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沿整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7332发布日期:2018-11-07 23:0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罐沿整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封装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罐沿整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封口膜片对盛放食品的容器进行封口已是食品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膜片进行封装,不仅使消费者在使用时易于操作,而且通过膜片封口也易于实现且成本较低。

为了达到完全密封的封装效果,膜片面积会大于容器开口端的横截面积,使得膜片将容器完全覆盖,以保证食品安全。但是,这样就会出现膜片边缘超出容器的情况,而且因膜片存在一定的硬度和厚度,使其出现边缘刀刃化现象,造成消费者手指被划破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封口膜片突出而产生的危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罐沿整边装置,该罐沿整边装置能够使突出于罐口的膜片边缘弯向并贴合于罐口的外周面,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超出罐体的封口膜边缘划伤消费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罐沿整边装置,包括橡胶筒和推动机构,橡胶筒含有第一变径段,沿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变径段的内径逐渐减小,推动机构能够推动罐体沿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插入橡胶筒的第一变径段内,并使第一变径段对罐体的罐口产生的压力逐渐变大。

橡胶筒的内表面的断面为圆形,第一变径段的内表面能够向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膨胀。

第一变径段的内表面与橡胶筒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交得到两条对称的弧线。

该压力的方向指向橡胶筒的中心线,橡胶筒还含有第二变径段,沿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第二变径段的内径逐渐增大。

第二变径段的内表面能够向沿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膨胀。

沿橡胶筒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变径段和第二变径段依次连接,第一变径段的内表面与第二变径段的内表面互为镜像。

橡胶筒还含有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为圆筒形,第一连接段、第一变径段、第二变径段和第二连接段依次连接。

橡胶筒还套设有外壳体,第一变径段的外表面与第二变径段的外表面连接形成环形凹槽,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与外壳体密封连接,该环形凹槽与外壳体连接形成封闭的注气空腔。

第一连接段通过下固定块与外壳体密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段通过上固定块与外壳体密封固定连接,外壳体外连接有能够向注气空腔内注入气体的输气管线。

外壳体的内表面设有环状凹槽,该环状凹槽的位置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位置相对应,输气管线的一端通过气管接头与外壳体密封连接固定,输气管线上设有减压阀,推动机构含有汽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罐沿整边装置能够使突出于罐口的膜片边缘弯向并贴合于罐口的外周面,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超出罐体的封口膜边缘划伤消费者。另外,采用橡胶筒对罐口和封口膜边缘产生的压力可调,有利于保护封口膜边缘的完整性,提高产品的合理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罐沿整边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橡胶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罐沿整边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位的示意图。

1、橡胶筒;2、推动机构;3、罐体;4、罐口;5、封口膜片;6、外壳体;7、注气空腔;8、上固定块;9、下固定块;

11、第一变径段;12、第二变径段;13、第一连接段;14、第二连接段;

21、气缸

61、输气管线;62、减压阀;63、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罐沿整边装置,包括橡胶筒1和推动机构2,橡胶筒1含有第一变径段11,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变径段11的内径逐渐减小,推动机构2能够推动罐体3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插入橡胶筒1的第一变径段11内,并使第一变径段11对罐体3的罐口4产生的压力逐渐变大,如图1至图3所示。

其中,橡胶筒1的材质为橡胶,优选橡胶筒1的内表面的断面为圆形,该断面为垂直于橡胶筒1的中心线的平面,如2所示。橡胶筒1可以呈直立状态,沿从下向上的方向,第一变径段11的内径逐渐减小,如图4和图5所示。罐体3的罐口4与封口膜片5连接完成后,封口膜片5的边缘通常会超出罐口4的罐沿,将罐体3放置于推动机构2上,使罐体3的罐口4朝上,罐体3的中心线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重合,推动机构2和罐体3均位于橡胶筒1的下方。

工作时,推动机构2能够推动罐体3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向上移动,使罐体3的罐口4插入橡胶筒1的第一变径段11内(此时,第一变径段11套设于罐口4外),在罐口4插入第一变径段11内的过程中,橡胶筒1的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与封口膜片5的周向边缘接触,接触的部位从罐口4的上端外侧逐渐过渡到罐口4的侧周面上端。由于第一变径段11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一变径段11对罐体3的罐口4产生的压力将逐渐变大,封口膜片5(材质可以为铝箔)的边缘将被第一变径段11压成与罐口4的侧周面形成层叠状态,如图5所示,第一变径段11对罐体3的罐口4产生的压力,既含有指向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的压力F1,又含有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的压力F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变径段11对罐体3的罐口4产生的压力可调。优选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能够向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膨胀,即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能够向靠近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移动。使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膨胀可以采用充气或充液等多种使橡胶膨胀的方式来实现。如图5所示,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交的交线为弧线,该弧线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线形,只要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变径段11的内径逐渐减小即可,如该弧线可以采用直线或波浪线替换,只要沿图5中从下向上的方向,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交的交线逐渐向左倾斜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筒1还含有第二变径段12,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第二变径段12的内径逐渐减小,即如图1和图3所示,沿从下向上的方向,第二变径段12的内径逐渐增大。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交得到两条左右对称的弧线。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相交也得到两条左右对称的弧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变径段12与第一变径段11的材质、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第二变径段12与第一变径段11互为镜像,因而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与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也互为镜像。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也能够向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膨胀。使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膨胀也可以采用充气或充液等多种使橡胶膨胀的方式来实现。橡胶筒1可以采用充气或充液等使第一变径段11和第二变径段12膨胀,橡胶筒1也可以采用第一变径段11和第二变径段12不能膨胀的设计方式,此时可以选用不用弹性性能的橡胶材料制造该橡胶筒1。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筒1还含有第一连接段13和第二连接段14,第一连接段13和第二连接段14均为圆筒形,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第一连接段13、第一变径段11、第二变径段12和第二连接段14依次连接,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和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的连接部位光滑连续过渡。第一连接段13的中心线、第一变径段11的中心线、第二变径段12的中心线和第二连接段14的中心线重合。第一连接段13与第二连接段14互为镜像,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筒1采用了充气方式使第一变径段11的内表面膨胀,橡胶筒1还套设有外壳体6,第一变径段11的外表面与第二变径段12的外表面连接形成环形凹槽,第一连接段13和第二连接段14均与外壳体6密封连接,该环形凹槽与外壳体6连接形成封闭的注气空腔7。外壳体6可以为塑料或金属制成,通过向注气空腔7内注入高压气体,可以第一变径段11和第二变径段12的内表面向内膨胀。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6的内径等于第一连接段13的外径,外壳体6的内径等于第二连接段14的外径,第一连接段13通过下固定块9和沉头螺钉与外壳体6密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段14通过上固定块8和沉头螺钉与外壳体6密封固定连接,下固定块9和上固定块8均可以为块状或圆环状,外壳体6外连接有能够向注气空腔7内注入气体的输气管线61。输气管线61的一端通过气管接头63与外壳体6密封连接固定,输气管线61上设有减压阀62,高压气体进入输气管线61后,经过减压阀62进入注气空腔7,通过减压阀62可以调整注气空腔7内气体的压力,如可以调整注气空腔7内气体的压力为0.03MPa~0.1MPa。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6的内表面可以设有环状凹槽,该环状凹槽的位置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段13的外表面的上部、第一变径段11的外表面、第二变径段12的外表面、第二连接段14的外表面的下部和外壳体6内表面的环状凹槽围成了注气空腔7,推动机构2含有气缸21,该气缸21含有缸筒和活塞杆,该活塞杆的中心线与橡胶筒1的中心线重合。罐体3放置于该活塞杆的上端后,该活塞杆能够推动罐体3上下移动。推动机构2也可以是能够使罐体3上下移动的任何现有机构。该罐沿整边装置还可以含有用于加热注气空腔7内空气的加热部件,该加热部件可以设置于外壳体6的所述环状凹槽内。

工作时,推动机构2能够推动罐体3沿橡胶筒1的中心线方向向上移动,使罐体3的罐口4依次经过橡胶筒1的第一变径段11和第二变径段12,最终从该橡胶筒1中穿过。橡胶筒1及其内部的压缩空气都具有非常好的柔性,可以吸收罐口4边缘不圆带来的误差,并避免施加过大的压力,造成罐沿塌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