料管16和排料管17分别与插入管9和出液管6连接,所述外壳1下面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所述泵体15、障碍物传感器5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均与控制装置14电性连接,控制装置14采用plc。所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与外壳1螺栓连接,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与外壳1拆装简单,连接方便。所述排料管17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19,所述电子流量计19与控制装置4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有电子流量计19,一旦流量达到电子流量计19的设定值,可以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14,控制装置14停止泵体15工作,可以防止出液过多而造成浪费。所述底座2背面设置有有带开关电池盒20,所述泵体15、障碍物传感器5、控制装置14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18均与带开关电池盒20电性连接,所述带开关电池盒20嵌入于底座2设置,所述底座2背面设置有连接架21,所述连接架21上设置于穿孔(未图示),所述连接架21与底座2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有带开关电池盒20进行供电,便捷性好,不需要专门铺设电线和插座。所述插入管9内设置有限流机构,通过设置有限流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储液瓶的物料在不需要出料时轻易的通过插入管,可以起到良好的止流作用。所述限流机构包含有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复位弹簧24、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分别与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23部呈对称设置,所述复位弹簧24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粘合,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均与复位弹簧24相垂直,所述复位弹簧24位于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的正上方,所述复位弹簧2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28,所述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28末端分别与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粘合,泵体15工作时,插入管9和抽料管16内被抽出负压,配合储液瓶3内的物料的重力的作用迫使复位弹簧24变形,导致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打开,使得储液瓶3内的物料可以流入到抽料管16内,而泵体15停止工作时,第一隔膜25和第二隔膜26受到弹簧的作用,重新紧闭,限流机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所述底座2和第二连接板28上均设置有榫头(未图示),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与榫头相配对的榫眼(未图示),所述底座2和第二连接板8均通过榫头和榫眼与外壳1可拆卸连接,底座2和第二连接板8均与外壳1连接简单,拆装方便。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视镜(未图示),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有视镜,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储液瓶内的物料的剩余量。通过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一旦控制装置同时接收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马上开启泵体进行输液,自动化程度高,而且需要同时触发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才会进行输液,探测精度高。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一旦控制装置同时接收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马上开启泵体进行输液,自动化程度高,而且需要同时触发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障碍物传感器才会进行输液,探测精度高,此外,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螺栓连接,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与外壳拆装简单,连接方便。排料管上设置有电子流量计,电子流量计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有电子流量计,一旦流量达到电子流量计的设定值,可以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停止泵体工作,可以防止出液过多而造成浪费。底座背面设置有有带开关电池盒,泵体、障碍物传感器、控制装置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均与带开关电池盒电性连接,带开关电池盒嵌入于底座设置,底座背面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上设置于穿孔,连接架与底座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有带开关电池盒进行供电,便捷性好,不需要专门铺设电线和插座。插入管内设置有限流机构,通过设置有限流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储液瓶的物料在不需要出料时轻易的通过插入管,可以起到良好的止流作用。限流机构包含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复位弹簧、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铰接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呈对称设置,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粘合,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与复位弹簧相垂直,复位弹簧位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的正上方,复位弹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末端分别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粘合,泵体工作时,插入管和抽料管内被抽出负压,配合储液瓶内的物料的重力的作用迫使复位弹簧变形,导致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打开,使得储液瓶内的物料可以流入到抽料管内,而泵体停止工作时,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受到弹簧的作用,重新紧闭,限流机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单。底座和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榫头,外壳上设置有与榫头相配对的榫眼,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通过榫头和榫眼与外壳可拆卸连接,底座和第二连接板均与外壳连接简单,拆装方便。外壳上设置有视镜,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有视镜,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储液瓶内的物料的剩余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