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工程用自动收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9271发布日期:2018-09-14 23:4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工程用自动收线装置,具体是属于电力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能因易于转换、传输、控制,从19世纪80年代以后,已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20世纪以后,电能的生产主要靠火电厂、水电站和核电站。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潮汐、地热和风能来发电。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主要通过高、低压交流电力网络来实现。作为输电工程技术发展的方向,其重点是研究特高压(100万伏以上)交流输电与直流输电技术,形成更大的电力网络;同时还要研究超导体电能输送的技术问题。20世纪出现的大型电力系统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诸环节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

而在电力工程中需要用到自动收线的装置,自动收线的装置是为大型移动设备提供动力电源、控制电源或控制信号的电缆卷绕装置。它广泛应用于港口门座起重机、集装箱起重机、装船机、塔式起重机等类似工况的重型机械设备,但是现有的自动收线装置功能单一,无法知道回收线缆的重量和长度的信息,对以后的电力工程的用线情况无法做出判断,为此还需要对线缆进行再一步的测量,这样过于麻烦、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力工程用自动收线装置,功能全面,能够大致的测量出线缆的长度和重量,为今后的电缆使用提供了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力工程用自动收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台秤,所述台秤一侧设置有台秤显示屏,所述台秤上方设置有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下方设置有显示屏,另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转速调节器,所述转速调节器下方设置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一侧设置有第一红外线感应器,一侧所述侧板一侧设置有第二红外线感应器,另一侧所述侧板一侧设置有第三红外线感应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与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调向装置,所述调向装置上设置有两个滑轮,两个所述滑轮之间设置有出线口,所述调向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二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旋转杆上方设置有旋转辊,所述旋转辊一侧设置有第一红外线发射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转辊与所述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旋转辊之间通过传动链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速调节器与所述减速电机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射器与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射器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所述第三红外线感应器、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处理器通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功能多样,回收线缆时,该实用新型能够对收回的线缆进行大致的测量,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线缆的重量和线缆的长度,节省了再次测量线缆长度和重量的过程,有利于在电力工程中对回收的线缆信息进行了解,简化了整个电力工程的操作,为今后电力工程所需要的电缆长度或者重量提前做好统计。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台秤;3、台秤显示屏;4、固定杆;5、侧板;6、旋转辊;7、转速调节器;8、减速电机;9、传动链;10、旋转杆;11、调向装置;12、滑轮;13、处理器;14、出线口;15、第一红外线发射器;16、第一红外线感应器;17、第二红外线发射器;18、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9、显示屏;20、第三红外线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2所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方设置有台秤2,所述台秤2一侧设置有台秤显示屏3,所述台秤2上方设置有两个侧板5,所述侧板5上设置有处理器13,所述处理器13下方设置有显示屏19,另一个所述侧板5上设置有转速调节器7,所述转速调节器7下方设置有减速电机8,所述减速电机8一侧设置有第一红外线感应器16,一侧所述侧板5一侧设置有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8,另一侧所述侧板5一侧设置有第三红外线感应器20,两个所述侧板5之间设置有固定杆4,所述固定杆4上设置有旋转杆10,所述旋转杆10与所述固定杆4上设置有调向装置11,所述调向装置11上设置有两个滑轮12,两个所述滑轮12之间设置有出线口14,所述调向装置11下方设置有第二红外线发射器17,所述旋转杆10上方设置有旋转辊6,所述旋转辊6一侧设置有第一红外线发射器15。

为了使该种电力工程用自动收线装置使用方便,功能多样,所述旋转辊6与所述减速电机8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旋转杆10与所述旋转辊6之间通过传动链9连接,所述转速调节器7与所述减速电机8通过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射器15与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16通过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射器17与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8通过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感应器16、所述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8、所述第三红外线感应器20、所述显示屏19与所述处理器13通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时将线缆穿过出线口14绕于旋转辊6上,启动减速电机8,旋转辊6开始旋转自动回收线缆,旋转辊6上的第一红外线发射器15每次旋转一圈都会被第一红外线感应器感应16一次,以此来对旋转辊6旋转的圈数进行计次,统计的次数传递给处理器13,在旋转辊6旋转的过程中,通过传动链9带动旋转杆10旋转,旋转杆10上的螺纹带动调向装置11在旋转杆上移动,从左侧移动至右侧,再从右侧移动到左侧来回循环,当调向装置11从一个侧板5移动到另一侧板5时,线缆的层数就会增加一次(该结构市面上的电缆卷筒已经广泛运用,其作用是使线缆均匀的并一层一层的缠绕在旋转辊6上)。当调向装置11上的第二红外线发射器17与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8或第三红外线感应器20感应时,对其进行计次,以此来对线缆缠绕的层数进行统计,统计的次数传递给处理器13保存记为Y,每当第二红外线发射器17与第二红外线感应器18或者第三红外线感应器20感应一次后,第一红外线发射器15和第一红外线感应器16感应的次数重新计次,并对之前计次的数值通过处理器13保存,保存为X1,以此类推,X2、X3...Xy。通过处理器13根据转动圈数和层数进行的计算,能够大致算出整个线缆的长度。线缆的长度就等于2π*(r+R)*X1+2π*(3*r+R)*X2+...+2π*[(2Y-1)*r+R]*XY,其中R为旋转辊6的半径,X1为第一层缠绕次数,X2为第二层缠绕次数,Xy为第Y层缠绕次数,Y为层数,r为线缆半径。举例说明:当该收线装置收线一层,旋转辊的半径为0.5m,缠绕次数为5次,线缆半径为0.05m时,其线缆长度为2π*(r+R)*X1=2*π*(0.05+0.5)*5=17.27m(π取3.14);当该收线装置收线两层,旋转辊的半径为0.5m,第一层缠绕次数为5次,第二层缠绕次数为5次,线缆半径为0.05m,其线缆长度为2π*(r+R)*X1+2π*(3*r+R)*X2=2*π*(0.05+0.5)*5+2*π*(0.05*3+0.5)*5=37.68m(π取3.14)。其原理是线缆每次在旋转辊6上缠绕一圈时,类似一个圆,对该圆求周长就能近似的求得一圈线缆的长度,因为线缆有厚度,所以该半径取值为线缆的半径加上旋转辊6的半径,当缠绕到第二层时,线缆的半径会有所改变,其理想状态下第二层线缆叠加在第一层线缆之上,其总半径就为3r+R,第三层就为5r+R,根据此规律,第Y层就是(2Y-1)*r+R,如图2所示,每一层都会有缠绕的次数,所以第Y层的线缆周长就是2π*[(2Y-1)*r+R]*XY,将每一层的线缆的周长相加就是整个线缆的长度,因为线缆缠绕时不是一个标准的圆,会横向偏移呈螺旋状缠绕,这样会有一定的误差,为此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乘以一个误差系数k来降低误差,公式就为k*{2π*(r+R)*X1+2π*(3*r+R)*X2+...+2π*[(2Y-1)*r+R]*XY}。该k值可在生产该种自动收线装置时进行取值,将已知长度的线缆通过该装置缠绕,该装置检测出来的线缆长度除以该已知线缆的长度的值为k,等到之后使用该回收线缆时就可以在测量的结果上乘以误差系数k来降低误差,最后计算的结果通过显示屏19进行显示。而且该种自动收线装置在收线的过程中通过底部的台秤2对线缆进行称重,称重的结果通过台秤显示屏3进行显示,由于整个自动收线装置在台秤2之上,因此台秤显示屏3会有数值,为此对该种台秤2数值记为零,等到线缆回收时就可直接对线缆进行称重。该种电力工程自动收线装置功能全面,设计合理,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操作带来了便捷,适合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