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移板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3000发布日期:2018-11-07 20:0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移板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输装置在回程时传输平面翻转,不能装载物品。传输平面的角度大, 货物在传输平面会翻滚。物品分检中心,传输平面只能水平展开,占地面积大。

目前装载物品的移动板,高低换轨时,先测定物品在高轨还是低轨,确定 移动板升还是降,然后对准高轨或低轨,移动板移入或移出物品。不能实现多 块移动板连续换轨。

目前地铁,商场,车站常见电动扶梯的结构是扶梯梯级固定在链条上,扶 梯梯级由踏面、踢面、底边组成固定不变的三角形。链条沿大圈轨移动,扶梯 梯级的底边下方有底轮,底轮沿小圈轨移动,小圈轨在大圈轨内。电机带动链 条上的每一个扶梯梯级沿轨上升或下降循环移动。扶梯梯级上升或下降载人时, 扶梯梯级的踏面保持水平。扶梯梯级不载人返回时踏面翻转朝下。电动扶梯的 高度约为1米。不能加装到住宅楼梯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给出一种平移板水平移动的传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1是传输装置的两边并列装有外轨与内轨,两 边的外轨在内轨外,外轨左右两端的外半圆弧轨连接外高轨与外低轨,外半圆 弧轨在外高轨与外低轨外,内轨左右两端的内半圆弧轨连接内高轨与内低轨, 内半圆弧轨在内高轨与内低轨外,外轨与内轨一端的外半圆弧轨凸前内半圆弧 轨,外轨与内轨另一端的内半圆弧轨凸前外半圆弧轨,平移板两端装有外轴与 内轴,外轴装有外轮,外轮沿外轨移动,内轴装有内轮,内轮沿内轨移动,外 轴与内轨交叉处内轨有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的方案1是外半圆弧轨与内半圆弧轨装有内 边,平移板装有动力部件与电源,外轴与内轴连接动力部件,外轴移动的升降 段与内高轨交叉处内高轨有断面,外轴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交叉处内半 圆弧轨有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的方案1是内边是可转动的圆盘。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的方案1是内边是固定的半圆弧,外轴与内 轴装有副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的方案1是内边是固定的半圆弧,板的中间 连接外轴,板的前后装有副轮,另一板的中间连接内轴,另一板的前后装有副 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是平移板装有动力部件与电源,外轴与内轴 连接动力部件,外轴装有外轮与板的一端,板的另一端连接副轮,外轮与副轮 沿外轨两面移动,内轴装有内轮与另一板的一端,另一板的另一端连接副轮, 内轮与副轮沿内轨两面移动,外轴移动的升降段与内高轨交叉处内高轨有断面, 外轴移动轨迹的升降段与内低轨交叉处内低轨有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是外半圆弧轨与内半圆弧轨装有圆盘,平移 板装有动力部件与电源,外轴或内轴连接动力部件,外轴移动的升降段与内高 轨交叉处内高轨有断面,外轴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交叉处内半圆弧轨有 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是外轨装有内边与外边,外半圆弧轨与内半圆 弧轨内装有圆盘,内边或外边可环绕圆盘移动,外轴移动的升降段与内高轨交 叉处内高轨有断面,外轴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交叉处内半圆弧轨有断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是一组外高轨与内高轨交叉另一组外高轨与 内高轨,外高轨连接另一外高轨或另一内高轨,内高轨连接另一外高轨或另一 内高轨,一组外低轨与内低轨交叉另一组外低轨与内低轨,外低轨连接另一外 低轨或另一内低轨,内低轨连接另一外低轨或另一内低轨。技术方案1中的内 边或外边可动的方案除外。

所述的技术方案2是传输装置的两边并列装有外轨与内轨,两边的外轨在 内轨外,外轨左右两端的有齿圆盘联接外高轨与外低轨,内轨左右两端的内半 圆弧轨连接内高轨与内低轨,内半圆弧轨在内高轨与内低轨外,内半圆弧轨内 装有圆盘,外轨与内轨一端有齿圆盘凸前内半圆弧轨,外轨与内轨另一端内半 圆弧轨凸前有齿圆盘,平移板两端装有外轴与内轴,外轴连接链条,链条环绕 外轨移动,内轴两端装有内轮,内轮沿内轨移动,外轴与内轨交叉处内轨有断 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2是平移板包括踢板与底杆,平移板一端铰接 踢板上端,踢板下端装有副轴,副轴两端装有副轮,副轨装在内轨旁,副轮可 沿副轨移动,平移板另一端铰接底杆上端,底杆下端可沿踢板移动,底杆装有 内轴,在升降区外的内轨上方装有边。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2是墙壁两边并列装有外轨与内轨,平移板装 有开合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是前腿下端铰接平移板前端, 后腿下端铰接平移板后端,前腿上端铰接座板前端,后腿上端铰接座板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技术方案1除内轴与外轴前后装有副轮外或技术方案2 断面前后装有断面轨,板的中间连接内轴,板的前后装断面轮,断面轮可沿断 面轨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内轨设有断面,外轮的轴可以通过 该断面,内轮也可跨过该断面。内轮的轴前后装有副轮,可以断面前后装有断 面轨与内轮的轴前后装有断面轮,内轮可以平稳经过断面。本实用新型的平移 板载物时移动在任何位置保持水平且不翻转,传输装置使用效率提高一倍。本 实用新型比现有的高低换轨装置的优点是平移板升或降时,不需要对准高低轨 的位置和测定平移板在何位置及换接高轨或低轨。本实用新型比现有的高低换 轨装置的优点还有多个平移板可连续升或降,不用考虑高低换轨的时间配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固定和简单,制造、安装、维护成本低。高低轨的高度可小于 10厘米,可在路面加装,用于运物或载人。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停车场,取车或 放车时,可将车移到下层,增加停车位置。平移板四面装板可变成可移动的柜 子,柜子移到人取物或放物的最佳位置。可用于家庭储物柜,超市货架,书架, 自动售物架等物品保持水平移动的场所。每个平移板可在轨独立移动,平移板 少,投资少。本实用新型的高轨与低轨的高度小于楼梯梯级的竖面,可加装在 楼梯上,对原楼梯的形响不大。可克服住宅楼房加装吊箱电梯占地面积大,形 响低层住户采光和通风问题。人踏在平移板时能保持水平,人平稳舒适。本实 用新型可用于物品分检,将原有物品在一个平面分检占用地方大,变成多层平 面分检。可减少占用地方,两层可减少面积一半。4层可减少面积4分之3。也 可以用于生产流水线,使原有流水线从一个平面变成多个平面,减少流水线占 地面积。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城市的轨道交通。平移板上安装升降坐椅。上述高 轨与低轨高度可小于10厘米,在现有的道路加装内轨与外轨,出入口安装半圆 弧升降轨。平移板在低轨移动时,坐椅贴在平移板,配上现有的计算机程序和 GPS定位。平移板空载时移动到最需要的出入口。不影响高轨平移板载人移动, 平移板空载时可停在低轨并充电,解决停放难题。载人时,设定目标出口。自 动驾驶,不会堵车或碰撞。用电不污染空气。轨和轮用硬物,磨擦力小,成本 低。平移板可设多个坐椅,适合不同的人群。本实用新型的有齿圆盘与内半圆 弧轨高度小于10厘米,其高度小于楼梯梯级的竖面,对原楼梯的形响不大。可 克服住宅楼房加装吊箱电梯占地面积大,形响低层住户采光和通风问题。人踏 在扶梯梯级的平移板为水平面,人感觉平稳舒适。本实用新型的平移板装有的 踢板,及踢板下装有轮,可降低轨的高度,减少轨对原楼梯的影响。本实用新 型的平移板的踢板可折叠,适合楼梯梯级的踏面宽长与梯级的竖面高度不同比 例的加装。本实用新型的所有部件在原楼梯加装,便于推广使用。防止像吊箱 电梯夹死人或下落死人。本实用新型平移板在返回时不会翻转,人不会拖入电 动扶梯内,发生伤人死人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半圆弧轨内装有圆盘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左边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1右边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3平移板平移示意图;

图8是图7平移板平移示意图;

图9是图5平移板平移示意图;

图10是图9平移板平移示意图;

图11是装在楼梯主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上部靠中段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1多层联接主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3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3左上部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15平移板经过断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平移板经过断面示意图;

图18是图15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6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7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1是图13右上部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2是图21平移板经过断面示意图;

图23是图22平移板经过断面示意图;

图24是图21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5是图22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6是图23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7是半圆弧轨装有固定内边主视示意图;

图28是图27俯视示意图;

图29是图27左上部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0是图29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1是图27右上部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2是图31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3是图27平移板平移到下方的示意图;

图34是图29外轮进入直轨的示意图;

图35是图31内轮进入弧轨的示意图;

图36是图33右下方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7是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在图27左上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8是图37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9是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在图27右上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0是图39俯视示意图;

图41是外轮与内轮前后分别装有副轮主视示意图;

图42是图41左上方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3是图41右下方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4是半圆弧轨为固定单边主视示意图;

图45是图44俯视示意图;

图46是图44左上方断面局部放大视示意图;

图47是图46Y-Y方向视图;

图48是图46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49是图44平移板平移不同位置主视示意图;

图50是图44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示意图;

图51是图50左上方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2是图51俯视示意图;

图53是内轴两端内轮主视示意图;

图54是图53俯视示意图;

图55是外轴两端外轮主视示意图;

图56是图55俯视示意图;

图57是外轨装有可动外边主视示意图;

图58是图57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59是图57左上方断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0是图57的Y1-Y1方向视图;

图61是图60的X1放大示意图;

图62是外轨装有可动内边主视示意图;

图63是图62俯视示意图;

图64是两对外轨与内轨交叉俯视示意图;

图65是图64平移板经过交叉段俯视示意图;

图66是平移板的内轮与外轮在交叉段俯视示意图;

图67是内轴装有副轮与外轴装有副轮在交叉段俯视示意图;

图68是板连接内轴与副轮,板连接外轴与副轮在交叉段俯视示意图;

图69是平移板的外轴连接链条主视示意图;

图70是图69俯视示意图;

图71是图69左上方断面局部放大视示意图;

图72是图71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示意图;

图73是图72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74是图69右上方断面局部放大视示意图;

图75是图74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示意图;

图76是图75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77是图69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平移板平移主视示意图;

图78是图69装在楼梯主视示意图;

图79是图78右上方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0是图79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81是图78中X1放大视示意图;

图82是图78中X2放大视示意图;

图83是图78中X3放大视示意图;

图84是图80内轮前后装有断面轮示意图;

图85是外轨与内轨安装在楼梯墙壁主视示意图;

图86是图85中X4方向视图;

图87是平移板装有升降板,升降板下降在平移板主视示意图;

图88升降板升离平移板主视示意图;

图89升降板升离平移板到最稳位置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10。动力部件(M)是电机。传输装置两边并列装有外轨(1)与内轨(2),两边的外轨(1)在内轨(2)的外边,外轨(1) 两端的外半圆弧轨(1A)连接外轨(1B)与外轨(1C),外半圆弧轨(1A)在外轨(1B)与外轨(1C)外,内轨(2)两端的内半圆弧轨(2A)连接内轨(2B) 与内轨(2C),内半圆弧轨(2A)在内轨(2B)与内轨(2C)外,外轨(1)与内轨(2)一端的外半圆弧轨(1A)凸前内半圆弧轨(2A),外轨(1)与内轨 (2)另一端的内半圆弧轨(2A)凸前外半圆弧轨(1A)。参照图1与图2,升降区(5)在内半圆弧轨(2A)与外半圆弧轨(1A)之间,升降区(5)在虚线框内。升降区(5)外两边的内轨(2B)或内轨(2C)可以连成一个整体。外半圆弧轨(1A)与内半圆弧轨(2A)装有内边(D),内边(D)是可转动的圆盘(D1)。平移板(3)装有电机(M)与电源(6),平移板(3)两端装有外轴(3A)与内轴(3B),外轴(3A)与内轴(3B)连接电机(M),外轴(3A)装有外轮(1W),外轮(1W)沿外轨(1)移动,内轴(3B)装有内轮(2W),内 轮(2W)沿内轨(2)移动。外轴(3A)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与内轨(2B) 交叉处内轨(2B)有断面(4A),断面(4A)是断面(4)。外轴(3A)移动轨 迹(7)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2A)交叉处内半圆弧轨(2A)有断面(4B), 断面(4B)是断面(4)。外轴(3A)移动轨迹(7)用虚线表示。平面(10) 装有机架(F),连接件(F1)连接外半圆弧轨(1A)、外轨(1)、内半圆弧轨 (2A)、内轨(2)在机架(F)上。电源(6)、机架(F)、连接件(F1)、导 线(6I)、导线(6E)、导线(6A)、导线(6B)是现有技术。导线(6I)两端连 接电源(6)与电机(M),导线(6E)两端连接电源(6)与外轮(1W)。外轨 (1)、外轮(1W)、外轴(3A)可导电。参照图2,导线(6A)连接正电,导线 (6B)连接负电。上面的外轨(1B)连接导线(6A),下面的外轨(1B)连接导 线(6B)。上面的外轨(1C)及外半圆弧轨(1A)连接导线(6B),下面的外轨 (1C)及外半圆弧轨(1A)连接导线(6A)。动力部件(M)可用内燃机部件, 内燃机部件配有现有的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部件。电源(6)含有控制 单元,控制单元是现有技术。上述导线可以用于信号线。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1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平移板(3)平移 中内轮(2W)和外轮(1W)转动方向相同。内轮(2W)接触圆盘(D1)时,圆 盘(D1)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外轮(1W)接触圆盘(D1)时,圆盘(D1) 与外轮(1W)转动方向相反。参照图2与图5。导线(6A)连接正电,导线(6B) 连接负电。上面的外轨(1B)连接正电,下面的外轨(1B)连接负电。正电连 接平移板(3)上面的导线(6E)与电源(6),负电连接平移板(3)下面的 导线(6E)与电源(6)。外轮(1W)与内轮(2W)顺时针转动,平移板(3) 按图5箭头方向平移。参照图2与图3。上面的外轨(1C)与外半圆弧轨(1A) 连接负电,下面的外轨(1C)与外半圆弧轨(1A)连接正电。负电连接平移板 (3)上面的导线(6E)与电源(6),正电连接平移板(3)下面的导线(6E) 与电源(6)。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针转动,平移板(3)按图3箭头 方向平移。参照图7,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针转动,平移板(3)平移 上升。参照图8,电源(6)接电与图7相反。外轮(1W)与内轮(2W)顺时针 转动,平移板(3)向右平移。参照图3、图7、图8,外轴(3A)的直径小于 内轨(2B)的断面(4A),外轴(3A)按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可通过内轨(2B) 的断面(4A)。内轮(2W)直径大于内轨(2B)的断面(4A),内轮(2W)可跨 过内轨(2B)的断面(4A)。参照图9,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针转动, 平移板(3)平移下降。参照图10,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针转动,平 移板(3)向左平移。参照图5、参照图9、图10,外轴(3A)的直径小于内半 圆弧轨(2A)的断面(4B),外轴(3A)移动轨迹(7)的直线段可通过内半圆 弧轨(2A)的断面(4B)。内轮(2W)直径大于内半圆弧轨(2A)的断面(4B), 内轮(2W)可以跨过内半圆弧轨(2A)的断面(4B)。平移板(3)有开关,可 拨动开关,外轮(1W)与内轮(2W)可以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开关是现有技 术。

本实用新型比现有的高低换轨装置的优点是平移板的升降时不需对高低轨 的位置和测定平移板在何位置及换接高轨或低轨。本实用新型比现有的高低换 轨装置的优点还有多个平移板可连续升或降,不用考虑高低换轨的时间配合。

实施例2:参照图11、图12。外轨(1)与内轨(2)一端的外半圆弧轨 (1A)与内半圆弧轨(2A)装在楼梯(9A)一个平台,外轨(1)与内轨(2) 另一端的内半圆弧轨(2A)与外半圆弧轨(1A)装在楼梯(9A)另一个平台, 为减少视图的复杂,一个平移板(3)平移在外轨(1)与内轨(2)不同位 置。其中平移板(3)移动最靠近楼梯(9A)梯级的外轨(1C)与内轨(2C) 时,平移板(3)不载人,可倾斜。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高轨与低轨的高度小于楼梯梯级的竖面,可加装在楼梯上。

实施例3:参照图13至图26。右边外半圆弧轨(1A)的高端、低端连接外 轨(1B)、外轨(1C),右边内半圆弧轨(2A)的高端、低端连接内轨(2B)、内 轨(2C)。左边外半圆弧轨(1A)的高端、低端连接外轨(1C)、外轨(1B),左 边内半圆弧轨(2A)的高端、低端连接内轨(2C)、内轨(2B)。连接为多层外 轨(1)与内轨(2)。多个输送带(8)纵向排列。参照图15至图26。断面(4A) 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P)的中间连接内轴(3B),板(P)的前后装断面 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轨(4C)移动。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断面轮 (4W)可以大于或相等或小于内轮(2W),相应的内半圆弧轨(2A)半径增大或 缩小。

为了方便理解,参照图13至图26。断面轮(4W)比内轮(2W)小。实施例 3的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15与图18,外轴(3A)的直径小于内 轨(2B)的断面(4A),外轴(3A)按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可通过内轨(2B) 的断面(4A)。左边断面轮(4W)在断面(4A)右边断面轨(4C)上,内轮(2W) 在断面(4A)右边内轨(2B)上。参照图16与图19,左右两边断面轮(4W)在 断面(4A)左右两边断面轨(4C)上,内轮(2W)悬空。参照图17与图20,左 边断面轮(4W)在断面(4A)左边断面轨(4C)上,内轮(2W)在断面(4A) 左边内轨(2B)上。平移板(3)向左平移时,外轴(3A)可以平稳通过断面(4A)。参照图5、图21、图24。外轴(3A)的直径小于内半圆弧轨(2A)的断 面(4B),外轴(3A)移动轨迹(7)的直线段可通过内半圆弧轨(2A)的断面 (4B)。参照图22与图25,左边断面轮(4W)与内轮(2W)在断面(4B)内半 圆弧轨(2A)上段。参照图23与图26,左边断面轮(4W)在断面(4B)内半圆 弧轨(2A)上段,右边断面轮(4W)在断面(4B)内半圆弧轨(2A)下段,内 轮(2W)悬空。平移板(3)沿内半圆弧轨(2A)平移下降时,内轮(2W)可 以平稳跨过断面(4B)。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物品分检,将原有物品在一个平面分检占用地方大,变 成多层平面分检。

实施例4:参照图27至图36。内边(D)是固定的半圆弧(D2),外轴(3A) 与内轴(3B)装有副轮(3W)。参照图28,导线(6A)连接正电,导线(6B)连 接负电。上面的外轨(1B)及外半圆弧轨(1A)连接导线(6A),下面的的外轨 (1B)及外半圆弧轨(1A)连接导线(6B)。上面的外轨(1C)连接导线(6B), 下面的外轨(1C)连接导线(6A)。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参照图27至图36、图1、图2。实施例4的平移板(3) 平移过程如下:平移板(3)平移过程中内轮(2W)和外轮(1W)转动方向相 同。内轮(2W)接触内边(D2)时,副轮(3W)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 外轮(1W)接触半圆弧(D2)时,副轮(3W)与外轮(1W)转动方向相反。参 照图27、图28。外轮(1W)在外轨(1B)及外半圆弧轨(1A),电源(6)上 端的导线(6E)接正电,电源(6)下端的导线(6E)接负电。外轮(1W)与 内轮(2W)顺时针转动。外轮(1W)在外轨(1C),电源(6)上端的导线(6E) 接负电,电源(6)下端的导线(6E)接正电。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 针转动。也可以在平移板(3)设现有开关,改变外轮(1W)与内轮的转动方 向。参照图27、图29,在左边外半圆弧轨(1A),外轮(1W)顺时针转动,副 轮(3W)逆时针转动,平移板(3)平移上升。参照图29、图33、图34,外轴 (3A)的直径小于断面(4A),外轴(3A)按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可通过断 面(4A)。参照图37,内轮(2W)直径大于断面(4A),内轮(2W)可以跨过断 面(4A)。平移板(3)到达外轨(1B)与内轨(2B)时,外轮(1W)与内轮(2W) 顺时针转动,平移板(3)右移。参照图31、图35,内轮(2W)直径大于断面 (4B),内轮(2W)可以跨过断面(4B)。参照图33、图35,在右边内半圆弧轨 (2A),内轴(3B)上的副轮(3W)逆时针转动,内轮(2W)顺时针转动,平移 板(3)下降。为了减少图幅,参照图33,右上的平移板(3)平移下降右下。 参照图36,外轮(1W)逆时针转动,平移板(3)向左平移。外轴(3A)的直 径小于断面(4B),外轴(3A)移动轨迹(7)的直线段可通过断面(4B)。其 余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参照图37至图40,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P) 的中间连接内轴(3B),板(P)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 轨(4C)移动。其余和实施例4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5平移板(3)的平移如下;参照图37、图38前后 断面轮(4W)接触断面(4A)前后的断面轨(4C),内轮(2W)接触后面的内轨 (2B)。平移板(3)继续按箭头方向移动,前后断面轮(4W)接触断面(4A) 前后的断面轨(4C),内轮(2W)悬空。平移板(3)继续按箭头方向移动,后 面断面轮(4W)接触断面(4A)后面的断面轨(4C),内轮(2W)接触前面的内 轨(2B)。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同理,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B)。 可参照图15至图26。

实施例6:参照图41、图42、图43,内边(D)是固定的半圆弧(D2),板 (P)的中间连接外轴(3A),板(P)的前后装有副轮(3W),另一板(P)的中 间连接内轴(3B),另一板(P)的前后装有副轮(3W)。电连接部份可参照实施 例4。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参照图41、图42、图43,实施例6平移板(3)的平移如 下;平移板(3)平移过程中内轮(2W)和外轮(1W)转动方向相同。内轮(2W) 接触半圆弧(D2)时,副轮(3W)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外轮(1W)接 触半圆弧(D2)时,副轮(3W)与外轮(1W)转动方向相反。平移板(3)平 移在外轨(1B)与内轨(2B)或外轨(1C)与内轨(2C),副轮(3W)与外轮(1W) 及内轮(2W)转动方向相同。参照图42,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时, 内轴(3B)上的前后副轮(3W)与实施例4的前后断面轮(4W)作用相同。参 照图43,内轮(2W)跨过断面(4B)时,内轴(3B)上的前后副轮(3W)与实 施例4的前后断面轮(4W)作用相同。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 (4B),外轴(3A)的直径小于断面(4A),外轴(3A)按移动轨迹(7)的升 降段可通过断面(4A)。外轴(3A)的直径小于断面(4B),外轴(3A)移动轨 迹(7)的直线段可通过断面(4B)。可参照图15至图26。

实施例7:参照图44至图52,动力部件(M)是电机。外半圆弧轨(1A) 与内半圆弧轨(2A)是单边,外轴(3A)装有外轮(1W)与板(P),板(P)连 接副轮(3W),外轮(1W)与副轮(3W)沿外轨(1)两面移动,内轴(3B)装 有内轮(2W)与板(P),板(P)连接副轮(3W),内轮(2W)与副轮(3W)沿 内轨(2)两面移动,外轴(3A)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与内轨(2B)交叉 处内轨(2B)有断面(4A),外轴(3A)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与内轨(2C) 交叉处内轨(2C)有断面(4A),断面(4A)是断面(4)。外轴(3A)移动轨 迹(7)用虚线表示。平面(10)装有机架(F),连接件(F2)与连接件(F3) 连接外半圆弧轨(1A)、外轨(1)、内半圆弧轨(2A)、内轨(2)在机架(F) 上。电源(6)含控制单元与电池(6N)。电源(6)、机架(F)、连接件(F2)、 连接件(F3)、导线(6J)、导线(6I)、电刷(6D)、电轨(6C)、导线(6A)、 导线(6B)、蓄电池(6N)是现有技术。参照图44、图45、图2。上面导线(6A) 连接正电与电轨(6C),下面导线(6B)连接负电与电轨(6C)。上面导线(6J) 连接电源(6)正电与电刷(6D),下面导线(6J)连接电源(6)负电与电刷 (6D)。电刷(6D)与电轨(6C)接触时,通过电源(6)对蓄电池(6N)充电。 导线(6I)连接电机(M)与电源(6)。动力部件(M)可用内燃机部件,内燃 机部件配有现有的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部件。电源(6)含有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是现有技术。上述导线可以用于信号线。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7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46至图49 平移板(3)平移过程中内轮(2W)和外轮(1W)的转动方向相同。装在内轴 (3B)上的板(P)的副轮(3W)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装在外轴(3A) 上的板(P)的副轮(3W)与外轮(1W)转动方向相反。外轮(1W)与内轮(2W) 逆时针转动。参照图44、图49,左上方的平移板(3)沿内轨(2B)与外轨(1B) 按箭头方向平移,平移板(3)沿外半圆弧轨(1A)与内半圆弧轨(2A)平移 下降,平移板(3)沿内轨(2C)与外轨(1C)向左平移,参照图44、图49, 平移板(3)移到右下方,电刷(6D)与电轨(6C)接触时,通过电源(6) 对蓄电池(6N)充电。参照图44、图49,平移板(3)继续沿外半圆弧轨(1A) 与内半圆弧轨(2A)平移上升。参照图46,外轴(3A)的直径小于断面(4A), 外轴(3A)按移动轨迹(7)的升降段可通过断面(4A)。内轮(2W)直径大于 内轨(2B)的断面(4A),内轮(2W)可跨过断面(4A)。平移板(3)设有开 关,可拨动开关,外轮(1W)与内轮(2W)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开关是现有 技术。

实施例8:参照图50、图51、图52,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 板(P)在内轴(3B)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轨(4C) 移动。内轮(2W)可以平稳经过内轨(2B)或内轨(2C)的断面(4A)。平移板 (3)平移过程可参照图15至图26。其余和实施例7相同。

实施例9:参照图53、图54。动力部件(M)是电机。外半圆弧轨(1A)与 内半圆弧轨(2A)装有圆盘(D1),平移板(3)装有电机(M)与电源(6), 外轴(3A)连接电机(M),外轴(3A)连接外轮(1W),内轴(3B)两端连接内 轮(2W)。外轴(3A)移动的升降段与内轨(2B)交叉处内轨(2B)有断面(4A), 断面(4A)是断面(4)。外轴(3A)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2A)交叉处 内半圆弧轨(2A)有断面(4B),断面(4B)是断面(4)。另一电机(M1)装 在平移板(3)的升降区(5)外,升降区(5)在内半圆弧轨(2A)与外半 圆弧轨(1A)之间,升降区(5)在虚线框内。升降区(5)外两边的内轨(2B) 或内轨(2C)可连成一个整体。带(L)一端连接圆盘(D1),带(L)另一端连 接另一电机(M1)。电机(M)与电机(M1)连接电源(6),动力部件(M)可 用内燃机部件,内燃机部件配有现有的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部件。上述 导线可以用于信号线。电源(6)含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现有技术。其余 和实施例1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9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53、图54, 平移板(3)平移过程中内轮(2W)和外轮(1W)转动方向相同。内轮(2W) 接触圆盘(D1)时,圆盘(D1)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外轮(1W)接触 圆盘(D1)时,圆盘(D1)与外轮(1W)转动方向相反。外轴(3A)的直径小 于断面(4),外轴(3A)可通过断面(4)。内轮(2W)直径大于断面(4), 内轮(2W)可跨过断面(4)。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P)的中间连接内轴(3B), 板(P)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轨(4C)移动。其余和 实施例9相同。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4B),可参照图15至 图26。其余和实施例9相同。

实施例11:参照图55、图56。外半圆弧轨(1A)与内半圆弧轨(2A)装有 圆盘(D1),平移板(3)装有电机(M)与电源(6),内轴(3B)连接电机(M), 内轴(3B)连接内轮(2W),外轴(3A)两端连接外轮(1W)。其余和实施例9 相同。

实施例11平移板(3)平移过程可参照实施例10。

实施例12: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P)的中间连接内轴(3B), 板(P)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轨(4C)移动。其余和 实施例11相同。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4B),可参照图15至 图26。其余和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13:参照图57至图61。动力部件(M)是电机。外轨(1)装有内 边(1I)与外边(1E),外半圆弧轨(1A)内装有圆盘(D4),外边(1E)两端 接触圆盘(D4)。内半圆弧轨(2A)内装有圆盘(D1)。外轴(3A)移动轨迹(7) 的升降段与内轨(2B)交叉处内轨(2B)有断面(4A),断面(4A)是断面(4)。 外轴(3A)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2A)交叉处内半圆弧轨(2A)有断面 (4B),断面(4B)是断面(4)。连接件(F4)装在两个升降区(5)外的中 间,连接件(F4)的横跨在外轨(1C)与内轨(2C)的上面,电机(M)装在连 接件(F4)上。电机(M)的高度低于外轨(1B)与内轨(2B)。升降区(5) 在内半圆弧轨(2A)与外半圆弧轨(1A)之间,升降区(5)在虚线框内。带 (L)一端连接圆盘(D1)与圆盘(D4),带(L)另一端连接电机(M)。连接件 (F4)、带(L)是现有技术。电机(M)连接电源(6)。动力部件(M)可用内 燃机部件,内燃机部件配有现有的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部件。上述导线 可以用于信号线。电源(6)含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现有技术。其余和实 施例1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13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57至图61。 平移板(3)平移过程中内轮(2W)和外轮(1W)转动方向相同。内轮(2W) 接触圆盘(D1)时,圆盘(D1)与内轮(2W)转动方向相反。外边(1E)移动 方向与外轮(1W)移动方向相同。外轴(3A)的直径小于断面(4),外轴(3A) 可通过断面(4)。内轮(2W)直径大于断面(4),内轮(2W)可以跨过断面 (4)。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4:参照图37至图40。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P) 的中间连接内轴(3B),板(P)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沿断面 轨(4C)移动。其余和实施例13相同。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 (4B),可参照图15至图26。其余和实施例13相同。

实施例15:参照图62、图63,动力部件(M)是电机。外轨(1)装有内 边(1I)与外边(1E),外半圆弧轨(1A)内装有圆盘(D4),内半圆弧轨(2A) 内装有圆盘(D1)。内边(1I)两端接触圆盘(D4)。内边(11)移动方向与外 轮(1W)移动方向相同。实施例13相同。

实施例16:参照参照图37至图40。断面(4A)前后装有断面轨(4C),板 (P)的中间连接内轴(3B),板(P)的前后装断面轮(4W),断面轮(4W)可 沿断面轨(4C)移动。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4B),可参照图 15至图26。其余和实施例15相同。

实施例17:参照图64,一组外轨(1B)与内轨(2B)交叉另一组外轨(1B) 与内轨(2B),外轨(1B)连接另一外轨(1B)或另一内轨(2B),内轨(2B) 连接另一外轨(1B)或另一内轨(2B),参照图65,一组外轨(1C)与内轨(2C) 交叉另一组外轨(1C)与内轨(2C),外轨(1C)连接另一外轨(1C)或另一内 轨(2C),内轨(2C)连接另一外轨(1C)或另一内轨(2C)。参照图64,平移 板(3)的外轮(1W)与前后副轮(3W),平移板(3)的内轮(2W)与前后副 轮(3W),顺利通过外轨(1B)、内轨(2B)的十字交叉。参照图65,也可顺利 通过外轨(1C)、内轨(2C)的丁字交叉。其余和实施例6相同。

实施例18:参照图64、图66。两组外轨(1B)、内轨(2B)的连接可参照 实施例17。平移板(3)的外轮(1W)与内轮(2W)顺利通过外轨(1B)、内轨 (2B)的十字交叉。也可顺利通过外轨(1B)、内轨(2B)的丁字交叉。其余和 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9:参照图65、图67。两组外轨(1C)、内轨(2C)的连接可参照 实施例17。平移板(3)的外轮(1W)与外轴(3A)上的副轮(3W),平移板(3) 的内轮(2W)与内轴(3B)上的副轮(3W),可以顺利通过外轨(1C)、内轨(2C) 的十字交叉。也可顺利通过外轨(1C)、内轨(2C)的丁字交叉。其余和实施例 4相同。

实施例20:参照图64、图68。两组外轨(1B)、内轨(2B)的连接可参照 实施例17。外轮(1W)与副轮(3W)沿外轨(1B)两面移动,内轮(2W)与副 轮(3W)沿内轨(2B)两面移动,平移板(3)顺利通过外轨(1B)、内轨(2B) 的十字交叉。平移板(3)也可顺利通过外轨(1B)、内轨(2B)的丁字交叉。 其余和实施例7相同。

实施例21:两组外轨(1B)、内轨(2B)的连接可参照实施例17。外轴(3A) 连接电机(M)与外轮(1W),内轴(3B)两端连接内轮(2W)。其余和实施例18 相同。

实施例22:两组外轨(1B)、内轨(2B)的连接可参照实施例17。外轴(3A) 两端连接外轮(1W),内轴(3B)连接电机(M)与内轮(2W)。其余和实施例18 相同。

参照图87至图89。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城市的轨道交通。

实施例23:参照图69至图77。动力部件(M)是电机。传输装置两边并列 装有外轨(1)与内轨(2),两边的外轨(1)在内轨(2)的外边,外轨(1) 两端的有齿圆盘(D3)联接外轨(1B)与外轨(1C)的两端,内轨(2)两端 的内半圆弧轨(2A)连接内轨(2B)与内轨(2C)的两端,内半圆弧轨(2A) 在内轨(2B)与内轨(2C)外,内半圆弧轨(2A)内装有圆盘(D1),外轨(1) 与内轨(2)一端有齿圆盘(D3)凸前内半圆弧轨(2A),外轨(1)与内轨(2) 另一端内半圆弧轨(2A)凸前有齿圆盘(D3),平移板(3)两端装有外轴(3A) 与内轴(3B),外轴(3A)连接链条(K),链条(K)环绕外轨(1)移动,内 轴(3B)两端装有内轮(2W),内轮(2W)沿内轨(2)移动。外轴(3A)移动 的升降段与内轨(2B)交叉处内轨(2B)有断面(4A),断面(4A)是断面(4)。 外轴(3A)移动的直线段与内半圆弧轨(2A)交叉处内半圆弧轨(2A)有断面 (4B),断面(4B)是断面(4)。连接件(F1)连接有齿圆盘(D3)、内半圆弧 轨(2A)、圆盘(D1)、外轨(1)、内轨(2)在机架(F)上。电机(M)安装 在升降区(5)外,升降区(5)在内半圆弧轨(2A)与齿圆盘(D3)之间, 升降区(5)在虚线框内。升降区(5)外两边的内轨(2B)或内轨(2C)可 以连成一个整体。带(L)一端连接有齿圆盘(D3)与圆盘(D1),带(L)另一 端连接电机(M)。电机(M)连接电源(6)。电源(6)、机架(F)、连接件(F1)、 带(L)是现有技术。动力部件(M)可用内燃机部件,内燃机部件配有现有的 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部件。电源(6)含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现有 技术。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23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69、图70、 图71、图74,内轴(3B)连接内轮(2W),外轴(3A)连接链条(K)。圆盘(D1) 与有齿圆盘(D3)转动方向相同,在内半圆弧轨(2A)时,内轮(2W)与圆盘 (D1)转动方向相反。有齿圆盘(D3)顺时针转动。在内轨(2B)时,内轮(2W) 顺时针转动,平移板(3)向右移。平移板(3)在右边有齿圆盘(D3)与内 半圆弧轨(2A)平移下降。在内轨(2C)时,内轮(2W)逆时针转动,平移板 (3)向左移。平移板(3)在左边有齿圆盘(D3)与内半圆弧轨(2A)平移 上升。外轴(3A)的直径小于内轨(2B)的断面(4A),外轴(3A)移动的升降 段可通过内轨(2B)的断面(4A)。内轮(2W)直径大于内轨(2B)的断面(4A), 内轮(2W)可以跨过内轨(2B)的断面(4A)。外轴(3A)的直径小于内半圆弧 轨(2A)的断面(4B),外轴(3A)移动的直线段可通过内半圆弧轨(2A)的断 面(4B)。内轮(2W)直径大于内半圆弧轨(2A)的断面(4B),内轮(2W)可 以跨过内半圆弧轨(2A)的断面(4B)。

实施例24:参照图72、图73、图75、图76、图77。断面(4A)前后装有 断面轨(4C),内轴(3B)装有板(P),板(P)在内轴(3B)前后装断面轮(4W), 断面轮(4W)可沿断面轨(4C)移动。内轮(2W)平稳跨过断面(4A)或断面 (4B),可参照图15至图26。其余和实施例23相同。

实施例25:参照图78至图84。平移板(3)包括踢板(3C)与底杆(3G), 平移板(3)一端用铰锁(N)铰接踢板(3C)上端,踢板(3C)下端装有副轴 (3E),副轴(3E)两端装有副轮(3W),副轨(S)装在内轨(2)旁,副轮(3W) 可沿副轨(S)移动,平移板(3)另一端用铰锁(N1)铰接底杆(3G)上端, 底杆(3G)下端可沿踢板(3C)移动,底杆(3G)装有内轴(3B),内轴(3B) 两端装有内轮(2W),在升降区(5)外的内轨(2B)上方装有边(2B1)。其余 和实施例23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25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78、图79、 图80、图83,平移板(3)在升降区(5)或外轨(1C)、内轨(2C)。底杆(3G) 贴在平移板(3)下,踢板(3C)可转动折合。参照图78、图81、图82,在升 降区(5)外的内轨(2B)有边(2B1)段,内轮(2W)在内轨(2B)与边(2B1) 内移动,底杆(3G)可顶着踢板(3C),并沿移动踢板(3C)转动,使平移板(3) 保持水平。

实施例26:参照图85、图86。墙壁(9)两边并列装有外轨(1)与内轨 (2),平移板(3)装有开合板(H)。其余和实施例23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26平移板(3)平移过程如下:参照图85、图86, 平移板(3)在靠近墙壁(9)时,开合板(H)紧贴平移板(3)。减少内半 圆弧轨(2A)与外半圆弧轨(1A)的直径。平移板(3)在靠近楼梯梯级(9A) 时,开合板(H)可打开载人。

本实用新型的有齿圆盘与内半圆弧轨高度小于10厘米,其高度小于楼梯梯 级的竖面,对原楼梯的形响不大。本实用新型的平移板装有的踢板,及踢板下 装有轮,可降低轨的高度,减少轨对原楼梯的影响。

实施例27:参照图87至图89。前腿(Q1)下端用铰锁(N)铰接平移板(3) 前端,后腿(Q2)下端用铰锁(N)铰接平移板(3)后端,前腿(Q1)上端铰 接座板(Q)前端,后腿(Q2)上端铰接座板(Q)后端。

为了方便理解,实施例27平移板(3)的座板(Q)升降过程如下:参照 图87,座板(Q)降到最低,贴在平移板(3)上。参照图88,座板(Q)升至 中段。参照图89,座板(Q)升至最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