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4258发布日期:2019-06-05 23:2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捆包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捆包技术,尤其涉及缓冲件。



背景技术:

在输送高精度的成形部件、精密机械、电子设备等不经受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的部件、产品时,缓冲件在这些捆包中是不可或缺的。缓冲件是高弹性构件或塑性构件,与其他捆包件一起配置于输送对象物即货物的周围。具体地说,例如,在货物收纳于由瓦楞纸、木材等制成的外箱中时,缓冲件在外箱中支承货物,覆盖货物的周围或者填满货物与外箱的间隙。在货物的输送过程中,当外箱从外部受到振动冲击时,缓冲件与之相应地变形而吸收该振动冲击。由此,缓和实际传递到货物的振动冲击,所以能防止因该振动冲击导致的货物的损伤。

捆包用缓冲件的种类各种各样,但较为多用的大致分为块型(日文:ブロック型)和分散型。块型是与货物的形状相应地预先成形的块状的缓冲件,兼具在外箱中支承并固定货物的作用的情况居多。块型缓冲件例如由海绵、泡沫等发泡塑料、纸、木材构成。分散型是片状或屑状的缓冲件,在捆包时卷绕在货物的周围或者以成团的状态塞在外箱与货物的间隙或者填充其整个间隙。分散型缓冲件例如由纸、布、发泡塑料、气泡膜(也称为气泡缓冲件,是封入空气的很多小泡(小室)夹在其间的复合膜)构成。

随着对地球温暖化等环境问题的关心的高涨,捆包件的废弃量的增加成为问题。相当数量的被废弃的捆包件被焚烧处理,所以强烈要求一起削减伴随着焚烧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作为应对该要求的一个手段,考虑削减用于捆包件的发泡塑料。在发泡塑料、尤其是向块型缓冲件的使用中存在难以小型化(体积大)、难以再生利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因燃烧而产生有害气体的种类多等问题。因此,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发泡塑料的削减是有效的。

为了削减发泡塑料,需要代替发泡塑料的缓冲件。其候补之一是空气缓冲件(aircushion)。空气缓冲件通常是将例如由软质树脂制的片材构成的袋接合多个而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各袋中填充空气等气体,当受到外力时,袋内的气体被压缩而吸收并缓和该外力。

但是,空气缓冲件存在袋易于在来自外部的冲击下破裂的缺点,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的办法。作为该办法,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3、4所公开的构造。在该构造中,使2个以上的袋连通,使气体能够在这些袋间双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在1个袋受到外力而被压扁时,气体从该袋向其他袋移动。由此,由外力导致袋破裂的危险性降低,并且,气体在移动中受到的摩擦等阻力将外力的能量变成热等并使之扩散,所以缓冲效果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85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91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4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323048号公报

在空气缓冲件中的与外力相应地使气体在袋间移动的种类中,为了得到足够高的缓冲效果,以强化气体通过袋间的连通路时受到的阻力的方式设计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构造中,移动目的地的袋的容积比原来的袋小。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构造中,在袋间设有2条连通路,并分别用止回阀等赋予彼此相反的单向性。但是,这些办法会增加部件件数而使构造复杂化,从而不利于制造成本的削减。另外,与外力相应地向其他袋移动的气体会随着该外力的除去而在袋间的气压差的作用下返回到原来的袋。但是,该气压差作为使向其他袋移动的气体全部切实地返回到原来的袋的力来说往往不足,所以受到外力的袋在从该外力释放后难以切实地恢复缓冲能力。在袋内的气体量随着不充分的恢复而不足的情况下,在该袋受到下一次的外力时,很可能会产生因所谓的触底(由于气压无法抵抗外力,使得受到外力而凹陷的一侧的袋的膜与相反侧的膜碰撞的现象)而使得货物损伤等因缓冲效果的降低而导致的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捆包件,该捆包件尤其是对缓冲件既不增加部件件数也不使构造复杂化,而能够使与外力相应地在袋间移动的气体受到的阻力充分提高,并且使缓冲能力随着从该外力的释放而切实地恢复。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1个观点的捆包件具备收容作为捆包对象的物品的外箱、以及配置于该物品的外表面与外箱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缓冲件。该缓冲件具有以在内侧封入气体的状态被密封的袋体、将该袋体的内侧分成容积相等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直线状的分隔部、以及使第一室与第二室连通的通气口。缓冲件以分隔部沿着物品的1边放置的姿势在分隔部弯折,使袋体的第一室的外表面与共用该1边的物品的2个外表面中的一方接触,使袋体的第二室的外表面与共用该1边的物品的2个外表面中的另一方接触。外箱在收容物品和缓冲件的状态下,通过与袋体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外表面接触的内壁部分而对这些外表面施加将第一室和第二室向物品的2个外表面分别按压的方向上的压力。在袋体的第一室通过外箱从外箱外受到力的情况下,气体抵抗外箱施加到第二室的压力而从第一室通过通气口向第二室移动。在除去来自外箱外的力的情况下,气体在外箱施加到第二室的压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室通过通气口返回到第一室。

袋体可以由软质树脂制的片材构成,分隔部可以是隔着袋体的内侧的空间相向的袋体的2个内表面部分相互熔敷或粘接而成的区域。可以是,外箱的刚性比缓冲件高,外箱施加到袋体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外表面的压力基于防止因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压导致的外箱变形的外箱的应力。

袋体中的气体的填充率可以比50%高且比100%低。尤其是,该填充率可以为55%-85%。在分隔部的长边方向,通气口的宽度相对于第一室与第二室之间的边界的长度之比可以为5%-30%。

袋体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至少任一个可以包括厚度限制部,该厚度限制部是隔着内侧的空间相向的2个内表面部分被压扁而成的区域并阻止第一室或第二室随着气体的封入而膨胀来限制第一室或第二室的厚度。在该情况下,袋体可以由软质树脂制的片材构成,厚度限制部可以是隔着袋体的内侧的空间相向的袋体的2个内表面部分相互熔敷或粘接而成的区域。厚度限制部可以在第一室和第二室双方相对于分隔部对称地配置。可以是,相对于通过厚度限制部中最靠近分隔部的端部的与分隔部平行的直线,位于与分隔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室或第二室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室或第二室整体的容积比与袋体中的气体的填充率相等。

可以是,上述捆包件还具备夹在缓冲件的袋体与外箱或物品之间的保护片。可以是,分隔部包括与该保护片卡合而使其与袋体结合的卡合部。可以是,缓冲件还包括梁部,该梁部在袋体在分隔部弯折了的状态下将在分隔部的长边方向上位于相同侧的第一室的边缘与第二室的边缘之间连接而固定袋体的弯曲角。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捆包件中,如上所述,缓冲件在分隔部弯折,使袋体的第一室的外表面与物品的2个外表面的一方接触,使第二室的外表面与物品的2个外表面的另一方接触。外箱对这些外表面施加向物品的各外表面按压的方向上的压力。当在该状态下袋体的第一室受到来自外箱外的力的情况下,抵抗外箱施加到第二室的压力而使气体从第一室向第二室移动。在除去来自外箱外的力的情况下,在外箱施加到第二室的压力的作用下使气体从第二室返回到第一室。这样,该捆包件能够对缓冲件既不增加部件件数也不使构造复杂化,而使与外力相应地在袋间移动的气体受到的阻力充分提高,并且使缓冲能力随着从该外力的释放而切实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作为捆包对象的图像形成装置的mfp的外观的立体图。(b)、(c)分别是示出用于(a)所示的mfp的捆包件中配置于mfp的上部、下部的各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的(a)是示出将图1的(b)、(c)所示的捆包件的元件配置于mfp周围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示出用于mfp的捆包件中的外箱的外观的立体图,(c)是示出将(b)所示的外箱罩在(a)所示的捆包件和mfp上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的(a)是第三空气缓冲件的俯视图,(b)是其立体图。

图4的(a)是沿着图2的(a)所示的直线iv-iv的外箱和第三空气缓冲件的剖视图。(b)是示出除去了(a)所示的冲击力后的状态的外箱和第三空气缓冲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a)所示的状态下的第三空气缓冲件的缓冲能力的图表。

图6的(a)是第一、第二空气缓冲件通用的展开图,(b)是示出将其组装后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的(a)、(b)示出袋体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c)、(d)示出袋体的平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e)、(f)示出各室的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g)、(h)示出各室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i)、(j)是连接了3个图3的(a)所示的袋体的情况下的展开图、以及在各分隔部弯折后的立体图。

图8的(a)-(d)是袋体仅包括1个通气口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9的(a)-(c)是袋体包括厚度限制部的情况下的俯视图。(d)是(a)所示的袋体的立体图。

图10的(a)、(b)示出袋体和保护片的俯视图,(c)示出具有它们的空气缓冲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mfp

103mfp的框体的纵边

104mfp的框体的前表面

105mfp的框体的侧面

231-233空气缓冲件

240外箱

241外箱的前壁

242外箱的侧壁

301空气缓冲件的袋体

302袋体的分隔部

331袋体的第一室

332袋体的第二室

341、342袋体的室之间的通气口

fsh冲击力

pgs在室之间移动的气体

prs第二室的气压

rcf外箱的侧壁的恢复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

图1的(a)是示出捆包对象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机内排纸型的复合机(multi-functionperipheral:mfp),兼具扫描仪、彩色复印机和彩色打印机的功能。在该mfp100的框体的上表面,可开闭地安装有自动输稿装置(autodocumentfeeder:adf)110。在位于adf110的正下方的框体的上部内置有扫描仪120,在框体的下部内置有打印机130,而且,在框体的底部可抽出地安装有多层供纸盒133。在扫描仪120与打印机130之间设有间隙dsp,并在其中配置有排纸托盘44。在该间隙dsp的深处设有排纸口(未图示),并从此处向排纸托盘44排出片材。在位于间隙dsp旁边的框体的前表面部分,安装有操作面板51。在操作面板51的前表面埋入触摸面板,并在其周围配置有各种机械按钮。触摸面板显示操作画面、各种信息的输入画面等图形用户界面(gui)画面。操作面板51通过显示在触摸面板上的图标、虚拟按钮、菜单、工具栏等小工具以及触摸面板周围的按钮来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

[图像形成装置的捆包]

图1的(b)、(c)分别是示出用于(a)所示的mfp的捆包件中配置于mfp100的上部、下部的各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的(a)是示出将这些元件配置于mfp100周围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捆包件从mfp100的下侧起依次包括平板架200、垫片210、块型缓冲件221-226及空气缓冲件231-233。平板架200是在物流业中在进行货物的装卸、搬运、保管时作为载置该货物的台而通用的构件。平板架为木材、硬质树脂或金属制的矩形板状,尺寸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而被统一成1100mm×1100mm×144mm。mfp100的底面比平板架200的板面小,所以能够在1块平板架200上装载mfp100。垫片210是板面与平板架200的板面大致相同大小的薄板形状的缓冲件,由瓦楞纸、木质合板、硬质树脂、发泡塑料等具有高弹性或塑性的原料构成。垫片210的四个角211-214被切口,垫片210以这些切口211-214与从平板架200的上表面的四个角向上方突出的定位块201-204的侧面抵靠的方式嵌入平板架200的上表面。块型缓冲件221-226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塑料构成,以紧密贴合于mfp100的表面的方式与其表面形状相应地预先成形。具体地说,如图2的(a)所示,第一-第四缓冲件221-224逐个地遮住mfp100的底面的各角整体。另外,第一-第四缓冲件221-224包括从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突起22t,各突起22t被插入垫片210的板面的孔21h,由此被固定于垫片210。第五缓冲件225遍及从mfp100的排纸托盘44的外端向正下方延伸的mfp100的纵边102的全长地覆盖该纵边102和共用该纵边102的mfp100的前表面与侧面的边缘。第六缓冲件226覆盖位于该纵边102的上方的adf110和扫描仪120的1个角整体。第一、第二空气缓冲件231、232在位于mfp100的背面侧的adf110的2个角各配置1个。由于操作面板51位于adf110的剩下的角,所以第三空气缓冲件233不覆盖该角而是覆盖向该角的正下方延伸的mfp100的纵边103的上部以及共用该纵边103的mfp100的前表面与侧面的边缘的上部。

图2的(b)是示出用于mfp100的捆包件中的外箱240的外观的立体图,(c)是示出将(b)所示的外箱240罩在(a)所示的周围配置有捆包件的其他元件200、210、221-226、231-233的mfp100上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外箱240是将硬质瓦楞纸、木材、硬质树脂等由高强度的轻量原料构成的壁材组合或弯折成长方体形状的箱,底部开口,内部空间的尺寸、纵×横×高比mfp100的尺寸大一圈。因此,如图2的(c)所示,在将外箱240从上方罩在图2的(a)所示的mfp100上并用平板架200堵住外箱240的开口部时,mfp100整体被隐藏在外箱240的内侧而无法从外部看见。在该状态下将外箱240通过固定带250绑到平板架200上。固定带250是钢带、金属线等金属制或软质树脂制的带或绳。这样,完成mfp100的捆包。之后,mfp100的输送通过将叉车或台车的爪钩挂于平板架200的侧面的孔205等对平板架200施力来进行。在该情况下,在外箱240的上表面还可以装载收容了其他mfp的外箱(除去平板架)。装载的mfp的重量通过外箱240而施加到平板架200。外箱240的刚性高,其程度达到在该状态下外箱240不变形地输送2台mfp、即足够承受几台mfp的重量。

第一-第六缓冲件221-226的尺寸被设计成,在如图2的(a)所示与mfp100一起收容于外箱240的状态下外表面与外箱240的内壁接触。在该状态下,各缓冲件受到从其外表面接触的外箱240的内壁部分向mfp100的外表面按压的方向上的压力。该压力基于由于外箱240的高刚性而防止因与各缓冲件的外表面的接触导致的外箱240的变形的外箱240的应力。第一-第四缓冲件221-224承受mfp100的重量而在四个角支承其底面并且在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下固定自身的水平位置,所以在外箱240中尤其在水平方向上使mfp100稳定化。另外,第一-第四缓冲件221-224与垫片210一起吸收平板架200从外部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受到的振动冲击而使传递到mfp100的部分缓和。第五缓冲件225在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的作用下从外侧压住mfp100的前表面的门和供纸盒133,从而防止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而误打开的情况。另外,第五缓冲件225吸收外箱240从外部尤其是侧面受到的振动冲击而使传递到mfp100的部分缓和。第六缓冲件226在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的作用下从上侧压住adf110,从而防止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而误打开的情况。另外,第六缓冲件226吸收外箱240从外部受到的振动冲击而使传递到mfp100的部分缓和。这样,第一-第六缓冲件221-226起到在外箱240中支承并固定mfp100的作用。因此,这些缓冲件221-226除了缓冲能力之外还需要高强度,所以如以往那样由发泡塑料形成。

空气缓冲件231-233在其中封入气体例如空气,以便在如图2的(a)所示与mfp100一起收容于外箱240的状态下与mfp100的表面和外箱240的内壁双方接触。在该状态下,各缓冲件231-233受到从其外表面接触的外箱240的内壁部分向mfp100的外表面按压的方向上的压力。该压力基于由于外箱240的高刚性而防止因各室的气压导致的外箱240的变形的外箱240的应力。由于该压力,各缓冲件231-233在夹在mfp100与外箱240的间隙的状态下滞留于该位置。对于空气缓冲件231-233,在外箱240的侧面从外部受到振动冲击时,与伴随着该振动冲击的、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上升相应地,内部的气体不仅会使其体积缩小,还会在缓冲件的内部流动。伴随着该收缩和流动,振动冲击的能量的一部分变成热而向周围散逸。这样,传递到mfp100的振动冲击被缓和。

[空气缓冲件的构造]

图3的(a)是第三空气缓冲件233的俯视图,(b)是其立体图。其他空气缓冲件231、232除了后述的梁部之外也是相同的构造。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包括由软质树脂制的片材、例如尼龙和聚乙烯的复合(层叠)片材构成的袋体301。袋体301是将相同大小、相同长方形状的片材重叠2片而成的构造,整周通过热熔敷(热封)而密封。袋体301例如在内侧包括尼龙层,在外侧包括聚乙烯层。尼龙层的气体隔断性和强度高,聚乙烯层的热加工性优良,所以袋体301易于通过热熔敷进行加工,并且强度和气密性都高。袋体301在内侧封入气体例如空气,其填充率比50%高且比100%低。“填充率”是指在内侧封入气体的状态下的袋体的(包括内部空间)截面积相对于周长与张力并未作用的状态下的袋体的截面相等的正圆的面积的比率。在袋体301的内侧,直线状的分隔部302在袋体301的长边方向(在图3中为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分隔部302是隔着袋体301的内侧的空间相向的2片内表面部分相互热熔敷而成的区域。以分隔部302为界,袋体301的内侧的空间被分成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2。这些室331、332的容积彼此相等。分隔部302比袋体301的短边短,所以袋体301的长边与分隔部302的长边方向的各端的间隙341、342作为使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2连通的通气口而发挥作用。如图3的(b)所示,分隔部302比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2中的任一个都薄(在z轴方向上短),所以袋体301易于以分隔部302为折痕而弯折。

图4的(a)是沿着图2的(a)所示的直线iv-iv的外箱240和第三空气缓冲件233的剖视图。在第三空气缓冲件233用作mfp100的捆包件时,如图2的(a)所示,袋体301以分隔部302沿着mfp100的纵边103放置的姿势在分隔部302弯折,使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2的各外表面分别与共用该纵边103的mfp100的前表面104和侧面105接触。而且,在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下向mfp100的前表面104、侧面105按压各外表面,所以各室331、332被压缩直到其气压与来自外箱240的内壁的压力平衡。在该状态下,例如在外箱240的前壁241从外部受到冲击力fsh时,该前壁241随之凹陷,与来自该前壁241的内表面的压力上升相应地,第一室33被压扁,其中的气体的体积缩小。因此,伴随着冲击力fsh而从外部施加的能量作为弹性能量而被外箱240的前壁241吸收,并且作为伴随着体积缩小的热而从第一室331的气体散逸。在冲击力fsh更强的情况下,气体的一部分pgs抵抗通过通气口341、342时受到的摩擦力和外箱240的侧壁242施加到第二室332的外表面的压力而从第一室331通过通气口341、342而流入第二室332。伴随于此,第二室332的气压prs上升,反推外箱240的侧壁242而使之弹性变形。这样,伴随着冲击力fsh而从外部施加的能量进一步作为气流pgs通过通气口341、342时的摩擦热而散逸,并且作为弹性能量而被外箱240的侧壁242吸收。通过由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和外箱240的协作带来的这样的缓冲作用,伴随着冲击力fsh而从外部施加的能量中的传递到mfp100的前表面104的部分被缓和。

图4的(b)是示出除去了(a)所示的冲击力fsh后的状态的外箱240和第三空气缓冲件233的剖视图。在除去了冲击力fsh的情况下,释放外箱240的前壁241和侧壁242各自蓄积的弹性能量而使之从变形状态返回到原来的平坦状态。此时,由于第二室332在侧壁242的恢复力rcf的作用下被压扁,所以气体的一部分pgs通过通气口341、342从第二室332返回到第一室331。这样,任一室331、332均返回到气压相等的状态,体积返回到原来的值。通过由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和外箱240协作带来的这样的恢复作用,即使在一度受到冲击后,也能够切实地恢复缓冲能力。

图5是示出图4的(a)所示的状态下的第三空气缓冲件233的缓冲能力的图表。该图表的纵轴用与重力加速度(1g≈9.8m/s2)的比来表示mfp100的前表面104伴随着一定的冲击力fsh而受到的加速度(以下,称为“冲击加速度”)。该图表的横轴用第一室331中的气体的填充率的变化来表示与一定的冲击力fsh相应地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移动了的气体的比例、即移动率。该图表中绘制的点p0、p1、…、p7分别是将移动率和冲击加速度的一对测定值作为坐标的测定点。这些测定点p0-p7是将在分隔部302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1个通气口341的宽度wd相对于第一室331与第二室332之间的边界的长度wt之比(参照图3的(a))逐次提高0%至5%来进行实验而得到的。图表所示的曲线cv是将测定点p0-p7平滑地插补而得到的。在实验中,使用空气作为袋体301中的气体,将袋体301中的空气的填充率设定为60%。因此,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2中的空气的填充率的初始值均为60%。

如点p0-p2所示,通气口331的宽度为10%以下那样窄,即使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移动的空气量为15%以下那样少,冲击加速度也能被缓和到25g。这表示仅靠第一室331中的空气的压缩,缓冲能力也较高。如点p3-p6所示,随着通气口331的宽度从15%扩大到30%,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移动的空气量从20%增加到45%且冲击加速度急速下降,低于10g。这表示缓冲能力由于空气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的移动而大幅提高。在点p6至点p7的范围,由于通气口331的宽度从30%扩大到35%,所以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移动的空气量超过50%,冲击加速度再次上升到10g以上。这表示由于残留于第一室331的空气量减少到10%以下,所以会有损由空气的压缩带来的缓冲能力。

从图5的图表可知如下内容。若能够相对于第一室331与第二室332之间的边界的长度wt适当加宽通气口341的宽度wd而确保空气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的移动率为适当高的值,则能够充分提高由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和外箱240的协作带来的缓冲能力。具体地说,若通气口341的宽度wd相对于室之间的边界的长度wt之比为5%-30%而使得空气在室之间的移动率为15%-45%,则由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和外箱240的协作带来的缓冲能力会为发泡塑料制的块型缓冲件的缓冲能力的同等以上。只要将袋体301中的空气的填充率、即各室331、332中的空气的填充率的初始值设定为55%-85%,就能够使空气在室之间的移动率收敛于15%-45%的范围。

[梁部]

图6的(a)是第一、第二空气缓冲件231、232通用的展开图,(b)是示出将其组装后的外观的立体图。这些空气缓冲件231、232与第三空气缓冲件233不同,包括梁部234、235。梁部是引片234和斜部235的组合。引片234是从分隔部302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的第一室331的一侧的边缘伸出的小片。斜部235是从在分隔部302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与引片234相同的一侧的第二室332的边缘相对于袋体301的长边斜向笔直地延伸的带。引片234和斜部235例如均从构成袋体301的2片重叠的片材中的任一个的延长部分切出。而且,斜部235可以通过再重叠1片片材并用热封密封边缘而构成为袋状,并在其中封入气体。在引片234上具有孔236,构成为向其中钩挂斜部235的前端的突起237。如图6的(b)所示,在袋体301在分隔部302弯折了的状态下,斜部235的突起237钩挂于引片234的孔236。按这种方式一体化的梁部234、235在第一室331的边缘与第二室332的边缘之间如角撑那样固定袋体301的弯曲角。而且,如图2的(a)所示,在第一、第二空气缓冲件231、232配置于adf110的角时,各梁部234、235载置于adf110的上表面,用外箱240从其上方按压到adf110的上表面。由此,第一、第二空气缓冲件231、232能够稳定地保持于adf110的角。

[实施方式的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捆包件如上所述,包括空气缓冲件231-233。这些缓冲件231-233例如在作为捆包对象的mfp100的8个角中无需较高强度的上表面的3个角各配置1个。各缓冲件在分隔部302弯折,使袋体301的第一室331的外表面与mfp100的表面的一方接触,使第二室332的外表面与另一方接触。外箱240对这些外表面施加向mfp100的各表面按压的方向上的压力。袋体301中的气体的填充率比100%低,所以在第一室331受到来自外箱240外的冲击力fsh的情况下,抵抗外箱240施加到第二室332的压力而使得气体pgs从第一室331向第二室332移动。伴随着该移动,第二室332的气压上升,反推外箱240的侧壁242而使之弹性变形。这样,伴随着冲击力fsh而从外部施加的能量作为气流pgs通过通气口341、342时的摩擦热而散逸,并作为弹性能量而被外箱240的侧壁242吸收。通过由各空气缓冲件和外箱240协作带来的这样的缓冲作用,伴随着冲击力fsh而从外部施加的能量中的传递到mfp100的表面的部分被缓和。在除去了冲击力fsh的情况下,释放外箱240的侧壁242蓄积的弹性能量而使之从变形状态返回到原来的平坦状态。伴随于此,第二室332被外箱240的侧壁242压扁,所以气体pgs从第二室332返回到第一室331。通过由各空气缓冲件和外箱240协作带来的这样的恢复作用,即使一度受到冲击后,也能够切实地恢复缓冲能力。这样,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的捆包件对缓冲件231-233既不增加部件件数也不使构造复杂化,而使与外力相应地在袋间移动的气体受到的阻力充分提高,并且使缓冲能力随着从该外力的释放而切实地恢复。

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的捆包件除了上述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空气缓冲件231-233在分别与发泡塑料制的块型缓冲件相比的情况下,若厚度相同,则能够将缓冲能力设定为较高,若缓冲能力相同,则能够将树脂的使用量抑制为较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空气缓冲件231-233对环境友好。第二,空气缓冲件231-233在废弃时只要将空气从袋体301排出就可以将体积缩小到1%左右。因此,有利于捆包件的废弃量的削减。第三,空气缓冲件231-233为软质树脂制,如图3的(a)所示为片状,所以能够卷成筒状等以紧凑的形态进行保管。因此,有利于捆包件的保管空间的削减。第四,在通气口331、332中不需要止回阀等用于提高空气阻力的部件,所以能够减少空气缓冲件231-233的部件件数且将构造维持为简单。第五,如图5的测定点p0-p7所示,仅通过调节通气口341的宽度wd相对于第一室331与第二室332之间的边界的长度wt之比,就能够控制空气缓冲件231-233的缓冲能力。因此,空气缓冲件231-233的设计灵活度高。

[变形例]

(a)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mfp。作为捆包对象的图像形成装置除此之外还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单功能机、或者供纸单元、整理机等可选设备。另外,捆包对象例如也可以是个人电脑、服务器等电子设备、洗衣机、冰箱等大型家电产品、车床等机床、或工业机器人的完成品、或它们的部件。

(b)在图3的(a)所示的空气缓冲件233中,袋体301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袋体的平面形状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三角形等多边形状、或半圆形等外周包含曲线的形状。

图7的(a)、(b)示出袋体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c)、(d)示出袋体的平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在任意情况下,直线状的分隔部702、712都在袋体701、711的中央部延伸而将袋体的内侧一分为二成等容积的室。袋体的外周与分隔部的长边方向的各端的间隙703、704、713、714作为使相邻的室连通的通气口而发挥作用。如图7的(b)、(d)所示,袋体701、711易于以分隔部702、712为折痕而弯折。在袋体具有这些平面形状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空气缓冲件也能够通过与外箱的协作来发挥高缓冲能力。

(c)图6所示的梁部234、235为带状。梁部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膜状,也可以将第一室331的整个边缘和第二室332的整个边缘连接。

而且,也可以设置其他室来代替梁部。该室例如可以为与第一室331、第二室332同一形状且同一尺寸,与任一室共用1边,并用该边包括的通气口连通。

图7的(e)、(f)示出各室的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g)、(h)示出各室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在任意情况下,相邻的2个室所共用的1边都包括通过热封形成的直线状的分隔部。另外,可以是,2个分隔部的一方或双方包括通气口,而使相邻的室之间连通。

可以是,通过可弯折地连接多个袋体301,从而将比adf110的角复杂的形状的表面作为保护对象。

图7的(i)、(j)是连接了3个图3的(a)所示的袋体301的情况下的展开图、以及在各分隔部弯折后的立体图。如图7的(i)所示,各袋体的第二室332连接成与相邻的袋体的第一室331共用袋体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1边。由此,如图7的(j)所示,6个室能够从前后上下左右3个方向覆盖相同的空间。袋体之间的连接部可以整体通过热封密封来隔离相邻的2个室,也可以与分隔部同样地用在一部分设置的通气口使相邻的2室连通。

(d)图3的(a)所示的袋体301在分隔部302的两端包括2个通气口341、342。通气口除此之外还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不论通气口的数量如何,只要通气口的宽度的合计相对于第一室331与第二室332之间的边界的长度之比为5%-30%且空气在室之间的移动率为15%-45%,则由第三空气缓冲件233和外箱240的协作带来的缓冲能力就足够高。

图8的(a)-(d)是袋体仅包括1个通气口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在图8的(a)、(b)中,分隔部802在袋体301的一方长边上包括一端803,在另一端与袋体301的另一方长边之间包括通气口841。分隔部802的一端803可以如图8的(a)所示通过热封封住,也可以如图8的(b)所示打开。在图8的(c)、(d)中,1个分隔部812在袋体301的1个长边上包括基端813,另1个分隔部822在袋体301的另1个长边上包括基端823。两个分隔部812、822从袋体301的各长边沿短边方向延伸,双方的前端在袋体301的中央部隔着间隔相向而形成通气口842。各分隔部812、822的基端813、823可以如图8的(c)所示通过热封封住,也可以如图8的(d)所示打开。

(e)图3的(a)所示的袋体301在内侧仅包括分隔部302作为熔敷区域。袋体301除了分隔部302以外还可以在至少任一个室包括厚度限制部。在该情况下,由厚度限制部来限制该室的厚度。

图9的(a)-(c)是袋体301包括厚度限制部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厚度限制部是第一室331和第二室331各自的隔着内侧的空间相向的2个内表面部分通过热封而压扁的区域。厚度限制部在各室331、332各包括1个,相对于分隔部302对称地配置。图9的(a)、(b)所示的厚度限制部901、902在袋体301的各短边的中央部包括基端903、904,并从此处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各室的中央附近包括前端905、906。各厚度限制部901、902的基端903、904可以如图9的(a)所示通过热封封住,也可以如图9的(b)所示打开。图9的(c)所示的厚度限制部911、912与(a)、(b)所示的厚度限制部901、902仅在基端913、914从袋体301的短边离开这一方面不同。

图9的(d)是(a)所示的袋体301的立体图。厚度限制部901、902通过热封而压扁,所以阻止各室331、332随着气体向袋体301的封入而膨胀来限制各室的厚度thc。该厚度thc能够通过厚度限制部901、902的面积来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厚度限制部可以仅设置于任一方的室。

优选的是,在袋体301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各厚度限制部901、902的长度被设计成满足以下的条件。在第一室331,将相对于通过厚度限制部901中最靠近分隔部302的端部即前端905的与分隔部302平行的直线bnd位于与分隔部302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图9的(a)中用斜线示出的区域)sr称为“基准区域”。基准区域sr相对于第一室331整体(图9的(a)中用点示出的区域)st的容积比与袋体301中的气体的填充率相等。第二室332的厚度限制部902的长度也被设计成满足同样的条件。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在气体向袋体301的封入工序中,通过判断第一室331中的气体从分隔部302向袋体301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挤入时产生的膨胀的边界线是否与基准区域sr的边界线bnd一致,从而判定第一室331中的气体的填充率是否适当。

袋体301、分隔部302及厚度限制部901、902的外周通过热封密封。作为密封,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超音波熔敷等其他方式的熔敷,也可以利用粘接剂。

(f)本发明的空气缓冲件233还可以具备保护片。保护片例如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高强度树脂构成的片状构件。

图10的(a)、(b)示出该情况下的袋体301和保护片a10的俯视图,(c)示出具备它们的空气缓冲件a33的立体图。保护片a10与袋体301同一形状且同一尺寸,并被夹在袋体301与外箱240或mfp100的外表面之间。由此,袋体301的相对于外箱240的内壁或mfp100的外表面的耐磨损性提高。如图10的(a)所示,袋体301在分隔部302和厚度限制部901、902包括角状突起a11。这些突起a11从袋体301朝向保护片a10突出。如图10的(b)所示,保护片a10在一面包括u型突起a12。这些突起a12从保护片a10朝向袋体301突出。如图10的(c)所示,在袋体301与保护片a10重叠时,如图10的(b)中的虚线所示,角状突起a11嵌入u型突起a12的内侧。由此,使保护片a10与袋体301稳定地结合。需要说明的是,袋体301与保护片a10之间的结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钩、搭扣等周知的卡合构造或嵌合构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捆包件,如上所述,将空气缓冲件与外箱组合来利用。这样,本发明显然能够在产业上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