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用器具及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5225发布日期:2019-08-13 19: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紧急救援用器具及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补偿线缆的电梯装置的紧急救援用器具及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主吊索的一端悬吊电梯轿厢且在另一端悬吊平衡重、利用卷扬机对主吊索进行摩擦驱动而使电梯轿厢及平衡重升降的、所谓的吊索式电梯。在这样的吊索式电梯中,在从紧急停止了的电梯轿厢救援乘客的情况下,通常利用电梯轿厢侧质量与平衡重侧质量之间的不平衡质量,通过释放制动器而使电梯轿厢移动到能够救援的位置,从而救援乘客。但是,在紧急停止时电梯轿厢侧质量与平衡重侧质量处于平衡状态之际,即便释放制动器,电梯轿厢也不移动。

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在具备在电梯轿厢的下部与平衡重的下部之间结合的补偿链条的电梯装置中,在紧急停止时,通过在补偿链条上悬吊重块而使电梯轿厢移动,从而救援乘客。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利用能够拆卸的连结金属件将补偿链条中的多个链条连结而构成补偿链条,在电梯轿厢与平衡重处于平衡状态时,将连结金属件分离而产生不均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9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10707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存在如下的电梯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以增大弯折部中的曲率半径为目的而安装有索状体的补偿线缆,来作为对通过电梯轿厢的升降而向卷扬机施加的吊索重量的不平衡进行修正的补偿装置。

在为这样的补偿线缆的情况下,无法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容易地向补偿线缆悬挂重块,或者无法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简便地设置能够拆卸的连结金属件。因此,存在难以为了从紧急停止了的电梯轿厢救援乘客而使电梯轿厢侧质量与平衡重侧质量变得不均衡这样的问题。例如,在向补偿线缆悬挂重块的情况下,去除补偿线缆的树脂包覆,设置卡定部而施加重块,在救援作业后,需要进行补偿线缆的更换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补偿线缆的电梯装置中,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使电梯轿厢侧质量与平衡重侧质量变得不均衡的紧急救援用器具及使用了该紧急救援用器具的电梯装置。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紧急救援用器具具有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它们配置在隔着补偿线缆而相互对置的位置,该补偿线缆的一端与电梯轿厢连结,另一端与平衡重连结,中间部在升降通道内折回,该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补偿线缆。另外具有:在隔着补偿线缆的状态下对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进行紧固的紧固体;以及设置于第一托架及/或第二托架且能够对重物进行卡定的卡定部。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安装有能够装卸的上述紧急救援用器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电梯轿厢侧质量与平衡重侧质量变得不均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俯视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时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侧视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时的概要结构图。

图4是示出将紧急救援用器具装配于补偿线缆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向紧急救援用器具安装重物时使用的s字钩的结构图。

图6是俯视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时的概要结构图。

图7是侧视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时的概要结构图。

图8是俯视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时的概要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轿厢,2…平衡重,3…主吊索,4…卷扬机,5…补偿线缆,6…升降通道,20…紧急救援用器具,21a…第一托架,21a1…夹持部,21b…第二托架,21b1…夹持部,22…紧固体,23a…卡定部,23b…卡定部,24…弯曲部,25…弯曲部,30、40…紧急救援用器具,50…s字钩,60…重物,100…电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及使用紧急救援用器具的电梯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例子。

1.第一实施方式

1-1.电梯装置的结构

1-2.紧急救援用器具的结构

1-3.紧急时的乘客的救援方法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电梯装置的结构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00是在形成于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6内具有卷扬机4且在升降通道6上部未设置机械室的所谓的无机械室电梯。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00具备电梯轿厢1、平衡重2、主吊索3、卷扬机4、以及补偿线缆5。

[电梯轿厢]

电梯轿厢1用于载置人或货物,支承于主吊索3,且被竖立设置于升降通道6的一对轿厢侧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升降通道6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在电梯轿厢1的侧面的与电梯厅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轿厢门(省略图示),在电梯轿厢1停止于各楼层时,轿厢门及电梯厅门打开,由此进行人或货物向电梯轿厢1的出入。

[平衡重]

平衡重2是为了取得与电梯轿厢1的平衡而设置的,在支承于主吊索3的状态下收容在升降通道6内。在平衡重2的上部设置有重物侧滑轮11,主吊索3通过绕挂于重物侧滑轮11而对平衡重2进行支承。而且,平衡重2被竖立设置于升降通道6的一对重物侧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升降通道6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主吊索]

主吊索3的一端借助固定件7固定于升降通道6上部,其中间部依次绕挂于电梯轿厢1的轿厢下滑轮8、最高滑轮9、下部滑轮10、卷扬机4的绳轮4a、以及设置于平衡重2的上部的重物侧滑轮11。而且,主吊索3的另一端借助固定部12固定于升降通道6上部。另外,根据电梯的设备配置的不同,也可以为不设置最高滑轮9、下部滑轮10而从轿厢下滑轮8直接绕挂于卷扬机4的绳轮4a的情况。

[卷扬机]

卷扬机4配置于升降通道6的上部,经由绳轮4a对主吊索3进行摩擦驱动而使电梯轿厢1及平衡重2升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卷扬机4配置于升降通道6上部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卷扬机4配置于下部的例子。

[补偿线缆]

补偿线缆5构成补偿装置,配置为一端与电梯轿厢1下部连结,另一端与平衡重2下部连结,中间部在升降通道6内折回。利用该补偿线缆5来修正通过电梯轿厢1的升降而向卷扬机4施加的主吊索3的重量的不平衡。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00中,在从紧急停止了的电梯轿厢1救援乘客时,为了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变得不均衡,在补偿线缆5的中间部安装能够装卸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

1-2.紧急救援用器具

图2是俯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时的概要结构图。另外,图3是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时的概要结构图。

如图2所示,紧急救援用器具20具备第一托架21a、第二托架21b、将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相互紧固的紧固体22、以及对后述的重物进行卡定的卡定部23a、23b。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是以夹持补偿线缆5的方式固定于补偿线缆5的构件。

第一托架21a由具有规定的厚度尺寸的板状钢材构成,具有夹持部21a1和弯折部21a2。

夹持部21a1由构成第一托架21a的板状构件的一端部侧构成,在其中间部具有山形的弯曲部24。弯曲部24在一个面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面24a(相当于本发明的凹部)。另外,在夹持部21a1的夹着弯曲部24的两侧设置有供后述的固定螺栓22a穿过的螺栓孔(省略图示)。这里,弯曲部24的“剖面”是指将第一托架21a安装于补偿线缆5时的、与补偿线缆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面。

另一方面,弯折部21a2由构成第一托架21a的板状构件的另一端部侧构成,通过将板状构件的另一端部向与弯曲部24的形成有凹面24a的面侧相反的一侧弯折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部21a2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折例如90度而形成。另外,在弯折部21a2设置有成为卡定部23a的孔23a1。

这样,构成第一托架21a的夹持部21a1及弯折部21a2通过对一张板状构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且相互形成为一体。

具有这种形状的第一托架21a以使补偿线缆5与弯曲部24的凹面24a抵接的方式配置在补偿线缆5的侧面部的一侧。

第二托架21b由与第一托架21a同样的形状构成,与第一托架21a同样地具有夹持部21b1和弯折部21b2,该夹持部21b1设置有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面25a的弯曲部25。此外,在弯折部21b2设置有成为卡定部23b的孔23b1。

第二托架21b中的夹持部21b1、弯曲部25及弯折部21b2的结构与第一托架21a中的夹持部21a1、弯曲部24及弯折部21a2分别是同样的,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第二托架21b以使补偿线缆5与弯曲部25的凹面25a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补偿线缆5的侧面部的另一侧。另外,第二托架21b配置为,其卡定部23b处于相对于补偿线缆5而与第一托架21a的卡定部23a点对称的位置。

紧固体22由穿过以夹持补偿线缆5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的螺栓孔的固定螺栓22a、以及在固定螺栓22a的前端装配的固定螺母22b及垫圈22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着各个弯曲部24、25的两侧,利用紧固体22来固定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

1-3.紧急时的乘客的救援方法

接着,对电梯装置100的紧急停止时从电梯轿厢1救援乘客的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装配于补偿线缆5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5是向紧急救援用器具20安装重物60时使用的s字钩50的结构图。

在电梯装置100紧急停止之际,在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处于平衡状态时,为了从电梯轿厢1救援乘客,为了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变得不均衡,而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安装于补偿线缆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电梯轿厢1向下层移动而采用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安装于电梯轿厢1的下侧且比补偿线缆5的弯折部分靠电梯轿厢1侧的例子。

在该情况下,首先,将第一托架21a以使补偿线缆5与其弯曲部24的凹面24a抵接的方式配置在补偿线缆5的一侧。接着,与第一托架21a对置地,将第二托架21b以使补偿线缆5与其弯曲部25的凹面25a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补偿线缆5的另一侧。即,使紧急救援用器具20的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对置地夹入补偿线缆5。

在该状态下,将固定螺栓22a从第一托架21a的背面侧插入而穿过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接着在固定螺栓22a的前端装配垫圈22c并将固定螺母22b螺合。通过强力地紧固固定螺母22b,从而能够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牢固地安装于补偿线缆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托架21a的弯曲部24与第二托架21b的弯曲部25形成为在夹持着补偿线缆5时、凹面24a及凹面25a能够压接补偿线缆5的周围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牢固地固定于补偿线缆5。

而且,在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安装于补偿线缆5之后,将图5所示的s字钩50悬挂于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各自的卡定部23a、23b,在s字钩50悬挂所希望的重量的重物60。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卡定部23a、23b分别悬吊相同重量的重物。另外,通过向悬吊的重物60预先安装如图4所示那样能够钩挂于s字钩50的索状体60a,从而能够容易地在s字钩50悬挂重物60。

通过这样的步骤,根据需要而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及重物60安装于补偿线缆5的多个部位。为了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变得不均衡以使电梯轿厢1移动,需要将某种程度数量的重物安装于补偿线缆5。另一方面,当向一个紧急救援用器具20安装所需的全部的重物60时,由于紧急救援用器具20的紧固、重物60的负载而向补偿线缆5的规定部位过度地施加负载,补偿线缆5有可能破损。因此,通过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及重物60分散地安装于补偿线缆5,能够防止补偿线缆5的破损。

这样,在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成为不均衡状态之后,释放制动器,使电梯轿厢1低速地移动到规定的电梯门厅位置,从电梯轿厢1救援乘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备补偿线缆5的电梯装置100中,能够利用简易结构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而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变得不均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进行将用于悬挂重物60的补偿线缆5的树脂包覆去除而设置卡定部这样的特殊加工,能够在补偿线缆5悬挂所需重量的重物60。由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能够实现紧急救援时的作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抑制作业成本。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易结构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而使电梯轿厢1侧质量与平衡重2侧质量变得不均衡,因此,能够在紧急停止时迅速地救援乘客。

另外,通过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及重物60安装于补偿线缆5的多个部位,能够防止在补偿线缆5的规定部位过度地施加负载,因此,能够防止补偿线缆5的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索状体60a和s字钩50而在紧急救援用器具20的卡定部23a、23b悬挂重物60。由此,即便例如在制动器释放时紧急救援用器具20的装配位置渐渐地接近升降通道6的下部而成为补偿线缆5的弯折部、导致紧急救援用器具20发生倾斜,重物60也能够经由索状体60a和s字钩50进行转动。因此,重物60能够经由s字钩50而维持铅垂地悬挂于各个卡定部23a、23b的状态,能够将重物60以稳定的状态卡定于卡定部23a、23b。

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中,第一托架21a与第二托架21b的形状相同,因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削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中,悬挂重物60的位置处于相对于补偿线缆5的中心而对称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相对于补偿线缆5平衡良好的位置处悬挂重物6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中,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各自的弯曲部24、25的凹面24a、25a为三角形。因此,即便根据电梯装置100的不同而补偿线缆5的粗细度存在若干差异,也能够使凹面24a、25a压接于补偿线缆5的周围,能够通过紧固体22的紧固程度将紧急救援用器具20牢固地安装于补偿线缆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不局限于将第一托架21a及第二托架21b各自的弯曲部24、25的凹面24a、25a构成为三角形。只要是能够夹持补偿线缆5的周围而进行固定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与补偿线缆5的形状配合地采用半圆状、半椭圆状、四边形、其他的形状。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器具进行说明。图6是俯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30时的概要结构图。另外,图7是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30时的概要结构图。在图6及图7中,针对与图2、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紧急救援用器具30具备第一托架31a、第二托架31b、将第一托架31a及第二托架31b相互紧固的紧固体32、以及对重物60(参照图4)进行卡定的卡定部33a、33b。第一托架31a及第二托架31b是以夹持补偿线缆5的方式固定于补偿线缆5的构件。

第一托架31a由具有规定的厚度尺寸的板状钢材构成,且具有夹持部31a1、第一弯折部31a2以及第二弯折部31a3。

夹持部31a1由构成第一托架31a的板状构件的中间部构成,且具有山形的弯曲部34。弯曲部34在一个面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面34a。另外,在夹持部31a1的夹着弯曲部34的两侧设置有供构成紧固体32的固定螺栓32a穿过的螺栓孔(省略图示)。

第一弯折部31a2由构成第一托架31a的板状构件的一端部侧构成,通过将板状构件的一端部向与弯曲部34的形成有凹面34a的面侧相反的一侧弯折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部31a2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折例如90度而形成。另外,在第一弯折部31a2设置有成为卡定部33a的孔33a1。

第二弯折部31a3由构成第一托架31a的板状构件的另一端部侧构成,通过将板状构件的另一端部向与弯曲部35的形成有凹面35a的面侧相反的一侧弯折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折部31a3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折例如90度而形成。另外,在第二弯折部31a3设置有成为卡定部33b的孔33b1。

这样,构成第一托架31a的夹持部31a1、第一弯折部31a2、第二弯折部31a2通过对一张板状构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且形成为一体。

具有这种形状的第一托架31a以使补偿线缆5与弯曲部34的凹面34a抵接的方式配置在补偿线缆5的一侧。

第二托架31b由至少比两个螺栓孔的间隔长的板状构件构成,该两个螺栓孔设置于第一托架31a的中间部且形成在设置紧固体32的位置,在第二托架31b的中间部具有弯曲部35。弯曲部35在一个面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面35a。另外,在第二托架31b的夹着弯曲部35的两侧,在与设置于第一托架31a的螺栓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构成紧固体32的固定螺栓32a穿过的螺栓孔(省略图示)。

第二托架31b以使补偿线缆5与弯曲部35的凹面35a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补偿线缆5的另一侧。

紧固体32由穿过第一托架31a及第二托架31b的螺栓孔的固定螺栓32a、以及在固定螺栓32a的前端装配的固定螺母32b及垫圈32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着各个弯曲部34、35的两侧,利用紧固体32来固定第一托架31a及第二托架31b。

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3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同样地能够安装于补偿线缆5,能够经由s字钩50在各个卡定部33a、33b悬挂所希望的重量的重物6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30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器具进行说明。图8是俯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40时的概要结构图。在图8中,针对与图2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40具备第一托架41a、第二托架41b、将第一托架41a及第二托架41b相互紧固的紧固体42、以及对重物60(参照图4)进行卡定的卡定部43a、43b。第一托架41a及第二托架41b是以夹持补偿线缆5的方式固定于补偿线缆5的构件。

第一托架41a由具有规定的厚度尺寸的矩形钢材构成,在中间部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部44。凹部44是在安装于补偿线缆5时与补偿线缆5抵接的槽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托架21a的凹面24a同样地,形成为从第一托架41a的与补偿线缆5对置的面侧到相反侧的面、即沿厚度方向而开口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另外,在第一托架41a的夹着凹部44的两侧设置有供构成紧固体42的固定螺栓42a贯穿的螺栓孔(省略图示)。此外,在第一托架41a的两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成为后述的卡定部43a、43b的钩挂螺栓43a1、43b1的螺栓孔(省略图示)。

第二托架41b由至少比两个螺栓孔的间隔长的矩形钢材构成,该两个螺栓孔设置于第一托架41a的中间部且供构成紧固体42的固定螺栓42a穿过,在第二托架41b的中间部具有剖面为三角形的凹部45。凹部45是在安装于补偿线缆5时与补偿线缆5抵接的槽部,形成为与设置于第一托架41a的凹部45同样的形状。另外,在第二托架41b的夹着凹部45的两侧,在与设置于第一托架41a的螺栓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构成紧固体42的固定螺栓42a穿过的螺栓孔(省略图示)。

紧固体42由穿过第一托架41a及第二托架41b的螺栓孔的固定螺栓42a、以及在固定螺栓42a的前端装配的固定螺母42b及垫圈42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着各个凹部44、45的两侧,利用紧固体42来固定第一托架41a及第二托架41b。

卡定部43a、43b由钩挂螺栓43a1、43b1构成,该钩挂螺栓43a1、43b1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第一托架41a的两端部的各个螺栓孔螺合。在卡定部43a中,各个钩挂螺栓43a1、43b1在以能够悬挂重物60的程度突出的状态下与设置于第一托架41a的两端部的各个螺栓孔螺合。另外,构成卡定部43a的两个钩挂螺栓43a1、43b1在将第一托架41a及第二托架41b安装于补偿线缆5时,隔着补偿线缆5而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紧急救援用器具20同样地将紧急救援用器具40安装于补偿线缆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部43a、43a中,通过向各个钩挂螺栓43a1、54b1的突出部分钩挂重物60的索状体60a,从而能够在紧急救援用器具40悬挂重物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卡定部43a、43b的两个钩挂螺栓43a1、43b1隔着补偿线缆5而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因此,能够相对于补偿线缆5平衡良好地施加来自重物的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突出的卡定部43a、43b悬挂重物6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安装于重物60的索状体60a直接钩挂于卡定部43a、43b,另外还可以经由图5所示的s字钩50进行钩挂。

在本实施方式的紧急救援用器具40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这里,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在各个紧急救援用器具的左右端部各悬挂一个重物60的方式向补偿线缆5施加负载,但不局限于此。例如,通过在紧急救援用器具中的各个第一托架或第二托架的中间附近设置钩挂螺栓或孔而悬挂s字钩,从而能够在各个紧急救援用器具左右分别悬挂两个以上的重物60。由此,能够削减安装于补偿线缆5的紧急救援用器具的个数和作业时间,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以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在升降通道6上部具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非局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例如,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结构,另外,还能够向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追加其他结构。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